A. 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下属机构
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办公室
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办学近60年来,立足西北,面向全国,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教育思想,逐渐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的培养模式。从原来单一的建筑工程专业方向,发展为以建筑工程为主,覆盖工程管理、地下建筑、工程造价、交通土建工程五个专业方向。在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方面,逐步形成了由知名学者作为学术带头人的钢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工程结构抗震、结构强度理论、黄土地基等重点研究方向的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
土木工程专业于2003年被授予“陕西省名牌专业”;2006年,在全校率先通过建设部组织的专业评估;2007年,“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为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有长安大学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1名、校级教学名师3名。校级精品课程两门:《建筑技术经济》和《工程结构稳定理论》;省级精品课程4门:《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结构力学》、《钢结构》;王毅红等教授的教学成果获得2005年土木工程专业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多名教师在历年举办的校级“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中获奖。
钢结构教研室
钢结构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1人,博、硕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80%。31~40岁5人,41~50岁4人,51岁以上1人。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50%。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人,高级访问学者1人,在站博士后1人。此外,聘请钢结构领域著名专家、中国钢结构协会副会长周绪红教授为本团队兼职教授、博导。教师整体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初步形成一支朝气蓬勃的教师队伍。
教研室负责钢结构、结构稳定理论、大跨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课程及相关课程设计教学。主干课程《钢结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结构稳定理论》为长安大学精品课程。近五年来已出版《钢结构稳定》、《钢结构典型题解析及自测试题》和《钢构件非线性稳定》教材、专著3部。
长期以来教研室注重教学质量建设,教学改革成果显著。近五年承担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5项。教研室教师参加的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教育部高教司优秀组织奖1项,发表教改论文9篇。
教研室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在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上,采取科研和教学相结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教研室定期组织观摩教学,积极引导中青年教师参加校内外的授课大赛,多人获奖。同时,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国家级、市级和学校的教学改革项目。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及科研能力,近年来,有计划的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学习和进修,并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家和地方以及学校举办的各类学术研讨会,促进青年教师不断的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混凝土与砌体结构教研室
教研室负责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工程结构抗震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土木工程专业外语、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等课程及钢筋混凝土楼盖及楼梯设计、单层工业厂房设计等课程设计教学,主干课程《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教研室所属的“混凝土与抗震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2008年度陕西省教学团队。
教研室现有教师2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6人,讲师7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5人,硕士学位10人,博硕士学位教师占92%。教师中30岁以下5人,31~40岁8人,41~50岁8人,51岁以上5人,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人数50%。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朝气蓬勃的教师队伍。教师中有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有5位教师具有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资格。
教研室长期以来注重教学质量建设,先后承担建设部教改项目《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陕西省教育厅第三轮高等教育教学项目《搭建模型竞赛平台,强化大学生结构设计创新能力》等教学研究课题十余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出版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等各类教学用书20余部。
教研室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在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上,注重科研和教学的结合,使两者相互促进。教研组定期组织讲课观摩、资源共享、经验交流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并积极推荐青年教师参与校级讲课竞赛,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李红获“长安大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孙香红获得“长安大学青年讲课标兵”称号,叶艳霞获“长安大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三等奖。
B. 周绪红的获奖情况
主持和参加的项目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高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高校技术发明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建设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2项;先后获得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和参编教材和专著8部,主编和参编国家或行业标准6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
《复杂钢结构施工过程时变分析及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2011.
《冷弯型钢卷边槽型截面受压构件板组稳定性与极限承载力研究》,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2000.
《冷弯型薄壁型钢板组稳定性与极限承载力研究》,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2001.
《冷弯薄壁型钢住宅结构体系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陕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一),2005.
加强建筑工程专业建设,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1997.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结构系列课程教学方案构建与实践,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四),2004.12.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结构系列课程教学方法构建与实践,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四),2005.9.
(概述图片 )
C. 郑宏的科研成果
近年发表的主要科技论文
1 郑 宏, 顾 强. 组合截面柱考虑损伤的弹塑性循环性能分析[J].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17(2):1—6(2000年6月出版)
2 郑 宏, 顾 强. 西部大开发与空间网格结构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A]. 周光召. 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北京: 中国科学出版社, 2000. 305—306(2000年9月出版)
3 郑 宏, 顾 强. 考虑损伤的双重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的计算机方法[A]. 韩大建, 魏德敏. 计算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C].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289—293(2000年11月出版)
4 郑 宏. 西部大开发与高层建筑钢结构的应用与发展[A]. 王继唐. 西部大开发科技论坛论文集[C]. 西安: 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 2000. 114—116
5 郑 宏, 顾 强. 钢板件考虑损伤的滞回性能分析[J]. 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5(1):29—34(2001年3月出版)
6 郑 宏, 顾 强. 高层钢结构梁构件考虑损伤的弹塑性稳定分析[J]. 钢结构,2001,16(2):32—34(2001年4月出版)
7 郑 宏, 顾 强. 翼缘宽厚比对循环荷载作用下梁屈曲性能的影响[A].第五届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1. 747—752(2001年6月出版)
8 郑 宏, 顾 强. 钢板件考虑损伤的循环弹塑性大变形分析[J]. 土木工程学报,2001,34(5):35—39(2001年10月出版)
9 郑 宏, 顾 强. 钢梁考虑损伤的滞回性能分析[J]. 工业建筑,2001,31(329):66—68(2001年9月出版)
10 郑 宏, 俞茂宏, 顾 强. 结构钢损伤本构关系的研究[J]. 计算力学学报,2001,18(4):469—472(2001年11月出版)
11 郑 宏, 顾 强. 钢方管截面柱考虑损伤的滞回性能分析[J]. 力学季刊,2001,22(4):502—507(2001年12月出版)
12 郑 宏, 顾 强. 工形截面钢梁板件宽厚比对稳定承载力的影响[J].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1):28—31,88(2002年1月出版)EI检索
13 郑 宏, 俞茂宏. 常轴力循环弯矩作用下钢构件屈曲分析[A]. 姚远. 中国科协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陕西卫星会议论文集[C].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2. 428—432(2002年3月出版)
14 郑 宏, 俞茂宏, 顾 强. 结构钢统一弹塑性本构模型及钢构件滞回性能的计算机分析[J]. 工业建筑(增刊),2002,32:601—607(2002年7月出版)
15 郑 宏, 俞茂宏. 基于遗传算法的钢结构优化设计[J].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5):65—67(2002年9月出版)EI检索
16 Zheng H, Yu M H. Elastoplastic constitutive law for nonlinear analysis of steel structure based 8-node shell element [A]. Klosowski P and Pietraszkiewicz W. Shell Structure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C]. Poland: Gdansk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2. 263—264(2002年10月出版)
17 郑 宏, 顾 强. 循环荷载作用下工形截面压弯构件考虑损伤的稳定承载力[J]. 土木工程学报,2002,35(5):7—10(2002年10月出版)
18 郑 宏, 俞茂宏. 钢筋混凝土构件力学性能的非线性分析[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增刊,2002,32:325—328(2002年9月出版)
19 郑 宏, 俞茂宏. 金属结构弹塑性损伤统一本构模型及计算机分析[A]. 唐锦春. 第十一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C]. 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2. 6—11(2002年11月出版)
20 郑 宏, 俞茂宏. 钢构件考虑损伤的有限元分析[J]. 甘肃工业大学学报,2003,29(1):104—108(2003年3月出版)
21 郑 宏, 俞茂宏. 板件宽厚比对高层钢结构压弯构件滞回性能的影响[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3(4):517—521(2003年7月出版)
22 郑 宏, 俞茂宏. 循环荷载下钢压弯构件的长细比限值[J].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4):28—33(2003年7月出版)EI检索
23 郑 宏. 循环加载下钢构件考虑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的分析方法[J]. 结构工程师(增刊),2003,66:74—78(2003年7月出版)
24 Zheng H, Yu M H. United strength theory for nonlinear analysis of steel structure [J]. Archives of Civil Engineering. 2003, XLIX(3): 457—469(2003年9月出版)
25 郑 宏. 复杂应力状态下金属材料的统一屈服准则[J]. 工业建筑(增刊),2004,34:731—735(2004年7月出版)
26 戈晓玲, 郑 宏. 空间膜结构及其材料[J]. 工业建筑(增刊),2004,34:463—468(2004年7月出版)
27 郑 宏. 统一屈服准则与复杂应力状态下梁的塑性弯矩[J]. 建筑结构(增刊),2004, 242—244(2004年8月出版)
28 Zheng H. Nonlinear analysis based finite element methods on steel structure under cyclic loading [A]. Ditao Niu and Jiping Ru.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C]. Xi’an: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P.R. China, 2004. 237—243(2004年8月出版)
近年发表的主要教学研究论文
1 郑 宏, 刘伯权. 混凝土结构课程多媒体教材的设计原则[A]. 刘 明. 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研究与探索[C]. 沈阳: 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0. 63—66(2000年5月出版)
2 郑 宏, 翟振东. 21世纪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A]. 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研究[C]. 武汉: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0.1—3(2000年6月出版)
3 郑 宏. 错位就业与高等建筑院校的素质教育[J]. 教书育人, 2001, 22(104): 10—11(2001年11月出版)
4 郑 宏. 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优化与课程建设[J]. 高等建筑教育, 2002, 2: 50—52(2002年6月出版)
5 郑 宏. 新世纪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内容研究[J]. 中国教学纵横杂志, 2002, 1(6): 91—92(2002年7月出版)
6 郑 宏. “大土木”环境中的教材建设[A]. 雷 达. 机遇改革实践——长安大学2001年教学工作会议论文集[C].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2. 149—153(2002年6月出版)
7 郑 宏. 素质教育与高等建筑教育 [A]. 中国当代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C].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2.3—4(2002年8月出版)
8 郑 宏. 信息化环境中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设计[J]. 高等建筑教育, 2003, 12(1): 30—32(2003年3月出版)
9 郑 宏. 网络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03,5(2):110—113,116(2003年6月出版)
10 郑 宏. 土木工程专业网络教学模式与教学原则[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增刊,2003,33(146):201—205(2003年10月出版)
著作
?郑 宏. 钢构件非线性稳定[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002年8月出版)
?周绪红,郑 宏. 钢结构稳定[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004年1月出版)
主要奖励
2000年
?论文“21世纪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获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高教研究成果“西电立人奖”三等奖。(2000年12月)
2001年
?论文“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优化与课程建设”获长安大学首届“青年教师主题论坛”论文一等奖。(2001年12月29日)
2002年
?获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首届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二等奖(2002年6月14日)。
?获长安大学首届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优秀奖(2002年12月2日)。
?论文“混凝土结构课程多媒体教材的设计原则”获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2年高等教育研究优秀论文鼓励奖。(2002年7月)
?论文“工形截面钢梁板件宽厚比对稳定承载力的影响”获全国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2002年9月)
?论文“素质教育与高等建筑教育”在中国当代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2002年10月)
?论文“信息化环境下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设计”在2002年陕西省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发展论文和多媒体教学设计方案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2002年10月)
?2002年辅导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98级学生完成的“外贸办公楼”毕业设计获得陕西省2002年度优秀毕业设计三等奖。(2002年12月)
2003年
?论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在2003年陕西省现代教育技术成果评选活动中获论文、实验报告和教学设计方案类一等奖。(2003年9月)
?论文“土木工程专业网络教学模式与教学原则”在2003年陕西省现代教育技术成果评选活动中获论文、实验报告和教学设计方案类二等奖。(2003年9月)
?2003年10月被评为长安大学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003年10月)
2004年
?论文“网络教学的交互行为和交互方式”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举办的“全国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建设与发展暨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与应用研讨会”论文评比中获得优秀奖(大会唯一奖项)。(2004年6月)
2005年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结构系列课程教学方案构建与实践” 获得2005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三位)。(2005年5月)
?“钢构件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相关屈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9678030)获得2004年苏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五位)。
D. 周绪红的学术成就
长期致力于建筑结构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工程实践。主持完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与“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等研究与开发项目50余项,是我国在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之一。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项排名第一,1项排名第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4项排名第一)及二等奖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主编或参编国家与行业标准9本、省级标准设计图集4套;主编国家和省级工法12本;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出版著作和教材11本,其中专著2本(均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280余篇。
在钢结构及新型结构体系的理论研究、工程应用与产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在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方面,采用半能量法求解薄板及板组的屈曲与屈曲后承载力问题,提出了考虑板组效应影响的卷边板件有效宽度设计方法;完善了冷弯型钢构件、板件、墙体与楼盖的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在装配整体式房屋结构方面,研发了横孔连锁空心砌块墙体与新型叠合楼板,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在钢管约束混凝土结构方面,提出了钢管约束型钢(钢筋)混凝土柱的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
E. 彭国甫的主要成果
2006年9月23日,全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成立大会暨政府绩效评估与行政体制改革理论研讨会在兰州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政府机关和有关学术组织的10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与兰州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心共同主办。会议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主持。
本次研讨会汇集了国内公共管理学术界、教育界和有关方面的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围绕政府绩效评估与行政体制改革主题,大会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和交流。福建省效能办副主任廖廷辉,青岛市委副秘书长侯永平,厦门大学卓越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吴建南教授,北京大学周志忍教授,湘潭大学彭国甫教授以及兰州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包国宪教授等专家学者在会上作了精彩的报告。彭国甫专题报告的题目是“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获得了与会代表的好评。 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成立了“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会议推举了周绪红、杜世成,唐铁汉和龚禄跟同志担任研究会顾问,李玉赋和刘家义为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小平当选为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会长。彭国甫与吴江,周志忍、傅奎、刘英来、张泽中、张建合、廖廷辉、鲍静、包国宪、卓越、吴建南一起当选为副会长,张定安当选为秘书长。
科研成果入选《成果要报》彭国甫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为专著《县级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研究》。这项成果分析了当前我国县级政府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县级政府管理模式的若干政策建议。这些内容被全国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2006年第18期(总第354期)专载,呈报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领导及全国社科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宣部副部长研阅。
时任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蒋建国做了重要批示:“这一研究成果扎实、适用、可行,十分难得;中宣部社科规划办的重视和指导,尤其令人鼓舞。请我部社科规划办向中宣部社科规划办报告,请求调阅成果,供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和省有关部门负责人阅研,以便尽快运用到我省县级领导和管理体制改革之中。”
该成果得到了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的高度重视,彭国甫教授就此问题撰写了《推进县级政府管理模式创新》于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办的《学习与研究》刊发,全国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全文复印。 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换届会议于2006年3月20日在北京举行,湘潭大学彭国甫教授受聘为该委员会委员。
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新一届委员会委员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选聘,该委员会由国家人事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尹蔚民任主任委员,由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局、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人事部公务员管理司、教育部人事司等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及28位全国著名公共管理专家组成。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会上强调,我国的MPA教育试点工作已结束,专业学位教育正处于迅速发展的大好时期,要更加重视专业学位工作,把专业学位作为高校的品牌来建设好。
F. 兰州大学校长是谁
周绪红 校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绪红,男,汉族,1956年10月生,湖南南县人,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1月参加工作。现任兰州大学校长、党委常委,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在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工民建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1984年8月至1986年6月和1987年9月至1992年11月先后在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结构工程专业学习,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82年1月至1984年8月任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助理工程师,1986年7月至1996年5月先后任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教师、讲师、副教授,1996年5月任教授,1994年3月至1996年10月任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副主任,1996年10月至1997年9月任湖南大学研究生部党总支书记兼研究生部副主任,1997年9月至1999年8月任湖南大学研究生部主任兼“211工程”办公室主任,1999年8月至2002年5月任湖南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2002年5月至2006年7月任长安大学校长、党委常委,2006年5月由国务院任命为兰州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现兼任中国钢结构协会副会长、中国公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轻型钢结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国力学学会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建设部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863计划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评审组成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工程技术学部委员,清华大学结构工程与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杂志主编,《中国公路学报》杂志副主任委员,《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杂志编委会主任委员,《建筑结构学报》、《钢结构》、《建筑钢结构进展》杂志编委。
长期从事结构工程学科钢结构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高等学校万名骨干教师计划项目和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
主持和参加的项目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高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高校技术发明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建设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2项;先后获得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和参编教材和专著8部,主编和参编国家或行业标准6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
G. 怎样才能让科技成果“活”起来
要努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使成果服务于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
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驱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技政策的新趋势。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转化方式,并且这两种方式也并非泾渭分明,经常是相互包含的。
【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
1.科技人员自己创办企业
2.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或合同研究
3.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开展人才交流
4.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沟通交流的网络平台
【科技成果的间接转化】
科技成果的间接转化主要是通过各类中介机构来开展的。机构类型和活动方式多种多样。在体制上,有官办的、民办的,也有官民合办的;在功能上,有大型多功能的机构(如既充当科技中介机构,又从事具体项目的开发等),也有小型单一功能的组织。
1.通过专门机构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2.通过高校设立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实施转化
3.通过科技咨询公司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主体作用】
(一)政府
科技成果转化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风险性事业。没有政府作后盾,没有政府资助,单个个人或企业很难做到。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政府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科技成果转化,首先是政府要引导,要制定相应的政策。
政府应当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我国科技体制的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大量的科研机构独立于企业之外,长期形成了科技与经济相分离的局面,所以,有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对于我国这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的特殊阶段出现的特殊问题,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大力支持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尽快承担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重任,搞好科技成果的转化。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制订有效的产业政策和相应的产业技术政策及产业结构政策,促使企业组织集团化,从而集中资金、人力和物力,发挥整体优势,提高技术开发,形成规模能力。
(二)企业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过程中的重要主体。企业可以自行发布信息或者委托技术交易中介机构征集其单位所需的科技成果,或者征寻科技成果的合作者,也可以独立或者与境内外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合作者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承担政府组织实施的科技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还可以与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相结合,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长期以来,我国绝大部分企业仍然通过资金、人力投入来实现量的扩张,通过上规模来增加企业的效益。而以科技进步为主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还没有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主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质上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吸纳科技成果能力和经营能力,而不是仅靠资金、人力的投入上规模来实现量的扩张及效益的提高。要不断提高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认识,勇挑重担,使企业寓科技成果于产品开发和发展生产之中,真正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
(三)高校及科研机构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单位是科技成果的供给主体。在“科教兴国”战略指导下,随着“211工程”、“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极大的进展。高校正逐渐发展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高校科技工作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高校及科研机构承担建设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基地或平台,积极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防军工等一系列科研任务,使高校总体科技实力、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竞争力大大增强,知识贡献与社会服务能力大大增强,正在成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强大力量。
(四)中介机构
自技术市场开放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大量涌现。它们存在于技术市场化的全过程的各阶段,沟通了技术供给方与需求方的联系,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切入点,是技术进入市场的重要渠道,对于技术市场化的进程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科技中介主要有科技部和各地科委成果推广机构、技术成果交易会、技术商城、技术开发公司、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形式。
H. 中国的结构大师都有那些
1、容柏生(1930.8.27--)建筑结构专家。广东省珠海市人。1953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建筑结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
1983年在国内首创出新型的“超级构架”结构体系。1985年成功地在花岗岩残积土层上用天然地基建成18层高建筑。
1989年采用多项新技术及措施设计并建成63层高大厦,为当时国内最高的钢筋混凝土高层房屋,其中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楼盖的应用属国际先进水平,设计和施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江欢成,1938年1月生于广东梅州市。工程结构专家,中国勘察设计大师。1957年梅州中学毕业,1963年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
主要业绩有:上海东方明珠塔的设计总负责人,该塔以其完美的造型,独特的结构,赢得国内外高度赞誉,成为上海市公认的城市标志;印尼雅加达塔(558米高)设计总负责人,在和世界一流建筑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上海金茂大厦业主的设计顾问组组长;作为主要设计者,第一次将30米直径天线卫星地面站成功地设计在软土地基上,获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奖。
3、沈祖炎,曾任同济大学副校长、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国家土木工程防灾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及评估委员会主任、美国结构稳定研究委员会委员、国际桥梁与结构协会钢木结构委员会委员等。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沈世钊,沈世钊教授致力于大跨空间结构新兴领域的开拓,在“悬索结构体系及其解析理论”、“网壳结构非线性稳定”、“大跨柔性屋盖风振动力响应”和“网壳结构在强震下的失效机理和动力稳定性”等前沿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他密切联系工程实践,结合重大工程创造性地设计了多项具有典型意义的大型空间结构。1990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5、张维岳,中国著名工程结构专家,长期从事板壳结构、高层建筑结构、大跨度悬索及斜拉索空间结构,地下与防暴结构及抗震防灾等方面的研究,成就和贡献突出。曾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研究所副所长、副院长,,现为中国建筑科学院顾问总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I. 8院士参与深圳保障房建设
深圳长圳保障房项目效果图
“相信市民住进来后会有很好的体验。”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光启研究院院长刘若鹏昨日在参与视察深圳光明长圳保障房项目后感叹不已。长圳项目是深圳目前在建规模最大的公共住房项目,有近万套保障房。
昨日上午,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文智率部分在深全国、省、市人大代表,来到福田、龙岗和光明区,视察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刘若鹏全程参与视察。
据介绍,去年6月开工建设的深圳长圳保障房项目位于光明区光侨路与科裕路交会处东侧,总建筑面积109.78万平方米,建设住房9672套,2021年交付使用。
长圳保障房项目之所以成为“网红”,是因为我国8位院士将其呕心沥血的科研成果注入其中。市住房和建设局局长张学凡介绍:“周福霖院士的减隔震技术,能够在7级地震发生时,使建筑物受到的影响只有4~5级;周绪红院士钢结构大框架体系技术,可有效减轻建筑自重20%以上,节省脚手架和模板90%;孟建民院士的‘本原设计’理论使长圳项目集中体现‘建筑服务于人’的思想。还有聂建国院士的钢和混凝土组合楼盖技术、欧进萍院士的减震装置技术、肖绪文院士的绿色施工和免模施工技术、丁烈云院士的智慧安全工地技术、江亿院士的建筑分布式蓄电和全直流供电技术,这些最新的科研成果,都将在长圳保障房中集中应用。”
有了这么多“硬核技术”,长圳保障房的居住体验又会怎样?据介绍,整个长圳住宅区实现了全首层的风雨廊设计,居民从地铁或公交场站回家时不会淋到一滴雨;该项目还实现了6个小区之间不跨市政路的无障碍连接,业主进入二层绿化平台后,犹如行进在公园之中……创新、绿色、共享的新理念在细节中得到体现。
堂堂8位院士何以“屈尊”参与建设长圳保障房项目?该项目院士“召集人”孟建民说:“好的技术应该用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让人们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
深圳去年8月出台的《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将在2035年前新增建设公租房、安居型商品房和人才住房共100万套,占全部新增住房的60%左右。张学凡说,在人们的印象中,保障房就是“低端房”。深圳长圳保障房项目就是要改变人们固有的观念,打造保障房建设领域的“样板房”——这是长圳项目建设的初衷,也是院士们“加盟”建设的初心。
J. 周天华的发表文章
1. 王天贤、李宽、周天华. 带多构造柱墙片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西北建院学报》,1995.9
2. 周天华. 平板网架与钢筋混凝土面板协同工作的新构想—协同网架.《空间结构》,第3卷第4期(总第14期),P22~27,1997.11
3. 王素芬、周天华. 谈金工实习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科技.人才.市场》,1997.12
4. 周天华、张翔生、王素芬. 网架结构施工安装的高空散装逐条累积滑移法. 《安装》,1998.4
5. 周天华. 协同网架的设计计算和算例分析,《空间结构》,第4卷第3期(总第17期),P43~52,1998.8
6. 张翔生、周天华,格构式压弯构件截面选择方法的探讨,《西北大学学报》增刊,1998.8
7. 张翔生、周天华,浅谈安装行业钢结构设计规范的选择,《安装》,1998.10
8. 何保康、周天华,矩形钢管截面b/t、h/t的限值确定,《钢结构》,第16卷第2期(总第52期),P29~31,2001.4(本文成果已被《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59:2004采用,见第4.3.3条)
9. 何保康、周天华,美国冷弯型钢结构的应用与研究情况,《建筑结构》,第31卷第8期(总第212期),P,2001.8
10. 周天华、何保康等,帽形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梁试验研究,《建筑结构》,第33卷第一期(总第229期),P48~50,2003.1
11. 何保康、杨晓冰、周天华,矩形钢管混凝土轴压柱局部屈曲性能的解析分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第34卷,第3期,P210-213,2002.9.——EI收录,(本文成果已被《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59:2004采用,见第4.3.3条)
12. 周天华、何保康等,广州新白云机场无檩屋面组合箱形压型钢板焊点间距s的确定及应用,《中国钢结构技术应用》论文集,2002.11.29。
13. 周天华、何保康等, 压型钢板组合箱型截面翼边板焊点间距的确定与应用,《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第20卷第一期(总第64期),P21~24,2003.3。
14. 马玉平、周天华等,计量认证对实验室工作的促进作用,长安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实验室建设与创新努力培养》,P40~42,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9.。
15. 周天华、何保康等,方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框架节点的抗震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Vol.25,No.1,P9-16,2004.2.——EI收录
16.钟亚军,周天华,何保康,冷弯型钢房屋墙体立柱临界屈曲荷载能量解,《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Vol.21,No.1,P8-11,2004.3.
17.何保康、郭丽峰、周天华、杨家骥等,轻钢密立柱墙体抗剪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2004增刊(庆祝陈绍蕃教授从事土木工程六十周年),P338-341,2004.8.
18.刘前进,何保康,周天华等,低层冷弯型钢房屋墙体立柱承载力试验研究,《钢结构》,第19卷第4期(总第73期),P26~29,2004.8。
19.何保康、杨晓冰、周天华,矩形钢管混凝土柱管壁局部屈曲性能研究,《建筑结构》,第35卷,第1期,P13-15,2005.1.(本文成果已被《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59:2004采用,见第4.3.3条)
20.周天华,石宇,何保康,杨家骥,杨朋飞,冷弯型钢组合墙体抗剪承载力试验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6.2. Vol.38,No.1,P83~88。——EI收录
21.周天华,郭彦利,卢林枫,何保康,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受力性能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5.10. Vol.25,No.3,P283~287。
22.周天华,聂少锋,卢林枫,何保康,带内隔板的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设计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5.10. Vol.26,No.5,P23~29。——EI收录
23.周天华,周绪红,何保康,刘永健,卢林枫,王彦敏,G550级高强薄板钢材的材性及应用,《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6. Vol.22,No.2。
24.周天华,何保康,周绪红,刘永健,王彦敏,高强冷弯薄壁型钢轴压短柱受力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9. Vol.22,No.3 ,P36~44。
25.周天华,何保康,周绪红,刘永健,蒋路,刘彦军,王彦敏,高强冷弯薄壁型钢轴压长柱受力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12. Vol.22,No.4,P65~71。
26.周绪红,石宇,周天华,刘永健,周期石,卢林枫,低层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体系,《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6. Vol.22,No.2 ,P1~17。
27.郭军庆,王雪韵,雷自学,周天华,加芯混凝土框架柱轴压比限值试验研究,《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12. Vol.22,No.4 ,P45~49。
28. 何保康,周天华,冷弯型钢截面局部屈曲和AISI规范有效宽度计算的统一法则,《建筑钢结构进展》,2005.8. Vol.31,No.8。
29. Zhou xuhong,Shi yu,Zhou tianhua,Liu yongjian,Introction of building instry specification for low-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with cold-formed steel framing in China,2 China international steel construction congress 2005,Beijing,China,2005.9。
30.Zhou xuhong,Shi yu,Zhou tianhua,Liu yongjian,Introc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Low-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with Light-Weight Steel Framing i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8 Korea-China-Japan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steel construction,Seoul , Korea,2005.10。P147~154。
31.何保康,蒋路,姚行友,周天华,王彦敏,高强冷弯薄壁型钢卷边槽形截面轴压柱畸变屈曲试验研 究,《建筑结构学报》2006.6. Vol.27,No.3。——EI收录
32. 周绪红,石宇,周天华,狄谨,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组合墙体受剪性能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6.6. Vol.27,No.3。——EI收录
33. 卢林枫,周绪红,周天华,刘永健,外伸式锚栓端板连接的设计方法,《施工技术》2006.3. Vol.35,No.3,P32~35。
34. 聂少锋,周天华,周绪红,何保康,龚焮,Research on simplified calculation method for lateral stiffness of Cold-formed steel composed wall,《2006年中国西安国际建筑科技大会会议论文集》,2006.9。——ISTP收录
35. 王秀梅,叶武,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栓焊连接节点的削弱形式研究,《研究生科技论坛—长安大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卷》,2006,P645~648,陕西科学出版社(ISBN 7-5369-4165-X/Z.277);
36.周天华,叶武,王秀梅,钢—混凝土组合梁静力性能的有限元分析,《研究生科技论坛—长安大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卷》,2006,P665~668,陕西科学出版社(ISBN 7-5369-4165-X/Z.277)。
37.卢林枫,顾强,苏明周,周天华,Torsion effect evaluation of the staggered truss steel framing,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Vol.1,2006年8月。——ISTP收录
38.卢林枫,周绪红,周天华,刘永健,Design method of the anchor bolt extended end-plate connections,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Vol.1,2006年8月。——ISTP收录
39. 周丽红,周天华.550MPa高强冷弯薄壁型钢轴压短柱的直接强度法计算分析[J].建筑技术,2006,37(增刊):133-135
40. 卢林枫,顾强,苏明周,周天华,钢结构错列桁架体系扭转效应评定,《建筑结构》2007.2. Vol.37,No.2。
41.周天华,王秀梅,叶武,削弱梁端的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栓焊连接节点的有限元分析[J].工业建筑,2007,37(增刊):559-562
42. 聂少锋,周天华,周绪红,何保康,冷弯型钢组合墙体抗剪承载力简化计算方法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第39卷,第5期,2007.10。——EI收录
43.何保康,周天华, 多层轻钢住宅课题研究分报告—多层薄板轻钢房屋体系可行性报告(结构部分)[J],住宅产业, 2007.8. No.8, P39-45.
44.聂少锋,周天华,周绪红,冷弯型钢组合墙体抗侧刚度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第30卷,第2期,2008.4。——EI收录
45.郭军庆,雷自学,周天华,往复荷载作用下加芯混凝土框架柱刚度与耗能试验分析,《建筑结构》2008.5. Vol.38,No.5。
46.郭军庆,雷自学,陈鹏郎,周天华,高轴压比下加芯混凝土框架柱延性与承载力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8.8. Vol.29,No.4。——EI收录
47. 周天华、汪乐、王群.双肢组合截面冷弯薄壁型钢轴压长柱受力性能试验研究,《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石永久、冯鹏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ISBN 978-7-302-18897-1,P65。
48.何保康,蒋路,刘艳军,周天华,王彦敏,高强冷弯薄壁型钢压杆试验及直接强度法计算分析,《工业建筑》,2008年08期,Vol38 ,No18 ,2008。
49.何保康,郭鹏,王彦敏,周天华,袁耀明,高强冷弯型钢骨架墙体抗剪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8.4. Vol.29,No.2。——EI收录
50.周天华,聂少锋,王秀梅,郭军庆,方钢管混凝土柱—削弱钢梁端栓焊连接节点受力性能,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9.6,Vol.31,No.03,P34~41——EI收录
51.周天华,聂少锋,郭新艳,削弱梁端的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框架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1期,Vol.26,No.1
52.周天华,何鑫,聂少锋,郭军庆,冷弯型钢住宅结构整体扭转效应研究,钢结构(2009增刊,钢结构设计规范实施35周年学术交流会及庆祝陈绍蕃先生90华诞会议论文集),Vol24,No.128,
53.周天华,盖磊,聂少锋,郭军庆,削弱梁端的方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地震反应谱分析,钢结构(2009增刊,钢结构设计规范实施35周年学术交流会及庆祝陈绍蕃先生90华诞会议论文集),Vol24,No.128,
54.卢林枫,方文琦,周天华;对规范GB50017—2003某强制性条文的思考,工业建筑,2009年06期,Vol39,No.6,
55.卢林枫,周绪红,周天华,刘永健; 水平荷载作用下考虑扭转效应的交错桁架内力和位移计算,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9年03期,Vol35,No.3 ,
56. 聂少锋,王文可,周天华,何保康;高强冷弯薄壁型钢帽型截面连续檩条受力性能研究,工业建筑,2009年07期,Vol39,No.7,
57.马玉平; 胡志平; 周天华; 马昕; 吴函恒; 董海涛; 混凝土剪切强度参数试验研究,混凝土,2009 年第9期(总第239期)
58.周天华; 聂少锋; 叶武;方钢管混凝土柱-削弱钢梁端组合梁节点受力性能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1卷,第5期,2009年10月,Vol.41,No.5
59.周天华,聂少锋,叶武,刘慧颖,Research on Loading Behavior of Concrete-Filled Square Tubular Column and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 with Reced Beam Section Joints,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 in Civil Engineering,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China, 2009.11, P687~694 ——ISTP收录
60.贾子文,周绪红,周天华,石宇,Modal Analysis on Vibration Behavior of Cold-formed Steel Concrete Composite Floor,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 in Civil Engineering,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China, 2009.11, P701~706 ——ISTP收录
61.聂少锋,周绪红,周天华,龚欣,Numerical Simulation of 3D Steady Atmospheric Flowaround High-Rise Buildings,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 in Civil Engineering,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China, 2009.11, P1532~1537 ——ISTP收录
62.聂少锋,周绪红,周天华,石宇,CAARC标准高层建筑三维钝体绕流风场数值模拟,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09年06期,Vol.31,No.03,——EI收录
63.郭鹏; 何保康; 周天华; 沈顺高,冷弯型钢骨架墙体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01期,Vol.31,No.01,——EI收录
64. 郭鹏; 何保康; 周天华;沈顺高,冷弯型钢骨架墙体抗侧移刚度计算方法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01期,Vol.31,No.01。——EI收录
65.周绪红; 聂少锋; 周天华; 龚焮,低层双坡屋面建筑三维定常风场的数值模拟,工程力学, 2010年03期。——EI收录
66.周绪红,石宇,周天华,于正宁,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抗剪性能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 2010年05期,Vol.43,No.05。——EI收录
67.Shi, Yu,Zhou, Xuhong; Nie, Shaofeng; Zhou, Tianhua,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shear behavior of screw connections in cold-formed steel residential building, Source:Jianzhu Jiegou Xuebao/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v 31, n SUPPL. 1, p 184-188, April 2010 Language: Chinese——EI收录
68.张静晓,周天华,李慧,Value innovation circulation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A Chinese case,Proceedings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 MASS 2009, ——EI收录
69.Li, Bai; Zhang, Jing-Xiao; Zhou, Tian-Hua; Li, Hui,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evaluation of informal innovation network,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 Auto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MACE2010, p 876-880, 2010,——EI收录
70.陈建锋; 曹平周; 周天华; 董先锋,钢结构火灾温度推定方法研究,建筑科学,2010年09期,
71.石宇; 周绪红; 聂少锋; 周天华;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螺钉连接的抗剪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S1期。 ——EI收录
72.Zhou, Xuhong; He, Yongjun ; Shi, Yu ;Zhou, Tianhua; Liu, Yongjian,Experiment and Fe analysis on shear resistance of cold-formed steel stud assembled wall in residential structure.Advanced Steel Construction,Volume 6,Issue:3,September 2010,Pages914-925。——EI收录
73. 雷自学; 董三升; 郭军庆; 周天华;仇佩华;高强混凝土加芯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12期,Vol.31,No.12。——EI收录
74.Zhang, Jing-Xiao,Li, Hui; Zhou, Tian-Hua; Lu, Ning,EPC constrution project management: Integrating PMO and MIS to become the beacon of performance growth,Proceedings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ICECE 2010, p 2767-2771, 2010, Proceedings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ICECE 2010——EI收录
75.Li, Hui,Zhang, Jing-Xiao; Zhou, Tian-Hua,Management, monitoring and process design of energy-saving chain of Chines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CISE2010 - Proceedings, p 5919-5922, 2010,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CISE2010 - ProceedingsLanguage: Chinese——EI收录
76.Zhang, Jing-Xiao,Li, Hui; Zhou,Tian-Hua,China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growth quality evaluation,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Proct E-Service and E-Entertainment, ICEEE2010, 2010,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Proct E-Service and E-Entertainment, ICEEE2010—EI收录
77.Tianhua Zhou,Shaofeng Nie, Xiangbin Liu,Guangyi Li.Experimental Study on Mechanical Behavior of Cold-Formed Steel Three Limbs Built-up Section Members.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s. 163-167 (2011) pp 651-654.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es and Building Materials, ICSBM 2011,Guangzhou, China——EI收录
78.Shaofeng Nie, Tianhua Zhou, Xiangbin Liu,Xiumei Wang.Study on Mechanical Behavior of Concrete-Filled SquareTubular Column and Bolt-Weld Steel Beam Joints with Reced Beam Section.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s. 163-167 (2011) pp 620-623.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es and Building Materials, ICSBM 2011,Guangzhou, China——EI收录
79. Bai, Liang,Tianhua Zhou,Liang, Xingwen,Research on deformation capacity design method of steel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structural walls,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 163-167, p 1540-1546, 2011, Advances in Structures,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es and Building Materials, ICSBM 2011,Guangzhou, China——EI收录
80.Du, Qiang,Yang, Jian; Zhou, Tianhua,Decision making on glass selection in building façade,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 250-253, p 2792-2795, 2011, Advanced Building Materials——EI收录
81.Chi, Jiaxiang,Nie, Shaofeng;Zhou, Tianhua;Sun, Tao,Research on seismic behavior of concrete filled square tubular joints with reced beam section under cyclic loading,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 243-249, p 885-888, 2011, Advances in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EI收录
82.Li, Hui,Zhou,Tian-Hua; Zhang, Jing-Xiao,Study on persistence diagnosis of China's construction energy-saving process based on chain management,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umer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CECNet 2011 - Proceedings, p 2653-2656, 2011,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umer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CECNet 2011 - ProceedingsLanguage: Chinese——EI收录
83.Chen, Jianfeng;Zhou, Tianhua; Lu, Linfeng; Wu, Hanheng,The study of post-fire load bearing capacity of steel column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exposure to one-side fire,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 284-286, p 330-334, 2011, Materials and Desig
84.张静晓; 李慧;周天华; 袁春燕;我国建筑安全认知水平“身份”测度,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1年 04期,
85.张静晓; 周天华; 李慧; 陆秋虹; EPC承包商管理功能模块绩效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年13期 ,
86.张静晓; 李慧;周天华; 王晓燕; 建筑业企业价值创新文化力效率评价,工程管理学报,2011年04期,
87.聂少锋; 周天华; 杨东华; 张亚江; 冷弯薄壁型钢四肢拼合立柱轴压承载力设计方法,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1年04期 ——EI收录
88.周天华; 杨东华; 聂少锋; 吴函恒;四肢拼合冷弯薄壁型钢截面立柱轴压性能试验研究及数值分析,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EI收录
89. 周天华; 聂少锋; 刘向斌;冷弯薄壁型钢开口三肢柱轴压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2年3期,Vol.33,No.3。——EI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