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出访成果

出访成果

发布时间:2022-02-26 01:58:49

① 求1943年中国所取得外交成就。

宋美龄1942-1943年访美:中国对美关系史上一次精彩的外交宣传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二战。与此同时,中国正式对日本宣战,并对德国、意大利宣战。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42年1月1日,有26个国家签字的《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发表,这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不久,盟军成立了包括中国、印度支那、泰国等在内的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中国战区的最高统帅。但是,美、英主张“先欧后亚”的战略,对中国战场并未足够重视。已经过五年半的抗战的中国损失惨重,国民政府的经济状况恶化。特别是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后,中国的抗战更加困难。美国对中国的援助远远不能满足中国战场的需要。 不仅如此,盟军的多次首脑高级会议均将中国领导人蒋介石排除在外,中国也未能参加盟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和军火分配委员会。蒋介石对盟国忽视中国战场的态度十分不满,与美国派驻中国的军事代表史迪威矛盾重重。
为了缓和中美之间的矛盾,罗斯福总统派上次总统选举中的失败者——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威尔基访华。在威尔基的提议下,蒋介石于1942年11月派宋美龄出访美国,希望美国能够进一步重视亚洲战场,加强对中国抗日的援助。宋美龄的这次美国之行,时间长达7个月,足迹遍及美国诸多大城市,接触范围包括美国政界人士、社会名流、新闻媒体、普通公众等等。她在各地宣传中国的抗日业绩,呼吁美国加强对华援助。她成功地引导美国朝野重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推动美国政府加强对华援助。宋美龄以其地位、美貌、智慧和才华在美国掀起了一股“宋美龄旋风”。宋美龄的这次访美在中国对美外交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她的外交活动不但影响了美国领导人,而且成功地引导了美国的民意,堪称各国对美外交之典范。
一、宋美龄1942-1943访美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1、 在宋美龄的美国之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几个美国人。
宋美龄1942-1943年访美的提议者、访美行程的主要制定者分别是美国人威尔基和卢斯。没有威尔基的提议,宋美龄的1942-1943访美难以成行;没有卢斯的精心安排,宋美龄的访美不会引发“宋美龄旋风”;而美国总统和夫人对宋美龄的高规格接待,使得宋美龄访美从一开始就颇为引人注目。威尔基、卢斯和罗斯福总统或是基于宗教信仰,或是基于政策主张,或是基于实际利益,都主张美国政府更加重视亚洲战场,并加强对中国的援助。他们是能够直接影响政府决策或引导公众舆论的重要人物,均在宋美龄访美之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美国之行的倡议者——威尔基
1942年秋天,威尔基以总统私人代表的身份访问了中国。与蒋介石夫妇进行了一系列会谈之后,威尔基向他们建议,在美国的政治制度下,要转变政府目前的对华政策,必须设法影响并且引导美国的公众舆论。与英国相比较,中国在美国的宣传显得相形见绌,因此,美国朝野不知道中国抗战的艰难、牺牲的巨大,更不了解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以及获得的援助太少等现状。 他竭力主张宋美龄访美,“我是多么坚决地相信,让我的同胞了解亚洲的问题和亚洲人民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必须从这个地区派出一个有智慧、有口才和有道义力量的人来进行帮助……”。他认为宋美龄必将成为“十全十美的大使”。
威尔基的极力倡导最终说服了蒋介石夫妇。不仅如此,威尔基回国后向美国公众报告了他的中国之行。当威尔基先生于1942年10月26日晚上通过美国所有的电台向美国人民广播他的报告时,听众之多是任何一个不担任公职的公民前所未有的。《纽约先驱论坛报》在翌日的报道表达了全美国的情绪,该报说:“ 威尔基先生宣传的是一个崇高的真理,既牵涉到美国在世界上的责任,也牵涉到美国在国内的责任。”
威尔基的报告引发了美国公众对中国抗战的关注,为宋美龄访问美国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美国之行的高参——卢斯
卢斯是宋美龄访美能够大获成功的一个关键人物。宋美龄在美国的活动计划大都“是那位编剧大师卢斯制定的”。 卢斯的父亲是十九世纪后期来华的老传教士,他本人在中国度过了童年,因而对中国怀有特殊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卢斯是20世纪美国新闻界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创办了《时代》、《生活》等著名刊物,成立了当时美国最大的杂志出版公司——《时代》公司。 卢斯是共和党的重要人物,他主张美国实行“亚洲第一”的政策。卢斯多次访华,并且与宋氏家族建立了密切联系,“ 宋氏家族使出版商、《时代》杂志公司的卢斯佩服得五体投地。卢斯在他自己办的杂志上扩大了他们的名声……”。 在20世纪40年代,《时代》周刊对中国抗战的报道是非常广泛和深入的。许多美国人正是通过《时代》周刊了解了抗战中的中国,了解到宋美龄是一位了不起的中国女性。因此,当宋美龄在美国各地巡回演讲时,公众要去一睹其风采。
在宋美龄巡游演讲期间,卢斯利用个人影响在各大城市发动各界名流加入到欢迎宋美龄的活动之中,精心安排宋美龄与当地的政界人士、社会名流、新闻媒体和公众进行接触。卢斯利用自己控制的舆论工具,采用多种方式为宋美龄做宣传。不仅如此,卢斯还直接参与对华捐赠的工作:他帮助过去的传教士加赛德把八个援华慈善机构合并成为对华救济联合会,说服拉门德、保罗•霍夫曼、威尔基、塞尔兹尼克和其他一些知名人士同他一起担任对华救济联合会理事会的理事。卢斯本人捐献了六万美元,他还亲自向所有《时代》杂志的订阅者发出捐款的呼吁。
总统和第一夫人
美国总统和第一夫人对宋美龄进行了高规格的接待。他们先后邀请宋美龄在白宫和私人住处海德公园小住,并分别陪同宋美龄出席国会演说和新闻发布会,这在美国接待外宾史上是破例的事情。宋美龄到达美国的第二天,罗斯福的夫人埃利诺就到医院探望,并把宋美龄视为子女般亲切款待。宋美龄展示了与美国总统和夫人的亲密的私人关系,这扩大了宋美龄访美的影响力,使得她的美国之行异常引人注目。
2、 游说美国国会议员。
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行政分支的决策要获得国会的通过。如果宋美龄能够说服美国国会议员,那么她的求援行动就成功了一半。
宋美龄是第一个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的中国人,她的演说在美国朝野引起相当大的反响。她演说的主题是强调中美两国人民的历史友谊,控诉日军在中国的暴行,歌颂中国人民的抗日业绩,阐述正义战争必胜,呼吁美国朝野对中国抗战予以更有力的支援,以求世界和平。宋美龄虽为求援,但她不卑不亢,慷慨激昂,充满正气,深深打动了国会内外的听众。“我中国人民根据五年又半之经验,确信光明正大之甘冒失败,较诸卑鄙可耻之接受失败,更为明智。” 这句话在今天听来依然令人鼓舞。
罗斯福夫人称赞宋美龄的演说“不仅盛极一时,抑且举世无双”,“当我看到蒋夫人身着中国服装,沿着阶梯走向讲台,被四周站立的人群包围时,我不得不为她的成就而感到荣幸之至。当她演讲时,她俨然是一位斗士!”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勃罗姆说:“蒋夫人演讲时态度之优雅,揭示世界局势之透彻,运用英语之流利灵巧,不但使每一听众能了解其意义,且能与其抱取同一见解,莅美外宾之影响美国民众者,从无若蒋夫人之甚!”议员凡登堡被宋美龄的演说感动得流下眼泪,并说:“蒋夫人在参议院之即席演讲,为本人列席国会17年以来最佳之演讲词,预料国会必能实际援华,不徒以空言塞责。”
她的演说通过美国的四大广播网现场直播,各大报纸全文刊出,在美国公众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美国朝野人士纷纷写信向宋美龄致敬或邀请宋美龄去观光、演讲,每天收到信函多达三四千封。美国各界报刊杂志纷纷发表社论和评论,多达3000余篇。
3、多次召开记者招待会,利用新闻媒体造势。
在美国,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新闻媒体被称为“第四种权力”。美国的大部分媒体都是商业机构,拥有较大的独立性。媒体多少具有倾向性的报道能够影响公众的态度,进而对政府决策施加压力。
宋美龄非常重视借美国的“无冕之王”为自己造势。在国会演讲的第二天,宋美龄与罗斯福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联合举行记者招待会,美国各报记者出席人数达173人,人数之多,实属空前。宋美龄每到一地,卢斯都安排她与新闻记者会谈或者召开记者招待会,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巡游演讲所产生的宣传效果。
宋美龄在白宫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的表现可以与她在国会的演说相媲美,她的个人才能和对西方文化的深刻了解在众多记者面前发挥得淋漓尽致。
记者:舆论上对于援助中国,确无二致,但曾微闻有人说中国并未充分利用人力作战,夫人对此有何见解?
宋:吾人不能徒手作战,有若干配备,即用若干人力,吾人毫无空军掩护,便以抗战4年,所谓中国未充分利用人力一说,完全不值一驳。
记者:在华美国空军对于中国军民之影响如何?
宋:战事初期时,吾人只有飞机数百架,后随战事紧张与持久而逐渐丧失。…迨贵志愿空军来华,屡创日机,造成辉煌之战绩,…中国现所需要者为军火,其要点在如何可使得到飞机与汽油,贵国总统已经克服了许多困难,余意此一问题,还须请总统解答。
记者:夫人有无具体办法,使吾人对华援助可以迅速增加?
宋:顷间总统曾谓上帝许君等如何快,君等即如何快,余可补充一句:上帝助自助者。盖中国战士以血肉抵抗共同敌人,美国对华之援助,在中国观之,乃在尽其友情与盟义。”
一位专栏作家对这次记者招待会做了这样的评价:“总有一天,他们可能让海伦•海斯来扮演这个角色,但是她决不会比蒋夫人演得好。”
4、 直面美国公众——巡游演讲于美国各大城市。
美国公民一生要参加的选举几乎居于世界各国之首。他们手中的选票不仅能够决定选举中哪位候选人能够当选,还能够影响这位当选者在任期内的决策。联邦参议员的某个决定往往受制于家乡选民,众议员的决定更是要看他所在选区的选民的脸色行事。因此,美国的公众舆论虽然不能直接决定政府的决策,却往往能够对之产生相当大的制约或促进作用。
宋美龄在美国七个大城市进行巡回演讲,与美国公众进行面对面的接触,再一次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陈廷一的《宋氏三姊妹全传》一书中比较详尽地列出了宋美龄的行程安排:3月2日晚,纽约,宋美龄出席了在麦迪逊花园举行的有2万余人参加的市民欢迎会;3月22日,宋美龄出席芝加哥市2万余市民在大运动场举行的欢迎大会;3月25日,宋美龄出席旧金山市政厅的群众欢迎大会,并检阅了群众游行队伍;…4月4日,宋美龄参加了洛杉矶市民在好莱坞广场举行的盛大欢迎会。这是宋美龄访美以来听众最多、最为辉煌、最为热烈的一次欢迎会,是美国民众欢迎宋美龄的最高潮。
在这一系列演说中,宋美龄运用广博的中西文化知识、流利的英语,紧紧围绕国会演讲的主题,引发了美国公众对中国战场形势的普遍关注。不仅如此,所到之处,宋美龄就到当地华侨中发表演讲,向他们介绍国内抗战的主要情况,唤起了广大华侨的爱国热情。
顾维均在回忆录里记载:“他(孔令侃)说蒋夫人行程的主要目的是使美国公众对远东战争感到关心,从而促使美国采取积极支援中国的政策。蒋夫人预料如果能唤起美国大众认识远东战区的重要性,他们可能受激发而给白宫施加压力。…孔说新近白宫曾派人到全国各处去收集群众对总统的反应。这些人回来报告说发现各地的人民,都对政府疏忽太平洋和远东战区的政策表示不满。”
二、宋美龄访美对中国抗战的作用。
宋美龄成功地利用了美国的政治制度和决策机制。她以其特殊的身份、出众的才华游说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缩短了国民政府与美国最高决策层之间的距离。她借助新闻媒体和巡回演说使美国人民对中国抗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赢得了他们的同情和尊敬。“宋美龄旋风”使得美国朝野对加强对华援助事宜基本取得一致意见。
宋美龄离开美国回重庆时,罗斯福即致电给蒋介石称,在与蒋夫人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后,他感到两国领导人有必要就亚洲的军事合作及战后一系列问题作认真商讨。 不久,罗斯福极力说服丘吉尔,邀请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到1944年前后,中美两国在援华飞机数量,空运物质吨位和废除《排华法案》等问题的交涉上都有重大突破。1943年12月7日,美国正式废除《排华法案》,1944年上半年,美国援华空军飞机超过500架,下半年,通过“驼峰”的来华美援物质每月达到46600余吨。
随宋美龄回到中国的还有一笔笔或多或少的捐款。波士顿市市长赠给宋美龄一张支票,以救济中国难童;好莱坞各界向宋美龄捐献美金6千元;美国荣誉会南加省分会赠献美金1千元;… 在美国的华侨更是慷慨解囊。如波士顿华侨抗日救援会一次就捐赠法币30万元;芝加哥各侨团捐美金6万8千元,法币2万元;旧金山16人组成的募捐团一日捐得法币23万元;其余团体及个人捐美金2万余元,法币35万3千元;… 对华救济联合会收到的捐款总额在1942年底就达到了1700万美元。有些捐款来自象卢斯这样有才有势的人物,但也有一些捐款来自美国的小城镇。
宋美龄访美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抗战中的中国军民。《新华日报》评论,“她为国家为民族赢得了无限的光荣盛誉,使中国六年抗战,为世界和平和民主而奋斗的光辉战绩,在国际之间更加显著,国际地位因此高扬,外援因此广泛地开展,直接有助于中国的抗战,有助于中国与盟邦的相互了解。这些功绩,对抗战的帮助是不可计量的。”
自日本侵华以来,国民政府一直孜孜不倦地寻求外援以约束日本的行为。“九•一八事件”之后,国民政府寄希望于国联;日本退出国联之后,国民政府又寄希望于《九国公约》和《非战公约》的主要签字国美国。国民政府试图依靠国际组织和国际条约来对付挑战东亚国际秩序的日本。然而,软弱无力的国联无法约束日本,美国无力也不愿单独对付日本。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以后,中国的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这为国民政府争取外援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当时,中国已经坚持抗日达5年半之久,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盟国的援助对中国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宋美龄的访美使国民政府一直追求的“外交救国”路线达到了成功的顶点。
三、对宋美龄个人作用的评价。
宋美龄长达7个月的访美活动使她几乎成为全美家喻户晓的人物。她被评为时代年度人物,而在过去的75年中,女性只有5次获得过这份殊荣。西格雷夫说过这样一段话:蒋宋美龄成了历史上最著名最有权势的女人之一。她影响了两代美国人,美国人多年来一直把她列为世界上最受欢迎最受尊敬的10个妇女之一。她影响了美国领导人做出的决定,并通过这些决定影响全世界整整30年。
西格雷夫对宋美龄的评价难免有夸张之嫌,因为宋美龄访美之所以能有如此成果,还得益于其他的因素。首先,1943年上半年,中国战场被美国视为结束对日作战的最佳陆上基地。而且,罗斯福预计中国在抗日战争后能够成为一个军事强国,他将中国视为战后美国在亚洲的合作者。美国政府在当时实行“联华抗日”的政策。其次,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美国人民刚刚经受了战争的创伤。中国人民坚持抗战长达5年多之久,表现出了顽强不屈的牺牲精神,因而赢得了美国朝野的同情和尊敬。
尽管如此,宋美龄的个人作用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被忽视的。如果把宋美龄访美比作一场话剧,卢斯集编剧和导演的角色于一身,而宋美龄则是一个最出色的演员。在当时的中国,没有第二个人能比宋美龄更好地担负起这个艰巨的使命。她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夫人,较之一般的外交官员有更大的活动能量。以争取美国飞机援助为例,国民政府的外交部长宋子文长期在美国活动,终不见成效,原因之一是“无法与罗斯福见面”,只得转请自己的小妹出面在白宫迳与总统交涉,这才获致具体结果。 她从小接受西方教育,在美国求学长达10年之久,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蒋夫人对东方可以代表西方,对西方可以代表东方,吾人能有蒋夫人其人,深信双方必能入弟兄手足,真诚合作,达到最后胜利”。 她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在由男性主导的政治舞台上游刃有余。
历史赋予了宋美龄一次难得的机遇。作为一个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宋美龄成功地把一个新的中国带给了西方世界,成为当时中西文化沟通的一座“桥梁”。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呈现给外部世界的是一种可任人宰割的形象。宋美龄以她自己的崭新的风貌和对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日的大力宣传,改变了外部世界对中国的陈旧看法。
在中国抗日战争相当艰苦的时期,宋美龄成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一位特殊的代言人,卓有成效地在美国进行了一次外交宣传。在一些美国人的帮助下,她巧妙地利用美国的政治制度和决策机制,不仅影响了美国的决策者,而且还成功地引导了美国的公众舆论。近代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实行“以夷制夷”的弱国外交,苦求生存。宋美龄1942-1943年访美是中国第一次影响世界强国的内政,在我国对外关系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她的一些成功经验对我国当前的外交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943年1月11日 中英中美签订新约废除在华治外法权
1943年1月11日,重庆国民政府和英国、美国分别签订了取消英美两个国家在华治外法权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同时取消1901年9月7日在北京与中国政府签订的议定书(即《辛丑条约》),该议定书及其附件给予英美两国的一切权利应予终止;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利应予终止等。
新约的签订表明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日趋明朗。德、意、日法西斯侵略军在东、西方各主要战场被迫转入战略防御,同盟国则由战略防御开始转入战略反攻。随着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曙光的出现,战后世界安排问题逐步被提上同盟国的议事日程。虽然美、英、苏等国都从各自利益出发来规划战后世界的秩序,但有一点它们的认识却是相同的,即同盟国在战后应继续保持合作。在罗斯福看来,这种合作既要通过一个相应的国际组织,又要通过大国之间适当地划分势力范围。为此,罗斯福很想举行一个美、英、中、苏4大国首脑会议,与从未谋面的斯大林、蒋介石一起商讨有关战争和战后安排的问题。蒋介石非常欢迎罗斯福的提议,但斯大林因苏联并未处于对日战争状态,不愿参加讨论对日作战的会议,丘吉尔又反对中国过问欧洲事务,这样罗斯福最后决定,美、英、中3国首脑先举行会议,讨论远东问题,之后再举行美、英、苏3国首脑会议,以讨论欧洲及其他有关问题。

1943年10月,美、英、苏3国外长在莫斯科举行会议,为3国首脑的会晤做准备。会议准备就成立战后国际组织问题发表一个《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美国国务卿赫尔认为,除美、英、苏3国外,还应将中国作为宣言的签字国。但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对此持冷淡态度,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则认为,既然中国外长没有参加会议,会议的宣言自然是3国宣言,不能将中国作为宣言的签字国。赫尔强调:“为了维护联合国家统一的精神,把中国包括在内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将在战争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大国排除在外,则对联合国家的统一将产生极为有害的心理效应”;而且“我国政府认为,中国在战争中已经作为4大国之一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如果在宣言问题上由美、英、苏3国将其当面摒弃,那就极有可能在太平洋地区在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都引起极为不利的反应”。赫尔花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来做说服莫洛托夫的工作。美国方面之所以坚持将中国作为原始签字国,首先是因为其承认和重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地位和作用,除此之外还同其对战后世界安排的构想有重要关系。

美国认为,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老牌的殖民主义国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和削弱,社会主义苏联的力量与日剧增,将成为战后同美国争夺霸权的唯一强劲对手。为了维持战后美国在中国和远东的优势地位并同苏联抗衡,进一步削弱英、法等老牌殖民主义国家在亚洲的势力范围,遏制可能东山再起的日本,美国需要一个稳定的、统一的、对其“友好”的中国。早在1943年3月,罗斯福在接见来访的英国外交大臣艾登时就指出:未来的国际组织(即后来的联合国)应有3个机构:其一是所有联合国家都有代表参加的全体代表大会;其二是由4大国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这一机构将决定一切重大问题,并拥有和行使联合国警察的权力;其三则是处于上述两个机构之间的咨询委员会。罗斯福还特别强调,在4大国中除美、英、苏外,还应有中国,“中国既不会侵略,也不会成为帝国主义,而将成为抵消苏联有用的平衡力量”。9月,罗斯福在同其挚友、副国务卿韦尔斯的谈话中又指出:“远东问题的关键是中国”,战后“美国的远东政策应以中美两国政府密切的工作关系为基础”。而蒋介石也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不论战时还是战后,中国都愿意接受美国之领导。既是如此,赫尔的努力也就不难理解了。最后,英国和苏联方面同意中国作为原始签字国。10月27日,蒋介石及国民政府外交部分别致电中国驻苏大使傅秉常,授予其签字全权。

10月30日,中、美、英、苏4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正式签署了4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言向全世界庄严宣告:4国将遵照《联合国家宣言》采取联合行动,继续对法西斯轴心国的战争,直到其无条件投降。另外,宣言还明确宣布:4国将在尽快可行的日期内,根据一切爱好和平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在新的国际组织成立之前,4国将彼此磋商,并在必要时与联合国家中其他国家磋商,以便代表国际社会采取共同行动。该宣言第一次正式宣告4大国一致赞成战后成立一个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并已粗略地描绘出了未来国际组织的轮廓,从而迈出了创建联合国的关键一步。

4国宣言是继《联合国家宣言》后,中国第二次以大国身份与美、英、苏共同签署的有关国际事务的重要文件,它使中国的大国地位得以进一步提高。中国参与签署4国宣言,表明中国对建立新的国际组织已正式承担义务,同时也就决定了中国将在其中处于特殊的地位。其后,中国一直以4大国之一的身份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并积极参与新的国际组织的创建工作,为联合国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 学术访问出访事由怎么写

请问你去的是科研机构还是学校?以下仅供你参考。
例如:近年,我单位已于XX国(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校际交流/合作)关系,目前已开展了(教师/科研人员)互访、学术研讨会等多项活动。XX国(大学/科研机构)也多次访问我单位,希望我单位能派人进行访问,巩固双发研究成果,为下一步双方开展讲学访问、合作科研、举办学术研讨会、建立联合实验室、推广科研交流项目等奠定基础。
(PS:为了使得出访事由更充分,你也可以进行详细的添加外方到你单位进行学术访问的日期,达成什么样的成果等。)

③ 200名精英专家出访美国,刚下飞机立马叛变,10年后为何又离奇消失

上世纪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一个代表资本主义阵营的老大,一个代表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不过,由于刚刚结束的二战,所以导致两国之间也并不可能会发生战争,所以冷战一触即发。

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实现称霸世界的梦想,推行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三支柱,在1947年,1948年,1949年三年内相继出台。而从美国所推出的这三个方面也可以看出,美国是想从政治经济军事上三管齐下,对苏联实行政治上的孤立,打击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保卫。

有人认为,可能是苏联认为这些科学家们实在是太丢社会主义阵营的脸了。所以直接派人将他们暗杀了,以解心头之恨。不过这到底也只是猜想而已。事实究竟是什么,美国方面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但从此也可以得出一个道理,背信弃义者,背叛国家者,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你们觉得呢?

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面貌的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并以此为起点,坚定地依靠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集体智慧。

从各个方面深入总结了历史经验,通过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开创了党的事业新局面,

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使党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4)出访成果扩展阅读: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与会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与邓小平所起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

如果没有邓小平的推动和指导,这个伟大的转折就不可能在那个时候顺利实现。而今,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即将闭幕之际,我们不能不想起邓小平对那次会议和历史转折所起的关键性作用,深切地缅怀这位时代伟人的丰功伟绩。

1、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粉碎“四人帮”之后,党和国家面临在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广大干部和群众强烈要求打破思想上的禁锢,尽快扭转局面。

在这样一个历史关头,邓小平的思路十分明确。他认为,要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首先就必须打破思想的禁锢,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他明确指出“两个凡是”是错误的。

1978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首先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第二天,《光明日报》以本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公开发表。这篇文章引起巨大反响,同时也受到坚持“两个凡是”的一些人的批评和压制。

对此,邓小平认为,这是关系到坚持什么样的思想路线的大问题,于是旗帜鲜明地给予了支持。

正是在邓小平的领导和支持下,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才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形成为一次全国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彻底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大大地解放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

到1978年下半年,真理标准大讨论如火如荼,邓小平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先后去了一些省份,引导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束缚,从实际出发,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及河北、天津走了一圈,他自己称之为“到处点火”。一路上,他发表了许多重要观点,史称“北方谈话”。

在“北方谈话”中,邓小平提出,“四人帮”要搞的“穷社会主义”荒谬至极,只有努力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他振聋发聩地指出:“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因此,“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要一心一意搞建设”。许多关于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北方谈话”中实现了破题,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发展生产力,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最根本的历史性转折。邓小平为这一转折的实现,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邓小平从“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出发,从中国同世界发达国家包括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的严酷现实出发,认为中国再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尽快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

早在1977年下半年军委主要领导人在广州起草军委全体会议文件时,邓小平一开始便提出,文件应以什么为纲?怎么才叫工作的纲?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揭批“四人帮”可以叫纲,但这是暂时的,我们还有长远的考虑。

之后,他明确地讲,看起来现在以揭批“四人帮”为纲可以,但是很快就要转,要结束,要转到经济建设上来,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不能提“以阶级斗争为纲”了。

正是从上述考虑出发,为了使党的工作在这次中央全会上发生一次根本性的转变,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召开以前,提出应该在讨论经济工作之前,首先讨论一下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问题。

中央工作会议开得空前热烈,生动活泼。在邓小平、陈云等同志的推动下,在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会议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坚决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定,

并围绕这个问题,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决定发扬民主,加强法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实行改革开放。

可以说,正是邓小平关于实行工作重点转移的重大倡议,使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为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好了准备,使三中全会开成了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

3、改革开放的宣言书

12月13日下午4时,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邓小平对这个讲话非常重视,在10月份出访日本之前,他就找有关的同志谈了自己的意见,让他们围绕工作重点转移问题,起草一个初稿。这个初稿在中央工作会议之前就写了出来。

但会议进展很快,工作重点转移的问题顺利地得到了解决,会上又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需要及时地作出回答,例如:如何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如何处理全面拨乱反正、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和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实现安定团结的关系,

如何解决会上提出的人事变动的要求以及可能会由此引起的国际反应,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认识就不能统一,全党就不能很好地团结起来、顺利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

邓小平根据会上提出的新问题和国内外的反应,自己用铅笔写了一个约500字的提纲,然后找有关同志谈想法。后来,他又几次约见起草者,谈了一些修改意见,最后作了一些修改和润色加工。

从讲话稿的起草过程来看,这个讲话完全是在邓小平的直接指导下,根据他的思想写成的。其中许多重要的话,都是他本人的原话。

讲话围绕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着重讲了解放思想、发扬民主、向前看、研究和解决新问题4个方面的内容,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原则和政策。

邓小平的这篇讲话,不仅提出并回答了中央工作会议与会者关注的、涉及历史转折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为中央工作会议作了总结,而且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供了指导思想,因而它实际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它的主旨和一系列重要观点,为全会所接受并被写入全会公报,成为指导全面拨乱反正和制定改革开放新政策的总的指导方针。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五大报告将这个讲话誉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由于中央工作会议作了充分准备,12月18日至22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4、深刻改变中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远见,启动了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巨轮。他们不唯书,不拘泥于前人的个别结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出发,开创了一条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

经过近四年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到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党已经从遭受“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转变到了领导全国人民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

国家已经从冤案遍地、百业待兴、是非颠倒、问题成山的境地,走上了全党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的光明历程。

具体地说,政治上,结束了长期社会动乱,实现了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经济上,通过党的工作重点的坚决转移,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举措引起了世界关注;

思想上,冲破了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组织上,整顿和加强了各级领导班子;

文化上,在纠正了长期存在的“左”的错误后基本走上正轨,并开始得到发展,初步出现繁荣景象。对此,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无不为之欢欣鼓舞。

这些巨大的变化,充分说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治党、治国、治军中干出了实绩。

尤其是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宽阔胸怀,以及他驾驭宏观全局的高超本领和处理复杂问题的卓越能力,使全党全国人民深信不疑:这个领导集体是靠得住的,是我们党的希望,国家的希望。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已经和正在随着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并将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部进程。

今天,在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国经济总量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正在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将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正确道路,

积极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开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⑤ 魏志成的学术成就

曾在湖南科技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华侨大学任教,从事高等教育30年,多次学术出访过美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台湾。出版著译9部,在《中国语文》、《外国语》、《现代外语》、《翻译季刊》、《翻译学研究集刊》等权威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1篇。其中专著《英汉语比较导论》为中国首套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教材之一;教材《英汉比较翻译教程》(2005)获福建省第六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教材《汉英比较翻译教程》(2007)获福建省第七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个人主讲的《翻译》(2002)获“福建省高等学校优秀课程”,其负责的《翻译》(2009)获福建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精品课程。魏志成教授潜心20年创导的“比较翻译教学法”逐渐在国内及境外产生影响。

⑥ 韩晓华的主要成果

音乐全息论的提出和全息音乐体系的建立。
全息音乐简介:
全息音乐是由青年古筝家韩晓华在潜心研究人类音乐史、东西方音乐比较研究尤其是古琴古筝等中国传统音乐的长期广泛而深入的实践中,在东方全息哲学的启发下,在音乐全息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崭新音乐理论体系。体系由以下部分组成:
1,音乐的本质是声音信息时空有序化的排列;
2,音乐是生命体的再现;
3,音乐与宇宙之间具有同质、同构、同序、同运的全息对应关系;
4,人类的音乐从最简单到最复杂具有同源性特征;
5,音乐任意小部分都呈现细胞样特征,是整个人类音乐史的缩影和重现;
6,音乐内部的频率、节奏、速度、音高等与宇宙全息;
7,音乐世界与色彩世界、味觉世界、触觉世界、精神世界全息;
8,音乐与人类基因序列具有全息对应关系;
9,任意地域性的音乐因为其全息性而呈逐渐演变可互相转译的特征;
10,音乐的全息现象也同时表现为环境共振(植物共振、动物共振、矿物共振、光共振)、基因共振、细胞共振、经络共振、神经共振、生物共振等诸特征,为音乐审美、音乐通感研究、音乐养生、音乐治疗、音乐潜能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全息音乐具有深远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专著《音乐全息论》正在出版中……
韩晓华扎根江门,力图把古琴古筝艺术发扬光大。
走进位于市文化馆二楼的华厦大音琴筝学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悬挂在大厅主墙上巨大的“竹简”,上有《礼记·乐记》中关于音乐的论述: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红灯笼、木琴案,古乐悠悠,茶香袅袅,这里就是市著名青年古琴古筝家韩晓华十年如一日坚守着自己理想的地方。
韩晓华,广东省古琴研究会理事,国际古筝比赛青年组冠军,华厦大音琴筝学苑苑长,曾先后多次受文化部派遣到美国、韩国、日本、奥地利等20多个国家进行出访和慰问华侨的演出。其突出成就被载入《当代华人》、《艺术中国》、《中国时代创新先锋人物》、《中国筝家走世界》、《和谐与发展》等著作。
十年一筝精益求精
韩晓华出生于辽宁建平,如今她已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的热土和岭南精神的沃壤——江门。
2000年,对优秀民族文化热爱的她来到江门。对于当初到江门创业的艰辛,韩晓华说得那么平常又轻描淡写。她至今还清楚记得,当时了解古筝的人不多,竟然有人问她:“古筝是不是风筝的一种?”这句既好笑又令人难过的问话,非但没有令韩晓华动摇,反而更坚定了她立足在这个城市传播古筝文化的决心。
2001年3月在江门成功创办的“王天一古筝教学中心”现已更名为“华厦大音琴筝学苑”,学苑声名远播,桃李满天下,学员累计达数千人,其中包括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家的外籍学员。学苑为专业院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员,多次成功组织优秀学员出国访问演出。学苑以雄厚的实力、精益求精的品质打造了江门古琴古筝第一品牌。
古琴复兴任重道远
如果说韩晓华是江门古筝的拓荒者,并对江门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的话,那么对陈白沙与岭南古琴的关系,对岭南古琴技术性、艺术性及思想性的综合研究,以及对江门古琴的复兴与发展,则是江门赋予她新的使命。
“2008年11月29日、30日这两天,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韩晓华说,岭南古琴研究会举办的“琴心寻根”活动于这两天来到陈白沙纪念馆寻根,这时她才得知陈白沙是岭南古琴第一人,江门是岭南古琴的发源地。“当我听到这个结论后,陷入深深的沉思,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油然而生,作为江门的文艺工作者,我能做些什么?我该怎样做?我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百感交集,整夜未眠。”
“第二天,我在陈白沙纪念馆呆了整整一天,我把陈白沙的资料读了一遍又一遍。一代伟人独立自强、务实创新、开拓进取的光辉人格和崇高精神深深感染着我,我想这也正是岭南古琴刚健、明快、爽朗风格的源头,也是岭南古琴精神的特征。”韩晓华说。
现在,流传的古琴曲大多是古曲,同时古琴谱都是传统的减字谱,异常复杂,给现代古琴的传承、普及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将古谱转化为简谱,让古琴变得易学,让古琴传承的阻力变小?目前,韩晓华正在研究一套将减字谱转化为简易谱的系统,并且应用于教学,初见成效。
此外,韩晓华作为副主编的《岭南古琴》预计今年可出版面世,目前基本组稿完成。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基于多年的古琴古筝教学实践,又得益于中央音乐学院专业的学术素养,韩晓华已完成自己独特的音乐理论的系统突破,其独创的音乐理论将让教学变得更加科学规范、深入浅出。

⑦ 郭建国的取得成就

并与北京多家幼教机构合力进行婴幼儿教育试验和研究;他主编《三岁前育儿手册》、《e宝贝亲子健身操》、参与编写了《育婴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郭教授在全国近十个省、市作报告几十场,受众万人;还在中央电视台一、二、五、七、十、北京八频道做过节目,天津电视台国际部把郭教授从事婴幼儿教育的专题片送到美国播出。
曾出访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接待美国、日本、俄罗斯、台湾、香港的婴幼儿教育代表团,交流教育思想、方法和现代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其教育理论和方法突出了性格的培养,所有的教育手段针对孩子快速发育的大脑的和谐发展,培养出来的孩子身体强壮、性格开朗、动作灵活、活泼能动、眼睛有神、表情丰富、语言准确流利、自理能力强。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香港东方日报、新加坡报纸、北京主要报纸均对于这些孩子进行过报道和评述。

⑧ 急!!!!!!!!!!!!!!!!!!!!!!!十六大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http://hot.china1cn.com/china/wjzc.html

⑨ 过去的一周的重大时事

人民网 >> 时政 >> 时事观察

时事观察 最新

·时事七日:五部委领导易人 政治局集体学习金融(图) [09月02日00:27]
·评论:敢为“中国制造”声辩 [08月31日19:51]
·时评:7天三起重特大事故的严峻警示 [08月31日19:14]
·新华时评:如此“服务三农”岂能允许 [08月31日19:09]
·制度使默克尔访华不住总统套房 让中国官员汗颜 (图) [08月31日18:22]
·控制“豪衙”民主监督更重要 [08月31日08:22]
·人民时评:反垄断,从立法开始 [08月31日02:14]
·廉租房建在哪儿 [08月30日14:04]
·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08月29日08:41]
·“吾六岁而志于学”?(人民论坛) [08月29日01:40]

·第一解读:"钉子户"别"钉"死公共利益 城市拆迁拟出新规 [08月29日00:19]
·社会道德现象的三维结构 [08月28日14:21]
·第一解读:劳动仲裁偏向劳动者 报酬工伤医疗费一裁终局 [08月28日08:34]
·感恩之情如何更绵长(人民时评) [08月28日08:32]
·着力改善民生,加快推进社会建设 [08月28日08:17]
·三大立法亮点引关注(聚焦审议)(图) [08月28日03:46]
·大千絮语:炒作“中国制造”的背后 [08月28日02:54]
·让“中国制造”成放心选择(热点解读)(图) [08月28日02:49]
·上海“特训”,能否戒网瘾(图) [08月28日02:49]
·人尽其才的法制保障 [08月28日01:47]

·从“能耐”说起(人民论坛) [08月28日01:37]
·政策解读:物业改革向何方去 [08月28日01:26]
·讲究与将就(党风一席谈) [08月28日00:16]
·省部级领导谈科学发展:"持续"二字,反映干部品格 [08月28日00:13]
·警惕农村党员队伍派系化(读者论坛) [08月28日00:11]
·四大制度激励自主创新 三项措施促企业技术进步 [08月27日16:01]
·新华时评: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08月27日15:46]
·住房保障政策如何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08月27日13:40]
·更加重视改善生态环境 [08月27日04:16]
·思以前 想以后(人民论坛) [08月27日03:58]

·循环经济,立法以外的期待(人民时评) [08月27日03:04]
·倡导自主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08月27日02:25]
·人民视点:不以GDP论英雄 新政绩观浮出水面 [08月26日23:58]
·"外部监督"的主体应该扩大到公民 [08月26日15:49]
·城镇化的“常平效应” [08月26日10:41]
·时事七日:国务院四部门换党组书记 朱德女儿忆慈父(图) [08月26日04:21]
·华报:领事保护升级 中国外交进入“民本时代”(图) [08月25日19:03]
·评论:划小贩摆卖专区是一种“善治”思维 [08月25日18:06]
·光明观察:自古贪官多好色 当今社会“色腐”特点 [08月24日20:04]
·新华时评:“特殊战役”体现决心 [08月24日18:47]

·评论:“公款出国旅游”为何不算贪污 [08月24日16:41]
·政绩考核岂能仅以GDP论英雄 [08月24日13:29]
·公务员“阳光招考”为政务正本清源 [08月24日10:16]
·加强协调 杜绝监管缺位 [08月24日04:35]
·秉公碰硬,发改委成“发火委”有啥不好? [08月23日20:03]
·司法救助基金如何撑得更久? [08月23日10:44]
·人民视点:官员争相开博客 互联网给政治带来什么? [08月23日00:52]
·《人民论坛》杂志:经济高速增长,我们还缺什么? [08月22日16:54]
·网民对“官员博客”的建议 [08月22日15:42]
·四个坚定不移指明“中国模式”发展方向 [08月22日11:03]

·高增长带来的实惠有目共睹 [08月22日11:00]
·告别票证时代的辛酸 [08月22日10:59]
·中国经济存在三大短缺和一大根本性矛盾 [08月22日10:59]
·论“过剩”下的另一种“短缺” [08月22日10:58]
·公共服务不足凸显“短缺”矛盾 [08月22日10:56]
·新型“短缺”后的民意诉求 [08月22日10:54]
·警惕“人为制造”的短缺 [08月22日10:39]
·涨价背后的市场失灵 [08月22日10:37]
·用节约弥补短缺 [08月22日10:36]
·告别短缺:资源配置与利益分享是关键 [08月22日10:27]

·高增长中 我们还缺什么 [08月22日10:20]
·在新战略起点上如何更大作为 [08月22日09:41]
·灾民不是官员拿来作秀的道具 [08月22日09:01]
·16名省部级"贪官"被清除 国务院各部门推进反腐倡廉 [08月22日00:30]
·真正用好区域限批这个撒手锏(图) [08月21日10:31]
·宁夏一干部上班外出喝酒丢官 群众拍手称快 [08月21日10:03]
·《反垄断法》草案本月底审议 13载沉浮难在何处 [08月21日09:49]
·纠正挥霍公款者的四种不良心态 [08月21日09:28]
·新华时评:“地毯式”排查应求真务实 [08月20日18:59]
·从"藏富于国"到"藏富于民" 贸易顺差应反哺民众 [08月20日16:25]

·官员集体“开博”的冷思考 [08月20日10:28]
·时评:只违纪不犯罪 挥霍公款难绝 [08月20日09:05]
·省部级领导谈干部作风:少点应酬 不搞权力寻租 [08月20日00:31]
·99个小时不到出席近40场活动 胡锦涛出访成果丰硕 [08月20日00:19]
·中国“小城市时代”何时开始? [08月19日07:16]
·时事七日:媒体历数"色鬼型贪官" 信阳禁酒省4000万(图) [08月19日04:38]
·短评:让部门领导也来接接市长公开电话 [08月17日10:09]
·决策好不好要看百姓评价 [08月16日14:00]
·时评:不要给“红色旅游”涂上迷信色彩 [08月16日09:31]
·人民视点:当官永不贪污 反腐网游打造"清廉战士"?(图) [08月16日02:24]

·“公务员集体学太极”错在“集体” [08月15日14:31]
·三问公务员集体学太极拳 [08月15日14:27]
·城市为何不能"善治" [08月15日07:48]
·信阳市的禁酒令为何见了实效 [08月15日02:52]
·“禁酒令”给信阳带来什么?(图) [08月15日01:11]
·关注农村低保:农村低保金专项管理 严禁挤占挪用 [08月14日09:58]
·控制房价本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08月14日09:07]
·被舆论仇视是富人的耻辱 [08月14日09:06]
·我国网民总数已达1.62亿 党政官员直面网络时代 [08月14日08:57]
·穷富之争,弥合比疏离更重要 [08月14日08:49]

·工人日报社评:消费者维权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何在 [08月14日08:46]
·养老金标准再次上调 让企业退休人员共享发展成果(图) [08月14日00:32]
·学太极可以,“打太极”不行 [08月13日18:09]
·“摊派”锻炼不可取 [08月13日18:07]
·公务员学太极为何招来嘲讽? [08月13日18:05]
·“集体学太极”之集体困局 [08月13日18:02]
·公务员健身不应是特殊的风景 [08月13日18:01]
·公务员练太极健身,百姓呢? [08月13日17:56]
·公务员学太极隐喻公共管理之惑 [08月13日17:53]
·可以学太极 不可耍太极 [08月13日17:51]

⑩ 特朗普这次出访中国,有哪些深远的意义

自特朗普就职以来,中美高层保持频繁互动,四个高级别对话机制已经建立并成功进行了首轮对话,各层次各领域交流合作也取得新进展,在地区和国际热点问题上保持沟通协调。中美关系保持了它自建交以来的历史惯性,总体上保持稳定发展态势,虽然存在相互竞争、战略博弈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享有相互借重、利益融合的一面,而且变得更有韧性。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8月公布的一份特朗普政府中美关系半年报告认为,特朗普执政半年中,对华主要聚焦在两个问题:贸易问题和朝核问题。布鲁金斯学会新任主席约翰·艾伦将“合作”列为中美第一个关键词。他说,美国与中国应该寻求一切机会合作,而且方法有很多,从气候变化到发展、到脱贫等方面。

阅读全文

与出访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
附近店面转让或出租 浏览:412
广东海亿食品有限公司商标 浏览:287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汇报 浏览:314
横滨商标印刷有限公司 浏览:28
珠吉转让 浏览: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