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制度

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制度

发布时间:2022-02-17 00:19:05

1. 国家科学技术部有哪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政策法规

科技复成果转化中心管理制度内容主制要包括目的、适用范围、定义、职责、成果转化的组织实施与管理、技术权益、收益分配、法律责任和附则等方面,具体内容为以下:

2. 基于激励理论的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现状

激励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凡是能够对科技成果转化起积极作用的政策法规都具有激励的作用,但纵观国内学者的观点,基于激励理论提出的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利益分配机制,有效激励科研人员

郭莉(2010)等学者均承认利益分配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前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利益分配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

蒋文、谢清(2010)指出由于一些科研机构担心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会影响到教学、流失国有资产,因此在制定分配政策时,主要强调本单位的利益而忽略了科研人员的劳动,影响了科研人员从事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建议在平衡好科研机构和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体现科研与推广人员的劳动与贡献。如: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将技术成果的应用价值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效益进行量化并在科研人员的年终考核、职称评定、晋级等方面予以体现;或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各个环节根据科研人员和推广人员的贡献,制定相应的优惠和奖励政策;亦可鼓励科研人员利用闲暇时间从事研发、创办科技企业、到企业兼职等。

李艳军等人(1996)认为科研机构内部对成果转化利益的分配没有体现向个人倾斜的原则,不足以弥补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机会成本,建议把科技成果转化、开发的绩效纳入学校各种奖励、住房分配、职称评定的条件范围;调整科研机构内部对成果开发利益的分配比例,科研院所应适当减少提留比例并将部分提留返还课题组,一方面可以保证成果直接研制推广者的获利水平,另一方面也为成果继续研究和开发提供经费来源;探索出一套以利益分配关系为核心的科研机构附属企业的最佳管理模式,促进其快速发展。

冯振珉、胡元清(2006)认为目前政府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利益分配政策和法律比较滞后,科研机构也很少将科技成果转化直接与利益分配挂钩,影响了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建议科研机构可以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政策,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各种开放、优惠政策。如:尽量提高科研工作者及科技成果转化参与者的利益比例;拥有科技成果或具有从事科技咨询资格的科研人员可以在一定年限内带薪离岗创办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学科性公司、科技咨询公司等;有能力的科研人员可以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同时去科技成果转化的单位兼职;把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益与科研人员及科技管理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等挂钩,科研人员和教师的课题结余经费可以作为他们创办科技型企业、投资其他科技成果转化公司的资金等,以扩大自主支配权限。

从以上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把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益与科研人员的年终考核、职称评定、晋级等挂钩。②尽量提高科研工作者及科技成果转化参与者的利益比例。③鼓励拥有科技成果的科研人员可以在一定年限内带薪离岗创办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学科性公司。④鼓励有能力的科研人员可以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同时去科技成果转化的单位兼职等。

(二)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对于人才的激励方式,国内学者的意见普遍一致,就是要综合采用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式。

曹明亮(2011)认为科学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体现出了参与科技转化工作人员的成效,他们的付出不仅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还应给予一定奖励。如果仅侧重精神奖励而缺乏物质激励,会使科技成果转化失去原动力,建议设立专门的科研奖励基金,对科研活动尽可能地提供相关的物质保障。范道胜(1997)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认为国家设立科技成果推广奖,各部委、省市设立相应的推广类奖,可以引导全社会注重和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科技成果推广奖应主要奖励直接从事成果推广应用、开发转化的人员。同时,将获得科技成果推广奖的数量等级和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作为对科研院所进行评估以及下一轮科研立项的主要依据,特别是要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工程中心挂钩。

杨兰蓉等人(2006)认为在获奖项目成果推广应用中,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的不完善。提出将科研院所和高校中的科技人才分为研发人才和推广人才,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激励体系。对于研发人才,实行“基本收入+风险收入”的激励管理模式,让他们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的部分,保障研发人才的利益,激发他们对市场需求的关注;对于推广人才,则采取“基本收入+提成+职务消费”的激励管理模式,来提高推广人才的工作热情。

万华(2003)则从具体的激励方式出发,指出为使科技成果得以产业化,可以对科技创新人才采取两种激励方式:一种是产权激励,就是以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作为系统对其内在的创新人才就其能力和贡献大小进行量化,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发挥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成果孵化工作。另一种是期权激励,根据未来实际工作的贡献大小,给予科技创新人才期权(或虚拟期权)激励,以更好地吸纳和留住优秀人才,减少优秀人才的跳槽。

(三)健全技术市场,为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搭建良好的平台

根据激励理论,市场力量是科技成果产生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动力源泉(肖龙阶,陈爱江,2007),但是市场激励又依赖于技术市场的良性运行。因此,针对如何健全技术市场,学者们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赵正洲、李玮(2012)认为我国的技术市场发育很不成熟,使得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供给与需求的传输渠道没有建立或健全。要按照“科学、高效、开放、共享”的原则,建立和健全全国或区域技术市场信息交流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与技术信息的及时、准确、高效流通。要按照独立法人的属性、条件和程序,建立和健全全国或区域技术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强化技术市场中介服务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游文明等人(2004)则从产学研合作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或学研机构可以通过科技成果孵化器、企业技术(科研)中心、校办科技产业、院所办科技产业或者以产权为纽带合作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等方式,在组建企业内部建立一个技术市场,促使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围绕全部各方有效需求进行整合,降低科技成果的交易成本。

(四)创新管理制度,为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保障

由于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是有限的,需要借助政府行为来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以保护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利他”动机。关于如何为成果转化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主要有下列看法。

观点一:建立和健全有利于成果转化的评价考核体系。何先美等人(2010)认为我国的科技评价体制存在偏差,承担国家重大计划、获国家奖、SCI论文等是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这使从事应用研究的教师常处于不利地位,极大地影响了优秀的科研人员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建议对不同性质的教师实行分类指导: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考核其论文发表及引用情况;从事技术研究开发的教师,重点考核其承担课题及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情况,并在成果产业化后的利益分配上向教师倾斜。

观点二:制定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财政激励政策。刘强等人(1998)认为目前在成果转化中存在一个普遍性问题是企业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不愿过早参与成果的孵化,唯恐投入失败。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有效地制定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财政激励政策,如:对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投入实施优惠利率,对实行产业化后的高新技术产品减免、返退税收等。

观点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郭莉(2010)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是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胜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科研工作者知识产权意识普遍较淡薄。因此,应该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培训和宣传,提高领导、管理层以及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同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格执行《专利法》,保护企业和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陈俊(2005)也指出,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特别是专利保护所达到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需要检视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之不足,对职务发明成果原始权利人的归属、专利申请人的资格、科技转化收益、受奖励权、技术入股等问题,对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商业秘密的保护,做出立法完善。

观点四:推动产学研合作。周玉玲(2007)认为我国政府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鼓励大学和企业合作。政府要加强组织管理职能,在高校与企业之间搭桥铺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起以“政府支持、依托大学、市场机制、企业运作”的运行机制,把政府、企业、高校紧密而有效地联系在一起,有力地促进官、产、学、研的互动链接。

3. 请问谁有关于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制度、员工激励制度和用户管理制度文档么想参考参考,谢谢

给您提供一些(转载)参考资料:

第一章 宗 旨
第一条 中国科学院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以下简称“技术转移中心”或“中心”)的指导思想是:遵照新时期办院方针,面向国家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全院研究机构的科研、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并通过加强与其它分院和转移中心的合作,推动研究所的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结合,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与社会各种资源的结合,借助产业孵化、院地合作等平台,组织、指导、促进中科院研究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工作,积极推进科技成果与市场经济的对接,形成技术成果持续再生、开放流动和有效转化的技术转移新机制。
第二条 技术转移中心的主要任务:
(一)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
(二) 为研究所和企业提供综合服务;
(三) 促进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
(四) 加强国际技术创新合作;
(五) 组织与协调集成项目。
第三条 技术转移中心的主要工作要求:
(一) 以市场需求、企业需求为工作目标;
(二) 按中介机构方式运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技术转移中心的有效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
(三) 面向全院相关领域研究所,充分利用现有技术优势和科技资源,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积累成功的经验;
(四) 加快培养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

第二章 中心组织架构

第四条 中科院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应借鉴国外科研机构和大学的技术转移办公室、国立技术转移中心、专业性管理咨询公司以及国内其它技术转移中介机构有效可行的方式,探索适合国情与院所实际的新模式。中心按照不以赢利为根本目标、半官方办市场(中心与公司并存)、单元动态联合的中介机构方式运行。发挥群体优势,体现综合功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优势,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发挥示范和导向作用,注重突出技术、领域和区域特色。
由分院牵头成立技术转移中心理事会,下设上海中科国嘉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发掘现有机构的人力资源,经过调配、整合,组建中心综合办公室,并辅以知识产权部和数个专业部。
第五条 中心理事会:是中心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
第六条 技术转移中心设在中科院上海分院。
第七条 综合办公室:组织协调院地合作与共建分支机构,环境分析调研、政策研究,成果和技术鉴定、合同认定等。
第八条 知识产权部: 专利及新科技成果跟踪与分析、代理专利权申请;协助或受托代理专利权转让、实施;知识产权管理并协调相关事务。
第九条 专 业 部: 由中心或相关研究所的指定部门组成。开展技术营销,技术咨询、评估,商务策划,企业管理、咨询,项目推介等。
第十条 人员配置: 转移中心的工作由专职人员组成,并聘用若干名科技管理人员,以及法律顾问和财务顾问等。

第三章 中心分支机构

第十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与浙、闽、苏等上海周边地区的科技合作,以联盟化、制度化地组织技术交流与合作,中心将有选择地在这些地区建立非独立法人分支机构。中心分支机构的建立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 能得到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并提供相应优惠政策;
(二) 同意中心章程和实施细则所明确的工作目标与任务,与中心保持一致;
(三) 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办公设施;
(四) 有专职的工作人员(中心派人员兼职并参加领导班子);
(五) 有运行经费(一般不低于20万元/每年);
(六) 有项目转移的配套资金和适量的风险投资能力。

分支机构实行企业会员制,由中心综合办公室统一管理。建立独立法人的中心分支机构必须由中心理事会讨论通过。

第四章 中心运作模式

第十二条 中心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实施工作,一方面是按照科学院对上海分院院地合作的重点地区浙江、上海、江苏、福建为切入点,与现有的共建科技园区、骨干企业结成技术转移的战略同盟,形成规模化的技术转移和应用;另一方面是运用市场行为的新机制,不受地域限制,根据立足上海,面向华东,辐射全国,瞄准国际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规模总量和质的提升方面来发展与企业的技术转移。力图把握技术转移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要素,探索建立“组织、技术、资金”三个平台的技术转移运行模式。
第十三条 组织平台 为了推动技术转移的多样化、规模化发展,将探索建立产学研协作联盟的会员制。会员制是建立起一种研究所与企业及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机制,与会员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深层次合作关系,其主要作用,一是利用研究所已有科技资源为企业解决共性技术难题,实现企业间的协同与若干技术的资源共享,相应提升整个相关企业群的技术水准;二是形成技术创新和转移的规模效应,避免企业低水平重复技术开发,降低企业使用先进技术的门槛和成本;三是帮助企业提高技术转移的吸收能力和应用水平,包括技术培训,使企业切实掌握高技术应用的能力。目前拟建立三种模式的会员制。
(一) 行业会员:主要围绕是行业的若干共性技术需求,建立行业技术转移联盟,例如,上海光电子科技产业发展基地。
(二) 区域会员:重点开展与重点区域的科研合作,以联盟化、制 度化地组织技术交流与合作,例如建立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现初步考虑建立:杭州、宁波、苏州、温州、宜兴分中心),以及在这些地区与科学院联合成立的科技园(杭州、金华)等。中心将重点以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进行合作,为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三) 企业会员:以研究所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今后的重点仍是要加强与企业共建研究中心的工作,形成更多的与企业紧密合作的研发基地。
第十四条 技术平台 技术转移来源于研究所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需要搭建以科学院技术、人才和社会资源为依托的技术平台,形成技术成果的持续再生、开放流动和有效转化。
(一) 技术项目资源:
A:储备全院众多具有创新意义和产业化前景的技术和项目。
B:联合上海科学院所属各研究所的科技成果。
C:联合上海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的信息资源(每年有几千项技术开发与转让的项目)。
(二) 科技人才资源:技术转移需要多学科协作人力资源的有力支持,科学院汇集了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和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具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已形成了对企业技术转移的有效支撑。
(三) 国际合作资源:科学院与国外有关科研机构学术和技术交流频繁,中心将逐步与国外著名的技术转移机构进行合作,有助于掌握最新的高技术动态,也有助于国内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转化为国内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能力。
第十五条 资金平台 技术转移是一个技术与资本结合的过程。为此,必须按市场化的运作吸收社会资金,构建促进技术成长和创业的资金平台。该平台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一)投资公司:畅通社会资金和院所技术嫁接的渠道,形成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特殊模式,由院所提供创新成果,投资公司投入资金进行中试孵化,孵化成功后,将技术成果整体转让给企业。
(二)争取政府提供的各类资金,例如国家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上海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等,以帮助研究所和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加快产业化过程。
(三)地方政府提供的“种子资金”,现已有宁波、杭州、金华等地每年向科学院提供“种子资金”,中心将协助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切实将这批基金落实到当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过程中去。

第五章 项目管理及分配机制

第十六条 项目的来源 中心的项目来源主要分为三类,根据项目的不同来源渠道,实施不同的管理办法。
(一)由中心组织实施,经费直接来自于国家、地方政府、科学院、企业的项目称为一类项目;
(二)由理事单位提供信息、以中心出面协调组织并落实经费的项目称为二类项目;
(三)由中介方(社会团体及个人)提供信息,由中心出面组织协调的项目称为三类项目。
第十七条 项目承担方的责、权、利
中心在各理事会员单位设立专业部。各专业部接受中心的统筹管理,负责相关领域的业务工作并具体承接实施各项目或分项目任务,中心负责指导、协调、检查项目实施情况。
(一)由中心牵头组织实施的项目,中心有权据实提出并确立项目总体单位和其它参加单位。项目实施由总体单位和参加单位共同完成。中心应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指导、协调、组织、检查。其落实、计划、组织、协调责任由中心承担,具体的责、权、利应在与总体单位及各方所签订的《项目协议书》中明确;
(二)总体单位是指完成项目任务指标50%以上或主要任务承担者的会员单位。总体单位的职责是:
1. 协助中心对项目实施管理、检查、验收;
2. 负责制定项目实施计划、节点安排,任务分工;
3. 按照《项目协议书》的要求,按时高质量地完成项目;
4. 协助、配合中心对项目研究成果的鉴定、验收。总体单位应对项目的进展承担责任,并拥有其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总体单位与各方的责、权、利应在分签的《项目协议书》中具体明确。
(三)参加单位是指参与项目研发和实施的所有单位,参加单位的职责是:
1. 接受中心和总体单位的指导和检查;
2. 按照计划要求,完成本单位所承担的项目任务;
3. 支持配合中心的其他工作。参加单位具体的责、权、利应在与总体单位所签的《项目协议书》中明确。

第十八条 项目的组织与管理
(一) 项目的洽谈阶段:
1. 一类项目:中心为牵头单位,负责组织技术专家针对需求单位的要求,与甲方(技术需求方)进行谈判,与此同时,中心据实确立技术攻关总体单位,并提出相关参加单位;
2. 二类项目:由理事单位提供信息并参加项目实施,且需要中心出面协调、组织的项目,中心要根据甲方的技术要求与提供信息的理事单位共同联合相关技术持有方进入洽谈阶段,同时确定总体单位,并由总体单位负责具体参加单位的项目运作。
3. 三类项目:由中介机构提供信息,并由中心组织协调的项目。中介方按办法规定比例提取中介费。

(二) 项目签约阶段:
因中心为整体组织牵头单位,具有一定的责任,但技术成果拥有者为完成项目的总体单位,故项目签约方为总体单位签字盖章生效。

(三) 项目的实施阶段:
1. 中心为整体组织的牵头单位,有责任对项目的执行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或必要的抽查,按时向中心理事会通报项目的实施情况,及时沟通上、下渠道,交流信息和经验。项目主要负责人应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分阶段向中心理事会提交项目总结报告和经费使用报告,接受中心理事会和全体会员的检查、质询。
2. 中心出面协调、组织、汇集各会员单位的科技优势,进行攻关,具体管理方面由总体单位执行,并保证任务的完成。中心将不定期地询问、抽查项目实施情况,向理事会通报。
凡纳入中心的项目,各单位应对项目加强管理,确保该项目按计划完成。完成项目各方应严格按照国家新颁布的《合同法》执行和管理,及时对技术合同进行认证和登记。中心将针对重点项目采取有效形式加以宣传,扩大影响,并视情况组织跨地区或全国范围的交流推广,使其产生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第六章 财务管理制度

第十九条 经费管理原则:
项目经费按“谁签约,谁管理”的原则进行。由中心牵头并以中心名义组织实施的项目,其经费原则上由中心分配调拨。中心将秉承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根据项目的内容和技术要求合理分配,面向全体理事单位和社会公开竞标,确立项目的实施单位,各实施单位要按“专款专用”原则进行支配管理。在财务制度规定和本办法规定的范围内,由项目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经费的使用。项目主要负责人必须根据项目经费预算严格控制经费支出,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使用项目经费。
第二十条 中心对经费管理实施监督检查,确保经费使用有效合理。所有参与项目实施的单位和个人均应自觉接受中心的财务监督。
第二十一条 项目管理费的提取规定:
(一)由中心接题并负责组织实施的项目,中心按不高于合同额的5%提取管理费(具体比例可根据项目的特殊性另行商定,下同)。
(二)由理事单位提供的项目信息,以中心负责组织协调完成的项目, 中心按不高于合同额的3%提取管理费。
第二十二条 对中介人提取中介费的规定:
经中介实现的以中心出面组织签订的横向技术合同项目,合同款到达帐号后,可提取不高于到款额的5%或其他事前与中心商定数额的中介费发给中介人。中心鼓励院内外人士、团体及各方中介,积极与中心联络,推动我院科技成果的转化。
第二十三条 中心每年从管理费中提取不高于30%的费用作为奖励基金,以奖励对中心作出贡献的人员(包括全体理事会成员)。
第二十四条 对违反财务制度的规定:
对因严重违反财务制度、贪污挪用等而被撤销的项目,承担单位负责追回并偿还全部不合理开支。
第二十五条 对项目完成、中止等内容的规定:
对按预期目标完成了的项目,结余经费留归各参加项目实施单位,各参加项目实施单位的项目组成员有优先使用权和支配权;对未按项目合同执行的项目,中心有权冻结项目经费支出,对确需调整计划的项目,在调整计划得到正式批准后解除经费冻结;项目因故中止,项目负责人须配合中心财务部门及时清理经费帐目与资产,编制决算报表及资产清单,中心综合办公室负责组织项目的清查处理,并将处理意见报中心理事会。
第二十六条 中心要求各承担项目的会员单位,严格按照与技术需求方所签署的技术合同条款履约。中心及会员单位均以技术需求方的项目验收、认证为标准。
第二十七条 中心财务接受中科院上海分院、中心监事会的监督和管理。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开始执行,由中心综合办公室负责解释。

4. 政府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的举措有哪些

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制度
第1条 目的
为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激发科研潜能,根据公司技术中心的工作实际,制定本公司技术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制度。

5. 完善对科研人员科研成果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有什么好处

这个问题问得好,如果想要振兴科技,改善科技人员的科研环境很有必要,下面从几个方面阐述一下。

1、现在很多科研单位也行政化了,负责科研的一把手不一定是内行,但一线科研人员有了科研成果,就要加上领导的名字,甚至还要放在首位,严重影响了一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科研环境直接影响人才的走向,过去几十年间从中国走出去的学子有多少回来?有多少留在国外?

科研环境不单是对教育初期的扶持,同样要在科研的前端领域吸引人才留下来。

虽然我们国家一直对科研前端的投入巨大但还是不能与欧美的科研人员待遇相比,爱国不等于就不需要经济发展科研人员也有自己的家庭。

这是国家在科研经济投入方面,还要让民间资本对科研投入产生持续的兴趣。

科研立项国家可以民间资本也可以,毕竟科研成果是要市场化,以利获利留住更多的人才,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在科研领域和欧美竞争。

科研领域不能以名校效应选才,要以公平的方式进行。很多民间资本会在这方面出现最基本的错误,认为留过学,国内顶尖大学就是人才。很多大科学家并不是出身名校,还是以公平参与的方式为好。

6. 科技成果奖励办法

各个地区及公司奖励办法不同 以中国三冶集团为例
中国三冶集团有限公司 科技成果奖励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表彰和奖励在推动中国三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科技人员和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发展集团公司的技术优势,依据《中冶集团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及有关规定,结合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集团公司科技成果奖按奖励类别不同,分为技术进步奖、工法奖、技术标准奖、优秀论文奖、QC成果奖、专利技术奖。
科技成果奖每年评审一次。三季度申报,四季度评审,次年召开科技成果奖励表彰会。
第三条 集团公司科技成果奖的申报、评审和授奖,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严格规范申报、评审和授奖程序。科技成果评审做到好中取优,宁缺勿滥,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干涉。
第四条集团公司成立科技成果奖评审委员会(以下称评审委员会),根据评审工作需要,评审委员会可下设专业评审组。各专业评审组负责各自专业范围内的科技成果奖的初评工作,并将初评结果报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在此基础上,进行集团公司科技成果奖的最终评审工作。
第五条 科技成果实行集团公司、分(子)公司两级管理。分(子)公司的科技管理部门负责收集、整理本公司的科技成果,择优统一向集团公司技术管理部上报;技术管理部负责集团公司各类科技成

果的申报受理、登记、评审、奖励及推荐上报等组织工作和相关事宜的日常归口管理工作。

第二章 科技成果奖励类别范围和评审标准

第六条 科技成果奖励类别范围
一技术进步奖
⑴在企业生产经营、企业技术改造、重大装备研制过程中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⑵自行开发的应用于建筑行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成果;
⑶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成熟科学技术成果,并在转化、推广应用中有所创新,经实践证明在降低成本、缩短工期、节约资金等方面取得显著效益的技术成果;
⑷为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水平,而提出和研究企业发展有关的科学决策、企业技术标准、专著、专题调研等,并经实践证明产生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软科学研究成果。
二工法奖
工法必须符合国家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必须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工程成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特点。工法分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级。
⑴国家级工法,其关键技术属于国内领先水平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技术难度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
⑵省(部)级工法,其关键技术达到省(部)级先进水平,技术难度

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较好的;
⑶企业级工法,其关键技术是本企业内先进水平或领先水平,或者在公司内首次开发成功的新技术、新工艺,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技术标准奖
技术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应符合企业发展需求,工艺操作方法科学、先进、合理,能够很好地体现施工方法与产品的技术特点与经济效益,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通过技术标准的实施应用将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使现场施工进度及施工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使现场质量通病得到有效治理,具有在企业内部推广的价值。
四优秀论文奖
以技术研究性撰写论文(也可以是对某项技术或某个工程的总结)和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为主。反映技术研究成果,介绍新产品的研制,施工技术经验交流,基础理论探讨,实用技术应用,标准的宣贯讨论。要紧密结合工程施工实际。同时撰写的论文应遵循正确性、客观性、开发性、先进性、可读性和指导性原则。
五 QC成果奖
围绕集团公司的经营战略、质量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的问题,针对提高工程(产品)质量、提高工效、缩短工期、降低成本、节约消耗、改善管理、为用户服务或接受上级下达的课题而开展的质量管理活动,并且成效显著。
六专利技术奖
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集团公司专利数量的增长和专利质量的提高,提升集团公司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能力。
凡是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并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均可以

7. 保障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

科技成果转化的产生不是自发的,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产生的可能,如果没有从外界获得所需的信息、物质等要素,则它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科技成果转化保障机制的有效建立,能够为其提供一个适宜的外部环境,但由于涉及的条件和因素很多,该保障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法律、政策、人才、信息等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关联,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政府宏观调控、激励和保障机制

要提高技术市场对技术交易双方的吸引力,必须有政府的推动与资助、信贷与税收的激励和法律制度的保障。发达国家的基本做法:一是通过法律手段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为技术市场提供必要的法律环境和条件。二是通过经济手段为技术转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用经济手段促进成果转化是政府宏观调节机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经济发达国家采用的经济手段主要包括政府资助与补助、政府采购、政府合同、税收优惠与抵免、信贷优惠及保持较高的研究与开发投入等。政府的资助与补助对技术创新及转移具有起动作用,如法国的科研成果推广署就是专门代表政府做这个工作的。政府采购作为鼓励技术创新与开发的政策手段,在美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美国政府每年从预算中拿出数百亿至上千亿美元采购新产品,许多没有形成大规模市场的新产品的第一个买主往往是政府。政府合同是指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及政府与大学、政府与工业界的合作项目都是采用合同的形式实施的。政府的税收与信贷扶持是进一步刺激企业技术进步的动力。三是通过完善的技术成果产权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制度在技术市场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完善而有效的调控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为国外技术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科技人才流动机制

人才流动扩散机制是指科技成果转化必须通过有关人员特别是作为知识和技术载体的科技人员的流动来实现。我们知道,信息的传播形式与渠道对信息的传播非常重要,因为高科技成果信息涉及大量用简单文字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因此说,人才从大学、科研院所到企业的流动使科技成果转化变得更快、更灵活、更有效率。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日本的一些大学经常举办学术沙龙,以促进产学研之间的沟通与交流。1996年,日本通过了《教育公务员特例法》的部分修正案,以促进人员间的相互交流。在人才培养与合作上,日本一方面积极鼓励大学通过各类培训为企业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倡导企业为大学提供实践和锻炼场所,鼓励大学教师“内地留学”以及学生“工厂体验”(赵京波,2012)。日本还打破传统教育体制,从民间企业招聘教师,民间企业也派遣技术人员到大学进修或聘任大学教师进行讲学和指导,双方互通有无,加强彼此间的学习和交流。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有类似的规定。如:美国的许多高校明确规定,在不影响学校自身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教师和科研人员可以到企业兼职。英国政府及高校也总是鼓励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甚至一些高校规定院系负责人必须到企业去兼职才有条件回学校继续任教。在德国,人才交流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学校与企业双方采取双向流动的形式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政府为支持这种形式给予了必要的资助。而我国台湾工业研究院则是通过控制离职率来调节人才的流动(万金荣,2006)。

(三)建立迅捷广泛的技术市场信息网络

技术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催化剂”,能把知识创造的源头与进行产业化的公司或企业联系起来,使他们互相作用,相互连接。发达国家为了提高技术交易的效率和成功率,让技术需求方或潜在的技术需求方尽快了解到他们能够获得技术的渠道和想要的技术,都会积极建立完善的、有效连通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技术交易信息网络,这也是其技术市场充满活力、成交规模大的有力保证。如日本技术交易所赖以服务的基础便是技术交易信息网络和强大的数据库,其联网和数据库相当广泛。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筹资800亿美元建成了一个覆盖全国50多个州的信息网络,供企业查询信息。德国也更新了科技成果转化信息的数据库系统,使之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杨萍,张源,2010)。此外,英国、法国、荷兰等国也建有强大的技术交易信息网络,促进了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和企业的技术交易与交换(安玉琢,2000)。

(四)政策法律保障机制

政策法律支持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首要前提。关于如何促进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受到了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这些国家和地区纷纷从战略层面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措施,以实现政策法律与成果转化之间的良性互动。

1.发达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制度

发达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立法可以分为核心的法律制度和相关配套的法律制度。核心的法律制度是与科技成果转化直接相关的法律制度,与核心法律制度相配套的其他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促进科技成果转移的法律制度,与税收相关的法律制度,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制度以及保护和利用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等(图4-2)。

图4-2 核心法律制度的配套法律法规

1)促进科技成果转移的法律制度。促进科技成果转移的法律制度是指对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成果转化的方向和重点、保障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法律制度。集中表现为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门立法,多是原则性规定。如:美国的《拜杜法案》(1980年)进行了以促进政府资助所产生发明的利用,鼓励小企业最大限度地参与政府资助的研发活动,促进政府部门、商业主体与非营利组织(主要指大学)之间的协作为目的的一系列对科技成果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李恒,2009),该法案使每年数以万计的发明被披露,科研成果的利用率可达70%(张玲,贾淑英,2008)。《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1980年)及随后的一系列修正法案加强了联邦政府及研究机构对技术转让的责任,去除制约技术转让的不合理障碍,加速了联邦资助技术成果的转移。《技术创新法》(1980年)要求联邦实验室成立专门的技术转移部门,探索与政府、公司、企业的技术合作方式。日本1996年颁布了《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法》,以加强科学研究的基础设施,加强研究交流活动,促进新技术开发和技术成果的普及。此外,英国政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发表的《科技白皮书》、《技术展望计划》,韩国1997年制定的《科学技术创新特别法》,法国1999年制定的《技术创新与科学研究法》,德国的《科学技术法》等都可以视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的法律制度,它们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

2)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制度。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更是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作为本国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日、欧各国纷纷出台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与政府研究机构或大学进行联合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制度(李恒,2009)。美国制定的《拜杜法案》专门调整政府资助中小企业和非营利性机构在完成或者履行政府合同过程中所产生发明的权利和义务(万金荣,2006)。德国政府在1978年制定针对资金短缺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方案,使至少1/3以上的中小企业得到政府的科技资助。2000年6月,欧洲议会通过了《欧洲小企业宪章》,将重视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推进了小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的跨国结合(李恒,2009)。美国的《小企业技术创新进步法》(1982),《小企业技术转移法》(1992);日本的《中小企业创业活动促进法》(1995);韩国和中国台湾在20世纪90年代颁布的《中小企业基本法》和《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等法律也对中小企业在结合研究中的技术发明权做了特殊保护条款,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向深度与广度的发展。

3)税收法律制度。税收政策作为激励产学研创新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很多国家都有所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美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减税法》(1992年)以及《新税法》(1998年),给予中小企业创新开发以较大的减税空间和机会,调动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加拿大政府制定的科学研究及试验开发税收优惠计划,根据企业的规模对企业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投资给以税收减免,规模越小,获得的优惠就越大(万金荣,2006)。然而,从国际实践来看,大多数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措施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税制安排,更多的是体现在能够激励技术创新的各种计划和制度中,方式比较灵活。

4)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扎根于市场经济,以科技成果的产权明确界定和有效保护为主要特征,为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提供了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和一个外部的公平竞争法律环境,是科技成果转化顺利进行的保障。美国《专利法》规定对发明专利的保护期为20年(1994年以前为17年)(银纯泉,2003)。《国家技术转移与升级法》(1996年)保证了参与共同合作研发公司的知识产权利益,提高了团队研究人员及发明人的奖励,对促进技术创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李玉玲,赵德铸,2010)。日本于1999年颁布《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修改了大学发明专利权的归属原则,规定了专利年费和专利申请手续费的减免特例。2003年制定的《知识产权基本法》和《知识产权高等法院设置法》使日本成为全球迄今知识产权战略最为系统化和制度化的国家,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的科技成果转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有美、日、法、韩、印等十几个国家提出并实施“知识产权立国”战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5)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法律制度。促进产学研结合创新的法律是指以促进产学研结合创新为根本目标的技术创新法、技术转移法等立法或与产学研结合创新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国外关于该类型的法律较为丰富,推动了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发展。如: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技术转移法》,授权联邦各机构与公司、大学和非营利机构达成对各方都有利的合作开发研究协议,为联邦实验室和私营部门间的合伙关系建立了基本框架(李玉清,2012)。韩国颁布实施了《协同开发促进法》,大力支持“产、学、研”合作开发(万金荣,2006)。1998年,日本通过了《研究交流促进法》的部分修正案,增加了促进大学科研成果产业化和产学官合作的专门规定,从政策上进一步促进了日本的“产学研合作”。《研究交流促进法》(1986年)、《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1999年)也出现了专门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条款。此外,众多发达国家还推出了一系列计划来强化产学研协作,诸如:芬兰的“国家技术计划(National Technology Programmes)”、新加坡的“技术升级扶持企业增长计划(Growing Enterprise with Technology Upgrade)”及“营运与技术路线图计划(Operation and Technology Road-mapping,OTR)”、丹麦的“创新共同体协议(Innovation Consortia Initiative)(DK 17)”、美国的小企业技术转移研究计划(STTR)等(张嵎喆,蒋云飞,2010)。

2.发达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

1)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措施。各国的税收优惠一般以加速折旧、投资抵免、费用扣除、税转贷等间接优惠的形式为主,同时辅之以减免税等直接优惠。美国税法规定,企业委托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基础研究,根据合同所支付的研究费用的65%可从所得税中抵免,同时对新产品的中间试验产品给予免税优惠政策。1982年颁布的《小企业发展法》,维持了美国将近20年的低所得税。在风险投资方面,美国采取对风险投资额的60%免除征税,其余的40%减半征收所得税的措施(李恒,2009)。克林顿政府上台以来进一步强化了税收减免政策,如宣布研究开发的税收减免政策永久化,企业主持的学术研究再附加25%的税收减免优惠,对新研究开发财团头两年再减税10%等(李恒,2009)。德国政府在风险投资政策环境改善方面采取了更加直接的方式,即由政府和银行共同承担风险,以低息贷款等方式来改善风险投资的政策环境。法国政府推行了科研税收信贷制度以促进技术创新,即企业第一年用于研究与开发支出的50%可以免税,以后每年增加投资的50%可享受免税。英国政府于1981年制定了“贷款投资担保计划”,规定私人银行机构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贷款总金额的80%由政府担保(李恒,2009)。俄罗斯联邦的《企业财产税法》和《税务法典》的相关规定中,也对科研机构、企业和组织进行科学研究和试验设计工作及从事与科研活动有关的商品、劳动、服务给予了不同程度的税收减免,对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的政府采购政策措施。政府采购是各国政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政策措施。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的政府采购政策措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优先购买本国高科技成果的“优购”、“首购”政策。二是对技术落后、低附加值政府采购产品的“限购”政策。三是政府对尚待研究开发产品的“订购”政策。美国是最早采用政府采购政策的国家之一,与政府采购相关联的法律、法案多达 4000多个(李恒,2009)。2004年补充后的《联邦政府采购法》和1933年美国出台的《购买美国产品法》对本国高新技术产品的高份额政府采购政策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集成电路为例,1960年集成电路产品问世之初,100%由联邦政府购买。英国政府从中央到地方近年每年采购总量在1000亿英镑左右。为了加强对高科技产业及战略性产业的扶持,英国政府要求政府部门、政府实验室、国有公司在计算机和通信器材等的采购上,必须从本国公司购买,使政府采购成为政府实现科技、经济与社会目标的一种公共财政支出手段,为培育英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李恒,2009)。

3)保护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政策。很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将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如韩国政府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在激励竞争中的重要性,于2004年3月宣布,将原属商业、工业与能源部的韩国知识产权局转属于科技部,并对知识产权局的职能进行了重新部署,建立起了更加有效的促进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体系。日本2002年7月通过《知识产权战略大纲》,明确提出“知识产权立国”的目标。2003年2月,由政府内阁首相亲自挂帅的知识产权战略部成立,之后又相继出台了若干个“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于此,一个由知识产权创造、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应用、发展多媒体素材产业、人才培养和提高国民意识等五大部分组成,包括270项具体措施的完善的知识产权整体战略体系正式形成(李恒,2009)。

为鼓励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各国政府大都采取了下放政府资助研究成果所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属权的措施。美国政府1980年出台的《拜杜法案》是主要发达国家下放知识产权归属权这一措施开始实施的标志。日本也有类似于美国的拜杜制度,其1999年颁布的《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规定,受国家和特殊法人之委托研究开发所得的成果及知识产权可归属与受托人。2002年《日本知识产权战略大纲》规定取消上述条款中关于特殊情况的规定,将该条款适用于所有委托研究开发的预算项目。英国为推进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加速转移和开发以形成生产力,把过去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所得知识产权一般归国家所有,改为归项目研究机构所有。欧盟主要通过诸如《公共研究机构专利和许可》等研究报告来修订受资助研究成果的归属与使用的规则,推动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向执行机构转变。

8. 为什么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实施与激励奖励制度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省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有关规定。为使企业发展更具有生机和活力,用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公司的品牌优势,并使科技创新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以实现公司的发展目标。

9. 建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新机制

就目前而言,国土资源行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处于分散、自发的状态,科技人员对成果转化尚未形成重视,缺乏政策法规来保证科技成果转化的顺利进行。因此,建议主管部门通过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办法”,对项目立项、经费核算与筹集等进行规范,并从激励科技人员参加成果转化过程出发,将知识产权的归属、科研人员的收益分配等问题进行明确,制定可操作的方案,同时还需明确对高校、科研院所向企业转移科技成果给予奖励,调动其参加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其次,成立多层次、功能明确的成果转化管理机构,形成自上而下的运行机制,推动有计划、有目的的大规模成果转化与推广。国土资源部、省(市)国土资源厅、重点科研院所、实力雄厚的大学、各类重点实验室分别设立技术转化办公室或办事处,负责对科技成果的管理,每年制定成果转化计划,承担科技成果转化的跟踪研究。同时,这些办公室应建立成果转化信息网,发布科技机构的技术转化与合作项目,将研究成果迅速推向企业;负责科技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提供技术咨询,进行信息交流,将实验室研究成果与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相连,同时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需求反馈到相关的实验室,建立科技成果信息沟通的桥梁。通过这样的沟通,将科技成果与市场更好地结合,从而加速国家资助的研究成果向国民经济渗透。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可以由上级单位解决经费,同时,管理人员收入要与其绩效挂钩。

第三,建立成果转化专项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模式,加强对有限的经费进行有效的分配,集中在政府政策和战略确定的、具有前景的项目和领域,使有限的财力得到最大效力的发挥。同时注重对科技成果转化做得好的高校适当地给予经费支持;对于企业来说,政府可以通过无偿资助的形式支持企业进行小试和中试,效果好的可以引入社会资金。这样,通过专项资金的引导,吸引撬动社会资金进行介入,以期实现规模化的成果应用。

阅读全文

与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制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
附近店面转让或出租 浏览:412
广东海亿食品有限公司商标 浏览:287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汇报 浏览:314
横滨商标印刷有限公司 浏览: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