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学习成果秀
动物和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学习。学习是动物和人与环境保持平衡、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也是适应环境的手段。
动物要在后天环境中求得生存和种群延续,首先要依靠先天遗传的种群本能行为,但这种先天本能只能适应相对固定或变化较小而缓慢的外界环境。
动物和人为了生存下去,还必须通过学习获得个体经验。这种后天习得行为经验可适应相对迅速的变化,与先天本能相比,其意义显然要重要得多。譬如,一只小羊羔通过不断地向羊妈妈学习,知道了哪里可以寻找到丰富的食物,知道了怎样躲避狼的追捕。如果小羊不学习,就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也就无法生存下去。
然而,学习对个体生活的作用和重要性的程度,在各种动物之间的差异很大。越高等的动物,生活的方式越复杂,本能行为的作用也越小,学习的重要性就越大。在低等动物中,习得的行为很少,获得的速度也很慢,学习对其生活可以说不起什么作用。例如原生动物刚出生不久,其一生中的大部分动作就已出现了,后天所需要的反应也已大都具备。它们学习的能力很低,保持经验的时间也很短,因而学习的结果对它们生活的作用是很小的。
人是最高等的动物,生活方式极为复杂,固定不变的本能行为最少。人类行为的绝大部分是后天习得的,学习的能力以及学习在人类个体生活中的作用也就必然是最大的。人类婴儿与初生的动物相比,相对来说,独立能力低,天生的适应能力也低。可以说,离开父母的养育,婴儿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但是人类却有动物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可以迅速而广泛地通过学习适应环境。如,种植谷物,获取粮食,靠的是学习;战胜毒蛇猛兽等天敌,对付可怕的瘟疫,以免于被消灭,靠的也是学习。总起来看,人和自然界的其它动物如狮子、老虎甚至麻雀相比,很多方面都处于劣势,人能够成为万物之灵,靠的是学习。国外有句名言,叫做“不学习就灭亡”。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著名的研究报告,题为《学会生存》,就把学习同生存直接联系在一起,可见学习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二、学习可以促进人的成熟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生理和心理会逐渐成熟。但成熟并不是完全脱离环境和学习影响的纯自然过程。学习对成熟的影响作用,首先得到了动物心理研究的支持。
近二三十年以来,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发现,动物,尤其是初生动物的环境丰富程度,可以影响动物感官的发育和成熟,也会影响大脑的重量、结构和化学成分,从而影响智慧的发展。
克雷奇(D.Krech,1966)将幼鼠分成三组:对第一组给予丰富刺激,使它们的反应越来越复杂;让第二组在笼中过着通常的生活;第三组与环境刺激完全隔离。80天之后对三组幼鼠进行解剖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大脑皮层的重量和密度方面,第一组最优,第三组最差;在与神经冲动的传递密切相关的乙酰胆碱酯酶方面,三个组也呈现重大差异,第一组含量最丰富,第二组次之,第三组含量最少。
罗森茨韦格(M.R.Rosenzweig,1972)也发现,接受丰富多变的环境刺激和适当学习训练的一组幼鼠与另一组在环境单调贫乏而又缺乏学习训练的幼鼠相比,在4-10周中,前者大脑皮层的重量与厚度增加,神经胶质细胞数量增多,神经突触增大或增多,乙酰胆碱酯酶含量更丰富且活动提高,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比率也有所改善。
关于人类学习对成熟的促进影响,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1969)认为,必须通过技能的练习来促进儿童的成熟。他还说:“儿童年龄渐长,自然及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将随之增加。”
怀特关于对初生婴儿眼手协调的动作训练的实验研究说明了学习和训练对成熟的促进作用。怀特发现,经过训练的婴儿,平均在3.5月时便能举手抓取到面前的物体,其眼手协调的程度相当于未经训练的5个月的婴儿的水平。这就说明了学习、训练对成熟的促进作用,学习促进了潜能的表现和能力的提高。
有的学者研究表明,在婴儿出生后的四五年里,除了营养条件外,缺乏适当的学习训练或教育不当,也会给脑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有人研究聋哑人死后的大脑皮层,发现控制视听器官的部位趋于萎缩;对先天盲人复明后进行测验,发现他们眼运动不规则,难以集中注意于一点,不能精确地区分圆形和正方形。印度狼孩卡玛拉回到人类社会时虽然大约已七八岁了,但智力水平仅相当于6个月的婴儿;她死时大约16岁,可能只相当于三四岁幼儿的智力水平。
所有这些研究与事实说明,早期的学习、训练以及相应的文化环境,对人的感觉器官和大脑等机体功能的发展是有着一定影响的。
据此,对儿童的帮助,要以其成熟程度为依据,又绝不能等待成熟。应该在合适的“生长点”上将恰当的学习内容、合理的训练方法和教育方式结合运用,促进其生理和心理的成熟。
三、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
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文化修养。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方面的成果尤其需要我们通过学习去获得,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缺乏一定文化素养的人不能算做真正健全的人,现代社会的新型人才必须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
学习可以优化人的心理素质。一个现代社会的新型人才,应该具备诸多方面的良好心理素质,如高尚的品德,超凡的气质,敬业的精神,目标专一的性格,以及坚忍不拔的意志,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学习来达到。正如萨克雷所言:“读书能够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读书能够增长才智和陶冶心灵。”
四、学习是文明延续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美国著名民族学家,原始社会历史学家摩尔根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可概括为三个时代,即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在蒙昧时代,人类世代相沿地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的森林中,以野生果实、植物根茎为食,还有少部分栖居在树上。随着地壳的变化,气候的改变,人类不得不从树上移居地面,学会了食用鱼类、使用火、打制石器、使用弓箭、磨制石器等生存的本领,世代相袭。到了野蛮时代,人类又学会了制陶术、动物的驯养繁殖和植物的种植。这一时代的后期,还学会了铁矿的冶炼,并发明了文字,从而使人类历史过渡到文明时代。
由此看来,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就如同一场规模宏大而旷日持久的接力赛:前代人通过劳动和生活获得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经验,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提高,形成知识和技能,传给后人;后辈人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丰富和提高,以适应时代与环境的变迁。如此代代传递,便形成了一部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历史。
显而易见,野蛮时代的人类如果不世代相袭地向先辈学习使用火,就只能像自己的祖先一样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文明时代的人类如果不世代相袭地向先辈学习畜牧业和农业,也只能像自己的远祖一样靠现成的天然产物为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类文明在一定意义上存在加速发展的趋势,所以学习活动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更加明显。
十八世纪的技术革命以蒸汽机的出现为标志。那时,格里沃斯、纽科门、瓦特等革新能手,通过学习,掌握物理学、机械学等知识,设计、制造、试验,最终发明了蒸汽机。十九世纪的技术革命是以电力为标志。而这一新生产力的创造是无数人学习、创造的结晶。德国赫兹发现电生磁,法拉第发现磁生电,建立电磁感应定律,麦克斯韦又建立电磁理论、麦克斯韦方程,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德普勒研制出高压输电技术,等等,从而促使人类进入电力时代。本世纪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又一次证明学习的巨大促进力。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只要考虑一下这个事实:以极便宜的价格买到性能优良的个人电脑,自由地在网上漫游,不出门而立知天下事。就不能不惊诧于科学技术给现实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不能不心悦诚服地承认学习对我们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的重要作用。
广义的学习的定义:
(1)素普(Thorpe,1963):
学习是通过由经验产生的个体行为的适应性变化而表现出来的过程。
(2) 金布尔(Kimble,1961):
学习是由强化练习引起的有关行为潜能的持久性变化。
(3) 加涅(Gagne,1965):
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够保持而不能单纯归因于生长过程。
(4) 威特罗克(Eittrock,1977):
学习是描述那种与经验变化过程有关的一种术语。它是在理解、态度、知识、信息、能力以及经验技能方面学到相对恒定变化的一种过程。
(5) 温非尔德(Wingfield1979):
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为或知识的较持久的变化。
(6) 鲍尔和希尔加德(Bower,Hilgard,1981):
学习是指一个主体在某种规定情境小的重复经验引起的、对那个情境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7) 潘菽(1980):
学习是人及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的过程。
(8) 张春兴(1994):
学习是因经验而使个体行为或行为潜势产生改变且维持良久的历程。
(9) 陈崎(1997):
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10) 皮连生(1997):
学习是机体通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导致能力或倾向相对稳定变化的过程。
但学习不是为了吃饭!
学习与记忆是脑的重要功能之一。学习是指人和动物依赖于经验来改变自身行为以适应环境的神经活动过程,而记忆则是学得的信息贮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条件反射的建立就是最简单的学习和记忆过程。
(一)人类的学习与记忆过程
外界环境中经常有大量的信息通过感觉器官从而进入大脑。据估计只有1%的信息能较长期地被贮存起来,而大部分却被遗忘了。能被长期贮存的信息是反复作用于大脑,并且对个体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大脑对信息的贮存可分为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两个阶段。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贮存是不牢固的。例如,刚刚看过一个电话号码,很快就会忘记,只有通过反复运用,才能转入牢固的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可进一步分成四个连续的阶段:即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前两个阶段相当于短时记忆,后两个阶段相当于长时记忆。感觉性记忆是指信息通过感觉器官进入大脑感觉区内贮存的阶段,贮存的时间不超过1秒钟。若经过处理,把那些不连续的、先后进入的信息整合成新的连续的印象,则由感觉性记忆转入第一级记忆。信号在第一级记忆中贮存的时间也只有几秒钟。如果进一步反复学习运用,信息便在第一级记忆中循环,延长第一级记忆的时间,这样便可转入第二级记忆,记忆持续时间可达几分钟到几年。有些记忆的痕迹,如自己的名字和每天都在进行的操作手艺等,通过长年累月的运用,是不容易忘记的,这类记忆属于第三级记忆。
(二)学习和记忆的机制
在神经生理方面,神经元活动的后作用是感觉性记忆的基础。在神经系统中,神经元之间形成许多环路联系,可能是第一级记忆的基础。前文已提到,海马环路与记忆密切相关。
在神经生化方面,较长时的记忆可能与脑内蛋白质的合成有关。在金鱼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中,如果用嘌呤霉素抑制脑内蛋白质的合成,则动物不能建立条件反射,学习记忆能力发生明显障碍。
在神经解剖方面,永久性的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实验中观察到,生活在复杂环境中的大鼠,其大脑皮层较厚,而生活在简单环境中的大鼠,则大脑皮层较薄。这说明学习记忆活动多的大鼠,其大脑皮层发达,突触联系也多。
(三)影响学习和记忆的神经递质
中枢的胆碱能递质系统与学习记忆有关。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以及大脑皮层内部均有乙酰胆碱递质,它对大脑皮层起兴奋作用,为学习与记忆提供基础性活动背景。海马环路中也有丰富的乙酰胆碱递质,它的活动可促进第一级记忆的保持,并促使第一级记忆转入第二级记忆。实验观察到,正常青年受试者长期服用阿托品后,可引起记忆减退;动物中也观察到,注射抗胆碱药东莨菪碱也可使学习记忆减退。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阻断了海马环路的功能,影响了由第一级记忆向第二级记忆转移的过程。老年人的健忘症可能是由于中枢胆碱能递质系统的功能减退而造成的;给予胆碱药可使老年人的记忆功能改善。但是,应用胆碱药过量,反而使记忆力减退,因此用药必须慎重。
此外,垂体后叶的升压素(抗利尿激素)也与学习记忆有关。动物训练后,将升压素注入海马齿状回,可增强记忆。临床研究发现,老年人血液中垂体后叶素含量减少,用升压素喷鼻可使记忆效率提高;用升压素治疗遗忘症,能收到一定效果。
既然对到底什么是“学习”的问题如此重要,就让我们先看看摘自《学习科学大辞典》里关于学习的概念吧!
学习是一种既古老而又永恒的现象。由于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的研究角度,也形成各种不同的学习观,纵观古今中外学者关于学习概念的论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下列十种:一是说文解字说。我国古代,学与习总是分开讲的。《辞源》指出,“学”乃“仿效”也,即是获得知识;“习”乃“复习”、“练习”也,即是复习巩固。最早把学与习联系起来的是孔子,《论语》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后来,《礼记》又曰:“鹰仍学习”。这就是学习一词的由来。二是行为变化说。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行为变化的过程”。三是经验获得一行为变化说。《教师网络辞典》认为:“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四是信息加工说。信息论学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吸取信息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与评价得知正确与否的整体过程。” 五是学习功能说。《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学习解释为 “从阅读、听讲、研究中获得知识或技能”。六是学习认识说。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潘菽认为,“人的学习是个体掌握人类社会经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七是学习活动说。军队学者朱兆民认为,“学习是在师授、书授(自然条件)等外部因素影响下,个体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一种社会活动。”八是学习“求知”说。谢德民在《论学习》中指出:“学习的定义最一般、最简单、最本质的表述是求知。”九是学习“效应”说。学习学研究者寇清云认为,“学习过程是产生效应的过程”。十是学习“内化”说。中央教科所潘自由认为学习“是客观世界在主体中内化并使主体发展的过程”。上述十种学习观各有其合理的方面,为我们充分认识学习的本质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发。
从学习科学的角度来研究学习,我们认为要通过两个方面来理解学习的概念。第一,从学习的外延来看,是泛指包括动物和人类在内的学习活动;第二层次,次一级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第三层次,是指在校学生的学习;第四层次,是指在校学生不同学段的学习。而我们通常所讲的学习一般是指人类的学习或在校学生的学习。第二,从学习的内涵来看,学习就是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经过内化而获得经验并外化为行为表现的活动。所谓“主体”即是参加学习活动的主体,可以指人类,也可以指学习;可以是个体(个体学习),也可以是群体(集体学习)。所谓“环境”,即是学习的客体,学习的外部刺激。这个客体包括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等直接因素,也包括各种书刊、实验设备、电教手段等间接因素。所谓“内化”就是客体作用于主体的学习过程,通过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学习过程,所谓“获得经验”是指个体或群体参加学习活动获得的以内隐的知识形态表现的结果。所谓“外化”就是主体反作用于客体的学习过程。其所获得的结果是表现于主体的外显的行为变化。所谓“活动”,是反映学习既是一种认识活动,又是一种实践活动。从发展的意义上讲,学习是促进学习者身心的全面发展,即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总之,学习活动应包括学习的主体,客体和学习活动的结果三个基本要素,即学习就是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经过内化而获得经验并外化为行为变化的活动,这就是学习的实质。
呵呵,一共1265个字啊,好长!所以对于上面这一段话您看看就算了,先对学习有个基本概念就可以了!
学习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变化的行为方式。我们希望活动主体——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具备某种经验,并且通过经验的积累达到一定的能力。对经验的简单理解就是对文化知识及社会认识的获得,而能力则是实际行为中表现出的自我掌控程度。
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这既包括通过正规的教育和训练获得知识技能,也包括在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积累知识经验。
学习的这种含义在日常用语和科学术语中都是一样的。但是,倾向于行为主义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这一定义过分宽泛,不能确切地界定学习一词的含义,而且,这样的理解可以用来说明人类的学习行为,却不适于解释所有动物特别是某些低等动物的简单学习行为。因此,他们给学习下的定义是“因受到强化的练习而出现的潜在反应能力的较为持久的改变”。
这个定义包括4个对于了解学习过程至关重要的要点,第一,“较为持久的改变”,这就排除了因疲劳、餍足或习惯化而造成的动机和反应能力下降等临时性的行为变化,这类变化都不属于学习。
第二,“潜在反应能力”,这说明通过学习不仅发生外部行为的明显改变,也出现难以直接观察到的内在的变化。比如因接触某些对象和情境而使学习效能明显提高的潜伏学习和无意学习就都属于学习的范围。
第三,“受到强化”,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最重视的关键部分,因为没有强化(没有无条件刺激伴随或对作出的反应不给予奖赏)就不会有“潜在反应能力的较为持久的改变”,而且会使已经获得的反应能力出现消退。
第四,“练习”,要学习的行为必须实际出现并经过反覆才会发生学习。当然,通过观察和模仿而实现的学习也可以只有内在的变化而没有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此外,强调学习要经过练习还可以把某些物种的先天倾向(如鸭类的印刻现象)和由机体成熟而引起的变化(如鸟的飞翔)排除于学习之外。
但是,这个定义也存在一些问题。此如,究竟多长时间才算“较为持久”?假如一个人记下一个电话号码,几分钟后要打电话时还得去核对一下数字是否正确,这算不算较为持久?一般人把这当作学习。另外,经过练习以后究竟造成的是什麼后果?是神经系统的变化还是使原本不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具有了可以引发反应的能力?是形成了联想,达到了顿悟还是使学习者得到了新的看法?因为关于学习的定义存在这类问题,所以许多学习理论家都试图从学习的内在过程,从神经活动、知觉和联想过程对学习的本质作出解释。
学习对动物适应环境有重要意义,因为所有动物,从最低级的原生动物起就显示出学习行为。但学习方式的复杂和灵活程度却因神经系统演化所达到的水平而有巨大的差异。一般说来,低等动物占优势的是本能行为,这种行为是先天决定而不是后天获得的,能够通过学习发生的行为变化较少。高等动物,特别是人类则以习得的行为为主,而且学习的方法灵活多样。学习不仅是人类个体获得知识技能的手段,社会文化的世代传递也是靠学习活动实现的。
学习的本质在于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但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尝试错误学习、经典性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顿悟学习、潜伏学习、观察学习等。也可以根据学习活动的内容和产生学习的情境不同的复杂程度作另外的分类(见学习类型、学习分类学说)。
学习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哲学家和教育家的关注。古希腊哲学家和中国古代思想家都有不少这方面的论述。如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对感觉和记忆作过论述,中国的孔子对教育心理特别是性与习的问题作过阐述。
17世纪以后,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J.、贝克莱,G.等又把联想的概念引入学习心理学中,认为心理过程都是由作为基本成分的观念通过建立联想而构成的,而空间和时间的接近,重复,类似性和生动性是使联想易于形成的条件。这种看法到19世纪曾为欧洲心理学界普遍接受,并影响到北美的心理学家。但对学习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是从19世纪末才开始的。比较著名的有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反射的研究,桑代克,E.L.关于试误学习的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关于工具性或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以及格式塔心理学家关于顿悟的研究。
为了对这方面的研究发现作出系统解释并阐明学习所由产生的机制,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都提出了自己关于学习的理论。其中行为主义者主张只对机体的学习行为进行实验分析,而不求助于假设的内部过程或生理活动。
另外一些学习理论家则考虑到下列3种情况而不同意这种观点:
(1)机体的行为和引发这一行为的事件,往往存在相当长的时间间隔,需要设想有习惯或记忆这样的中间变量来填补这种缺口。
(2)机体在看来相同的环境中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要说明这种差别就需要考虑存在著观察不到的不同动机状态。
(3)复杂的种系演化史和个体的发展史都影响著机体的行为表现,而这些有许多都是难以直接观察的。因此必须考虑有作为仲介的神经活动和无法观察的认知过程来说明所观察到的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曾对学习进行大量研究,并在实验方法上作出过重大贡献,但目前认知理论则在心理学界以及关于学习的研究方面居于优势地位。(见学习理论)
关于学习的神经生理机制,已知任何学习活动,即使是最简单的学习也不是靠单个细胞的活动,而是靠大量神经元的综合活动,这些神经元之间构成复杂的关系网络。人们对这种关系模式在各种不同学习中的具体表现曾有多种理论假设,但到目前为止对学习所涉及的生理过程仍然了解甚少。
2. 阅读成果展什么意思
1、亲子,即“亲子教育”,是二十世纪末期开始在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等地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在这里,“子”是指孩子,“亲”就是指孩子以外的家庭内部成员,主要指孩子的双亲。
2、亲子教育不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以家长为中心的“家庭教育”和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教育”,其核心内容是父母与其子女相互尊重、共同教育、一起成长。,“亲”与“子”两者都应该受到教育,而母亲在教育中的地位尤其重要。
3、亲子阅读,是亲子教育中社会修养、知识教育、能力素质、与情感性格四个方面中的一个方面,不是传统的园所教育让孩子以接受知识为主。在“亲子阅读”活动中,除孩子学到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与“亲”加深情感交流外,家长也参与读书,这样做,能对孩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起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与此同时,家长通过阅读,要明白“先当好家庭教育的学生,后做好家庭教育的家长”的重要性。
4、小学生展示亲子阅读成果,“亲子”在阅读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展示。因为是小学生,根据年级不同,应该分年级展示:一二年级可以展示亲子阅读卡的设计与制作作品;三四年级可以展示亲子读书手抄(工)报作品;五六年级亲子读书故事征文作品 ;书香家庭等。“亲”可以展示读书体会、读书感言。
3. 一年级我妈妈写读书分享吧阅读成果展示怎么写
4. 四大名著读书成果展评开场白
很牛逼吃吧vb女宝宝宝宝呢才能工农兵白白嫩嫩和
5. 小学生课外阅读汇报展示的形式有哪些
1 首先通读短文,弄清全文的意思 2.找明关键问题 3.找到问题所在句段 4.找出关键词语 5.分析词语 6.什么描写 7.修辞手法 8.生动形象 9.说明什么 10.表达什么感情。
具体参参照下列内容:
阅读技巧
一. 阅读理解的答题宗旨:
1.尽量用原文。
2.将题目带到原文中,寻找答题区域,结合上下文思考,不可脱离原文凭空想象。
3.做完以后再读读自己的答案,多从“为什么、什么和怎么”的角度来加以思考。
二. 写人记事文章的段意的基本格式:
1.什么人这么样干什么事(,结果怎样)。
2.写了谁的什么方面(事)。
三. 写景文章的段意的基本格式:
1、景+特点;
2、景物+某方面的内容。
三、说明文的段意的基本格式
1、说明了什么(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
2、说明了什么(说明对象)的某方面内容。
四. 概括段意的基本思路:
1.找中心句和概括性语句。
2.挑词组合而成。
3.将相同的内容,用概括性的词语来表示。
五. 概括主要内容:
1.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时候,……人,在……地方,做了……事
2.小说:人物、事件、环境。……人,做了……事,怎样做的。
六. 中心思想:
通过记叙……,抒发了……感情\\赞美了……精神\\揭示了……道理。
七. 分析人物精神的基本思路
1.议论抒情句。
2.根据具体事例思考挖掘精神品质。
八. 回答人物心情:原因+心情。
九. 提炼寓意:从不同人物和成败双方分别思考原因,可出看法。
十. 标题的作用和含义:
(一)作用 1.文章的线索 ①以人或人的某种感情为线索 ②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③以活动为线索。④以实物为线索。
2.点明(暗示)中心。
3.吸引读者。
(二)含义:结合文章中心分析人物精神、词语含义
十一. 解释词语的语境义:1.描绘情景。
2.词语替换。
3.写出比喻义。
十二. 形容词、副词的表达作用:
1.判断词性。
2.从什么方面修饰了什么。
3.生动形象(准确)的写出了什么的什么特点。
4.表现了什么
十三. 记叙文中词语的表达作用:
1.解释词语——这次词语的意思是……
2.这一词语所描述出来的情形——生动形象(准确)的写出了…….(场景、心情、环境……)
3.这一情形所体现出来的人物(动物)的情感、精神品质——表现(表达)了……(情感)
十四.说明文中词语能不能去掉
1.解释词语。
2.结合句子,思考该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3.增强了语言的准确性 (表现了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
4.如果去掉就会(结合句子分析不准确的原因);与实际情况不符。
十五. 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思考角度:
1.解释词语。
2.结合句子思考该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3.增加了语言的准确性(表现了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
十六、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的方法:
(一)品味词语 1.解释词语。
2.结合句子思考该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3.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二)分析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十七、句子的表达作用:
1.是什么修辞手法。
2.把什么比喻成什么\\把什么赋予了人的动作、心理。
3.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场面。
4.表达了作者对这个形象的情感。
十八、排比的表达作用:
将这些……排列在一起,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场面,表现谁的什么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十九、分析句子含义、作用的基本答题思路:
1.从内容上看:①分析原因
②靠中心
③分析修辞的表达作用
④抓重点动词和形容词分析其作用
⑤思考它象征了什么
2.从结构上看:①过渡
②呼应
③铺垫
二十、环境描写的作用:
1.表现了什么精神、性格、特点。
2.烘托了人物的什么心情。
3.渲染了什么气氛。
4、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二十一、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1.打比方:把什么比做什么,生动想象的说明了原因或目的/说明对象的特点。
2.列数字:通过列举准确的数字,准确具体的说明了……
3.作比较:把什么同什么进行比较,鲜明突出的说明了……
6. 读书成果怎么写
1.写看完书后,自己了解的书的内容,讲课一个什么故事。
2.写从故事中获得了哪些感悟,学到了主人公的什么品质,给自己的启发思考有哪些。
3.可以加对于某个人物的深度分析:性格、成长经历、心理分析等等
7. 读书成果展示会之后感作文200字
唯书有色,艳于西子;唯文有华,秀于百卉。读书的过程如甘泉洗去心中的负荷,如清风拂去心头的尘埃,于此,人的心灵圣洁清澈。
书,告诉了我许多许多。
书,因我的阅读而精彩。
从书中,我渐渐读出了朱自清的隽永、钱钟书的淡薄、鲁迅的辛辣、冰心的委婉;也明白的屈原投身汨罗江的壮烈、辛弃疾忧国忧民的情思、文天祥为国家舍生取义的悲壮、保尔钢铁般的坚强,我还读出了纪伯伦睿智的思维、莎士比亚巧妙的构思、托尔斯泰敏锐的洞察力、凡尔纳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马克·吐温绝妙的幽默艺术。
我欣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然;我喜欢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明快清朗;我偏爱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特思绪;我也敬佩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壮志,我还欣赏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
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我亲眼看到保尔童年时艰苦的生活,长大后,在铁匠朱赫来的带领和冬妮亚的支持下,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布尔什维克,读到这里,我不禁对保尔身上的革命精神赞叹不已。
“越千年,观世事纷坛沧海横流;展宏图,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有所思,唱江山如画志在千里。”毛主席的诗词已成为一种艺术。“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书,向我展示着中国一代伟人的智慧。
孤独时,书是益友;忧闷时,书是敞开的窗户;阴霾时,书是灿烂的阳光;意冷时,书是熊熊的火焰……
让我们每个人都开始自己的收获读书行,让书中的知识来填充我们的大脑,这样,人才不会活得空虚啊!
让书永远陪伴我们的生活吧!
8. 怎样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成果展示
课外阅读实施方案成果展示与交流
一、课外阅读实施方案成果展示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开始了以《小学生课外阅读》为主题的课题研究,进行了分组,讨论确定了研究课题,制定了研究方案,通过采访、问卷等方式展开调查,最后对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分析、研究、删选,形成结论,我们每一个同学在整个过程中都非常投入。在今天这个展示和交流活动成果的课堂上,相信各个组不仅能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也能从别的组里汲取更多的收获。
(二)、进入展示、答辩、互动
1、第一组展示《课外阅读意义的探究》研究成果
(1)师:课外阅读对我们有那些意义呢?请第一组的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2)探究组上场展示。(心得体会等。)
(3)师:对于他们这个课题,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学生可以是对研究内容的质疑及补充,可以是对课题开展时研究方式的质疑,也可以提出课题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4)学生质疑问答,教师再给予评价。
2、第二组展示《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成果
(1)师:爱因斯坦说:“成功=明确的目标+不懈的努力+科学的方法。”那么,小学生课外阅读有那些方法呢?请看第二组的展示。
(2)《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探究》组展示(相关资料等。)
(3)展示后由队员向场下同学提问:看了我们的展示,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可以是惊叹,也可以质疑,或者是建议等)
(4)交流,教师评价总结
3、第三组展示《小学生课外阅读如何深度开展》研究成果
(1)师:同学们,大家了解了阅读的意义,客观地认识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现状可谓是不容乐观。对阅读的方法也进行了探究,那么,我们的阅读往往是浅尝辄止,怎样深度地开展呢?请第三组同学上场展示。
(2)《小学生课外阅读如何深度开展》展示
(3)老师提问:研究过程中你们还做了什么?
(4)提问下面学生:看了他们的展示,你们还想了解些什么,对他们有什么要说的?
(5)老师评价小结
(三)、总结谈话,课外延伸
总结学生活动表现。(同学们,老师真的很佩服你们,佩服你们得到了那么多的活动成果,佩服那么在这堂课上展示出来的智慧,佩服同学们研究的热情。
二、课外阅读实施方案成果交流
大凡语文成绩好的学生一般都爱阅读课外书籍。许多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活水之源,大量的课外阅读,广泛的知识积累,是学生全方位获取语言信息、立
体化发展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的今天,在视听技术不断普及、人们阅读能力不断下降的今天,积极主动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才能引领学生开辟语文学习的新天地,将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落到实处,我觉得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现在的学生宁愿每天花两小时看电视,花两小时发呆,却不愿花30分钟看书。因此,我们要想促进学生阅读的实效,首先应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奇妙的世界,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让学生自然走近课外阅读。
(二)、推荐读物,明确学生阅读方向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虽已有了较强的求知欲,但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他们的阅读常常带着盲目性,易受社会不良倾向的影响。很多学生沉迷于卡通书、鬼怪故事等,读这类作品会让学生在一种只是寻求刺激的阅读过程中逐渐失去一颗静静读书的心,慢慢失去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因此我们老师一定要做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导者,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向学生推荐适合的读物,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水平有选择地阅读,明确阅读的目的,把准阅读的方向。在各类图书泛滥的今天,这点尤为重要。除了学校规定的必读科目以外,应在班级建立小小图书角,让学生共享
自己的书籍。同时,根据学生的喜好及他们的年龄特点,到学校图书室里精挑细选,借了不少适合他们阅读的中外书目。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有意识地通过名作家及其代表作的介绍、某个方面知识或问题的悬念、或一段精彩的描述等方法,激起学生的阅读追求,引导他们去进行课外阅读。这样的有机结合,对课外阅读而言,有了指向;对课堂教学而言,有了良好的智力“背景”,这样互补互动,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三)、加强指导,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在学生有书读的情况下,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需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阅读的方法主要包括精读和泛读。精读方法的指导主要来自课内,从而使课外得益于课内。课外阅读的方法主要以泛读为主,泛读就是粗略地读、浏览性地读。毕竟,学生阅读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没法要求学生每本课外读物都细致地去读完,我们要教会学生抓住重点进行浏览,运用走马观花、一目十行的方式去阅读。对书中自己不感兴趣的部分,我们应允许学生采用跳读法,把重要的地方、感兴趣的地方读一读,其他地方跳过去。而精读方法的指导,则需要我们通过阅读指导课来进行方法。学生在感受文字魅力的同时也能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阅读质量得以提高,收获自然也会很丰。
(四)、搭建平台,尽情品尝阅读乐趣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阅读完了一些书籍后,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就会产生表达的需要和冲动,我们还应该搭建一
个展示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把读到、听到、看到的故事讲给同伴们听,把他们的阅读成果汇报给同伴们看,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实现了“内在”语言积累的“外化”。成果的汇报形式无疑是多样的,从课前的“谈天说地”到“读书园地”墙报到各式各样的比赛活动,什么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欣赏表演、交流辩论会、自办小报展等等,既可以让学生品尝到读书的收获和喜悦,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更多的学生看到了别人的阅读经历和成果,也能从别人的展示中为自己指引阅读的方向,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这样一来,学生从兴趣阅读自然向意志阅读转化,养成了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如果我们想把学生教育好,让他们能学到真正的学问,而且学得比我们强,我想首先我们需要并且能够做到的,就是引导学生找到开启阅读之门的钥匙,让他们进行科学有效的课外阅读。这样,他才能爱上书籍,自觉地去经典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9. 读书展示会上尽情展示读书的收获场面作文400字一定要场面作文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是高尔基说的,也是我最喜欢的格言。
我以前最回不喜欢读书,但从答我一次生日后,我就爱上了读书。那一天是我11岁的生日,妈妈一早就订了蛋糕,买了礼物,约齐了亲朋好友在晚上开生日派对。在晚上,那些亲朋好友送给我的礼物都是好吃的、好玩的,但奇怪的是妈妈给我的却是一本厚厚的作文书给我,让我一天读一遍,而且要读到能背诵的程度。我奇怪的问妈妈:“妈妈,为什么要送的我一本这么厚的作文书给我呀,而且要每天读一篇作文,还要让我读到能背诵的程度呢?”妈妈回答:“你的作文不行,要多读作文才能写好的。”
从此,我每天都读,每天都背。终于有一次,我苦练这么久的成果终于在一次考试之中表现出来,我把作文中的好词佳句用在作文上,老师在我的作文上写了鲜红的一个“优”字,而且还写了许多赞扬的评语。我激动不已。真是要感谢我妈妈送给我的那本作文书,才可以拿到这么好的成绩。从此,我更爱读书了。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我要以书为伴,活出精彩的人生。
10. 家庭读书成果怎么写
读书使孩子抄们成了主动学习的人,他们会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来解决问题;读书,使孩子们成了生活的主人,他们的独立精神、自我意识在多样的读书活动中日益彰显;读书,使孩子们成了善交流、会合作的人,他们的团队精神、责任意识在逐步形成;读书,使孩子们成了有思想,有个性的人;读书,更使孩子们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明白了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
对不起,我可能跑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