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非遗成果

非遗成果

发布时间:2022-02-10 09:38:37

⑴ 试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

1.从根源上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集团或个人的创造,面向该集团并世代流传,它反映了这个团体的期望,是代表这个团体文化和社会个性的恰当的表达形式”。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反映了民众集体生活,并长期得以流传的人类文化活动及其成果,因而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文化价值。尤其重要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民间的、口传的、野史的、活态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弥补官方历史之类正史典籍的不足、遗漏或讳饰,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认识已逝的历史及文化。
当今世界面临着丧失文化多样性的严重威胁,例如1970年代全世界还通用8000多种语言,但是现在仅存6000多种,而且这其中还有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在互联网和现代通讯工具的冲击下正处于快速消亡中。这再次提醒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传承价值中的文化多样性价值,充分重视保护文化多样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深深蕴藏着所属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这些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是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民族的思想精髓、文化理念,是包括了民族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在内的群体意识、群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因此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潜在威胁下,确保民族特性、民族精神的代代相传,就是每一个民族无法回避的重要任务,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传递和保存的生动有效的手段、工具和载体,能够很好地将民族精神等文化信息传递到每一个人、每一代人这些活生生的载体上,从而造就一个有独特文化个性和崇高民族精神的伟大民族。

⑵ 红色非遗指什么

摘要:在大资源观下,红色非物质文化及其成果因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而被纳入资源之列.红色非物

质文化遗产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产生的各类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它包括以歌

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为主题,鼓舞人民斗志,积极向上并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各种体裁的艺术

作品,口述红色历史,以及以牢记革命历史,弘扬革命传统,继承先烈遗志为主题内容的文化空间.红色非物

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精神和教育价值,作为资源,还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关键词:大资源观;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一部分遗产与传统的和民

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所不同,这部分遗产产生于近现

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被赋予象征

革命的红色内涵,这就是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非

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

发展和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8页



大资源观与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资源,一般地,我们多从自然的角度特别是从物 质形态的角度来理解它.《辞海》给出的定义是"资财的 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otll根据这一定义,资源既包 括象土地,森林,矿藏,水流等具有经济价值的有形物,也 包括象氧气等具有经济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天然无形 物.推而广之,,部分非物质形态的文化产品因具有重 要的经济价值,归入资源的范畴,应该没有争议.然而, 还有一些无法用经济价值来衡量但却具有重要社会价值 或使用价值的非物质文化成果是否也属于资源呢? 在传统资源观下,只有物质形态的具有经济价值的 天然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来源才被认为是资源,而具有 创造力和生产力的人以及社会文化成果被排斥在资源之 外,使得传统资源观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然而传统资 源观的影响却是长期的,并主导着人类的认识过程.很 显然,这样的资源观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时代 呼唤新的资源观.新资源观应该是一种大资源观.在大 资源观下,资源的视野被大大扩展,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 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都将纳入资源范畴.资源的第一属 性应该是有用性.

对资源这一概念要重新加以定义,要从使用价值的 角度去考量.由此,将资源定义为"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生 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等的来源"会更合理,也更科学. 在认识资源概念时我们对自然资源并不陌生,然而 对自然资源之外的社会资源我们关注的还远远不够. 思想文化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属于无形精神遗产. 重视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强国之梦具有重要意义.

2/8页

从资源的角度来认识思想文化,日本,韩国等国家要 比中国早.在这些国家,文化被认为是一种财富,有"文 化财"之称,并有文化财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加以保护. 在大资源观下,红色非物质文化及其成果因具有重 要的社会价值而被纳入资源之列.什么是红色非物质文 化遗产?

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 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产生的各类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它

⑶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长期生产生活的传承实践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为各民族长期生产生活的传承实践成果。在多年保护工作中,按照项目不同属性梳理形成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共十大类别。

相关信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制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08年起施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对于鼓励和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规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党中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益重视以及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势的发展,该暂行办法与有关法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际存在不相适应之处,需要全面修订完善。

⑷ 我国第一个成功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

我国第一个成功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昆曲。

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的昆曲艺术入选,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4)非遗成果扩展阅读:

中国十大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中国剪纸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剪纸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2009年,中国剪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古琴艺术

琴棋书画,曾是中国古代文人引以为傲的四项技能,也是四种艺术。其中,琴乐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而又持续不断的一种器乐形式,其可考证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高山流水”、“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

然而,由于琴自古都是文人自我陶冶的一种雅好,很少在公众场合演奏,所以现代人对它的了解已经十分有限。2008年,古琴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四、珠算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算盘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的《数术记遗》,其中有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2013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五、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在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

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2016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六、中国针灸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2011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七、中国书法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

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字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八、京剧

京剧,被视为中国国粹,是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徽剧是京剧的前身。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2010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九、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活字印刷术是一种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

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2010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十、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古代吴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之说。

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⑸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第七条规定,申报项目须提出切实可行的十年保护计划,并承诺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进行切实保护。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1)建档: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为申报项目建立完整的档案;
(2)保存: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选定有关机构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
(3)传承: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使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能够继续作为活的文化传统在相关社区尤其是青少年当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4)传播:利用节日活动、展览、观摩、培训、专业性研讨等形式,通过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宣传,加深公众对该项遗产的了解和认识,促进社会共享;
(5)保护: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以保证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传承和发展,保护该项遗产的传承人(团体)对其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所享有的权益,尤其要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

⑹ 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和目的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原则: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要充分尊重民众的创造性,以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为普查的指导原则。所谓全面性,即在普查和采集过程中,要避免教条主义和机械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全面调查和采录。

所谓代表性,即在普查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对一切民间文化现象平均使用力量,要善于发现一个地区的范围内,哪些形式、哪些作品、哪些类型、哪些民俗现象是有代表性的,抓住了这些,就抓住了主流的或主要的东西。

因此,代表性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抽样调查的性质。所谓真实性,即按照民间文化作品和民俗表现形态,真实地、不加修饰地将其记录和描述下来。

更不要以自己的想象或凭自己的知识和爱好去篡改民间文化作品。只有把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起来,符合这“三性原则”的普查和采录成果,才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非物质文化遗产

⑺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

2、铁画,也称铁花,安徽芜湖特产,为中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铁画是以低炭钢为原料,将铁片和铁线锻打焊接成的各种装饰画。它将民间剪纸、雕刻、镶嵌等各种艺术的技法溶为一体,采用中国画章法,黑白对比,虚实结合,另有一番情趣。

3、嘉善田歌是吴歌的一个品种, 嘉善田歌是浙江一种独特的歌谣形式,是过去劳动者寻求慰藉、抒发思想感情的歌声。田歌有独唱、对唱和以三人、五人、七人、九人组成的歌班形式演唱,最常见的是把当地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编成长篇,到处演唱。田歌的曲调有“滴落声”、“大头歌”、“羊早头”、“落秧歌”、“平调”、“急急歌”、“小快板”等。

4、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乞讨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

5、《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如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6、羌年是中国四川省羌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祝活动。节日期间,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祷繁荣,在释比(神父)的细心指引下,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举行庄严的祭山仪式,杀羊祭神。然后,村民们会在释比的带领下,跳皮鼓舞和萨朗舞。

7、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是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木拱桥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师傅指挥,其他木匠操作来完成。

8、《麦西热甫》广泛流传于新疆,由于地域不同,表现出来的形式丰富而又多样,是实践维吾尔人传统习俗和展示维吾尔木卡姆、民歌、舞蹈、曲艺、戏剧、杂技、游戏、口头文学等的主要文化空间,是民众传承和弘扬伦理道德、民俗礼仪、文化艺术等的主要场合,是维吾尔传统节庆、民俗活动的重要部分。

9、福船,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带尖底古海船的统称。其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刀,底尖上阔,首尖尾宽两头翘,全身上下蕴藏着美的因素,散发出诱人的魅力。而所谓“水密隔舱”,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为互不相通的舱区,舱数有13个、也有8个。这一船舶结构是中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它具有提高船舶的抗沉性能,又增加了远航的安全性能。漳湾福船承其衣钵,特征鲜明,一脉尚存。如今,它已是一种濒将消亡的民间手工技艺,堪称中华绝活之一。

10、木活字印刷术曾在温州地区普遍存在。由瑞安平阳坑镇东源村王姓家族传承的木活字印刷术已成为我国完整保留和仍在使用的极少数地方之一,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它完全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是活字印刷术源于我国的实物明证,堪称古代印刷术的活化石。

(7)非遗成果扩展阅读: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2017年12月7日,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韩国济州岛召开的会议上,意大利南部负有盛名的那不勒斯披萨制作(Neapolitan pizza-making)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评选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参考资料: 网络-非物质文化遗产

⑻ 中国52个非遗分别是

1、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针灸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2011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⑼ 想问一下非遗,衍生等等到底是什么意思

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走上了一个新阶段。近年来,我国非遗保律体系不断完善,年发布的《境外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华共和国境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管理暂行办法(送审稿)》,对境外组织和个人在我国境内进行非遗调查活动进行管理规范。本文对该送审稿中立法目的及其表述、非遗调查的审批权规定等存在的问题进行,并提出意见与建议,以期对该送审稿的完善有所裨益。
《境外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华共和国境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管理暂行办法(送审稿)》(下称《暂行办法(送审稿)》)目前正在向各界征求意见。该《暂行办法(送审稿)》对境外人员在我国进行非遗调查的一些重要问题作出了规定,设计了相关监督管理制度。但笔者认为,《暂行办法(送审稿)》在立法目的及其表述,以及非遗调查过程中境内合作者的地位与义务、责任,非遗调查的审批权等方面的规定还有待完善,因此在本文中对相关问题进行简要,以供立法者参考。
调整立法目的及其表述
笔者认为,《暂行办法(送审稿)》对立法目的所作的规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措辞不够准确,二是对立法目的的排列不太合乎逻辑。在措辞方面,该条款之“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措辞含义不够清晰,其所表达的含义应该是“促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关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因所有非遗学术交流和合作,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直接或者间接相关。
在内容方面,笔者认为第一条规定的立法目的逻辑顺序的排列不甚妥当。根据《暂行办法(送审稿)》的主要内容,其应确定如下3个目的:加强对境外组织或者个人在我国境内进行非遗调查的管理、增进非遗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非遗保护。这3个目的是层层递进的,依次服务于后者。同时,是否需要把促进非遗的利用确定为该规章的立法目的之一?因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一条立法目的“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涉及非遗的利用,第五条、第三十七条规定了非遗利用的规则。实际上,中外合作在我国境内进行相关非遗调研,也为下一步对非遗利用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因此,可以把促进非遗利用确定为该规章的目的。
鼓励个人寻求合作伙伴
《暂行办法(送审稿)》第三条规定,境外组织在我国进行非遗调查,应与非遗学术机构合作,对境外个人在我国进行非遗调查没有同样要求。笔者认为,应鼓励境外个人在我国进行非遗调查时寻求我国学者或者有关人员进行合作。原因在于:第一,《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条约鼓励非遗所在国国民等非遗权利主体参与非遗调查、利用的过程,以增强其能力建设。鼓励境外人员在我国进行非遗调查时邀请我国有关学者参与,有利于我国非遗学术研究的能力建设,提高我国非遗学界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化水平。第二,有利于文化交流。第三,有利于境外个人在我国更好地进行相关非遗调查。建议在第三条增加第二款:“境外个人在境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与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或者其他有关人员进行合作。境外个人可以提请县级以上文化主管部门或者知识产权主管部门或者民族事务主管部门或者其他相关部门提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或者其他有关人员的个人相关信息,县级以上文化主管部门或者知识产权主管部门或者民族事务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应当予以提供和协助。”
明晰合作者义务与责任
《关于<暂行办法(送审稿)>的说明》(下称《送审稿说明》)规定,“作为合作机构的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有义务在调查过程中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和文化,并积极督促境外组织遵守我国法律和相关法规。”但是,《暂行办法(送审稿)》本身并没有规定境内合作机构有此职权、义务和责任,而且这些机构也缺乏足够的能力。如果强制要求他们承担这种义务和责任,他们只能退出,不利于开展中外合作在我国开展非遗调查。如果要对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赋予这种职权和职责,或者委托境内合作机构承担这种职责,则需要在《暂行办法(送审稿)》作出明确的规定。
另外,关于境外组织或者个人申请非遗调查应准备和提交的材料,笔者认为,主要存在3个问题:一是调查申请表的主要内容,应当增加“调查方式”一项。二是《暂行办法(送审稿)》第八、九条,均没有规定“调查方案”,但第十一条规定境外组织或者个人进行非遗调研要按照“批准的调查方案”进行、第十七条规定变更经批准的调查方案应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前后不一致,建议进行修改。第三,申请表和调查方案应当由各方共同签署。
重视非遗权利人的权利
非遗调查的审批权(即同意权),是非遗保护中的核心问题。这涉及非遗权利主体(调查对象)对其非遗享有的基本权利。笔者认为,《暂行办法(送审稿)》对非遗权利主体的权利重视不够。《暂行办法(送审稿)》只是规定了比较狭窄的知情权和同意权,其关于立法思路的说明,也只提及对境外组织或者个人非遗调查活动“进行规范”,没有对非遗权利主体关于非遗调查的事先知情权、同意权以及利益分享等相关权利予以适当确认与保护,故应予以适当调整。非遗调查的审批权及相关权利或者权益,应当由主管部门和非遗权益主体共同享有和行使。
非遗权利主体对其非遗的权利,主要有以下几项:第一为知情权。知情权的内容应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调查方式、调查成果的形式要求,调查成果是否公开,公开的方式与范围,调查成果是否进行商业化利用,利用的方式与范围,调查成果的公开与商业化利用对非遗的预期影响等。调查者应当就上述内容向非遗权利主体进行口头解释,并提供书面版本。为了便于知情权的行使,境外组织的境内合作方或者境外个人应当向调查对象提供申请非遗调查提交的材料及我国有关部门批准文件的原件,并留存件。第二为商谈权。其为非遗权利主体就其同意调查的条件与调查者进行谈判的权利。第三为拒绝权。调查者在获得文化主管部门的批准后,如果未能与非遗权利对象就非遗调查相关事项协商一致,非遗权利主体可以拒绝非遗调查,任何人不得干涉。第四为参与权。如果非遗权利主体有能力和意愿参与非遗调查,调查者应当邀请其作为参加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及后续相关工作,享受作为参加人的相关待遇。第五为获取报酬权。如果非遗权利主体不作为参加人参与非遗调查,因为付出了时间和劳动,调查者应当比照场行情向其支付适当的劳务费等报酬。第六为签约权。其为非遗权利主体在与调查者就非遗调查事项商谈妥当后,签订非遗调查协议的权利。
细化调查结果相关事项
笔者认为,非遗调查结束后的相关事项,主要有以下内容:首先,非遗调查结束后是否在中国境内进行有关非遗后续研究和商业性利用后续研究,包括调查成果的初步整理、调查报告的撰写、调查成果的进一步提炼、形成衍生性成果等。非遗的商业性利用,即对具有场前景的非遗进行产业化的问题。目前,国际倡导在资源所在国进行相关后续研究及利用。实践中,英国与澳大利亚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合作实施的相关项目有较多内容在资源国实施,使资源国直接或者间接受益。非遗调查完成后,在我国进行相关后续研究和商业化利用,在增进我国相关能力建设及产业发展等方面,对我国有好处,同时也符合相关国际条约精神和要求。我国所有非遗法律法规和规章都应对此有所应对,应支持、鼓励境外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国境内与我国合作者进行相关后续研究及商业性利用。
其次,非遗调查结束后调查者提交的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否应当向非遗权益主体提交。调查报告的内容应当增加关于调查成果预期处理的内容,包括是否公开出版、是否进行商业化利用及其利用方式和方案等。调查报告应当由各方共同签署。同时,调查者应当向非遗权益主体提供调查报告,一方面表示对非遗权益主体的尊重,一方面也有利于确保非遗调查内容的真实性。

再次,如果调查成果公开出版,调查者应当承诺在出版后向批准调查的文化主管部门赠送5册,向非遗权益主体赠送2册。非遗权益主体收到的2册调查成果出版物,一册自存,一册可以存于其所在村民委员会等。
最后,如果对调查成果进行商业化利用,应考虑在中国境内特别是中国境内之非遗所在地区进行商业化利用,还要与非遗权益主体商量签订利益分享的合同,给非遗权益主体适当的利益回报。
而对于调查者的相关民事责任,笔者建议,非遗调查实施过程中,如果调查者违反非遗调查合同或者违反非遗所在社区的风俗习惯引起非遗权益主体及相关民众反感,非遗权益主体可以终止调查。调查者的上述行为对非遗权益主体造成损害的,调查者应承担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责任,非遗权益主体可以依法追究调查者的法律责任,批准调查的文化主管部门应当予以协助。

阅读全文

与非遗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
附近店面转让或出租 浏览:412
广东海亿食品有限公司商标 浏览:287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汇报 浏览:314
横滨商标印刷有限公司 浏览: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