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哪个网站会发布全球最新的科技研究成果
1.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五年来,中国基础研究取得一批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国际论文总数世界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在三大国际论文检索系统(SCI,EI,ISTP)论文总数中占7%,进入世界第二方阵,与英国、德国、日本相当;纳米科学论文数居世界第一,工程科学论文数居世界第二。前沿技术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断缩小。非线性光学晶体、量子信息通讯、超强超短激光、高温超导等前沿技术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涌现了载人航天、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等一批自主创新重大成果。
2.产业技术创新取得多方面突破。近年来,中国在基础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新兴产业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石油、钢铁、船舶、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和生物技术等领域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整体技术素质迈上新台阶。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开发能力、成套水平以及综合工程化能力明显提高,有力地支撑了三峡工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3.科技走进千家万户、惠及亿万人民。近年来中国把解决民生问题和发展社会事业放在突出位置,科技进步为人口健康、节能减排、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提供了有力支撑。杂交水稻的培育和应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为解决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能源领域突破一批石油勘探、大型煤液化工程成套设备、大型水电设备、先进核电等关键技术,攻克一批燃料电池、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关键技术,为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础。艾滋病、病毒性肝炎、SARS病毒、高致病禽流感等重大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控技术取得重要进展,一批新创制成功,传统得到新的发展,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
4.知识产权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五年来,中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快速增长,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进一步增强。2002年到2006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从3.97万件增长到12.2万件,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从0. 58万件增长到2.5万件。随着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中国专利局受理的国内外发明专利申请量连年增长,2006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总量达21万件,居世界第4位。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5-21 14:46 5.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持续高速增长。五年来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平均增速高达27.0%,高于“九五”时期平均增速6.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制造业比重由14.5%上升到16%。2006年,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1322亿元,是2002年的2.7倍;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288亿美元,是2002年的3.5倍,优化了贸易结构,国际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
6.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06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收入和总产值分别达到4.3万亿和3.6万亿;聚集了全国一半数量的高新技术和科技孵化器,研究开发投入占全国的1/3;区内拥有发明专利数为32600;区内创造的工业增加值达8520.5亿元,约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9.4%。2007年上半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营业总收入25891.8亿元,工业总产值21873.2亿元,工业增加值5021.6亿元,出口创汇967亿美元。
7.科技投入规模和强度持续提高。2006年,全社会科技支出经费总额4500亿元,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3003.1亿元,居世界第5位;研发投入强度不断提升,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2%。近5年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保持了年均17%的较快增长,其中2006年中央财政科技拨款达1009.7亿元,比上年增加25.0%。
8.中国成为世界科技人力资源大国。2005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1位;2006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全时人员达150万人/年;一支充满活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正在迅速成长,45岁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员占研究人员总数的80%;高等院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2300万人,成为世界上科技人才培养规模最大的国家。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5-21 14:46 9.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增强,大学、科研在科技创新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2006年,中国研究开发支出总额达到2134.5亿元,占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的71.1%,开发的重大技术成果不断涌现;民营科技已由20年前的7000多家发展为2006年的15万家。高等院校现有研究开发人员22.7万人,取得了人类细胞衰老主导基因、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家蚕基因组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面向市场的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公益类科研院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10.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目前,中国已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96个国家签订了102项间科技合作协议,签订了1000多项部门间科技合作协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间双边和多边国际科技合作框架。积极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中国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国际对地观测、地球空间双星探测、人类肝脏蛋白质组、国际科技合作等等国际大科学、大工程计划。中国科学家、科学技术人员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渠道进一步拓展,人员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便捷,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迄今为止,中国已参加了大约350个国际科技组织,有206位科学家在国际。
㈡ 我国重大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国近年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颗装专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属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成功升天。
(2)高分重大专项成果发布扩展阅读:
基本特征:
(1)是新颖性与先进性:没有新的创见、新的技术特点或与已有的同类科技成果相比较为先进之处,不能作为新科技成果。
(2)是实用性与重复性:实用性包括符合科学规律、具有实施条件、满足社会需要。重复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复使用或进行验证。
(3)是应具有独立、完整的内容和存在形式,如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以及科技报告等。
(4)是应通过一定形式予以确认:通过专利审查、专家鉴定、检测、评估或者市场以及其它形式的社会确认。
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中把“科技成果”定义为: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观察试验和辩证思维活动取得的,并经过鉴定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意义的结果。
㈢ 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自建国后,20世纪至70年代,中国先后掌握了“两弹一星”技术;1973年,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籼型杂交水稻”,该水稻亩产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因此获得了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86年3月,在四位老科学家的建议下,时任中顾委主任邓小平作出批示,要求“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863计划”就因上述时间而得名。半年后,《863计划纲要》形成,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和海洋高技术八个领域列为中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5年5月,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3)高分重大专项成果发布扩展阅读:
中国政府为了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设立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其中规格最高的奖项当属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一次,每次选出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公民,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并颁发荣誉证书和高额奖金。每位获奖者的奖金总额均为人民币500万元,其中50万元直接授予个人,另外450万元作为科学研究经费由获奖人全权管理具体用途。
国家自然科学奖是授予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中国公民的奖项,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奖不授予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奖设一、二等两个奖励等级。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国家最高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是授予在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中国公民,同时国家技术发明奖不授予组织。国家技术发明奖设一、二等两个奖励等级。国家技术发明奖表彰的是当年中国国民经济中新的、先进的、效益好的新技术。
参考资料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
㈣ 高分二号卫星的卫星影像
我国首批亚米级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图发布
9月29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对外公布了我国首批亚米级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图,充分展示了高分二号卫星在国土资源监测、矿产资源开发、城市精细化管理、交通设施监测、林业资源调查、灾区恢复重建等众多方面的广泛应用潜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局局长、国家航天局局长、高分专项工程领导小组组长许达哲出席发布活动并讲话。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高分专项领导小组成员李朋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高分专项领导小组成员雷凡培,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邓麦村等领导出席发布活动。发布活动由国防科工局党组成员、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主持。国防科工局党组成员、高分专项工程副总指挥王承文,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吴志坚出席发布活动。 首批高分二号卫星影像图综合考虑了地域分布、地物类型、目标关注度和高分二号卫星主要用户部门测试与示范应用需求等因素,共发布1米全色、4米多光谱、1米全色与4米多光谱融合3类15幅,包括北京市区、上海市区、哈尔滨市区、兰州市区、银川市区、克拉玛依市区和昆仑山天池、云南省鲁甸灾区、辽宁省营口港、山西省宁武矿区等卫星影像。该批图像纹理清晰、层次分明、信息丰富。许达哲在介绍高分专项建设情况时说,亚米级遥感数据在国际遥感领域称为“黄金数据”,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商业价值,不仅为我国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民生安全保障和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起到信息支撑作用,同时对于信息应用企业开展商业化信息增值服务、开拓国际市场、推动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许达哲表示,航天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确保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基础。国防科工局将充分发挥重大科技专项的创新引领作用,以高分专项建设所形成的先进技术成果和广泛资源共享创新管理模式为基础,与国家有关部门共同开展我国空间基础设施全面建设的规划和预先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自主先进遥感卫星技术及应用体系,努力实现从国际先进水平的跟跑者到并行者,再到领跑者的跨越发展。在谈到推动遥感应用产业发展时,许达哲说,应用是高分专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防科工局将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及与有关各方的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国家主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扩大遥感应用领域,拓展遥感应用深度,提高遥感应用水平,促进遥感应用产业的发展。高分专项将强化国家级数据中心的建设,实现高分专项数据更广泛、更深入、更彻底的共享;建立国家级应用技术中心,加强高分专项应用共性技术成果的推广普及;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数据政策,培育应用市场,促进空间信息产业链的形成;与互联网、云平台等新技术嫁接,开发面向大众的空间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空间信息国际合作与商业服务平台,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空间信息服务企业。高分二号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颗空间分辨优于1米的民用光学遥感卫星,观测幅宽达到45公里,在亚米级分辨率国际卫星中幅宽达到先进水平,同时具备快速机动侧摆能力和较高的定位精度,有效地提升了卫星综合观测效能。高分二号卫星于8月19日成功发射后,按计划于8月21日首次开机成像并下传数据,地面系统接收数据并进行自动化处理后,生产出初级标准化图像产品。截至9月29日,高分二号卫星已完成在轨工程测试,正在进行参数调优和定标工作。期间,已生产1A级标准产品19287景,覆盖面积超过976万平方公里。高分二号卫星投入使用后,将在20余个行业开展示范应用,同时为地方区域综合应用和公众服务提供空间信息支撑。高分二号卫星的详查能力与高分一号卫星的普查功能相结合,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矿产资源调查、城市精细化管理、交通路网规划、林业资源调查、防灾减灾、环境保护与监测、农作物估产等众多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 高分专项工程两总,高分专项工程办公室领导,高分专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代表,用户部门代表以及高分专项省级数据应用中心的代表参加发布活动。发布活动结束后还举行了媒体见面会。国防科工局党组成员、高分专项工程副总指挥王承文,高分专项工程地面系统总师、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主任徐文,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高平现场回答了记者提问。
㈤ 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制造超级计算机、人工合成蛋白质、成功研制激光器、载人航天技术、袁隆平培育出了“籼型杂交水稻”等
1、超级计算机
神威蓝光,中国以国产微处理器为基础制造出本国第一台超级计算机。这台名为“神威蓝光”的计算机2012年9月16日安装在山东省的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
神威系统每秒能进行约1千万亿次运算,很可能排在世界最快的20台计算机之列。更为重要的是,该系统采用的8700片神威1600微处理器是由本国的一家计算机研究所设计、在上海制造的。
2、人工合成蛋白质
从1958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化学系三个单位联合,在前人对胰岛素结构和肽链合成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开始探索用化学方法合成胰岛素。
在1965年9月17日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经过严格鉴定,它的结构、生物活力、物理化学性质、结晶形状都和天然的牛胰岛素完全一样。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
3、激光器
在激光技术方面从1961年中国第一台激光器宣布研制成功,上世纪80年代华中科技大学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90年代初建立了第一个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家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和激光技术,经过20多年努力,使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掌握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技术的国家。
4、载人航天技术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神舟五号”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5、籼型杂交水稻
1973年,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籼型杂交水稻”,该水稻亩产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因此获得了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㈥ 国家重大专项新药创制专项成果艾可宁实现产业化有哪些重大意义
科研成果最终是要落地的,创新成果的转化,让更多患者应用到具有全球领先技术的药物,这是科研创新的根本意义所在。国家重大专项新药创制专项成果艾可宁成果落地成都,实现产业化,这不仅提高了四川省防控水平,对于全国乃至全球抗艾都意义重大。
㈦ 中国在医学上诞生了哪些重大科技成果
1、脊髓灰质炎系列疫苗的研制及应用:让脊灰与中国儿童绝缘
2000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区域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委员会宣布中国为无脊灰状态。这是继全球消灭天花之后,世界公共卫生史上又一伟大业绩。
由于我国政府的大力推广及免疫规划策略的实施,自1994年10月以来,全国未有由本土野毒株引起的病例报告,曾被医学界称为“威胁儿童生命和健康的最大杀手”的小儿麻痹得到有效控制。
2、全国控制和基本消灭麻风病:向恐惧和绝望宣战
麻风病,一个曾经让人谈之色变、闻风丧胆的重大传染病,如今已难觅踪迹。1957年,为防治在我国多地大面积流行的麻风病,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了皮肤病研究所,根据我国麻风病流行情况,与国家的发展战略密切结合。
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提出了符合我国麻风病流行情况的防治策略、技术和措施,并取得显著成果。
3、根治绒毛膜上皮癌化学疗法的创建与推广:从死亡率90%到治愈率90%的颠覆性突破
北京协和医院向阳教授带领团队对绒癌耐药机制、耐药标志物筛查和耐药逆转等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对耐药与危重病例的治疗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使耐药及危重绒癌病人的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完全缓解率达70%以上,治疗效果达国际领先水平。
4、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
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5、难治性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救治体系
以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和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是我国的第一大病,也是第一致死病因。近60年来,随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创建和发展,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水平和防治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阜外医院几代人对建立心血管疾病救治体系进行了大量开创性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 中国科技网-中国医学科学院建院60周年 十大科技成就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㈧ 中国天眼重磅成果发布,其中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获得迄今最大快速射电暴爆发事件样本,首次揭示快速射电暴爆发率的完整能谱及其双峰结构……基于超高灵敏度的明显优势,FAST已成为中低频射电天文领域的观天利器,未来将产出更多深化人类对宇宙认知的科学成果。
通过国家验收近两年来和向全球开放共享近一年来,高质量运行,已发现约500颗脉冲星,并在中性氢谱线测量星际磁场、快速射电暴观测及研究等重要天文学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科学成果。
天眼的灵敏度非常高,比如你在月球上打电话,天眼都可以检测到,别的天文望远镜可是做不到的,到现在为止,中国天眼已经发现了五十九颗比较优质的脉冲星,其中被确认为新发现脉冲星的有四十四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