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

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

发布时间:2022-01-30 13:10:55

Ⅰ 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研究工作与农用地分等工作的联系

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是按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原则,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成果和方法,将补充耕地数量、质量与被占用耕地等级挂钩,通过折算实现耕地占补数量和质量平衡。具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通过对补充耕地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优化设计,增加资金投入,提高项目工程建设标准,努力提升补充耕地的等级,使补充耕地等级达到被占用耕地的等级,实现“占一补一”;二是确实无法通过技术经济方法达到被占用耕地等级的,按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原则,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成果和方法,进行等级折算,确定补充耕地面积。

考虑到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求以及耕地后备资源的限制,应立足于通过提高补充耕地等级,达到占用耕地的等级,实现“占一补一”,不提倡用增加补充耕地数量抵顶质量,即“以多补少”。 在现阶段,为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不减少,也不允许以补充高等级耕地为由减少补充耕地数量,即“以质抵量”。因而,按等级折算应立足于“占一补一”,提高补充耕地等级,如果受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补充耕地等级无法达到被占用耕地等级的,须按等级折算补充耕地面积。

农用地分等和耕地占补平衡折算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农用地分等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农用地等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的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划分农用地等别的因素主要是稳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指标,所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因素法和标准样地法,农用地质量的好坏通过指数方式表达出来。这是基础性农用地质量评价工作,可以给未来多项更实际的主体质量评价提供基础,但是,由于其服务目标的多样性,成果定位层面较高,直接应用于任何一项具体实践都需要进行技术性修饰。耕地占补平衡质量的评价因素和指标与农用地分等具有很多相近之处,两者具有互相转换和融合的先天基础,属于利用分等中间成果向实际转化的一项工作,其评价对象是农用地中的耕地和规划改造成耕地的部分,评价是对耕地质量的评价,所以它更侧重于与现实生产力相关的评价。耕地占补平衡服务的主要目标是保障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安全供给,所以,生产力作为表达方式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这就需要将农用地分等中的分等指数转译成生产力形式。因此,甘肃省依据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的有关技术要求,以甘肃省农用地利用等别为嫁接点,通过运用农用地分等成果中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将耕地的现实产量通过产量比系数转化为耕地的单位标准粮产量,通过统计软件计算出耕地的利用等别与耕地实际标准粮产量之间的数学模型,以此确定占、补耕地质量间的内在关系,建立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体系,确立农用地利用等别与粮食生产能力对应关系。

甘肃省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工作是在全省完成了 10 个县(市、区)的农用地分等试点工作,正在全面铺开时进行部署的。甘肃省以农用地分等试点成果为基础,通过公用农用地分等的外业调查资料开展数据统计分析,运用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和样点实际标准粮产量建立数学回归模型,进而得到利用等别和实际标准粮产量的对应关系,最后完成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系数的制订。此项成果已于 2006 年 9 月底顺利通过预检。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试行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7〕141 号)要求,于2007 年 9 月~ 2008 年 9 月,在省内选择不同类型的项目开展试行工作。

运用农用地分等成果来考核耕地占补平衡,可以达到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双重效果。因此,依据农用地分等理论及成果,分析甘肃省耕地占补平衡面临的问题,探讨耕地质量占补平衡的评价方法,以建立耕地占补平衡折算体系,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相关政策和制度,建立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机制,最终保持甘肃省耕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Ⅱ 耕地红线的相关政策

国土资源部关于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
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是优化利用土地资源、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有效途径,也是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耕地保护的方针政策,综合采取行政、工程、技术等措施,在稳定耕地数量的同时,注重质量管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一些地方对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提升耕地持续增产保障能力的综合措施还需进一步加强,管护制度和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耕地数量管控、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的有关要求,进一步丰富耕地保护内涵,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管控优质耕地
(一)将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后三个月内,要按照《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和有关要求,完成基本农田划定工作。要综合运用土地变更调查、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落到实地,划定边界,设立标志,统一编号,落实到户。编制基本农田保护相关图件和表册,逐片(块)落实数量、质量等级和保护责任信息,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及时完善和更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土地变更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要确保划定后的基本农田,原有高等级和集中连片的耕地得到有效保留,坡耕地的比重有所降低,平均质量等级和集中连片程度有所提高。基本农田一经划定,实行永久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改变或者占用。
(二)严控建设用地占用优质耕地。加强规划管控,强化节约集约用地,依法依规审批用地,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高等级耕地。切实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管制边界和管制区域,认真执行各项空间管制规则,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城乡建设用地管制边界; 经批准确需调整的,要尽可能避让高等级耕地。依据规划,鼓励和引导工业、城镇用地向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劣质农用地等区域发展,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和城市低效利用土地“二次开发”。各类建设项目用地要严格执行准入标准,充分采用节地技术,切实落实工程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严格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审批,建设项目选址(线)要现场踏勘、充分论证,通过方案比选,做到不占或少占耕地;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占用等级较低的耕地。
二、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全面提升耕地质量等级
(三)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依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大力开展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整治,加大土地复垦力度,加快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再建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各地要在2012年底前完成各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逐级分解落实全国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要综合考虑建设条件和资金保障能力等,制定并落实年度建设计划。使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可不受有关新增耕地率规定的限制。新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要充分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等成果,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质量等级评定,并统一命名、统一标识、统一网格化监管,实行永久保护。国土资源部将充分运用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进行集中统一、全面全程监管,并定期考核。
(四)重点抓好重大工程、示范省和示范县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为主体、国土搭台、部门参与、统筹规划、整合资金”的工作机制,创新实施方式,全面推进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省建设;在提升改造现有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的基础上,着力开展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努力实现耕地增量、提质、增效的有机结合。要按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等规定要求,严格项目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在东北黑土资源分布区等重点地区,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工程性措施,提高区域水土保持能力,有效解决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层变薄等突出问题。
(五)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日常管护。积极探索建立日常管护制度,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保障管护经费,按照职责做好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维护、水土保持等工作,提高利用水平,防止盲目开发、过度开发和不当利用。凡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等方式鼓励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政府、企业和农户的多方共赢,确保高标准基本农田长期持续发挥效益。
三、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把好补充耕地质量关
(六)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规定。全面实行“先补后占”政策,积极探索“以补定占”机制,实现补充耕地与占用耕地数量和产能双平衡。各地要针对当地实际,合理调整耕地开垦费征收标准,提高建设占用耕地成本,加大补充耕地项目投入力度,提升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要加强补充耕地项目立项和实施管理,统筹安排项目选址和布局,优化项目设计,严格工程实施和监管,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为新增耕地持续耕作熟化、培肥地力奠定基础。
(七)严格补充耕地项目验收和地类变更。按照补充耕地项目管理和验收的有关规定和规范,严格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项目验收。对补充耕地项目进行验收时,要依据项目目标和任务、工程建设质量、新旧耕地质量分等定级结果等,综合评定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形成验收结论。对补充耕地项目达不到规划设计要求的,国土资源部门要提出意见限期整改。补充耕地项目验收后,应及时纳入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并按变更调查有关要求进行标注。
(八)切实提高新补充耕地产能。补充耕地项目验收合格后,要加强工程后期管护,确保农田水利设施、道路等基础设施完好,确保补充的耕地能够长期发挥作用。各地可使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土地整治项目竣工后新增耕地后期管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等级。要充分应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和农业技术成果等,提出改良土壤的具体措施,指导经营者有针对性地投入,不断提升补充耕地质量等级,提高耕地产能。
四、积极推行“移土培肥”,统筹做好建设占用优质耕地耕作层剥离和再利用
(九)加快建立有效管理机制。各地应借鉴三峡库区“移土培肥工程”实践,以及一些地方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和再利用的好经验、好做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和完善管理办法,明确责任、程序、监管要求和奖惩措施等,按照“谁占用、谁剥离”的原则,切实将占用耕地单位剥离耕作层的法律义务落实到位。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建设用地单位要将耕作层剥离和存放等资金列入工程概算;用地报批时,要将耕作层剥离和再利用内容纳入补充耕地和土地复垦方案,作为用地审查的重要内容。今后,凡城镇周边及各类园区、东北及中东部等优质土壤丰富地区,各类建设集中连片占用耕地的,都应开展耕作层剥离和再利用;占用基本农田的,必须进行耕作层剥离和再利用。大中型水库建设,要与移民安置工作相结合,重点做好移民安置区的“移土培肥”工作。
(十)统筹做好耕作层剥离和再利用。各地要紧密结合各类建设用地项目与土地整治、坡耕地改造、中低产田改造等工作,综合考虑经济、技术以及取土和覆土供需匹配等因素,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取土区、存放区和覆土区,统筹安排剥离、存放、覆土等任务,力争剥离与覆土紧密衔接、同步实施。耕作层剥离要合理确定剥离厚度和剥离方式;剥离耕作层的存放要合理选址,防止出现安全隐患和水土流失;剥离的耕作层可重点用于新开垦耕地和劣质耕地改良、被污染耕地治理、矿区土地复垦以及城市绿化等。
五、持续加强监测评价,及时掌握耕地质量动态变化
(十一)健全耕地质量等级更新评价制度。在现有农用地分等定级和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定期开展系统性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定工作,全面掌握和更新耕地质量等级状况,建立与土地调查相配套的耕地质量等级数据库。各地在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的基础上,对因土地整治、土地利用现状变化以及其他土地利用行为等带来的耕地质量等级变化情况,及时开展评价,实现动态更新。结合监测成果,定期公布耕地质量等级状况。当前,各地要结合最新土地调查成果,重点做好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成果的补充完善工作。
(十二)建立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机制。依托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运用土地调查、农用地分等、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等技术方法和成果,科学分层抽样布点,开展耕地质量等级定位、定量监测。重点加强对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环渤海等地区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当前,要在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试点的基础上,以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示范省和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为重点,逐步扩大监测范围,力争“十二五”期间建立健全全国监测网络体系。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要全部纳入监测范围。要充分利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加强对特色农产品原产地土壤保护和利用,加强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动态监测。
六、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共同责任
(十三)落实共同责任。各地要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新格局的要求,高度重视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与农业等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鼓励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充分发挥农民耕地保护协会等方面的作用,共同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管护。
(十四)约束激励并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坚持将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情况作为耕地保护的重要内容,纳入对地方各级政府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完善考核办法,加大考核力度,严格落实奖惩。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分配和使用、耕地开垦费标准的制订等要充分考虑耕地质量因素。通过“以奖代补、以补促建”等方式,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开展耕地质量建设和管护。
(十五)完善各项制度。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把握各项要求,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以制度管事,以制度定责,规范各项管理工作,确保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扎实推进。
(十六)强化科技支撑。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对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相关科技研究和成果推广应用,加强耕地质量监测相关重点实验室、野外科学研究观测基地建设以及科技人才和科研团队培养,加强相关标准规范研制和实施,健全标准体系,提高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科技支撑能力。
本通知有效期5年。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九日

Ⅲ 耕地质量分多少个等级

耕地质量分15个等级。

通过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中国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质量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

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 。

耕地质量指耕地的质量内容包括耕地用于一定的农作物栽培时,耕地对农作物的适宜性、生物生产力的大小(耕地地力)、耕地利用后经济效益的多少和耕地环境是否被污染四个方面。

(3)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扩展阅读:

中国耕地现状:

根据国土资源部2009年12月24日发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显示 ,中国耕地质量等别总体偏低。

调查显示,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9.80等,等别总体偏低。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67%、29.98%、50.64%、16.71%。

全国耕地低于平均等别的10至15等地占调查与评定总面积的57%以上;全国生产能力大于1000公斤/亩的耕地仅占6.09%。中国耕地质量总体明显偏低。

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划分的12个国家一级标准耕作制度区来看,耕地质量等别总体最优的前三位是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江南区;总体最差的后三位是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和内蒙古高原及长城沿线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耕地质量

Ⅳ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怎么划分

乌木色的海,你容纳眩目的梦,
那里有风帆、桨手、桅樯和彩旗;
喧闹的港口,在那里我的灵魂
大口地痛饮哈哈芳香、色彩和音响;
船只在黄金和闪光绸中行进,
张开它们巨大的手臂来亲吻

Ⅳ 补充耕地有机质未达标准可以验收吗

日前,在全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充项目与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会上,农业部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重点做好三项工作:

强化管理,抓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

自2006年以来,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资金规模从1700万元增加到8亿元,实施范围从6个省扩大到所有的省、区、市和中央直属垦区,实施面积达到3775万亩,设立各种技术模式示范区750个,建立项目效果固定监测点1670个。监测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项目区基本杜绝了焚烧秸秆的现象,还田率达到95%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亩均减少钾肥用量1.5公斤;通过增施有机肥和绿肥种植,累计消纳有机资源232万多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0多万吨;实现生物固氮2万吨,相当于12万吨尿素,节约标准煤1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2万吨。随着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不断深入,一些成熟的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技术模式借助项目平台得以加快推广,但随着实施范围不断扩大,也显露出个别地区产品招标不规范、技术模式效果不佳、农民使用不积极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为推动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持续健康发展,下一步要“推动一个创新,促进两个结合,抓好三个落实”。推动一个创新:就是项目实施方式创新。要积极探索,走规模化实施的路子,提高项目组织化程度,推动项目实施方式创新。促进两个结合: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与其他技术的结合,要针对北方地区气温低、降水少,秸秆腐熟剂的作用不如南方,仅施用秸秆腐熟剂还田秸秆效果不很理想,在筛选适应低温少雨环境秸秆腐熟剂产品、改进菌种组成的同时,需要与秸秆机械粉碎还田、保护性耕作、地膜覆盖等技术结合;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与其他项目的结合,要与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整合实施,推进有机无机相结合,选择一批高产创建示范片、园艺作物标准园组织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抓好三个落实:抓好招投标制度落实,这个环节最敏感,也最容易出问题,不能出现任何偏差,也不允许打擦边球,这事关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抓好技术服务落实,要明确发放程序,项目县与中标企业签订合同时确定供货地点、供货方式、供货时间,由乡镇推广站进行补贴物资核实发放,登记造册,张榜公示,要加强技术指导,有专人负责对农民进行技术服务,要加强监督检查;抓好示范带动落实,要结合实际,提高标准,加大力度,下大力气抓几个高标准示范点、示范片,集中展示技术模式和实施效果,要分层次、分季节、分对象开展现场观摩,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展示项目成果,积极争取支持,向广大农民示范技术要领,加快推广应用。

由点到面,推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

自2009年开展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试点工作以来,各地精心组织,积极探索,扎实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效。相关管理制度逐步健全,农业部下发了《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规范》,13个省制定了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验收评定工作不断深入,27个省开展了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评定项目3358个,专家实地踏勘8890次,采集土壤样品7.7万多个,分析化验45万项次,评定补充耕地面积213万亩。后期培肥改良得到加强,江西、湖南等9个省建立了补充耕地后期培肥改良制度,落实了专项培肥资金,累计实施培肥改良71万亩。但在推进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工作中,仍存在认识不足、沟通不畅、条件较差等问题。

从今年开始,农业部推进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由“局部试点”、“示范推广”向“全面实施”转变。重点抓好“五个有”:有一批先进典型,探索在农业国土两部门合作机制、规范评定方法程序、指导加强补充耕地后期培肥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树立一批整省、整市全面推进评定工作典型。有一套管理办法,要依据农业部印发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规范》,结合各地实际,制定或修改完善本区域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细则。有一套技术规范,要尽快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技术规范,推进评定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有一笔培肥资金。要强化与财政、国土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多渠道争取对补充耕地后期培肥投入。有一支工作队伍,要配备与评定工作相适应的技术人员,加强培训指导,提高业务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着眼长远,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管理

从稳定粮食生产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各地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

加快耕地质量管理法规建设。要积极参与《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修订工作,争取将耕地质量管理有关规定写入法律法规;各地要借鉴湖南、江苏等地的经验,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出台地方性耕地质量管理条例。

切实履行日常管理职能。要结合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加强耕地质量区域站和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建设,着力构建部省县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网络体系;组织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地力评价工作;配合国土资源部门组织开展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检查工作,加快永久基本农田划定。

积极推动耕地质量建设。协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抓紧制定《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和相关行业标准,研究提出本区域内的类型划分、建设内容和建成标准;要积极参与新建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项目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做大做强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推进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质量提升技术,全面推进耕地质量建设。

Ⅵ 《耕地质量等级》标准发布 耕地好不好 从此有国标

保护耕地主要体现在数量稳定和质量提升两方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18.65亿亩耕地红线。同时也要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开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治理修复,提升耕地质量。
从目前看,各地对数量保护要求是明确的、具体的,但对质量保护的重视不够、要求不明。比如,个别地方在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时,还存在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现象。耕地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在不断变化,只有及时掌握耕地土壤的理化性状和质量变化趋势,才能更好保护耕地质量。
鉴于耕地质量是隐形的、渐进性的,急需制定科学合理、通用可行的评价标准。2015年,在国家标准委的支持下,农业部组织开展标准制定工作。《耕地质量等级》填补了当前国家层面耕地质量评价缺少统一标准的空白,为耕地质量等级考核提供方法和依据,也有利于改进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切实把好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关。

Ⅶ 什么叫耕地质量等级提升和旱地改造水田

通过“旱地改水田”耕地质量提升项目,改造提升的耕地可以采用补改结合,允许用于基础设施项目等占用水田的质量的占补平衡,可有效缓解目前建设项目占用水田需“占优补优”的紧张局面。

Ⅷ 耕地质量等级划分为多少级

通过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中国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质量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一般表示为ⅠⅡⅢⅣⅤⅥⅦⅧ等。

Ⅸ 在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中的应用

黑龙江省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工作根据《关于开展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基础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开展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基础工作的技术指导意见》的要求,以黑龙江省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于 2006 年初全面开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等级折算体系并通过了国家验收,为今后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能够实行按等级折算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一)开展黑龙江省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工作的目的

(1)开展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基础工作,通过研究,找出各等别间耕地占补折算系数。

(2)补充和完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关规范,确保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3)确定补充耕地等级评定方法。

(二)开展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基础工作的重要意义

开展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基础工作,能够更好地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基础工作的通知》,加强“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落实;能够更好地保护耕地,解决耕地的占补平衡问题;能够指导基层,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确保补充耕地不但在数量上占补平衡,且在质量上达到占补平衡。

(1)开展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基础工作,是严格执行耕地补偿制度,解决当前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中存在的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等问题,督促建设单位履行“占一补一”法定义务,确保补充耕地与被占用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必要手段。

(2)开展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基础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1 号)和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精神,履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职责,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措施。

(3)开展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基础工作,科学合理地评定补充耕地的质量等别,提出土地开发整理改良措施,为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4)开展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基础工作,进而开展优化设计,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保护,是实现人地协调和提高资源利用集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5)开展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基础工作,通过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优化设计,有利于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三)建立利用等指数与标准粮产量关系模型

就一个具体地块或者分等单元而言,利用等指数反映的是农用地在当地土地利用水平下能够达到的理论标准粮产量,它与地块的实际标准粮产量(现实产量)应该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为了找出二者的关系模型,需要对大量的土地利用等指数与实际产量一一对应的样本进行线性回归拟合分析,才能得到客观的利用等指数与标准粮产量之间的回归方程。

1. 样点选择

(1)黑龙江省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工作中的数据分析,采用的是农用地基准地价测算时的调查样点,以行政村为单位布置,每个村 3 个样点。

(2)黑龙江省根据自身的地貌条件、耕作制度和农用地利用等分布规律,将全省划分为大小兴安岭山麓冷凉半湿润区、大小兴安岭寒冷半湿润区、两岭多种气候类型品种区、三江平原西南温和半湿润区、完达山丘陵温和半湿润区、三江冲积平原温凉半湿润区、松嫩平原南部温暖半干旱区、松嫩平原西部温暖风沙干旱区、松嫩平原中部温和半湿润区、松嫩平原北部温凉半湿润区等 10 个二级区。为了使样点在地域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等级折算工作资料调查以 10个二级区为基础,在每个二级区内选择 1 ~ 2 个典型县(市)进行产量数据收集,且样点涵盖了黑龙江省 9 个农用地利用等别的农用地。每个二级区选择的典型县(市)名单如下:

大小兴安岭山麓冷凉半湿润区:五大连池市;

大小兴安岭寒冷半湿润区:孙吴县、呼玛县;

两岭多种气候类型品种区:鸡东县;

三江平原西南温和半湿润区:双鸭山市本级、七台河市本级;

完达山丘陵温和半湿润区:宝清县;

三江冲积平原温凉半湿润区:饶河县;

松嫩平原南部温暖半干旱区:肇东市、阿城市、兰西县;

松嫩平原西部温暖风沙干旱区:安达市;

松嫩平原中部温和半湿润区:绥化市、明水县;

松嫩平原北部温凉半湿润区:海伦市。

(3)确定样点县(市)后,为了保证分析数据数量足够大,在每个县(市)收集 100 个左右样点的产量调查表。这些样点涵盖了每个县(市)内的各个土地利用等别的耕地,且在利用等别上和地理区位上分布均匀。经分析剔除异常样点后,剩余有效样点 2586 个。

2. 建立函数关系

1)样点数据整理

(1)样点农用地利用等指数查找。主要通过查找农用地分等成果——县级农用地土地利用等别图和土地利用等指数计算表,确定样点所处的农用地等别和土地利用等指数。

(2)样点标准粮产量计算。样点标准粮产量按下式计算: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黑龙江卷)

式中:

Yi——第i个样点标准粮产量;

λj——第j种指定作物的轮作比系数;

βj——第j种指定作物的产量比系数;

Yij——第i个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的产量。

2)建立模型

农用地利用等指数与标准粮产量存在下列数量关系: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黑龙江卷)

式中:

Y——样点标准粮产量;

X——样点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A,B——待回归计算的常数。

以样点土地利用等指数为自变量X值,以标准粮产量为因变量Y值,将收集计算得到的所有样点的标准粮产量及其相对应的土地利用等指数2586组样点数据采用一元一次回归模型进行拟合,计算出以土地利用等指数为自变量,标准粮产量为因变量的一元一次方程,即建立起了标准粮产量与土地利用等指数在数量上的对应关系。

经计算,得到回归拟合方程如下: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黑龙江卷)

回归线性关系见图5-8。

图5-8 样点利用等指数-标准粮产量散点分布图

对土地利用等指数与标准粮产量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为0.68,相关性比较显著。

(四)建立农用地利用等别与标准粮产量关系

1.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平均值计算

将同一等别内的所有样点对应的农用地利用等指数进行平均值计算,得到各等别土地利用等指数平均值(表5-10)。表5-10 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平均值表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黑龙江卷)

2. 标准粮产量计算

将每个等别的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平均值分别代入式(5-14)中,经计算得到各等别标准粮产量,即建立起农用地利用等与标准粮产量对应关系表(表 5-11)。

表 5-11 农用地利用等与标准粮产量关系表单位:千克/公顷

(五)确定等级折算系数

1. 等级折算系数的计算方法

将各等别的标准粮产量两两相除,即计算出各农用地利用等别间的等级折算系数。根据不允许“以质补量”的原则,当该系数≤ 1 时,按 1 计;当该系数> 1 时,按实际计算的系数计。

2. 等级折算系数的计算结果

等级折算系数见表 5-12。

表 5-12 黑龙江省补充耕地数量质量等级折算系数表

Ⅹ 请问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成果资料在哪里能搜到,急用!!!

有点难吧,各省的情况都不一样,好像基本上更新成果都没经审批还未生效呢

阅读全文

与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
附近店面转让或出租 浏览:412
广东海亿食品有限公司商标 浏览:287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浏览: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