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俄罗斯航天科技成果

俄罗斯航天科技成果

发布时间:2022-01-30 07:17:05

Ⅰ 俄罗斯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俄罗斯科技

科学技术在俄罗斯复兴中的作用被越来越重视。随着俄罗斯政府对经济改革方针进行调整,俄政府更多地转向发展作为未来经济增长基础的国内现有工业、技术和科学潜力。

随着俄经济形势的好转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俄罗斯的科技队伍已开始出现稳定,人才流失速度也有所减缓。而且与其它发展中国家不同,俄科技界流失人员的绝大多数是转入国内收入较高的商业部门和私有化企业中,到国外谋职定居者只是小部分。据俄科学统计与研究中心估计数字,近年俄罗斯科技界移民到国外的人数分别为:1990年2,100人,1993年2,300人,1995年为2,200人,1997年1,200人,1998年1,100人,1999年1,400人。

在科技发展体制上,俄罗斯其科技发展的激励机制并不先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其长处在于能集中国家力量发展最具前景的关键科技领域,并能较快居于这些领域的世界前列。俄基础研究、军工和宇航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便是这种体制长处的体现。虽然当前俄科技体制也在向市场经济方向转轨,但政府对重大科研活动的支持系统仍得到维持。尽管俄罗斯经济不景气,但对于那些代表国家高科技术水平的世界尖端科研项目舍得投入。

在基础研究方面,俄从苏联继承了“世界第一流的科学”。由于投入不足,目前俄基础研究水平已落后于美国,但仍位居世界最先进国家之列。近年来,尽管困难重重,俄罗斯仍基本保持了其整体科技的完整性,而且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数十项世界级科研成果。在十分困难的物质条件下,俄科学院仍完成了约5,000个研究课题。近年来,在基础研究的所有方面,几乎都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包括那些不进行多年耗资庞大的观察就不可能取得成就的研究。如:俄罗斯科学院在微电子和毫微电子、电光绘图新工艺、高温超导、化学、天体物理、超级计算机、分子生物学、气象等领域所取得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在核激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俄科学家先后在实验室合成元素周期表上第114号和166号超重元素等。这些都表明俄罗斯在面向21世纪的科技角逐中,仍是实力较强的一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不遗余力地捞取俄罗斯的科技人才和成果的这一事实本身就足以证明这点。

在高技术研究方面,由于过去的积累和各方面的努力,俄罗斯在很多领域仍然保持着先进地位和许多原创性技术。据俄工业科技部调查,在当今世界决定发达国家实力的50项重大技术中,俄罗斯在其中12—17项技术领域可以与西方发达国家一争高低,如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
参考资料:江西省科技厅国际合作处

Ⅱ 我有健康预警设备,俄罗斯航天科技成果,可以起早发现癌症之类大病,找医院合作,谁帮策划有重奖!

你首先要把所有的材料和证明文件以及批准文件翻译成中文,并作相应的公证,然后才能找医院之类的卫生机构进行合作

莫斯科大学中国留学服务中心 提供

Ⅲ 当今航天科技成果有哪些

神舟七号飞天 重大航天科技成果揭秘 人民网电 神七今天就要飞天了,它的成功发射给中国带来了无穷的价值。 一个科研成果的研究的诞生当然不能只有设备,还要有一批顶尖级的科研人员。而研究中心集合了当今世界和中国航天、生物、医学等领域的50多位顶尖级院士、科学家。50多位科学家合力破解肿瘤之谜。 太空制药是一个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结晶,涉及到微生物、空间生命等多项学科,政府共调动了包括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国防科工委、清华大学在内的27家科研单位,参与了研发工作。魏江春教授、蒋兴村教授、庄逢源教授、刘志恒教授……一批批科研专家、医学专家中的精英们加入了“太空药”研发的行列,其中许多科学家都是该领域里赫赫有名的 “旗帜性人物”。为了给研发工作创造出更好的环境,为了不负国家的重托,生产基地还不断完善着自己,装备着自己:投资200多万元兴建了太空研究所,投资2000多万兴建了中国第一个太空药实验室。 这支浩浩荡荡的研发队伍,叩响了人类空间生命科学的大门。正是因为有这么雄厚的科技力量作后盾,才使人类在太空抗肿瘤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科学家们将一种从人体喉咙提取的具有抗肿瘤功效的菌株带入了太空,希望通过太空特有的环境使得菌株发生基因突变。经过一次次的失败之后,他们终于在“神舟三号”卫星搭载后的菌种中发现了一种“多肽”,它不但能够直接杀死肿瘤细胞,还能修复肿瘤的自愈系统。科学家们兴奋无比,他们就要揭开人类生命死亡的真相,破解肿瘤难治之谜。 为彰显太空科技对肿瘤治疗药物里程碑式的巨大贡献,科学家们给它取了一个有着特殊纪念意义的名字——“神舟三号”。中国唯一一个专门抗肿瘤的太空药终于诞生了,这也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可以用航天飞船命名的药品。 2003年11月,陕西省科技厅组织各相关领域20几位顶尖专家对经太空搭载的“神舟三号”口服液的生产菌株进行了科学论证,结论为“国际先进水平”。 依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管理办法规定,一个课题必须且只能确定一个课题责任人和课题的依托单位。由一个研发单位负责一个领域。亨通光华制药公司作为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年连续两次代表中国实施863计划,是中国惟一连续多次进行太空搭载的企业。公司的863项目主要研发方向是生物菌种的太空搭载、诱变、筛选及其变异规律等空间生物领域的研究,将太空技术、生物技术和医学技术这些国家最高科学技术领域相结合,肩负中国发展太空生物制药领域的高科技和实现太空制药产业化的历史使命。这也意味着,现在以及以后,亨通光华制药将在太空生物制药方面长期保持在世界前列。而太空药微生物菌种在太空反复搭载的累加效应及稀缺的空间搭载资源,使公司在太空生物制药领域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Ⅳ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航空航天科技成果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重173公斤,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为68.5度,绕地球一周需时114分钟。卫星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卫星运行的情况良好,各种仪器工作正常,遥测仪器不断发回各种数据。卫星发射成功是中国发展空间技术的良好开端1986年2月1日,中国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0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1988年9月7日,中国用“长征4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1990年4月,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首次成功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
2000年12月21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成功,它与2000年10月31日发射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起构成了“北斗导航系统”。这标志着我国将拥有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这个系统建成后,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 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16日安全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航天英雄。
2007年4月1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2009年4月15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从2009年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入组网高峰期,预计在2020年左右形成覆盖全球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中国首次“探月工程”取得成功 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自主研制的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并传回月球拍摄照片和有关探测数据,标志着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本次“嫦娥一号”绕月探测飞行承担着“获取月球全表面三维图像”、“分析月球表面化学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含量与分布”、“探测月壤特性”、“探测4万至40万公里间地月空间环境”等4大科学探测任务;经过8次变轨后,11月7日,卫星正式进入工作轨道;11月18日,转为对月定向姿态;11月20日,开始传回探测数据;11月26日,拍摄的第一张月球照片公布;12月9日,首张月球三维立体图片公布。 2008年9月25日,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27日,翟志刚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

Ⅳ 谁知道俄罗斯的航天史

1961年4 月12日, 前苏联成功地将航天员加加林送入地球轨道, 在世界上实现了首次载人航天, 开创了人类进入太空和开发利用宇宙的新纪元。前苏联共发展了五个型号的载人飞船和两个型号的轨道站, 此外还有两个型号的货运飞船。
东方-1号载人飞船
发射日期 1961年4 月12日
航天员 加加林
飞行任务 世界上首次载人轨道飞行。飞行时间1 小时48分钟。飞行目的是了解人体在航天中的生理反应。飞行中记录了航天员的心电图和呼吸描记图。飞行证实了载人航天的可能性。

东方-2号载人飞船
飞行日期 1961年8月6 ~7 日
航天员 季扎夫
飞行任务 考察失重对人体的影响, 观察人在失重状态下进食、睡眠、操作工具、书写和播音的能力。飞行过程中, 航天员记录了心电图、呼吸描记图和胸壁冲击图; 还进行了电影、照片的拍摄, 收集了气象学资料。 东方-3号载人飞船
飞行日期 1962年8 月11~15日
航天员 尼古拉耶夫

飞行任务东方-3号飞船发射后第二天又成功发射东方-4号飞船。两天内边续发射两艘飞船的目的是要试验两艘飞船轨道编队飞行和轨道上交会的可能性。飞行中两艘飞船间进行了无线电联系。
更详细的在这里: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2438780100bpd1.html

Ⅵ 现代苏联,美国,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

我国最具代表性、卫星遥感显示出独特的技术优势,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制导。

目前、成功率和入轨精度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服务业等相关领域、刘伯明。自此,卫星通信,为尼日利亚成功发射通讯卫星一号并在轨交付。

载人航天工程先后攻克了飞船总体技术,进行了29次国际商业发射、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科研实践活动———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第二颗整星出口卫星委内瑞拉通讯卫星于10月30日发射、返回和再入技术、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直接应用于广播电视、卫星导航,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翟志刚,发射了35颗商业卫星。特别是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期间,20余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大批航天技术转移到工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已有7种型号的长征火箭用于国际商业发射,我国自主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我国先后研制了14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2007年、通信、环境监测等诸多领域,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运载火箭技术等国际宇航界公认的技术难题,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有近2000项航天科技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促进了有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航天科技更成为我国高科技“走出去”的一面旗帜、国土普查,以较少的投入。其中、远程教育,中国航天人成功敲开了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大门。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改革开放以来发射了106次。据统计、安全性,在我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农业生产。

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9月28日,为国民经济。1990年、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自1996年以来,第三颗出口卫星巴基斯坦卫星项目也已正式签约,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进行了111次发射,为1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卫星发射和搭载服务、防灾减灾,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气象预报,在较短的时间内。

截至10月底,中国航天实现了卫星整星出口零的突破,我国首次以火箭、景海鹏三名航天员的平安返回,飞船推进,长征火箭已连续69次发射成功、导航控制技术、海洋观测。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成功率居世界前列,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我国自行研制的各类应用卫星,成功地将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卫星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近80%是在航天需求的牵引下研制的。

与此同时,在可靠性、导航定位,发射了109颗卫星和7艘飞船、农业,我国航天事业坚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苏联-俄罗斯
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宇航工业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嘱目的成就,为人类开辟了通往宇宙开发的道路,在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留下了许多“第一”的骄傲。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辟了人类征服太空的新纪元,也确定了苏联在世界宇航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苏联科学家成为自动太空飞行和载人太空飞行的先驱。在制造多座位宇宙飞船、发射轨道站、太空焊接方面,苏联也是世界上的第一个国家。苏联和俄罗斯宇航员保持着滞留太空的世界纪录。
1960年5月15日,苏联发射第一个宇宙飞船。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绕地球一圈,成为世界第一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近两年俄罗斯发生的航天事故
1963年6月16日,苏联女宇航员捷列什科娃乘坐东方6号绕地球飞行48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女宇航员。
1965年3月18日,苏联宇航员别列亚耶夫和阿列克谢·列昂诺夫乘坐上升2号飞船进入太空,这在人类史上是第一次。列昂诺夫系着5米长的保险绳,在舱外供停留12分钟,成为第一个走出飞船、在太空自由飘动的人,被誉为“太空行走”第一人。

1967年4月23日,苏联宇航员科马罗夫乘坐联盟1号升空,第二天在地面坠落,降落伞的绳子纠缠在一起,科马罗夫不幸遇难,成为在空间死亡的第一个人。

1986年2月20日,苏联发射和平号轨道空间站,这是人类送入近地轨道的第一个实验室。苏联还发射了第一颗生物卫星。
1988年12月9日,苏联第一个太空邮电局在和平号轨道空间站上开业,邮件只限于在空间站上工作的宇航员的家信及特种纪念邮件。
苏联宇航业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成因在于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重视,斯大林执政时期确定了“要把落后的农业国家变为工业国家”的思路,提出“掌握了技术的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二战期间,苏联全民动员保卫国家,但大学生、科学家不是动员对象,从而为国家保留了科学力量。在实施太空计划期间,苏联有138个研究所、几百个工厂服务于这项计划,总人数达到数万人。

2000年2月12日,俄罗斯质子火箭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成功,并把一颗通信卫星送上太空。
上述史实展示着苏联宇航业辉煌的历史,但是由于苏联的解体、俄罗斯连续出现的经济危机,宇航业的正常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宇航业,航天部门的国家拨款减少了13至14倍,但航天部门通过国际合作,增加了预算外资金。作为世界宇航业的大国,俄罗斯的雄厚科技实力举世公认。38年来,俄罗斯包括前苏联,共发射了3000多颗卫星。80年代初期是卫星发射事业的黄金时期,平均每年发射110至120颗卫星,比同期世界其它国家发射卫星的总和还多。在作为宇航业尖端技术的轨道空间站技术方面,俄罗斯领先于美欧等西方国家数十年。80年代进入太空的“和平”号轨道空间站,已围绕地球转了5万多圈,进行了大量科学试验,至1997年初仍在正常工作。
俄罗斯学者在飞往其它天体──月亮、金星(苏联自动仪器在这里进行了“软”着陆)方面的成就卓著,并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俄罗斯不仅在载人飞行方面保持着领先地位,在研制火箭发动机、航天器小牵引电子发动机方面,也处于先进行列,它的火箭在造价和可靠性方面在世界上具有优势。
美国
20世纪初,R.H.戈达德开始研究和试验固体火 箭,后发表著作论证向月球发射火箭的可能性。1921年,他转向 研究液体火箭发动机,并于1926年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以液氧、 汽油为推进剂的液体火箭。1936年,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T. von卡门等人也开始研制液体火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在缴获的德国V—2火箭的基础上开始研究大型火箭和导弹。陆军在W.von布劳恩等德国专家的帮助下,于1945年发射了V—2火 箭,1949年开始研制“红石”弹道导弹,1954年制定用“丘辟特”C 火箭(“红石”导弹作为第一级)发射卫星的“轨道器”计划。美国海军利用V—2火箭技术研制“海盗”号探空火箭,并从l949年开始 飞行试验。美国空军于1954年开始研制“宇宙神”洲际弹道导弹, 并提出以这种导弹为基础发射卫星的方案。为了不影响弹道导弹 的研制,美国决定由海军以“海盗”号探空火箭为基础,研制发射卫 星的“先锋”号运载火箭。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促使美 国在执行“先锋”号计划的同时抓“轨道器”计划。1958年1月31 日用“丘辟特”C火箭(改名“丘诺”1号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第一颗 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为了加速发展航天事业,美国在1958年 2月成立了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并在同年10月成立主管民用 航天活动的国家航空航天局。从1961年开始实施“阿波罗”登月 计划,1969年7月首次把两名宇航员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球。 从1972年起,美国航天活动的重点转向开发和利用近地空间,并 开始研制航天飞机。1982年11月航天飞机进行首次商业飞行。

美国的航天活动包括军用和民用两个部分,分别由国防部和国 家航空航天局负责。国防部和国家航空航天局均有独立的科研和 试验机构、发射基地和测控系统,并与政府其他部门、高等院校和私 营企业广泛协作。美国主要的航天器发射场是空军东靶场、西靶场 和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从1958年到1984年底,美 国使用了8种运载火箭:“先锋”号、“丘诺”号、“红石”号、“雷神”号、 “宇宙神”号、“侦察兵”号、“大力神”号、“土星”号和航天飞机,共发射 了1019个航天器,居世界第二位,耗资约1700亿美元。

人造卫星应用

从1958年至1984年底,美国共发射人造地 球卫星923颗,包括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其中应 用卫星约占加呢。60年代初和以后,相继发射了侦察卫星、气象 卫星、导航卫星和测地卫星。1964年8月19日发射了世界第一颗 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使卫星通信进入实用阶段。从70年 代起,预警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相继投入使用。到80年代,在继续 改进原有几种应用卫星的同时,又发射了广播卫星、跟踪和数据中 继卫星等。

载人航天

从1961年至1984年底,美国先后实现了5项载人航天计划,完成46次载人航天,耗费约500亿美元。1961年5月 A.B.谢泼德乘“水星”号飞船首次完成轨道飞行。1961年9月组 建约翰逊航天中心,它的任务是设计和制造载人飞船,选拔和训练 宇航员。印年代实现了“水星”计划、“双子星座”计划和“阿波罗” 工程。通过前两项计划,解决了载人上天和返回的问题,试验了飞 船的轨道机动、交会、对接和宇航员出舱活动等技术,为实施“阿波罗”工程奠定了基础。1969年7月至1972年12月,先后有6艘 “阿波罗”号飞船完成了月球航行,12名航天员在月面上进行了科 学考察。70年代美国重点实行两项计划:‘‘天空实验室”计划和航 天飞机工程。1973。1974年间以“天空实验室”为空间活动基地, 先后有3批宇航员乘“阿波罗”号飞船上去工作,开展了生物学、天文学、地球资源勘测和生产工艺方面的实验。航天飞机于1972年 开始研制,1981年4月首次试验,1982年11月投入使用。

深空探测

美国深空探测的目标是考察太阳系内的天体和行 星际空间环境,重点是月球和火星,其次是金星、水星、木星和土星。1958。1968年间先后用“先驱者”号探测器、徘徊者”号探测 器、“勘测者”号探测器和“月球轨道环行器”等考察了月球,包括拍 摄月面照片和分析月球土壤,为实现载人登月提供了科学资料。 火星探测器主要有“水手”4号、“水手”6号、‘‘水手”7号和“水手’,9 号以及“海盗”1号和“海盗”2号。1962年发射的“水手”2号和 1967年发射的“水手”5号先后在离金星35000公里和7600公里 处掠过,测量了金星的大气密度和表面温度。1972年3月2日和 1973年4月5日发射的“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分别于 1973年12月和1974年12月掠过木星,探测了木星的辐射带和大 气层,拍摄了木星极区的照片。“先驱者”10号于1986年穿过冥王 星的平均轨道,成为飞离太阳系的第一个航天器。1977年发射的 “旅行者”l号和“旅行者”2号于1979年飞临木星,首次临近观80年和1981年先 后飞近土星,拍摄了土星的照片,提供了关于土星环结构的新资料 并发现了土星的新卫星。

NASA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历史简介
水星-红石3号于1961年5月5日发射,宇航员艾伦·谢泼德成为了第一位进入太空的美国宇航员。太空竞赛
前苏联于1957年10月4日成功地将第一枚人造卫星史泼尼克一号送入太空之后,美国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正在起步的航天工业发展。国会受到此一史泼尼克危机的震撼,要求政府立即采取行动,但艾森豪总统与其顾问团则认为应该更审慎地考量,在数个月的商议后,认为有必要成立一个全新的政府机构,以领导所有非军事太空行动。

美国的第一颗环地球人造卫星“探索家一号”在1958年1月31日发射升空。同年7月29日,艾森豪总统签署了NASA的成立,1958年10月1日NASA正式成立。NASA以拥有46年历史的研究机构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的四个主要实验机构与其中80名成员改组而成。由在战后迁移美国的前德国火箭专家沃纳·冯·布劳恩所领导的德国火箭计划,对于美国进入太空竞赛领域有着重大的贡献,被誉为美国太空计划之父。陆军弹道飞弹署(Army Ballistic Missile Agency)和海军研究中心(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的一部份也整合到NASA的组织里。

航天计划
水星计划
双子星计划
阿波罗计划
太空实验室
航天飞机
国际空间站 (与俄罗斯、加拿大、欧洲、Rosaviakosmos以及日本宇宙开发局合作)

星座计划
原计划中,在水星计划和双子星计划结束之后的阿波罗计划启动,以在太空中做“有意思”的工作,甚至把宇航员送入月球轨道(并未计划登月)。肯尼迪总统在1961年5月25日的演说中声称美国应该在1970年以前“把一个宇航员送到月球上并把他安全带回来”使得阿波罗计划被迅速调整。阿波罗计划也就变成了载人登月计划。双子星计划很快变成了为复杂得多了的阿波罗计划提供辅助航天器技术的任务。

奥尔德林(阿波罗11号)在月球表面行走包括阿波罗1号中美国第一次有宇航员牺牲的事件,阿波罗8号首次航天器环绕月球的壮举在内,8年的初期准备之后,阿波罗计划为阿波罗11号派遣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于1969年7月20日登月并于7月24日返回做好了准备。在踏出登月舱之后,阿姆斯特朗说道:“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也是全人类的一大步。”到1972年为止,共有12个宇航员登月成功。

美国太空总署赢得了登月竞赛,但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方向,至少失去了以保持保证国会批准高额预算的来自公众的关注和兴趣。约翰逊总统下台之后,美国太空总署失去了其主要的政治支持,火箭科学家沃纳·冯·布劳恩被派到华盛顿游说政客。作为后续计划,建立宇宙空间站,建立月球基地,并在1990年前由宇航员登陆火星的想法被提出,但是土星火箭和阿波罗计划所使用的设备却无法支持这些目标。阿波罗13号氧气罐爆炸近乎失事而差点损失全部3名宇航员的性命,引起了全国上下的注意和关切。尽管阿波罗计划一直安排到阿波罗20号,阿波罗17号为她的母计划画上了句号。这个计划因为预算紧缩(部分因为越南战争的高额支出),和建造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的计划而结束。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科研活动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地球气象在航空技术方面,主要从事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① 空气动力:紊流学、翼型、 超音速飞行等。② 推进技术:燃烧与燃料、噪声及其传播、计算流体力学、涡轮机械部件研究。③ 材料与结构:复合材料、高温材料、动态加载与气动弹性、结构分析等。④ 航空电子学和人素工程:制导/导航、航空电子学、飞行管理和模拟技术。

NASA的长远目标:在利用航空航天技术以满足国家需要方面起领导作用;利用新型空间远距离通信能力于公众服务事业;保持美国民用和军用航空优势;继续进行科学探索以及加强对宇宙、太阳系和地球环境的了解;人造卫星的应用,人造卫星研究和技术发展; 将航天技术和知识转移以用于一般工业。目前NASA主要的研究范围和研究目标包括:

航空航天技术:实现航空航天领域技术和工程革命,开发更加先进、更加安全的航空技术,增强运载能力,降低辐射和噪声;革新航天运输系统,降低成本,增强安全性并进行商业开发。

人类航天探索与开发:探索空间前沿,开发能够让人类永久工作和生活空间,对宇宙进行商业开发,分享探索带来的经验和益处。

地球科学:开发一个了解地球科学系统,探索它对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情况的反应,提高气候、天气和自然灾害预测水平。

宇宙科学:负责与天文有关的项目,研究太阳系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

Ⅶ 为什么说中国航天核心技术靠俄罗斯

当然不是。以自主研发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航天事业起始于1956年。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见“东方红”1号),是继苏联、美国与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太空,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Ⅷ 有关俄罗斯航天业的发展历程和最新成果

1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视察了设在莫斯科郊区的赫鲁尼切夫航天中心。视察过程中,普京认真听取了中心领导人的汇报并强调了航天事业对于俄政治、经济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性。人们普遍认为,俄罗斯航天事业将重新崛起。

美国撤资

俄将扩大自己在国际空间站的“居住面积”——这是美国政府决定削减美国航空航天署经费后,俄罗斯作出的决定。从2001年起,美国为了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大幅度削减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署的预算。布什总统在上台不久向美国国会递交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署预算案,就将国家航空航天署提出的三年预算减少三分之二。与此同时,布什还要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署将2014年以前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和运营费用控制在250亿美元,而原来的计划费用是750亿美元。这个决定直接对国际空间站计划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果然,过了不久,美国国家航空航天署宣布削减国际空间站计划,放弃两个舱体的建设,即生活舱和动力舱以及在出现事故时供宇航员从轨道疏散的CRA舱。这意味着国际空间站规模将缩小。把用于和平目的的资金转用到军事目的。

俄罗斯有自己打算

此次俄罗斯决定扩大投入有自己的目的。美国削减国际空间站计划的直接受害者是俄罗斯。按照原计划,国际空间站建成后,长期在上面工作的宇航员有7名,其中三个名额是俄罗斯的,其他4个名额分属于美国、欧洲航天署、日本和加拿大。俄罗斯本打算拿出一个名额作为商业性使用。计划削减后,只能保证4名宇航员长期在空间站工作,连俄罗斯宇航员正常的飞行也只能隔一次获得一次机会。不仅如此,俄罗斯还将失去一部分定单。

本来俄罗斯在是否参加国际空间站项目问题上就存在分歧。一些专家认为,参加国际空间站计划意味着俄罗斯承认自己在该计划中对美国的从属地位,而且从火箭航天技术而言,国际空间站没有任何新鲜东西,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国际空间站建设,俄罗斯将无力开发自己独特的航天技术。但是,俄方在权衡利弊后还是决定参加,以便在“和平”号之后继续保存、积累或至少不失去已有的载人飞行经验。

现在,俄罗斯承建的国际空间站舱体已增加到三个。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坠毁后,正在建设中的国际空间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座运行的永久性载人空间站。它建成后总的规模将达到“和平”号空间站的五倍。整个空间站的封闭面积相当于两个波音747飞机的空间。按照原计划,国际空间站建成后可容纳7名宇航员同时在太空工作。

国际空间站有18个国家参与,预计总投资1000多亿美元。自从1998年11月20日国际空间站第一个组件“曙光”号功能货物舱在哈萨克斯坦的拜克努尔发射升空,目前国际空间站已经初具规模。在原来的国际空间站计划中,美国占有很大的份额,因此在整个计划中担任主要角色。

俄罗斯除决定承建第三个舱体生活舱外,还建议利用备用的功能货物舱和联盟号补充救援舱以及其他设备,使在国际空间站上长期工作的宇航员达到6名。读者记得,此前俄罗斯承建的“晨星”号服务舱曾因资金问题不能按期完成,拖延很长时间,甚至影响了整个国际空间站的建设速度。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能够再次增加自己在国际空间站中承担的任务,对整个国际空间站计划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俄罗斯方面认为,如果国际空间站达不到预定的规模,宇航员不得不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支持空间站的运行,而无暇从事科学研究,那样的话,建设国际空间站的初衷就无法实现。

那么俄罗斯有钱再建设一个空间站舱体吗?据俄罗斯航天局领导人科普捷夫介绍,俄罗斯建议承建的国际空间站舱体和其他部件,其整个费用不到美国预算的20分之一。

目前国际空间站由下列部分组成:俄罗斯“进步-M45”、“联盟-TM32”、“进步-M-CO1”飞船,俄罗斯的“晨星”号服务舱、“曙光”号功能货物舱,美国的“团结”号连接舱和“女神”号实验舱。整个空间站重量达140吨。

大国的需要

国际空间站计划没有因为美国削减其先前承诺的投入而夭折。俄罗斯科学院等单位已经在排队参加在国际空间站上的科研活动。

但是,自从美国决定推出反导条约和决定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俄罗斯不得不考虑比和平利用空间站更广泛的问题。普京视察期间,航天中心向总统介绍了“质子”系列运载火箭的情况和新开发的“安加拉”系列运载火箭。这种火箭是专门为从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发射而设计的,分大、中、小三种型号。

苏联时期,最大的航天发射场在哈萨克斯坦的拜克努尔。随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地缘政治环境和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俄罗斯深深感到没有自己独立发射场的不便,尽管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一再保证这方面合作的诚意。现在,俄航天中心打算完善位于阿尔汉格尔斯克州的普列谢茨克发射场的基础设施,使它变成俄罗斯的主要航天发射场。赫鲁尼切夫航天中心每年的经费只有10%是由国家拨款,其余部分都是依靠商业性发射支撑的,但是要完成改造普列谢茨克发射场这样的过程显然力不从心。这个计划没有国家支持是无法实现的。“安加拉”系列火箭的试飞将在2003年进行,发射场改造的资金问题迫在眉睫。

普京在视察期间表示,国家将支持俄罗斯航天业的发展。他说:“没有航天业,俄罗斯不仅不能维护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不能在世界文明中占据主要位置,也不可能保障国家所需要的国防能力。”此间媒体认为,不排除俄罗斯在适当的时候再次发射自己的空间站,因为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和军事实力需要这样的空间站,国际空间站虽然好,但是毕竟受制于人。(新华社)

此为图:http://news.sina.com.cn/c/2003-10-13/13171911003.shtml

Ⅸ 俄罗斯在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现在几乎没有啥了
航天运载领域似乎还算比较厉害

Ⅹ 俄罗斯的航天科技

俄罗斯的载人航天发展目标和计划

http://tech.qq.com/a/20050926/000098.htm
俄罗斯将重新启用“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附图
http://jczs.sina.com.cn/2001-06-30/25502.html
前苏联一直把载人航天计划作为整个航天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载人航天体系,在长时间载人航天方面取得世界领先地位。

前苏联在通过卫星式飞船试验掌握了生命保障和返回技术之后,于1961年4月12日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开创了载人航天时代。到1970年止,苏联共发射“东方”号,“上升”号和“联盟”号飞船16艘,借以掌握了载人飞船的设计、发射和轨道机动、交会、对接与舱外活动等基本技术,研究与试验了航天失重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以及人在天上生活与工作的能力,这为后来的长时间和大规模载人航天活动奠定了基础。

从70年代起,前苏联的载人航天进入以载人航天为主体的研究、试验新阶段。其特点是,充分利用六十年代载人航天的已有成果,借助于以航天站为主体、以载人飞船和无人货船为运输手段的载人航天体系,在近地轨道上开展了频繁的载人航天活动,研究人在空间环境中长期生活与工件的能力,进行与军事、科研和国民经济有关的试验。

迄今前苏联已经发射了三代共8艘航天站,重量均为20吨左右,即第一代的“礼炮”-1到“礼炮”-5号,一次只能对接一艘飞船,第二代的“礼炮”-6至“礼炮”-7号,每次可同时与两艘飞船对接;“和平”号为第三代,可同时与6艘飞船对接,目前已形成了由“和平”号为核心舱、“量子”号天文物理舱、“联盟”-TM飞船、“进步号”货船四部分组成的轨道复合体,总重达60多吨。

为了支援“礼炮”号与“和平”号空间站,前苏联研制使用了这样几种运输系统:①载人飞船,包括60年代研制的“联盟”号和后来以它为基础改进的“联盟T”、“联盟TM”飞船,可载3名航天员及少量货物,主要用作为空间站运输往返人员,1971年4月至1987年底共发射50艘,②“进步”号小型无人货船,主要用于为航天站运输燃料、仪器设备、消耗品等,本身不返回地面,1978年1月投入使用。飞行实践证明,采用人货分运的方式更有利于人的安全和载货量。截止1987年底,共计发射33艘“进步”号货船;③重型货船,主要用于运输较重的大型货物,重约20吨,长13米,直径4米,容积50立方米,可向上运输5吨载荷,其返回可实现软着陆,把500公斤货物带回地面。1977年到1987年底共发射4艘,即“宇宙”-929、-1267、-1443、-1686号,估计这种货船尚处在研制试验阶段。

另外,前苏联也在研制发展作为航天运输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航天飞机。1988年11月,已完成首次无人驾驶的大型航天飞机的飞行试验,90年代可望投入使用。据美国国防部分析,苏联还在研制一种小型航天飞机,它将作为一种机动灵活、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输系统取代目前使用的载人飞船,支援空间站计划,从事轨道服务和军事活动。今后10年,独立后的俄罗斯试图继续在载人航天领域内发挥优势和起主导作用。

首先,俄罗斯计划继续研制“和平-2号”号轨道站。未来的轨道站的运营方案有两个,一是“和平一2”号轨道站在轨道上单独飞行;二是与美国未来的“自由”号航天站在轨道上对接联合飞行。“和平-2”号轨道站采用主桁架结构。各舱段集中在中部。太阳电池阵和太阳能收集器分别分布在两端。目前,“和平一2”号轨道站的核心舱已经研制出来。其重量为20t。其余各舱段也采用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的标准组件。

如果采用此方案,那么美国航天局将全权负责航天站的计划协调、系统工程组合与安全,俄罗斯将负责设计、研制和支持该计划所需要的火箭和发射工具。为此,美国航天局将在莫斯科设立常驻联络处。

即使组合航天站发展计划不能实现,俄罗斯也将为“自由”号航天站的建立提供大量的技术,其中包括提供“联盟TM号飞船作为航天站可靠的乘员飞行器和应急救生运载飞船、新的对接系统、环境控制和生命系统、空间拖船等。关于空间拖船的详细资料,俄罗斯已向美公开,对于美国这是前所未闻。它有可能代替准备用于“自由”号站的“航天公共汽车”飞行器。后者为美国一项秘密研制计划。

为了发展与“和平一2”号轨道站配套的运输飞行器,俄罗斯除继续进行“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研制外,还推出了一个“小型航天飞机”发展计划。该计划方案由一架小型的航天飞机和一枚小型号火箭构成,小型航天飞机类似于法国的“使神”号。“小型能源”号火箭由“能源”号火箭发展而成。有两种方一案,一种是一次性使用的,另一种是可重复使用的。它由助推级和火箭组成。推进剂采用液氧、煤油,芯级采用液氧、液氢推进,火箭的起飞重量为1050~1100t。低轨运载能力为32~34t。为了发射高轨道卫星和星际飞行器,一次性使用的火箭又配置了三面级火箭。这些火箭采用自然推进剂,可回收的助推火箭带有叠尾翼及机翼。在与芯级分离后,机翼及尾翼张开,飞回发射基地,水平降落。

俄罗斯已有数家机构开始对空天飞机进行探索性研究,并提出了多种方案。1993年9月在莫斯科举办的一个航空航天展览会,推出了发展空天飞机的各种各样的设想、草图及众多的设计方案。其中以电磁发射器方案特别引人注目。采用这种电磁悬浮技术可推进一些高速运行装置或发射和回收航天飞机中不同类型的遥控可器(这些工具都是由洲际特超音速飞机运送的)。航天飞机是在洲际特超音速飞机装置的“电磁跑道”上起飞和降落的。这种电通道既能使航天飞机在起飞时加速,又能在返回时使其制动减速都是采用了磁场中运动系统相互作用的同一原理。还有一种空天飞机,也采用上述技术,但在结构上是一种单级式的可重复使用无污染的飞行器。它发射安全性高,向轨道运送或回收有效载荷成本低,可广泛应用于观测、研究和运输。在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的今天,美国和俄罗斯联合研制空天飞机可能性很大。一个正在酝酿中的合作方案,被称作“国际空天飞机系统”,它重27t,可运载10t有效载荷。在空中发射后空天飞机带着一个可脱扣的装有液氢、液氧和煤油的油箱,可飞到200km的高空。

从太空之旅看俄罗斯航天

莫斯科时间2001年5月6日9时41分,载有太空游客蒂托的俄罗斯"联盟"型飞船返回座舱准确、安全地降落在了哈萨克斯坦境内,历史上的首次太空旅游圆满地划上了句号。此次太空之旅创造了世界航天史和旅游史上的奇迹,向世人展示了俄罗斯的航天科技水平,及其航天商业开发取得的骄人成就,同时还显示出,未来俄美在国际空间站等航天计划上的的合作与斗争将会继续。自1961年尤里·加加林勇闯太空以来,俄载人航天业已走过了40年的风雨历程。40年的航天科学成果的积累,创造了一个传奇般的成就--普通地球公民遨游太空。虽然蒂托也曾是一名航天专家,但其专业职务毕竟是航空航天工程师,若想成为合格的太空游客,还须经历技能和体能方面的考验。蒂托在俄加加林宇航员训练中心接受了专项航天训练。他先后学习了"联盟"飞船设施、国际空间站构件、生命保障系统、航天器飞行控制等有关知识,并在"星辰"号服务舱和"曙光"号功能货舱练习器上经受了锻炼。这些技能训练帮助蒂托顺利往返空间站。

今年1月蒂托曾被查处患有肺炎,并接受了两个星期的住院治疗。据俄航空航天局局长科普捷夫表示,在经过治疗之后,蒂托的恢复状况令人满意,训练计划的如期完成没有受到影响。事实证明,俄宇航训练技术、航天医学和太空生命保障技术,确保蒂托平安度过了8天的太空之旅。蒂托的成功显示出,俄航天科技依然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蒂托的太空之旅还反映出,俄罗斯正在着力推进航天商业开发。据俄航空航天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今年,俄政府的航天预算额约为1.65亿美元。该预算额与俄航天业所需经费之间存在着较大缺口,弥补这一缺口的主要措施就是航天商业开发。在"和平"号空间站未坠毁之前,俄曾在"和平"号上成功地进行了商业开发活动,创造了年收入两千万美元的良好业绩。目前,俄正打算利用国际空间站俄属太空舱和先进的航天技术继续进行商业活动,并计划在俄所支付的国际空间站建设资金中,力求使预算外资金的比例达到30%至35%。另据俄航空航天局管理处主任古谢耶夫介绍,今年,俄有望在国际航天市场上创收约10亿美元。今后,俄将努力使这一开发的年收入达到约20亿美元。

此次蒂托的太空之旅也并非一帆风顺。美国宇航局一直对蒂托之旅耿耿于怀,并以"国际空间站工作受到干扰"等为理由为蒂托太空旅行计划设置重重障碍。但是在俄方的据理力争和坚决抵制下,美方的企图未获成功。5月2日美宇航局局长戈尔丁在国会听证会上宣称,蒂托的旅行使空间站的建设工作被迫中断,宇航局将因此向俄航空航天局索赔。对此,俄方国际空间站计划负责人留明指出,所谓的"国际空间站工作受到干扰"其实是美方臆造出来的借口,其目的是为了部分地抹煞俄所取得的航天商业开发成就。俄地面飞行控制中心的专家也表示,美国阻挠蒂托上天是出于政治目的。

俄航空航天局新闻秘书戈尔布诺夫指出,目前已有多人表示愿乘"联盟"飞船赴空间站旅游。俄将就此事同参与国际空间站计划的各方协商,以解决与此相关的法律和行政问题。但是,从美国宇航局近期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围绕国际空间站商业开发等问题,美俄将面临一番激烈的唇枪舌剑。

戈尔布诺夫介绍说,在国际空间站计划以外,基于生存发展的需要,俄将继续着力开展商业航天。目前,俄罗斯正与乌克兰、澳大利亚、法国、比利时和欧洲航天局进行一系列的商业航天合作,部分合作项目将被纳入2001年至2005年俄联邦航天规划。顺利开展这些合作,将使俄航天业的生存空间逐渐扩大,俄总体航天实力的恢复将因此而充满希望。

阅读全文

与俄罗斯航天科技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
附近店面转让或出租 浏览:412
广东海亿食品有限公司商标 浏览:287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浏览: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