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地形图成果有效使用期

地形图成果有效使用期

发布时间:2022-01-30 01:54:09

⑴ 浙江省测绘管理条例的条例

第一条 为了加强测绘管理,保障测绘事业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测绘及其相关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测绘工作的领导,将测绘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测绘事业发展。
第四条 省测绘局是省人民政府管理测绘工作的部门(以下称省测绘管理部门),负责本省测绘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设区的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称测绘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测绘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本部门有关的测绘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测绘管理部门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贯彻执行测绘法律、法规,依法查处测绘违法行为;
(二)管理测绘基准、标准并监督执行;
(三)管理和组织实施基础测绘;
(四)组织管理地籍测绘,监督管理行政区域界线测绘、房产测绘及其他测绘;
(五)管理和监督测绘资质资格和测绘市场;
(六)管理地图编制、地图审核、地图产品和地图市场;
(七)管理测绘成果,向社会提供基础测绘成果和测绘公共服务
(八)管理和维护测量标志;
(九)法律、法规和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六条 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测绘活动,必须经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军队测绘主管部门批准,并报省测绘管理部门备案,由省测绘管理部门抄送国家安全机关。
第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测绘科学技术研究、创新和进步,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测绘科学技术水平,支持测绘成果的开发、应用。
对在测绘科学技术进步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八条 省测绘管理部门根据测绘事业发展的需要,依法建立与国家坐标系统相统一的全省平面坐标系统,制定本省测绘技术规范和标准。
从事测绘活动应当使用国家规定的测绘基准、测绘系统和全省平面坐标系统,执行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测绘技术规范和标准。
第九条 因建设、规划、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的需要,确需建立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的,按以下程序报测绘管理部门批准:
(一)建立杭州市、宁波市城市或者杭州市、宁波市行政区域和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的,由省测绘管理部门提出审核意见,报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二)建立其他设区的市城市或者市、县行政区域和省重大工程项目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的,由设区的市测绘管理部门提出审核意见,报省测绘管理部门批准;
(三)建立县级市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的,由县级测绘管理部门提出审核意见,报设区的市测绘管理部门批准。
第十条 建立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应当与全省平面坐标系统相联系。一个城市或者行政区域只能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
申请建立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的单位,应当提交论证报告、技术方案以及与全省统一平面坐标系统的联系方式。
第十一条 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的测绘成果应当经具有测绘质量检验资质的机构检验合格。 第十二条 基础测绘管理实行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定期更新、保障需求、促进应用的原则。
第十三条 省测绘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下列基础测绘项目:
(一)建立和复测全省统一的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和空间定位网;
(二)测制和更新全省1∶10000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及其数字化产品;
(三)测制和更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规划区1∶5000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及其数字化产品;
(四)省基础航空摄影,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
(五)建立和维护更新省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六)建设和维护省基础测绘设施;
(七)编制省综合地图集、普通地图集以及按照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省人民政府规定应当由省测绘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的其他基础测绘项目。
第十四条 设区的市和县级测绘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下列基础测绘项目:
(一)建立和复测基础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和空间定位网;
(二)测制和更新1∶500、1∶1000、1∶2000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及其数字化产品;
(三)建立和维护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四)建设和维护基础测绘设施;
(五)普查、整测城市地下管线,建立和维护更新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
(六)按照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省人民政府规定应当由其组织实施的其他基础测绘项目。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测绘管理部门会同同级发展和改革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和上一级人民政府的基础测绘规划和本行政区域内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基础测绘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测绘管理部门备案后组织实施。
基础测绘规划应当与本级人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基础测绘的需求相适应。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基础测绘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及财政预算。
县级以上发展和改革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测绘管理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基础测绘规划、当年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基础测绘年度计划,分别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以上财政部门根据基础测绘年度计划安排的项目和国家规定的测绘成本定额,核定基础测绘经费。
第十七条 基础测绘成果按照下列规定更新:
(一)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应当及时更新数据及资料;
(二)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和空间定位网十年内复测一次;
(三)1∶10000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及其数字化产品,每三至八年更新一次;
(四)1∶5000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及其数字化产品,每三至五年更新一次;
(五)1∶500、1∶1000、1∶2000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及其数字化产品每二年更新一次。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基础测绘成果应当及时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及其数字化产品中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要素,应当实行动态更新。 第十八条 行政区域界线的测绘及县级行政区域界线标准画法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乡、镇行政区域界线标准画法图,由省民政部门和省测绘管理部门共同拟定,省测绘管理部门组织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测绘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籍测绘规划。地籍测绘规划应当与基础测绘规划相衔接。
县级以上测绘管理部门按照地籍测绘规划,组织管理地籍测绘,并负责其中基础地形图测绘的组织实施;其组织测制的基础地形图的数学精度和地理要素表示,应当满足土地权属调查及确定土地权属界址、界线测绘的需要。
第二十条 土地权属证书、房屋权属证书中附具的土地权属界址点、界址线图或者与房屋产权、产籍相关的房屋面积的测绘,应当执行国家和省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由具备相应测绘资质的单位实施。
第二十一条 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省测绘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房产测量规范和有关技术标准、规定,制定全省统一的房产测量实施细则。
消费者对房屋面积测绘成果有异议的,有权委托具有测绘质量检验资质的机构鉴定。
第二十二条 建设单位敷设和更新城市地下管线,应当在覆土以前进行竣工测绘。竣工测绘成果以及废弃的地下管线资料,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竣工后九十日内向所在地测绘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 以测绘为目的的航空摄影或者遥感,组织实施单位应当将测绘项目计划报省测绘管理部门审核。省测绘管理部门应当在审核同意后送省军区审批。
航空摄影或者遥感的底片、数据,应当经省军区审查,进行脱密处理后方可使用。
第二十四条 使用财政资金的测绘项目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建设工程测绘项目,有关部门在批准立项前应当书面征求同级测绘管理部门的意见。测绘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征求意见材料之日起十日内反馈意见。
测绘管理部门提出已有适宜测绘成果可供利用,不需要进行测绘的,有关部门应予审查。确属重复测绘的,不得批准立项。
第二十五条 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或者建立使用地理信息数据的专业信息系统,应当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县级以上测绘管理部门应当按规定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第二十六条 从事测绘活动的单位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测绘资质,并按照测绘资质证书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作业限额从事测绘活动。
前款所称的测绘活动包括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加工、处理,数据库及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第二十七条 甲级测绘资质按照国家规定审批;申请乙、丙、丁级测绘资质,由设区的市测绘管理部门受理,报省测绘管理部门审批。测绘资质审批的具体条件、程序和期限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测绘资质证书不得伪造、涂改、转借、转让和出租。
第二十八条 从事测绘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条件。
从事测绘活动的技术工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接受岗位培训,并依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二十九条 测绘人员进行测绘活动时,应当持有依法取得的测绘作业证件。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妨碍、阻挠测绘人员依法进行测绘活动。
第三十条 测绘项目依法应当实行招标投标的,按照有关招标投标的法律、法规规定执行。涉及国家安全和秘密的测绘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不进行招标。
测绘项目依法应当实行政府采购的,按照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执行。
投标单位的测绘资质、测绘质量保证体系,测绘项目执行的测绘技术规范和标准等情况,由县级以上测绘管理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实施监督。
第三十一条 测绘项目实行承发包的,测绘项目的发包单位不得向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发包或者迫使测绘单位以低于测绘成本承包。
测绘项目承包单位经发包单位同意,可以将测绘项目的非主体、非关键性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但分包量不得超过总工程量的百分之二十五。接受分包的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测绘资质,并不得再次分包。
测绘单位不得将承包的测绘项目转包。
第三十二条 测绘单位应当在测绘项目实施前,将测绘项目的有关材料报县级以上测绘管理部门备案。测绘项目备案的具体办法由省测绘管理部门制定。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测绘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测绘行业信用建设,对在本行政区域内承揽测绘项目单位的资质、业绩、测绘成果质量以及违反测绘法律、法规等情况向社会公开。 第三十四条 测绘项目出资人或者承担国家投资的测绘项目的单位,应当在测绘成果检验合格后三个月内,依法向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省测绘管理部门或者省测绘管理部门委托的测绘管理部门汇交测绘成果目录或者副本。负责接收测绘成果目录或者副本的测绘管理部门应当向汇交单位出具汇交凭证,并及时移交保管单位。
测绘成果目录或者副本实行无偿汇交。
省测绘管理部门应当定期编制全省测绘成果目录,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五条 有关单位生产、处理、使用、保管、销毁属于国家秘密的测绘成果,应当依法具备保密条件,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建立国家秘密测绘成果保密制度,完善测绘成果的索取、登记、入库、借用、审批手续,并有专人负责测绘成果的索取、保管和保密管理工作;
(二)国家秘密测绘成果未经提供部门批准,不得复制、转借,经批准复制的,按原密级管理;
(三)储存、使用国家秘密测绘成果的计算机及其网络不得与互联网链接,并遵守涉密计算机保密管理规定;
(四)向单位、个人提供的测绘成果涉及国家秘密的,应当经脱密处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批准的除外;
(五)销毁国家秘密测绘成果应当经本单位主管领导审核批准,按规定进行登记、造册和监销,并报县级以上测绘管理部门备案;
(六)国家秘密测绘成果遗失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国家秘密已经泄露、可能泄露的,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及时报告当地测绘管理部门和保密工作部门。
向境外的组织或者个人提供未公开的测绘成果的,应当报省测绘管理部门批准。自行携运国家秘密测绘成果出境的,还应当向设区的市以上保密工作部门办理有关手续。
第三十六条 测绘成果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提供测绘成果的部门或者测绘成果所有权人同意,不得擅自复制、编辑、转让、转借或者以其他方式向第三方提供测绘成果。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受委托完成的测绘成果,未经委托方同意,受委托单位不得复制、编辑、转让。
第三十七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重要自然和人文地理实体的位置、高程、深度、面积、数量、长度等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由省测绘管理部门审核,并与其他有关部门会商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前款规定的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由省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公布。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测绘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测绘成果质量的监督管理。
测绘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测绘成果的质量保证体系,并对其完成的测绘成果进行检验。未经检验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家投资完成的测绘成果,组织实施单位还应当按规定委托具有测绘质量检验资质的机构检验。未按规定委托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测绘成果,不得提供使用。
第三十九条 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统称申请人)需要使用基础测绘成果的,应当持单位介绍信或者有效身份证件和需要使用基础测绘成果的有关证明材料,向管理相应基础测绘成果的测绘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省外申请人还应当提交所在省测绘管理部门开具的测绘成果专用函。
受理申请的测绘管理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材料之日起七日内作出决定。准予使用的,由基础测绘成果保管单位与申请人签订使用协议后提供;不准予使用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四十条 地理信息资源应当实行共享。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协调所属部门建立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和地理信息数据交换的制度和运行机制。
规划、决策、信息化建设、资源普查等需要使用测绘成果的,应当使用已有适宜的基础测绘成果。
第四十一条 基础测绘成果和国家投资完成的其他测绘成果,用于国家机关决策和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应当无偿提供。
前款规定之外的,依法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但是,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军队因防灾、减灾、国防建设等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无偿使用。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向测绘管理部门提供可用于基础测绘的有关成果资料;其中无偿使用测绘管理部门提供的基础测绘成果的,应当无偿提供。 第四十二条 省测绘管理部门负责全省测量标志的统一管理和保护工作,并具体管理和维护国家一、二等点和省级基础控制网点测量标志。
设区的市和县级测绘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测量标志的统一管理和保护工作,并具体管理和维护国家三、四等点及本部门建立的基础控制网点测量标志。
其他部门和单位负责由其建立的测量标志的保护工作。
第四十三条 永久性测量标志由建设单位或者测绘管理部门委托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其他有关单位指定专人保管。
测量标志保管实行义务保管与发放津贴相结合的制度。委托单位应当与测量标志保管人员签订保管协议,并按规定将协议书副本抄送测绘管理部门。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测绘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永久性测量标志进行普查和维修。
永久性测量标志的普查、维修和保管经费,列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
第四十五条 建设永久性测量标志需要依法使用土地或者在建筑物上建设永久性测量标志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永久性测量标志和正在使用中的临时性测量标志,不得侵占依法使用的测量标志用地。
第四十六条 工程建设应当避开永久性测量标志。确实无法避开,需要拆迁永久性测量标志或者使其失去使用效能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本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的职责分工,报经相应的测绘管理部门批准。涉及军用控制点的,负责审批的测绘管理部门应当征得军队有关部门的同意。
工程建设单位应当承担永久性测量标志迁建所需的费用,协助做好新建测量标志的相关工作。
第四十七条 影响卫星大地测量的微波、雷达、广播电视等大功率无线电发射设施的建设选址,应当距离永久性测量标志二百米以上。确需在二百米范围内选址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本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的职责分工,将选址方案报相应的测绘管理部门批准。
第四十八条 测量标志按照国家规定实行有偿使用。有偿使用的收入应当纳入同级财政,用于测量标志的管理和维护,不得挪作他用。具体办法由省测绘管理部门会同省财政、价格主管部门制定。 第四十九条 地图内容表示应当符合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
编制地图的单位应当取得相应的测绘资质。出版地图的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条件,并按照批准的地图出版范围出版。
地图产品生产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地图法律知识和地图专业知识。
第五十条 公开出版地图,展示、登载未出版的地图,引进地图或者地图产品,生产地图产品的,有关单位应当将试制样图或者样品报测绘管理部门审核批准。未经审核批准,不得出版、展示、印刷、登载、引进、生产或者销售。
本省出版或者生产的中、小学教学用地图和附有地图的教材、教学资料、教学用品,由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测绘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出版或者生产、销售。
经审核批准出版、展示、印刷、登载、引进的地图,引进、生产的地图产品,送审单位应当将样品或者样图报审批部门备案。
有关审批、备案的权限和程序按照国家、省有关地图管理的规定办理。
第五十一条 外经贸主管部门在审批涉及地图产品的加工贸易业务时,应当验证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测绘管理部门核发的地图审核批准文件。
地图和地图产品进出口,海关应当查验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测绘管理部门的地图审核批准文件和样品。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测绘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应当使用全省平面坐标系统而不使用或者不按规定使用的;
(二)应当执行省测绘技术规范和标准而不执行或者不按规定执行的;
(三)建立使用地理信息数据的专业信息系统,采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
(四)擅自发布本省行政区域内的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的。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擅自组织实施航空摄影或者遥感的,由县级以上测绘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可处以三万元以上八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分包测绘项目的,由县级以上测绘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约定报酬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三十二条规定未报备案的,由县级以上测绘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生产、处理、提供、使用、保管、销毁国家秘密测绘成果的,由县级以上测绘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并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有关单位或者个人不遵守测绘成果保密规定的,测绘管理部门可以暂停向其提供基础测绘成果,暂停期限不超过十二个月。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擅自复制、编辑、转让、转借或者以其他方式向第三方提供测绘成果的,由县级以上测绘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给测绘成果所有权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交付或者提供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测绘成果的,由县级以上测绘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测绘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停止销售,给予警告,并可处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经审核批准,擅自登载未出版的地图或者生产地图产品的;
(二)未经审核批准,擅自引进地图或者地图产品的;
(三)经审核批准出版、展示、印刷、登载的地图或者引进、生产的地图产品未按规定备案的。
前款第一项、第二项情形中,地图内容表示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存在严重错误的,还应当没收全部地图、地图产品及违法所得。
第六十一条 测绘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在办理审核批准事项或者查处违法行为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
(二)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
(三)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或者监督管理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其他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行为。
有关测绘单位、测绘项目单位、政府有关部门有违反本条例规定行为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三条 本条例所称的地理信息,是指大地测量数据和表示地貌形态、水系、交通网、居民地、管线、植被、地理名称、行政区域界线等自然地理要素和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的数据资料。
第六十四条 本条例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

⑵ 国外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及发展趋势

此文原载《国土资源》2005年第11期

地质调查工作诞生于社会生产,同时也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其服务范围却是个不断扩大的过程。世界上最早成立专门地调机构的是于1835年创立的英国地质调查所。此后,各国开始建立作为政府机构的地质调查所,调查本国的资源,为社会生产服务。起初地质调查所的基本任务就是基础地质调查(进行地质填图)和区域矿产评价工作。20世纪30年代以后,地质勘查工作不仅成为矿业开发不可缺少的先行步骤,还以其独特的功能进入水文、工程、环境等诸多领域,与社会生活的结合越来越广泛。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社会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发生变化,一方面是地质环境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信息化的需求。美国地质调查局1982年进行了机构改革,撤消了地质矿产保护处和地学应用处,同时成立信息处和信息系统委员会;日本1988年为加强国际合作、资源分析工作,成立地质信息中心,同时强化灾害预测和环境保护功能;英国地质调查所1990年成立建立信息处、市场销售处、环境水工处。澳大利亚1998年的改革目的在于加强地学填图和基础数据的发展,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和咨询。

可见,地质调查服务社会的范围是一个逐步扩大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地质调查成果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特别是在社会化服务方面,作为政府改善公共服务的重点,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地质调查信息成果的组织、发布与社会化服务方案。因此,能够向社会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产品,服务于解决当前及长远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人类健康、区域发展规划与产业布局、国土安全等各方面。世界发达国家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大力提高与国家利益直接相关的信息获取、处理和交换能力。许多国家建成了一大批国土资源数据库,并大力开发基于GIS技术和网络环境、面向国土资源工作全过程的信息系统和社会服务系统,从而显著提高了国土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增强了公众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的意识。下面就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等国在地质调查成果的社会化服务方面的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1 社会化服务组织机构

从现已掌握的资料看,地质调查成果的社会化服务机构均是专门进行地质调查工作的组织。但具体组织机构的级别、组织形式和涉及范围有些区别。日本的地质调查社会化服务机构是隶属于产业经济省的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的分支机构——日本地质调查综合中心,具体执行机构是该中心的二级机构——地质调查情报中心,该中心与相关研究单位和地质标本馆共同在长期积累的地质调查成果信息基础上,采用最新科学技术,为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解决国土资源利用、地震和火山灾害防治、资源确保、环境保护等问题提供高质量的地质情报信息;英国的地质调查社会化服务机构的级别也很低,其上级部门由下至上分别是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科学技术办公室、贸易工业部。对矿业大国来讲,地质调查信息社会化服务机构的级别较高,澳大利亚工业、旅游与资源部所属的地球科学局是地球科学调查和地理空间数据的国家管理、发布机构;加拿大自然资源部所属的地球科学局提供地球科学和地理信息方面的社会化服务;美国内政部所属的地质调查局负责国内外地学信息、自然灾害、自然资源、环境和信息情报等的管理,在社会化服务方面,作为牵头单位联合19个政府职能部门与联邦地理数据委员会一起合作超大型地质空间数据共享平台。

这里要明确的是,上述机构只是政府序列的,未列出众多的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事实上,各国对地质调查成果的社会化服务不是直接的产品服务,而是元数据的发布与管理。据介绍,加拿大的集成产品往往是专业公司完成的,专业公司一般只服务于几个领域,并拥有自己独特的开发软件,他们可以按照客户要求免费或花费较小的代价的取得元数据,然后加工集成,制作出满足用户需要的集成产品。如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局的石油数据仓库,收据了大量的石油数据,主要包括:地震数据,测井和海测数据,也包括报告、岩芯矿和地球科学标本,是世界上石油信息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许多信息是公开的,对社会公众、石油部门和石油调查机构都免费提供服务。如果一个投资者准备投资石油勘探,则可由专业公司根据公开的或者付费信息,通过一定的数据加工、集成为其提供钻孔位置等服务。

总之,地质调查成果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是一个常设事业机构,设在地质调查部门;矿业大国的地质调查成果服务机构级别较高,服务内容也较广。

2 社会化服务对象

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对象是不断扩大的,由最初的为地质找矿部门服务,到为找水、地质灾害防治、自然环境保护等部门;社会公众对地质知识的需求和对地质的关注也不断增加,如观光旅游、地质遗迹考察、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如印度地质调查局除为矿业部门提供矿产地之外,还为水利和能源设施建设方面的工程规划提供大量地质方面的资料和建议;为农业天然矿物肥料、土壤水文的发现,为灌溉、防洪、发电等水利工程提供地质资料;为国家工程建设等特殊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城市环境调查;为地质灾害多发区安全,对各种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活动断层高发区内进行了详细的勘查工作,取得了大量可靠资料,并出版了相关的地图,提出了一系列防灾减灾的措施和建议,并在危险区域建立了观测网对灾害进行监测;为建筑部门出版一系列的土木工程地图,为工程建设提供地质参数,并根据地质情况给出相关的建议,等等。

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局服务的对象包括对使用地球科学信息感兴趣的国内外组织和个人。具体包括:矿产资源和石油工业部门,环境保护机构,通讯机构,遥感、地图和绘图产品的发行人,规划和资源管理者,研究和教育组织,地方社团组织,紧急情况服务、法律实施和澳洲防卫组织,丛林徒步旅行、驾车爱好者以及热衷于户外活动者,联邦、州和地方政府机构。

日本,除满足本国地质调查成果的社会化服务外,为有效推进日本在海外的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特别注重系统收集、整理以矿产资源拥有国为主的世界地质、矿床、勘查和开发等状况以及各国的矿业政策、相关法规、统计资源等情报信息,并对此进行二次开发,对有关地质矿床、开发环境以及需求动态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后,向有关部门提供使用。

3 社会化服务内容

地质调查成果的社会化服务内容,各国不尽一致。英国地质调查局基于国内外公众和私人部门,在执行最高级别的专业标准和最新信息的前提下,满足用户的服务需求。查询服务,包括专家建议查询、数据和信息查询和其他综合查询;数据服务,包括自然科学数据、数字地图数据、图书和文档、产品和出售、地球物理数据服务;其他服务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环境、建筑、保险金融和法律、建材、海洋数据、城市地质、地理信息系统、地球科学建议、实验室、图书馆、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摄像、氡防护、遥感、灾害评估、培训、水资源。

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局建立了在线访问广泛数据和信息的通道,包括地名搜索、近期地震情况、在线地形图、测量图、边界图、卫星图片、矿产资源图(金刚石、铜矿、金矿、铅锌、镍矿分布图)、地球物理图(数字高程模型、区域磁异常图、区域重力异常图)、地质学图(1:250000地质图)、索引地图(地磁勘查图、γ射线测量图、重力位置覆盖图)和在线地形GIS数据库、专题地图和数据、数字高程数据、卫星图片数据、空中摄影、航空地球物理数据、地球物理地图/图片、地质学数据、地质学地图、海洋数据、石油数据等。产品类型主要是地图、图像、数据、出版物4类。

4 社会化服务方式与方法

各国地质调查成果的社会化服务方式和方法基本借助网络这一快捷、方便的形式传输信息。在数据管理问题上,各国基本采取了在线查询、购买或在线查询以其他方式购买完整的所需要的数据。加拿大地理连接代码政策咨询中心(Policy Advisory Node of Geo Connections)的2001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加拿大客户在互联网上获取29%的数据,美国是27%,澳大利亚只有8.5%;美国数据机构的收入是支出费用的2%,澳大利亚是30%;加拿大是13%。

印度地质调查局(GSI)通过论文集、档案、公告、专刊、杂志以及各种地图来向社会发布地球科学信息。发布的方式包括公开发布和有偿转让两种。一部分成果通过各种出版物向社会完全公开;对于有经济价值,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成果则进行有价转让。特殊的受限制的资料如战略物资勘查成果、涉及国家安全方面的资料的获取,还必须得到一定级别的政府的批准方可进行转让。GSI自身建立了数据中心,进行成果的保存和集成,可以对数据进行平面和立体处理,对成果进行扫描和数字化处理。通过加尔各答的总部和各地的分部向外发布数据信息,各中心都配备了先进的软件和硬件设施,与互联网连通。另外,一部分成果,如海洋数据,建立了专门数据库,配备了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各种数据可以通过互联网查阅。对于航空遥感等间接数据,可绘制出剖面图、等高线图、立体图,并联合基础数据库进行解译。

美国地质调查局则是借助空间数据一站到位平台发布地质调查数据;局内的地球数据中心进行科普性地学教育和其他服务。

5 社会化服务发展趋势

(1)社会化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拓宽。这既是社会分工合作的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进步使然,由专业服务到社会化的推广;由地质调查工作到水文、环境、灾害等的调查工作,工作内容和服务范围均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同时,信息传输方式和技术的进步为这一趋势的形成和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2)地质调查信息的大众化不断普及。专业知识的大众化传播与应用的首要条件是科普化宣传。无论是旅游地质知识的传授、自然环境信息的传播,还是普通地学知识的推广,脱离大众化的渠道均无法实现。加拿大借助图画的形式宣传各种物品的元素成分、消耗的矿产资源等,适于老少和非专业地质人员;美国则借助于回答问题的方式,宣传地学知识和了解地质工作,借助于政府平台服务于广大的人群。

(3)地质调查信息服务的中介组织不断发展。地质调查信息服务中介组织的产生与发展是地质成果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推动力量。政府组织发布元数据和基本数据信息,中介公司则利用这些数据,凭借自身的专业开发软件和集成技术,为需要专业地质信息的人员服务,同时收取报酬。另外,专业制作科普化的宣传材料,出售给政府。

(4)政府的推动促进了社会化服务。在专业机构成立信息部门,负责对外服务以扩大社会化服务。与相关部门联合共同发布地质调查信息,经费有保证、组织层次高。

⑶ 南方电网规模招标

集中规模招标是国家电网公司贯彻落实“三抓一创”工作思路、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大型国有企业招投标管理方式的创新。一年多的实践证明,集中规模招标是实现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的有效途径,对规范招投标管理、健全招投标市场、提高国内制造业水平、促进国有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集中规模招标顺利开展的成功经验

自2005年1月起,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对330kV及以上输变电工程的主要设备、材料实行了集中规模招标,2006年公司总部加大了集中规模招标力度,将220kV输变电工程的主设备、材料也纳入集中规模招标范围,并建立了公司总部和网省公司两级招标体系。国家电网公司集中规模招标呈现了以下几大特点:

(一)坚强的组织保障

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及各单位的积极配合是集中规模招标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

(二)健全的管理制度

一年多来,通过集中规模招标的实践,建立并完善了公司招投标管理的制度体系,制定了《国家电网公司招投标管理办法》、《国家电网公司集中规模招标采购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建立了招标工作管理机制、监督机制和法律保障机制,在公司系统内初步形成了一整套严格、规范、科学的集中规模招标基本程序和流程,使招投标工作朝着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三)专业的招标代理机构

通过认真筛选并经公司招标领导小组同意,选择了具有甲级招标代理资质的招标代理机构,充分发挥了专业公司的优势和经验,在招标过程中,开展了大量组织协调及商务、技术服务工作,建立了完整的工作机构和高效的后勤保障机构,并认真准备招标公告、招标文件、评标细则等文件,为集中规模招标工作提供了优质服务。

(四)统一的招标文件范本

规范统一的招标文件是集中规模招标顺利开展的前提。在招标公告发布前,邀请公司各部门以及项目单位、科研院所的专家对招标文件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查,编制了统一的招标文件商务范本和技术范本,统一了设备、材料的技术参数和技术标准,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了投标人资格、废标条款、评标权重等内容,对虚假投标的行为作了明确界定,避免招标文件中出现歧视性条款,为供应商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五)严格的供应商资质审核

为全面掌握供应商的有关信息,提高其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更好的为电网建设服务,保证电网工程建设质量和招投标的效果,建立了公司总部和网省公司两级供应商管理体系,定期组织开展调研和评估工作,建立供应商信息库,制定科学、量化的评价标准,对供应商的资质业绩、产品质量、诚信服务等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掌握其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经营状况等信息,建立信息跟踪及反馈系统,形成优胜劣汰的动态考评机制,促使供应商提高竞争能力,保证了中标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集中规模招标涉及供应商较多,通过召开潜在投标人标前会、开展供应商资质业绩审核等工作,减少了因投标经验不足导致废标情况的发生,减少了供应商的投标工作量和评标中的重复工作,提高了评标质量和效率。对通过资质审核的供应商,在一定时期内的投标中不需提供相关的资质业绩文件,在每批评标过程中不再进行资质审核;对没有参加资质审核或没有通过资质审核的供应商,仍可参加投标,但在投标时需提供资质业绩等相关文件,评标时再进行审查。

(六)规范的招标全过程管理

规范的招标流程是集中规模招标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集中规模招标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及公司有关招投标规章制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招标、评标、定标”三分离原则。招标公告按规定在国家发改委招标采购网上公开发布,并邀请项目单位和投标人代表参加公开开标,评标委员会的三分之二由随机抽取的专家担任,评标过程采取全封闭管理,技术组和商务组采用背对背打分,公司招标领导小组通过召开会议,在充分尊重评标委员会意见的前提下,集体决策确定中标厂家,经济法律部和聘请的法律顾问为招标全过程提供法律支持,特别是对评标过程中的澄清和废标严格把关,使整个招标过程实现了规范化管理。

(七)全过程的招标活动监督

招投标工作是抓好廉政建设的重要领域。从招标文件的审查到开标、评标、定标各个环节,公司建立健全了一套严密的监督管理体系,对招标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八)有效的评标专家管理

为适应集中规模招标的需要,提高评标质量和水平,公司系统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评标专家队伍,严格资格审查,加强对评标专家的管理,不断扩充、完善评标专家库,实现公司系统内评标专家的资源共享。

(九)现代化的招投标信息化手段

建立公司系统招投标管理工作信息化的统一平台,以信息化促进公司系统招投标的集中和统一管理,实现集中规模招标项目计划报送、发标、投标、开标、评标、合同签约、履约、设备监造全过程的信息管理。同时建立供应商评价和评标专家管理的信息网络,在全公司范围内实现招投标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招标周期,降低管理成本,推进公司系统招投标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

(十)廉洁的招投标管理队伍

队伍建设是集中规模招标规范开展的关键。选择作风正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严格按照招投标工作流程中“招标、评标、定标三分离”的原则,从制度和组织上避免违规违纪事件的发生。公司总部定期组织招投标管理工作经验交流和培训,使公司系统招投标管理人员掌握国家招投标管理有关法律和公司相关制度,熟悉招投标业务流程,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建立了一支廉洁高效的招投标管理队伍,使招投标工作能够规范、有序的开展。

二、集中规模招标的经济成果和社会影响

集中规模招标,是国家电网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招投标法律、法规,实施依法治企的需要,是加强集约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需要,是防止职务犯罪、促进公司廉政建设的需要,是当前电网建设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保证公司系统电网建设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

(一)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

实行集中规模招标,打破了地区垄断和地方保护,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实现公司系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统一、健康招投标市场的形成。实行集中规模招标,充分体现了国家电网公司的整体性,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初步实现了公司设备、材料及其它物资采购的集团化运作。特别是公司总部实行的集中规模招标,既增强了市场的竞争性,又促进了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电网建设、运行创造了良好条件。公司系统实行规范的集中规模招标,有效地促进了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合理、有序流动和组合,为招标人在更加广泛的空间选择符合要求的供应商、承包商和服务商提供了条件,实现招标人与投标人的双赢;通过集中规模招标,搭建统一的招投标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招投标活动信息共享,有效地保护了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投标人的合法权益,规范参与招投标活动的企业、人员的行为,实现国有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实行集中规模招标,配合国家宏观经济调整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利用合法、合规的竞争手段,进一步规范设备、材料供货市场,促进国内企业自主创新,提高设备国产化水平,极大的推动了民族工业,特别是国内制造业的振兴。可以说,集中规模招标有利地促进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公司总部的集中规模招标活动,为公司系统起到导向作用,通过公司系统两级集中规模招标,使大批技术含量高、电能损耗低的高质量产品应用到国家电网中,在全社会起到节能降耗的表率作用,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重大贡献。

(二)实现了公司发展方式的转变

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实行集中管理,提高效率和效益,是现代企业集团发展的客观规律。国家电网公司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之一,构建现代化的采购平台,实行集中规模招标,创新变革管理方式和操作模式,充分发挥集团公司的优势,形成集团竞争力,有效的防范了法律风险,降低了管理成本,实现公司发展方式和电网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力的促进了公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在公司系统投资领域引入竞争机制,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提高公司系统投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促进公司系统增强市场意识和法律意识,改善经营管理,对保障公司资金的有效使用,加强投资控制,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电网设备技术水平、服务水平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实行集中规模招标促进了公司内部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集团优势,对公司开展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提高了资金整体运作效率。

(四)预防和遏制了腐败

“十一五”期间,为满足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公司将加大电网建设投资规模,“十一五”规划电网建设投资达1万亿元,平均每年投产220千伏及以上线路约2.8万公里,投产变电容量约1.4亿千伏安。2006年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建设与改造投资1621亿元,新开工220千伏及以上线路2.69万公里,变电容量约1.58亿千伏安。国家电网公司所开展的工程都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国家重点工程,招投标工作能否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范的开展,直接关系到电网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必须加强招投标工作的规范管理。

集中规模招标是规范的招投标管理方式,通过集中规模招标严格规范的招投标程序,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企、从严治企,将招投标活动的各个环节置于公开透明的环境,完善招标监督制度,有效地约束了招投标当事人的行为,更好地体现了“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将廉政建设和企业、社会的监督机制相结合,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规范招投标市场,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一年半以来,公司总部集中规模招标工作实现了零投诉和违法违纪案件零目标,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扬,赢得了供应商的普遍好评。

实行集中规模招标,是国有企业实现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实行集中规模招标,通过招投标工作制度的统一、工作标准的统一和行为方式的统一,实现招投标管理工作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重大转变,对规范招投标市场和树立公正、负责的国有企业形象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促进民族工业自主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对提高国有企业集团化运作效率和整体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⑷ 什么是“基础地理空间框架”具体的内容包括什么

基础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是充分运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基础地理数据获取与更新、处理与管理、分发与服务的信息化体系,为建设多尺度、多分辨率、多种类的北京市空间数据体系和统一的北京市地理空间数据基础平台奠定基础,从而为城市政府、行业、社区和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基于空间位置的应用服务,满足北京城市规划、发展、建设、运行、服务、管理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市基础地理空间框架实现了从最初的传统模拟测绘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跨越式发展,正朝着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的方向快速推进,逐步形成了北京市基础地理空间框架的管理体系、标准体系和技术体系。20多年来,为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奥运工程、信息化城市管理,以及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提供了及时、可靠、适用的测绘服务与保障。

一、基础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现状
(一)数字化测绘生产体系的建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院)率先开展了一系列数字化测绘生产体系的研究与建立工作,包括:大比例尺工程图机助成图系统的开发、北京市地下管网图形数据库系统的建设、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的应用、数字化测绘生产工艺流程设计、北京市基础测绘信息4D系统产品体系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数字化测绘体系的建设以及北京市基础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北京市基础地理空间框架管理机制基本形成。随着数字化测绘生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建立相关的管理体系和法规体系的需求也越发强烈。北京市地理信息中心的成立、基础测绘工作纳入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北京市基础测绘更新规划方案》的制定以及《北京市测绘条例》的颁布等一系列举措,使得北京市的测绘事业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测绘队伍不断壮大,基础测绘的良性循环得到了保障,并为北京市基础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法规保障。
(三)北京市基础地理空间框架技术体系初步建立。“十五”期间,北京市基础地理空间框架技术体系的建设逐步落实。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北京市单位工程按要求完成,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并超过了《实施方案》的设计目标;依据《北京市测绘条例》,《北京市地方测绘技术系列标准》的编写工作基本完成;北京市基础地理空间框架基准体系建设的项目成果通过了专家鉴定;《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测绘事业发展规划》列入市政府专项规划,有力地推动了北京市测绘事业的发展。

二、北京市基础地理空间框架数据与技术服务成果
(一)基础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建设。
1.北京地形图分为1∶500、1∶2000和1∶10000三种,分别以2年、3年、4年(平原)、8年(山区)的周期进行更新。基础测绘成果以4D数据(DLG数字线划图、DEM数字高程模型、DOM数字正射影像、DRG数字栅格图)为表现形式,实现了全面覆盖、及时更新。测绘部门积极主动做好基础地理数据的推广应用工作,有力地保障了“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
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建设。依据北京市基础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需要,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建成了1∶500、1∶2000和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其中,1∶500库存储管理了北京市四环范围约8800幅地形图、1∶2000库存储管理了六环范围约3300幅地形图,1∶10000库存储管理了全市域930幅地形图;初步建立了1∶2000~1∶10000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DOM)、1∶500~1∶10000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库(DRG)、地名与地址数据库和元数据库。同时建设了数据库管理系统。
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服务建设。近5年来,北京院共向建设单位提供1∶500、1∶2000和1∶10000纸质地形图30余万张单幅和1万余张单幅基础地理数据。向全市137家单位提供了较大范围(面积大于6km2)的基础地理数据和服务,其中包括121家各级政府委办局和信息中心,占88.3%;公司企业单位10家,占7.3%;科研院所6家,占4.4%。全市绝大部分的委办局均使用上了北京基础地理数据,不仅推动了全市各个委办局政务信息系统建设,也促进了基础地理数据的应用与更新。在向北京市公安局、市交管局、市交通委等约10家单位提供基础数据时,通过多种方式采集了专题数据,制作了专题电子地图和开发了基于电子地图的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4.数字地形图分发服务系统建设。为了进一步做好现状地形图和历史地形图的管理,北京院建立了现状地形图数据库和历史地形图数据库,用于存储和管理北京市1∶500、1∶2000及1∶10000三种比例尺现状地形图和历史地形图,可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测绘成果服务。2004年,北京院建立了数字地形图分发服务系统和历史地形图综合查询系统。该系统的建立可缩短查询和出图时间,缩短了新图归档到对外提供服务的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地理信息技术服务。依托北京市基础地理空间框架支撑,北京院加强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服务和工程应用工作,承担主要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服务开发项目及应用工程三十余项,累计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116项次、各级优秀工程奖76项次。依托北京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提取数据,编制北京市政务版电子地形图数据,提供给北京市政府各个委办局使用。该数据的使用,推进政务信息化和信息共享,促进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服务与保障。
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的应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需要有准确可靠的基础地理数据的支持,而规划决策也都需要空间信息的定位,最终的规划成果需要表现在地形图上。为了提供及时有效的基础地理数据,以现有的各种基础地理数据为基础,进行各种专题数据的加工和整合,完成了北京市域规划汇总图和北京市域现状汇总图等GIS数据的加工,并对各种专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应用服务,为各相关部门的各专项规划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了可靠信息和科学依据,从而保障了北京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顺利实施。
2.为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奥运工程提供测绘服务。“新北京、新奥运”战略的实施,迎来了北京城市建设的高峰期,大量的重点工程、奥运工程、市政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北京院为各个建设项目提供了优质测绘服务,保障“新奥运”从规划到实施全过程的用图,编撰了《“新北京、新奥运”地图集》,有力的扩展了测绘服务应用范围。
3.为信息化城市管理提供测绘服务。建立单元网格城市管理是信息化城市管理的新模式。北京院积极提供了基础测绘数据,还为系统建立开展了城市部件调查,采集了大量的专业信息和实施了相关信息整合。在海淀朝阳两区网格项目建设中,采集并整合了21个城市管理专业部门所掌握的空间和非空间信息,建成了18大类、40个专题、几十万条数据为系统建立提供优质测绘服务和保障。
(三)测绘服务社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近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持续投入财政经费保证基础测绘工作稳步开展,北京院不断完善测绘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测绘队伍不断壮大,地理信息应用服务明显提升,面向测绘市场服务的能力增强。全院的总收入获得快速的增长,职工平均收入水平也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北京院在贯彻实施《北京市测绘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工作中,积极加强基准体系建设,积极提高数字测绘产品的生产能力,积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积极加强地理信息分发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做好测绘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努力使北京院测绘服务保障能力达到一个新水平。

⑸ 开办测绘公司

测绘公司最主要的就是测绘服务,测量和绘制图纸,给工程单位提供施工的图纸。可以根据设计图纸给工程单位施工放样。需各类测绘仪器。可到测绘主管部门办理资质证书。按照自已的需要办理适合自已的证书。
测绘资质分级标准
测绘资质分级标准

前 言

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和《测绘资质管理规定》,结合测绘行业发展实际,制定本标准。本标准是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测绘资质审查的基本依据。
二、本标准划分为通用标准、专业标准两部分。
通用标准是指对申请不同专业测绘资质统一适用的标准。
专业标准是根据不同测绘专业的特殊需要制定的专项标准,包括大地测量、测绘航空摄影、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地籍测绘、房产测绘、行政区域界线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海洋测绘、地图编制、导航电子地图制作、互联网地图服务等专业。
由于测绘科技的发展或者其他特殊需要,国家测绘局可以作出特别规定。
三、凡申请《测绘资质证书》的单位,必须同时达到通用标准和相应的专业标准要求。
丙级测绘资质的业务范围仅限于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籍测绘、房产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海洋测绘,且不超过上述范围内的四项业务。
丁级测绘资质的业务范围仅限于工程测量、地籍测绘、房产测绘、海洋测绘,且不超过上述范围内的三项业务。
四、本标准中的测绘专业技术人员和测绘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是指取得测绘及相关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人员。
五、本标准中的作业限额,是指承担测绘项目的最高限量。
六、本标准中各等级测绘资质的定量考核标准是指最低限量。
七、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乙、丙、丁级考核标准,调整后的标准,不得高于上一级标准或者不得低于下一级标准。调整后的标准应报国家测绘局备案。
八、本标准自二〇〇九年六月一日起施行。国家测绘局二〇〇四年二月十六日印发的《测绘资质分级标准》同时废止。

通用标准

一、主体资格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企业法人中的丙级测绘单位注册资金不低于100万元;。
2、以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等为主要业务的单位,应当设有相对独立建制的测绘生产机构和主管测绘生产的负责人。
二、专业技术人员
1、本标准所称高级、中级和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是指经具备相应职称评定资格的机构颁发或认可的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
2、未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其他测绘从业人员,应当通过测绘职业技能鉴定。
3、本标准所称测绘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是指地质、水利、勘察、物探、道桥、工民建、规划、海洋勘测、土地资源管理、计算机等工程技术人员,或者能够提供其在校期间所学专业开设测绘专业为必修课程证明的工程技术人员,但不得超过本标准对专业技术人员要求数量的50%。申请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互联网地图服务资质的单位,测绘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不得超过本标准对专业技术人员要求数量的70%。
4、同一单位申请两个以上测绘专业的,对人员数量的要求不累加计算。
5、法定退休人员、兼职人员和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员不得计入专业技术人员。
三、仪器设备
按各专业标准核算仪器设备数量时,非本单位所有的仪器设备、租借的仪器设备、检定有效期已过的仪器设备或者不能正常使用的仪器设备等,均不能列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性能指标更优越的仪器设备可以替代某一专业标准所规定的相应仪器设备。
使用通用测绘专业软件的,应当通过国家测绘局组织的测评。
四、办公场所
各等级测绘单位的办公场所:丙级不少于80平方米不少于。
五、质量管理
1、质量保证体系认证:丙级测绘单位应当通过ISO9000系列质量保证体系认证或者通过设区的市(州)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考核。
2、配备专门的质量检验机构和质检人员:位质检机构、人员齐全,丙级测绘单位配备专门质检人员绘单位配备兼职质检人员。
六、档案和保密管理
1、有健全的测绘成果及资料档案管理制度、保密制度和相应的设施:有明确的保密岗位责任,与涉密人员签订了保密责任书;明确专人保管、提供统计报表;建立测绘成果核准、登记、注销、检查、延期使用等管理制度;有适宜测绘成果存储的介质和库房。
2、资料档案管理考核:丙级测绘单位应当通过设区的市(州)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取得通过考核的证明文件。
七、测绘业绩
凡申请测绘资质升级和变更业务范围的,应当具有以下业绩:
1、获奖情况
申请乙级:近3年内获得不少于1项省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优秀测绘工程奖。
2、业务规模和质量水平
申请乙级:近3年内承揽的测绘服务总值不少于400万元,且有2个以上测绘工程项目通过设区的市(州)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质量认可。

大地测量专业标准

测绘航空摄影专业标准

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标准
专业范围 考核指标 考核内容 考核标准 备注
甲级 乙级 丙级
摄影测量
与遥感 外业 人员规模 测绘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50人(高级5,中级14) 25人(高级2,中级8) 8人(中级 3) 微机等其它仪器设备配套齐全。
仪器设备 GPS接收机 6台(其中5mm+1ppm以上精度不少于3台) 3台(其中5mm+1ppm以上精度不少于2台)
全站仪 6台(2秒级精度以上) 4台(2秒级精度以上) 2台(2秒级精度以上)
水准仪 6台(S3级精度以上) 3台(S3级精度以上) 2台(S3级精度以上)
内业 仪器设备 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
(或遥感图像处理系统) 15台套 8台套 4台套
影像扫描仪 1台
图形扫描仪(A1幅面以上) 1台 1台
彩色绘图仪(A0幅面以上) 2台 1台
彩色绘图仪(A1幅面以上) 1台
交换机 2台 1台
作业限额 无限额限制 1:500比例尺,30km2以下;
1:1000比例尺,60km2以下;
1:2000比例尺,100km2以下;
1:5000比例尺,200km2以下;
1:10000比例尺,300km2以下。 1:500比例尺,20km2以下;
1:1000比例尺,30km2以下;
1:2000比例尺,50km2以下;
1:5000比例尺,100km2以下;
小于或等于1:10000比例尺的不得承担。

工程测量专业标准
专业范围 考核指标 考核内容 考核标准 备注
甲级 乙级 丙级 丁级

1、控制测量
2、地形测量
3、城乡规划定线测量
4、城乡用地测量
5、规划检测测量
6、日照测量
7、市政工程测量
8、水利工程测量
9、建筑工程测量
10、精密工程测量
11、线路工程测量
12、地下管线测量
13、桥梁测量
14、矿山测量
15、隧道测量
16、变形(沉降)观测
17、形变测量
18、竣工测量 人员
规模 测绘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50人
(高级5,中级14) 25人
(高级2,中级8) 8人
(中级3) 4人
(中级1)

微机等其它仪器设备配套齐全。

从事专业范围10、16、17的,要求配备0.5秒级精度以上全站仪和S05级精度以上水准仪各不少于1台。

从事专业范围8、12、14的,应当分别配备测深仪、地下管线探测仪、陀螺仪等相应的专业仪器设备。
仪器
设备 GPS接收机 6台(5mm+1ppm精度以上) 4台(5mm+1ppm精度以上) 3台(5mm+1ppm精度以上)
全站仪 10台(其中2秒级精度以上不少于5台) 5台(其中2秒级精度以上不少于3台) 3台(其中
2秒级精度以上不少于1台) 2台(5秒级精度以上)
水准仪 6台(S3级精度以上) 3台(S3级精度以上) 2台(S3级精度以上) 1台(S3级精度以上)
A1幅面以上绘图仪 2台 1台 1台

作业限额 无限额限制 1:三等以下。
2:1:500比例尺,30 km2以下;1:1000比例尺,50 km2以下;1:2000比例尺,80km2以下;1:5000比例尺,100km2以下;1:10000比例尺,200 km2以下。
3-4:无限额限制。
5:建设工程总建筑面积50万 m2以下;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不得承担。
6:无限额限制。
7:特大城市一般道路、大中等城市主干道路、一般立交桥工程测量。
8:库容在1亿m3以下的水库枢纽工程,排水流量在1000m3以下的水闸工程,2级和3级堤防的河道治理工程,流量在5m3/s以下的引调水工程,30万亩以下的灌溉排涝工程,投资在50亿元以下的防洪工程,5万亩以下的围垦工程,5000公顷以下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
9:建筑范围小于1 km2,单个建筑物和设施10万 m2以下。
10:一般精密设备安装。
11:300 km以下。
12:300 km以下。
13:多孔跨径总长在100m以下的桥梁。
14:100km2以下。
15:4km以下。
16-17:建筑面积在10万m2以下或者高度在100m以下的建筑。
18:相应于上述限额。 1:四等以下。
2:1:500比例尺,15 km2以下;1:1000比例尺 ,20km2以下;1:2000比例尺,30km2以下;小于1:5000比例尺,60 km2以下 。
3-4:无限额限制。
5:建设工程总建筑面积30万 m2以下;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不得承担。
6:无限额限制。
7:大中等城市一般道路、小城市道路。
8:库容在1000万m3以下的水库枢纽工程,排水流量在100m3以下的水闸工程,4级和5级堤防的河道治理工程,流量在0.5 m3/s以下的引调水工程,3万亩以下的灌溉排涝工程,投资在0.5亿元以下的防洪工程,0.5万亩以下的围垦工程,1500公顷以下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
9:30层以下的住宅、高度70m以下的非住宅性质的民用建筑。
10:不得承担。
11:200km以下。
12:200km以下。
13:多孔跨径总长在30m以下的桥梁。
14:100km2以下。
15:3km以下。
16-17:建筑面积在2万m2以下或者高度在50m以下的建筑。
18:相应于上述限额。 1:等级以外。
2:1:500比例尺,10km2以下;1:1000比例尺,15 km2以下;1:2000比例尺,20 km2以下。
3-4:无限额限制。
5:建设工程总建筑面积20万 m2以下;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不得承担。
6:不得承担。
7:局部市政工程。
8:一般水渠、农田水利工程。
9:7层以下的住宅、高度24m以下的非住宅性质的民用建筑。
10:不得承担。
11:100 km以下。
12:100km以下。
13:不得承担。
14:局部矿山测量、巷道测量。
15-17:不得承担。
18:相应于上述限额。

地籍测绘专业标准

专业范围 考核指标 考核内容 考核标准 备注
甲级 乙级 丙级 丁级
1、平面控制测量
2、界址测量
3、其他地籍要素调查与测量
4、地籍图测绘
5、面积量算
人员
规模 测绘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50人(高级5,中级14) 25人(高级2,中级8) 8人(中级3) 4人(中级1) 微机等其它仪器设备配套齐全。
仪器
设备 GPS接收机 6台(5mm+1ppm精度以上) 4台(5mm+1ppm精度以上) 3台(5mm+1ppm精度以上)
全站仪 10台(其中2秒级精度以上不少于5台) 5台(其中2秒级精度以上不少于3台) 3台(其中
2秒级精度以上不少于1台) 2台(5秒级精度以上)
水准仪 6台(S3级精度以上) 3台(S3级精度以上) 2台(S3级精度以上) 1台(S3级精度以上)
A1幅面以上绘图仪 2台 1台 1台
作业限额 无限额限制 1:三等以下。
2-5:1:500比例尺,30km2以下;1:1000比例尺,50km2以下;1:2000比例尺,80km2以下;1:5000比例尺,100km2以下;1:10000比例尺,200km2以下。 1:四等以下。
2-5:1:500比例尺,15 km2以下;1:1000比例尺 ,20 km2以下;
1:2000比例尺,30 km2以下;1:5000比例尺,60 km2以下。 1:等级以下。
2-5:1:500比例尺,10km2以下;1:1000比例尺,15 km2以下;1:2000比例尺,20 km2以下。

房产测绘专业标准

专业范围 考核指标 考核内容 考核标准 备注
甲级 乙级 丙级 丁级
1、房产平面控制测量
2、房产面积预测算
3、房产面积测算
4、房产要素调查与测量
5、房产变更调查与测量
6、房产图测绘 人员规模 测绘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50人
(高级5,中级14) 25人
(高级2,中级8) 8人
(中级 3) 4人
(中级1)
仪器设备 GPS接收机 6台(5mm+1ppm精度以上) 3台(5mm+1ppm精度以上) 2台(5mm+1ppm精度以上) 仅从事专业范围5、6的,对GPS接收机不作要求。

微机等其它仪器设备配套齐全。
全站仪 5台(2秒级精度以上) 3台(2秒级精度以上) 2台(2秒级精度以上) 1台(2秒级精度以上)
水准仪 3台(S3级精度以上) 2台(S3级精度以上) 1台(S3级精度以上) 1台(S3级精度以上)
A1幅面以上绘图仪 2台 1台 1台
手持测距仪 20台 12台 6台 3台
作业限额 无限额限制 1:三等以下 ;
2-6:规划用地面积在100万m2,规划总建筑面积200万m2以下的居住小区、建筑群体。 1:四等以下;
2-6:规划用地面积在50万m2,规划总建筑面积100万m2以下的居住小区、建筑群体。 1:等级以下;
2-6:规划用地面积在30万m2,规划总建筑面积50万m2以下的居住小区、建筑群体。

行政区域界线测绘专业标准
专业范围 考核指标 考核内容 考核标准 备注
甲级 乙级
1.界桩埋设
2.边界点测定
3.边界线及相关地形要素调绘
4.边界协议书附图标绘
5.边界点位置和边界线走向说明的编写
6.行政区域界线详图集的编纂 人员规模 测绘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50人(高级5,中级14) 25人(高级2,中级8) 具有GPS数据处理软件、电磁波导线、水准测量数据处理软件等。编图软件具有数据处理、地图编制、数据转换等功能。

微机等其它仪器设备配套齐全。
仪器设备 GPS接收机 6台(10mm+5ppm精度以上) 3台(10mm+5ppm精度以上)
全站仪 10台(5秒级精度以上) 5台(5秒级精度以上)
水准仪 4台(S3级精度以上) 3台(S3级精度以上)
A1幅面以上绘图仪 2台 1台

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专业标准

专业范围 考核指标 考核内容 考核标准 备注
甲级 乙级 丙级
1、摄影测量数据处理
2、空间遥感地理信息数据处理
3、外业采集的地理信息数据处理
4、地图数字化
5、建立数据库
6、建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7、建立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8、外业地理信息数据采集 人员规模 测绘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50人(高级5,中级14,且高、中级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5人) 25人(高级2人,中级8人,且高、中级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3人) 8人(中级3人) GPS接收机仅限申请专业范围8。

微机等其它仪器设备配套齐全。
仪器设备 GPS接收机 6台(其中5mm+1ppm以上精度不少于3台) 3台(其中5mm+1ppm以上精度不少于2台) 2台(5mm+1ppm精度以上)
网络交换机 4台 2台 1台
磁带库或磁盘阵列 1台(2TB以上) 1台(1TB以上)
A0幅面图形扫描仪 1台
影像扫描仪(含1台航片扫描仪) 3台 2台 1台
A0幅面以上绘图仪 2台 1台 1台
项目基础 具备大型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或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的组织、设计、开发与集成经验。 具备中小型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或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的组织、设计、开发与集成经验。
作业限额 无限额限制 设区的市(州)级行政区域以下地图数字化、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县级行政区域以下地图数字化、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地图编制专业标准
专业范围 考核指标 考核内容 考核标准 备注
甲级 乙级
1、地形图
2、世界政区地图
3、全国政区地图
4、省级及以下政区地图
5、全国性教学地图
6、地方性教学地图
7、电子地图
8、真三维地图
9、其他专用地图 人员规模 测绘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50人
(高级5,中级14) 25人
(高级2,中级8) 申请专业范围2的,应当具有固定且权威的资料国际间交换渠道,10年以上编制世界政区地图的经历,具有独立完成分国、分洲、世界地图集(册)的能力。
申请专业范围4、6的,应当有具有地图编制经历的人员10人。
仪器设备 图形编辑工作站 50台 30台 微机等其它仪器设备配套齐全。
A0幅面图形扫描仪 2台 1台
A1幅面以上彩色绘图仪 1台 1台
高性能数据服务器 2台 1台

业绩 近3年完成80种以上县级以上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地图集(册)编制项目。

申请专业范围2、3的,应当具有独立完成相应区域范围的地图集(册)设计、编制能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应区域范围的地图数据库。
申请专业范围5、6的,近3年独立完成相应区域范围的教学地图集(册)分别为150种、100种以上。
作业限额 无限额限制 2、3、5项不得承担;
1、7、8、9项限省级及以下行政区域范围内。 申请专业范围5的,应当具备专业范围2或3;申请专业范围6的,应当具备专业范围4。

导航电子地图制作专业标准
专业范围 考核指标 考核内容 考核标准 备注
综合 外业
导航电子地图制作 人员规模 测绘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具有与完成道路数据采集和数据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相匹配的人员规模。
100人(高级12人,中级20人) 具有与完成道路数据采集和数据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相匹配的人员规模。
50人(高级8人,中级12人) 1、数据存储与备份。存储:配置扩展容量不小于1TB,有不间断电源和冗余电源,并且具有磁盘冗余能力的磁盘阵列设备;备份:磁带单盘容量≥20GB(非压缩),并配置相应的备份软件。
2、网络传输。局域网主干带宽≥1000mbps,端口接入能力≥100mbps。
3、数据安全保护。在网络内配置计算机病毒防护系统,安装杀毒中心和终端防病毒软件;建立数据备份机制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4场地。机房符合GB/T9361-1988《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的B类要求;供电方式符合GB/T2887-2000《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配置不间断电源供电系统的要求。
仪器设备 导航仪设备 10台 4台
GPS接收机 10台(5mm+1ppm精度以上) 5台(5mm+1ppm精度以上)
野外采集作业车 10辆 10辆
高性能网络服务器 6台 3台
A0幅面图形扫描仪 2台 1台
A1幅面以上彩色绘图仪 2台 1台
高性能数据服务器 10台 5台
网络交换机 5台(需200个端口以上的接入能力) 1台(需40个端口以上的接入能力)
在线存储设备 20TB以上有效存储 10TB以上有效存储
保密管理 保密制度 单位内部制度健全,符合以下要求:
1、保密机构健全,人员、职责明确落实;
2、保密制度完善,使所属人员知悉与其工作有关的保密范围和各项保密制度;
3、保密要害部门制定严格的保密防范措施,并组织实施。配备必要的保密设备和设施;
4、涉密设备和网络必须与互联网物理隔离;
5、经常进行测绘保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在数据制作区域,禁止使用无线网络,并能够自动识别外来设备入网;生产办公设备禁止在互联网上使用,作业用计算机的USB端口、串口、并口必须封闭。
7、数据生产环节中的数据必须使用经加密处理的自有格式。 经国家测绘局(成果管理职能部门)审查合格,并符合国家测绘局和国家保密局规定的其他条件

作业标准 导航电子地图数据标准书 1、完整的地图要素分类分级标准;
2、道路交通网络的模型化表达;
3、道路交通网络拓扑逻辑关系的表达;
4、生活服务地物信息(POI)的分类分级;
5、其他地图要素的表达;
6、数据库的逻辑和物理存储结构。 另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按有关标准执行
外业数据采集规范书 1、设备的组织和架构,软件环境配置;
2、作业人员的配备;
3、采集作业的具体操作详细规定和说明。
内业数据编辑制作规范书 1、软件环境、硬件配置说明;
2、作业人员配备说明;
3、室内数据编辑的具体操作方法详细规定和说明。
数据产品编译规范 1、软件环境、硬件配置说明;
2、作业人员配备说明;
3、数据编译的具体操作方法详细规定和说明。
导航电子地图制作质量检查作业规范书 1、软件环境、硬件配置说明;
2、作业人员配备说明;
3、检查作业具体实施方法详细规定和说明。
导航电子地图数据生产工艺流程说明书 含外业采集、内业编辑制作、数据编译、质量检查各作业环节的详细说明

海洋测绘专业标准

专业范围 考核指标 考核内容 考核标准 备注
甲级 乙级 丙级 丁级 微机等其它仪器设备配套齐全。
1、控制测量
2、水深测量
3、水文测量
4、扫海测量
5、海洋磁力测量
6、底质测量
7、浮泥测量
8、水下障碍物探测
9、浅地层剖面测量
10、水下管线测量
11、海岸滩涂地形测量
12、海域界线测量
13、海图(集、册)编制
14、内水航道图编制
15、港口与航道工程测量
16、海域使用面积测量 人员规模 测绘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50人
(高级5,中级14) 25人
(高级2,中级8) 8人
(中级3) 4人
(中级1)
仪器设备 GPS接收机 8台(5mm+1ppm精度以上) 3台(5mm+1ppm精度以上)
全站仪 2台(2秒级精度以上) 1台(2秒级精度以上) 1台(2秒级精度以上) 1台(2秒级精度以上)
水准仪 6台(S3级以上精度) 4台(S3级以上精度) 2台(S3级以上精度) 1台(S3级以上精度)
测深仪 双频 5台 2台 1台 内水测量除外
单频 10台 6台 4台
声速仪 3台 2台 1台
波浪补偿仪 3台 2台 1台
多波束测深系统 2套 1套
侧扫声纳 2台 1台
浅地层剖面仪 1台 1台
海洋磁力仪 1台 1台
验潮仪 10台 5台 2台
验流计 2台 1台 1台
图形扫描仪等数据采集设备 2台 1台 1台
A0幅面以上绘图仪 3台 2台 1台
作业限额 无限额限制 不得承担专业范围7、8、13,其它无限制。 不得承担专业范围4、7、8、9、10、13,其它无限制。 只能承担专业范围16。

互联网地图服务专业标准

专业范围 考核指标 考核内容 考核标准 备注
甲级 乙级
1.浏览、搜索服务
2.导航、定位服务
3.标注服务
4.链接服务5.下载服务
6.复制服务
7.发送、转发服务
8.引用、嵌入服务 人员规模 制图、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20人(高、中级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5人,地图安全审校人员5人) 12人(高、中级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2人,地图安全审校人员2人) 微机等其它仪器设备配套齐全。
仪器设备 服务器 存放地图数据的服务器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专用软件 独立地图引擎 无要求
作业限额 无限额限制 专业范围6、7、8不得承担
保密管理 地图数据 使用经省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的地图数据
保密制度 地图安全审校人员应当经国家测绘局考核合格。 地图安全审校人员应当经省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
建立地图数据安全管理制度,配备安全保障技术设施。
注:1、互联网地图是指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的基于服务器地理信息数据库形成的具有实时生成、交互控制、数据搜索、属性标注等特性的电子地图。
2、通过无线互联网络调用的手机地图等纳入互联网地图管理范畴。

⑹ 张继贤的科研成果

“七大创新成果”造就中国基础测绘“五个首创”,即首次大规模采用高分辨率的卫星条带立体影像(90%以上)测图;首次采用大范围稀少控制点卫星立体影像整体区域网平差技术;首次构建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机载多波段多极化干涉SAR测图系统;创建了测绘外业生产安全监控系统;首次规模化生产了1∶5万影像地形图、晕渲地形图、地表覆盖图等我国1∶5万地形图新品种 。
——发展了稀少或无控制的大范围航空航天遥感影像自主定位与区域网平差技术。这种技术通过预处理将标准景卫星影像自动拼接成长条带卫星影像,从总体上减少了对控制点的需求。以该技术为基础,自主研制了ImageInfo-PixelGrid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区域网平差软件,在工程中大范围推广应用。解决了野外作业控制困难,卫星条带立体影像平均每150公里—200公里只需布设一对外业控制点,通过大跨度构架航带加密,还可进一步减少所需外业控制点。由于外业控制点的大量减少,使外业工作量减少10倍以上。
——研发了大范围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测图技术系统。系统全部自主研制,具有独特的技术特点和创新性,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2009年度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个技术系统在青南高原向横断山脉过渡地区测图中得到了充分应用,有效解决了因地形高差较大引起的遮挡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采用稀少控制的高精度区域网平差技术、大范围数字高程模型自动化提取和数字正射影像生成技术,立体像对快速采集区域数字高程模型和正射影像的生产效率达到40万平方公里/月的处理能力。
——研制了机载多波段多极化干涉SAR测图系统。这个系统提出并实现了横断山脉区域SAR测图技术方案及工艺流程,有效解决了云雾和冰雪覆盖区等光学影像测图困难问题,具备了从万米高空全天候获取0.5米至5米分辨率的极化与干涉雷达数据的能力,可满足1∶1万、1∶2.5万、1∶5万比例尺的地形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表面模型、数字正射影像等测绘产品的测图生产。构建了雷达测图工作站,能综合利用干涉、立体、极化雷达技术实现测图与影像解译,其性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系统在横断山脉等测绘困难区域得到广泛应用。
——研制了地学知识辅助的半自动提取与智能解译技术系统。首次研发了西部区域地物半自动智能解译技术,构建了管理—调度—采集—编辑—质检一体化与多源数据集成的解译平台,集平面采集和立体测量于一体,形成多维影像地理要素三维智能解译系统,满足从1∶500到1∶10万比例尺的4D产品生产、成果输出、项目数据管理等遥感影像综合解译的一体化管理,形成了遥感影像智能解译人机协助一体化作业链,解决了目前人机交互解译精度相对较低、效率不高、劳动强度大等一系列问题。
——首次研制安全监控系统。即利用车辆和人员自适应定位,卫星、无线网络多模式通讯,监控中心的多级部署等技术,构建了实用、安全、稳定、先进的测图外业安全监控系统,实现了外出人员和车辆“看得见、能通讯、可计量”,确保了测绘外业生产处于“人人、事事、时时”三受控状态。在整个西部测图工程外业任务期间,所有的外业队伍都使用了测绘外业生产安全监控系统。该系统使用效果良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保障了“零伤亡”目标的实现。
——建立了内外业一体化测图生产新模式。研制了外业数字测图移动装备PDA系统,实现调绘数据的导入、内业采集编辑、入库出图等一体化的技术流程和工艺示范,替代传统的人海作战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生产安全。
——设计开发了适合西部特征的地形图新要素和适应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地形图新产品。提出并设计表达了适合西部特征的地形图新要素,补充了地形图产品要素新内容,增加了地形图信息量,丰富了1∶5万地形图产品内容,设计生产了我国首批1∶5万地表覆盖图,地表覆盖分类适合西部无图区测区特征,可扩充覆盖全国。

⑺ 服务机构及内容

(一)服务机构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兼国家测绘档案资料馆,以下简称中心),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直属事业单位。中心围绕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这一目标,主要从事全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料的汇集与处理、建库与维护、分发与服务、应用与开发以及重大测绘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等。其职责是负责管理全国测绘成果资料和档案资料;负责国家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维护、更新、开发,以及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下达的专题数据库的建库;承办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交办的基础测绘和重大测绘项目;负责航空摄影的组织实施;负责中国测绘网的应用和维护。具有建设和维护国家级地图数据库、遥感影像数据库、大地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和测绘档案资料馆等“四库一馆”,建设和运行地图数据库管理系统、大地测量数据库管理系统、国家遥感基础地理信息分发服务系统和业务信息化系统等八个业务运行系统的功能。目前,中心基本上形成或具有向社会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总窗口、国家基础测绘成果集成管理、设计和实施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项目、进入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网络主节点的功能,是基础地理信息工程建设、技术研究、应用开发代表国家水平的国家队,实现了以卫星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网络通信等为主体的数字化测绘技术对传统模拟测绘技术的改造,正在向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方向发展。

测绘信息服务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广义的测绘信息服务是指测绘信息管理服务、测绘信息产品服务和公益性测绘服务等的总称。一是进行规范、协调、高效的测绘信息管理,包括提供完善的测绘信息政策、法规和标准以及信息事务管理服务等;二是提供丰富、可靠、适用的测绘信息产品,包括提供模拟地形图产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产品以及其他标准或非标准的测绘信息产品;三是开展灵活、便捷、多样的测绘公益性服务,更全面、更有效、更公平地向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公益性测绘保障。目前,一般所指的测绘信息服务主要是包含后两方面内容的狭义的测绘信息服务。

测绘信息服务主要强调政府职能。以信息化测绘体系为手段,以数字地理空间框架为资源,由政府以及非营利事业单位和组织提供,也可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授权企业提供。主要任务是:构建完善的测绘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基本地理要素数据库、基础地理信息平台等信息产品服务;发展网络化基础地理信息分发服务系统、测绘成果目录和元数据发布系统、公益性地图/地理信息网站等信息服务平台;为政府管理和决策提供公益性测绘保障支持等。

(二)服务内容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测绘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测绘信息服务正朝着集成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将从以往专门的数据提供服务提升为基于公共地理信息平台的综合测绘信息服务,其主要内容包括:需求程度高、有影响力、权威的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产品,基于全国各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整合开发的全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测绘法规政策标准以及测绘政务信息等。

1.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产品

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产品主要包括公众版地形图和区域地图集。公众版地形图是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下,面向国民经济发展、部门与行业信息化建设、社会大众物质文化生活等的实际需求,由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开发编制的适合公众公开使用的系列标准化测绘成果。区域地图集是以基础地理信息为基础,以地图形式对国家或区域的社会、经济、人文、历史等信息进行可视化综合表达。根据区域范围的不同,主要分为世界地图集、国家地图集、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图集、市(地、州、盟)地图集、县(市、旗)地图册或挂图等,每个图集都涵盖了区域范围内自然、历史、经济、农业、地理等综合信息。

2.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1)针对社会经济信息挂接和在线浏览、标注、定位等对地理信息载体的专门需求,在现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产品的基础上,制作以面向地理实体、分层细化为重要特征的,可满足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评估与监测、经济和社会信息统计与分析、新农村建设、国土资源调查管理、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监测、突发信息事件应急、车载导航、移动定位、现代物流以及社会大众等基本需要的地理信息数据。主要包括地理实体、地名地址、地图、影像、高程等五类可扩展的基本数据类型,以及能满足全国各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个性化需要且可扩展的专题数据类型。

(2)建设广域网络接入、数据存储备份与安全保密的软硬件环境,建成基于电子政务内、外网的网络化运行环境,实现国家、省、市(县)三级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协同服务,在全国范围内,纵向上实现1个国家级、31个省级以及333个地市三级节点的互联互通与协同服务,横向上能够向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在线地理信息服务。

(3)建立较为完善的一体化地理信息资源体系,将有关部门和地区的地理信息资源有机连成一体,形成逻辑上集中、物理上分开的统一基础地理信息服务资源,实现面向环境监测、综合减灾和风险管理等的纵横向互联互通和多级互动、分建共享的格局,为跨部门(地区)的生态环境监测、突发事件处置等提供基于网络的在线地图与地理信息协同服务。

此外,为有效提供地理信息在线服务,构建基于统一服务注册和分级授权管理的平台服务管理系统,实现对各级地理信息服务资源的注册、发现与状态监测,以及顾客信息注册、认证与使用管理等;提供二维地图、三维地图、空间数据、地理编码和数据应用分析等基本服务功能,以及相应的系列标准服务接口,各级平台可根据实际需求在基本服务类型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建立平台门户网站,为各类顾客提供使用指南、综合服务窗口以及标准的权威的可视化地图系列产品网上预览和部分免费下载服务。

3.法规政策标准信息服务

测绘法规政策和标准信息服务也是测绘信息服务的重要内容。测绘法规政策信息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提供测绘活动界定、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使用规定、基础测绘规划和计划的编制及报批程序、基础测绘成果保密管理及汇交有关规定、测量标志保护管理规定、地图编制出版程序、各等级测绘资质申请条件,以及进行各种违法违规活动应负的法律责任等信息服务。

测绘与地理信息标准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提供国家基本比例尺航空摄影测量作业规范、各级比例尺地形图数字化规范、导航电子地图安全处理技术基本要求等测绘与地理信息国家标准信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参考站网建设规范、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信息平台技术规范等测绘与地理信息行业标准信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1:5万数据库建库工程标准、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与建库技术标准等测绘与地理信息内部标准信息。

4.测绘政务信息服务

测绘政务信息服务是宣传测绘工作、推动测绘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构建信息化测绘体系和现代测绘信息服务的重要内容。新时期下,主要通过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政府门户网站及各级测绘主管部门门户网站等平台向社会及时发布行政公文、行政许可、统计数据、干部任免、公务员管理、政府采购与招标、党建工作等方面的全面、及时的政务信息,提供在线办理、在线咨询、在线访谈等在线办事服务,以及意见征集、网上调查、测绘论坛等互动交流服务,为全社会提供全面、高效、便捷的服务。

⑻  国外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查概况

多金属结核(以下简称结核),过去许多文献称之为锰结核。它是分布在大洋海床上的一种多金属矿产资源。结核一般由核心及围绕它的壳层构成。壳层物质由锰相矿物和铁相矿物微层与粘土矿物微层交替生长而成。壳层富含Mn、Cu、Ni、Co,以及Mo、Pb、V和Ti等有用金属组分。

1873年,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船在大西洋首次发现多金属结核。但由于测试和海上调查技术的限制,对结核的成分及其资源价值长期未被人们认识。

本世纪中叶,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为大洋结核的调查、研究与开发提供了技术和手段。6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J.L.梅罗估算太平洋结核储量约有170×104Mt,并指出其具有巨大的经济远景。同时结核至今仍在继续生长,储量还在不断增加,有人推算,其增长速率为6~10Mt/a。因此,结核资源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产资源。这些研究成果的发表,使深海底矿产的潜在重要性逐渐被认识,而且深海底矿产资源主要是人们感兴趣的Cu、Co、Ni等有用金属元素。因此,许多国家对太平洋结核资源开展了调查和研究。

70年代,对太平洋的结核调查、勘探和开发的研究达到高潮。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都认为,克拉里昂和克里帕顿断裂带之间的区域(简称CC区)是太平洋中最好的结核富矿带。因此,大部分国家和财团的调查、勘探活动都集中在这一地区。现将几个国家的结核勘查简况分述如下。

1.1.1美国

美国是开展结核调查、勘探最早、规模最大的国家,而且,该国的四家跨国公司已经占据了CC区结核富集带的最有利区块。美国从事多金属结核调查工作的特点是:

(1)对结核进行的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中,参加单位有政府机构、研究所和大学,也有大公司和企业。包括地质调查所、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拉蒙特-多尔蒂地质研究所和几十所大学;从1962年起,又有海洋矿产公司(DMCO)、海洋管理公司(OMI)、海洋矿业联合公司(OMA)和肯尼柯特财团(KCON)等4家公司从事结核的调查、勘探及采矿试验。

(2)在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成立了海洋矿物资源办公室,负责计划、协调、实施海洋矿物的开发工作。美国政府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之前,于1980年宣布《深海底矿物开发法》生效,并批准4家美国公司申请结核矿区的勘探权和开发权。

(3)由政府和科学基金资助,实施一系列调查、研究计划,包括对结核的成因、物质成分及金属含量、分布规律、深海采矿环境和地形、沉积物类型等内容的调查与研究。

(4)以美国企业为主的4家跨国公司,他们的工作重点是结核矿物资源调查、勘探、深海采矿试验。在结核勘查方面,除运用常规的海洋地质采样器采集矿样和地球物理勘探的地震、磁力测量外,还应用了快速勘探系统(high speed exploration system,简称HSES)、深拖调查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

(5)美国对深海结核调查和勘探已于70年代末基本结束,并转为其他矿产资源的调查。

1.1.2日本

日本是矿产资源贫乏的国家,政府鼓励对深海结核资源进行调查、勘探和开发。日本开展结核调查和研究始于60年代,由政府机构实施一系列勘查计划,如“深海矿物资源开发基础的调查研究”、“深海矿物资源勘探基础研究”、“深海矿物资源开发研究”和“深海矿物资源地质学研究”等,同时进行深海采矿系统的开发及“连续链斗采矿”系统的采矿试验。1974年,日本设立深海矿物资源开发协会,1982年又成立锰结核采矿系统研究所,负责研究采矿系统和调查、选定结核矿区。日本开展结核调查的作法是“渐近勘探方法”,随勘查测量的进展而日益提高调查的精确性。勘探阶段可分为概查阶段Ⅰ、普查阶段Ⅱ和普查阶段Ⅲ(详细勘查)三个大阶段。

1.概查阶段Ⅰ

这一阶段的调查任务是研究结核的产状。本阶段又可分为3个小阶段。

图1—1Ⅰ2阶段工程分布图图1—1~1—4均引自Svimitomo Corporation,1988

(1)概查阶段Ⅰ1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搜集资料和编制各种图件,预选可能的结核调查区,编写海上调查设计报告。

(2)概查阶段Ⅰ2(路线调查)该阶段的任务是沿选定路线了解结核产状,包括丰度和品位、海底宏观地形特征(表1—1);方法为长剖面测深和地震/浅层剖面测量,剖面间距不小于120n mile,测站间距30~50n mile。每个测站由7~8个带海底照相机的无缆抓斗取样点组成,取样点间距为ln mile(图1—1)。

(3)概查阶段Ⅰ3(面积调查)该阶段的任务是圈定地形平坦区,了解构造地形特征,结核类型、丰度和品位及其分布(表1—2),方法同概查阶段Ⅰ2,测线距10n mile,联络线距10~20n mile,测站间距20~30n mile(图1—2)。概查阶段结束,要求圈出进一步工作的远景区、100m等值线地形图、地质构造图和结核丰度图等。

表1—1Ⅰ2阶段概查目的和设备

注:画框部分表示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表1—1~1—4均引自Svimitomo Corporation,1988。

DORNIER——水下定位系统。表1—1~1—4均如此。

2.普查阶段Ⅱ

普查阶段的任务是通过加密测线,区分出与采矿可达性有关的海底地形地貌类型,获得具有较高准确性的结核分布、丰度和金属含量(表1—3)。方法是测深和局部地震/浅层剖面加密,主测线间距2.5~5n mile,联络线间距5~10n mile;测站间距5~10n mile(图1—3)。成果资料有25~50m等值线地形图,标有沉积厚度、露头和断层的地质构造图,结核类型、大小、丰度、覆盖率和金属含量的分布图等。

3.普查阶段Ⅲ(详细勘查)

表1—2Ⅰ3阶段调查目的和设备

注:实线框中内容表示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虚线框表示次要的或顺便可以解决的问题。

图1—2Ⅰ3阶段工程分布图

图1—3普查阶段Ⅱ工程分布图

表1—3普查阶段(Ⅱ)调查目的和设备

注:(√)表示次要方法。其它含义同表1—2。

该阶段的任务是圈定结核丰度和金属含量最高的最大地区,并要求地形坡度小于5°~10°、障碍物数量最少(表1—4)。方法是电视和连续测深(如果需要,则进行地震/浅层剖面测量)或用发展中的深拖系统等,测线间距1~2.5n mile,测站间距2.5~3.0n mile(图1—4),每个测站由6~7个无缆抓斗投放点组成,点距为ln mile。每点投放两个抓斗(其中一个带照相机,一个不带,两者相距很近),并与沉积物取样管联合作业。沉积物采样(土工学和沉积相界需要)间距10~30n mile(铲式或箱式)。沉积物采样点被3个带照相机的无缆抓斗站包围,各站距中心约0.5n mile。本阶段要求准确的导航定位(基准导航-无线电声探,可能的海底应答器)。本阶段结束时要求提交10m等值线和障碍物标志的详细地形图,结核丰度和金属含量等值线图,并提供能进行经济评价的矿石储量和品位等足够数据。

表1—4详细勘查阶段的普查目的和设备

注:“顶”指火山表面的构造形态。其它符号同表1—1~1—3。

1.1.3原西德

原西德是积极开展深海底矿产资源调查的国家之一,该国从事结核调查始于70年代初期。1972年,成立海洋矿物原料开发公司(AMR),由政府资助在太平洋调查面积达4Mkm2,并重点在CC区10Mkm2结核富集带中选择1.56Mkm2(135°~155°W,5°~15°N)海域进行勘探(图1—5)。其任务包括矿石数量(含结核产状、丰度、分布规律和储量),矿石质量(含矿石品位、化学成分及变化、金属含量等),可采性(含海底地形、坡度、障碍物等)三方面。勘查手段及方法如图1—6所示。勘查方法是“循序渐进、逐步加密测网间距”,即由面到点,逐步缩小勘查范围,最后确定勘探区。根据不同勘查阶段的精度要求和资料、成果的匹配性,以及使用相应的最有效的调查工具,结核调查划分为勘查和勘探两大阶段。

图1—4普查阶段Ⅲ(详细勘查)工程布置图

图1—5各调查-勘探阶段工作区域的估计规模(据R.Fellerer,1975)

1一详查面积312000km2(占调查区面积的20%);2—勘探区面积156000km2(占调查区面积的10%);3—矿床经济评价部分面积39000km2(占调查区面积的2.5%)

图1—6勘查多金属结核使用的标准工具及利用率(据R.Fellerer,1986)

1.勘查阶段

根据任务和工作性质的差异,勘查阶段进一步分为3个小阶段。

(1)勘查阶段Ⅰ1本阶段主要为室内工作,据已有可利用资料、设备和资金选择靶区,编制靶区有关图件。

(2)勘查阶段Ⅰ2任务是圈定远景区;远景区内的结核丰度、品位要达到规定的要求,面积要足够大,障碍物及地形能满足采矿要求。勘查方法包括地球物理测量和地质调查等。

可供选择应用的地球物理方法包括单波束或多波束回声测深、浅层剖面测量、地震调查、磁力和重力调查等。测线距为80~100n mile;测站间距30~50n mile(图1—7a)。选择带照相机的无缆抓斗采集地质样品,每站投放5~8个,按0.5n mile间距直线投放或按采样圈投放;如需有缆取样,则布置在测站端部或采样圈中心。

(3)勘查阶段Ⅰ3任务同勘查阶段Ⅰ2,但要求区分地形和地质构造的简单区和复杂区,富矿带和贫矿带等。方法同上阶段,线距10n mile,测站间距20~30n mile(图1—7b)。采样方法增加铲式、箱式和活塞等种类。到本阶段结束时,必须解决是否继续工作或转入勘探阶段,或暂缓、放弃等问题。

图1—7多金属结核矿床普查-勘探阶段工程部署(据R.Fellerer,1986)

1—多波束回声测深(SB)测量和高速勘查系统(HSES);2—取样站位;3—不可开采区

2.勘探阶段Ⅱ

本阶段的重点为:测制详细的地形图,对海底地形作出评价,如坡度、沟槽、障碍物等;矿区地质构造特征评价,如沉积层和基底的关系,侵入体、喷出体和断裂的发育程度,以及沉积相等;结核矿床的详细评价,如结核类型、形状、大小、平均丰度和金属含量及变化等,矿体面积及储量等,工程地质参数、海洋学参数和气象及海况等。

本阶段的目标是获得至少可供开采6~8年的真实储量。此外,还应研究采矿对环境生态的影响。

本阶段的勘探方法除采用回声探测系统、浅层剖面测量及带照相机无缆抓斗外,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还增加大型箱式采样器、铲式采样器和活塞采样器及拖网、深海电视、各种照相、海洋探针及深拖系统。勘探网距在勘查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密,可分两个阶段进行工作部署,如图1—7c、d所示。测网线距根据不同勘探手段而布设。

勘探阶段的最终目的是为采矿提供可信度更高的资料,因此,应根据勘探手段获得资料的能力和所达到的目的进行优化部署,其模式可分为如下3个阶段进行(图1—8)。

(1)第1阶段测深-地震调查阶段。测深网距3n mile×8n mile,地震调查网距6n mile×16n mile。经过调查后筛选出约50%的面积转入第2阶段工作(图1—8)。

(2)第2阶段取样调查阶段。采样测站布置在上阶段圈出的面积内,网距3n mile×2.5n mile。每个测站投入6个自返式抓斗组成一个采样圈或星状,平均直径ln mile,中心是一个有缆取样。通过全面取样后,放弃结核丰度或品位不符合要求部分,剩下约一半面积转入第3阶段(图1—8)。

(3)第3阶段电视调查阶段。电视剖面网度为lnmile×2n mile。

调查结果将表示在地形图、经济地质图和各类表格中。根据开采技术和经济条件,将结核矿床划分为好、中、差三个级别,并反映在图上。

1.1.4原苏联

原苏联是从事结核调查较早的国家,前期工作主要是在太平洋进行基础调查,1977年后在CC区结核富集带开展系统调查。原苏联在结核资源调查及勘探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比较系统详细,现将勘探阶段划分及工程布置简述于后。

1.区域性(矿区申请)调查

(1)任务对所圈定的申请区域进行地质调查,为向国际海底管理局申请登记作为先驱投资者提供资料。选择部分最有远景的区域超前加密测站,获取P1级储量。

(2)工程布置满足比例尺1:100万要求,定位均方根误差士(150~200)m。地球物理方法包括磁力测量、多道地震测量、近表层声纳测量、多波束回声测深和测深等。测线网距24km×24km;每200~400km2布设一个测站;远景区加密摄影、遥测声纳剖面,每1km2不超过20m(图1—9)。

(3)主要成果①提交申请区域地质构造报告书,附一套必要的图表资料;②提供下阶段,即普查-勘探(评价)工作合理性的技术、经济设想。

2.普查-勘探阶段(评价)

(1)任务在开辟区内圈定结核矿床,求取C1和C2级储量,并对P1级进行预测资源评价,查清矿藏资源的平均质量,同时进行开发的工艺特性和矿山地质条件的概略评价,解决勘探工作的合理性问题,论证试验开发区。

图1—8勘探阶段工作部署模式图(据R.Fellerer,1975,略有改动)

1—气枪地震和同步测深(第1阶段)/电视调查和旁侧声纳(第3阶段);2—只进行回声测深探测;3—取样点和观测点位置。站位模式图:4—有缆取样和观测(用于结核、沉积物和海洋科学资料);5—无缆取样(结核);6—无缆取样带单次照相机

图1—9第一阶段区域性(矿区申请)工作规模示意图(据геленлжик,1992;B.A.Kулынлышев等,1990资料编绘)

(2)工程布置满足比例尺1:20万要求,定位均方根误差±(150~200)m,评价地段小于士50m。工作方法包括地质勘探综合装置(含电视、摄影、声纳、声学测量及其他类型的测量工作),多波束回声测深和船用回声测深等,测线按6~12km断面系统进行;地质采样每36km2布置测站一个(图1—10)。

(3)主要成果①提交矿床地质构造报告书,附一套必要的图表资料;②提供勘探阶段的合理性技术-经济报告。

3.勘探阶段

(1)任务更准确地提供有关储量及预测资源量、结核质量,以及充足和可靠的矿山地质条件及工艺特性的信息,以满足将矿山投入工业开发的需要。

(2)工程布置满足比例尺1:5万的要求,定位均方根误差小于±50m;方法为近底层声纳测量、浅层剖面测量、电视摄影剖面、近底层回声测深、多波束回声测深等,拖曳的或自主的深水装置及技术工具按间隔1.5~3km的断面系统进行;考虑摄影剖面的需要,每9km2布设一个测站(图1—11、图1—12)。

(3)主要成果①提交固定指标的经济-技术论证报告;②根据有关结核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按C1和C2级要求统计储量,按P1级预测资源量评价报告;③按年产干结核3Mt、勘探周期五年计算,C1+C2级储量确保企业生产5~7年。

1.1.5法国

法国在70年代初期开展结核调查研究。1974年成立法国锰结核研究与勘探协会,全面开展结核调查和开发研究,而且调查区选在CC区结核富集带,分4个阶段进行。

图1—10第二阶段普查-勘探(评价)工程布置示意图(据Геленлжик,1992资料编绘)

1—测线;2—取样站位

1.第一阶段(大网格调查)(1975~1976年)

(1)投入工作量8个航次共198天,调查面积2.25 Mkm2,勘探网度50n mile× 50n mile,测站259个,每个测站投放7个无缆抓斗。

(2)成果圈定结核远景区(Noria area)43.1万km2(图1—13)。

2.第二阶段(加密网格调查)(1976~1977年)

在Noria area中开展调查。

(1)投入工作量9个航次共248天,调查面积43.1万km2。调查方法包括测深、地震和磁力测量等地球物理方法,勘探网度为17n mile×15n mile(图1—14);测站267个。

(2)成果圈定了15万km2矿区,平均丰度为9.49kg/m2,平均金属含量:Ni1.39%,Cu1.25%,Co0.25%。

3.第三阶段(圈定矿场)(1979~1981年)

选择24个区块,主要开展多波束回声测深测量和摄影剖面(深拖摄影箱和自航式深潜器摄影)工作。

(1)投入工作量7个航次共221天,地球物理勘探:测深5840km,多波束回声测深37600km2共37612km,地震1633km,磁力25814km,深拖摄影剖面1430km,照片75053

图1—11第三阶段勘探工作工程布置示意图(据гeлeнлжик,1992资料编绘)

1—深拖(声纳、声学断面)、多波束回声测深;2—摄影电视剖面;3—取样站位张,自航式深潜器摄影剖面142km,照片31663张;测站21个(图1—15)。

(2)成果编制详细地形图(表示各种类型的微地形和障碍物),圈定连续结核矿场。

4.第四阶段(查明矿床潜在储量)(1981~1988年)

在先驱投资者的开辟区内,主要进行代表性采样、工程技术试验、海洋气象观测和障碍物自然状态及密度测量。

(1)投入工作量5个航次共147天,拖网结核25t,土样70件,自航式深潜器摄影85km,照片53274张;深拖摄影17km,照片1050张,深拖旁侧声纳测量1020km2(剖面21条共660km)(图1—16);载人潜艇下潜16次,土工试验25次。

(2)成果查明矿床潜在资源量(储量)。

1.1.6日本、原西德、原苏联和法国等国勘探结核的共同特点

(1)综上所述,它们勘探结核的共同特点是均采用“循序渐进、逐步缩小测网距的调查方法”或“渐近勘探方法”。勘探模式由陆地探矿引申而来。

(2)在结核调查的前期阶段,勘探手段一般均使用常规的方法,如地质采样一般使用无缆的和有缆的两种类型的采样器,无缆抓斗一般带照相机;地球物理勘探一般包括测深、地震/浅层剖面测量、磁力测量和多频探测等;导航定位采用卫星系统,定位精度较低。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使用高精度的勘探系统逐步增加。如多波束回声测深系统(Sea Beam)、海底电视和深拖系统等。特别是法国,在勘探阶段使用高科技的勘探设备更为突出,如自航式深潜装置和载人潜艇等。

图1—12块段勘探程度实例(据В.А.Кулынлышев,1990)

1—块段和矿带范围;2—测站:a为含矿,金属镍当量>5%,丰度>5kg/m2;b为表外矿,金属镍当量<5%,丰度<5kg/m2;c为无矿,丰度0~4kg/m2

勘探工作比例尺:Ⅰ—1:100万,Ⅱ—1:10万,Ⅲ—1:5万,Ⅳ—1:1万

(3)勘探阶段一般只是选择一部分结核富集度最好的地段进行勘探,目标是获得可供开采5~8年的储量。

图1—13第一阶段(1975~1976)勘探工程分布及远景区(Noria)(据J.P.Lenoble,1993)

图1—14第二阶段勘探工程分布示意图(据J.P.Lenoble,1993资料网格化)

l—水深测量;2—地震和磁力测量;3—取样站位

图1—15第三阶段勘探工程分布示意图(据J.P.Lenoble,1993资料网格化)1—3.5kHz磁力和水深测量;2—水深测量;3—地震测量;4—取样和观测站位

图1—16第四阶段勘探工程分布示意图(面积1020km2)(据J.P.Lenoble,1993资料网格化)

1—旁侧声纳测量、水深测量;2—水深测量;3—磁力测量;4—取样站位

⑼ 土地资源管理

一、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自治区国土总面积16648.97万公顷(24.97亿亩)。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2005 年末各类土地面积为:农用地6306.07 万公顷(9.46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7.88%;建设用地122.07万公顷(1831.0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73%;未利用地10220.83万公顷(15.33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1.39%。

与2000年相比,农用地面积增加11.28万公顷(169.22万亩),建设用地增加10.20万公顷(152.97万亩),土地利用率较2000年提高了0.13个百分点。自治区2005年与2000年土地利用现状对比情况见表2-1。自治区2005年底土地利用现状构成见图2-1。

图2-1 2005年低自治区土地利用现状构成图

表2-1 2005年与2000年自治区土地利用现状对比情况表 单位:万公顷

二、耕地增减变动情况

“十五”期间,全区共计增加耕地18.17 万公顷(272.49 万亩)。增加来源为:土地整理 4045.91 公顷(6.07 万亩),开发10.81万公顷(162.08 万亩),复垦2040.37 公顷(3.06 万亩);农业结构调整6.75 万公顷(101.28 万亩)。自治区“十五”期间各年耕地增加情况见图2-2。

“十五”期间,全区共计减少耕地28.23 万公顷(423.40 万亩)。减少的原因:建设占用1.19 万公顷(17.80 万亩),生态退耕14.45 万公顷(216.73 万亩),农业结构调整 12.16 万公顷(182.47万亩),自然灾害损毁及其他4287.91 公顷(6.43 万亩)。自治区“十五”期间各年耕地减少情况见图2-3。耕地减少构成见图2-4。

图2-2“十五”期间自治区各年耕地增加情况对比图

“十五”期间,全区耕地净减少10.06万公顷(150.97万亩)。不考虑农业调整和生态退耕等占用耕地,全区耕地应增加15.95万公顷(248.23 万亩)。自治区“十五”期间耕地面积变化情况见表2-2、图2-5。

三、基本农田保护

“十五”期间,我区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令及规章,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对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力度逐年加大。

图2-3“十五”期间自治区各年耕地减少情况图

图2-4“十五”期间自治区耕地减少构成图

落实最严格的保护耕地制度,开展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工作,积极促进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制定了自治区《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的管理办法》、《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

表2-2“十五”期间自治区耕地面积变化情况表

图2-5“十五”期间自治区耕地变动情况图

认真开展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工作。基本情况为:全区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为342.58 万公顷(5138.7 万亩),实际划定基本农田面积为352.78万公顷(5291.7万亩)。共划定基本农田12.37 万块,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3.45 万个,有922 个乡镇建立了基本农田保护档案。截至2005年底,全区基本农田实际保护面积353.26万公顷(5298.90 万亩),保护率达到了86.94%。2005 年底自治区基本农田面积分布概况见图2-6。

图2-6 2005年底自治区基本农田面积分布图

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十五”期间,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全区利用国家、自治区专项资金和社会资金开发整理土地增加耕地11.41万公顷(171.21万亩),为全区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生产能力,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为全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作出了积极贡献。其中,争取国家土地开发整理投资项目和自治区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共79个,项目资金总预算3.21 亿元,建设规模2.61 万公顷(39.09万亩),新增耕地9498公顷(14.25万亩)。其中,于2005年启动了伊犁河谷南岸干渠灌区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先导工程。

(一)国家和自治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安排及管理情况

(1)“十五”期间,争取国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42个(含2000年2个项目),建设规模1.63万公顷(24.52万亩),规划新增耕地6629公顷(9.94万亩),下达项目资金预算2.06亿元(见附表4)。

(2)2003年,启动使用自治区收缴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截至2005 年底,自治区批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37 个,建设规模9712.2 公顷(14.57 万亩),规划新增耕地2869.1 公顷(4.30 万亩),下达项目资金预算1.15 亿元(见附表4)。

(3)为严格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管理,制定了《关于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工作的通知》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暂行办法》。组织有自治区农业厅、水利厅、林业厅及新疆大学等部门专家组成的检查组,分期对施工的项目进行实地检查。

(二)伊犁河谷地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先导工程实施情况

为落实国家《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 〈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实施方案〉 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 〔2005〕 104号文),组织编制了《伊犁河谷区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申报了伊犁河谷南岸干渠灌区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的先导工程,建设总规模2.51 万公顷(37.61 万亩),项目预算5.08亿元。2005年,启动了先导工程的前期工作。

五、建设用地审批

“十五”期间,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为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提供了用地预审和报批服务,保障了新农村建设用地,推进了城镇化进程,促进了自治区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其中,奎—赛高等级公路、“西气东输(新疆段)”、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精伊霍铁路、克拉玛依、库尔勒及那拉提机场建设,吉林台一级电站、恰甫其海水利枢纽、“500水库”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报经国务院批准。全区共批准建设用地6.19万公顷(92.87万亩),其中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1.85 万公顷(27.71 万亩),农用地中耕地 9633.46 公顷(14.45万亩),农用地转用量和占用耕地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内。“十五”期间自治区农用地转用计划执行情况见表2-3。

表2-3“十五”期间自治区农用地转用计划执行情况

在批准用地中:

(1)国务院批准用地3.29万公顷(49.40万亩),其中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1.07 万公顷(16.01 万亩),转用的农用地中耕地5467.27公顷(8.20万亩);

(2)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用地2.90万公顷(43.47万亩),其中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7807.92 公顷(11.71 万亩),转用的农用地中耕地4199.16公顷(6.25万亩)。自治区“十五”期间建设用地审批情况见表2-4。

表2-4“十五”期间自治区建设用地审批情况表 单位:公顷

在建设用地审批中,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强度以及建设用地定额标准控制建设项目用地面积。与此同时,为减少建设用地对耕地占用的压力,对建设用地实行分类管理,强化土地用途管制,提高了建设用地的集约化水平和有效供给能力。

六、土地征收工作

为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征地管理、健全征地程序的有关政策,规范征地范围和征地程序;认真落实“征用土地方案公告”、“征用补偿安置方案公告”、“征地补偿登记”和征地听证制度,让农民有更多的知情权,防范征地中损害农民合法权益问题的发生。同时结合自治区实际,着手制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补偿标准;并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联系,着手建立和完善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使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得到有效保障。

“十五”期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征收集体土地3555.83 公顷(5.33万亩),征收总费用7.91 亿元,安置失地农民1.14 万人。其中2005年批准征地450.31公顷(6754.7亩),其中农用地312.91公顷。农用地中耕地224.65 公顷(3369.8 亩),征收总费用2.49亿元,安置失地农民3408人(见附表6)。

七、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

“十五”期间,自治区累计收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1.79 亿元。其中,上缴中央金库 9379.65 万元,自治区金库8564.85万元。见表2-5。

表2-5“十五”期间自治区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情况表 单位:万元

八、土地市场

(一)加快推进土地有形市场的建设

遵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自治区土地市场建设的通知》(新政发 〔2002〕 21号文),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与自治区监察厅共同协商确定乌鲁木齐市、昌吉市、伊宁市、库尔勒市等4个市作为土地有形市场的建设重点,以点带面推动全区土地有形市场的建设。截至2005 年底,全区有42 个市、县(市)、2 个口岸建立了土地交易大厅,见表2-6。有59个市、县(市)建立了土地收购储备机构见表2-7。

表2-6 自治区已建立土地交易大厅的市、县(口岸)名单

(二)加强土地资产管理 促进国有企业改革

增强服务意识,支持自治区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发展。“十五”期间先后完成了自治区电信有限公司、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国家大型企业重组改制的土地资产评估处置工作;完成了新疆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第一汽车厂等自治区区属企事业单位的土地资产处置和土地估价报告备案工作。

表2-7 自治区已建立土地收购储备机构的地州(市)、县(市、口岸)名单

“十五”期间,自治区区属改制企业处置土地资产共计49 家,涉及土地517宗,面积9470.2公顷(14.21万亩),涉及土地资产71.42 亿元,见表2-8。对盘活国有企业土地资产,减轻企业负担,充分发挥土地资产效益,支持国有企业增资减负和妥善安置下岗职工,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规范土地评估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

2003年8月13日,成立了自治区土地估价师协会。2005年下发了《关于加强和规范自治区土地估价行业管理的通知》(新国土资发 〔2005〕 123号),明确了土地估价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与行业自律组织的职责分工,规范了土地估价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行为。

表2-8“十五”期间自治区区属国有企业改制土地资产处置情况表

截至2005年底,全区共有土地评估机构52个。其中,可在全国范围内从业的 12 个,自治区范围内从业的 12 个,地(州、市)、县(市)范围内从业的28个。全区注册土地评估师255 名。见表2-9。

表2-9“十五”期间自治区土地评估机构及人员情况表

(四)土地使用权出让情况

为规范土地有偿使用管理行为,积极探索、建立符合自治区实际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认真贯彻国务院 〈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 的通知》(新政发〔2001〕 43号),国土资源厅制定了《关于全疆部分城市协议租赁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最低租金标准的通知》(新国土资发 〔2002〕237号)和《关于做好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告的通知》(新国土资发 〔2005〕 248 号)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有效地推进了自治区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有效地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行为。

“十五”期间,全区共出让土地2.72 万宗,出让总面积1.36万公顷(20.42万亩),出让价款达87.02 亿元。为贯彻《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11号),推进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先后出台了《自治区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实施细则》(新国土资发〔2002〕 104号)、《自治区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监督管理办法》(新国土资发 〔2005〕 165 号)等文件,进一步规范管理土地市场行为,极大地加大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力度,其中,2003~2005 年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共出让土地2738宗,出让面积1621.97公顷(2.43万亩),出让价款30.99亿元,分别占同期出让总面积和总价款的 18.01%和 44%。见表2-10。

“十五”期间,随着自治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对土地的需求强烈,土地出让面积逐年加大。其中,北疆地区土地出让面积6683.3公顷(10.02 万亩),占全疆的 49.1%;土地出让价款62.12亿元,占全疆的71.39%;“十五”期间,自治区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招、拍、挂”土地出让价款占土地出让总价款的比例由2003 年的40.2%提高到2005 年50%,提高了9.8 个百分点。其中,北疆地区土地“招、拍、挂”出让面积794.7 公顷,占此期间全疆土地出让面积的49%,土地“招、拍、挂”出让价款 19.95 亿元,占此期间全疆土地出让价款的64.4%(见附表7)。“十五”期间,土地出让单位价格情况,见图2-7、图2-8。

表2-10“十五”期间自治区国有土地出让情况表

2003~2005 年国有土地出让中,工矿仓储用地占出让土地总面积的56.3%,商业服务用地占出让土地总面积的24%,出让住宅用地占出让土地总面积的18.4%。

2003~2005 年国有土地出让价款中,工矿仓储用地占出让土地总价款的28.8%,商业服务用地占出让土地总价款的41.7%,住宅用地占出让土地总价款的28.5%。2003~2005 年国有土地出让按用地类型分见表2-11,2003~2005年国有土地出让单价按用地类型分见图2-9。

图2-7“十五”期间自治区土地出让单位价格对比图

图2-8“十五”期间各地州市土地出让单位价格对比图

表2-11 2003~2005年自治区国有土地出让按用地类型分一览表

图2-9 2003~2005年自治区国有土地出让单价按用地类型分对比图

九、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工作

2003 年 2 月起,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自治区制订了《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工作方案》(新政办 〔2003〕 21号)和《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工作督查方案》(新国土资发 〔2003〕 76 号),对自治区的治理整顿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并于2003 年5 月,分别在库尔勒市和奎屯市召开南、北疆片区会议,派出17 个督查组,分赴全疆14 个地(州、市)的60 多个县(市),对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工作进行督查指导,并于2003 年8 月下旬,配合国务院5 部委联合督查组对乌鲁木齐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7 个地州市的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工作进行了督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执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有效遏制了土地违法行为的发生。

(2)对自治区原有33 个开发区(园区)进行清理,撤销14个开发区(园区),核减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面积共计9671.42 公顷(14.51 万亩),开发区(园区)用地管理逐步规范。

(3)对《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11号)实施前遗留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清理。按照有关政策规定进行了登记,并向社会公布了结果,使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进一步规范。

(4)全区历年拖欠农民的征地补偿费8194.8 万元,已于2004年底,全部补偿到位。

(5)2005年5月,国土资源部以国土资函 〔2005〕 304 号文件,函告自治区人民政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市场治理整顿通过国务院组织的验收。”国土资源部分5 批公告了我区通过审核的19个保留开发区。见表2-12。

表2-12 国土资源部审核的自治区各类开发区一览表

十、土地执法监察

“十五”期间,各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部门,坚持“预防为主,事前防范和事后查处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大宣传教育和执法监察工作力度,强化执法手段,依法查处土地违法案件,促使我区土地执法秩序进一步得到好转,立案查办、涉及土地和占用耕地的案件呈下降趋势,特别是通过两年开展的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各种制约措施逐步完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及农民群众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使土地违法案件逐年减少。

“十五”期间,全区查处土地违法案件3859 件,涉及土地面积4275.9公顷(6.4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39 公顷(5085 亩)。拆除违法构筑物204.23 万平方米,收回土地900.44 公顷(1.35万亩),罚没款550.27万元。给予责任人党纪处分13 人,行政处分10人,刑事案件移交3 人,行政处罚2 人。对7 起典型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通报,并公开在新闻媒体上曝光。“十五”期间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情况见附表8。2005年自治区查处的土地违法案件与2001年对比,见图2-10。

按照《自治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制度、规定的通知》(新国土资发 〔2001〕 85号)中动态巡查的要求,2003~2005 年,全区在动态巡查中发现土地违法2948 件,涉及土地面积4197.73 公顷(6.3万亩),其中耕地146.4公顷(2196亩),制止违法行为1892件,涉及土地面积2096.95 公顷(3.14 万亩),其中,耕地58.19公顷(872.8亩),罚没款1993.93万元。

十一、土地纠纷调解处理工作

截至2005年底,全区14个地州(市)和49个县(市)设有处理土地纠纷机构,共有工作人员126名,基本形成了从自治区到地(州、市)、县(市)三级纠纷调查处理机构网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化,人口的日益增长和土地供需矛盾的加剧,我区因开发引起的土地权属纠纷、征地纠纷和各类土地权属争议,呈现出增多的态势。各级土地纠纷调解处理部门,加大工作力度,本着依法、公正、公平的原则,调处各类土地权属争议,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对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图2-10 2005年查处的土地违法案件与2001年对比图

(一)土地纠纷调处情况

“十五”期间,全区各级土地纠纷调处部门共调解、处理各类土地纠纷5585件,涉及土地面积达25.96 万公顷(389.5 万亩),其中,按调处方式分:调解3880 件,涉及土地面积7.02 万公顷(105.2万亩);处理1705件,涉及土地面积18.95 万公顷(284.2万亩)。调解处理的纠纷中,国有土地使用权争议2855件,占纠纷总数的 51.1%;集体土地使用权争议 2096 件,占纠纷总数的37.5%;集体土地所有权争议279 件,占纠纷总数的5%;国有与集体土地所有权争议355件,占纠纷总数的6.1%。按土地纠纷类型划分:土地纠纷4610件,草场纠纷497件,林地纠纷27件,矿产纠纷23件,水域纠纷15件,其他纠纷413件。见表2-13及图2-11。

表2-13 自治区“十五”期间土地纠纷调解处理情况表 单位:件

图2-11“十五”期间自治区调处的土地纠纷构成图

(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使用国有土地的确权工作

“十五”期间,加大了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使用国有土地的确权划界工作的力度,根据《自治区关于对兵团单位的使用的国有土地进行确权和登记发证工作的意见》(新证发 〔1995〕 84 号)和《自治区对兵团使用的国有土地进行确权和登记发证工作实施细则》(新政发 〔1996〕 111 号),坚持“尊重历史、面对现实、有利生产、协商解决”和“统一领导县(团)为单位,先易后难、整体推进”的原则,为全面开展确权工作奠定了基础。

2000年4月,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单位使用国有土地确权做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自治区和兵团领导与各地州(市)及兵团各师领导签订了确权工作责任书,明确了责任,规定了完成工作的时限,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的确权工作。截至2005 年年底,全区已完成156 个农牧团场的土地确权工作,占需确权农牧团场总数的89.6%。

十二、土地管理基础工作

(一)规范地籍管理工作

“十五”期间,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登记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权属争议处理暂行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镇住房用地登记发证办法》等规章及政策性文件,促进了地籍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1)土地使用权发证。“十五”期间,国有土地使用权初始登记发证16.99万本,为发证总数的36.7%;集体土地使用权初始登记发证42.1万本,为发证总数的46.1%;集体土地所有权初始登记发证4478 万本,为发证总数的55.9%;城镇住房用地发证39.3万本,发证率为 36.3%;国有农场土地调查确权登记率达83%。

(2)截至2005年底,完成了全区各县(市)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工作。

(二)土地资源调查

(1)完成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坡耕地调查、沙化危害耕地调查等国土资源调查任务。

(2)截至2005 年底,克拉玛依市和25 个县(市)完成了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见表2-14。

表2-14 自治区已完成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市、县名单

(3)截至 2005 年底,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51 个县(市)、霍尔果斯口岸、准东石油基地完成了城镇地籍调查工作。见表2-15。

(4)城镇闲置和空闲建设用地调查

按照国土资源部要求,对城镇规划区范围内闲置和空闲存量建设用地进行了专项调查。截至2004 年底,全区闲置和空闲存量建设用地1074宗,面积4722.2 公顷(7.08 万亩),见附表8。为进一步分析全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制定鼓励盘活存量土地和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措施及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

(5)开展了乌鲁木齐市以及昌吉市、伊宁市、库尔勒市、喀什市4个重要城市土地利用遥感监测,为政府建立国土资源快速反应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有40个县(市)利用卫星数据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开展了克拉玛依市土地利用数据库拓展应用试点工作。

表2-15 完成城镇地籍调查工作的市、县名单

(三)地价管理和农用地定级估价

截至2005年底,全区各县(市)都已完成了城镇基准地价的评估工作;有20个市、县(市)分别完成了城镇基准地价的更新和农用地定级估价工作。这些基础性工作的开展,为加强土地市场价格的调控和管理,保护交易者和国家等各方面的合法权益,维护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制定地价管理政策与制度提供了技术保障和理论依据。

(1)完成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工作的市、县(市)有: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昌吉市、米泉市、阜康市、吉木萨尔县、呼图壁县、库尔勒市、焉耆县、轮台县、奎屯市、尼勒克县、吐鲁番市、鄯善县、阿克苏市、库车县、新和县、阿瓦提县、喀什市。

(2)完成农用地定级估价工作的市、县(市)有:克拉玛依市、阜康市、乌苏市、哈密市、焉耆县、和硕县、和静县、喀什市、库尔勒市、鄯善县、米泉市、新源县、沙湾县、轮台县、尉犁县、若羌县、且末县、博湖县、玛纳斯县、阿克苏市。

⑽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

我国土地利用具有以下特点:
①土地开发历史悠久,开发程度高,而利用程度低,发展潜力大。找国土地开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已开发利用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3.95%,剩余未开发利用部分多属难利用土地.已开发土地中,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2/3,林地森林覆盖率低,草地产草量少。可见,我国土地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③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我国土地资源面积大,种类多,为多种开发利用提供了条件.主要用地类型有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等,其中耕地按水利灌溉条件,又分为水田和旱地。
③耕地,林地比重小,草地比重大.耕地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4.2%,人均耕地1.6亩;有林地约占16.8%,人均林地仅1.89亩;草地面积约占28%,人均草地3.1亩。

阅读全文

与地形图成果有效使用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
附近店面转让或出租 浏览:412
广东海亿食品有限公司商标 浏览:287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浏览: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