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国禁酒令原因
1、美国本质上是个清教徒国家,宗教氛围浓厚,《圣经》上说:“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荡,乃要被圣灵充满。”
很多具有高尚情操的“左白”式的法学家、社会学家都把酒看成是犯·罪和贫穷的根源。其中以妇女组织最为热衷。后来妇女开始有投票选举权,她们对于男人们酗酒之后乱七八糟的生活状态的不满,于是纷纷把票投给了支持禁酒令的人。
2、1917年,美国对德国宣战,而当时美国主要的酿酒师、酿酒厂都是来自德国的,因此,禁酒也就等同于爱国。活跃在美国南方的一个极 ·端的3K党也支持禁酒
3、有人推测,推动禁酒令的幕后黑手是一些化工工业巨头,因为禁酒令之前,内燃机的燃料有两大类:石油产品和酒精。
4、还有人推测 一些饮料公司也在推波助澜,如可口可乐公司,因为全国禁酒,那么诸如可口可乐这样的公司销量肯定能大增。
⑵ 最严禁酒令是什么
任国强介绍,《规定》汲取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军队作风建设的经验成果,从严开列“一个不准”“十一个严禁”的负面清单,突出全员从严、全程从严、领导从严、执纪从严,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军委十项规定精神的实际举措。
对于这则“史上最严禁酒令”的成效,任国强表示,《规定》实施近1个月以来,全军官兵坚决拥护、严格遵守、健康向上的工作生活习惯蔚然成风。
下一步,中国军队将围绕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着眼全面从严治军,严格落实这一《规定》,坚决根除违规宴请喝酒问题,更好地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使命。
院校教员、学员
互请喝酒也不允许
包括陆军、海军、空军及武警部队在内的多个军兵种纷纷出台配套措施,明令“禁酒”。
陆军
陆军已于近日颁发“禁酒令”,并下发《坚决贯彻执行陆军“禁酒令”的意见》。陆军《禁酒令》明确:
①严禁酗酒;
②严禁工作日喝酒;
③严禁值班执勤期间喝酒;
④严禁执行任务期间喝酒;
⑤严禁公务活动违规喝酒;
⑥严禁公款聚餐喝酒;
⑦严禁各级工作组下部队期间喝酒;
⑧严禁着军装到地方营业场所喝酒;
⑨严禁酒后驾驶车辆;
⑩严禁酒后操作使用装备弹药和危险品。
⑶ 阿德曼·哈默是谁一生有何成就
阿德曼·哈默,1898年5月21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卒于1990年12月10日。
父母都是俄国人,父亲是个医生。
哈默是以善于和社会主义国家做生意而闻名于世的美国企业家。
1917年,哈默考入哥伦比亚医学院。在校期间,他一边学习,一边经营一个濒临破产的药厂。经过苦心经营,他成了哥伦比亚医学院白手起家的学生富翁和全国惟一正在上大学的企业家。
1931年创建了现代化酒桶厂和种牛牧场。1956年购买了西方石油公司,开创了西方世界的又一个石油王国。20世纪80年代,他大力推动西方石油公司的多样化经营,使西方石油公司成为肉食品加工的巨头和美国石化产品制造商中的佼佼者。哈默也由此被人们称为经营奇才。
1921年,哈默获得博士学位。1931年,他在莫斯科生活将近10年后回到美国,开始寻找立足之地。那时的美国经济开始出现萧条,每个企业家都在为保存自己而努力,哈默却在寻找新的机会和市场。他先后投资于酿酒业和养牛业。此外,他还投身于金融界、从事广播和慈善事业,并集中他的收藏在纽约开了个人美术馆。1936年,他甚至还出版了《罗曼诺夫财富的寻找》一书。然而这些成功都没有使他停止进取的步伐。在他58岁的时候,他又投身于另一项全新的事业——石油业。哈默卓有成效的工作,使他经营的公司进入国际石油大企业的行列。
哈默经营石油业,首先碰到的是油源问题。在美国本国,1960年石油产量占美国石油总产量38%的得克萨斯州,他无法插手。因为这个州的油田,早已是美国其他“独立”石油公司的天下。在中东,沙特阿拉伯一向和美国有特殊关系,但是它的石油与艾克森石油公司的关系最为密切,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休想染指。
西方石油公司该如何解决油源问题呢?充满冒险精神的哈默,在认真分析国际市场行情之后,决定向中东国家利比亚进军,挤进利比亚开采石油。
20世纪50年代后期,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终于如愿以偿,在利比亚取得了石油开采权,然后在西欧国家提炼和销售。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石油公司在利比亚的原油日产量已达68万桶。当时,这家公司的油源全部来自利比亚。
美国的西方石油公司是一家进入国际石油大企业行列的新公司,正是因为哈默的冒险精神和果断决策,才使它发展迅速,成为一家业务多元化的跨国公司,业务地区遍及北美、西欧、非洲和亚洲。
正当哈默到处寻找投资及机会的时候,有一家叫德士古的石油公司,在旧金山以东萨克拉门托河谷一带寻找天然气,钻井钻到5600英尺(1700多米)时,仍不见天然气,公司决策者认为耗资太多,再钻下去很可能徒劳无功,难以自拔,便匆匆鸣锣收兵,宣判此井“死刑”。哈默得知这一消息后,便请来地质学家进行考察。专家们认为,德士古石油公司放弃那个地区过于匆忙了。得到这一结论之后,哈默便将那片地方租借下来,继续钻探。每钻进1英尺(30cm),都令人觉得,像是牙钻钻在西方石油公司的牙根神经上,要是钻探失败,可以肯定,公司股票的价值就会被钻出个大窟窿来。
哈默在焦急中等待消息。当钻到8000英尺(2400多米)仍无滴油时,哈默便开始烦躁不安起来,但仍咬牙硬挺。深度到8600英尺(2600多米)时,油层戳破了,石油喷出来了。
这竟然还是加利福尼亚州历史上发现的第二大油田,价值2亿美元。
哈默晚年时,开始涉足石油行业。
石油业是世界上风险最大的行业。在这个行业中,富商巨贾们各施绝技,竞争异常激烈。
然而哈默却凭借其非凡的才能,战胜了一个个竞争对手,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使石油生意成为他多种经营实业中的一个核心产业。
1961年,哈默的石油公司在奥克西发现了加利福尼亚州最大的天然气田之一;数月之后,又在附近的布伦特伍德钻出了一个蕴藏量极大的天然气田。这两个天然气田价值达数亿美元。
哈默迅速赶到洛杉矶市。由于该市是哈默天然气的直接消费者,也是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的主要买主。因此,哈默向洛杉矶市议会提出了一个计划:他准备从拉思罗普修筑一条天然气管道直通洛杉矶市,并将以比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和其他任何投标人更为便宜的价格向洛杉矶供应天然气。不仅如此,他还将加快修建管道的工程进度,保证在比任何投标人更短的时间内向洛杉矶市供应天然气。这样,洛杉矶的市民们,就可以在近期用到他提供的价格便宜的天然气。
议员们一听大为高兴,他们准备接受哈默的计划。
这就意味着,洛杉矶市将来不再向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购买天然气了。
哈默此招击中了对手要害。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恐慌,他们连忙派人找到哈默,赔礼道歉,并表示乐意与哈默的公司签订购买天然气的合同。
哈默趁机提出了一些有利于自己的条件,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不敢提出异议,他们全部接受了哈默的条件,签订了合同。
信息已成为物质和能量以外的维持人类社会的第三资源。
美国巨富哈默一生中最活跃的25年是1931年从俄国回来后开始的。
哈默回国时,正是富兰克林·罗斯福逐渐走近白宫总统宝座的时候。罗斯福提出的解决经济危机的“新政”,获得了一些人的赞许。但此时,“新政”还没得势,一些人对“新政”能否成功持怀疑态度。哈默研究了当时美国国内的政治形势,认为罗斯福肯定会掌握美国政权,“新政”一定会成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具有商人头脑的哈默找到了一条可以发财的新路。他认为:一旦罗斯福新政得势,1920年公布的“禁酒令”就会被废除,为了解决全国对啤酒和威士忌酒的需求,那时将需要空前数量的酒桶,特别是需要用经过处理的白橡木制成的酒桶,而当时市场上却没有酒桶。
哈默在苏联住了多年,他清楚地知道苏联人有制作酒桶用的桶板可供出口,于是,他订购了几船桶板,并在纽约码头俄国货轮靠岸的泊位上设立了一个临时性的桶板加工厂。由于供不应求,他又在新泽西州的米尔敦建造了一个现代化的酒桶工厂,名字就叫哈默造桶厂。当哈默的酒桶从生产线上滚滚而出的时候,恰好赶上废除禁酒令,人们对啤酒、威士忌等酒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各酒厂生意量急剧增加,这就需要大量酒桶。于是,哈默的酒桶被那些最大的威士忌和啤酒制造厂用高价抢购一空。哈默又获得了成功。
⑷ 如何防范政府采购“职务犯罪”
不可否认,政府采购具有遏制腐败的强大功能作用,但政府采购也是一柄“双刃剑” ,其从业人员是职务犯罪的“高危人群” ,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可能参与职务犯罪的人员主要包括:财政、监察、审计等监管部门的人员、公证员、评审专家、采购代理机构的人员、采购单位的人员及犯罪活动的幕后人员等。如何有效地防范政府采购活动中的职务犯罪行为,江苏省阜宁县的做法是监察、检察、财政、审计协同动作;教育警示、制度约束、过程监控和查处惩戒“四管齐下” ,合力构筑预防和制止职务犯罪的“高压电网”。教育警示。 该县充分发挥监察机关的职能作用,县纪检监察机关及其派驻机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政府采购工作,一方面把推进政府采购工作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遏制腐败和预防犯罪的重要政策性手段抓紧抓好;另一方面依法加强对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人员的监察工作,支持公共支出管理模式改革,保障政府采购工作平稳运行,广泛开展对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把典型引路与反面警示有机地结合起来,宣传在采购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先进模范人物、弘扬正气、弘扬主旋律,安排一些犯罪分子现身说法,让采购工作的从业人员身临其境,感悟是非,教育他们倍加珍惜岗位,倍加勤奋工作,时刻铭记前车之鉴,不可重蹈覆辙。同时要求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政府采购工作讲党性、讲原则、讲规矩,讲正气,牢牢把握做好政府采购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反复研习《政府采购法》内容特别是法律责任部分的内容,反复研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领会其实质,把握其要害,在采购实践中遵纪守法,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侵蚀,把犯罪的危险遏制在萌芽状态。制度约束。 该县财政局协同县监察局和审计局根据法律的统一要求,结合采购工作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操作规范,主要有:《阜宁县政府集中采购操作规程》、《阜宁县公开招标开标评标定标程序》、《阜宁县政府采购资金集中支付办法》、《阜宁县政府采购评标工作纪律》、《阜宁县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禁酒令》等,要求采购人员在政府采购活动中严格执行。有关操作规范以文件形式发至县直各行政事业单位和各镇人民政府,要求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率先垂范,带头执行政府采购的相关规定,把做好政府采购工作摆上特别重要的位置,制定本单位物资采购工作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明确专人负责采购工作,实行财务部门统一扎口把关,并把“政府采购”作为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单位内部层层签订廉政建设责任状。要求政府采购集中采购机构和社会代理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制定并完善内部操作规程和招投标工作的规章制度,对人员进行合理分工,建立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工作制度,防范“集中腐败”甚至犯罪行为。过程监控。 该县检察院积极介入政府采购监管工作,在政府采购工作中要求签两份合同,一份是商务合同,采购活动结束后签订,一份是“廉政合同” ,采购活动开始前签订,此合同的当事人为采购单位(采购机构)和各潜在投标人,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和财政机关为见证方,合同效力涵盖采购活动全过程。检察机关和监察机关对重大采购事项派员全程参与监督,首先要做好采购活动的前期监控工作,督促采购人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要求做好采购信息公告工作,查看采购信息是否在财政部指定媒体上发布,查看信息内容是否真实完整、准确及时,从而保证采购活动在一开始就达到公开化的要求;其次做好采购活动的现场监控,重点监控公开招标活动,审查开标、评标和定标程序是否合法严密,操作过程是否达到规范化和透明化的要求,尤其注重审查评标工作组织的合法性、评审工作的独立性、评审信息资料的保密性,并进行现场录像;再次做好采购活动后期的监控,采购活动结束后并不意味着监控工作可以松懈,更为重要的监控工作是在采购合同地履行及验收阶段,采购活动中一些重大犯罪行为也时常在此阶段发生,针对这一现状,阜宁县投入足够的力量做好这一阶段的跟踪监控工作,围堵各种可能引发犯罪的苗头,确保政府采购成为名符其实的“阳光工程”。查处惩戒。 政府采购工作要取得更大的成果,必须切实防范采购从业人员的职务犯罪行为,在加强教育警示、强化制度约束和做好现场监控的同时,该县财政局各职能科室在财务调审和财政检查工作中把“政府采购”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建立采购从业人员“职务犯罪”的预警机制;该县监察局自二○○○年以来已连续五年开展政府采购执法项目检查,对在采购活动中有违法违纪行为但未构成犯罪的人员实行告诫制度,并给予警告、记过、降级、降职等行政处分;该县检察院加大查入力度,把防范和制止政府采购“职务犯罪”作为推动政府采购工作的一项关键性措施来抓,对在采购工作中利用职务之便从事犯罪活动的分子,对照《政府采购法》、《刑法》的相关条款坚决查处,严惩不贷,毫不留情,“杀一儆百” ,公开曝光;该县审计局依法履行《政府采购法》赋予的各项职能,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任期审计、财政审计过程中把政府采购列为专项审计项目,并单独形成审计结论。该县还规定对检察、监察、财政、审计等职能部门参与政府采购监督的人员,如有犯罪,必须从严从重从快处罚,绝不包庇纵容,姑息迁就,切实维护法律的严肃性,防止出现监控的“真空”。
⑸ 孔融让梨的故事谁会翻译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儿童版孔融让梨: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⑹ 部队禁酒令实施半年成效如何
去年“十一”前,中央军委向全军和武警部队印发《关于严禁违规宴请喝酒问题的规定》,从严开列“一个不准”“十一个严禁”负面清单。这一规定,被网友称为史上最严“禁酒令”。
对军人来说,“酒气”不仅关乎风气,更关联士气。军队是要打仗的,如果饮酒作乐“醉”太平,不只会造成酒场上的失态,还会影响训练场上的状态,最终会导致战场上失败的丑态。军委颁布“禁酒令”,通过严的禁令、严的举措,狠抓工作日喝酒、执行任务时喝酒、巧设名目酗酒等问题,就是要让每一名军人牢记自己身份,绷紧备战打仗之弦。
“禁酒令”在严禁酗酒的前提下,允许官兵在节假日、在特定场合适度饮酒,体现了制度的“温度”。作为军人,理应明白“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的道理,做到端杯不贪杯,始终保持警惕,严守规定,不违禁令。
⑺ 石油大王哈默的资料,概括有关他事业成功的原因。
亚蒙·哈默是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西方,他是点石成金的万能富豪,而在苏联和中国,他却是家喻户晓的“红色资本家”,因为他是第一个与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合作的西方企业家,被列宁亲切地称为“哈默同志”;他又是第一个乘坐私人飞机访问中国的西方企业家,被邓小平誉为“勇敢的人”,《哈默自传》在中国更是成了颇受欢迎的畅销书。
哈默是俄国移民的后裔,于1898年5月21日生于美国纽约市。他的曾祖父弗拉基米尔是俄国犹太人,曾在沙皇尼古拉一世时以造船而成为巨富。到哈默的祖父雅各布娶妻生子时,一场台风引起的海啸把家财冲刷得荡然无存。1875年,雅各布带着妻子和儿子朱利叶斯移居美国。朱利叶斯长到15岁时,就放弃了学业,到一家钢铁厂当铸造工,以补贴家用。他年轻力壮,在工人中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参加了社会劳工党,组织工会,成为积极的社会主义者、朱利叶斯19岁时,去应聘当了药剂师。几年后,他用积攒下的工资买下了老板的药店,后来又开了两家分店,办了一家制药厂。就这样,这个年轻的社会主义者成了年轻的资本家。但是,朱利叶斯并没有放弃他的信仰,依然是美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忠实追随者。1897年在一次社会主义者郊游中,朱利叶斯与一个年轻的寡妇罗丝一见钟情,不久即结婚。一年后,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朱利叶斯特地给儿子起名为亚蒙·哈默,据称这取意于美国社会劳工党的旗徽“手臂(Arm)与锤子(Hammer)”。
哈默出生后仅4个月,父亲朱利叶斯考上了哥伦比亚医学院。在后来的4年中,朱利叶斯既要经营药店和制药厂,又要攻读他的医学课程,但他不愧是铁打的汉子,做到了学业和事业两不误,终于在1902年毕业。这一成就的取得,对后来哈默的成长影响很大。
朱利叶斯认为治病救人比做买卖赚钱更高尚,便毅然将药店和制药厂卖掉,在纽约市布朗克斯地区办了一家诊所,成了一名医生。他行医一生,曾拯救了5000多个婴儿的生命。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长大了。哈默是三兄弟中最不听话的,但也是最富有创造精神的一个。他逃过学,经过父亲的教育,他变了,学习从中不溜上升到第一,课余还学会了摆弄无线电,制造飞机模型,并在高中毕业班演讲竞赛中获得了金质奖章。此外,他还迷上了诸如洛克菲勒、卡内基等白手起家的美国著名企业家的传记,开始四处寻找赚钱的门径。16岁那年,他正在读高中,就成功地做了第一笔“大买卖”。一天,他在百老汇大街看见一辆双座旧敞篷车在拍卖,决心要买下来。他向在药店售货的同母异父哥哥哈里借款,并胸有成竹地保证不久就偿还他。原来,他已从报纸的广告中找到可做的工作了,即用汽车为一个糖果商送货,每天可得到20美元的酬金。果然,两周后,他不仅如数还清了哥哥的钱,获得了这辆汽车,而且口袋里还有钱币在叮当作响。
3年后,即1917年,哈默在完成两年的医学预科课程的基础上,踌躇满志地来到久负盛名的哥伦比亚医学院,递交了入学申请。主管注册的工作人员上下打量他后说:“你是朱利叶斯医生的儿子吧?1898年你出生的那年我办理了你父亲入学的申请,今天我又在这里欢迎你。”就这样,哈默自豪地成为哥伦比亚医学院的学生,命运之舟载着他似乎正沿着子承父业的方向前进。
然而,有一天,父亲来到校园找到哈默,告诉儿子一个坏消息:他倾其积蓄投资的制药公司濒临破产。而且他本人因身体不好,特别是还想继续行医,没有精力去顾及公司的管理;因此,他要求儿子去当公司的总经理,但不许他退学。他强调说:“儿子,我过去就是这么干的,你也可以这样子。”
其实,父亲的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哈默早就跃跃欲试。他极其兴奋地迎接了这样的挑战。为不误学业,哈默邀请一个家境贫困而学习优异的同学住在一起,免费供给对方食宿,条件是这位同学每天去上课,做大量的笔记,晚上带回给他,供他应付考试和写论文。有了这个学习的“替身”,哈默就可以专心致力于公司的经营了。他改革了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推销方法,组织了一支强有力的推销员队伍,并把公司名字也改为响亮的“联合化学制药公司”。哈默终于把岌岌可危的公司从破产边缘拯救过来,雇员从十几人发展到1500人,产品畅销全国,公司开始跨身于制药工业的大企业行列。
时隔不久,哈默成了哥伦比亚医学院,乃至全国院校中独一无二的正在大学攻读的百万富翁。1919年美国的平均收入是625美元,而那一年哈默个人的净收入超过1亿美元。在学习上,他的大多数考试成绩是“A”,并被评为毕业班里“最有前途的学生”。1921年6月,他取得了童年时就梦寐以求的医学博士学位。从此,人们始终尊称他为博士,尽管他以后从未正式行过医。
这时,哈默决定利用从课业结束到实习开始之间短短半年的间隔,做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即去苏联访问。十月革命后,哈默的父亲作为美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对苏联十分关注,并向被封锁的布尔什维克政权提供过必需品。但由于一次医疗事故,1920年6月,哈默的父亲受审入狱。这一突然变故,使年轻气盛的哈默决心完成父亲未遂的愿望,到父亲出生的国家,去帮助苏联战胜正在那里蔓延的饥荒和伤寒。
于是,哈默以200万美元的售价卖掉了制药公司,而花了十几万美元买下一座野战医院以及与之配套的医药用品和医疗器材,还花了1.5万美元买了一辆救护车,在车身侧面刷上“美国赴莫斯科医疗团”字样。他要把这些作为见面礼物送给苏联人。当时的苏联与大多数西方国家隔绝,因此在许多人看来,哈默此行无异于到月球上去探险。就这样,23岁的哈默走上了一条将从根本上改变他的生活的道路。
这位年轻的百万富翁一路上历尽艰辛,终于在1921年初夏到达苏联。由于旅途劳累,他病倒了。但他毫无怨言,谢绝特殊优待,与苏联人民一起过着战时凄苦的生活。他每天坚持背诵和学习使用100个俄语单词,以便能很快开始工作。
1921年8月初,哈默随一个代表团到乌拉尔地区考察。这里的情况令他大惑不解:一方面蕴藏着巨大的宝藏,物产丰富,白金、宝石、毛皮等贵重物品几乎应有尽有;另一方面饥荒严重,饿殍遍野,最起码的生活必需品奇缺。于是,他问带队的苏联人:“为什么你们不出口这些东西换口粮食?”“那不可能,”他们回答,“欧洲刚刚解除对我们的封锁,要卖出这些东西,进口粮食,所需时间太长。而且要使乌拉尔地区的人民免于饥饿,至少需要100万蒲式耳的粮食。”这时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哈默头脑中形成。他联想到当时美国粮食大丰收,粮价已跌到每蒲式耳1美元,便提出建议:“我有100万美元的资金,可以在美国紧急收购100万蒲式耳的小麦,海运到彼得格勒,卸下粮食后,再将价值100万美元的毛皮和其它货物运回美国。”哈默的建议很快传到莫斯科,列宁亲自回电表示认可这笔交易,并请哈默速返莫斯科。
到达莫斯科的第二天,哈默就被召到列宁的办公室。为使年轻的苏维埃得到休养生息,列宁当时正实行新经济政策,因此对哈默的提议格外重视。列宁从办公桌边站起来欢迎哈默,并用英语与他亲切交谈。当列宁代表苏联政府向哈默表示诚挚的感谢时,这位伟大的革命家竟激动地流下了热泪。从此,他们之间结下了真挚而深厚的友谊。列宁鼓励哈默投资办厂,允许他开采西伯利亚地区的石棉矿,从而使他成为布尔什维克苏联第一个取得矿山开采权的外国人。
美苏的易货贸易由此开始。哈默组织了美国联合公司,沟通了30多家美国公司,他俨然成了苏联对美贸易的代理人。后来,由于一次偶然的发现,哈默在苏联办起了铅笔厂。一天,他顺便走进一家文具店想买铅笔,但店里只有价格昂贵的德国货。他灵机一动,发现制造铅笔是一项新的有利可图的事业。他本人并不懂得怎样制造铅笔,但他懂得如何使用懂行的人。他以高薪从德国和英国聘来技术人员兴办铅笔厂,用美国的计件工资制度来管理生产,结果短短七八个月,就奇迹般地投入生产,第一年就达到了250万美元的产值。几年后,哈默不仅满足了苏联铅笔、钢笔市场的需要,而且把20%的产品出口到英国等十几个国家。这家工厂很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铅笔厂之一,给哈默也带来了几百万美元的收入。
哈默在莫斯科度过了将近10年,苏联成了这位亿万富翁的发迹地,同时他也用自己的努力支持了年轻的苏维埃政权。
然而,哈默一生中最活跃的时期却是1931年从苏联回美国后开始的。他四面撒网,点石成金,不管从事哪种行业,都取得了成功。他就像一名万能的魔术师,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从大礼帽里变出一只又一只兔子来。他的经营范围令人眼花缭乱,除了从事艺术品买卖之外,他还涉足无线电广播事业、黄金买卖和慈善事业;而最能显示他的才干的,却是从事威士忌酒和种牛生意。
哈默回到美国时,正值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但他却认为是赚钱的机会到了。他的眼睛虽然盯着艺术品销售的生意,可他的耳朵却在倾听四面八方的信息。他捕捉到一个清晰的信息:罗斯福正在走向白宫总统的宝座,如果他一旦当选,实施他的新政,那么,1919年颁布的禁酒令将被废除。这将意味着全国对啤酒和威士忌的需求激增,酒桶数量也会呈现出空前的需求,而当时市场上却没有酒桶出售。哈默当机立断,立即从苏联订购了几船优质木材,在纽约码头设立了一座临时的桶板加工厂,并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酒桶厂。禁酒令废除之日,也正是哈默制桶公司的酒桶从生产线上源源滚下之时,他的酒桶被各制酒厂用高价抢购一空。哈默不满足于当一名酒桶供应商,又插手制酒业,开始经营威士忌酒生意。他接连购买了多家酿酒厂,采取大幅度削价和大做广告等手段,很快战胜了所有的竞争对手。他的丹特牌威士忌酒一跃而成为全美第一流名酒,年销售量高达100万箱。
酒桶把哈默引进了威士忌酒行业,而他爱好吃牛排的习惯又把他引入了另一个领域,即养牛业,并同样大获成功。
哈默闯入养牛业也纯属偶然。有一次他埋怨市场上买不到优质牛排,他的一名雇工就建议去买头牛杀了吃。牛买回来了,却是一头怀上小牛的母牛。哈默认为自己还不至于馋到杀怀孕母牛的地步,于是就把牛放养在庄园里。恰好哈默的邻居是一位养牛专家,专门培育安格斯良种牛,他不仅替哈默买回的那头母牛顺利接产,而且时隔不久又让这头母牛与他的公牛交配,生下了具有安格斯种牛优良品质的小牛。哈默对养牛专家感动之余,也对养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他的头脑中闪现出新的商业脑电波:以酿酒的副产品饲养种牛,不失为化残渣为黄金之举。
说干就干,哈默迅速筹建了一家繁殖种牛的大牧场,并花上10万美元买下了本世纪最好的一头公牛——“埃里克王子”。在随后的3年中,仅靠埃里克王子就繁殖了1000头牛犊,其中包括6头世界冠军,为他赚了200万美元。哈默也从此由养牛的门外汉变为种牛业公认的领袖人物。
1956年,哈默58岁。他在商战中积累的财富,多得连他自己也数不清。他确实打算从商界隐退,携他的第三任新婚妻子,举家迁往加利福尼亚,准备平平静静地安享晚年。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充满诱惑力的石油业把他征服了,他又开始过起“人生始于六十”的新生活,一跃成为举世闻名的石油巨子。
当时在加利福尼亚州有一家濒临破产的西方石油公司,其实际资产只有3.4万美元,3个雇员和几口快要报废的油井,公司的股票每股只卖18美分。哈默的一个远亲,是洛杉矶远近闻名的会计师,他向哈默建议,投资这家石油公司。因为根据美国政府对石油业的倾斜政策,用于尚未出油的油井的资金无须报税。对于赋闲的哈默来说,他无意收购这家公司,但却愿意借给西方石油公司5万美元,让他们再打两口井。如能出油,双方各得50%利润,如果不出油,哈默投入的这笔资金可作为亏损从应缴税款中扣除。出乎意料的是,两口井都出油了。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一下子涨到每股1美元,哈默也尝到了甜头,开始涉足石油业。不久,哈默成了这家公司的最大股东,1957年7月当选为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
哈默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冒着巨大的风险,开始建立一个石油王国。他招兵买马,物色到最优秀的钻井工程师和最出色的地质学家,1961年终于在加利福尼亚钻探到两个巨大的天然气田。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价格一跃上升到每股15元,公司的实力也足以与那些世界上较大的石油公司分庭抗礼了。
那时,世界上的大部分富饶的大油田,早已是号称“七姊妹”的西方七大石油公司的天下,哈默难以染指。于是,具有冒险精神的哈默,顶住公司内外的压力,把赌注押在利比亚。在别的石油公司放弃的没有希望出油的两块租借地上,哈默锲而不舍,1966年底,终于发现了石油大矿脉,开出两个盛产高级原油的新油田。西方石油公司在哈默的经营下,业务蒸蒸日上,利润逐年上升,石油勘探范围不断扩大,从国内到国外,从陆上到海洋,先后在中东、北海、南美以及巴基斯坦、中国南海等地找到了丰富的油源。尤以在北海地区取得的成绩最为明显:他的公司进去最晚,却最早出油。1974年,他的西方石油公司年收入为60亿美元。到1982年,西方石油公司已成为全美第12个大工业企业,成为紧挨着“七姊妹”的世界第8个最大的石油公司。
为了更好地适应风云变幻的商界需求,哈默经营的诀窍之一就是从来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实行多方位经营。这是他久盛不衰的法宝。
1966年年底,西方石油公司在利比亚发现石油后不久,哈默就以8800万元的股票先后买下珀米安与麦克伍德公司、加勒特研究与发展公司。
1968年1月,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上涨到每股100美元以上,哈默及时将每一老股改为三个新股,后来每一新股的价格又升到55美元。哈默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以公司的股票当货币使用,发展煤炭和化工制品等多种经营。
1968年初,西方石油公司以1.5亿美元的代价买下美国排名第三的煤炭公司——岛溪煤矿公司。该公司年销售额1.5亿美元,原煤蕴藏量达35亿吨。1974年,岛溪煤矿公司的净利润已近1亿美元。
1968年7月,西方石油公司又以8亿美元优先股的代价买下胡克化学与塑料制品公司,这是美国前所未有的最大一笔兼并买卖。
到了70年代,哈默的目光又转向更广阔的领域。
1972年,经过许多政治波折和变化后,哈默与苏联做成了一项长达20年的200亿美元的化肥生意,把美苏贸易推向高峰。
1979年5月,应邓小平同志的邀请,81岁的哈默成为第一个乘坐私人飞机访问中国的西方企业家。此后,西方石油公司与中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经济合作协议。其中,年产1533万吨原煤的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是哈默博士与中国合作的最大项目,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
1981年,西方石油公司同美国两家主要的肉类加工企业合并,这就使西方石油公司同时成为美国规模最大的生产肉制品的企业。
就这样,西方石油公司的业务构成已由单一的石油企业发展成为包括煤炭、化学、肥料、金属处理等多种类的综合企业。迄今为止,它已在世界5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销售额近200亿美元,从而跻身于美国有名的大企业的行列。
石油大王——阿曼德.哈默 其人
财富档案 美国企业界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曾被称为“经营之神”、“幸运之神”。在大学时就成为美国第一位在校的百万富翁,后成为美苏贸易代理人,与东西方政界的领导人都有深厚交情,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有人称他是沟通东西方贸易的“和平使者”,有人赞他是精通百业的“万能商人”,更有人惊叹他是有魔力的“商业精灵”。阿曼德·哈默,一位大学时代就成为百万富翁的美国商人,他曾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建立了友谊;与利比亚国王是莫逆之交;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尼克松都有密切联系;邓小平曾亲自邀请他到中国访问……哈默的一生,似诗,如谜,更像一本精彩纷呈的书,他的故事,就是一个时代风云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