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监督取得了哪些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监督取得了哪些进展?答: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内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把加强党容内监督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环节紧抓不放。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在党内外、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2003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标志着党内监督工作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对于从根本上提高党内监督工作水平,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
② 西方国家近些年关于行政监督方面的研究成果
力式监督。西方国家似乎正在尝试着将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结合,以外部监督为主;将自上而下的监督与自下而上的监督结合,以自上而下的监督为主。我国目前的行政监督已经是多方位的了。有一定规模、程序、方法和规则,但不同层次、地位、角度、功能的各种监督方式形成了实际上的多元监督体制,在某些方面分工不合理不清晰,效能逐层递减,有的问题多方插手,有的问题无人问津,就整体而言显得粗放,缺乏权威性和协调性,急待构建全方位协同监督网络。目前,可着手制定人民代表大会监督“一府两院”方面的监督法,切实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履行监督职能的机构、人员、经费和方式;完善党的政治领导性监督;发挥人民政协参政议政督政的积极性;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力度,制定新闻法和新闻监督准则;“让阳光普照政治体制”,增加公共事务管理中办事人员、办事程序、办事准则、办事结果的透明度,依法公开政治、经济及其他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将司法监督与社会监督配合,坚决地反对和打击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违法行为,激励和保护民众举报和提起诉讼。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为形成全方位协同监督网络创造良好的条件。 4.提高行政监察的地位和权能。现代政府的发展,不仅部门、人员、职能、权力大量增加,而且其活动越来越专门化技术化。所有这些无疑都给外部监督带来了一定难度。外部监督机构的人员可能因为欠缺有关稽核知识或者对行政事务、资料不甚了解,从而限制外部监督功能的发挥。政府系统的监察机构则可避免这些障碍。但是,行政监察作为政府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和环节,美国的调查结果表明并不是行政首长们所乐意接受的。行政监察人员与监察对象往往“抬头不见低头见”,必须与其建立合作关系,才能“生存”下来反腐倡廉,督促有关部门提高效能,故监察工作极易被利益一致的“伙伴关系”所淡化。权力必须受到监督,但掌权者却不乐意接受或反感监督的许多事实,致使凡设行政监察机构的西方国家都不得不注重监察机构独立的地位和较高的监察权。监察首长一般由行政首脑任命,并由议会确认;监察首长直接向其上级首长负责;监察员由监察首长从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行政人员中挑选,职业稳,待遇高。从长计议,我国的行政监察应当肩负起廉政监察和效能监察两个重任,但现代化建设初期宜把重点放在廉政监察上。而廉政监察要求监察的地位较高、权力较大且相对独立。因此,加大廉政监督的力度,除了将纪检和监察合署办公形成合力外,还得按照廉政监督的客观要求摆正行政监察的地位,充实行政监察权,保证其权威性,并保障监察人员的工作权、荣誉权和人身安全,提高监察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待遇,让行政监察相对独立于其监察对象之外。 5.加强公务员的职业伦理教育。英国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具有某些现实基础,控制政府官员越轨的最有效手段,并非制订越来越多的准则和加强对违反准则的惩处,而在于提高政府官员的认识,使其将忠于职守和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置于个人利益的躁动之上。近些年来,西方国家在廉政建设方面,注意了政府公务员职业素质的提高和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不能不说颇具远见。英国有“荣誉法典”,美国有政府道德署,还有一些国家的职业培训、廉政运动、就职宣誓等,都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巧妙融进了行政伦理教育。西方国家的经验表明,道德力量是维护民主、正义、法制的基础之一,为了降低腐败对公务员的诱惑与感染,必须重塑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在经济改革与发展中伴随着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急剧变化。不少公职人员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里,内心忠于职守、遵纪守法的道德信念和约束力悄悄发生嬗变。我国键全行政监督机构,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要在社会公德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普遍认可的职业道德标准。因为这是各项反腐倡廉措施取得社会广泛支持的基础之一,也是公务员依法办事的前提之一。道德规范是分层级的。对于公务员来讲,除了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之外,社会主义民主还要求他们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廉洁奉公,不以任何形式去谋私;自觉接受监督,反对官僚主义等等。在建立职业道德标准的同时,要广泛、深入地开展行政伦理教育和宣传,让公务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荣誉观和价值观,提高公务员的职业素质,以便更好地发挥道德评价力量在反腐败斗争中的功效。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强调和依靠思想伦理教育在监督中的作用,因为把正确行使权力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干部的信念、忠诚和其他优秀的精神品质,列宁讲这在政治上是完全不严肃的。 追问: 要写在学位论文 开题报告 上的,国外的研究现状,能不能给些具体的东西?比如某年通过的某个法案,或者某个学者提出的某个理论? 回答: 抱歉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
采纳哦
③ 如何整合监督力量,建立健全高效协同的监督机制
纪检监察机关作为执政党的专门监督机构,提高其监督能力是完善社会整体监督的关键环节,必须及时紧密联系具体实践,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不断进行资源整合,以保证监督顺利、有效地实施。 一、明确任务,适时调整纪检监察的监督功能和目标《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明确提出,“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行政监察法》规定:“监察机关是人民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依照本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督。”由此可以看出,纪检监察机关监督系统的目标是通过加强监督确保公共权力廉洁高效运行,是对监督对象实施全面而有效的监督。因此,纪检监察机关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应确立“一个龙头两个拳头”的指导思想,即以责任制为“龙头”,运用好查办案件和执法纠风这两个“拳头”,既便于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组织协调作用,又能够突出纪检监察工作的重点,在实践中可取得比较好的监督效果。 二、 加强协调,整合党内外监督力量《党章》赋予了纪委协助党委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职能;我们党在长期的反腐败斗争中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因此,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利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组织协调职能,明确任务,分解责任,发挥人大监督、政协监督、财务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各自优势,形成互补机制,扩充纪检监察监督系统的功能。如建立信息联席会议制度、办案协调机制等,借助其他监督主体的监督力量,实现系统内外的能量、信息交换,增强监督的效果。同时,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监督意识,加大监督投入,正确对待反腐败工作与经济发展争财力、争人力、争地位的问题,建立健全监督激励制度和失监问责制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监督积极性和创造性。各地应在实践中研究制定一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成效评价体系,通过量化考核建立绩效测评机制,并以此作为监督激励和失监问责的依据。 三、优化队伍素质和工作环境加强自身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是提高纪检监察机关监督能力的客观要求。 一要强化纪检监察干部的监督意识和政治素质。要牢固树立“加强监督是本职、疏于监督是失职、不善于监督是不称职”的观念。纪检监察干部要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把握党的建设、经济建设与强化监督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腐蚀与反腐蚀的斗争中站稳立场,做遵纪守法和清正廉洁的模范。 二要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业务能力。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加大轮岗交流力度,重视干部的定期不定期培训。对现行纪检监察干部体制有必要进行改革,把纪检监察员真正作为专业职务,而不是解决职级待遇的手段,规定必须经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后,方能持证上岗,才具有执纪执法办案的主体资格,确保我们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专业执法执纪队伍。 三要大胆创新监督手段。要大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用高新技术装备纪检队伍,提高纪检监察机关的高科技含量。要将一些有利于加强监督的手段纳入党纪法规的范畴,特别是对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的取证,要允许使用侦察手段。 四要完善纪检监察内部管理。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定位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当前党务、政务环境的变化,科学设置职能机构,市州以下纪检监察机关内设科室不要强调上下对口,但要分工明确,在重点工作上安排足够的力量以保证监督的有效实施。纪检监察干部考察任用体制要在实践中完善,要严格选拔。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在干部和群众中要具有导向作用和表率作用。对纪检监察机关干部的配备,要坚持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的原则,对不会监督、不敢监督、不愿监督、不适宜在纪检战线工作的要进行调整。 四、完善法纪,构建反腐倡廉法规保障机制遏制腐败的前提条件是以法控权,依法行政,这是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志。 一是修缮条规。随着反腐倡廉工作的推进,我国先后出台了大量的党纪政纪条规,这对规范党政干部的行为、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必须看到这些制度中,重复雷同、操作性不强、缺乏法律支撑、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仍然存在。因此要全面清理已有的党纪政纪条规,对过时的要废除,对有缺陷的要修缮,对新形势下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要尽快制订新的规范化要求。尤其是对条规的解释和实施细则要及时明了。 二是加强立法。如果不完善立法,严肃执法,强化监督,要根治腐败是不可能的。应把一些比较成熟的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相关的制度上升为廉政法规,要结合重大改革措施和新的行政、经济政策的出台及实施,制定相应的法规。建议制定出台《廉政法》、《监督法》等实体法规,并对已出台的法规条文作出权威的司法解释,增强操作性。现实生活中,违规人员多数心存“宁要饭碗不要党票,宁弃帽子不要铐子”的想法,客观上影射出纪律处分手段的乏力。因此要扩大纪检监察机关的立案权限,赋予纪检机构独立的案件调查权、处分权和对重大决策的“一票否决权”,并明确纪检机关调查取证的法律效力。目前,要改变纪委对同级党委成员的违纪问题有初核权,没有立案权;对下级党政机关和直属机关党政一把手的立案权不充分的现状。通过立法确定作为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必须要以法定的知情手段和处置权保证对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的融汇贯通。 三是完善制度。《党内监督条例》将现行党内监督制度归纳为十个方面的制度,这些制度是党在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中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目前进行党内监督的基本依据。但这些制度本身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在实践中逐步细化、硬化和量化,不断完善。 五、理顺关系,改革现行的监督体制要克服监督软弱无力的问题,必须探索新的监督管理机制。《党内监督条例》明确规定:“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中的主要负责人”。这更加凸现出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的体制性矛盾。为此,应该改革现行的反腐败领导体制,确定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由上一级纪检监察组织管理为主,以保证纪检监察机关相对独立的主体地位。同时,进一步完善基层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和运行机制。可考虑从社会各界选举部分优秀党员担任纪委委员,增加委员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必须完善纪委全会议事制度,改变目前开会不多联系少,讨论问题宏观多、微观少,讨论多、决定少的状况,建立全委会例会制度,经常检查常委会工作。必要时,对重要的监督事项以全委会的名义作出决定,以增强监督的民主性和权威性。
④ “过程监督 成果确认”这种监理模式是否有人了解,求其理解和认识
这属于过程方法管理原则。过程就是有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相互关联的活动。过程监督就是确保输入的符合性;成果确认就是为了确保输出的结果满足输入的要求。
⑤ 如何推进科研成果信息共享,推动实质性转化
第一,根据科研成果的特征,分阶段进行成果转化。我国基础研究支出近年来快速增长,2005年至2010年增长率达147%,但成果利用率低的问题十分突出。NIH将科研成果转化分为应用转化研究和技术转让两个阶段。应用转化研究阶段支持基础研究向应用转化,由于不确定性较高,公共性较强,主要由应用型科研机构负责。技术转让阶段的技术应用性较强,风险较低,商业前景明朗,由科研机构转让给企业,进行进一步开发和产业化。
第二,政府在成果转化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从基础研究向应用转化,是当前我国创新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是政府支持的重点。在应用研究阶段,政府侧重于弥补市场失灵,通过公共资源配置,发挥战略性和引导性作用,带动社会投入。在技术转让阶段,鼓励企业商业化开发,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良好的成果转让和后续监督机制,将创新转化为效益。
第三,强化公立科研机构的社会公益性。公立科研机构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弥补经济发展瓶颈,这与企业以营利为目的不同。NIH支持罕见病研究,帮助弱势群体;对工具性发明不申请专利,以促进技术扩散;对中小企业和新成立企业提供技术转让补贴,以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对青年科学家给予特别支持,完善医学研究的人才梯队。
第四,完善竞争机制,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NIH每个环节的机制设计都力图鼓励竞争,提升效率。项目申请时信息充分公开,广泛鼓励研究者申请,通过双层评审制度严格把关,依据项目特点采取拨款、合作研发、设备共享、技术购买等灵活的资助方式。在专利许可时,同一技术尽量转让给多家企业,形成锦标赛机制,激励企业加速产业化应用。
⑥ 如何让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从收入分配的角度看: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回配制度,为实现发展成答果由人民共享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2、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举措;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另一重要举措。
(我认为 “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就等同于“社会公平(收入分配公平)”,所以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⑦ 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根本目的和必然结果分别是什么
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根本目的和必然结果。他们分别是共同富裕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无论他的方法如何。但结果都是为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⑧ 公众参与和监督
当地居民主要是以居民组织和利益团体代表等组织形式出现,包括矿山生产相关矿业居民和当地农民;对矿区土地利用产生影响的科技人员,如环境专家、复垦专家、采矿专家、农业专家、林业专家、水利专家、生态专家、景观规划设计人员等,科技人员通过协助配合方式参与矿区土地利用;目前,一些专业整理复垦公司以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运作方式参与矿区土地利用。
6.2.4.1 横向(水平)参与
以治理的理念,非正式的关系和方式同样成为影响土地利用的有效途径。这一作用在横向主体参与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企业和以社会团体为代表的居民通过参与方式与政府产生互动作用。
拥有信息和监督权是社会公众参与的核心目标,但是公众的分散性和缺乏专业技能,制约其实质性的参与。因此,吸引参与、推动社会参与的关键工作需要政策制定者来承担。开展一是能力赋予层面,二是根据参与的能力设计机制、制度两个层面的建构工作。
(1)赋予公众参与的能力,让当地居民有知情权。制定矿业公司短期和长期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是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起点。Clark认为,在矿业发展中出现了社会和文化因素影响矿业发展的新现象。1993年澳大利亚通过了当地居民“土地和地下资源权利保护法”,规定保留当地居民对土地和地下资源利用的权利,责成采矿公司对有关地下资源利用的任何问题,必须与当地居民进行协商。让当地居民有知情权,发布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情况,并与居民及时沟通,使得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得以提高[28];另一方面对于矿山开发者,改变观念和思维模式,做到工农关系和谐融洽已经成为公识。许多大型矿产开发公司已经以土地复垦工作优异作为提高企业信誉,承揽采矿工程的一大优势,这将成为企业新的发展趋势。
(2)建立参与的组织保障。由于参与对专业技能和知识的要求,推动公众参与,需要建立起一系列基于公众平台的参与和监督组织,成立专家委员会,由相关领域的专家代表组成,具有专业的知识和一定的影响力;成立当地居民代表委员会,由当地居民自愿组成;成立社团代表委员会,由区内主要行业协会和其他利益集团的代表组成。通过全过程参与土地利用,能够实现信息的公开,使公众获得监督的权利。
6.2.4.2 建立沟通联络机制实现合作的管理
在合作关系中,联络沟通机制和准则的确立是实现区域成员伙伴关系的基础。一方面,沟通机制起着整合作用,将区域成员互补的能力真正融合在一起为合作伙伴未来发展做准备;另一方面是协调作用,由合作伙伴各自作出贡献,然后将成果移交其他伙伴,实现区域共享;最后还具有控制与学习作用,协调的过程同时也是成员各方相互监督、相互学习的提高过程[199]。
建立沟通联络机制实现合作的方式主要有确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开展社会咨询、开展不同层面和规模的合作论坛活动、建立“参与型”土地复垦示范区(工程)[200]。
候氏公司的“麦克拉夫林矿山”是由美国一个矿业公司成功实施的金矿复垦项目。项目十分注重企业目标与政府和社区居民的有机结合。一方面,矿业公司在项目过程中注重向其项目所在地的社区居民宣传企业的生产计划(采矿)和环保计划(复垦),强调企业与社区合作开展基础性研究;另一方面,企业注重与政府部门的合作。霍氏公司以“相邻土地管理规划”作为麦克劳林金矿项目的主题,在立项时就着手制订可持续发展规划,为企业在其项目过程中获得政府及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奠定了基础,也为企业自身在采矿期间、在矿区采后、在矿区周边进行环境保护提供了依据。此外,矿产开采结束后,整个候氏公司厂区将会成为环境研究的科研所,将继续监测环境数据[201]。
⑨ 如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从宏观上来看,发展成功是由自然资源和社会劳动所形成的。自然资源提供了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成财富,形成发展成果。 有学者进一步细化,从资源的角度,把形成发展成果的资源,区分为三大类,即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其中组织资源具有决定性意义。 成果是财富,资源也是财富。相对来说,最后成果价值是有形而有限的,源头资源是无形而无限的。 在形成发展成果的三种资源中,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组织资源的利益与他们无关,文化资源的好处也很少能得到,而经济资源的材料部分是别人控制的,老百姓能够做主的仅仅是个人劳动部分。 如果做一个大概的比例划分,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价值各占三分之一,其中经济资源的材料占三分之二,劳动占三分之一,那么对于全体老百姓来说,他们所能够做主的也就是整个资源的九分之一,而九分之八的部分却由少数强势群体来做主。 也就是说,从分配角度来看,在源头无形处,少数强势群体对最有价值的资源进行了最不合理的分配;而在最后的有形处,老百姓期待着共享有限的发展成果。这就是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 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就应该对各种资源,虽然没有当家做主的权力,但应该有监督和发言的机会。 我们应该清楚,生产、分配和消费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需要科学合理、统筹兼顾的分配机制,这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民众的消费能力,也可以由此大力发展社会生产能力。
⑩ 如何构建大监督格局,有效发挥专业职能部门在各自领域中的管理和监督作用
1、建立目标统一、步调协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大监督”格局,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需要,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企业规范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增强科学发展能力具有深远意义。
2、必须毫不动摇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举措和战略部署。
3、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的“大监督”格局,发挥内外监督合力,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各项工作,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法规制度,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党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4、通过整合监督资源,形成“大监督”格局,既有利于企业集团总部与分公司之间共享监督成果,又有利于集团总部总体把握各企业的不足,建立标准化的内部控制流程体系,最大限度减少廉洁风险和决策风险,为国有企业决胜全面可持续发展、打造世界一流公司提供坚强保证。
(10)共享监督成果扩展阅读:
要形成“大监督”格局,提高监督工作的系统性,必须把从严监督体现到各项工作的全过程。树立系统思维,坚持在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都贯彻和体现从严监督的要求,构建监督闭环,形成“大监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监督的提醒、校正、预防及保障作用,全面提升监督工作的整体效能。
发挥党支部纪检委员的作用,加强日常监督,提高对小问题的敏感度,防止小问题日积月累变成大问题。实行问题专报制度,一事一报,及时报送,防微杜渐。建立群众举报监督渠道,如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平台等,对群众和媒体反映的问题和线索及时跟进。
各地的官民要汇总方方面面的监督信息,针对异常状况开展调查,制定防控措施,健全问题预警、流程优化、责任追究制度。充分利用基层党支部纪检委员形成监督网络,对于党风廉政建设和督察催办工作中的问题早发现、早反映,最大程度减少权力运行风险,降低腐败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