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保护生态的成果

保护生态的成果

发布时间:2022-01-29 01:47:54

Ⅰ 武汉东湖现水下森林,这是生态修复的成果

武汉东湖现水下森林,这是生态修复的成果,近些年了我们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越发的严重,所以对于生态环境的修复也处在一个很紧急的阶段。那么,我们现在对于生态环境修复都是靠政府,或者是一些慈善企业去修复的,就像是我们现在的武汉东湖是政府修复的结果,水上森林和蚂蚁的蚂蚁森林是一样的,那么,我们现在对于生态的一个修复,已经到了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所以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对我们的生活环境负责。

生活中,我们所面临的生态环境的问题,其实有很多那么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问题也是比较多的,对于这些问题最基础的就是我们是否能保持并且保护生态环境的做法,那么如果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去保护生态环境,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话,可能再过一些年之后我们的生态环境会变得比较好,但是永远也无法变回最原始的时候。对于武汉东湖现水下森林,这是生态修复的成果,所以我们现在要加紧对生态环境的修复。

Ⅱ 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成果(七年级生物)

http://www..com/s?ct=0&ie=gb2312&bs=%B9%D8%D3%DA%D2%BB%B7%DD%A1%B0%C4%E2%B6%A8%B1%A3%BB%A4%C9%FA%CC%AC%BB%B7%BE%B3%B5%C4%BC%C6%BB%AE%A1%B1%B5%C4%C9%FA%CE%EF%B5%F7%B2%E9%B1%A8%B8%E6&sr=&z=&cl=3&f=8&wd=%A1%B0%C4%E2%B6%A8%B1%A3%BB%A4%C9%FA%CC%AC%BB%B7%BE%B3%B5%C4%BC%C6%BB%AE%A1%B1%B5%C4%C9%FA%CE%EF%B5%F7%B2%E9%B1%A8%B8%E6

示范教案一(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能在实践中应用。

2.尝试完成对当地生态环境现状的调查和有关的分析讨论。

3.能够独立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处理信息及撰写调查报告的基本方法。

2.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社交能力。

3.培养接触社会、并从社会中直接获取资料的能力。

4.通过在班级内做交流报告和讨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1.认同作为地球的公民,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应尽的责任。

2.结合退耕还林还草的事例,初步形成这种观念: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应当遵循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

1.完成对当地生态环境现状的调查和有关的分析讨论。

2.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

●教学难点

完成当地生态环境现状的调查和有关的分析讨论。

●教学方法

调查法、分析讨论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到当地环保部门咨询有关生态环境状况。

(2)通过多媒体收集一些相关资料。

(3)帮助学生分组,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调查题目,确定具体的调查方法,制定可行性的调查方案。

2.学生准备:(1)笔记本、笔。

(2)确定调查方案。

(3)调查工具:如铁锹、塑料袋、集气瓶、污水取样瓶、手套、照相机、录像机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两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和探究活动对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有了较明确的认识,这节课,我们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对校园周围或家庭所在社区、乡镇的生态环境进行实地调查,了解一下我们生活地区的各项生态指标是否符合标准,并拟定一个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

〔讲授新课〕

教师:通过近一年的初中生活,大家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调查方法,我们今天将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调查的方法及如何撰写调查报告(也即小论文)。

同学们先阅读课本120页的“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和121页的“退耕还林还草”两部分内容。

学生:阅读课文。

教师:我国西部地区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学生: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和沙尘暴。

教师: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毁林毁草开荒和陡坡种粮。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书上写的,电视里看到的。

教师:书上和电视里的信息又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

学生:实地调查得来的。

教师:如何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学生:退耕还林还草。

教师:提出这项措施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得来的。

教师:很好。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如果我们想调查本地区生态环境的状况应该怎么做,基本步骤有哪些?大家按小组进行讨论,制定各自的调查方案。

学生:以小组展开讨论,制定调查方案。

教师:巡视学生活动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应包括以下内容:①选择适宜的调查题目。所选题目宜小不宜大,调查就是要“小题大做”,每个小组以一个题目(或内容)进行调查为宜,每小组之间的调查题目如能错开最为理想。教师可投影事先经过咨询准备的题目供学生选择。城市学生可以侧重调查大气污染(如餐饮业、冬季取暖烧煤产生的废气和汽车排放尾气、工厂排放的废气等)、水污染(如居民生活污水、化工厂、造纸厂、色织厂排放的废水和宾馆、饭店排放的污水等),固体废弃物污染(如塑料袋、一次性筷子及饭盒、玻璃、金属、废电池、灰渣土、纸张等),噪声污染(建筑工地的机器声、歌舞厅的音乐声等)。农村学生可以侧重调查水污染(如禽畜粪尿的排放、鱼类饲料等)、土壤污染(如农药、化肥的使用等)、水土流失和森林面积减少等。

②确定具体的调查方法。可采用实地调查法、社会调查法(到当地环境保护部门咨询)、文献调查法(通过图书馆、报刊杂志社、电视台或互联网站收集资料)、或三者相结合的方法。

③制定可行性的调查方案。调查方案一般包括调查目的、调查方法、调查结果等。调查方案一定要切实可行,才能有助于调查行动的顺利进行。

学生活动:各组组长汇报自己的调查方案(投影展示),各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调查方案。

教师:各小组的调查计划基本符合要求。现在请看第二组的调查计划,他们准备到郊区调查回民化工厂污水排放的情况,却只写了调查目的、调查方法和调查结果,大家思考一下,还应包括什么呢?

学生:第二组是实地调查,必须写明调查时间、调查路线、结果分析、结论等内容。

教师:同学们外出活动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要特别注意安全,定时与老师、家长进行联系。

学生乙:不能什么事都让组长一个人干。调查时全组成员要集体行动,服从组长指挥,做到分工明确,团结合作。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希望大家以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对待调查工作,相信大家通过调查活动会有许多收获的。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就外出调查活动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探讨,初步学会了制定外出调查方案。调查方案一般包括调查目的、调查方法、调查结果等。如采用实地调查法,还应包括调查时间、调查路线、结果分析、结论等。外出调查一定要注意安全,全组同学要集体行动,做到分工明确、团结合作。

调查活动的类型

一般地说,多数人根据“调查方式”的不同,把调查活动分为下列三类:

(1)将要调查的内容,改变成许多可以回答的问题,印成卷子,发给被调查对象作答,然后收回卷子做分析和统计,这就是“问卷调查”。

(2)自己到实际地点去考察、测量,并向当地有关人员询问,然后根据所得到的材料分析、总结,这就是“实地调查”。

(3)通过查阅互联网、报刊、杂志、图书等,收集所要调查问题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这就是“文献调查”。

●活动与探究

各小组外出完成对当地生态环境现状的调查和有关的分析讨论并提交调查报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辛苦了,经过大家一段时间的努力,各小组都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圆满结束了外出调查活动并写好了调查报告。我在这里向大家表示祝贺。

这节课,我们就来个汇报演出。每小组选派两名代表把你们组的活动情况、调查报告向大家汇报。其他同学做评委,对他们的汇报进行了评价,重点放在报告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上,我们看看哪组能被评上优秀报告。

〔讲授新课〕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活动。大家要有信心,不要紧张,自信源于雄厚的实力,你只要把你们的成果告诉大家就行啦。我们先请班里语言表达能力最强的同学进行汇报演讲。

学生:我是第五组的。我们的调查题目是:本市城区生活固体废弃物抽样调查。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本市目前生活固体废弃物的成分及今后如何利用生活垃圾等问题。调查方法采用了实地调查法,调查时间为一个月。

学生活动:接着其他小组轮流进行汇报演讲。

教师:大家的汇报都很成功,我们现在开始进行评比。请大家说说哪组的调查报告最好?

学生:第五组。

教师:为什么?请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第五组的调查报告写得最详细。他们采用的是实地调查法,报告中把调查目的、调查方法、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工具、具体操作过程及调查结果都写明了。

教师:这说明第五组的小组成员做了大量细致而周密的工作,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学生:第五组的调查报告对调查结果采用表格表示很好。我自己认为这样做调查数据可以一目了然,还有利于进行比较。

学生:第五组还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并且提出了他们自己的建议和设想。

教师:要完成这项工作,难度不亚于去实地调查。请五组同学介绍一下你们的做法。

学生:拟定计划中要求结合当地近年来人口数量变化、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经济发展等,分析当地生态环境方面出现问题的原因。所以我们跑了很多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图书资料,还上网查询了资料。我们参考的资料有《城市垃圾处理与处置》《中国环境年鉴1991》《中国人口资料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县人口资料》等。我们是依据这些资料进行结果分析的。其他同学啧啧赞叹,连说了不起。

教师:让我们大家为五组成员鼓掌致谢。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仅对问题进行调查,而不进一步分析讨论,那么,这个调查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对问题的认识也就不能上升到一个较高层次,自然也就不可能提出较好的建议和设想。

现在,请各组以五组的调查报告为例,重新审视自己的调查报告,寻找不足之处,并且思考如何去完善它。

学生:重新整理,认真总结。

教师:现在,各小组以调查报告为基础,拟定一份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

注意事项:

1.计划要抓住关键问题,不能主次不分。

2.计划要切实可行,不要胡编乱造。

3.要涉及到政府有关部门和公民应尽的责任。

学生:按要求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

教师:关注学生活动,及时给予指导、帮助。

请各小组展示你们的计划(投影),其余同学对计划进行讨论评价。

学生:集资投影各组计划,讨论评价后,选出最贴切实际、可行性高的计划。

教师:大家的调查报告和保护计划融汇了每个学生的心血和精力,也确实发现了本地生态环境存在的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我们的力量是不够的,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全社会共同合作化来完成。那么,大家想想看,是否需要将我们的调查报告和保护计划递交本地政府有关部门。

学生:议论纷纷。最后决定把写得好的报告和计划每次给政府有关部门。

〔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对各小组完成的调查报告和保护计划进行了汇报、交流、评价和汇总,并且选出了有价值的、切实可行的优秀报告和保护计划准备递交上级部门。这是值得同学们骄傲和自豪的。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也可以实实在在地为保护生态环境作一份贡献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再接再厉,为保护生态环境尽自己的责任。

〔巩固练习〕

1.下列诗句都描述了当时的自然景观,从中可以看出,生态环境最差的是(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探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答案:C

2.某小组同学们通过调查活动,提出了若干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措施。其中一条是把人们日常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以便回收再利用。能够比较好地达到这种目的的做法是把垃圾分成( )

A.可回收类,不可回收类

B.动物类,植物类,非生物类

C.食品类,外包装类,玩具类,建材类,其他类

D.金属类,玻璃类,塑料类,纸张、竹木类,厨余(废弃食物)类,土石类,其他类

答案:D

3.请你对下列做法作出评价。对于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在其后面的括号中打“√”号;对于不利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在其后面的括号中打“×”号。

(1)建立沼气池,把人粪尿收集起来生产沼气,供人们使用,沼气渣做肥料。 ( )

(2)实行“封山”,禁止砍伐一切树木。 ( )

(3)禁止一切捕捞活动,好让江河、湖泊中的鱼长得又肥又大。 ( )

(4)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禁止使用剧毒、残留期长的农药;禁止使用氟利昂作电冰箱、空气调节机等电器的制冷剂。 ( )

(5)建立污水处理厂,把污水处理后再循环利用。 ( )

答案:(1)√ (2)× (3)× (4)√ (5)√

4.以旧报纸或用过的纸制造再生纸,在做纸浆时要加一些淀粉,淀粉在其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粘合作用。

〔布置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用废旧纸张制成作再生纸”,在“校园生物角”进行展示和评比。

Ⅲ 生态环境保护具体涉及到哪些方面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和宏伟工程。坚持不懈地搞好生态环境保护是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努力实现祖国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特制订本纲要。

一、当前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状况

(-)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1.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成绩。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使我国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主要表现在: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等重点生态工程取得进展;长江、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全面实施;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启动;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建设稳步发展;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2.全国生态环境状况仍面临严峻形势。目前,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突出表现在: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源头的生态环境恶化呈加速趋势,沿江沿河的重要湖泊、湿地日趋萎缩,特别是北方地区的江河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危害和植被退化、土地沙化;草原地区的超载放牧、过度开垦和樵采,有林地、多林区的乱砍滥伐,致使林草植被遭到破坏,生态功能衰退,水土流失加剧;矿产资源的乱采滥挖,尤其是沿江、沿岸、沿坡的开发不当,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沉降、海水倒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全国野生动植物物种丰富区的面积不断减少,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恶化,珍贵药用野生植物数量锐减,生物资源总量下降;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珊瑚礁、红树林遭到破坏,海岸侵蚀问题突出。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二)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3.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一些地区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一些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同时,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切实解决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与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紧紧围绕重点地区、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区推进,加强法治,严格监管,坚决打击人为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保护和改善自然恢复能力,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努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实现祖国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5.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扭转一些地区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应充分考虑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把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近期与长远统一、局部与全局兼顾。进行资源开发活动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绝不允许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的和局部的经济利益。
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制度。要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权、责、利,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6.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是通过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期目标。到2010年,基本遏制生态环境破坏趋势。建设一批生态功能保护区,力争使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源头区,长江、松花江流域和西南、西北地区的重要湖泊、湿地,西北重要的绿洲,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及重点监督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得到保护与恢复;在切实抓好现有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同时,抓紧建设一批新的自然保护区,使各类良好自然生态系统及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使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得到有效执行,重点资源开发区的各类开发活动严格按规划进行,生态环境破坏恢复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加强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县建设,全国部分县(市、区)基本实现秀美山川、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远期目标。到2030年,全面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使重要生态功能区、物种丰富区和重点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各大水系的一级支流源头区和国家重点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部分重要生态系统得到重建与恢复;全国50%的县(市、区)实现秀美山川、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30%以上的城市达到生态城市和园林城市标准。到2050年,力争全国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实现城乡环境清洁和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全国大部分地区实现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

三、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一)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7.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的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江河洪水调蓄区、防风固沙区和重要渔业水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在保持流域、区域生态平衡,减轻自然灾害,确保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这些区域的现有植被和自然生态系统应严加保护,通过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实施保护措施,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功能的退化。跨省域和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建立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跨地(市)和县(市)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建立省级和地(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
8.对生态功能保护区采取以下保护措施: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停止一切产生严重环境污染的工程项目建设;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区内人口已超出承载能力的应采取必要的移民措施;改变粗放生产经营方式,走生态经济型发展道路,对已经破坏的重要生态系统,要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措施,认真组织重建与恢复,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9.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立,由各级环保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成评审委员会评审,报同级政府批准。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管理以地方政府为主,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可由省级政府委派的机构管理,其中跨省域的由国家统一规划批建后,分省按属地管理;各级政府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应给予积极扶持;农业、林业、水利、环保、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对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保护与建设的监督。

(二)重点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
10.切实加强对水、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的环境管理,严格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类自然资源的开发,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履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手续;资源开发重点建设项目,应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否则一律不得开工建设。
11.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全流域统筹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综合平衡,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建立缺水地区高耗水项目管制制度,逐步调整用水紧缺地区的高耗水产业,停止新上高耗水项目,确保流域生态用水。在发生江河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超采的流域和地区,应停上新的加重水平衡失调的蓄水、引水和灌溉工程;合理控制地下水开采,做到采补平衡;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划定地下水禁采区,抓紧清理不合理的抽水设施,防止出现大面积的地下漏斗和地表塌陷。继续加大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大气水资源;对于擅自围垦的湖泊和填占的河道,要限期退耕还湖还水。通过科学的监测评价和功能区划,规范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排污口管理制度。严禁向水体倾倒垃圾和建筑、工业废料,进一步加大水污染特别是重点江河湖泊水污染治理力度,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力度,鼓励畜禽粪便资源化,确保养殖废水达标排放,严格控制氮、磷严重超标地区的氮肥、磷肥施用量。
1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明确土地承包者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加强生态用地保护,冻结征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草地、林地、湿地。建设项目确需占用生态用地的,应严格依法报批和补偿,并实行“占一补一”的制度,确保恢复面积不少于占用面积。加强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建设线路和施工场址要科学选比,尽量减少占用林地、草地和耕地,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强非牧场草地开发利用的生态监管。大江大河上中游陡坡耕地要按照有关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并加强对退耕地的管理,防止复耕。
13.森林、草原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区、草原,应划为禁垦区、禁伐区或禁牧区,严格管护;已经开发利用的,要退耕退牧,育林育草,使其休养生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发挥好森林的生态效益;要切实保护好各类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特种用途林等生态公益林;对毁林、毁草开垦的耕地和造成的废弃地,要按照“谁批准谁负责,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限期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和病虫鼠害防治工作,努力减少林草资源灾害性损失;加大火烧迹地、采伐迹地的封山育林育草力度,加速林区、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生态功能的提高。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减少樵采对林草植被的破坏。
发展牧业要坚持以草定畜,防止超载过牧。严重超载过牧的,应核定载畜量,限期压减牲畜头数。采取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方针,严格实行草场禁牧期、禁牧区和轮牧制度,积极开发秸秆饲料,逐步推行舍饲圈养办法,加快退化草场的恢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要因地制宜调整粮畜生产比重,大力实施种草养畜富民工程。在农牧交错区进行农业开发,不得造成新的草场破坏;发展绿洲农业,不得破坏天然植被。对牧区的已垦草场,应限期退耕还草,恢复植被。
14.生物物种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物种资源的开发应在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确保生物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依法禁止一切形式的捕杀、采集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活动。严厉打击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非法贸易。严格限制捕杀、采集和销售益虫、益鸟、益兽。鼓励野生动植物的驯养、繁育。加强野生生物资源开发管理,逐步划定准采区,规范采挖方式,严禁乱采滥挖;严格禁止采集和销售发菜,取缔一切发菜贸易,坚决制止在干旱、半干旱草原滥挖具有重要固沙作用的各类野生药用植物。切实搞好重要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回游通道和重要水生生物及其生境的保护。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建立转基因生物活体及其产品的进出口管理制度和风险评估制度;对引进外来物种必须进行风险评估,加强进口检疫工作,防止国外有害物种进入国内。
15.海洋和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海洋和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必须按功能区划进行,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切实加强海岸带的管理,严格围垦造地建港、海岸工程和旅游设施建设的审批,严格保护红树林、珊瑚礁、沿海防护林。加强重点渔场、江河出海口、海湾及其他渔业水域等重要水生资源繁育区的保护,严格渔业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加大海洋污染防治力度,逐步建立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对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海洋倾废、船舶排污和港口的环境管理,逐步建立海上重大污染事故应急体系。
16.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严禁在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内采矿。严禁在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和易导致自然景观破坏的区域采石、采砂、取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必须严格规划管理,开发应选取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期、区域和方式,把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矿产资源开发必须防止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在沿江、沿河、沿湖、沿库、沿海地区开采矿产资源,必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尽量避免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造成破坏的,开发者必须限期恢复。已停止采矿或关闭的矿山、坑口,必须及时做好土地复垦。
17.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明确环境保护的目标与要求,确保旅游设施建设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科学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合理设计旅游线路,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加强自然景观、景点的保护,限制对重要自然遗迹的旅游开发,从严控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开发,严格管制索道等旅游设施的建设规模与数量,对不符合规划要求建设的设施,要限期拆除。旅游区的污水、烟尘和生活垃圾处理,必须实现达标排放和科学处置。

(三)生态良好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18.生态良好地区特别是物种丰富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保证这些区域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不被破坏。在物种丰富、具有自然生态系统代表性、典型性、未受破坏的地区,应抓紧抢建一批新的自然保护区。要把横断山区、新青藏接壤高原山地、湘黔川鄂边境山地、浙闽赣交界山地、秦巴山地、滇南西双版纳、海南岛和东北大小兴安岭、三江平原等地区列为重点,分期规划建设为各级自然保护区。对西部地区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物种和生态系统分布区,特别是重要荒漠生态系统和典型荒漠野生动植物分布区,应抢建一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19.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切实保护好各类重要生态用地。大中城市要确保一定比例的公共绿地和生态用地,深入开展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加强城市公园、绿化带、片林、草坪的建设与保护,大力推广庭院、墙面、屋顶、桥体的绿化和美化。严禁在城区和城镇郊区随意开山填海、开发湿地,禁止随意填占溪、河、渠、塘。继续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工业污染源治理,切实加强城镇建设项目和建筑工地的环境管理,积极推进环保模范城市和环境优美城镇创建工作。
20.加大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县建设力度。国家鼓励和支持生态良好地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发挥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快县(市)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县建设步伐。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努力推动地级和省级生态示范区的建设。

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领导和协调,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
21.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要把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对于严格履行职责,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失职、渎职,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追究。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保证各级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22.积极协调和配合,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环保部门要做好综合协调与监督工作,计划、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和建设等部门要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规划和管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在国家确定生态环境重点保护与监管区域的基础上,地方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本辖区的生态环境重点保护与监管区域,形成上下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体系。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搞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在优先位置,确保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
23.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各级政府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计划,鼓励科技创新,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在生态环境保护经费中,应确定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建立早期预警制度,加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预测预报。
24.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各地要抓紧编制生态功能区划,指导自然资源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制定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计划时,应依据生态功能区划,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影响问题。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植树种草、水土保持、草原建设等重大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必须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对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和不利影响的项目,必须做到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措施与资源开发和建设项目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检查验收。对可能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应严格评审,坚决禁止。

(二)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5.加强立法和执法,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轨道。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抓紧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制定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健全、完善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监管制度。
26.认真履行国际公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认真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湿地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等国际公约,维护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权益,承担与我国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义务,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发展。
27.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深入开展环境国情、国策教育,分级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培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能力。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积极搞好社会公众教育。城市动物园、植物园等各类公园,要增加宣传设施,组织特色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进一步加强新闻舆论监督,表扬先进典型,揭露违法行为,完善信访、举报和听证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民间团体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为实现祖国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

Ⅳ 中国现在,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哪些科技成果

一是重大科研项目推进有序,前一段时间我给大家介绍了国家大气攻关专项,专门针对京津冀区域雾霾成因给大家作了详细,这就是非常具体的科技支撑的例子。同时在水环境领域,也有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十三五”期间,国家在生态环境科技投入方面,仅中央财政投入就超过100亿元。
二是科技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先后制定了《关于深化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实施意见》,《关于落实深化科技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实施办法》等文件,大力推动生态环境科技管理“放管服”。
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明显。
四是科研组织实施组织不断创新。以“1+X”模式组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这两个中心联合全国500多家优势科研单位、8000名科研人员,形成“大兵团联合作战”的协作攻关模式。把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地方、不同领域的优势学科和优势专家组织起来,形成高水平的联合攻关团队,从运行效果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十三五”期间,通过广大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环境科技方面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在水环境领域,形成重点行业水污染全过程控制系统与应用等八大标志性成果,建成流域水污染治理、流域水环境管理和饮用水安全保障三大技术体系,有效支撑了太湖、京津冀、三峡库区、淮河、辽河流域的水环境质量改善,助力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建设和世园会、冬奥会高标准水质目标实现。在土壤环境领域开展了铬、砷重金属污染地块修复工程示范,为土壤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提升多重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生态保护领域,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方法体系,支撑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建立。在固废领域,大宗工业固废建材化利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重金属安全处置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关键技术突破,支撑了无废城市建设。在环境基准领域,首次发布了我国保护水生生物镉和氨氮水质基准,实现了我国在该领域零的突破。

Ⅳ 市民保护环境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义

污染治理,是《珠三角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市环保局作为治理污染的重要组成部门,积极落实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各项举措,推广河长制、涌长制等措施加强水污染治理,使我市的空气质量更好,天更蓝,水更清。

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根据环保部门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全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84.6%,较去年的70.2%上升14.4个百分点。2016年1月份,全市整体空气质量更呈现大幅度改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70,达标天数30天,其中优的天数14天,良的天数16天,轻度污染1天,无中度及以上污染天数。1月份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7位,珠三角内排名第4位,大气污染防控工作取得了开门红。

今年重点突出臭氧污染治理

根据年度考核初步认定结果,2015年我市能够顺利完成上级下达的减排目标任务。而今年,我市将重点突出臭氧污染治理

市环保局水气科科长 陈豪华:“影响臭氧的话,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氮氧化物,还有voc的产生,所以说我们重点就在,我们会在这两方面加大力度,特别是voc整治。”

13条内河涌已完成整治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2015年度,我市着手整治37条内河涌,投入资金8.8亿元,整治长度82.2公里。目前,13条内河涌已完成整治,剩余内河涌由于前期手续、工程量大等原因,目前仍在施工阶段,需要跨年度完成整治目标。

市环保局规划与生态科科长 黄柱梁:“我们已经制定统筹全市的,水污染治理的行动计划,简称就是东莞的水十条,下来的话,我们延伸到从这个河长制,到涌长制,到库长制,实际上就是考核也要全覆盖。”

石马河水质有改善

另外,跨域河流石马河水环境治理也取得初步成效。与2014年相比,石马河COD和氨氮分别下降17.4%和22.3%。目前,市环保局已制定了2016年度石马河治理方案,并委托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编制了《东莞市石马河水环境综合整治达标方案(2015~2020年)》,目前《达标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即将报省环保厅审查。

Ⅵ 保护青海湖工作初见成效,保护青海湖,有什么作用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世界第二大醎水湖,中国最大的内陆醎水湖,水鸟重要繁殖地和迁徙通道的主要节点,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被称为中国西北部的“气候调节器”“空气加湿器”和青藏高原物种基因库。保护和自然教育价值重要而特殊。

青海湖水域面积达到4588.81平方公里,恢复至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水环境重要指标多年来保持稳定。湿地指示性物种(水鸟)多样性实现增量,五年增加4种,整体种群数量多年保持稳定,总体资源量达到40万余只,青海湖裸鲤蕴藏量较保护初期增长了38倍。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努力中,生态保护成效正在日益凸显。

Ⅶ 三江源生态保护初现成效了吗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实施5年来,国家在这一地区投入的资金累计超过100亿元。目前,当地生态正稳步恢复,保护成效初显。

截至目前,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累计投入已达104.11亿元。据最新遥感监测结果显示,二期工程实施至今,当地沙化土地植被盖度由33.36%提高到近40%,湿地植被盖度增长超4%,草地植被覆盖度达到74%,产草量达3082千克每公顷,乔木、灌木林的郁闭度及蓄积量均呈增长态势。青海省发改委副主任李晓南介绍,目前三江源地区各生态系统正稳步恢复,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明显提升。随着生态环境向好,当地生物多样性也逐年增加,一度踪迹难觅的雪豹、欧亚水獭等珍稀野生动物近年开始在当地频频现身。来源:新华网

Ⅷ 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那些成就举一些典型的示例

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二氧化硫和酸
雨控制区等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展开。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是我国历史上规模
空前的水污染治理工程。经过国家和流域四省人民的共同努力,已基本实现国务院要求1997年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的目标,干流水质趋于好转。
国家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正在积极推进。截至98
年年底,已开工项目700
多个,占项目总数的一半,累计落实资金868.9
亿元,已竣
工项目180个,完成投资106.6亿元。如此规模的污染和环境治理工程,在中国历史
上是空前的,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见。
城市环保工作和工业污染防治深入开展,自然保护工作呈现新的局面。上海、
南京、北京等28个城市通过新闻媒体定期发布本城市的空气质量周报。作为世界上生物多
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中国已建立了900多个自然保护区和200多个动植物引种繁育中
心。国家环保局首次评出6个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结合产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各地克服重重困难,共取缔、关闭污染严重、浪
费资源的小造纸、小印染、小制革、小土焦等“十五小”企业65244
个,有20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基本完成了关停任务,共削减工业废水20亿吨,工业废气423亿立方米,
工业废弃物8124
万吨。下决心关闭这么多企业,引起世界关注,在国际环保会议上外国
人连连称赞。
在50
个国家生态农业试点县的带动下,全国又建立了100个省级试点县。
造林绿化和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一些风沙危害严重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
改善。国家环保局还批准建立100多个全国生态示范区。
全国人大环资委和国务院环委会,自1993
年开始,连续5
年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重点检查。国务院环委会四下淮河,进行现场办公。修改后的《刑法》增加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实现了国家立法中的一项重大突破。“中华环保世纪行”等新闻宣传活动,连续5年在神州大地上展开。
按照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的要求,我国正在认真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全面实施“三河”(淮河、海河、辽河)、
“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两区”(二氧化碳、酸雨污染控制区)、“一市”(北京)的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力争在2000年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

Ⅸ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哪些成效

一是思想观。作为发展中大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以什么样的自然观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是重大的指导思想问题。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探寻新的发展路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新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强烈责任担当,深刻反映了我们党以人为本、增进民生福祉的伟大情怀,全面展示了我们党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二是实践观。统筹好发展与保护关系,应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基本路径,把节约环保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两者的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和协调共进。用制度落实责任,通过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构建与权力相匹配的责任担当或问责制度,落实党委政府保护生态环境责任。
三是系统观。要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四是全球观。我国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行动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实践者,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重大贡献,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消除贫困与饥饿、普及初等教育、荒漠化治理等13项目标指标,树立了负责任大国形象,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广泛认同,并成为引领未来全球发展的理念和行动。

Ⅹ 中国现在,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哪些科技成果

http://www.zhb.gov.cn/tech/cgyzl/cggb/200804/t20080414_121120.htm
这里有很多,不过是表格,复不过来了
--------------------------------------------------------------------
这里有6个比内较详细容的
http://www.gzb.ac.cn/system/Upjpeg/200855945993192.doc

阅读全文

与保护生态的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申请商标到哪个部门 浏览:762
购买无形资产的相关税费可以抵扣吗 浏览:982
商标注册被骗怎么办 浏览:160
朗太书体版权 浏览:268
大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浏览:680
马鞍山向山镇党委书记 浏览:934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
创造者对吉阿赫利直播 浏览: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