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标准贯入试验
一、试验设备及操作技术要点
1.试验设备
标准贯入试验的设备包括:标准贯入器、触探杆、穿心锤与锤垫四部分,见图4-4所示。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设备规格已经统一,见表4-8。
表4-8 标准贯入试验设备规格
图4-4 标准贯入试验设备(单位:mm)
1—贯入器靴;2—由两半圆形管合成的贯入器身;3—出水孔;4—贯入器头;5—触探杆;6—锤垫;7—穿心锤
2.试验的操作技术要点
(1)为保证标准贯入试验孔的质量,要求采用回转钻进,以尽可能减少对孔底土的扰动。当钻进至试验标高以上15cm处,停止钻进。
还应注意的是:①仔细清除孔底残土到试验标高;②在地下水位以下钻进时,或遇承压含水砂层时,孔内水位应始终高于地下水位,应保持孔底土处于平衡状态,以减少对土的振动扰动;③当下套管时,要防止套管超过试验标高,否则会使N值偏大;④缓慢下放钻具,避免孔底土的扰动;⑤为防止涌砂或塌孔,应采用泥浆护壁。
(2)为保证锤击时钻杆不发生侧向晃动,钻杆应定期检查,使钻杆弯曲度小于0.1%,接头应牢固。
(3)穿心锤落距为76cm,应采用自动脱钩的自由落锤法进行锤击,并减小导向杆与锤之间的摩阻力,避免锤击时的偏心和侧向晃动,以保持锤击能量恒定。
(4)试验时,先将整个杆件系统连同静置于钻杆上端的锤击系统,一起下到孔底。首先将贯入器以每分钟15~30击的速度打入土层中15cm,以后开始记录打入30cm的锤击数,即为实测锤击数N。当N>50击,而贯入度未达30cm时,可记录50击的实际贯入深度,终止试验。按实际50击时的贯入度ΔS(cm),按式(4-15)计算贯入30cm的锤击数。
土体原位测试与工程勘察
(5)提出贯入器,取出贯入器中的土样进行鉴别、描述、记录,保存土样备用。
(6)最后绘出击数N和贯入深度(H)的关系曲线(图4-3)。
二、成果的校正
试验的影响因素是很复杂的。其中有些因素可通过标准化的办法使其统一以减少对试验成果的影响,如设备、落锤方法、试验方法等影响因素属于此类;但另一些因素如杆长,地下水位、上覆压力等,则是无法人为控制的。
1.杆长的影响
触探杆长度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国内外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两种代表性的分析理论,即:古典的牛顿碰撞理论及弹性杆件中波动理论。
按牛顿碰撞理论,随杆长增长,杆件系统受锤击碰撞后用于贯入土中的有效能量逐渐变小;而按弹性波动理论,随杆长的增长,有效能量却是逐渐增大,超过一定杆长后,有效能量趋于定值。
国内对此因素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意见: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 7-89)规定杆长>3m时锤击数按下式进行杆长修正:
N=αN′ (4-16)
式中:N为标贯试验经杆长修正后的锤击数;N′为实测的标贯击数;α为长度修正系数,查表4-9。
表4-9 探杆长度校正系数α表
该表中α值,实际上是以牛顿碰撞理论为基础计得的。
如用弹性杆件波动理论,当杆长 l≥14m,α=1.0;当杆长小于14m,由于输入钻杆的锤击能量随着杆长变短而变小,使击数值偏大,α偏小,故不做杆长修正。
《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307-1999)及《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规定不进行杆长修正。
2.地下水位影响的校正
Terzaghi和Peck提出,当实测N′>15的饱和粉细砂,建议用下式校正:
土体原位测试与工程勘察
交通部《港口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规范》规定,当用N值确定砂土的相对密度Dr及内摩擦角φ值时,对地下水位以下的中、粗砂层的N值,宜按下式校正:
N=N′+5 (4-18)
3.上覆压力影响的校正
长期以来国内不考虑上覆压力的影响。
三、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的应用
根据标准贯入试验的锤击数,可对砂土、粉土、粘性土的物理状态,土的强度、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单桩承载力,砂土和粉土的液化,成桩的可能性等作出评价。
1.评定土的强度指标
评定砂土的内摩擦角φ及粘性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Cu有多种方法:
(1)Terzaghi和Peck提出粘性土不排水抗剪强度Cu为:
Cu=(6~6.5)N (4-19)
(2)Gibbs和Holtz统计的砂土经验关系式为:
土体原位测试与工程勘察
式中:σv0为上覆压力(t/m2)。
(3)Behpoor结合60项工程,对伊朗的亚粘土及粉质粘土(N<25击),得:
qu=15N(kPa) (4-21)
(4)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于1950~1960年期间,在我国东南沿海诸省的101项工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试验资料,统计出标贯击数与无侧限抗压强度qu的关系式有:
对粘土地基,有792个标贯试验,Ip>17,粘粒含量0%~87%,得:
qu=14N+3(kPa) (4-22)
对壤土地基,共有596个标贯试验,Ip=7~17,粘粒含量为0%~54%,得:
qu=15.3N(kPa) (4-23)
2.评定砂土的相对密度和密实程度
直接按N值判定砂土的密实程度,见表4-10。
表4-10 直接按N值判定砂土的紧密程度
3.评定粘性土的稠度状态
用N与粘性土的稠度状态建立相关关系,国内外均有研究。Terzaghi和Peck(1946)提出的标贯击数与稠度状态关系,见表4-11。武汉冶金勘察公司曾用149组资料得到标贯击数与稠度状态统计的经验关系,基本上与Terzaghi及Peck(1948)的结果相近。据表4-12就可以得到土对应于N值的稠度状态。
表4-11 粘性土N与稠度状态关系(Terzaghi和Peck)
表4-12 N与液性指数IL的关系
4.评定地基土的承载力
国外在以标贯试验确定粘性土地基的承载力时,一般是由N值推求抗剪强度或无侧限抗压强度qu,再按理论公式计算承载力。
在国内,着重开展标贯试验与载荷试验对比研究,并提出经验关系。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对砂性土承载力标准值,列于表4-13,对粘性土承载力标准值,列于表4-14。
表4-13 N值与砂性土承载力标准值fk的关系
表4-14 N值与粘性土承载力标准值fk的关系
国内很多单位也提出不少地区性的经验公式,使用时要注意地区性、土类的差异。
5.评定土的变形参数
用标贯试验估算土的变形参数时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与平板载荷试验对比,得出变形模量E0;另一种是与室内压缩试验对比,得出压缩模量Es值。一些经验关系式见表4-15所列。
表4-15 N值与E0或Es的经验关系式
6.预估单桩承载力及选择桩尖持力层
(1)求单桩承载力 用标贯击数直接估算桩端和桩周极限承载力,国外已有些经验可供借鉴。施默特曼(J H Schmertmann,1969)提出按表4-16估算打入桩单桩承载力。应用范围:N=5~60。N<5时,用N=0计;N>60时,用N=60计。
表4-16 利用N值估算桩端极限阻力qbu和桩周极限阻力qsu
注:qc为静力触探的贯入阻力;摩阻比即静力触探侧壁阻力和锥尖阻力之比。
日本《建筑钢管桩基础设计规范》规定:在持力层为砂土时,桩端极限阻力为:
土体原位测试与工程勘察
式中:N1为桩尖以下2d范围内的N平均值;N2为桩尖以下10d范围内的N平均值;d为桩身直径。
桩周总极限摩阻力为:
土体原位测试与工程勘察
式中:Ns为桩周为砂土部分N的平均值;Nc为桩周为粘性土部分N的平均值;As,Ac分别为桩在砂土层和粘性土层部分的侧面积。
北京地质勘察处研究所,曾收集31组试桩与标准贯入试验求单桩承载力的对比资料,提出以下公式求钻孔灌注桩极限承载力q:
土体原位测试与工程勘察
式中:q为灌注桩极限承载力(t);lc、ls分别为桩身在粘性土部分与砂土部分的长度(m);
当孔底虚土厚度H>0.5m时,则采用下式:
土体原位测试与工程勘察
(2)选择桩尖持力层 利用标准贯入试验选择桩尖持力层,从而确定桩的长度是一个比较简便和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地层变化较大的情况更具突出的优点。
根据国内、外的工程实践,对于打入式预制桩,常选N=30~50击作为持力层。对广州地区的残积层N=30就可满足桩长15~20m对持力层的要求。但应用时应结合地区经验来考虑,如上海,一般在60m以下才出现N≥30击的地层;多用半支承半摩擦桩,即可把桩尖持力层选在地下35m及50m上下的N=15~20击的中密粉细砂及粘土层上。实践证明,这也是合理可靠的。
7.液化判别
20世纪60年代,Seed等人在对美国阿拉斯加地震及日本新泻地震的研究中,提出以标准贯入试验的N值为主要指标的“剪应力比-标准贯入法”是很有影响的。
在中国邢台、海城、唐山地震后,结合现场调查并进行理论分析研究,参考Seed等人的成果,提出了以标贯击数N值为主要参数,同时考虑地震烈度、有效覆盖压力和地下水位等主要因素的砂土和轻亚粘土的可能液化判别式。该公式纳入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规定:当饱和土标贯锤击数(未经杆长修正)小于液化判别标准贯入击数的临界值时,应判为液化土。
液化判别标准贯入击数临界值可按下式计算:
土体原位测试与工程勘察
土体原位测试与工程勘察
式中:Ncr为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N0为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表4-17);ds为饱和土标准贯入点所处深度(m);dw为地面到地下水位的深度(m);pc为粘粒含量(%),当小于3或为砂土时,应采用3。
表4-17 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
注:括号内数值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 g和0.30 g的地区。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 7-89,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林宗元主编.2003.《简明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孟高头.1997.《土体原位测试机理、方法及其工程应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土工所.2003.土工试验技术手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唐贤强,谢瑛,谢树彬等.1993.《地基工程原位测试技术》,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王锺琦,孙广忠,刘双光等.1986.《岩土工程测试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张喜发,刘超臣,栾作田,张文殊.1984.《工程地质原位测试》[M].地质出版社
❷ 鼠妇 实验成果
鼠妇全躲在了阴暗潮湿的地方\
我也是初一的,选我把^_^
❸ 原位测试与土工试验及其成果分析
原位测试与土工试验及其成果分析,是桂林岩溶区岩土工程勘察的一个重要内容。各类工程的地基基础设计,要求岩土工程勘察提供详细的物理和力学性质指标。这些参数必须通过室内或场地原位测试得到,在加以整理和分析之后,作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的一个重要部分。
1.3.1桂林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中所常用的原位测试方法
根据岩土条件,在桂林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中,目前所采用的原位测试方法主要列于表1.2。
表1.2 桂林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中常用的原位测试方法Table 1.2 Situ testing methods used commonly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in Guilin karst region
1.3.2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及标准贯入试验
1.3.2.1轻型动力触探(N10)试验
适用于深度小于4 m 的一般粘性土、粘性素填土和砂土层,表层岩溶塌陷地基密实度和地基承载力检测,此外,还常常用来检验地基处理的质量和效果。
1.3.2.1.1试验主要设备
轻型动力触探设备主要由圆锥触探探头、触探杆、穿心落锤三部分组成,落锤升降由人工操纵。
1.3.2.1.2试验主要步骤
(1)探头贯入土层之前,先在触探杆上标出从锥尖起向上每30 cm 的位置。
(2)一人将触探杆垂直扶正,另一人将10 kg穿心锤从锤垫顶面以上50 cm 处自由落体放下,锤击速率15~30击/min为宜。
(3)记录每贯入土层30 cm的锤击数N'10(击/30 cm)。
(4)为避免因土对触探杆的侧壁摩擦而消耗部分锤击能量,应采用分段触探的办法,即贯入一段距离后,将锥尖向上拔,使探孔壁扩径,再将锥尖打入原位置,继续试验。或每贯入10 cm,转动探杆一圈。
(5)当N'10>100或贯入15 cm 锤击数超过50时,可停止试验。
1.3.2.1.3资料整理
(1)轻型动力触探由于贯入深度浅,可不作杆长修正,即N'10 = N 10。
(2)绘制轻型动力触探击数N 10与深度h的关系曲线。
1.3.2.1.4试验成果的应用
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目前当地主要还是参考原《建筑地基基础规范》( GBJ 7—89)的有关规定(表1.3),并结合当地经验确定f a值。
表1.3 一般粘性土承载力特征值fa与N 10的关系Table 1.3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istic value fa of bearing capacity and N10 for general clayey soil
1.3.2.2重型动力触探(N63.5)试验
在桂林岩溶区,主要用于漓江一级阶地的卵石、砾石、砂类土的密实度确定和地基承载力确定,尤其是在一级阶地的塌陷地基中广泛运用。
1.3.2.2.1试验主要设备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的设备主要由圆锥触探头、触探杆及穿心落锤三部分组成,落锤升降由钻机操纵。
1.3.2.2.2试验主要步骤
(1)探头贯入土层之前,先测出锥尖到锤垫底面之间长度,即触探杆长度。
(2)待锤尖打入到预测位置时,从触探杆上标出从地面向上每10 cm 的位置。
(3)穿心锤自由落距76 cm,记录每贯入土层10 cm 的锤击数N'63.5。锤击速率宜为15~30击/min。
(4)每加上一根触杆时,需记录所加杆的长度,重新统计触探杆长度。
(5)如N'63.5>50,连续3次,可停止试验。
1.3.2.2.3资料整理
(1)触探杆长度的校正:
当触探杆长度大于2 m 时,需按下式校正:
N 63.5 =α·N'63.5
式中:N63.5——修正后的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
α——为触探杆长度校正系数,按表1.4选取。
(2)触探杆侧壁摩擦影响的校正:
对于砂土和松散-中密的圆砾、卵石层,触探深度在15 m 内,一般可不考虑侧壁摩擦的影响。
(3)地下水影响的校正:
对于地下水位以下的中、粗、砾砂和圆砾、卵石,锤击数(N 63.5)可按下式修正:
N 63.5 = 1.1N'63.5 +1.0
(4)绘制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与深度h的关系曲线。
1.3.2.2.4试验成果的应用
(1)根据修正后的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 63.5,漓江一级阶地的卵石、砾石、砂类土的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目前主要是查找表1.5确定,实际上表1.5主要是根据《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所介绍的各种承载力查表综合而来。
表1.4 动力触探杆长度校正系数αTable 1.4 Correction factor α of drill rod length in dynamic penetration test
表1.5 卵石土、砂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与N63.5的关系Table 1.5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istic value fa of subgrade bearing capacity of cobble, sand and N63.5
(2)确定漓江一级阶地的卵石、砾石、砂类土的地基土的密实度;主要是参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见表1.6。
表1.6 卵石土密实度与N63.5平均值的关系Table 1.6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nsity of cobble and the average value of N63.5
(3)确定地基土的变形模量E0:根据铁道部《动力触探技术规程》(TBJ18—87)中的变形模量E0与N63.5的关系,见表1.7确定。
表1.7 圆砾、卵石土的变形模量E 0与N 63.5平均值的关系Table 1.7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form ation molus of gravel,cobble and the average value of N63.5
1.3.2.3标准贯入试验
标准贯入是一种特殊的动力触探试验,适用于砂土、粉土、一般粘性土等。该试验用质量为63.5 kg的穿心锤,以76 cm 的自由落距,将一定规格的标准贯入器预先打入土中0.15 cm,然后再打入0.30 cm,记录0.30 cm的锤击数,称为标准贯入击数(N)。
1.3.2.3.1试验设备
标准贯入试验由触探头(又称贯入器、对开式管筒)、锤垫及导向杆、落锤(质量为63.5 kg的穿心锤)三部分组成。落锤距离由自动脱钩装置控制。
1.3.2.3.2试验步骤
(1)先用钻具钻至欲测土以上15 cm,且应确认钻孔通畅无堵塞。
(2)标贯探头入土之前,先测出探头靴口到锤垫底面之间的长度及探杆长度。
(3)将探头压入欲测土表面,然后进行锤击,锤击速率为15~30击/min,锤击落距76 ±2 cm,先记录贯入15 cm 的预打击数,然后记下再贯入30 cm 的标贯实测击数N'。
(4)若需进行下一深度的贯入试验,一般应隔1 m 后再进行。
(5)整个标贯过程中,孔壁不能有垮坍或孔壁上软粘土等不能被挤出,以免造成探杆侧壁摩擦加大。
(6)拔出探入器,分开对开式管筒,取出筒内土样进行描述和试验。
1.3.2.3.3资料整理
探杆长度校正:当探杆长度大于3 m 时,需按下式修正:
N =α N ·N'
式中:N——修正后的标贯击数(击/30 cm);
αN——杆长修正系数,按表1.8确定。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对杆长修正作以下说明:我国一直用经过修正后的N 值确定地基承载力,用不修正的N值判别液化和判别砂土密实度。因此应按具体岩土工程问题,确定是否修正,且需在报告中说明。
表1.8 标贯试验杆长修正系数αNTable 1.8 Correction factor αN of drill rod length in standard penetration test
1.3.2.3.4试验成果的主要应用
(1)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目前主要还是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 7—89)的规定,见表1.9和表1.10。
(2)确定地基土压缩模量Es及变形模量E0。主要参考《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所介绍成果,见表1.11。
(3)估算砂类土的抗剪强度指标。主要参考《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中的表,见表1.120
表1.9 砂土承载力特征值fak与N 的关系Table 1.9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istic value fak of bearing capacity of sand soil and N
表1.10 粘性土承载力特征值fak与N的关系Table 1.10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istic value fak of bearing capacity of clayey soil and N
表1.11 E0(MPa)或Es(MPa)与N的关系Table 1.11 Relationship between E0(MPa) or Es(MPa) and N
表1.12 砂土黏聚力c、内摩擦角φ与N 的关系Table 1.12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hesion c,friction angle φ of sandy soil and N
(4)判定砂类土的密实度。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中规定,见表1.13,标贯击数N值未加修正。
表1.13 标贯击数N 与砂土密实度的关系Table 1.13 Relationship between blow count N of SPT and the density of sand
(5)判定粘性土的稠密度状态。主要参考《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中的成果,见表1.14。
表1.14 粘性土的液性指数IL 与N的关系Table 1.14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quid index IL of clay and N
(6)预估单桩竖向承载力。主要参考《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中的成果,见表1.15。
表1.15 桩尖阻力P p、桩侧阻力Pf与N的关系Table 1.15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ile tip resistance Pp,pile side resistance Pf and N
(7)判别饱和砂土、粉土的液化。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 —2001)的规定,桂林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对于重要建筑物,可以提高1度进行抗震设防。《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01)规定对饱和砂土、粉土液化判定应采用标贯试验,在地面以下15 m 深度范围内,当饱和砂土、粉土实测标贯击数N'(未经杆长修正)小于下式N cr时,应判为可液化土。在桂林岩溶地区,主要是对建设在漓江一级阶地的重要建筑物进行饱和砂土、粉土的液化判别。
桂林岩溶区岩土工程理论与实践
式中:N cr——饱和土液化临界标贯锤击数;
N0— 饱和土液化判别基准标贯锤击数,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01)的规定选用;
ds——标贯试验深度(m);
dw——地下水位深度(m);
ρc——饱和土的粘粒含量百分率(%),当pc<3时,取ρc=3。
(8)检验地基处理质量和加固效果。主要用来检测换土垫层、灌浆加固等地基处理后的地基密实度和地基承载力。
1.3.3岩土室内试验
室内试验包括物理性质试验和力学性质试验两大部分。桂林岩溶地区各类岩土的室内试验项目见表1.16,土的主要力学性质试验项目见表1.17所示。当有其他特殊要求时,应制定专门的试验方案。
表1.16 岩土室内试验项目Table 1.16 The projects on geotechnical test in laboratory
表1.17 土的主要力学性质试验项目Table 1.17 Specific projects for main m echanical test of soil
1.3.4桂林红粘土物理力学参数分析
1.3.4.1桂林市红粘土物理性质的基本特征
(1)桂林市红粘土的孔隙比较大,压缩性较小,强度较高。孔隙比一般介于0.80~1.30之间。硬塑红粘土压缩系数一般在0.3 MPa-1以下,属中—低压缩性土;直接快剪实验的黏聚力值一般在50~100kPa;内摩擦角值为10°~35°。
(2)高液限,高塑性。根据桂林市工程勘察资料分析,液限含水量>60%的约占50%,塑性指数>20的约为70%。桂林市环城东路香山画苑、临桂县四塘乡政府地带的红粘土液限含水量最高分别为82%和86%,塑性指数则达39。
(3)饱和度高,天然密度大。红粘土的饱和度一般可大于90%,天然密度一般在18~20 kN/m 3之间,土颗粒密度2.7 g/cm 3左右。
1.3.4.2物理力学参数在空间分布上的特征
桂林红粘土是一种多种成因的特殊土,广泛分布在不同的岩溶地貌之上,红粘土的这些条件形成了其工程地质性质的各向异性,主要表现在横向分布和垂向分布的变化上。
1.3.4.2.1横向分布特征
受搬运、沉积过程的影响,比较而言,残坡积红粘土的含水量、孔隙比、液限较高,冲洪积的次生红粘土则较小;红粘土抗剪强度、压缩性一般也大于次生红粘土;但次生红粘土的透水性较红粘土大。
反映在地貌单元的分布上,不同地形地貌单元的红粘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存在较大差异。据有关资料统计,峰林平原之上的红粘土的含水量、孔隙比、液限及压缩系数均较峰丛谷地、洼地大,见表1.18。
表1.18 桂林不同岩溶地貌单元红粘土物理力学性质Table 1.18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ed clay in different terrain units in Guilin karstregion
1.3.4.2.2垂向分布特征
红粘土工程地质性质在垂直方向的变化比较鲜明,一般地说随深度的增加,红粘土中含水量增加,稠度状态逐渐从坚硬、硬塑、可塑过渡为软塑和流塑,相应的含水率、孔隙比、压缩系数等随深度的增加也变大,塑性状态随深度增加而由硬变软以至流塑,地基强度随深度增加而由高到低,故在纵向上的变化是不均匀的。红粘土在近地表3~5 m 范围内,一般处于坚硬或硬塑状态,其物理力学性质较好。在6 m 以下,土体一般呈软塑状态,物理力学性质较差;在溶沟、溶槽中,由于受地下水的补给或毛细作用,使地下水易在深部储存,故土的天然含水量往往大于液限,呈流塑状态,物理力学性质极差,不宜作为地基持力层。
研究还表明,在液性指数较小的条件下,红粘土的胀缩性具有下层大于上层的变化特点。这主要是由土层的含水量和物质成分所决定的。在剖面上,由于上层红粘土中氧化铁聚集和老化,使土的亲水性相对比下层弱,因而膨胀性能较差,而土的收缩性则主要是由于下层含水量大于上层之故。
次生红粘土在垂向上也具有类似的特征,随着深度的增加,稠度状态也经历坚硬、硬塑、可塑、软塑和流塑的过渡,相应地物理力学性质也逐渐变差。一般次生红粘土并非直接覆盖于基岩之上,而是覆盖于冲洪积形成的含卵砾石土层之上,与其一起形成次生红粘土的二元结构。此二元结构的下面才为基岩。
1.3.5桂林粉土、砂类土和卵石类土
桂林岩溶地区的砂类土和卵石类土,主要分布在漓江一级阶地,其成因为冲、洪积,从粉细砂到卵石,各种粒径范围的砂土在整个区域范围内均有分布,其主要的工程地质特征如下:
(1)粉土:漓江一级阶地区域内普遍分布,厚度一般为数十厘米至数米。为浅褐色,含少量石英砂粒及云母碎片,无光泽反应,韧性低,干强度低,摇振反应中等。湿—稍湿,呈松散—密实状态。
根据已有的室内土工试验及原位标准贯入试验结果,粉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范围见表1.19。
表1.19 粉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Table 1.19 Main index of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ilt
(2)砂类土:漓江一级阶地区域内普遍分布,厚度一般为数十厘米至数米,多见粉细砂,为浅褐色-黄褐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含少量云母碎片,其颗粒形状呈不规则形—亚圆形,级配往往不良,且有时含有约10%以上的粘粒。湿—饱和,多为松散状态—稍密状态,由于堆积时间较短以及上覆土层厚度不大,受自重压实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区域内较少见中密—密实状态的砂类土。
该层砂土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其原位标准贯入试验N 值往往不大,粉、细砂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往往只有3~5击/30 cm。若完全以查表确定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会得出很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只有40~70 kPa左右,但根据当地的工程经验,该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以达到100 kPa,主要是考虑了该层在建筑物荷载的作用下,其孔隙迅速减小,沉降能够较快完成,承载能力得以提高的缘故。
(3)卵石:漓江一级阶地区域内普遍分布,厚度一般为数米至数十米不等,且其厚度受下伏基岩面起伏的影响变化较大。卵石成分主要为砂岩,含少量石英岩、花岗岩,呈圆一次圆状,粒径一般为20~80 mm,最大可达100 mm,含量约50%~80%,局部有增减,往往充填物为圆砾、砂及少量粘性土。
以典型的漓江一级阶地桂林市建干路福隆园场地为例[13],从上至下普遍分布松散、稍密、中密、稍密等4种状态的卵石层,该层的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结果统计见表1.200
表1.20 桂林市建干路福隆园场地卵石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成果Table 1.20 Results of DPT for Fulongyuan Venues in Jian'gan Road,Guilin
❹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验教学成果
(1)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
①重视实验技术研究,为学生能力的锻炼提供优质环境
为了加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中心重视并加强实验的教学,几乎都有开设有实验课时。软件类课程采用大型实验环境,并配备多个老师和研究生进行实验指导。专业类骨干课程由专职教师共同指导。
②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
根据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取启发式的实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 注重能力发展的协调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之前,教师讲解与本实验有关的理论及实验知识和实验设计方案,让学生充分明确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要做什么、怎么做和应注意些什么,避免学生在实验中的照方抓药现象,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在实验进程中或完成之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开拓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思考,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总结的理论(教师讲解)--实践(学生独立实验)--再理论(教师、学生共同讨论,得到提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到的是系统而全面的实验技能与知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增强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心。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地将打好技能基础与培养创新能力有机地结合,开创了实验教学的新局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式。
采用精讲多练,重在实验指导的教学策略。精讲是前提,多练是基础。教师要抓住重点,讲授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通过上机练习解决怎样做的问题,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学计算机,教师通过实验指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照知识综合、技能综合与思维综合的原则,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选择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实际课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实践,对他们进行综合训练。教师提出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评与讨论中完成实验设计方案,并在教师引导下,利用本实验室的各种条件完成自行设计实验的实施。通过这样的实践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引进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将复杂的理论直观化、简单化,将简单的知识深入化,扩大认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如购买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
由有经验的老师,利用本中心提供的平台,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国内的各类计算机技术比赛,培养高精尖的人才。指导实施学生研究计划,百步梯攀登计划,促进了对学生知识综合、技能综合与思维综合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
③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法
为了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将实验成绩纳入课程的总成绩中。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包括实验预习情况、实验操作技能、实验结果好坏、实验报告是否规范整洁、实验室常识、实验态度及纪律卫生、实验素质等方面。
考核学生的独立实验设计和实践过程。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注意实验过程的考查:学生要预习,做出实验或设计方案。提交的实验报告要有现象或问题分析,结果要传到网络服务器上,提交老师检查。
一些课程考试全部在计算机上完成,取消笔试。对于综合性题目,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方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重视结果的考核。
学院还将课程与技能培训紧密结合,学生在完成课程之后,还可以参加企业的培训,获得IT 企业颁发的技术认证证书,如Cisco 的CCNP、IBM 的WebSphere 和SUN 的Java 等专业技术认证。
(2)自制设备情况
计算机网络设备价值高,但学生进行实验时需要使用电缆经常对设备进行拔插,结果导致设备容易损外,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自己设计了一个线缆引出面板,这样不仅降低了设备维护费用,而且更方便了学生完成其实验过程。
(3)学生和教师获奖情况
2004~2006年,承担国家级项目21项,经费 587万元,省部级项目46 项,经费 556.4万元,市级项目13项,经费 546.5万元,横向项目60项,经费1428.2万元。
获得省部级奖励9项,其中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5项,2005年度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申请发明专利9项,授权2项,申请软件著作权38项,授权38项,出版专著9部,发表三大索引论文217篇,其中EI索引141 篇,SCIE 索引35篇,ISTP索引 41篇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获得各种奖励情况如表4-2所示。 奖励类型 负责人 获奖项目 省部委奖三等奖 王知衍 飞机票数字影像管理系统 省部级三等奖 闵华清 基于WEB的公路养路费征收管理与分析决策系统河北省交通2003重点项目(编号J-030121) 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王知衍 飞机票数字影像管理系统 学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梅登华 华南理工大学2003-2004年度教学优秀三等奖 省部委奖一等奖 周霭如 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体系建设 省部级三等奖 周霭如 2004年南粤优秀教师 省部级三等奖 周霭如 2005年南粤建功立业女能手 省部级二等奖 董守斌 Matrix智能邮件处理系统 表4-2 2004年 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情况 竞赛名称 获奖情况 参与学生 第五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 仿真11:11(mls)第一名(一等奖) 冯帆、何华创、朱明德、陈晓洪、郭晓文、黄光略 第五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 仿真5:5(mls)三等奖 覃争鸣、郑喜景、陈亚鹏 2004中国足球机器人大赛 Fira 仿真组11:11一等奖、二等奖 冯帆、何华创、朱明德、陈晓洪、郭晓文、黄光略 2004中国足球机器人大赛 Fira 仿真组5:5 一等奖、二等奖 覃争鸣、郑喜景、陈亚鹏、刘伟 2004中国足球机器人大赛 Robocup 中型组1:1 三等奖 章奕贵、惠佳星、孙广成、梁立平 2004中国足球机器人大赛 Robocup 中型组2:2 三等奖 章奕贵、惠佳星、孙广成、梁立平 2004年第六届中国智能机器人学术研讨会足球机器人表演赛 仿真组5:5 第一名 范耀军、覃争鸣、郑喜景、陈亚鹏 FIRA robo world cup 2004 Korea SimuroSot 11:11第三名 冯帆、何华创、朱明德、陈晓洪、郭晓文、黄光略、覃争鸣 2004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大赛 一等奖 梁成、张嘉华、陈利强 2004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大赛 一等奖 陈戈、罗学成、张栋浩 2004 全国高校IBM Linux随需应变应用设计大赛 一等奖 程媛媛、伍子轩、张芳松、江炜斌 第二届“趋势科技百万程序竞赛”决赛 第五名(五等奖)¥50,000 方天、邓宇翔、黄建辉、何超林 第二届“趋势科技百万程序竞赛”决赛 最佳造型奖 ¥30,000 刘伯豪、罗志敏、黄贤俊、黄伟、叶健峰 第二届“趋势科技百万程序竞赛”决赛 最佳变革管理奖 ¥30,000 林古宏、汤思 、邓维、黄海伦、王征宇 “高教社杯”200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模型竞赛 省一等奖、全国一等奖 杨劲锋(成员之一) “高教社杯”200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模型竞赛 省三等奖 郭胜基 表2-2 2005年 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情况 竞赛名称 获奖情况 参与学生 第三届全国搜索引擎和网上信息挖掘学术研讨会(SEWM)中文网页分类测评(CCT) 木棉中文网页分类系统,第一名 曹鸿 第三届全国搜索引擎和网上信息挖掘学术研讨会中文WEB信息检索 木棉中文信息检索系统。第一名 陈晓志 第三届全国搜索引擎和网上信息挖掘学术研讨会中文WEB信息检索 主题提取任务,第一名 欧健文、蔡斌、郭立山 第三届全国搜索引擎和网上信息挖掘学术研讨会中文WEB信息检索 文本分类,第一名 朱旭圻、刘鹏飞 2005年度“微软创新杯软件开发大赛” Butterfly旅游自助系统,第二名 邓宇翔 2005年度“微软创新杯软件开发大赛” Butterfly旅游自助系统,第二名 黄建辉 2005年度“微软创新杯软件开发大赛” 中国区优秀成果奖 周维 2005年度“微软创新杯软件开发大赛” 中国区优胜奖 张佳祺 2005年度“微软创新杯软件开发大赛” 中国区优胜奖 黄斌 2005年度“微软创新杯软件开发大赛” 中国区优胜奖 周维 首届全国大学生思科网络设计大赛 三等奖 李键伟 第二届IBM全国“Linux随需应变”电子商务软件设计大赛 优胜奖 黄斌 美国国家半导体2004-2005中国音频设计大赛 PC-Centered Audio System,优秀奖 魏彬彬 第二届“波导杯”手机软件设计大赛 交通查询,三等奖 魏彬彬 Java Cup全国大学生信息技术大奖赛 VDisk,全国二等奖 陈建、罗家峰、李静锴 许耿聪 Java Cup全国大学生信息技术大奖赛 VDisk,优胜奖 奚建飞、郭懿心、梁轶涛、王新忠 微软Imagine Cup软件开发大赛 全国第二名 何超林,方天 微软Imagine Cup软件开发大赛 优胜奖 黄伟、符伟安 第八届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作品竞赛 基于多维感知的智能教学机器人,三等奖 叶荣华、余刚 第八届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作品竞赛 关于大规模地形场景组织和渲染的策略的研究,一等奖 张嘉华、梁成、陈春华、陈利强 第九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作品竞赛 关于大规模地形场景组织和渲染的策略的研究,二等奖 张嘉华、梁成、陈春华、陈利强 第六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 FIRA仿真 11:11,亚军 冯帆、陈焕、陈墩金 第六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 类人组,亚军 章奕贵、孙广成、陈墩金、柳雄、陈健 第六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 FIRA 仿真 5:5,二等奖 郑喜景、陈亚鹏、覃争鸣 2005中国机器人大赛 FIRA 仿真 11:11,二等奖 冯帆、陈焕、陈墩金、陈经特、陈健荣、蔡洁锋、覃姜维 2005中国机器人大赛 RoboCup中型组4:4,季军 惠佳星、章奕贵、孙广成、梁立平、张斌 2005中国机器人大赛 FIRA 仿真 11:11,一等奖 陈墩金、冯帆、陈焕、陈经特、陈健荣、蔡洁锋、覃姜维 2005中国机器人大赛 FIRA 仿真 5:5,一等奖 陈亚鹏、覃争鸣、郑喜景、陆露、刘雪红、张智明、施东炜、吴伟文 2005中国机器人大赛 RoboCup中型组2:2,二等奖 章奕贵、惠佳星、孙广成、梁立平、张斌、陈春华、何文裕、严世广 2005中国机器人大赛 RoboCup中型组 2:2,三等奖 孙广成、章奕贵、惠佳星、梁立平、张斌、陈春华、何文裕、严世广 2005中国机器人大赛 RoboCup中型组 4:4,三等奖 章奕贵、孙广成、惠佳星、梁立平、张斌、陈春华、何文裕、严世广 2005中国机器人大赛 类人组,技术进步奖 柳雄、孙广成、陈墩金、杨育奇、范耀军 第十届FIRA足球机器人世界杯 FIRA HuroSot ,第三名 范耀军、覃争鸣、陈墩金、冯帆、章奕贵、郑喜景、陈亚鹏、陈健 ACM程序设计大赛 广东省第二名 ACM程序设计大赛 亚洲赛成都赛区,银奖 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大赛 Et防火墙,二等奖 张智卓、朱志强 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大赛 基于P2P的IPTV软件系统,二等奖 陈新新、陈业伟、连宾雄 “数模”大赛 美国赛,三等奖 陈炎 表2-3 2006年 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情况 竞赛名称 获奖情况 参与学生 2006中国机器人大赛 类人组,冠军 柳雄、孙广成、陈墩金、杨育奇、范耀军 2006微软中国软件设计大赛 第三名 黄福鹏、孙镇涛、柴阳阳、王艳波
❺ 中国70年代科技成果
1、东方红一号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该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卫星设计的工作寿命20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与地面失去了联系。由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近地点高度较高,因此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仍在轨道上。
2、两弹一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3、晶体管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4年,中国制成了第一台全晶体管电子计算机441—B型。
4、1965年9月17日,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研制成功
从1958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化学系三个单位联合,以钮经义为首,由龚岳亭、邹承鲁、杜雨苍、季爱雪、邢其毅、汪猷、徐杰诚等人共同组成一个协作组。
在前人对胰岛素结构和肽链合成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开始探索用化学方法合成胰岛素。经过周密研究,他们确立了合成牛胰岛素的程序。这是中国当时唯一一次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
5、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6年10月27日,中国在本国国土进行的导弹与核弹头结合的发射试验。又称导弹核武器试验 。
10月25日,聂荣臻抵达导弹试验基地,对试验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和部署。26日,核导弹安全转运至发射阵地。27日凌晨,完成导弹与核弹头的对接。9时,核导弹起飞,9时9分,经894千米的飞行,核弹头在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的靶区上空569米的预定高度爆炸。
爆炸威力为1.2万吨TNT当量。在此之前,没有任何国家在本国国土上进行导弹核武器试验。“两弹结合”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有了能用于实战的核导弹。此后,未再进行导弹与核弹头结合发射试验。
❻ 什么叫工艺试验
准确的说工艺试验是为考查摸索工艺方法、工艺参数的可行性或材料的可加工性等而进行的试验。
应记录焊接时的气候条件、焊机参数、电流大小、焊条型号、杆件是否预热、焊接效果(焊缝强度是否符合要求)。根据工艺试验成果,总结出能够指导正式施工的作业指导书。
❼ 什么是中试试验
中试就是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即中间阶段的试验,是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较小规模试验。
企业在确定一个项目前,第一要进行试验室试验;第二步是“小试”,也就是根据试验室效果进行放大;第三步是“中试”,就是根据小试结果继续放大。中试成功后基本就可以量产了。
验证内容
(1)工艺验证(工艺流程、工艺路线、单板工艺、整机工艺、包装工艺、物流工艺);
(2)工装验证(装配工装、测试工装、生产设备)
(3)生产测试环境、测试程序、工作程序进行验证,并完成相应检定规程;
(4)结构验证;
(5)产品数据验证(BOM、PCB、SCH等设计文件及生产性工艺文件验证)
(6)产品可靠性验证;
(7)对物料可采购性验证;
(8)对研发遗留问题进行验证。
❽ 要当试验员需要做些什么
建筑工地实验员要按规定对原材料和过程半成品送到质监站去检测,然后取报告,送检材料的复试报告拿到后,及时送给工地资料员。负责现场标准养护室的动态监控,满足试块养护要求,填写试验台帐及技术资料台帐,负责编写一部分技术资料以及贯标资料等。
❾ 科技成果报告怎么写小学的,快速。
小学的,要求不是很高,以下内容有的就写没有就不需要写了
文本结构
科技成果报告文本由标题、摘要、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
标题
简明、准确地写出该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摘要
概括地说明该研究的目的及重要性,并极其扼要地表述是以何种实验材料与方法得出的何种研究结论,突出论文的新见解和研究结果的意义。
关键词
这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词汇,它可以从标题和摘要中提出(一般提出3-4个关键词),关键词可供检索性期刊(或数据库)编入关键词索引,供国内外科技人员查阅。
前言(或导言、引言)
简要表述本研究课题的背景、前人的研究结果和未能解决的问题,以及本研究的主要实验(试验)内容和研究目的。
材料与方法
详细写出本研究所用的实验(试验)材料、实验条件、采用的实验方法以及其理论依据,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
结果
客观描述和科学分析实验(试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写明应用的公式、反应方程式;用表格、坐标图或曲线图准确列出实验中得出的数据;表述实验得出的最终结果。
讨论
讨论是将实验研究中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高度。其重点内容是对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科学分析,并对数据误差和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进行解释,探讨对实验材料及方法的改进。在讨论的撰写中,表述要全面、辩证、客观、切忌武断。
参考文献
列出与本研究课题直接有关的前人发表的文献(包括参考前人的成果、方法、材料等)
参考文献的格式如下:
作者、论文标题、期刊名、卷、期、页、年份(图书主编、书名、页、出版社、出版年份)
还要翻译么…
❿ 请问有谁能帮我《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体系的思考》这论文的预期成果和实验方案与可行性分析怎么写呀谢谢
企业盈利—看成本效益.二看产品附加值,技术品牌.三看市场需求.四看回报率,时间利润.先试点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