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生物学最新成就
最新生物学研究成果
一、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新发现
在对果蝇和小鼠的研究中,研究者证实了一种造成Alzheimer病人伤害性脑斑块积累的蛋白实际上是一种分子运输系统的重要部分,在脑中作为蛋白运输的信号。此外,研究者还分析了这种称为“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蛋白质,这种蛋白可导致脑运输通道的阻碍并最终神经细胞死亡。
这一发现是描述APP运输作用的第一批数据,而且对于Alzheimer患者脑内蛋白的细胞间运输功能,此提出了一个关于β-淀粉样蛋白的伤害性斑块沉淀物的新假说。
这一发现的研究者是Howard Hughes医学院,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细胞和分子药物教授,Lawrence S.B. Goldstein博士。研究结果发表于11月8日的Neuron 杂志和12月6日的Nature杂志。
“虽然这还只是对APP轴突输送和β-淀粉样蛋白产生部位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初步了解,但是我们的工作对Alzheimer病人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的方式,即直接地针对β-淀粉样蛋白和APP运输” Goldstein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来了解APP产生β-淀粉样蛋白的机制。”
他还说,人体内所有的细胞都能产生β-淀粉样蛋白,但是只有神经系统会被这种蛋白伤害。“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神经元易于被APP损伤的原因。”
虽然科学家已经知道了APP形成的斑块产生于β-淀粉样蛋白,但是他们并不清楚这种蛋白是怎样在哺乳动物体内发生作用的,也不清楚APP是在哪里转化为β-淀粉样蛋白的。
在2000年11月 Neuron 研究首次公布的研究结果中,Goldstein领导的小组描述了APP与一种轴突内物质转移信号的关键酶之间生化反应第一个证据,这种酶使得中枢神经系统在轴突内进行长距离的物质传送。
在2001年11月8日出版的 Neuron 中,研究者用果蝇作材料,确定了APP在轴突运输中的关键作用。缺失APP会导致轴突物质运输功能的丧失。在另外的一系列实验中,当他们在果蝇体内引入了过量的APP,则轴突系统则阻塞并死亡。
在他们最近的Nature发表的文章中,研究小组用一个小鼠模型鉴定了决定分子移动的运输系统——被称作β-secretase (Bace)和presenilin的酶系,这些酶也作用于APP 转化为β-淀粉样蛋白的过程中。 这一过程发生于轴突运输过程中细胞中的APP, Bace和 presenilin。
“一旦产生了β-淀粉样蛋白,轴突运输就可能被阻断,” Goldstein说,“我们认为这种阻断可以看作运输通道阻碍和神经元死亡的标志”。(基因潮)
二、追踪病原体:新的数据库开发成功
Cornell大学12月4日消息:食品科学,工程和计算机系的学生联合开发出了基于网络的软件和数据库,用于追踪和比较细菌的遗传印记和特征病原体追踪软件使得从事追踪毒性菌源及其蔓延的科学家进行冗长的菌株对照程序的耗时,从原来的几天或几小时缩短至几分钟。.
“在进行病源体追踪以前,实验室使用了三种不同的数据库和两种表格程序”,Cornell 大学食品科学系的助理教授Martin Wiedmann说道:“我们寻找工程和计算机系学生合作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虽然目的明确,但我们不知道怎样将这些想法组合起来。”
“在进行病源体追踪以前,实验室使用了三种不同的数据库和两种表格程序”,Cornell 大学食品科学系的助理教授Martin Wiedmann说道:“我们寻找工程和计算机系学生合作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虽然目的明确,但我们不知道怎样将这些想法组合起来。”
该数据库的新颖之处在于使菌株特征比较和分子亚型影象(DNA指纹技术)变得更简洁,研究者可以使用这种工具从不同实验室快速收集菌株的亚型数据,来分析许多感染性疾病的爆发和流行,并总体评估细菌的生物多样性。
在1999年Wiedmann首次应用他的原始数据库从而协助降低了李斯特杆菌病爆发的死亡人数。1998年十月和1999年2月之间,全国有100多人因为食用了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罕见杆菌污染的热狗而遭受感染,Wiedmann的工作使Atlanta疾病控制中心(CDC)确定了疾病爆发的原因,结果污染的热狗立即被禁售,成为历史上最大的食物禁售事件。病原追踪的早期版本发现15个样品中有7个具相同的遗传指纹,这意味着这7个病人感染了同一菌株,CDC也注意到了李斯特杆菌病感染病例的上升,但直到有Wiedmann的指纹技术以后,他们才认识到了所寻找的菌株。
Wiedmann实验室开发新的数据库的学生之一,Michael Chung,先是开始组织了数据库所需要的病原体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区带DNA序列及其显型特征,然后与开发该软件的计算机系的学生团队合作,建立了网络服务器,并发展了软件的图象识别能力。
项目在2000年秋末完成,然而Chung说该程序还不能转移到多台计算机中使用,增加新特性也比较困难。但在过去的一年内,Chung和Cornell大学已毕业的学生Steven Cai,在校三年级学生Mike Bohlander,已经极大的改进了该程序使得其能在大型网络服务器上安装并能处理大容量的数据和查寻。
数据库中含有数以千计的指纹数据,及食物污染病原体,酸败有机体及其他如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杆菌,假单胞菌,弧菌,溶血链球菌,乳酸菌的数据。为Cornell 大学“世界冠军机器人足球”团队(RoboCup)开发过图象识别软件的99级计算机系学生Thibet Rungrotkitiyot,开发了病原体追踪的图象识别软件,为不同菌株遗传印迹进行图象比较。
病原体追踪软件的编程是由计算机系2000级学生Xiaozheng Zhong,Joe Cheng-Yu Huang ,2001级的David Wang,Rungrotkitiyot, Jian-Ning Janet Cheng,Ernie Ho共同完成的。文库和搜索引擎由Cai Chung, Wiedmann 和 Roger Jagoda研究员开发。项目经过Cornell 大学食品科学系的副教授Kathryn Boor的努力,得到了美国农业部和Dairy Management公司的支持。
母爱来自恐龙?
2004年09月21日15:33 国际先驱导报 人们通常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护行为由鸟类进化而来,但最新古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显示,鸟类的这种行为很可能是继承自恐龙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在恐龙灭绝后,类似于鳄鱼这样的爬行动物以及鸟类,对自己的后代都有本能的关爱行为,它们孵育和喂养自己的子女,并为自己的子女挡风遮雨,保护子女的安全。古生物学家一直迷惑不解的是,这种养育行为是从爬行类和鸟类开始独立进化的,还是继承自它们共同的祖先——恐龙? 最近,中美科学家所做的一项联合研究对动物养育行为的起源提供了初步的答案。他们所利用的正是中国辽宁发现的一处非常奇特的恐龙化石遗迹。 中国有着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在中国的内蒙、辽宁、广东、四川、河南等省都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群。这处恐龙化石遗迹是辽宁省农民发现的,恐龙化石现在保存在大连自然博物馆。 这处恐龙化石遗迹的主角是一个成年鹦鹉嘴龙,但令人称奇的是这只成年鹦鹉嘴龙的周围蜷缩着34只小鹦鹉嘴龙,这处遗迹将一幅舐犊情深的场面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是生活在1.25亿年前的一个恐龙家庭,而不是35只互不相干的恐龙凑巧聚在了一起。”研究的参加者之一,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的戴维·瓦里基奥教授说,“人们通常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护行为由鸟类进化而来,但这项发现显示,这种关爱行为是一种更为原始的本能,鸟类的这种行为很可能是继承自它们的祖先——恐龙。” 鹦鹉嘴龙生活在1亿多年前的亚洲东北部,也被称为“鹦鹉蜴”,因为它们有着鹦鹉一样的喙。鹦鹉嘴龙强壮、敏捷,用两个后腿行走,以坚硬的植物枝干和果实为食。这处化石遗迹保存的相当完好,研究人员没有发现分离的骨骼,这表明当时这些恐龙是在活着的状态下被迅速埋葬的。而且它们死亡的姿态并不是像通常那样侧卧在地上,而是直立并且头向上伸着。当时发生了什么,让这35条鹦鹉嘴龙定格在这一刻? 有人猜测是火山爆发的火山灰掩埋了这些恐龙,但戴维· 瓦里基奥认为火山灰埋葬的速度不会这么快,不可能形成今天这样的场景。他更倾向于当时突然发生了塌方或洪水,使这一家子恐龙顷刻之间就被埋葬,直立并向上伸着头的化石让我们看到了它们当时垂死挣扎的景象。 有些种类的恐龙,如兽脚龙和鸭嘴龙被认为也可以筑巢,但辽宁鹦鹉嘴龙化石是第一个显示恐龙具有养育行为的清楚的例证。现在还无法确定这个长75厘米的成年恐龙的性别,但无论雌性还是雄性动物都有照顾后代的本能,许多鸟类父母双方都具有照顾子女的天性。从化石还无法判断幼鹦鹉嘴龙的大小,但幼龙的骨骼发育良好,已经完全骨化,说明这些幼龙当时非常健康,也间接说明了成年龙对这些幼龙照顾得很好。 密歇根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杰夫·威尔逊说:过去通过化石来识别古生物的养育行为非常困难,因为生物的行为和生物外表或结构不同,无法从只能显示单一时间断面的化石来推断。而辽宁鹦鹉嘴龙化石的可贵之处是不仅显示了恐龙的个体,而且显示了个体之间可能的关系,也可以说显示了一种生活状态,这是非常罕见的。1.25亿年前的一次灾难如同一架相机,清楚地拍摄了一群幼小恐龙围绕在母(父)亲身旁的画面。但动物的养育行为是复杂的,如果恐龙具有这种行为,那么它们达到何种程度还不得而知。也许成年恐龙只是为了能看到自己的子女,而简单地把幼龙聚拢在一起? 人们常常认为恐龙是一种很笨的动物,现在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恐龙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聪明和复杂。我们可以设想,作为地球上多种动物的祖先,恐龙把养育子女的技能传给了后代,凭借这样的技能,这些后代在经过了亿万年痛苦的进化后终于走到了今天。
B. 目前在生物科技方面有研究成果,求全世界各种生物、环保等科技大赛,最好是国家级或更高。谢谢
澳大利亚生物科技最新进展
卓越的国际声誉
澳大利亚的医学研究建立在逾百年的卓越成就上,并在继续为改善人类健康做出重大贡献。澳大利亚的先驱企业家与生物科技的创始人们披荆斩棘,创新实践,为其生物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青霉素的发现与开发,到电子耳蜗和仿生耳的发明,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硕果累累、捷报频传,在医学研究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这个国家勇于发现的传统于2005年再次获得令人欣慰的报答——两位澳大利亚学者Barry Marshall和Robin Warren赢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彰显出澳大利亚的医学研究实力。他们发现了胃溃疡是由一种常见的内脏细菌(即幽门螺杆菌)而非压力引起的。这两位科学家是澳大利亚诺贝尔奖获得者杰出名单中最新添加的两位。1915年,父子团队William Henry Bragg和William Laurence Bragg 因创建用X光分析晶体结构的新的科学分支而荣获诺贝尔奖。Howard Walter Florey 则是在 1945 年获的该项殊荣,他发现盘尼西林对多种传染病的治愈具有特殊的疗效,这一发现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1963年,John Eccles 在神经生理学领域的开创性实践,使他赢得诺贝尔桂冠;John Cornforth 则是因其在立体化学领域的成就,而于1975 年赢得此奖。Frank Macfarlane Burnet 对获得性免疫耐受性的发现,以及 Peter Doherty 在细胞媒介型免疫防御特异性领域取得的成就,都大大丰富了免疫学。他们分别于在1960年和1996年,荣获了此项举世公认的奖项。从而使澳大利亚这个年轻且总人口只有2,000万的国家却先后共有9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的殊荣。
澳大利亚其他的世界领先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包括:阻塞型慢性肺病的治疗,kapanol 无疼持续型隐形眼镜,防止心力衰竭的激酶抑制剂,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防止人类乳突瘤病毒而研发的疫苗,显示人类癫痫发作症状的老鼠模型,极具革命性的基因沉默技术,合成不饱和脂肪酸,将对治疗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产生关键作用的“动物模型”,确认Sutherland -Haan综合症智力障碍患者具有的一种基因和发现酸性土壤地区耐铝毒基因的几种DNA标记。这些卓尔不凡的成绩受到了国际的公认。
无限的优势和潜力
低成本的研发、出色的科技人才、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商业化的历史业绩,都显示出澳大利亚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生物科技之都。目前澳大利亚已成为亚太地区第一、世界第六的生物科技中心。
澳大利亚仅拥有世界0.3%的人口的,却拥有2.5%的世界医学研究,以及2.9%的全球科技出版物。经济学人智库2005年11月基准研究报告的部分结论包括:作为开展临床试验的地点,与包括英国和美国在内的6个竞争国家相比,澳大利亚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在成本方面显著低于如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OECD成员国家,尤其在高技能劳工的雇用成本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澳大利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因其能有效平衡各方利益,而位居日本、英国和美国之前。
澳大利亚拥有高技能、高生产力的多元文化劳动力,有效地支持了其国际竞争力。这样的劳动力的产生正是由于澳大利亚的世界级的教育系统。据管理发展学院(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称,澳大利亚的教育体系因其能够满足有竞争力的经济的需要,在世界上排名第四;其大学教育体系则排名第九。在《时代》杂志年度世界大学排名中,6所澳大利亚大学位列世界前 50强。2002年,澳大利亚劳动人口中研究人员的比例(平均每千劳动人口7.2人)在OECD 国家排名第七位,高于经济合作组织平均水平的6.3 人。
澳大利亚的主要生物科技公司的数量在短短4年时间内翻了一倍有余,达到420家。与美国和欧洲的同业相比,澳大利亚的生物科技行业相对较年轻,近50%在澳大利亚股票交易所上市生物技术公司是从公立研究机构中涌现而出的。大多数澳大利亚生物技术公司属于中小型企业。但是在过去几年中持续强劲的增长以及迅速增加的市值标志着实力转换。截止到2005年12月,157家在澳大利亚股票交易所上市的生物技术、医疗设备和其它保健公司的市值,由2004年的271亿澳元增加至424亿澳元,在一年时间内上升了56.5%。这些领域中主要的15家公司的市值为349亿澳元。
·百人博士发现肝脏再生新机制文章登Hepatology
·杰青09最新文章解析蛋白机制
·第四军医大干细胞研究成果
·09中国科学家新发表论文
·港中大研发成功:鸡吃米可抗禽流感
·曹雪涛院士09最新文章解析肿瘤免疫逃避机制
·北大985计划发表最新文章
·女博导甲基化研究成果登Genome Research
·特聘教授08年多篇文章解析疾病分子机理
·最新发现与创新:苹果的气味“看”出来
·十年引用次数最多的中国科学家论文
·09年中国科学家两篇高点数文章
·南农大973项目成果登英文期刊
·中国科学家1月Nature文章
·引用最多的中国科学家论文(2008)
·再站辉煌:神经所09年最新《Neuron》文章
·女院士08国家自然科学奖成果文章
·863项目连发两篇文章
·08年国家科技奖励获奖项目拥有八百余项发明专利
·厦大开发新型试剂盒 5分钟测赤潮生物
·07增选院士最新JBC文章解析信号蛋白
·08盘点:北大发表的学术论文(下)
·清华大学连发JBC,Nature子刊文章
·浙大生科大熊猫基因组研究成果登PloS One
·北京人禽流感病例病毒分析结果公布
·863项目专家最新《PNAS》文章
·复旦女博士最新《Cell》子刊文章
·我国胃癌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有效降低胃癌发生率
·新方法治疗Ⅰ型糖尿病获成功
·中国干细胞及再生技术将获里程碑式发展
·中科院2008年取得一批重要创新成果
·上海农科专家首创香菇DNA指纹图谱库
·上海生科院一项优秀科技成果荣获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
·香港:患者发生肝细胞肝癌的有效预测
·影响因子达52的国际期刊发中国新研究成果
·华东师大周晓明教授《Nature》子刊文章
·中科院博士连发Nature,PNAS文章
·云大等携手多国科学家《Cell》子刊文章
·小麦评估体系研究获08年科技进步一等奖
·瑞金医院5代人不懈研究胃癌 “厚积薄发”摘硕果
·Stem Cell:细胞静止与癌症...(1-21)
·人禽流感疫苗研究热门技术:反向遗传技术(1-21)
·日本学者发现治胆管癌新药(1-21)
·两蛋白与肿瘤细胞分化有关(1-21)
·Nature子刊:特殊蛋白妨碍p5...(1-21)
·法研究发现一种免疫细胞会引发帕金森...(1-21)
·干细胞实验技术入门(1-20)
·流式细胞术的最新突破(1-20)
·抗癌新药nimotuzumab将进...(1-20)
·科学家揭开人体颤抖之谜(1-20)
·美绘制出癌症标识酶三维结构图(1-20)
·科学家发现新的基因变异 携带者患心...(1-20)
·发现植物固醇合成新路径(1-20)
·Nature:炎症与癌症易感性(1-19)
·最新Cell封面文章解析泛素化与细...(1-19)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list.asp?boardid=3
C. 目前生物科技有什么最新发展成果
目前生物科技有什么最新发展成果
1.我国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
2006年11月1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网络版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组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成果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并且提示β2-肾上腺素受体有可能成为研发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药物的新靶点。
2.我国抗糖尿病新药研究取得开创性进展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科学家2006年在非肽类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于2007年元月第一周发表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美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在向媒体的书面新闻发布中指出,这类口服有效的非肽类小分子激动剂有可能成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一种新型疗法。
3.揭示果蝇记忆奥秘,探索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组关于果蝇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蝇的脑中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记忆中心,而是不同感觉记忆储藏在不同的区域里,并且像人类能记住图像的高度、大小、颜色等不同参数一样,果蝇的图像记忆也有对应的不同参数。通过对果蝇记忆基因的研究,可进一步运用到小白鼠、哺乳动物甚至人类身上,从而解决人类失眠、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
4.饮用水质安全风险的末端控制技术与应用
为及时评价水质状况及应对突发事件,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开发出适合末端水质监控的生物在线监测与预警技术,建立并完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在分子、细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适用于水质评估的技术体系。研究中开发的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共产生发明专利22项,发表论文61 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3篇。
5.美国科学家制出“仿生眼”助盲人恢复视力
美国科学家说,将可在两年内提供“仿生眼睛”植入手术,帮助数百万盲人恢复视力。
美国的研究人员已获准于两年内在五个治疗中心为50到70名病人安装这种“仿生眼睛”。
以希腊神话中百眼巨人阿古斯(Agrus)命名的“阿古斯二型”系统利用一个安装在眼镜上的照相机,把视觉信号传送到眼睛里的电极。
以前接受不够先进的人工视网膜移植手术的病人能够“看到” 光线、影像和物体的运动。但图像不够清晰。
一名失明者在1999年接受了这种手术,现在他上街时能够避开长的或较低的树枝,但看人时好像是看到一团黑影。
不过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说,他们研造的“仿生眼睛”尝试从相机取得实时的图像,然后把它们变成微弱的电信号,输送到一个接收器后,在通过电极,刺激视网膜的视觉神经向大脑发出信号,让失明者能够“看到”景物。
这种新的装置比传统的人工视网膜更细小,但拥有多达60个电极,使解像度更高。而且面积只有一平方毫米,植入手术也更容易。
D. 搜寻“生物学最新进展”有关科研方向、课题及成果内容
《自然》杂志公布全球首个个人基因组图谱
2008年世界进入个人基因组时代,从4月开始,相继有DNA之父詹姆斯·沃森基因组图谱、首个女性基因组图谱、首个癌症基因组图谱、首个汉人基因组图谱出炉。这些成果为疾病的研究带来新的视野。
2008年度诺贝尔奖
2008年,病毒学家和GFP专家是诺贝尔奖的最大赢家,生理或医学奖授予了发现艾滋病病毒和人类乳突淋瘤病毒的三位科学家,而化学奖授予了GFP领域的三个关键人物,下村修、马丁查尔菲和钱永健。
中国科学家《Nature》改写进化史
恐龙-鸟类进化过程中缺失的拼图被中国科学家补上,张福成等研究人员的新发现,改写了恐龙-鸟类演化的历史,他们还原了历史的真相。
《Science》改写癌症研究:肿瘤转移并不是晚期事件
新的研究成果颠覆了经典的癌症理论,肿瘤细胞转移并不是癌症晚期事件,其实癌症转移从癌症发生的早期就已经悄悄开始了。这一新的发现,将改变癌症的治疗策略。
08《科学》十大突破最高奖:细胞程序重排技术
iPS技术2008年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12月入选Science十大科学突破,它的研究意义在于开启了再生医学领域的新篇章,人类疾病治疗手段也因它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英国放行"人兽胚胎":不会出现"人猿战士"
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受到伦理道德的限制,科学家们转而把希望寄托在克隆技术上,希望通过动物的卵细胞构建人兽混合胚胎以走出困境,英国成为首个吃螃蟹者,国家立法批准人兽胚胎的研究。
克隆研究重大突破:冷冻小鼠的健康克隆体
从一个在零下-20℃保存了16年的小鼠脑组织死亡细胞中提取细胞核,通过克隆技术产生了12个健康的克隆胚胎,这不是梦想,是现实,科学家新开发的克隆技术取得了新的突破。这意味着,将来人类可以克隆恐龙、埃及法老,只要能获得死细胞,科学家就能把它/他复活。
《柳叶刀》发布干细胞治疗大突破
干细胞一直是再生医学研究的热门领域,2008年,干细胞理论研究取得了诸多成绩,可是干细胞治疗技术一直没有突破,《柳叶刀》这项成果在干细胞治疗领域取得了质的飞跃,研究者用患者的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出器官,再移植到患者体内,成功治愈患者。这项里程碑式成果加速的干细胞治疗的步伐。
世界首例人造无核红细胞诞生献血或成历史
血液,生命的液体。2008年科学家首次培育出人体无核红细胞,这意味着人类在人造血液的进程上又迈出非常重要的一步,以后人们就不用担心血液短缺的问题了。一旦这项技术成功的应用于实际生产,你想要多少血液就有多少。 在未来,献血因此而将成为历史。
2007
7月
2007年7月18日,克莱格•凡特领导的研究团队将丝状霉浆菌(Mycoplasma mycoides)的基因组克隆到山羊霉浆菌(Mycoplasma capricolum)体内,这是人类首次将整个基因组在不同物种之间克隆。
6月
2007年6月29日,国际合作团队完成了埃及斑纹(Aedes aegypti)的基因组定序,发现约含有13亿7600万个碱基对,组成约15000个基因。这项研究有助于一些传染病,如登革热或黄热病的防治。
5月
2007年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
2007年5月2日,哈萨克里海地区从4月以来,已发现超过800只大小海豹死亡,原因可能是暖冬与冰层提早溶化。
2007年5月1日,美国埃默里大学与亚特兰大耶基斯国家灵长类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从黑猩猩肢体语言研究中,推测人类语言的起源可能来自肢体动作。
3月
2007年3月27日,美国内华达大学的科学家,经过7年的研究,培育出一头带有15%人类细胞的绵羊,他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培育出带有人类器官的绵羊。
2007年3月13日,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会导致细菌大量繁殖,并且释放毒气。这种现象可能是过去几次生物灭绝事件的原因之一。并且可能正在当前的世界上重演历史。
2007年3月12日,韩国首尔大学的科学家宣布,他们确定了水稻稻瘟病之病原细菌的数百种致病基因。
2007年3月11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神经生物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利用特殊分析方法,解开了神经细胞突触的控制机制。
2007年3月2日,日本理化研究所的科学家在最新的期刊上发表,他们成功的以体外受精失败的实验鼠卵子培育出胚胎干细胞。
2月
2007年2月24日,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塞内加尔的黑猩猩族群中,具有使用树枝制作矛,并捕猎丛猴的行为。且只有雌性才有这种技能。
2008
3月12日,卡内基研究院的科学家发现,某些微生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并没有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净出入。他们的研究对象是一类称为Synechococcus的蓝细菌。(ScienceDaily)
1月15日,利用细弱螺旋体(Treponema pertenue)所进行的遗传学研究,发现了支持梅毒是由哥伦布及其船员由美洲带往欧洲之理论的新证据。(NewScientist)
1月15日,古生物学家在乌拉圭海岸发现新啮齿类物种Josephoartigasia monesi长约53厘米的头颅化石,此种动物估计重量超过1000公斤,是已知曾存在过最大型的啮齿动物。(Naturenews)
1月11日,美国科学家利用RNAi技术检测数千个基因,进而辨识出273个与HIV病毒增殖有关的人类蛋白质,使爱滋病治疗除了传统针对病毒本身的药物以外,也可能以人类蛋白质为目标的疗法。
10月26日,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发现者之一詹姆斯•沃森,从工作了43年的冷泉港实验室退休辞职,原因是由于先前所发表的争议性种族言论。
10月8日,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两名美国科学家马里奥•R•卡佩奇、奥利弗•史密斯和英国科学家马丁•J•伊文思获得此奖项。
9月20日,美国自然史博物馆与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在一具1998年出土于蒙古的迅猛龙化石标本上,发现了羽茎瘤(quill knobs)的存在,显示这类生物身披羽毛。
E. 最新的生物研究成果
生物通综合:近期,我国生物领域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中科院重离子束治癌技术即将进入临床治疗、云南大学人类遗传学研究中心发现三个疾病相关基因、华中农大转基因棉通过鉴定。此外,青岛大学中美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揭牌,河北省也有了首家植物分子育种中心。
云大发现高血压等三个疾病相关基因
中国少数民族DNA库项目负责人、云南大学人类遗传学研究中心主任肖春杰今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他们最新从中国首个少数民族DNA库中研究发现神经纤维瘤 、高血压、多指(趾)等三个疾病相关基因。此发现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罹患这三种疾病者可以根据其基因而“对症下药”。
据了解,不久前在此间的云南大学建成的中国首个少数民族DNA库拥有除高山族外的中国五十四个少数民族的DNA样品,覆盖了全中国十六个省和云南十四个地州的八千多份DNA样品,是目前国内外样品量最大、收集民族最齐全的基因库。
肖春杰教授称,其在研究中就揭示了云南二十五个少数民族Y-DNA(父系遗传)、mtDNA(母系遗传)和常染色体上共四十七个已知位点的基因频率或单倍群频率。此外还发现七种新单倍群;发现摩梭人的父系遗传结构与云南藏族最接近,而母系遗传结构最接近丽江纳西族,提出其形成原因可能是摩梭人母系社会中的走婚制度,并确定了高血压、多指等疾病相关基因。
他说,云南为人类遗传学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研究材料,基因库建成后,国内外知名学者纷纷而至,力图在少数民族基因中寻找不同的遗传结构特点和多态性,且希望在云南少数民族基因库基础上,扩建一个包括疑难病症家系在内的隔离人群基因库。
目前,人类已肯定的单基因遗传疾病和性状已达六千六百多种,另外还有众多的多基因遗传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以及至少三千多种不同方式的染色体异常引起的染色体病尚待研究。
肖春杰表示,今后还要加大收集量,要建成全中国资源共享的数据库,把全国所有的疾病基因家系全部集中起来,对患者做到真正的“对症下药”。
我国重离子束治癌技术即将进入临床治疗
我国重离子束治癌技术即将进入临床治疗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基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的浅层肿瘤治疗装置最近建成,已进行了动物试验、技术鉴定并制定了治疗计划,目前正在办理进入临床治疗的报批手续。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负责人詹文龙透露,这套装置投入使用后,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4个具备重离子治癌能力的国家。
重离子就是比元素周期表上2号元素重并被电离的粒子。詹文龙说,利用重离子束治疗肿瘤,对健康组织损伤最小,对肿瘤疗效最佳,可以准确进行适形照射,精确控制和严格监测照射剂量,是迄今最理想的放射疗法。“重离子束在物质中的剂量损失集中于射程末端,这种物理学特性使之成为治疗肿瘤的理想方法。”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医学物理课题组负责人、研究员张红透露,世界上许多有重离子加速器的国家都倾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重离子束治癌装置的建造和治癌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使得重离子束治癌成为放射治疗领域的前沿性研究热点。
詹文龙表示,重离子治癌仍属研发阶段,还有一些基础问题、技术与方法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新型转基因强生根棉项目通过鉴定
华中农业大学新型转基因强生根棉项目通过鉴定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教授杨业华等主持的"Rol转基因强生根棉的培育及棉花转基因技术创新"项目,2004年12月通过湖北省武汉市科技局主持的专家鉴定。鉴定专家认为,该研究所创建的技术平台具有较强操作性,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直接转化幼芽成苗的方法为国际先进。
为改善棉种性状、降低栽种"门槛",专家设想将源于发根农杆菌的"人工重组生根基因"(rol基因)转移到栽培的陆地棉品种中,以增强棉花的生根能力和改善其根系发育状况,解决棉花移栽难以成活、缓苗期长、后期易早衰的问题。对南方棉区而言,甚至能直接省去营养钵育苗的移栽工序,从而大幅度提高棉花产量,大量节约劳力和生产成本。
"Rol转基因强生根棉的培育及棉花转基因技术创新"被列为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植物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利用"下属子课题立项后,杨业华教授等通过研究攻关,创建了以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棉花转基因技术平台,通过直接转化幼芽成苗的方法,绕过了传统方法的技术难点,缩短了获得转基因棉花植株的时间。
基于这一方法,研究者将rol生根基因转化陆地棉品种,获得了生根抗病丰产品系、生根抗虫丰产品系、优质纤维品系和rolB转基因雄性不育系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潜力的棉花转基因材料。培养出三个高产优质、纤维品质好、皮棉产量高、具有应用价值的转基因棉花新品系。同时还获得了rolB转基因雄性不育性新材料。
青岛大学中美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揭牌
青岛大学中美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揭牌
一些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又有了新途径。今天上午,由青医附院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联合出资建立的青岛大学中美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在青医附院正式揭牌,重点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干细胞治疗技术。
据了解,该中心内设立了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生化研究室、干细胞研究室、干细胞低温保存库、导管室等机构,重点研究干细胞体外建系和定向诱导技术,及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干细胞治疗技术。
河北省建首家植物分子育种中心
河北省建首家植物分子育种中心
昨天上午,由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石家庄市农科院、省农林科学院共建的“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石家庄植物分子育种中心”(以下简称石家庄育种中心)在石家庄市农科院揭牌。中科院院士李振声出席揭牌仪式。
这是我省首家植物分子育种中心,它的成立对我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据了解,石家庄育种中心成立后,将以小麦、棉花、大豆等为研发的主要目标作物开展研究:围绕生态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和作物育种的实际情况,由单方或双方合作克隆相关目标基因或建立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利用克隆的功能基因和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以及优良的种质材料,通过转基因或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途径,有针对性地、高效地应用于育种研究,选育符合生产要求的高水平的小麦(或其它作物)新品种。成果选育出来后,石家庄市农科院、省农林科学院将利用现有的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和种子产业体系,对其进行推广和产业化开发,使其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
F. 我国现在生物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是什么产生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又是什么
前年有菠菜捕光蛋白复抄合物晶体结构作为Nature的封面文章发表,被称为近年来我国生物学领域最杰出的成果
之一。
去年有关于呼吸链蛋白复合物晶体结构在Cell上发表。去年一共发了四五篇在Cell上面,你可以去查一下。
今年中科院,清华和农大各发过CNS的文章。
发CNS差不多就是世界顶级水平了,不过太少。
G. 世界近5年来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
2006年诺贝复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制两个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获得,以表彰他们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虽然奖项名目既涉及生理学,也涉及医学,但针对本年度两位获奖者及其成果,欧美媒体无不把今年这一奖项称为诺贝尔医学奖 对生物体内RNA的研究,是近年来生物学界和医学界无可争议的热点。
H. 最新生物成果
(1)最新研究发现,如果蚊子总爱选择你下口,那么错不在你,而在你的父母,因为无论是招蚊子咬,还是对蚊子叮咬产生严重反应都是由基因决定的。
澳大利亚昆士兰医学研究所的流行病学者尼克?马丁在研究了成千上万个蚊子和500对孪生子后发现,在蚊子叮咬和身体对叮咬起严重反应的情况中,85%是由基因决定的。长相相像的孪生子因为具有相同的基因,他们对蚊子叮咬的反应相同;而那些只有一半基因相同所以长相有差异的孪生子,对蚊子叮咬产生相同反应的可能性只有50%。
(2)基因实现神话 绿叶变成鲜花
随着基因科学的逐步发展,原本只有在神话传说中才可以看到的变绿叶为鲜花的情形,现在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了。
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发现是由美国和墨西哥科学家共同完成的,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基因实验获得了成功。他们发现一种芥子植物的所有基因中有五个是负责花瓣的生成的,而它们的生长基础与叶子完全相同。科学家们把叶子中的相关基因进行了改变,把整个叶子也变成了花瓣。研究者认为这一技术将为植物种植业带来丰厚的利润,种植花卉的人们可以随意把花卉变成不同的漂亮式样。
(3)只需一滴水 基因助防伪
只需滴上一滴水,商标便会发生生物反应,商品真伪立即可辨。如果要仿冒这项技术,其代价是投资 1亿美元,还得由一流专家历时两年才有可能破译其生物配方。这便是原华西医科大学的访美学者、生物基因工程专家李光武教授最近研制的生物基因防伪技术。
据介绍,这种奇特的生物基因防伪商标形如白纸,可反应生物藏在“纸”的夹层里,你只需将一滴普通的水涂在商标上,1到3分钟以后,商标就会发生生物反应,生物分子会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运动,形成明显的防伪图案,真伪立即可辨,十分简便。也可使用特制的防伪标准液,此时,生物分子会发生另一种运动,可更加准确地识别产品的真伪,这也是该商标的二级防伪功能。据称,目前这种防伪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I. 谁知道当前最新生物科技成就
2000年
世界
一,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
二,美研制出最先进的量子计算机和生物计算机
六,科学家发现存活了2.5亿年的细菌
七,法国实施基因疗法首获成功
八,艾滋病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发现了两种能遏制整合酶运动的物质—二酮酸抑制剂的化合物家族成员.试验表明,它们能阻止艾滋病毒遗传物质与人体白细胞遗传物质相结合.
九,美科学家研制出分子开关
我国
一,袁隆平主持超级杂交稻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二,在世界上率先破译对虾病毒遗传密码
四,上海有机化学所率先合成高活性抗癌物质
八,在世界上首次完成生物制氢中试研究
九,我国在世界上首创电磁式生物芯片
2001年
世界
二.科学家发现RNA(核糖核酸)多才艺.
它不仅是遗传物质的信使,还能执行其他工作.例如,1.科学家去年发现一些RNA小片段能够使植物基因处于关闭状态.2.今年又在老鼠和人身上发现了类似的"RNA干扰"现象.3.细胞生物学家还发现信使RNA是如何拼接在一起的,而信使RNA是DNA信息和蛋白质信息之间的生化连接.
四."人类基因组计划"同时公布进一步完善后的人类基因组图,提前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另外,还有60多种生物的基因组在2001年被测定.
六.科学家在发育中的神经系统里发现了分子信号如何诱导和压制神经轴突的生长,这将有助于科学家找到修复受损成年神经的方法.
七.一种新的抗癌药物,特效"智能炸弹"出现,专门对付致癌的明确生化缺陷.该药能抑制与某种白血病有关的缺陷酶.
我国
二,人类基因组"中国卷"率先绘制完成
"中国卷"完成图的覆盖率从90%提高到100%,准确率从99%提高到99.99%.
三,我国首次独立完成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
四,我国建成世界上最大种质资源库.
保存种质资源数量处于世界第一,长期贮存的种子数量达到33万多份.
六,科学家成功直接观察分子内部结构
七,我国早期生命研究获重要成果
《中国澄江化石库中发现新的后口动物门》,并将这一奇特的绝灭类群命名为"古虫动物门".这是《自然》杂志近年来第6次公布舒德干等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这一重大前沿领域的系列性科学发现,为全面,准确揭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属性和力度提供了可靠证据.
十,我国创世界棉花单产"三连冠"
2002年
世界
1."小分子核糖核酸( micro-RNA)"被列
为今年最重要的新发现.
3.水稻和蚊子等基因组测序工作完成;
7.发现有助于实现人体生物钟调节的新型光敏细胞;
9.开发出拍摄细胞三维图像的新技术;
我国
1.中国科学家率先绘制出水稻基因组精细图和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图.
7.浙江省农科院培育出世界上含油量最高的油菜新品系.
9.北京大学医学部科学家初步揭开人类细胞衰老之谜.
2003年
世界
二,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科学家还完成了"非典"病毒基因组测序.
三,多国科学家相继破译人类第十四号,七号,六号和Y染色体.
六,世界第一个修补大脑的芯片问世(美国).
八,干细胞研究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美国科学家首次对人类胚胎干细胞完成了基因工程操作,在干细胞应用于医疗研究上前进了一大步;日本科学家用猴子胚胎干细胞成功生成血管和神经,大大拓宽了再生医疗的前景,日本科学家还首次培育出人体胚胎干细胞;法国科学家首次用胚胎干细胞培育出生殖细胞;澳大利亚科学家首次用胚胎干细胞培育出肺细胞;中国科学家首次将人类皮肤细胞与兔子卵细胞融合,培植出人类胚胎干细胞;美国科学家发现鼠的胚胎干细胞在培养皿中既能发育成精子也能发育成卵子,新发现对研究生殖细胞发育和某些不育症也许会有帮助.
我国
二.科学家揭示出水稻高产的分子奥秘和超级杂交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超级杂交水稻示范田平均亩产达800多公斤.
三.抗击非典科研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
十.发现长着4个翅膀的恐龙,为鸟类飞行起源于树栖动物,经历了一个滑翔阶段的假说提供了关键性证据.
2004年
世界
4.韩,美科学家首次利用克隆技术获得人类胚胎干细胞;
9.法艾滋病病毒抗体研究获得重要进展;
10.以,美科学家研制成能够停止或暂停的分子马达.
我国
8.我国科学家破解膜蛋白晶体结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