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让科技成果更

让科技成果更

发布时间:2022-01-27 23:15:24

❶ 创新发展的新起点是什么

创新发展的新起点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把握好方向和重点,推动科技成果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惠及经济社会发展,重构国家创新体系,助力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换,全面强化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现代化。

❷ 如何应对西方在核心技术上对我国卡脖子

其一,以“揭榜挂帅”带动攻关。
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深入谋划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改革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式,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
所谓“揭榜挂帅”,是“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不论资质、不设门槛、选贤举能。此番,“揭榜挂帅”被写进规划纲要草案,侧面反映出中国在规划未来五年、展望未来十五年发展格局时,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视程度。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十一研究院研究员曲伟看来,政府和企业可以把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榜”出来,鼓励帅才“揭榜”,良才善用,能者居之。另一厢,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亦在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明确,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性重大攻关项目,将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按照“揭榜挂帅”的要求予以推进。
其二,让基础研究成为科技创新“源头之水”。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十三五”以来,中国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明显加强,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比重超过6%,在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细胞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如何让基础研究发挥关键作用?政府工作报告给出思路: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实践证明,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要让科研人员“十年磨一剑”,沉下心来搞基础研究,既不能以“论文数量”“职称高低”论英雄,也要规避“专家投票”“同行评议”等潜藏的利益捆绑风险,把项目交给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手中。

资料图:长征五号遥四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骆云飞 摄
其三,用“市场之手”激励企业创新。
外界注意到,新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
为了让企业更好地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政府工作报告公布新的减负政策: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以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三江九部型号总师胡胜云也就企业创新给出了建议:以分红的形式将科技成果产生的效益按比例奖励给科技团队,让作出巨大贡献的科技人员富起来,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创新活力,让科研人员坐得住“冷板凳”、“十年磨一剑”攻克核心技术。
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从“墨子”传信到“蛟龙”入海,“十三五”期间中国科技创新硕果累累。纵观中国谋划未来发展的“大棋局”,创新是个中高频词。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也是中国科技创新题中应有之义。

❸ 什么是科技成果评价

当前局势,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指示要求,必须加快开展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和成果应用,不断提升科技应对疫情的能力水平,有好的科技成果要尽快识别甄选出来发挥作用,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积极贡献。

随着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市场化步伐的加快,企业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科技成果评价的重要性,那么做科技成果评价为什么这么重要呢,你都真正的了解吗?

一、什么是科技成果评价?

科技成果评价或称科研成果评价,是指评价主体按相关标准、规定、方法和专家咨询意见对科技成果的价值进行做出定性、定量综合判断的过程。

科技成果评价通常又被称为科技成果鉴定,2016年8月,科技部废止《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传统的科技成果鉴定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由委托方委托专业评价机构执行。这意味着,我国正探索和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新型科技成果评价将由市场“唱主角”, 也更为直接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及技术交易。

二、科技成果评价的意义是什么?

科技成果是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是国家智力支持和物质支持的重要来源,对科技成果进行科学评价是检查科学研究任务完成的质量情况、衡量科研人员的贡献大小,以及评估科技成果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的重要手段,更是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前提。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评价促进成果转化的意义日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环节,科技成果评价是启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金钥匙”。

三、科技成果评价的作用有哪些?

1.行业认可。权威的科技评价报告是获得投融资机构及行业认可的“通行证”和“风险证明”,从而促进成果的市场化应用和推广。

2.佐证材料。客观的科技成果评价报告是获得政府及申报政府专项资金的重要佐证材料。

3.技术交易。通过对技术研发全过程和创新成果的严格评测及全面评价,将科技语言翻译成市场语言,减少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及沟通和谈判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4.项目融资。全面、科学的技术评价报告,有利于项目融资、合作开发、成果推广转化及产业化。

5.技术改进。客观、全面的定量分析与专家定性分析,可诊断出评价对象存在的风险和不足,为产品和技术改进、提升,提供了解决方案,指明了完善的方向。

6.专家对接。业内专家全程参与科技评价,通过评价为企业与专家搭建了直接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7.集聚资源。通过科技成果的积累、评价专家和企业的互动,集聚形成务实可用的科技成果库和专家资源库。

8.招商引资。通过对政府招商引资的项目进行事前评价,判断项目质量和成熟度、识别项目风险,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和质量,降低决策风险。

9.招才引智。通过对政府或企业拟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代表性科技成果进行事前评价,判断人才的层次,为人才的遴选和支持提供依据。

10.结题验收。由权威专业机构出具的评价报告,是科学判断成果创新价值和应用价值的重要依据,是成果是否通过验收、确定整改方向的重要依据。

科技成果是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一定要重视科技成果的评价工作,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建议企业委托有资质、有权威、有影响力的机构进行评价。

四、评价内容

(一)成果技术水平评价

(二) 成果价值评价

(三) 成果应用推广性评价

五、评价指标

(一)技术创新度;

(二)技术成熟度;

(三)技术先进度;

(四)转化风险;

(五)技术难度和复杂程度;

(六)经济与社会效益。

❹ 科技成果转化是什么意思

科研成果转化是指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已转化成成品、样机、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等,证明一般是如转化为新产品,可以用该产品新产品证书、生产批文(药类的)、销售合同、订单、销售发票等一种或多种材料证明;若转化为新设备,则用该设备说明书、设备备案文件、发票等证明;转换为新技术,一般是要多个使用单位的推广应用证明。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过程中的重要主体。企业可以自行发布信息或者委托技术交易中介机构征集其单位所需的科技成果,或者征寻科技成果的合作者,也可以独立或者与境内外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合作者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承担政府组织实施的科技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还可以与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相结合,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型企业以及投资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大部分企业相关人才匮乏,不具备技术辨识能力,并且对产生发展动态以及产业政策方向并不清楚。一边是科学家创新成果找不到转化出路,另一边是企业家找不到好的项目,因此需要找专业的机构提供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指导。
广东文华氏是专业的拥有科技成果转化指导机构,拥有专业且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秉承“科学检测、专业服务”的宗旨,为客户提供科学、公正、严谨、客观的服务。

❺ 保障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

科技成果转化的产生不是自发的,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产生的可能,如果没有从外界获得所需的信息、物质等要素,则它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科技成果转化保障机制的有效建立,能够为其提供一个适宜的外部环境,但由于涉及的条件和因素很多,该保障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法律、政策、人才、信息等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关联,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政府宏观调控、激励和保障机制

要提高技术市场对技术交易双方的吸引力,必须有政府的推动与资助、信贷与税收的激励和法律制度的保障。发达国家的基本做法:一是通过法律手段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为技术市场提供必要的法律环境和条件。二是通过经济手段为技术转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用经济手段促进成果转化是政府宏观调节机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经济发达国家采用的经济手段主要包括政府资助与补助、政府采购、政府合同、税收优惠与抵免、信贷优惠及保持较高的研究与开发投入等。政府的资助与补助对技术创新及转移具有起动作用,如法国的科研成果推广署就是专门代表政府做这个工作的。政府采购作为鼓励技术创新与开发的政策手段,在美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美国政府每年从预算中拿出数百亿至上千亿美元采购新产品,许多没有形成大规模市场的新产品的第一个买主往往是政府。政府合同是指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及政府与大学、政府与工业界的合作项目都是采用合同的形式实施的。政府的税收与信贷扶持是进一步刺激企业技术进步的动力。三是通过完善的技术成果产权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制度在技术市场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完善而有效的调控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为国外技术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科技人才流动机制

人才流动扩散机制是指科技成果转化必须通过有关人员特别是作为知识和技术载体的科技人员的流动来实现。我们知道,信息的传播形式与渠道对信息的传播非常重要,因为高科技成果信息涉及大量用简单文字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因此说,人才从大学、科研院所到企业的流动使科技成果转化变得更快、更灵活、更有效率。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日本的一些大学经常举办学术沙龙,以促进产学研之间的沟通与交流。1996年,日本通过了《教育公务员特例法》的部分修正案,以促进人员间的相互交流。在人才培养与合作上,日本一方面积极鼓励大学通过各类培训为企业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倡导企业为大学提供实践和锻炼场所,鼓励大学教师“内地留学”以及学生“工厂体验”(赵京波,2012)。日本还打破传统教育体制,从民间企业招聘教师,民间企业也派遣技术人员到大学进修或聘任大学教师进行讲学和指导,双方互通有无,加强彼此间的学习和交流。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有类似的规定。如:美国的许多高校明确规定,在不影响学校自身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教师和科研人员可以到企业兼职。英国政府及高校也总是鼓励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甚至一些高校规定院系负责人必须到企业去兼职才有条件回学校继续任教。在德国,人才交流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学校与企业双方采取双向流动的形式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政府为支持这种形式给予了必要的资助。而我国台湾工业研究院则是通过控制离职率来调节人才的流动(万金荣,2006)。

(三)建立迅捷广泛的技术市场信息网络

技术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催化剂”,能把知识创造的源头与进行产业化的公司或企业联系起来,使他们互相作用,相互连接。发达国家为了提高技术交易的效率和成功率,让技术需求方或潜在的技术需求方尽快了解到他们能够获得技术的渠道和想要的技术,都会积极建立完善的、有效连通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技术交易信息网络,这也是其技术市场充满活力、成交规模大的有力保证。如日本技术交易所赖以服务的基础便是技术交易信息网络和强大的数据库,其联网和数据库相当广泛。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筹资800亿美元建成了一个覆盖全国50多个州的信息网络,供企业查询信息。德国也更新了科技成果转化信息的数据库系统,使之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杨萍,张源,2010)。此外,英国、法国、荷兰等国也建有强大的技术交易信息网络,促进了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和企业的技术交易与交换(安玉琢,2000)。

(四)政策法律保障机制

政策法律支持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首要前提。关于如何促进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受到了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这些国家和地区纷纷从战略层面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措施,以实现政策法律与成果转化之间的良性互动。

1.发达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制度

发达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立法可以分为核心的法律制度和相关配套的法律制度。核心的法律制度是与科技成果转化直接相关的法律制度,与核心法律制度相配套的其他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促进科技成果转移的法律制度,与税收相关的法律制度,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制度以及保护和利用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等(图4-2)。

图4-2 核心法律制度的配套法律法规

1)促进科技成果转移的法律制度。促进科技成果转移的法律制度是指对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成果转化的方向和重点、保障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法律制度。集中表现为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门立法,多是原则性规定。如:美国的《拜杜法案》(1980年)进行了以促进政府资助所产生发明的利用,鼓励小企业最大限度地参与政府资助的研发活动,促进政府部门、商业主体与非营利组织(主要指大学)之间的协作为目的的一系列对科技成果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李恒,2009),该法案使每年数以万计的发明被披露,科研成果的利用率可达70%(张玲,贾淑英,2008)。《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1980年)及随后的一系列修正法案加强了联邦政府及研究机构对技术转让的责任,去除制约技术转让的不合理障碍,加速了联邦资助技术成果的转移。《技术创新法》(1980年)要求联邦实验室成立专门的技术转移部门,探索与政府、公司、企业的技术合作方式。日本1996年颁布了《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法》,以加强科学研究的基础设施,加强研究交流活动,促进新技术开发和技术成果的普及。此外,英国政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发表的《科技白皮书》、《技术展望计划》,韩国1997年制定的《科学技术创新特别法》,法国1999年制定的《技术创新与科学研究法》,德国的《科学技术法》等都可以视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的法律制度,它们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

2)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制度。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更是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作为本国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日、欧各国纷纷出台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与政府研究机构或大学进行联合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制度(李恒,2009)。美国制定的《拜杜法案》专门调整政府资助中小企业和非营利性机构在完成或者履行政府合同过程中所产生发明的权利和义务(万金荣,2006)。德国政府在1978年制定针对资金短缺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方案,使至少1/3以上的中小企业得到政府的科技资助。2000年6月,欧洲议会通过了《欧洲小企业宪章》,将重视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推进了小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的跨国结合(李恒,2009)。美国的《小企业技术创新进步法》(1982),《小企业技术转移法》(1992);日本的《中小企业创业活动促进法》(1995);韩国和中国台湾在20世纪90年代颁布的《中小企业基本法》和《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等法律也对中小企业在结合研究中的技术发明权做了特殊保护条款,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向深度与广度的发展。

3)税收法律制度。税收政策作为激励产学研创新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很多国家都有所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美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减税法》(1992年)以及《新税法》(1998年),给予中小企业创新开发以较大的减税空间和机会,调动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加拿大政府制定的科学研究及试验开发税收优惠计划,根据企业的规模对企业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投资给以税收减免,规模越小,获得的优惠就越大(万金荣,2006)。然而,从国际实践来看,大多数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措施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税制安排,更多的是体现在能够激励技术创新的各种计划和制度中,方式比较灵活。

4)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扎根于市场经济,以科技成果的产权明确界定和有效保护为主要特征,为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提供了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和一个外部的公平竞争法律环境,是科技成果转化顺利进行的保障。美国《专利法》规定对发明专利的保护期为20年(1994年以前为17年)(银纯泉,2003)。《国家技术转移与升级法》(1996年)保证了参与共同合作研发公司的知识产权利益,提高了团队研究人员及发明人的奖励,对促进技术创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李玉玲,赵德铸,2010)。日本于1999年颁布《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修改了大学发明专利权的归属原则,规定了专利年费和专利申请手续费的减免特例。2003年制定的《知识产权基本法》和《知识产权高等法院设置法》使日本成为全球迄今知识产权战略最为系统化和制度化的国家,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的科技成果转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有美、日、法、韩、印等十几个国家提出并实施“知识产权立国”战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5)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法律制度。促进产学研结合创新的法律是指以促进产学研结合创新为根本目标的技术创新法、技术转移法等立法或与产学研结合创新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国外关于该类型的法律较为丰富,推动了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发展。如: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技术转移法》,授权联邦各机构与公司、大学和非营利机构达成对各方都有利的合作开发研究协议,为联邦实验室和私营部门间的合伙关系建立了基本框架(李玉清,2012)。韩国颁布实施了《协同开发促进法》,大力支持“产、学、研”合作开发(万金荣,2006)。1998年,日本通过了《研究交流促进法》的部分修正案,增加了促进大学科研成果产业化和产学官合作的专门规定,从政策上进一步促进了日本的“产学研合作”。《研究交流促进法》(1986年)、《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1999年)也出现了专门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条款。此外,众多发达国家还推出了一系列计划来强化产学研协作,诸如:芬兰的“国家技术计划(National Technology Programmes)”、新加坡的“技术升级扶持企业增长计划(Growing Enterprise with Technology Upgrade)”及“营运与技术路线图计划(Operation and Technology Road-mapping,OTR)”、丹麦的“创新共同体协议(Innovation Consortia Initiative)(DK 17)”、美国的小企业技术转移研究计划(STTR)等(张嵎喆,蒋云飞,2010)。

2.发达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

1)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措施。各国的税收优惠一般以加速折旧、投资抵免、费用扣除、税转贷等间接优惠的形式为主,同时辅之以减免税等直接优惠。美国税法规定,企业委托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基础研究,根据合同所支付的研究费用的65%可从所得税中抵免,同时对新产品的中间试验产品给予免税优惠政策。1982年颁布的《小企业发展法》,维持了美国将近20年的低所得税。在风险投资方面,美国采取对风险投资额的60%免除征税,其余的40%减半征收所得税的措施(李恒,2009)。克林顿政府上台以来进一步强化了税收减免政策,如宣布研究开发的税收减免政策永久化,企业主持的学术研究再附加25%的税收减免优惠,对新研究开发财团头两年再减税10%等(李恒,2009)。德国政府在风险投资政策环境改善方面采取了更加直接的方式,即由政府和银行共同承担风险,以低息贷款等方式来改善风险投资的政策环境。法国政府推行了科研税收信贷制度以促进技术创新,即企业第一年用于研究与开发支出的50%可以免税,以后每年增加投资的50%可享受免税。英国政府于1981年制定了“贷款投资担保计划”,规定私人银行机构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贷款总金额的80%由政府担保(李恒,2009)。俄罗斯联邦的《企业财产税法》和《税务法典》的相关规定中,也对科研机构、企业和组织进行科学研究和试验设计工作及从事与科研活动有关的商品、劳动、服务给予了不同程度的税收减免,对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的政府采购政策措施。政府采购是各国政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政策措施。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的政府采购政策措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优先购买本国高科技成果的“优购”、“首购”政策。二是对技术落后、低附加值政府采购产品的“限购”政策。三是政府对尚待研究开发产品的“订购”政策。美国是最早采用政府采购政策的国家之一,与政府采购相关联的法律、法案多达 4000多个(李恒,2009)。2004年补充后的《联邦政府采购法》和1933年美国出台的《购买美国产品法》对本国高新技术产品的高份额政府采购政策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集成电路为例,1960年集成电路产品问世之初,100%由联邦政府购买。英国政府从中央到地方近年每年采购总量在1000亿英镑左右。为了加强对高科技产业及战略性产业的扶持,英国政府要求政府部门、政府实验室、国有公司在计算机和通信器材等的采购上,必须从本国公司购买,使政府采购成为政府实现科技、经济与社会目标的一种公共财政支出手段,为培育英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李恒,2009)。

3)保护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政策。很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将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如韩国政府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在激励竞争中的重要性,于2004年3月宣布,将原属商业、工业与能源部的韩国知识产权局转属于科技部,并对知识产权局的职能进行了重新部署,建立起了更加有效的促进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体系。日本2002年7月通过《知识产权战略大纲》,明确提出“知识产权立国”的目标。2003年2月,由政府内阁首相亲自挂帅的知识产权战略部成立,之后又相继出台了若干个“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于此,一个由知识产权创造、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应用、发展多媒体素材产业、人才培养和提高国民意识等五大部分组成,包括270项具体措施的完善的知识产权整体战略体系正式形成(李恒,2009)。

为鼓励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各国政府大都采取了下放政府资助研究成果所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属权的措施。美国政府1980年出台的《拜杜法案》是主要发达国家下放知识产权归属权这一措施开始实施的标志。日本也有类似于美国的拜杜制度,其1999年颁布的《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规定,受国家和特殊法人之委托研究开发所得的成果及知识产权可归属与受托人。2002年《日本知识产权战略大纲》规定取消上述条款中关于特殊情况的规定,将该条款适用于所有委托研究开发的预算项目。英国为推进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加速转移和开发以形成生产力,把过去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所得知识产权一般归国家所有,改为归项目研究机构所有。欧盟主要通过诸如《公共研究机构专利和许可》等研究报告来修订受资助研究成果的归属与使用的规则,推动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向执行机构转变。

❻ 纺织科技和纸业科技行业重复吗

摘要 你好,很荣幸为您解答~根据您的描述纺织科技和纸业科技行业重复吗:答案是:不重复。中国即将进入“十四五”时期,纺织工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定位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解决民生与美化生活的基础产业、国际合作与融合发展的优势产业。如何实现支柱、基础、优势产业的定位,科技创新是实现路径的重要支撑。

❼ 当今世界上,谁是最有可能成为第六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国家

第2次世界大战胜利之后,以中国、美国、苏联、英国为首的反法西斯同盟4大国及参加反德同盟的法国,共同发起成立了一个旨在“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机构——联合国。

巴西

因此全部算下来,成为第六大常任理事国概率最高的国家,反而是老牌欧洲列强德国。因为,德国先进的工业、科技实力,使得德国没有如印度、巴西这样发展中国家的诸多问题,而作为老牌列强和欧盟主要成员国家,德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也要远好于韩国、日本。

最起码,德国在国际社会上,没有哪一个常任理事国会坚决阻止德国成为第六大常任理事国。因此,虽然概率也不算多高,但相比其他国家,德国的确是最有可能成为第六大常任理事国的国家。

❽ 博弈理论与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现状

现有文献从博弈论的角度研究不同主体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行为。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两主体间的博弈分析,政府、科研单位、企业三主体间的博弈分析以及政府、中介机构和成果供需方四主体间的博弈分析。

(一)两主体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博弈分析

从博弈论出发分析科技成果转化,国内大部分学者都集中在对两主体,即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博弈分析。

刘和东(2008)认为技术交易和商业化协作是学研方与企业合作创新的两种主要方式,并通过一个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学研方和企业的合作创新方式及合作伙伴选择的影响因素。得出:学研方-企业合作创新方式的选择受技术本身的价值、创新的市场价值、学研方与企业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若采用技术交易,企业并不在乎学研方的创新能力;若采用商业化协作,企业将选择创新能力强的学研方作为合作伙伴;而学研方更希望与技术学习能力强的企业合作。陈程、刘和东(2009)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个不对称信息模型的建立,进一步分析了学研方和企业的合作创新过程,得出结论:①合作开发情况下,双方利润的分配与科技成果价值、商业化后预期利润相关。科技成果价值越大,企业利润分配比例越低,企业越不愿意合作开发;商业化成功后预期利润越大,企业利润分配比例越高,企业越愿意合作开发。②市场交易情况下,市场交易价格和科技成果价值以及商业化后预期利润相关。科技成果价值越大,市场的交易价格就越高;商业化后的预期利润越大,科技成果的市场交易价格也越高,学研方就越愿意进行排他性市场交易。③在非排他性市场交易情况下,学研方和企业可以获得比排他性情况下更多的利润。④无论哪种合作方式,企业都可以获得比学研方更多的利润。⑤只要利润增加额超过成本增加额,高校和企业将采用合作开发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罗炜、唐元虎(2002)认为技术越先进、越复杂(技术本身的价值越高),企业与大学更可能采取技术交易的合作方式;相反,技术商业化后的市场价值越高,企业与大学更可能采用商业化协作的合作方式。杨东升等人(2010)通过研究认为技术成果的研发和转让成本的大小对于企业选择合作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一项技术成果的研发和转化难度较大,则企业将会选择直接转让的合作方式,以避免自主创新而带来研发成本过高,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反之,企业更愿意以合作研发的方式与高校合作。这样不仅能够获得技术商业化所带来的直接收益,还可以通过参与研发过程,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张会云、唐元虎(2002)利用博弈原理对企业采用技术创新的决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一项技术创新投放市场后,各潜在采用企业的采用时间有先有后,每个企业都存在一个采用技术创新的“最佳时机”,在这个最佳时机到来之前,企业采取等待或观察策略。由于采用技术创新的企业并不是唯一的,其他企业的采用行为与时机、已采用企业数量、已采用企业的采用效用,都会影响本企业采用的时机选择,因此,企业采用技术创新的决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企业选择最佳采用时机的博弈问题。

刘宇宸、刘威(2008)建立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完全信息博弈模型与演化博弈模型,分析结果发现:系统的均衡结果及演化方向与博弈双方的博弈收益矩阵相关,且受到系统初始状态的影响;认为科技成果转化概率、企业预期收益、企业自主创新成本等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建议把研发人员、技术需求者以及投资机构、社会中介机构等都吸引到统一的平台中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科技成果的评估、检测、包装和推广。

吴军等人(2006)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分析知识产权制度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是如何约束和规范着科研部门与企业之间行为的,认为知识产权制度可以看作是科技成果转化博弈模型中的博弈规则,既保护了发明者的利益,又协调了博弈双方的冲突,促使转化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以实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最大化的双赢目标,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保障。建议企业和科研部门加强合作,在知识产权制度下积极创建新的“纳什均衡”,使合作的双方互惠互利。

(二)三主体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博弈分析

关于政府、科研单位、企业三主体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博弈关系主要有以下观点:

陈庭强等人(2010)从博弈论角度,建立了政府宏观调控下企业和高校间技术联盟的多成员博弈模型,探究企业技术创新、高校科研机构科研费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难题的解决途径。结论表明:产学研技术联盟的良性发展需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三方相互协作,更需要三方不断完善技术联盟的发展机制。建议政府部门应积极推进各种体制改革,健全法律体系,建设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为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的法律和经济环境;税务部门适当降低企业创新产品的税费,激励双方积极投入开发新产品,提高各类产品的竞争力;高校科研机构则应该积极行动,完善信托责任,尽可能地降低企业科技创新的成本,把企业的产品创新与自身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刘军山等人(2006)从大学、政府及企业与大学科技园互动博弈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得出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必须是在与大学、政府和企业博弈的条件下才能更理性进行的结论。指出大学科技园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遵循市场规律要求,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一步健全顺应市场要求,有利于抚育企业成长的体制和机制,健全市场化运作。政府及大学可以以股东身份参与科技园的宏观性协调和指导,但不应介入具体的经营管理,大学科技园应当实行企业化的运作方式,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下,自觉适应市场的要求,推行优质高效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

(三)四主体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博弈分析

一些学者将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所有行为主体都纳入了博弈分析的模型,对其博弈过程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朱颖芳等人(2010)分别建立了科技成果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政府与科技成果供给方之间、政府与科技成果需求方之间的博弈模型,全面系统地分析各主体之间的行为。从科技成果转化的供需方看,只要成果转让价格大于零,供给方就会进行转让,对于成果需求方来说,只有购买成果获得的超额利润大于其转让价格,并且成果转让价格小于等于自主开发成本时,成果需求方才会选择购买该成果。从政府与科研机构的角度看,如果政府采取不监督的态度,科研机构就选择不负责,如果政府采用监督的策略,则若不负责科研机构的罚款小于努力时的成本,就会采用不负责的策略,反之,采取负责的策略。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看,只要政府不采取鼓励策略,企业就会放弃投资的机会。从中介机构的角度看,由于受观念、科技水平、人才和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等不利因素的制约,中介组织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体系尚不完善,难以为供需双方提供优质、准确的服务。因此必须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并强化政府监督管理,推动中介组织实现社会化、规范化、网络化、产业化。

李辉、杨海芬(2010)亦以科技成果转移的微观主体为切入点,分析各主体的行为目标以及相互之间的行为博弈。从技术的供需双方看,技术转化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是对超额利润的评估。从政府与科技成果转移供给者角度看,科研人员习惯于从政府手中获得经费,却不能依据市场需求设定和研发科技项目,致使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研究成果难以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政府与需求者的角度看,面对高科技、高风险,企业一般都采取观望态度,促使企业引入科技成果仍主要依靠政府的推动,即便许多产业涉足科技成果转化,其原因也仅在于能够得到政府的资金投入和享受各种优惠政策。从中介机构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看,一方面,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滞后,难以提供优质服务;另一方面,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又取决于供求双方。最后指出科技成果转移和产业化的过程应该包括“研发—实践—再研发”的完整产业链过程。而这个过程也就是“市场需求导向—技术有效供给—技术转移—企业信息反馈—技术升级”的过程,不同主体的共同作用,使得他们在科技成果转移过程中,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获取他们各自的利益和收益。

(四)其他相关研究

部分学者从其他角度出发,探讨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博弈过程。

刘斌、连燕华(2001)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供需双方之间的博弈。认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是多方参与的博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技术供给方与技术需求方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由于在签约前后,委托-代理关系会发生变化,因此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性质的问题应区别对待;从科研管理角度,应主要关注签约前科研人员与企业家之间的逆向选择问题,以正确把握供需状态,建立与企业的信息沟通渠道。

胡军锋(2007)利用博弈论的有关理论,对政府应构建何种制度环境才能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博弈分析。政府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必须发挥积极的作用,有选择地进行干预,特别是在构建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环境方面。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安排是各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

秦旭等人(2003)从产学合作出发,认为高等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模式有3 种,即高校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及利润分成模式。在高校主导模式下,高校直接建立或并购企业。在企业主导模式下,高等院校进入企业。在利润分成模式下,企业和高等院校各自提供具有优势的资源以分享剩余索取权。因此,高校和企业在谈判中地位又可能出现3种情况:一是高校是领先者,企业的决策依赖于高校的决策。二是企业是领先者,高校的决策依赖于企业的决策来确定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三是高校和企业同时采取决策。高校和企业均同时追求利润最大化,经过博弈,达到纳什均衡。

❾ 如何减少科技带来的烦恼,让科技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民需要充分发挥它的优势,解决办法如下:

1、统筹推进相关政策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

改革国有技术类无形资产管理体制,赋予单位、研发团队、科技人员对科技成果使用、处置的自主权,取消行政审批、备案程序。改革国有科技成果类无形资产定价机制,允许通过协议定价、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成果价格。

2、建立财政引导、社会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机制。

设立财政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建立面向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项目组织机制,采取“间接有偿”的投入方式及“市场评价”的分配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市场评价”指:创投机构对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市场化选择”,筛选出有意向的投资对象。

3、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管理。

在取消行政主管部门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审批、备案等程序之后,要求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的日常监管。

(9)让科技成果更扩展阅读: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新形势

科技成果转化,是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进入新的加速时期,全国人大加快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北京、湖北、南京等省市纷纷制定出台“京校十条”、“黄金十条”、“科技九条”等地方性科技成果转化政策;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三部委联合推进中央级事业单位开展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

总体来看,2012年以来,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改革,都着力于按照权责一致、利益共享、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原则,探索建立符合科技成果特点和转化规律的管理模式,为单位和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松绑,让科技成果价值得到更好实现。

阅读全文

与让科技成果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申请商标到哪个部门 浏览:762
购买无形资产的相关税费可以抵扣吗 浏览:982
商标注册被骗怎么办 浏览:160
朗太书体版权 浏览:268
大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浏览:680
马鞍山向山镇党委书记 浏览:934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
创造者对吉阿赫利直播 浏览: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