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两美建设成果

两美建设成果

发布时间:2022-01-27 10:15:33

A. 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以来的两个伟大成就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巨大的成就。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对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指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根本任务。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党和国家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确保小康社会建成。

(1)两美建设成果扩展阅读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年6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总路线的两翼。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B.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什么巨大成就

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像人造卫星的升空,航空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绩,铁路方面如兰新,包兰,宝成铁路的建立。以及南京,武汉长江大桥的建立,和东北工业基地的建设。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代背景具体:
1.国内: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恢复与重建。人民的生产热情较高,但是物质资源较匮乏。
2.国际:一个世界,两大阵营。具体来讲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敌视、实行经济政治封锁禁运和军事上威胁。

20世纪50年代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事件:
一.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1.即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成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3.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展开。在这个改造过程中,我国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从以加工订货为主逐步向公私合营过渡。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浪潮,并迅速席卷整个中国。
二.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C. 新中国的成就有哪些

新中国的成就有:

1、两弹一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2、中国第一台半导体大型体计算机诞生:

我国第一台半导体大型体计算机103机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诞生,并于1958年交付使用。参与研发的骨干有董占球、王行刚等年轻人。

3、珠港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于2009年12月15日动工建设,于2017年7月7日实现主体工程全线贯通,于2018年2月6日完成主体工程验收。

同年10月24日上午9时开通运营。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极大缩短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间的时空距离。

作为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之作,该桥被业界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被英媒《卫报》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4、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具有中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FAST,是世界上目前口径最大、最具威力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其设计综合体现了我国高技术创新能力。

它将在基础研究众多领域,例如宇宙大尺度物理学、物质深层次结构和规律等方向提供发现和突破的机遇,也将在日地环境研究、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5、神舟五号:

神舟五号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9时整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及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送入太空。

神舟五号在轨运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顺利完成各项预定操做任务后,于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轨道舱留轨运行半年时间,获得了大量的科学实验成果。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取得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从1979年到200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由0.40382万亿元增加到20.94万亿元.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四位.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国家发展经济和抵御各种风险的物质技术基础大大增强.
国家先后启动了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
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到2004年底,陆续开工60多个重大工程,投资总规模达8500多亿元.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推动下,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基础设施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诸如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和绕月探测卫星的发射,标志着中国的科技研究的一些"高,精,尖"领域,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978年到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4%,农村居民9.6%.
到2006年底全国城镇居民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1.87亿人,1.12亿人,1.57亿人和1.02亿人;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为5374万人.到2007年6月,全国共有2235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们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人民的总体健康水平已经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日益完善,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正在形成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一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
各种改革不断深化,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逐步形成.

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001年12月1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贸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4年7月1日,首部《对外贸易法》颁布.出口商品结构有了很大改善,竞争力显著增强.

利用外资为现代化建设开辟广阔的资金来源.截至2004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达7453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项目50多万个.
中国经济增长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3年到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8%.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许多民主党派人士担任政府职务.
基层民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开始形成.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1982年全国人大全面修改宪法后,全国人大又通过了4个宪法修正案,制定了200多部现行有效的法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
依法治国方略得到深入贯彻,以宪法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逐步完备.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努力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一大批研究成果.

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认真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支持个少数民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尊重和保护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94年到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9.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7,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在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泽民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指引下,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党的重要指导方针.
人民解放军坚持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为主线,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8,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根据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1997年7月1日和1999 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先后恢复了对香港和澳门的主权,这是实现祖国统一迈出的历史性步伐,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

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不断发展,反对"台独"斗争深入发展.2005年3月14日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用立法形式表达中国人民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决心.2005年4月至5月,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领导人相继由台湾率团访问大陆,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两岸关心出现重大转机.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9,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中国政府坚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全方位地开展对外工作.
中国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在国际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提倡新安全观,主张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处理国际事务.
中国已经同16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睦邻,安邻,富邻政策指导下,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日益加强.

10,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E. 1956—1966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就

1、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到1966年,建成并投产的限额以上大中型项目1198项,初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兴建了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我国的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原子能工业等,大多是在这个时期打下基础的,填补了我国工业的许多空白。

工业布局有了明显改善,内地和边疆地区都建起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和现代交通运输业,基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畸形发展的局面。

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初见规模,效果明显。

农业技术改造的积极开展,为农业生产持续增长打下了基础。在粮食、棉花增长幅度较大的同时,经济作物也获得一定的增长。这期间依靠农村集体力量修建了84000多座大中小型水库,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灌溉、发电、拦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科学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现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我国航天技术,就是从1956年起步的。

对于这个时期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科技进步,邓小平明确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4、培育了良好社会风气,社会进步举世瞩目。

人民共和国政府以最快的速度涤荡了旧社会遗留下的污泥浊水,培育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在惩治贪腐、反对封建迷信、扫除文盲、发扬社会主义新道德、计划生育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

一个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是反映这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进步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65岁。而印度1952年人均预期寿命41岁,直到2011年人均预期寿命才达到65岁,比中国晚了整整35年。

5、在外交上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新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区别不同国家对我国的不同态度,同世界各国建立新型外交关系,极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1964年中法建交,打破了西方国家封锁中国的链条。

1971年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促使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打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到1976年,在当时世界上独立的130多个国家中,同我国建交的达到110个。在国际上树立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尊严形象,赢得了朋友,赢得了声誉。

(5)两美建设成果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航天成就

196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运载火箭。

1964年10月和1965年5月,我国先后两次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从而打破了国际上的核垄断。

1966年10月,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1967年6月,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71年9月,第一艘核潜艇建成并试航成功。

F. 新中国国防建设的主要成就

1、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一整套制度和优良作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从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明确提出“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是建设现代化国防的必由之路”这一基本指导方针之后,作为一支伟大战略力量的我国国防后备力量,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各级地方党政领导关心后备力量建设,各级军事机关狠抓后备力量建设,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后备力量建设的可喜局面。中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经过一系列的调整改革,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2、形成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国防科技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关怀和领导下。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先进,建立起了包括电子、船舶、兵器、航空、航天和核能等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科研实验生产体系。

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现代化建设和切实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3、第三,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军事法规体系

新中国成立伊始,如何建设国家,如何建设国家军事,都没有经验,都是向苏联学习。在学习过程中,1952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联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兵组织暂行条例》,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同年,人民解放军实行薪金制、军衔制和义务兵役制三大制度。人民解放军的一些规章,除《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草案)》是总结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经验制定的外,其他基本是照搬或参照苏联红军的一些军事规章。

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军事建设贯彻“以我为主”的方针,从中国国情、军情出发,编写制定自己的条令、规章。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军事法规建设明显加快。

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役军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等。

至2005年底,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为龙头,15部专门规范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法律以及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181件军事法规、88件军事行政法规、3000多件军事规章的法体系。

4、第四,全面展开了军事人才队伍建设

新中国成立时,人民解放军队伍中除有极少量知识分子和懂技术的干部外,总体文化素质很低。据1951年底调查统计,全军部队战士的文化程度,初小以下者约占80%,其中识500字以下者占30%左右;干部中不及高小程度者约占68%,其中初小以下者占30%左右。

这与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强大国防军的任务要求不相适应。1952年6月至1953年5月,全军进行一年速成文化教育,部队文化水平发生明显变化,一大批文盲、半文盲语文达到高小毕业程度,初小以下文化程度者已从1951年的67.4%下降到30.2%,初小毕业以上者由16.4%上升到42.1%。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全军即逐渐建立了正规的各级各类军事指挥院校和专业军事技术学校,培养军事指挥和专业军事技术干部。改革开放后,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此后军队各级领导班子的历次调整,严格按“四化”要求选配干部。进入20世纪90年代,建立了依托普通高等院校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

21世纪以来,中央军委和总部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军事人才队伍建设,以建设指挥官队伍、参谋队伍、科学家队伍、技术专家队伍和士官队伍“五支队伍”为重点,造就大批适应信息化建设、胜任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任务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今天,人民解放军各级领导班子文化程度均在大专程度以上,硕士、博士学位的领导干部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五支队伍建设已初具规模。同时,采取措施鼓励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入伍当战士。

5、国防法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防法规是国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的基本法律依据,是调整国防领域中各种关系,坚持依法治军,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做好战争准备,赢得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几十年来,新中国的国防法规建设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显著成效,其范围十分广泛,内容十分丰富。从已经颁发的国防法规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一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颁发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法律以及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等;

二是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制定的军事行政法规,如《国防交通条例》、《征兵工作条例》等;

三是由中央军委制定的军事法规,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等;

四是由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军区制定的军事规章,如海军颁发的《舰艇条例》、空军颁发的《飞行条例》等;

五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如《关于加强人武部建设意见》、《国防教育条例》等。

G. 新民主主义的改革和建设从哪些方面展开,取得了哪些成就

一、顺应20世纪初期无产阶级革命的潮流,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性跨越
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殖民主义以最野蛮的方式将中国强行拖入近代。从此中国不能再远离世界踽踽独行,挨打、沉沦,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迫使人们不得不奋起自救。

即便是麻木不仁、虚傲自尊的晚清朝廷,也曾“师夷制夷”,兴办过洋务、颁行过“新政”。而最强烈的反抗与变革求索出自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及其各地难以数计的民变、起义,80年绵延不绝,无数志士仁人为救亡图存而不屈不挠、前仆后继。洪秀全、谭嗣同、邹容、陈天华、秋瑾……每个志士都是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歌。

但是,移植西技西法,却不能勃兴中华,民族的命运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历史的机遇总是与中华民族擦肩而过。
正当中国自救无路,彷徨而不知所措的时候,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为标志,世界进入战争与革命的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潮流改变了世界,引发了席卷全球的革命风暴。

欧洲爆发了德国、芬兰、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的工人革命和苏维埃运动,发生了法国工人的“五月战斗”;亚洲发生了中国的五四运动,日本的“米骚动”,朝鲜“三·一起义”以及印度、埃及、阿富汗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随着这股潮流,革命的中心由西方转到东方,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世界,共产党在各国相继建立。

新的世界潮流如狂飙突进,由十月革命引导着滚滚而来。中华民族面临着重大的抉择,摆在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是走改良主义的路,将民族命运寄于建设一个“好人政府”;二是继续支撑资产阶级革命,维护辛亥革命的最后果实民元约法和体制;三是“以俄国为师”,实行无产阶级革命,走社会主义新路。

在十月革命的对比下,前两条旧路黯然无色。正如孙中山投书变法不成而选择了革命,五四时期的先锋们对民国失望而另觅新路。中国社会迫切需要有一个全新的变革,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国革命纳入到世界革命的全局中去。

把握世界潮流,就是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导趋势,从中找到中国革命前进的大方位和总目标。毛泽东指出,“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⑴发生在此后的中国革命,只能是一种全新的民主革命,它的历史范畴、领导阶级和发展方向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为帝国主义所反对,而为世界无产阶级所支持;它的前途是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

毛泽东始终将中国革命置于世界革命环境中,正确估计每一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对象,正确估计全局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采取正确的战略方针,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他在《论持久战》中,形象地把中国战场与整个国际反法西斯战争,比作是“世界性围棋”。中国这个“战略单位”是整个反法西斯天罗地网的一部分。

党立足本国,放眼全球,以局部推动全局,又以全局的进展带动局部,取得了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胜利,实现了革命形势的根本转机,接着又继续奋斗,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如果没有世界革命的推动,中国革命肯定困难艰巨得多。自从世界扣开中国的大门,是中国共产党人主动地把民族命运与世界连接在一起。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锐意创新,解决了旧民主革命没有解决的历史课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革什么命与怎样革命两大问题,形成一整套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党的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提出中国革命“应分两步去做”的论断。

在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初步阐明了民主革命的动力问题,包括工农联盟、中国资产阶级的两个部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以及统一战线的策略问题,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大革命失败之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原理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将革命的中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抗日战争期间,他相继发表了《发刊词》、《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与规律,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开辟,使中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跨越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这个跨越,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将中国社会最进步的力量引为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克服了中国旧民主革命的弱点和局限,具有革命的彻底性。这就为中国革命注入了时代进步的内容,孕育了社会主义因素的生长,为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党以自身的先进性,将一盘散沙似的亿万民众团结发动起来,组织成不可战胜的力量,为民族解放英勇奋斗,并承担了巨大的牺牲,包括370万优秀儿女付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终于彻底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民族分裂、主权沦丧的局面,实现了民族复兴的第一步目标——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然而,几十年以后竟有人妄论“告别革命”。说“革命是一种能量的消耗,而改良则是一种能量积累”,革命不如改良。指责中国百年的革命史,是“令人叹息的百年疯狂与幼稚”。这些人漠视历史,否定革命,真实的用意在于否定革命的结果——社会主义。列宁早就说过:“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⑵,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

它不以任何人的意愿为转移,更不因任何人的责难而改变。若不是革命,世界上恐怕早已没有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园。
二、顺应20世纪中期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潮流,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独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潮流进一步发展,鲜明的特征是社会主义的力量日益壮大,社会主义国家由一个发展为十几个,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的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为世界和平正义做出了卓越贡献,战前其工业化的巨大成就已经大大提升了它的国力,由原来的欧洲第4位跃居欧洲首位,战后迅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军事与政治强国。这对广大新独立的落后民族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社会主义成为这个时期的世界性潮流。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党顺应世界潮流,抓住没收官僚资本所形成的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以及社会主义苏联支持这两大机遇,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建立社会主义需要必要的物质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设想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条件时,强调大胆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积极成果。

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微弱,缺少工业化基础,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跨越,党创造性地提出“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行加速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好比一只鸟,工业化是主体,三大改造是两翼,工业化是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主体内容和目的,它需要三大改造这两个翅膀,有了翅膀,工业化就可以展翅高飞。

为了及早实现工业化,“一五”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施包括694个国家重点项目和156个苏联援建项目的发展工业计划。社会主义改造方式充分考虑到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严重不足,创造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其逐步引上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实践了列宁提出的“和平赎买”的设想。

通过合作化的形式将亿万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减少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经济对工业化、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负面影响,按照经济发展和自愿互利的原则,逐步把农民和手工业者引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个伟大的跨越。中国跨过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这个跨越,使中华民族彻底摆脱了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附庸的命运,真正站了起来,有了名副其实的国际地位。这个跨越也结束了自明朝中叶以来日益衰颓的趋势,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生机勃勃、急流勇进的新时代。“一五”计划期间工业生产取得了远远超过了旧中国100年的成就,而建国“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

”⑶
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存在不足之处,社会主义工业化也才刚刚起步,但是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是谁也否定不了的。当年,列宁用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历史发展的特殊表现形式的统一,批驳了第二国际关于“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的客观历史前提”的指责。半个多世纪后,邓小平用历史的事实回答了那些对中国社会主义的责难,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

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⑷
三、顺应20世纪后期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突破传统模式的历史性跨越
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争取和平、谋求发展成为日益鲜明的时代主题和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

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都在世界潮流的变换中调整自己的政策,争取发展的主动权。以科技革命为动力,率先完成产业结构调整的西方发达国家遥遥领先;东亚和拉美地区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了机遇,跻身新兴工业国家的行列;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在尝试改革。而此前后,中国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度严重挫折,经济陷入困境。

中国与世界的反差无情地诘问:中国的出路在哪里?社会主义的出路在哪里?粉碎“四人帮”以后,党又一次面临三种选择:一种是坚持“两个凡是”,固守“左”的路线方针;另一种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放弃社会主义,“全盘西化”;第三种是另辟蹊径,革故鼎新,走出一条社会主义新路。

邓小平在危急关头,以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的敏锐,把握世界发展的脉搏和契机,选择、开拓了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探索一条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尽快改变落后面貌,有别于苏联、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是毛泽东、邓小平两代中央领导集体共同的奋斗目标。

毛泽东针对苏联模式的弊端,50年代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重要思想,遗憾的是因为“左”的倾向滋长而中断。邓小平从文化大革命的亲身体验和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教训中深刻认识到,全面改革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即苏联模式,用“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前进的关键所在。

针对当时教条僵化之气阻塞社会前进的状况,邓小平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武器,打开人们封闭的头脑,打开封闭的理论与实践禁区,使社会主义焕发出蓬勃生机与创造活力,奠定了改革创新的思想基石。他突破了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出发,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回答了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澄清了过去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认识误区。他针对传统模式逾越中国社会实际发展阶段的问题,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不发达”的、“不够格”的,也是长期的、不可逾越的,这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

对中国国情的这一科学定位,弄清了过去社会主义实践中理论与现实相矛盾,党内“左”的错误屡犯难止的认识根源。邓小平突破了传统模式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认识,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是推进一切工作的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彻底排除了阶级斗争动力论的干扰,找到了改革这个突破传统模式、发展社会主义的有效途径。

他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为改革开放解除姓“社”姓“资”的困扰。邓小平突破了传统模式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破除对计划经济的迷信,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摆脱了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从属于一定社会基本制度的。

H.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国家建设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经济上,1.锐意改革,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跨越。2.扩大开放,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3.科学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的不断跃升。
从农业上,1.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一级人均占有量均大幅度增加。2.农业机械化水品大幅度提升,“科技增效”硕果累累。3.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副、牧、渔、林齐头并进。4.乡镇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化进程。
从民生上,1.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品显著提高。2.人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3.医疗卫生事业成绩斐然。4.社会保障逐步完善。
从科教上,1.教育成绩有目共睹。2.科教成就振奋人心。
从法制上,1.人民当家做主,中国人民政治地位发生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实现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跨越。2.基层自治从城市向农村推进,“草根民主”成了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3.依法治国,人民民主实现从实体民主到程序民主的全方位发展。
从文化上,1.文化建设理论不断丰富,时代精神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形成。2.文化事业成就辉煌。3.体育事业跨入强国之林。
从国防上看,1.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2.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3.推进科技强军战略和武器装备现代化。4.捍卫了国家主民族尊严和人民和平生活。
从台湾方面看,1.“一国两制”是解决同一问题的金钥匙。2.和平发展、互利共赢顺应民心,是推动统一大业的根本动力。
从外交上看,1.小外交走向大外交。2.小合作走向大合作。3.小舞台走向大舞台。
从党建方面看,1.党的理论创新卓有成效,形成了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党的队伍发展壮大,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3.党的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党内生活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4.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I. 军事论文,题目是:根据近年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试论其对我国国防建设的影响

难不成你也是苏大的??
我也正写着呢,给你点资料,大家共勉一下。
第一,从对卫星的测控来看,中国在建立防空雷达网、导弹防御网方面有了质的提高。从这次发射嫦娥一号并对其实施精确测控来看,中国在北京、青岛、云南、喀什四个地方(从电视上公布出来的,可能还有些没公布出来,我就不猜测了)均建有大型射电望远镜,这四个地方的望远镜已联成一网,一是用于天文和气象的观测,二则是对于空中目标的监测。其观测的精神那是相当的高,并且其观测的方式不受天候的影响,也就是说,它是二十四小时的全天候的。另一方面,它的精度惊人。那个专家说:这个射电望远镜的观测精神,可以观测到月球上兰球大小的一个东西,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兰球运动员在月球上投篮,在地上可以观测到有没有投进!由此我们可以想像,既然有如此精度,还有什么来袭导弹发现不了监视不了呢,有什么导弹比兰球还小的?这个就不说了,我们再说这个网的规模,应该说这个射电望远镜在中国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了,几十年前就在用了,现在的问题是这个东西在中国到底建了多少?在我想来,绝对不只四座,为什么呢,因为以前发射卫星也需要测控,但每次发射卫星其运行轨迹是不一样的,在西昌发射的时候是这几个,那么在九泉、在太原发射的时候呢,由谁来担任测控的第一棒,由此来看,这个射电望远镜的网络已在全国联成一网,这个应该可以推断出来。除此之外,还有由远望号(共五艘,当然不是一起出动)测控船,这个是移动的,不是固定的,哪里需要加强放哪里。这些望远镜组成的网并不是像电视上所说的那样由INTERNET来联在一起的,而是由军方提供的专用2M光纤信道保障的,其时延不超过2s,实时性是可以得到充分保障的。射电望远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探测距离非常远,我们知道嫦娥在月球上时离地球是三十八万公里,这么远都能探测到,那么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飞行物,只要在其可视的角度内,均可看得一清二楚。不用说太多了,结合前不久官方公布出来的一个新闻也可以得到结论:中国已建成覆盖全国的防空雷达网,我想这个雷达网也应该包括这个测控网吧,那么我们的导弹防御网那也是不错的!第二、从发射嫦娥的运载火箭分析,我们洲际导弹的变轨能力一点也不是吹的。从发射卫星时第三级火箭飞行动画可以看出,在第三级火箭上共有五个发动机,其中一个是主发动机,其余四个是变轨发动机,也可以叫矢量发动机,通过遥控这四个矢量发动机,可以实现三百六十度的转向,不但是那天看到的可以飞向南边的台湾,还可以飞向西边的印度。当然了,如果我们要射向某个可以拦截我们导弹的国家,可以在前期按常规弹道导弹来运行,等着对方计算我们轨迹,等他们把我们的常规轨迹算出来并把拦截导弹发射出来后,我们就可以像游蛇一样,改变方向罗。敌人原以为我们是攻击其A城市,结果我们跑到它的B城市去罗。应该说火箭变轨并不是我们的专利,老美跟老毛子早就有了,可是我们也有,它也就不好讹我们了。其实在所有卫星上,所有的太空飞行器上,都有小动量火箭,但这跟火箭上的矢量发动机还是不同的。所以我们那些乱说的网友,小心火箭变轨到你家楼顶上!这就是我们的一个战争实力。第三、嫦娥的大眼睛让我们的巡航导弹又可以少依靠一些GPS了。嫦娥上的三维地形摄像机并不是只摄下三维地形那么简单,我们看看公众数据的GE就知道,在图形里含有很多的信息,比如高程,海拨,经纬度,距离,相对位置等等都在里面。我们既然能在月球上拍这些东西,难道我们在地球上就没干过?那一定是干过不知多少回了,我们也会有GE一样的东西,只是我们没有把它共享而已。如此一来,我们在给巡航导弹加载地形匹配地图时,就可以轻车熟路了。对于北斗、GPS的依赖也就少了一些,如果在导航信号遭到干扰,就可以用另外的办法。还有,在提到嫦娥飞向月球时,它可以根据太阳、地球及其它星球的位置来定位自己的位置,这也验证了以前相传的巡航导弹以其它天体为参考来定位的方法,看来还是有据可查的。第四、嫦娥的发射,预示着我们的太空站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第三步我们要让月球车从月亮上带上月球土壤或石头样口返回地球,这就要求月球车有足够的能源,也就是要求发射火箭需要更大的推力。目前长征五已具有了近地轨道25吨的运载能力,这个能力可以发射太空站了,如果要实现载人登月,那就得要有最少六十吨的运载能力了。这个时候,建立太空站那就是小意思了。第五、当我们在月球建立基地的时候,我们的太空战能力就有了质的飞路了。如果我们的激光武器在地球上不好使的话,因为有大气存在而使其产生能量消耗和折射,那么在月亮上往地球上照射时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特别是对那些地球同步卫星,那更是一碟好菜了。所以,月球也是太空战的一个堡垒,也是一个据点,不能不占有。当然,对于那些什么氦三之类的常规说法,我们不用去管它。第六、嫦娥卫星的探测方法,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军事信息提供了很多的好手段。其实我们应该反过来讲,因为嫦娥卫星上用到的技术是我们已有的技术,是在其它卫星上已用过的技术,也就是说在以前,我们的信息获取手段本来就有了很高的水平,包括侦察卫星的观察分辨率(在三年前我们的八千万像素的成像芯片就已制造出来),它使我们的航拍分辨率提高到了厘米级。
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电(记者周方)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据介绍,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白皮书指出,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据白皮书介绍,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白皮书说,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白皮书说,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白皮书说,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从长征到神舟:中国航天的第二座里程碑9月25日发射成功的神七,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又一座里程碑。站在激情年代的高起点上,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国航天事业开始追赶并挺进世界先进水平之列。以“863”计划为新契机,1992年中央决定实施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经过11载刻苦攻关,中国终于突破了载人飞船12项关键技术,1999年11月成功发射 “神舟”一号,2003年10月2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中国拥有了第一位太空人杨利伟。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二座里程碑。从1970到2004,横亘在这跨世纪两个年头之间的35载历史,写满了中国航天界的传奇: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历经白手起家、配套发展、加速起飞和争雄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在世界航天领域,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2004年,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一年内8次升空,箭无虚发,将10颗不同类型的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以“连珠炮”的形式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航天的整体实力。总体而言,在有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等世界航天大国群雄鼎立的格局中,中国航天的综合实力已无可争议地牢牢站在世界第三的位置上。中国航天是在基础薄弱、科技落后和特殊国情、特定历史条件下,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大规模发展起来的。事实证明了中国航天体制非常成功,而这种成功的意义,远不局限于本领域。对世界而言,它说明中国人有志气有智慧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中国有能力完成在外界看来似乎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对国内其他战略行业而言,航天人独立自主,创新进取的精神,也有着旗帜一样的导引作用。比之于航空和造船及汽车制造业,中国航天是外国技术封锁最严密,获得外援最少的。而恰恰是这样的限制,促成了中国航天成功挺进世界前列。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在中国很多战略产业都陷入技术空心化的形势下,中国航天的成功是值得深刻反思的:为什么航天能,而别的行业不能?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资源危机,中国今年以来连续遭受特大雪灾河特大地震的艰难形势下,神七的发射成功,其意义不仅仅是像奥运会的金牌第一一样使中国人充满自豪,它还有着定海神针一样稳定民心士气的作用。它告诉世界也激励自己的人民,不管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住中国前进的步伐。当年美国作家协会主席索尔兹伯里在写到长征时由衷地赞道:阅读长征的故事,使人们再一次感到,人的精神一旦被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它将激励一个有着十一亿人的民族,向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方向前进。被长征号火箭推举着进入太空的神七,此刻就负载着中华民族这一不屈的人类精神。一、艰难岁月里绘就的雄伟蓝图中国航天事业起始于20世纪五十年代。世界航天都是从导弹的基础上起步的,中国也不例外。1956年2月,有中国导弹之父之称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3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在抗美援朝战争还没有尘埃落定,国内百废待兴的艰难时世,新中国领导人不仅做出航空与导弹(航天)事业齐头并进的决策,还高瞻远瞩地指明“独立发展的道路”。正是在这一正确战略指导下,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孕育成长展翅高翔。20世纪五十年代正是美苏冷战如火如荼的时刻。1957年10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58年美国卫星上天,双方争霸的舞台从核武器战转向宇宙空间的事实,刺激了决不甘心只做观众的中国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1958年4月,中国开始兴建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虽然新中国公开亮出了向宇宙进发的雄心,但当时技术先进实力强大的美、苏都没有把中国的豪言壮语当回事。朝鲜战争让美、苏都领教了中国人的英雄豪气,但谁也不相信在百年战争的废墟上,在几乎空白的技术和工业基础上,中国人能一步登天。1961年4月12日,苏联把宇航员加加林送上太空;1969年7月16日上午,美国把2名宇航员送上月球。这些轰动全球的航天事件,伴随着双方领导人好斗的政治言论,长期、连续地吸引着世界媒体,中国的航天雄心和计划、进展更无人关注。人们今天用疑惑的目光看待印度航天计划,而在40多年前,中国遇到的是一种近乎忘却的轻视。但中国卧薪尝胆般地沿着自己的道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成功。1963年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1966年6月30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乘着这一振奋人心的巨大“冲击波”,几天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 人造卫星开始研制。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也是中国航天事业从此发生质变的一个标志。之后,中国迈开惊天的步伐。三、神七把中国航天带到新高度新起点神七上天,毫无疑问,将把中国航天带到一个新高度,但放在世界航天的坐标系上,这个高度还是有限的。从运载能力、技术先进性与可靠性、航天器性能和研发能力等指标来评价,中国已经是航天大国,但和世界航天领域的先进水平相比,中国还不是航天强国,没有骄傲的本钱。航天大国与航天强国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总体形态上,美国、俄罗斯将迈出航天飞机时代,正在进行星际探测,而中国才起步,而且是从美、俄40多年前就已经实现的登月开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是人类航天活动的三大领域,也是人类太空征程的三个阶段。显然中国正处在第一和第二阶段早期。从其他一些指标来说,美国、俄罗斯都有全球定位系统,欧洲也即将开始构建伽利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美、欧、俄都有大型空间站,且美、欧早已开始了第三阶段的探测。日本、印度等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势头也很猛,并在技术上各有千秋。其次,虽然中国三十年来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工业化程度并没有显著提高,工业基础依旧薄弱,科学创新低,在材料、工艺等基础技术方面与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就像车厢沉重拖累车头一样,导致中国的航天产品在技术性能和经济性等方面,无法赶上发达国家。最后还有中国航天体制和其他一些复杂的原因,影响中国航天未来的发展。 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且身披国防尖端神秘外衣的中国航天,其运作主要是采取国家投入、联合攻关、全盘调控,不问市场的军工发展模式。这曾经是集中人力物力办大事的中国体制的一大优点。但在经济全球化,国内市场经济程度已相当高的今天,这一模式越来越显现出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低下的弊端。由于不重视市场和效益,使航天高科技向民用技术转化方面步伐十分缓慢,致使航天工业还没有像汽车工业、电器和房地产一样成为国家的主要经济增长点。由于认识上的差异,中国还没有像美国的星球大战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一样,将航天作为拉动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火车头,影响中国航天整体效益的发挥。此外,由于美国等国千方百计遏制中国战略产业,封堵中国航天进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也影响中国航天对外合作和整体发展。纵观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航天工业,其共有的特点是军民一体化、市场化、集团化、国际化,重视开拓国外市场等,在将起作为尖端科技行业对待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开发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将其作为支柱性新兴战略产业来发展。未来我国航天产业发展,在继续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也有必要借鉴世界航天大国的作法,促进航天产业转型。在进行各项技术攻关和按计划实施太空探索计划的同时,还应该开展航天产业战略发展模式研究,航天产业能力评估、所属军工企业的改革和改制,建立以竞争机制为主的市场运行体系、鼓励航天产业集团开展对外贸易、加强国际合作等。神七把中国航天带到了新起点,但新起点上的中国航天也将面对新挑战

阅读全文

与两美建设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