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三国乐律学成果
摘要 亲(●✿∀✿●)您的问题将由我来解答,我正在整理资料,请您耐心稍等片刻!
㈡ 先秦时期乐律学的发展有哪些重要成果
重要成果:
1、钟律铭文。
体现了先秦时期乐律学发展的重要成果,编钟上的2800个铭文,对中国的乐律学史和音阶史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2、三分损益法
春秋战国时期乐律学上突出的成就,是理论与实践上均获得证明的三分损益法的产生及应用。这种生律方法的记载,虽然晚见于《管子·地员篇》及《吕氏春秋·音律篇》,但是其实践上的应用却要远早于文献的记载。
“三分损益”是指把一个音管分为三份,“损减益加”,以此延续就产生了十二律。十二律吕是指 在十二律中,六个单数的伴音“律”和六个双数的伴音“吕” 的总称。 “旋宫”是指十二律中的每一律轮流作为宫音。
(2)简述我国古代的乐律学成果扩展阅读:
我国乐律学的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
1、春秋时期产生了以弦长为计算基础的乐律学理论——三分损益法。
2、汉代律学家京房因见古代三分损益十二律最后一律仲吕(F)依原法回不到黄钟(C),提出六十律的理论。即在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利用第一律与第十二律之间存在的音差,继续损益推算,将一个八度分成六十律,后世称之为“京房六十律”。
3、南宋的蔡元定提出的十八律是宋代律学的重要成就。所谓十八律,就是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正律之后,继续往下生六律而构成的一种律制。这六律蔡元定称之为变律,即“变黄钟”、“变林钟”、“变太簇”、“变南吕”、“变姑冼”、“变应钟”,加上原有的十二律,共十八律。
4、明清时期的推朱载堉发明的“新法密律”科学地解决了三分损益法黄钟不能还原的难题,是音乐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十二平均律”律学理论。朱载堉用八十一档的打算盘,开平方,开立方,在 2 和1 之间,求出十一个数,形成了十三个数的等比数列。
㈢ 朱载在乐律学方面有哪些突出成就
明代音律学方面的大师是朱载(1530~1610)。他因发明著名的十二平均律而闻名后世。朱载是明仁宗(永乐皇帝之子)庶子郑靖王的后代,是王族中有继承王爵地位权利的一个王子,但他对这一特权地位毫不留恋,却迷上了乐律学的研究。为此万历皇帝给他赠了写有“让国高风”的匾。古代的“三分损益法”,西汉人京房、隋代人刘焯的工作,尤其是南朝人何承天的工作等,是朱载工作的基础。何承天曾企图完善地解决这个问题,他把三分损益法计算后出现的差数平均地加到了12个律管上,给朱载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础。朱载在长期的钻研、实验和计算后终于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找到了一个公比为122的等比级数,按照这个公比给出的级数使弦或律管上相邻两律的频比完全相等,并且使比基音高八度的音频正好比基音高出一倍,从而成功地发现了声音振动和弦的长度变化之间的一条规律。这是音乐史上的一件大事。朱的成就反映在他写的《乐律全书》中,这套全书包括13部著作,内容涉及乐律、算学和历法。
㈣ 简述中国古代乐律学的发展
发展史网络上面绝对有,自己看了可以锻炼总结归纳,要是要个人见解还是自己领悟的好
㈤ 我国古代的物理学成就有哪些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物理学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一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概述
二 力学
1 杠杆原理
2 滑轮与辘轳
3 尖劈与斜面
4 重心与平衡
5 力
6 刻舟求剑
7 浮力与比重
8 陀螺与平衡环
9 弹性变形与弹性定律
10 横梁的学问
11 大气压
12 空气动力学及飞行幻想
三 声学
四 光学
五 电与磁
六 热
先秦时期的伟大哲学家墨翟(约公元前468-前376)及其墨家学派 (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3世纪)在他们的论着《墨经》中记述了大量的物理知识,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物理学成就最大的学派,《墨经》的主要成就在力学与光学方面。它探讨了力的定义,叙述了惯性运动,研究了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装置省力的原因,以及浮力与平衡原理,指出了光的直线传播及反射规律以及小孔、平面镜、凹凸面镜的成像情况;观察了温度与火色的关系。同时期的《考工记》是应用力学、声学方面的书,记载了滚动摩擦、斜面运动、惯性现象、抛物轨道、水的浮力、材料强度以及钟、鼓、磬的发音、频率、音色、响度及乐器形状的关系。这时期的《管子·地数篇》、《鬼谷子》、《吕氏春秋》等书中还记载了天然磁石的吸铁现象以及最早的指南针“司南”。
汉代王充(27~约97)的《论衡》是中国中古时期的网络全书。在力学方面指出外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运动速度。而内力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还讨论了相对运动,在声学方面研究了声的发生、传播与衰减,并用水波做比喻。在热学方面研究了热的平衡、传导及物态变化。在光学方面阐述了光的强度、光的直线传播及球面聚焦现象。在电磁学方面记录了摩擦起电及磁指南器。
在唐代,《玄真子》中记叙了人造虹的简单实验:“背日喷水”。唐人将风力分为八个等级。了解到共鸣的道理并应用于音乐中,并指出了雷与电的关系。
宋代沈括(1031-1095)的《梦溪笔谈》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被称为 “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其主要成就是在声学、光学、磁学方面。他研究了声音的共振现象、针孔成像与凹凸镜成像规律,形象地说明了焦点、焦距、正倒像等问题;研究了人工磁化方法,指出了把磁场的磁偏角,讨论了指南针的装置方法,为航海用指南针的制造奠定了基础。他还研究了大气中的光、电现象。
元代的赵友钦(1279-1368)在《革象新书》中研究了光的直进、针孔成像,利用模拟实验研究月亮盈亏以及日、月蚀。他擅长用比喻解释自然现象,使之生动、形象,易于被人们理解。
在明、清时代,朱载堉(1536-1610)在《乐律全书》中用精密方法首次阐明了音乐中的十二平均律。方以智(1611-1671)兼取古今中外知识精华,在《物理小识》中涉及力、光、磁、热学,研究了比重、浓度、表面张力及杠杆原理,螺旋原理,研究了光的反射、折射、光学仪器,进行了分光实验解释虹,还研究了磁偏角随地域的变化以及金属导热问题。《物理小识》是300年前的一部科学著作。
我国是对磁现象认识最早的国家之一,公元前4世纪左右成书的《管子》中就有“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的记载,这是关于磁的最早记载。类似的记载,在其后的《吕氏春秋》中也可以找到:“慈石召铁,或引之也”。东汉高诱在《吕氏春秋注》中谈到:“石,铁之母也。以有慈石,故能引其子。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在东汉以前的古籍中,一直将磁写作慈。相映成趣的是磁石在许多国家的语言中都含有慈爱之意。
㈥ 古代乐律学的发展历程
乐律学史的发展阶段分期问题,历来并无成说。由
于它和音乐艺术的各个历史时期在文化形态上密切相关,
由于中国乐律学史是随着音乐实践的需要而发展着的,
根据音乐史上发生过的重大变化,分别按照:酝酿期(远
古及夏商)、奠基期(西周)、经学期(秦、汉)、演
化期(魏晋隋唐)、整理期(宋元明清),共5个阶段分
述如下:
酝酿期 上古至商周之际,为歌舞乐三者紧密相关的
“乐舞”时期。人们对乐、律的认识处在感性阶段。实
践中,夏、商古磬的实测音高反映出人们已有绝对音高
观念。自新石器时期以来,已根据自然听觉的需要,在
乐器制作中作倾向于纯律关系的调律。《虞书》“律和
声”的记载反映出先民对乐、律的关系已有初步理解。
进入西周的社会历史阶段前,商代五音孔陶埙已具备吹
奏出11个半音(包含某些半音关系)的可能性,已为周
代十二律理论的产生准备了前提条件。
奠基期 西周中晚期至战国间,为王侯宫廷钟磬乐
得到高度发展的时期。人们对乐、律的认识进入了对概
念进行规范,对度量关系进行计算,形成理论的阶段。这
一时期的律制,被后世称为“钟律”。钟律具有两个历
史来源:①上古以来的纯律音系的传统。②西周始见的
十二律名及其所代表的三分损益法。
钟律在先秦宫廷音乐中的应用,已由当时的乐师总
结为系统理论:①音阶理论。五声与七声的关系,七音
阶名和变化音名的确立等。②乐学理论的均、宫、调体
系,术语与概念。③乐、律关系的理论及计量标准问题。
④正律器、生律法及其运算方式(名为“均钟”的弦准
及律管的应用,记载于《管子·地员》的三分损益法,
《曾侯乙钟铭》的□、曾三度音系)。⑤由黄钟、大吕
等十二正律及其同位各变律组成的非平均律十二律位旋
宫体系(见宫调)。
这一时期的乐律学代表人物是伶州鸠。乐律学的重
要文献除《国语》中的“郑语”、“周语”及《曾侯乙
钟铭》外,还有散见于经、史及子书中的一些片段材料。
经学期 秦汉间,钟磬乐衰微,为丝竹、相和与鼓吹
乐兴起的时期。先秦乐律学在官府失传,附庸于“经学”,
成为经生副业。经师墨守伶伦制律与《吕氏春秋》的片
面记载,使律学理论沿着单一律制的三分损益管律而发
展;阴阳五行家与图谶家使乐、律的解释走上神秘难解
的途径;而民间传承的乐调又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
而下者谓之器”的思想控制之下失载;其中,透过经师
的“传”、“注”、纂集整理工作,透过文学、诗、赋
与诸家杂著遗留给后世的乐律学材料,是两汉学者在音
乐史料严重散佚的情况下仅能作出的重大贡献。
两汉限用三分损益法与拘守管律的直接后果,是在
旋宫问题上出现了乐与律之间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宫廷
中的旋宫实践,屡作屡辍,被后世看作“唯奏黄钟一宫”
(《隋书·音乐志》)。俗乐中的乐调理论已经无从根
据经籍所载的宫调体系作为命名规范。相和歌的清、平、
瑟三调,楚声中的楚、侧二调,基本上是从属于乐器的
调弦经验的系统。
这一时期的乐律学家独能摆脱偏见并有创造的代表
人物是京房,重要文献有《史记》、《汉书》、《后汉
书》中的乐律材料及《淮南子》等诸家杂著。
演化期 魏晋至隋唐间,为清商乐和燕乐歌舞在贵
族社会中盛行的时期。乐律学在很大的程度上摆脱了经
学的统治,宫廷音乐的俗乐化和各民族直至疆域内外的
音乐文化交流,发展了乐、律的实践,推进了乐律学的
新的进展;贵族士大夫直至个别帝王亲身参与乐律学研
究也为这一时期的重大创造提供了客观条件。
这一时期的创造主要是围绕着俗乐调的旋宫性能与
乐器调律问题而进行的:①蔡邕的学说打破了单一律制
的束缚,开始了度量衡方面计量问题的进一步的精密考
据与研究。②京房六十律结合乐器调律与俗乐调的应用,
发展为荀□的十二笛律;又在另一条线路上衍化为钱乐
之、沈重的三百六十律。③何承天开创了由正、变各律
复归于十二律的、力图接近平均等程关系的新律的探索;
承先启后,恢复与推行了京房、陈仲儒、梁武帝等重视
弦律的传统。④范阳祖氏之学,经祖莹、祖□、万宝常、
祖孝孙等精研,化繁为简,复归于十二律旋相为宫的原则,
从实践上解决了宫廷雅、俗乐的旋宫与乐器调律问题。
⑤俗乐调的理论体系在唐代得到系统整理,出现了《乐
书要录》等专著及有关“二十八调”的系统论述。⑥荀
□解决了“笛律”的管口校正问题,属于本阶段音乐声
学方面的重大成就。
这一时期的重要文献除有关史籍中的乐志、律历志
外,今存《古今乐录》佚文、《乐书要录》残卷、徐景
安《乐书》佚文及段安节《乐府杂录》等。
整理期 五代战乱以后,至宋、元、明、清间,为音
乐生活繁荣于市井,歌舞伎乐的地位渐被戏曲音乐代替
的时期。唐代的乐律学知识已在战乱中多所散失,加上
祖孝孙之学不传律数,俗乐调的理论体系虽曾略见于晚
唐史料,但已不得确解。因此,北宋间虽已进入传统学术
的大整理,乐律学的整理工作初被重视,已称“绝学”。
但宋人毕竟在乐律学的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拓展了
研究规模,也使之渐成系统。自此以后,明人不绝如缕,
至朱载□而集传统乐律学之大成。
中国传统乐律学以十二律位统八十四调的学说,始
终贯串着旋宫实践问题的主线,为解决乐、律矛盾而发
展着。自先秦钟律起,至朱载□创新法密率终,囊括了
古代乐律学史的全部发展过程而达到顶峰。音乐文化史
上的律学实践,在律制问题上当然并不以朱载□的平均
律为其终结,但乐律学的发展在清代虽有江永等人僻求
精奥,实已无补于乐律实践。此外,歌曲音乐中的词调,
琴曲中的琴调,至明清以来已无重大发展,清代戏曲宫
调理论徒托“二十八调”空名,已无实际意义;乐律学
史在清代的发展已不再是根据音乐实践中提出的新课题
而追求进一步的探索,转而走上乾嘉学派的途径,通过
文献学的研讨,博求训诂、注疏、考证;新起诸家的意
义所在,主要是就乐律学史中留下的疑难问题展开了新
的论辩。
㈦ 中国古代乐律体现了什么信息
中国古代乐律学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研讨音乐基本原理与基础技术理论的一个跨越若干个有关学术分支的综合学科。今按乐律学的概念、基本内容与历史发展分 3个方面分述如下:乐律学的概念 乐律学的现代概念,大体上含着“乐学”与“律学”两方面,而在古代,两者却密切关联,不可分割。
㈧ 我国古代在光学和声学方面取得的成就
光学
《墨经》就有光学知识记载,经下中的八条(16至23)最为系统。
“鉴(洼),景一小而易,一大而正,说在中之外,内。”讲的是凹面镜成像的规律
我觉得光学应用最广泛最经典的一个例子就是【皮影戏】
声学
在周朝以前已经有了各种乐器(管、弦和打击乐器),而且很早就制定了有科学根据的乐律。
我觉得声学应用至今都堪称经典的一个例子就是【湖北曾侯乙编钟】
㈨ 乐律学是什么
乐律学即“乐学”和“律学”理论的统称。中国古代“乐学”与“律学”理论,密切关联,早期并未分开,至明代朱载创《乐学新说》和《律学新说》之后,才始成为相对独立的理论。所谓“乐学”,是从音乐艺术实践中所用乐音组合形式及规律出发,取形态学角度,运用一般音体系的逻辑推断方法来研究乐音关系的理论领域。“律学”则是以成体系的乐音为对象,从音响自然规律出发,取音响学角度,运用数理逻辑计算方法来研究乐音关系的理论领域。中国传统乐律学,若从考古实物发音律制现象显示算起,至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
㈩ 中国古代乐律学的介绍
中国古代乐律学(theory of tone-system in ancient China)中国古代乐律学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研讨音乐基本原理与基础技术理论的一个跨越若干个有关学术分支的综合学科。今按乐律学的概念、基本内容与历史发展分 3个方面分述如下:乐律学的概念 乐律学的现代概念,大体上含着“乐学”与“律学”两方面,而在古代,两者却密切关联,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