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均衡经济成果

均衡经济成果

发布时间:2022-01-26 18:53:59

❶ 经济均衡是指

在经济学中,均衡一般是指经济体系中变动着的各种力量处于平衡,因而变动的净趋向为零的状态.
在西方经济学中,均衡时一个被广发运用的概念.均衡的最一般意义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相对静止的状态.

❷ 什么是微观经济学均衡论

均衡论一般指平衡论,
1、俄国布哈林提出的经济平衡和社会平衡的观点。1920年在《过渡时期的经济学》一书中用来论证战时共产主义。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平衡状态的产生和克服的一段话:“不同生产领域的这种保持平衡的经常趋势,只不过是对这种平衡经常遭到破坏的反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54页)。
2、关于受众态度改变的理论之一。美国心理学家费里兹·海德(Frilz Heider)于1946年提出。海德认为,当人处于不平衡状态时,会感到心情紧张,并产生一种力求恢复平衡的力量。所谓平衡,即人的“感觉系统与所经验的情绪毫无压力地共存在一起”的状态。人处于平衡状态时,感到舒服、轻松。
平衡论是最基础的理论。平衡: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以平衡为中心目标。一般都有自己的平衡系统,而自动检测尽量调节平衡;所有的事、物都有它的平衡点和平衡能力,超越平衡能力范围都会出问题;然而事物的生存与灭亡、前进与后退却都是在非平衡状态下进行的,之所以我们要找到平衡系统的平衡点,以及平衡能力;巧妙利用事物的非平衡状态促进发展。
“平衡论”至今尚属理论萌芽时期,其自身亦需一个不断的自我反思和建构过程才能渐臻完善的理论体系。我们在思考和构建“平衡论”体系时日益感受到,“平衡论”的提出对我们进行行政法学研究而言更具深远的方法论意义:(1)“平衡论”虽然是一个部门法学的研究课题,但它不可避免地涉及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其他部门法学等广泛领域,因而,如果要求得“平衡论”的更深发展,就必须打破部门法学之间以及法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的学术隔离,既保持本部门法学强劲的身我发展势头,又不遗吸收其他部门法学和学科的思想精华,并向后者贡献自身的成果
(2)“平衡论”必须借助对行政法及行政法学历史的真实反思和积累,因而,我们必须打破我国行政法学研究只重视对制度的历史性描述、轻视或忽视对行政法学基本理论历史进程的关注的状况;
(3)“平衡论”作为一个部门法的理论基础无法脱离具体文化环境,它若求进一步的完善,我们就应对法律制度的建设进行文化的阐释和证明,寻找“平衡论”落根成长的本土基础。
任何一种希冀揭示人类生活某一方面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或理论,都是建立在关注现实建构和反思历史的艰难历程之上的。我国目前正在经历一场人人皆已感知的大规模解构和建构运动,这一场运动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广度和震撼力令世人嘱目。然而,严峻的现实问题以简单明了的方式表述出来了:怎么做?于是,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等各类学科都试图在自己的专攻领域提出基于严肃、认真的历史反思的新的建构理论。“平衡论”就是在这样的广阔背景中诞生的。“平衡论”关注现实并希望对我国制度和理论建设具有现实意义,这在前作《现代行政法的理论基础》中已作详述,现扼而言之,即:(1)依据“平衡论”基本原理,准确把握立法、执法、司法三个法制环节各自的重心和平衡及各法制环节之间的制约和平衡,可保证行政法制健康、协调地发展,摆脱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权利义务配置不平衡的法制现状;(2)依据“平衡论”,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政府——企业”互动模式,推动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成长;(3)依据“平衡论”,可真正实行民主价值和效率价值有机统一的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4)依据“平衡论”,可全面、准确地认识现代政法的本质和作用,从而可重构既符合世界行政法发展方向又具有民族特色的较成熟完善的行政法学体系。

❸ 经济学均衡原理

房租与房价:

如果房租比房价(月供)便宜,许多人就不会去买房子,导致房价下降,接近房租。如果房租高于房价,则会导致有人去供房子,不去租,导致房租价格下降,接近月供。

❹ 如何实现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需要“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昭示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将由不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实行的是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其典型的口号就是“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因为按照发展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关键性资源方面存在着短缺的话,想要对国民经济体系进行全面投资,进而实现全面增长是不可能的。只有实行非均衡的发展战略,采取重点突破,进而积累资金、技术和经验,最终才能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起飞”。毫无疑问,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统计数据显示,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4年中,我国的GDP年均增速接近10%,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但是,这种非均衡发展战略也给经济社会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和矛盾,集中体现在:首先,城乡和地区发展的失衡现象严重。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城乡差距一度有所缩小。但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城乡差距开始逐步扩大。地区发展差距也在不断拉大,研究表明,1978-2010年,全国GDP由3456亿元扩大到40万亿元,东部10省市比重由占43.6%上升到53.1%,提高9.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由21.6%下降为19.7%,下降1.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由20.8%下降为18.6%,下降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由14.0%下降为8.6%,下降5.4个百分点。其次,市场竞争体系失衡问题突出。经过多轮国有企业的改革,目前国有企业在数量上已经不占优势。但在某些领域和行业中,国有企业的垄断力量十分强大。相比较而言,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虽然不低,但在市场竞争中仍处于明显的弱势。这种地位的不平等还表现在资源和要素的使用方面,特别是在土地、资金、资源利用等方面,国有企业都比民营经济拥有明显的优势。以金融支持为例,虽然民营经济创造了将近70%的GDP,但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中只占不到30%的份额。再次,收入分配体制不平等、不公平的问题比较严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表现在各个方面,其中尤其以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最为突出。目前,我国的城乡差距已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2倍左右上升到3倍多。在地区差距方面,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收入水平一度比东部地区要高,但此后基本颠倒过来,而且有持续扩大趋势。数据显示,2001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0%,到2008年下降到82.2%,降幅达七个多百分点。2001年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4.2%,到2008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3.9%。而行业差距中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工资差距过大,也成为饱受诟病的问题之一。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已经到了必须加以纠正和变革的关键时期。值得庆幸的是,近几年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变,均衡发展战略已经提上日程。比如自从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多年将关注点锁定“三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而“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战略的相继实施,都为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创造了条件。连续多次出台的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得民营经济发展的势头有所增强。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也是举措频频,在提高居民收入比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均衡发展战略的架构已然形成。比如在城乡均衡发展方面,提出了“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在不同所有制经济均衡发展方面,提出了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两个“毫不动摇”,强调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在收入分配公平均衡方面,提出了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均衡发展既是我国目前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缓解过去积累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从而激发全体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更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很显然,这些都是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保证。

❺ 经济均衡发展带来的好处

我国均衡发展战略中综合考量的几个问题:影响市场发挥作用的制度化安排条件

我国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产业关系主要体现为:西煤东运、北煤南运、北粮南调、南粮北运,南矿北运、西棉东运等等。诸多集中于中西部地区的煤炭、能源、矿产及大宗产品集中于我国较为完善的产业链的上游。而这些资源型产业亦构成了工业化基础支柱产业的主体内容,如:煤炭业、原油炼制、采掘业、矿石开采、钢铁产业、有色金属采掘炼制、水利风力发电、粮食棉花畜牧水产养殖、化肥、机械及配件等等领域。
而这些大宗资源型具有构成基础支柱产业的客观条件,具有关联环节多,中间产业链长等特点,具有影响形成产业空间集聚的客观条件,那么,是否可以延续传统产业的成长与竞争优势,并形成产业内在关联的集群?经常有学者抱怨波特的菱形理论,认为它太完整而面面俱到,这种面面俱到的环境与条件客观上往往不具备。
事实上,面面俱到的条件的准备是必要的,它可以解决我们面临农业经济或者农业经济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下显得束手无策的窘境。正是由于这种面面俱到考量的客观条件考量,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1960)的产业扩散效应(见《经济成长的阶段》)似乎可以在此情况下提供我们战略性的选择。他所赋予主导产业多向关联及对总量成长性的战略恰恰是在具备了这些前提条件后,使存在的问题获得解决。而主导产业的扩散效果似乎亦可以影响产业集群的行程。似乎亦给予我们现成的答案。
事实上,这种面面俱到的客观条件却正好适合于针对于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中的一种较为全面的要求。这个要求恰恰是政府在政策供给与制度体系安排上需要考虑的一个较为全面的问题。因为,我国在东部产业转移及开发中西部战略中,需要政府为中西部的大开发构建这种较为全面的发展环境,包括:要素流动、产业成长与集聚的较为全面的软硬环境,包括四个内容:一是促进要素流动顺畅及安全的制度条件;二是促进社会收入增长与社会需求成长,以及产业报酬递增的条件;三是提供相关产业及支撑产业进驻的政策性引导与制度化服务安排条件,四是提供企业的战略结构整合及战胜海外竞争对手的条件,另外,提供政府在产业发展及国际合作中提供企业战略机遇的条件。

❻ 请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关于经济学中均衡的问题急急急。

经济学中的均衡指供求相等。给定一个价位,如果供给大于(小于)需求,则是失衡,竞争会使价格下降(上升),直到供求相等。
现实中均衡是偶然的,只是一种趋势。商品名称你随便说个。

❼ 均衡(微观经济学)

实现优化的平衡状态

❽ 经济学中的均衡定理

均衡价格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也就是商品的市场供给量与市场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的价格。在市场上,由于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场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出现超额供给,超额供给使市场价格趋于下降;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出现超额需求,超额需求使市场价格趋于上升直至均衡价格。因此,市场竞争使市场稳定于均衡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从几何意义上说,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点上,该交点被称为均衡点。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
需求与供给是共同影响市场但作用方向相反的两种力量。当需求与供给两种力量的作用力相等时,其商品市场就进入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此状态被称为市场均衡.在市场均衡状态下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此时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在同样的均衡状态下,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此时的商品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如果需求函数是Qd=f(P),供给函数是Q,=g(P),那么方程Qd=Q,的解P+就是均衡价格。同理,方程f(P)=g(P+)的解Q就是均衡数量。

市场价格与均衡价格发生偏离的情况:

(1)市场价格>均衡价格→需求量小,供给量大→供大于求→价格下降→减少供给,需求增加→价格上升,市场价格趋于均衡价格
(2)市场价格<均衡价格→需求大,供给小→供小于求→价格上升→增加供给,需求减少→价格下降,市场价格趋于均衡价格

❾ 经济学中均衡的特征

经济学中均衡的特征主要有三点:
1.各经济主体都没有改变自己决策的激励;
2.模型中的各经济主体都选择了最优决策;
3.市场出清或供求相等。
在经济学中,均衡一般是指经济系统中各种力量处于平衡状态,因此净变化趋势为零。均衡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均衡最一般的含义是指经济事物中相关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的相对静态状态。
拓展资料:
一、均衡分析法是经济理论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和必要抽象。
经济学中的均衡:任何一个经济决策者都不能通过改变自己的决策以增加利益时的状态。
均衡分析(EquilibriumAnalysis):在假定各经济变量及其关系已知的情况下,考察达到均衡状态的条件和状况的分析方法。
二、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均衡分为局部均衡(partialequilibrium)与一般均衡(generalequilibrium)。
局部均衡分析是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分析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
一般均衡分析在分析某种商品的价格决定时,则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来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所有商品的价格如何被决定。
一般均衡分析是关于整个经济体系的价格和产量结构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一种比较周到和全面的分析方法,但由于一般均衡分析涉及到市场或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而这些又是错综复杂和瞬息万变的,实际上使得这种分析非常复杂和耗费时间。所以在西方经济学中,大多采用局部均衡分析。
总结来说,一般均衡分析是指在充分考虑所有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情况下,考察整个经济系统完全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状况,和达到均衡的条件。局部均衡分析,是指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考察单一的商品市场达到均衡的状况和条件。

❿ 均衡的经济学

在经济学中,均衡是经济学家物理学中借鉴并发展出来的一个概念。最直接的含义被看成是“力量的平衡”,或者用来表示没有内在变革倾向“的一种状态。
在西方经济学中,均衡是一个被广泛运用的概念。均衡的最一般意义指经济体系中一个特定的经济单位或经济变量在一系列经济力量的相互制约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并保持不变的状态。与物体的运动一样,经济体系中一个特定经济单位也同样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各种经济力量的制约。
在微观经济分析中,市场均衡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一般均衡就是对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一般均衡假设的各种商品的供求和价格都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市场的均衡只有在其他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阅读全文

与均衡经济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