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比例尺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比例尺

发布时间:2022-01-26 03:37:56

⑴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建设分项报价表怎么填

对利用高分辨率航空影像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其它专题数据等,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要求,查清滨海县辖区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建立多种普查成果数据库,基于多种地理单元开展基本地理国情的统计分析,完成普查报告和普查成果系列地图等,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提高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完成对这一项目的监理任务。

⑵ 地理国情普查要用到哪些部门的数据

这些数据都不知道吗?

⑶ 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 比例尺是多大的

1:5000 和1:2000。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中提出的普查成果中包括“全国地貌类型数据库”,不需要各省及普查任务区分块建立该类型数据库,中小比例尺的“全国地貌类型数据”和“全国地形分区数据”目前由国普办统一安排生产。对于地理国情要素中的地形分区数据(BGTA)和地貌类型单元数据(BGLA),由国普办统一安排生产,各单位不需要采集。

⑷ 划重点丨测绘地理信息“十三五”规划说了啥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十二五”主要成就
发展方向更加明确。确立了“全力做好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保障,大力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尽责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的发展定位,明确了测绘地理信息总体发展思路。
发展基础更为坚实。统筹建成2200多个站组成的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基本形成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实现我国陆地国土1:5万基础地理信息全部覆盖和重点要素年度更新、全要素每五年更新,基本完成省级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资源三号”卫星影像全球有效覆盖达7112万平方千米,后续星研建进展顺利。“天地图”实现30个省级节点、205个市(县)级节点与国家级主节点服务聚合,形成网络化地理信息服务合力。333个地级城市和476个县级城市数字城市建设全面铺开。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形成了天空地一体化的数据获取能力。测绘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机载雷达测图系统、大规模集群化遥感数据处理系统、无人飞行器航摄系统等方面建设取得重要突破,研制的3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数据产品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
全面改革扎实推进。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取消和下放1/3行政审批事项。政企分离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推进。积极引导地理信息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修订印发《地图管理条例》,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修订。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不断深化,地图市场特别是互联网地图市场更加规范。
服务成效日益彰显。形成1000多个基于“天地图”的业务化应用。累计开发数字城市应用系统超过5600个。为APEC会议、第三次经济普查、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不动产登记等重大事项和各级政府决策、环境治理等重要方面提供高效有力的技术支持与产品服务。地理信息产业形成千亿级的产业规模。
(二)“十三五”发展形势
经济社会发展对测绘地理信息提出新需求。“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为创新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全方位做好支撑保障提出更高要求。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实施“走出去”战略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测绘地理信息覆盖范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多规合一”,需要加快提升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落实“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促进大数据发展”等行动计划,为发展地理信息产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总体国家安全观赋予测绘地理信息新使命。地理信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在维护国家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后一个时期,为应对地缘政治压力、保障边境地区稳定、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和全球战略利益,需要进一步加强海洋、边境地区乃至全球的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建设。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为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注入新动力。我国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合,催生各种地理信息新应用、新产品和新服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机载雷达、无人机、倾斜摄影等新型技术装备在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将极大地提升生产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加强基础测绘、监测地理国情、强化公共服务、壮大地信产业、维护国家安全、建设测绘强国”的总体发展思路。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
——坚持法治建设。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测绘地理信息管理体制机制和国家地理信息安全监管体系,构建新型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航空航天遥感测绘、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等协同发展的公益性保障服务体系,显著提升地理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使我国测绘地理信息整体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新格局。
——地理信息资源更加丰富。统筹建成2500个以上站点规模的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陆海一体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进一步完善。获取“一带一路”沿线及重点区域的地理信息资源。海洋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基础地理信息、地理国情信息、应急测绘保障信息等资源实现有效融合。
——公共服务保障更加有力。基础测绘成果供给更加有效。向相关行业和社会公众提供高精度位置服务的能力全面形成。地理国情监测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监测业务常态化。基本建成4小时抵达80%陆地国土和重点海域、覆盖全国的应急测绘体系。“天地图”具备全球地理信息服务能力。建成一批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体制改革、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等取得重大突破,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更加健全,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事业单位协同创新,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更加优化,自主创新效率显著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更加科学完善。
——依法行政能力全面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法律规范体系更加完备,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产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地理信息产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20年总产值超过8000亿元,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较好成长性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三、重点任务
打造由新型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航空航天遥感测绘、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等“五大业务”构成的公益性保障服务体系。
(一)推进新型基础测绘建设
按照陆海兼顾、联动更新、按需服务、开放共享的要求,构建以北斗卫星以及自主技术装备为主要支撑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
1、加快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

实现我国地心坐标框架的动态维持与更新,形成覆盖全国的分米级实时位置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基准和位置服务水平。统筹开展全国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工作,建成新一代全国统一的厘米级似大地水准面。完善国家重力基准,开展重力空白区航空重力测量,构建新一代高阶重力场模型。建立国家测绘基准数据库,提升测绘基准成果的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强化国家、行业及地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统筹管理、资源整合、数据共享,加强测绘基准服务机构建设,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形成一体化管理和协同服务机制。深入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拓展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业务范围、产品体系和服务模式。
2、加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

扩大高精度基础地理信息覆盖范围,实现省级基础地理信息对陆地国土必要覆盖,市县级基础地理信息对全国县级以上城镇建成区全面覆盖。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联动更新机制,持续做好国家级基础地理信息重点要素年度更新,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按需更新,城市重点区域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及时更新。进一步加强边疆地区、农村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基础测绘工作。持续推进我国海岛(礁)测绘工作。组织开展海洋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沿海地区根据需要组织开展沿海滩涂、近海海域等测绘工作。持续开展极地测绘工作,提升服务极地考察活动能力。继续推进内陆水体水下地形测绘。加快开展地下管线测绘,构建地下管线信息系统。
3、开展新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
优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模型与结构,丰富数据内容,拓展社会、经济、人文、资源、环境等要素,建成综合性强、应用面广、标准化程度高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体系,形成全国基础测绘成果“一个库”。选择合适地区开展新型基础测绘试点。探索建立基于地理实体的成果采集和管理模式,逐步推动现有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向地理实体数据库的转型,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集成应用和联动更新。
(二)开展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
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监测成果。
1、开展基础性和专题性监测
对我国陆地国土范围的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人文地理要素开展基础性监测。适时开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及国家级新区建设格局、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空间格局、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海岸带保护利用状况等专题性监测。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服务于空间性规划“多规合一”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推进地理国情监测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评价、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
2、形成常态化监测支撑体系
充分利用各种对地观测技术手段,建立空天地多方位、立体化的地理国情监测网络。构建地理国情信息时空数据库,建立地理国情信息在线服务平台。开展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和开发应用,形成多样化的监测成果。完善地理国情监测的内容指标、技术规范、工艺流程,形成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能力。逐步完善地理国情监测组织实施、部门协作及信息发布等机制。推动各地将地理国情监测纳入年度计划和部门预算管理。
(三)加强应急测绘建设
1、建立应急测绘业务体系
根据国家应急规划和应急体系建设要求,完善应急测绘体制机制,重点加强联动响应、资源统筹、数据服务以及日常运维等机制建设。按照上下协同、部门协作、军民融合的原则,合理划分保障区域,明确保障职责,布局国家应急测绘业务体系,建立健全应急测绘标准。加强应急测绘业务机构以及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增强国家和省级应急测绘专业力量。
2、强化应急测绘综合保障
加强国家航空应急测绘能力,建设12个国家航空应急测绘保障区,重点装备高性能无人机航空测绘应急系统。增强国家应急测绘现场勘测能力,建设3支国家应急测绘保障分队,重点装备多功能、集成化的地面采集与处理设备。提升国家应急测绘数据处理能力,重点加强数据快速处理、制图、存储和服务等系统建设。提高国家应急测绘资源共享能力,建成国家应急测绘资源数据共享网络及平台,丰富国家应急测绘基础底图数据库。各地针对当地特点和需求,开展区域性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协作,实现军地、部门、区域应急测绘资源的高效共享和协同服务。
(四)统筹航空航天遥感测绘
进一步建立健全国家航空航天测绘遥感影像资料获取的统筹协调和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多种类、多分辨率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对重点区域的及时覆盖,对陆地国土的全面覆盖,以及对境外区域的有序覆盖。
1、加强航空航天遥感影像获取和管理
实现优于2.5米分辨率卫星影像每年全面覆盖陆地国土一次。获取我国500万平方千米优于1米分辨率影像。加大城市地区优于0.2米分辨率的航空影像获取力度。推进机载激光雷达、倾斜摄影、航空重力等新技术生产应用。加强航空航天遥感影像获取的统筹规划,建立国家基础航空摄影定期分区更新机制、航天遥感影像数据分级分区获取机制。完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的保管、提供、使用制度以及资料信息定期发布制度。
2、强化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应用服务
建立和完善系列测绘卫星应用系统,提升卫星测绘数据获取、处理、提供的业务能力。完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产品体系,加大立体测绘影像产品、专题应用产品及增值产品的开发力度。推进多传感器、多视角、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基于倾斜航空摄影测量、卫星立体测绘等技术,建设高识别度、高容量、高现势性的三维实景中国影像数据库及信息服务系统,形成常态化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产品生产和分发服务能力。探索建立测绘卫星用户委员会机制,理顺卫星用户与卫星运营单位之间的关系,促进卫星测绘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五)推进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
建立全球地理信息数据采集、管理与在线服务一体化的生产技术支持体系。
1、加快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
加强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的顶层设计,确定建设重点、细化建设内容、明确技术路线。加快形成全球多尺度地理信息数据快速采集与处理能力,逐步拓展全球地理信息资源的覆盖和更新范围。完成“一带一路”沿线及重点区域约4500万平方千米多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数字地表模型及地理名称等数据生产,开展中巴经济走廊、东盟非盟等重要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核心矢量要素、多时相地表覆盖等数据生产。加快建立多分辨率、多时相的全球地理信息数据库,形成多尺度、多类型、多样式的全球地理信息产品。
2、强化全球地理信息服务应用
依托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境外分布式数据中心,形成全球地理信息服务能力。强化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集成,完善边境地区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形成高精度位置服务能力。构建国产卫星海外接收站及处理系统,提高全球卫星资源接收处理能力。制定全球地理信息数据产品、生产工艺及应用服务标准规范。构建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快速处理、高效管理、动态更新与实时服务的技术装备体系。
四、能力建设
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有效供给能力、基础设施装备保障能力、地理信息产业竞争能力、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和协调融合发展能力。
(一)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构建以“五大业务”为支撑的公益性服务体系,建立起保证基本公共需求和增强按需定制服务相协调的服务架构。
1、加强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面向全社会对测绘地理信息的基本公共需求,深化供给侧改革,强化新型基础测绘和航空航天遥感测绘等普惠性服务的有效供给。扩展基础测绘成果内容,发展以地理实体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公共产品。推出标准化的三维实景影像产品,拓宽应用领域、提高应用频次。加强服务流程信息化建设,简化成果提供审批程序,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开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的区域性地图产品、反映国家辉煌成就地图产品、国家大地图集、城市地图集等系列专题地图编制工作。
2、拓宽公共服务的发展空间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测绘地理信息的多样化需求,拓展定制化专题服务的领域。围绕区域协调发展、国土空间开发、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开展重要地理国情监测,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和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事项的落实。强化城市地下、水体水下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做好基于地理空间的孕灾环境分析和监测服务。拓展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应用服务领域。在继续做好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基础上,健全数字城市维护更新和管理应用的长效机制,推进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试点示范应用,提升对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支撑能力。探索建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新型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加强政府与企业在地理信息资源开发服务中的合作。
3、提升网络化综合服务水平
强化“天地图”公益性服务的战略性地位。建设“天地图”国家数据中心、区域数据中心,融合集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理国情信息时空数据库、国家应急测绘基础底图数据库等信息资源,整合政府部门权威信息和全球热点地区重要信息,加强地理信息大数据开放共享和深化应用。加强涉密版、政务版“天地图”的统筹建设,发挥其以地理信息聚合部门数据、促进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基础平台作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公众版“天地图”建设,惠及群众生产生活。推出覆盖全行业、一站式的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
(二)提升基础设施装备保障能力
以加强重大技术装备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测绘地理信息基础设施,推动生产、服务技术体系的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满足“五大业务”协同发展的迫切需要。
1、加快装备现代化
积极推动“资源三号”后续光学卫星和雷达卫星、重力卫星等的立项、研制和发射,逐步形成多源航天遥感数据获取体系。加快建设多分辨率、多传感器、全天候综合航空遥感体系,大力发展长航时航空遥感平台,促进无人飞机、轻型飞机、浮空器等新型平台和机载激光雷达、重力仪、倾斜摄影仪等新型传感器的推广应用,配套建设数据传输和通信指挥系统。加快推进地理信息地面获取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提高水下、地下测量装备水平。
加强数据规模化快速处理系统建设,提高多源海量数据综合处理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实时化水平。进一步完善测绘产品质量检验和测绘仪器计量检测体系。探索建立卫星测绘应用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推进生产服务体系信息化
加快生产流程的信息化改造,提升生产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整合核心技术、重大装备、资料数据等方面资源,建设生产管理信息平台,形成生产原始资料数据集中管理、分布式处理、生产质量统一监管和生产成果集中入库管理的信息化测绘地理信息生产布局。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内外网资源,构建国家、省、市三级互联互通的测绘地理信息传输网络。
3、增强安全防护能力
建设国家互联网地理信息安全监管平台,形成由国家级互联网地图监管中心和省级互联网监管分节点组成、上下联动的监控网络。加强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建设和运行的安全管理,同步规划、设计和建设相关安全基础设施。加快开展网络基础设施核查分类,完成网络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大力推进行业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工作,加强关键网络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完善地理信息定密和新技术测绘成果公开使用政策,加强新型地理信息成果保密处理技术研究,促进地理信息安全使用。加强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提高公民对地理信息安全维护的意识和能力。
(三)提升地理信息产业竞争能力
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1、发展地理信息产业重点领域
大力发展测绘遥感数据服务,开展测绘航空航天遥感数据的商业化获取和增值服务,建成较为完整的测绘航空航天遥感数据获取、处理、服务产业链,培育3-5 家测绘遥感数据服务龙头企业。推动地理信息系统通用软件开发应用,推进高性能遥感数据处理软件以及行业领域应用软件的产品化和产业化,培育2-3家以地理信息软件开发和集成为核心业务的龙头企业。引导和推进现代高端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业的资源整合,紧密结合“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遥感技术装备和高端地面测绘装备生产制造企业。推进地理信息与导航定位融合服务类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均衡发展。支持面向中亚-西亚、俄蒙日朝韩、东盟的北斗产业化应用。
加快推进地理信息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的融合,支持发展以移动通信网络、互联网和车联网为支撑,融合实时交通信息、移动通信基站信息等的综合导航定位动态服务。积极发展测绘基准服务业。繁荣地图出版业,发展地图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地图文化产业集群。
2、优化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环境
适度放宽地理信息成果使用许可和增值开发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开展社会化应用和增值服务。建立健全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应用以及安全保密监管等相关配套制度措施。加快国产测绘遥感卫星数据有关政策研究制定,推进遥感数据的商业化应用。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继续推进地理信息产业分类标准、产业单位名录库和统计指标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统计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相关学会、协会在促进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利用产业基金、产业基地等支持企业创新创业。
(四)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重点领域科技创新,提高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水平,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提升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1、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完善测绘地理信息科研项目管理、科技成果登记与信息公开公示、成果转移转化统计和报告等制度,健全科学研究、信用评价、创新团队认定、科技人才评价等方面的政策。优化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布局,加强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科研基地(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创新联盟、协同中心、创客或众创空间等新型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鼓励参与制定科技规划、政策和标准,支持申报国家和地方人才计划、牵头实施国家科技项目。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和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中小型地理信息企业。支持野外观测台站、检校场、大型科研仪器设施等科研条件平台的建设与共享。加强地理信息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
2、加强科技攻关和标准化
以支撑重大工程和成果广泛应用为重点,统筹优势科技力量,着力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海洋测绘、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地下空间测绘等关键技术攻关。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在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应用研究,支持对大地测量基准、位置智能感知、遥感机理、数据挖掘与地理信息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原始创新。加快测绘地理信息新型智库建设,加强发展战略研究。构建新型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建立跨部门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协调机制。完善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制修订程序,重点研制地理国情监测、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等方面的标准,促进标准制定与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的相互转化,发挥标准的技术考核作用。加强科技标准宣传贯彻。开展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综合试点。
3、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推动地理信息技术、装备、标准、服务“走出去”,积极接纳发达国家的地理信息产业外包业务,开拓非洲、南美、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市场,深度融入全球地理信息产业链、价值链。继续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深化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及人才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全球及区域性测绘科技合作计划和国际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制订,争取主导编制4项国际标准,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11)主导的30%以上国际标准。根据受援国意愿和我对外战略需要,研究推动向相关国家提供测绘项目、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援助。
(五)提升协调融合发展能力
促进各地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协调发展。进一步打破军民测绘地理信息领域技术、标准和行业壁垒,加强军民测绘融合发展。鼓励各有关领域、行业根据需要加强测绘能力建设与数据资源共享,提升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协调融合发展水平。
1、推进区域测绘协调发展
围绕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推动形成西部、东北、中部、东南沿海和京津冀等五大区域测绘地理信息协调发展格局,支持建立五大区域测绘地理信息发展联盟。加大跨行政区域的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统筹力度,通过建立跨行政区域测绘地理信息联席会议制度,推进跨行政区域的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等方面合作,促进地理信息产业集群发展。鼓励发达地区对相对落后地区进行帮扶,为贫困地区提供精准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加大对新疆、西藏和四省藏区援助力度,在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强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支持。
2、深化军民融合发展
加强国家层面的宏观统筹与顶层设计,做好规划衔接和项目、需求对接、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实现军民力量整合、资源聚合、信息融合。推进国家空间基准、航天遥感测绘、海洋测绘以及高精度位置服务等重点领域的统筹共建,加强测绘基础设施、北斗系统、地理信息、科技资源等方面的共享应用,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地理信息资料成果通报汇交和位置服务站网共享机制,以及应急保障、国防动员等方面平战结合机制,形成军民兼容的测绘技术标准体系。按照国家军民融合示范要求推进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试点示范工作,引导多种力量参与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形成富有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模式。鼓励地方立足实际推进测绘地理信息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五、实施保障
(一)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全力抓好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以及不动产测绘、地下管线测绘、海洋地理信息资源开发等方面职责职能的落实。
(二)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修订,健全地理信息安全、地理国情监测、地理信息共享应用、应急测绘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完善测绘地理信息资质、市场监管和信用管理的挂钩政策。研究制定政府购买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的指导性目录和制度,推动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承接主体多元化。健全卫星测绘应用政策,推动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强化测绘地理信息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完善与国土资源等综合执法工作机制,有效提升测绘地理信息行政执法力量和效能。
(三)优化生产服务组织结构(略)
(四)强化人才队伍支撑(略)
(五)抓好规划组织实施(略)

⑸ 贵州省金沙县沙土镇三元村土地确权了吗

按照关于全面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的通知,金沙县沙土镇在2014年2月26日,省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联席会议议定调整增补的示范小城镇中,应该是开始了。

关于全面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国土资源局、贵安新区国土资源局,各县(市、区、特区)国土资源局(分局),各开发区(风景名胜区)国土资源分局: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是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的基础性工作。目前,经各地国土资源部门努力,全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发证完成情况较好,发证率较高。但是,大多数地方农村地籍调查基础薄弱,地形图件陈旧,大比例尺图件奇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登记颁证多以皮尺丈量测算面积,没有界址点坐标,四至不明确,地籍调查成果不能准确落到实地和国土资源管理“一张图”上。核发的土地证书不能实现确权维权、排除争议的功能,不符合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为夯实扩大农村土地权能基础,省国土资源厅决定在全省全面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目标任务
依据农村地籍调查规程,采取资源共享的方式,结合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有条件的地方要采用高分辨率航空影像,开展农村地籍调查工作。2014年,启动在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开展农村土地精细化确权试点。通过试点,先城市郊区和乡镇、后农村集中居民点,再农村分散居住点的步骤,逐步开展农村土地精细化发证工作。2017年,力争全省实现新发土地证书做到实地调查测量,实现空间定位的确权登记管理,做到权属合法、界线清楚、面积准确、空间定位。
二、工作原则
实事求是原则。这项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摸清家底、夯实基础。因此,各地要实事求是开展工作,充分利用已有的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登记颁证成果,以现状为调查依据,切实摸清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基本情况。
全面调查原则。无论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规划、按程序审批、一户一宅、用地限额等规定,还是单纯居住用地,居住和农副产品加工、仓储、商业门面、农家乐旅游、餐饮、娱乐等综合用地,也不分办不办证,都要纳入调查范围,全面掌握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基本情况,为今后分类处理提供全面、准确、详实的基础数据。
三、工作要求
(一)扎实开展农村地籍调查工作。各地要尽可能利用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地理国情普查成果,采用高分辨率航空影像制作或更新地籍调查图件。同时要重视实地调查统计,在当地政府统筹安排、落实经费的情况下,采取国土资源、公安、住建、交通等部门和乡镇政府齐抓共管,通过公告、登门调查等方式,核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宗数、面积、权利人等基本情况。
(二)注重工作衔接。一是地籍调查与年度变更调查相衔接,充分利用变更调查农村建设用地成果,节约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水电水利工程的库区水面,虽作为建设用地,但不纳入建设用地登记发证统计。三是应加强和公安、住建等部门的工作联系。宅基地农民户数的确定,以公安部门户籍登记的户数为法定依据。四是地籍、规划、耕保、用地、执法等国土资源系统内部机构要加强工作配合,全面、准确调查统计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情况。
(三)搞好试点。坚决守住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和耕地保护的底线,全面开展在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精细化确权试点。试点县(市、区、特区)要加大对100个示范小城镇城镇地籍调查、农村地籍调查、农村土地登记发证的资金支持。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城镇地籍调查成果,启动应用100个示范小城镇的地理国情普查成果、高分辨率航空影像制作大比例尺的农村地籍调查底图,率先开展新发土地证书做到实地调查、解析测量,实现空间定位的确权登记管理。凡是没有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精细化确权试点工作的地方,不得开展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试点。
(四)加强督导。市、州要加强对试点县(市、区、特区)工作的指导,统一调查范围、标准、手段。试点县(市、区、特区)要通过国土资源部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月报软件,在每个月的23日前,按时向市、州报送登记发证情况,并提供农村地籍调查、精细化确权工作推进情况等相关材料。市、州在每个月的25日前,汇总资料上报省国土资源厅。

⑹ 地理国情普查的工作步骤是哪些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的通知》(国办发〔2013〕49号):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研究提出需领导小组决策的建议方案,督促落实领导小组议定事项地理国情普查的工作步骤是哪些

⑺ 地理国情普查结果按怎样的程序对外公布

1. 地理国情具有区域性特征。地理国情应当属于空间信息的范畴,表现为国情数据与一定区域的地理位置关联在一起,它具有直观和明显的区域性。

2. 地理国情具有多维结构特征。地理国情信息在同一坐标位置上会具有多个专题和属性的信息结构。例如在一个地面点位上,可取得高度、噪声、污染、交通等多种信息。

3. 地理国情有明显的时序特征。世界是运动的,地理国情反映的是客观变化的物质世界和社会现实,这就要求及时采集和更新它们,并根据多时相的数据和信息来寻找随时间变化的分布规律,进而对未来作出预测或预报。

4. 地理国情具有客观权威的特征。地理国情是客观自然和与之有关的人文因素在地表的空间分布,数据量大、覆盖面广并实时变化,需要通过专业人员运用较先进的测量仪器和辅助软件进行测量、判读、处理方能获知,由于测量的记录和结果与客观存在的地理信息在精度上不可能完全一致,地理国情一旦形成即为客观事实,人们主观上难以逆转和修改,这一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明显。

⑻ 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劳动竞赛委员会颁布的先进是什么级别的

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劳动竞赛委员会颁布的先进是省部级级别的。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劳动竞赛活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有关通知精神,根据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国能源化学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劳动竞赛的通知》(国地普办[2014]19号)要求,制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劳动竞赛(以下简称劳动竞赛)活动方案。具体如下:

一、竞赛意义:

劳动竞赛是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实施的有效方式,是促进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有力抓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中华全国总工会高度重视,专门成立劳动竞赛委员会,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书记、局长库热西同志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世明同志担任竞赛委员会主任。通过把劳动竞赛贯穿到普查工作的全过程,能够激发广大职工立足岗位、练就本领、提高素质、增强活力的正能量,踊跃向“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工人先锋号”的高标准看齐;能够培养大批富有创新性、建设性、先进性的单位,树立大批富有典型性、示范性、时代性的个人,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能够激发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与创新活力,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踊跃投身到普查工作中去,优质高效地完成好普查任务;能够引导广大职工树立“追求梦想、爱岗敬业、开拓创新、扎实奉献”的优秀品质,在推动普查工作有序、有效、有力实施的过程中建功立业。

二、组织形式

(一)组织机构

为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劳动竞赛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赛委),全面负责竞赛组织实施工作。国赛委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国赛办),设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负责日常组织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设立劳动竞赛委员会(以下简称省赛委),负责制定竞赛活动实施方案、考核办法、表彰方案;负责竞赛活动的宣传动员、检查指导、督促协调;负责收集、了解竞赛活动的开展情况,做好考核评比等工作。

(二)竞赛内容

劳动竞赛以“弘扬测绘精神,监测地理国情,助力生态文明,服务美丽中国”为主题,遵循“优质、安全、节俭、服务、创新、协作”的办赛原则,围绕实现地理国情普查的重大进展和重大突破、建立科学高效的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机制,优质高效完成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任务。参赛对象为直接参加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单位和个人,包括生产、科研、质量监督检验和生产组织协调等单位和个人。

1.赛组织管理。将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配强配足普查人员,按时间节点完成既定普查任务、提交普查成果,推动成果应用。对劳动竞赛周密部署、精心组织。

2.赛质量控制。落实成果管理细则,严格执行“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建立普查成果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发现质量问题能够迅速处理纠正。

3.赛技术创新。认真进行技术设计,创新技术研发,创新使用各种技术手段提高数据采集与处理、信息提取、数据库建库、统计分析、图件制作、成果发布等工作的效率。

4.赛团结协作。各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内外业和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衔接紧密,信息沟通顺畅高效,普查工作中出现各种情况和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处理。

5.赛安全保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时刻保持警惕,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完善,能够及时排查隐患,有效保护普查人员人身及财产安全,贯彻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和规定。

(三)选拔方式

劳动竞赛考核依据《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工人先锋号、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劳动竞赛先进集体和个人选拔条件》,考核对象为参赛单位和个人。具体考核评分标准依据国赛委制订的《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劳动竞赛集体考核评分细则》、《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劳动竞赛个人考核评分细则》。选拔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单位自荐。各参赛单位坚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公开透明”的原则,在本单位选拔的基础上,按照申报相应荣誉的基本条件,采取“自下而上、层层选拔、逐级申报、严格条件、群众监督”的选拔程序,向省赛委推荐本单位的竞赛优秀集体或个人。各单位工会要严格把关,逐级上报。

2.省级推荐。各省赛委按照“全面、客观、公平、公正,注重实效”的原则,选拔本地区的竞赛优秀集体和个人,并择优向国赛委推荐。推荐的竞赛优秀集体和个人应有较高的荣誉基础,其基本情况及事迹必须属实并进行公示,凡弄虚作假,一经发现,取消资格。

3.全国评审。国赛委坚持“绩效考核、从严把关、总量控制、优中选优”的原则,以普查办现行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文件为依据,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以定量考核为主),全面考核与重点考核相结合(以重点考核为主),在各省赛委推荐基础上,根据日常管理和定期进度考核情况,从全国竞赛中涌现出的优秀集体和个人中,选拔出一批竞赛先进集体和个人,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工人先锋号”的评比条件,对作出重大贡献、绩效优异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向中华全国总工会推荐申报相应荣誉。

三、实施步骤与时间安排

(一)竞赛启动阶段(2014年5月-2014年6月)

1.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劳动竞赛的通知》。

2.成立国赛委及相关工作机构。

3.在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现场交流会上进行动员部署。

(二)竞赛组织实施阶段(2014年7月-2015年12月)

1.国赛办的主要任务:

(1)完善竞赛规则:

----制定竞赛活动方案;

---制订考核评分细则;

---制订考核评比办法和表彰奖励方案;

---针对竞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竞赛活动方案和竞赛规则。

(2)组织宣传:按照“凝聚合力、鼓舞奋进、深化效果、扩大影响“的原则,做好竞赛宣传、动员和先进典型的选树工作,并通过多种形式对重大活动和新闻事件、竞赛阶段性成果、先进典型事迹等进行宣传,为实现竞赛目标提供文化牵引和精神动力。

----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官方网站开通劳动竞赛专栏。

----在中国测绘报开设劳动竞赛专栏。

----定期编印劳动竞赛简报。

----会同有关单位开展“我身边的普查故事”征文和摄影大赛、地理国情普查知识竞赛等专项活动。

(3)加强督导:

----加强与省赛办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各地竞赛进展情况,统筹协调竞赛相关工作。

----整体把握竞赛节奏和进度,检查、指导、推动竞赛各项工作。交流各地竞赛经验。

----会同中华全国总工会、国普办等有关部门分阶段组织督导,督导方式包括听取汇报、现场检查、抽查、巡视等。

2.省赛办的主要任务:

(1)成立机构:成立本地区省级劳动竞赛委员会及相应工作机构。

(2)动员部署:通过召开动员部署会议,向本地区参与地理国情普查的行业单位动员部署劳动竞赛工作。

(3)制订方案:制定本地区劳动竞赛组织实施方案。

(4)联合办赛:积极争取与本地区省级工会联合办赛。

(5)开展活动: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展以“普查地理国情、助力美丽中国、文化携手同行”为主题的各具特色的竞赛文化系列活动。

(6)加强督导:对本地区参赛单位进行全程督导和目标考核。指导参赛单位在竞赛期间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活跃竞赛氛围。收集、整理、编印竞赛期间形成的各类群众性文化作品集(图片、诗歌、征文、书法、绘画等)。

3.参赛单位的主要任务:

(1)建立本单位竞赛工作机构,将劳动竞赛贯穿于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始终。

(2)组织开展竞赛活动,选派业务精通、质量上乘、作风过硬的骨干队伍和优势力量参与到竞赛中来。

(3)对劳动竞赛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事迹进行总结和宣传。

(4)宣传本单位围绕地理国情普查急难险重任务,组织开展的攻坚措施、特色做法、亮点工作和创新举措等。

(5)举办技术培训、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开展“岗位标兵”创建活动;组织“众人献计策、岗位出效益”合理化建议。

(6)对本单位参赛集体和个人进行考核,择优向省赛办推荐。

(7)组织开展各类与竞赛相关的文化活动,丰富参赛人员文化生活;收集、整理竞赛期间形成的各类群众性文化作品(图片、诗歌、征文、书法、绘画等)。

(三)竞赛总结表扬阶段(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

1.省赛委考核评比本地区劳动竞赛优秀集体和个人,并向国赛委推荐。

2.国赛委考核评选全国劳动竞赛先进集体和个人,并择优评选 “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全国工人先锋号”候选单位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候选个人,向中华全国总工会推荐。

3.
国赛委对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宣传表扬,总结凝练竞赛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具有测绘地理信息特色的劳动竞赛精神文化成果,丰富测绘地理信息文化。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省级普查办和有关单位要把劳动竞赛视为开展地理国情普查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要把劳动竞赛的着力点由“号召型”向“激励型”转变,将其视作考核普查工作的一项硬指标来对待,做到普查工作与劳动竞赛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努力把普查劳动竞赛打造成具有社会影响力、行业号召力、产业带动力的全国性示范性劳动竞赛。

(二)健全机制、形成体系。各省级普查办和参赛单位要统一部署,上下贯通,完善各级党委领导、行政主抓、单位内部协同组织的竞赛机制。有条件的省份要积极争取与本地区省级工会组织联合办赛,做到上下联动,形成规模效应。各省赛委要及时向国赛办报送本地区开展劳动竞赛活动的相关文字、图片以及先进典型材料。

(三)精心组织、严格选拔。各参赛单位要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竞赛主体地位,选派业务精通、质量上乘、作风过硬的骨干队伍参与到竞赛中来,在普查的主战场上建功立业,争取荣誉,激励奋进。各省级普查办要成立专门机构,及时动员部署,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在流程上给予便利、在人力上给予保障。各省赛委要制订竞赛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建立本地区的竞赛表彰机制,并严格按照国赛委的考核标准进行选拔推荐,强化竞赛的群众性、广泛性和创造性。国赛办要加强检查指导,优化考核标准,细化竞赛内容,使竞赛活动有依据、有抓手、有载体。

(四)广泛宣传,培育典型。各参赛单位要充分发挥党政工团组织的优势作用,积极搭建平台、创新载体、策划热点,表彰先进、活跃氛围、助推普查。各省赛委要注重先进典型的培养、塑造和宣传工作,着力打造一批贡献突出、作风优良、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和英模群体,产生群体效应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用典型去推动普查工作更好、更快、更有力实施。国赛办要发挥电视、网络、平面等多种媒体资源优势,以新闻报道、开设专栏、开展征文及图片展等专项活动,交流经验,宣传典型,努力营造竞赛氛围,增强竞赛活力。

阅读全文

与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比例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