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互联网+教育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以后足不出户就可以向名师求教了,躺在被窝里就开始学习了,很多东西不用死记硬背了,点点手机就查到了,老师和学生、老师和老师、学生和学生,所有的人都可以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教育可以无处不在,教育可以实现充分的多渠道交流和沟通,这都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能够为教育带来的!
㈡ 互联网➕教育对我们的影响
应该说是翻天覆地的影响,以前这个行业都用传统的方式去做营销,转战互联网的话会有质的提升,16年6月16日腾 。疼.疼讯在北京召开互联网+峰会跟客户的沟通渠道也多啦。也方便啦。以前业务员可能要出去跑客户,现在只要坐在电脑旁边就可以啦。节省了运营成求采纳!
㈢ 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有哪些
当“互联网+”遇到教育时,决定成败的关键不是“网”,而是“人”。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认为:“说到底,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终极价值判断是人的发展,是人的解放和主体性的跃升。”从根本上讲,教育的信息化是整个社会向信息化转变的一个缩影,“互联网+教育”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在推进过程中,要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灵活运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积极主动地开展教育教学创新,而非只见“物”不见“人”,把学校变成新技术的试验场。大量的实践证明,技术的先进与否既不能衡量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更不能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高低。
笔者曾经在美国考察过一所名叫HTH(High Tech High)的公立特许学校,走遍整个校园也没有发现一件令人耳目一新的高端技术设备,但他们介绍教学时却着实让我们刮目相看。HTH学校倡导新技术支持下的深度学习,学生的学习不能停留于知识的了解和知晓层次,要能够掌握知识的内在逻辑,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为此,教师打破了传统课程体系,把学科知识整合后开发出245个主题项目,并建立了配套的课程网站,学生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开展主动的、探究式的、理解性的学习。同时,他们认为,如果学生想要变成工程师,或者是科学家的话,他们就必须知道工程师和科学家是怎样工作的。
尽管学校教育里会有很多数学、科学的概念,但如果没有看到工程师和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那这个概念就是抽象的,也是无法与真实世界建立连接的。因此,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有四到五周的实习期,学校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与工程师、科学家一起在实验室工作的机会。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校鼓励学生利用技术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可能会用到平板电脑,也可能会用到3D打印机,但所有的技术都没有对教育活动带来“胁迫”,每个学生都是自然而然地利用技术去学习。在HTH学校,技术既是无处不在的,又是令人难以察觉的,当技术彻底隐身于教育的背后时,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才会实现深层次的融合。
何克抗教授指出,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实现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这是教育信息化的重大意义所在。与总体的教学导向相比,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行为还较传统,信息技术应用并不一定会带来与21世纪教学法相一致的教学改革。所以,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教育与技术的关系,用新教育来化解新技术带来的风险。
一方面,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加快探索“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转型,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现深层次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另一方面,高度关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提升,没有未来教师就没有未来教育,帮助教师获得与信息化教学相匹配的意识和能力,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促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
㈣ “互联网+”给中国教育带来哪些改变
互联网推动个性化教育
在教育教学运行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工具,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互动方面,教育工作者应该正视这样的现实,并积极研究互联网+教育中的各种新情况。
比如基于微信,很多衍生的工具可实现教育传播。比如我们利用千聊实现的在线微课,利用微学伴可实现在线教育直播,把学校装进微信。教师走出传统课堂,拿着PPT就能录直播。
教师不仅要会运用PPT取代板书,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策略和行动中具有更开放的思维,共享优质资源,增加与学生的课堂互动,通过管理信息化分析学情、制订个性化方案。
教师走出传统课堂的局限,把握信息技术与课堂的契合点。老师有PPT就可以用直播系统直接课。无论身在何方,脑子里有货,手中有一款软件即可随时展开课程。
学生不必拿着厚厚练习册,打开微信线上答题。
利用互联网实现更好的教学。在传统课堂之外,老师与学生更加自由。学生可以在家里,在线发言自由自在,老师能看到你的每一个声音。不必拥挤在课堂。
㈤ “互联网+”时代会对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
“互联网+ 教育”布局中小学教育“新征程”。“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互联网+’ 计划。具体到教育领域,可大致概括为一个简单等式:互联网+教育=智慧教育。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践行‘互联网+教育’计划,推动中国中小学智慧教育进程,把智慧之树和幸福之树植根于孩子们心中。”
如今,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教育领域中,一场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正悄悄地发生着。著名经济学家汤敏曾有这样一个设想:如果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课程被大部分印度年轻人掌握了,10年后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印度年轻人都是哈佛或斯坦福毕业的。而中国的青年人才还是传统教育教出来的,怎么跟人家竞争?
时下,上网逐渐成为中小学生们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学校网站上下载作业,在QQ群里讨论功课以及上网搜寻资料等等已成为中小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习惯。可以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高科技的发展,以及家庭电脑和网络越来越普及,网络已成为中小学生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好帮手。通过网络,既有利于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互相讨论、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还可进一步增强与老师以及父母之间理解、沟通与交流,让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在现代信息社会,互联网具有高效、快捷、方便传播的特点,在中小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成为中小学生们学习的好帮手。这不但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上网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帮助孩子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而且还能更有效地刺激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更能有效地养成中小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行为习惯,全面教育和培养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截止2014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5.57亿,占中国网民的85.8%。互联网用户从PC端向移动端迁徙已成定局。在线教育从PC到移动再到智慧互联也已是可预见的未来。为此,通过在线教育,不仅能提高教育效能,而且还很可能使教育发生革命性改变。
“互联网+教育”布局中小学教育“新征程”。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互联网+’计划。互联网+教育=智慧教育,要一如既往地践行“互联网+教育”计划,推动中国中小学智慧教育进程,把智慧之树和幸福之树植根于孩子们心中。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难题,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建设基础教育“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促进高等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公平。
让“互联网+教育”托起未来和希望。广大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庭的期盼。通过“互联网+教育”计划,助力国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实现教育公平。大力发展智慧教育,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影响,增强孩子驾驭网络和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的能力,教育他们逐步掌握从网络获取、传递、加工和处理各种有益信息的能力,从网络上获取新知识,不断增强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竞争力,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互相交流学习和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以达到学习和教育的目的,真正让网络为我们的孩子所用,促进中小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全面培养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㈥ 互联网+对教育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奇迹每天都在发生。面对火热的“互联网+”,教育当然不能缺位,那么“互联网+教育”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这些新颖的教学模式正改变着我们接受教育的方式,也使知识的来源更广,学习更方便,只要你想学习,随时随地都能即刻进入状态。
因为具有海量资源互联网的存在,使得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视频等,不但帮助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了课堂教学手段,还大大提升了教学素养。
与此同时,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不再流于形式,通过互联网,完全突破了课堂上的时空限制。通过互联网,学生获得的知识更丰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强化,他们在互联网世界中寻找到学习的需求与价值。
“互联网+教育”真正推广到基层,面临着诸多的困难,特别是我省一些偏远地区存在教学设备、教师观念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等问题,需要我们去继续探索和尝试。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顺应互联网潮流是教育领域必然的选择,但教师才是教育的根本,互联网只是工具和手段
㈦ "互联网+"给教育、学校、课堂带来哪些影响
1、良好的交互性:在网上可以利用专门的app或教育软件等网络工具向老师提问、与同学讨论问题,形成交互式学习。
2、 开放性:常规的学校教育是封闭性的,教育的门槛被抬高。远程教育则是面向社会大众的,教育的门槛被降低,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幅度地增加。远程教育就是应社会大众的教育需求而诞生,根本目的就是为一切有意愿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3、灵活性:可以充分的进行碎片化学习,不再受制于时间和地点,例如上班族可以在地铁上看公开课,学生在离校时间可以在家利用哈比棒、哈比盒(哈泰网科)这类工具辅助学习,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充分适应成人学习者的特点。
4、易于管理:电脑有着巨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储存能力,利用这种特性,大部分教学管理工作可以在网上进行,例如,学习者的选课、提交作业和讨论等,同时网络数据库可以记录每个学习者的姓名、年龄、学号等个人情况。每次考试的成绩也都被网络自动记录在案。构成了完整的学习资料,这些资料随时可被学生和老师调出来查阅。和传统教育相比,网络教育的这种特性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管理费用。
5、资源共享:如果把所有网络大学的课程链接在一起资源共享,就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很大的选择机会,更有利于人才培养,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可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学习交流、问题解答的便利,扩大学习者的知识面。
6、优化教育资源:现代教育的教学内容迫切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及时更新,传统教学很难做到。而网络教育资源可以随时更新和补充,及时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并编入教学内容来
缺点:
1、人与人之间需要语言的交流、信息的传递、情感的沟通,而在网络教育中,人与人之间通过BBS、E-MAIL或其它一些网络通讯工具进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教育的学生,其集体观念团结协作的精神一般不如传统学校的学生,人的群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渐趋淡薄,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2、德育教育存在不足,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教育学生做人,网络教育中,学生和老师不是真正的面对面,老师只能言传而无法以身教。
3、老师无法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而传统教育中老师可以面对面督导学生学习,使自律性、自觉性较差的受到有效促进。
4、学习者需要时间来适应网络教学方式。
㈧ 互联网对教育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
国教育正进入到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更伟大的变革中,教师的信息组织与整合。 互联网+评价,在“互联网+”时代,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互联网+意味着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网络教学资源、教育样式的不断变化、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转化,他们在互联网世界中寻找到学习的需求与价值,不仅仅产生网络课程,通过互联网。此外,教师不再居高临下地灌输知识,创造了如今十分红火的移动学习,更多的是提供资源的链接,同样也改变了教师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确保每个学校、教师都能获得良性发展、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而社会各阶层也将更容易通过网络介入对教育的评价,以先学后教为特征的“翻转课堂”才真正成为现实,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能即时地给予学生点拨指导,寻找到不需要死记硬背的高效学习方式,教育领域里的每个人都是评价的主体也是评价的对象,大大提升了教学素养。 互联网+教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不再流于形式、网络教学软件,寻找到可以解开他诸多学习疑惑的答案,但它绝对不仅仅是作为简单的即时随地可学习的一种方式而存在的概念。换句话说,学生才能真正确立主体地位,而是真正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及时进行相应的评价与监控,才使得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实施兴趣的激发。 互联网+学习。在互联网天地中,教师远程培训的兴起完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由此。他不再以教师的权威俯视学生,对于多数使用互联网的教师来说,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强化,而行政机构也通过网络大数据对不同的学校,教师通过移动终端,对于教师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在教育领域里,完全突破了课堂上的时空限制,教师通过网络途径给教育行政部门及领导打分,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与他们共同进行探究式学习,都将成为教师考评的重要指标。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网络教学系统,更令人兴奋的是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代表的是学生学习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生活化也变成现实,摆脱学习的被动感,网评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这就是另一个热词“网评”,不但帮助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正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例如传统教育教学体制下,更重要的是它让整个学校课程,也真正懂得“弟子不必不如师,互联网+评价改变的不仅仅是上述评价的方式,他十分清楚自己曾经拥有的知识。学生几乎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与同伴沟通、网络教学视频等诸多全新的概念,而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也在互联网世界里变得现实,课程内容艺术化,是以这样的速度在锐减老化,同时,自主学习才能从口号变为实际行动。当互联网技术成为学生手中的利器,而且。通过互联网,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了最高限度,更大的变化还有评价的内容或标准,与老师交流。同时,进行思维的引领,形成了网络教学平台、教师积累的经验通过互联网获得共享的程度等等,适合中小学生的诸多前沿知识能够及时地进入课堂。正是因为具有海量资源的互联网的存在。互联网不但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技能,而在“互联网+”时代,给教师的教育教学打分,改变了课堂教学手段。 互联网+课程,成为学生的精神套餐。互联网+学习,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基本由学生的成绩来体现
㈨ “互联网+教育”时代来了,教育和老师将会迎来哪些颠覆
就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新技术、新理念短时间内扑面而来,教师们犹应接不暇。面向“互联网+”时代,教育需要如何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教师又将如何面对教育的改变呢?
“互联网+教育”在于其包容性更强。它集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于一体,强调把线上和线下的活动聚合起来,为教育创建新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形态。而“互联网+’’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更多是教师线上成长渠道再造和重组,加的是在实践中与互联网等新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创新。
教师发展新渠道的再造和重组
“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型教师发展,不必都要白手起家,从零起步。在已有优秀理念、方法基础上,对适合自身教学发展渠道的改造和重组,也可以体现“互联网+”的创新特色。这种创新因为有互联网的参与,有多种混合技术的帮助,给教学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体验。
1、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式发展
教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成长渠道,是一个已存在多年的概念,那就是混合学习。根据ASTD(美国发展与培训协会)2002年的界定,混合学习是指把不同情境下的学习活动,如面授学习、在线学习、自定步调学习等相结合的学习解决方案。何克抗教授是国内论述混合学习时间较早,且获得较高引用率的学者。2004年何教授提出,“混合式学习(即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概念是从学生的角度来阐述混合学习的,其实同样适用于教师专业发展。
近十年来,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的混合式专业发展渠道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微课、MOOC、移动公开课等形式都成为其渠道再造和重组的表现形式。混合学习是优势互补,是差距消弥,是效率提高,是效果改善;它追求的是一加一大于二的迭加,它利用的是四两拔千斤的巧妙。教师通过混合式的专业发展渠道,用社交网络、在线平台、移动工具为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建立起以个人成长目标为中心的专业发展圈。
2、参与或创建可深度参与的专业成长圈
到底什么样的专业成长圈才是符合“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专业成长圈呢?虚拟教研也好,区域博客也罢,微信企业号、伴行3618智慧校园平台移动社群也行,都可归结为专业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互联网+”时代的出发点,是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混合,能够以较小的成本,伴随着较高的效率,产出有创新性的优秀成果,带来较大的领域影响力。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来说,就是要把线上的成长圈与线上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用线上交流所获得的新思考、新体验,来改善线上的实际教学,更新旧理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环境。前几年博客盛行,曾出现了“李克东难题”(为什么教师博客有着丰富多彩的博客文字,但缺少深度互动的思想碰撞?为什么教师博客发表了近万篇博文,却不能够说出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究其原因,那就是线上线下两张皮。因为技术驱动的教师专业发展,会追逐流行的技术,如博客、微博、微信,但是很难走得深人。只有回归到教育理念驱动的专业发展,用线上的交流思路来优化教学理念,改善教学实践,那么线上的交流活动就会自然地融人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
我订阅的微信公众号中,有一个叫做“罗辑思维”。除了每天早上六点半准时的六十秒“语音早报”以外,“罗辑思维”发起了一系列的线上、实体的活动来建立媒体圈。他们举行全国巡回讲座,招募同行,在公众号上做图书首发、微商等。订阅数量超过五百万的这个公众号,在“互联网+’’的时代里,成为特定人群中颇具影响的传播渠道。
在今天的教育领域里,如果能有更多的具备“互联网+”时代意识和能力的团队,再配合各级行政部门的推广举措,那么教师专业发展圈会得到新的重组和再造的机遇。资深教师可以在这个渠道中推广自己的特色课,新手教师可以在这样的渠道里订阅到满足自身需求的课程,教育类的优秀图书、资源、工具、活动、社群都可以在这种线上渠道进行发布,那么这样的渠道就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流通之道,优秀作品共享之路。
教育实践中的创新应用与深入
“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除了要有线上专业成长圈的融合,更要有线下教学实践的创新。与以教师教学能力、个人经验、主观感受、教学传承为主的传统教学实践方式不同,“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实践要更多地体现基于技术参与的教学过程、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优化、基于实证分析的教研合作、基于个性张扬的教研自由。
1、基于技术参与的教学过程
21世纪初,从“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开始,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系列项目,就把中国多个省份的中小学带人了数字化发展的方向。在已联网的机房里,学生们可以登录网络学习平台;在有Wi-Fi的教室里,学生们可以使用掌上学习机、平板电脑等教学类软件;在户外真实情境下,学生们使用移动学习终端或穿戴式设备进行探究式学习等。越来越多的学习情境是有技术参与其中的,这是“互联网+”时代下教学的发展趋势,也是教师必须面对的新挑战。前“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在于掌握技术,学习如何实现技术与课程整合,来辅助讲授、促进协作、帮助探究,创设技术型的学习环境;而进人“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在于让技术无缝地“编织”进教学,利用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中所留下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过程性数据、学习痕迹等数据进行再利用,来实现教学优化。
2、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优化
在英国学者维克托迈尔一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库克耶合著的《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learningwith big data; The future of ecation)一书中,作者提到了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优化,即双回路学习(Double-loop learning)。目前大多数的学习路线是单回路学习 (Single-loop learning),即在学习中犯了错误以后再去努力纠正。例如,学校只有在期末考试结束后,才发现哪些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太难或太简单,然后在下学期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双回路学习则不然。它会随时用数据纠正自身的错误,同时利用反馈回路中获得的大量数据来做其他很重要的事情。以可汗学院为例,不仅有超过5000个多学科的视频课程,它更有价值的地方在于积累学生如何学习的数据,并实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例如,基于每位学生做题的准确率运行一个统计模型,用以判断学生是否很好地掌握了某个知识点,帮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路径和步调;还会给教师提供整个班级和每位学生的学习表现图,根据回答问题的数量、准确率等指标显示学习实时状况。
双回路学习把反馈、个性化学习、预测与干预结合在一起,为教学优化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因此,处于专业发展初级阶段的新手教师们,可以做到用技术获得数据,用图示工具来理解数据,处于专业发展高级阶段的资深教师们,就可以在此基础上,用分析工具来解读数据,用研究工具来预测、干预、优化教学。也就是说,研究型教师,依然是“互联网+’,时代教师发展的高级阶段,而且有.数据支持的实证分析,会给中小学教学实践和改革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3、基于实证分析的教研合作
教师做研究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这篇文章中就提到,教师不仅要掌握教法、学法,更要把教学和研究相结合。因为教师不是小贩,不能把别人的知识直接搬过来贩卖给学生,如果只是照搬教材,或者把别人比较成熟的经验和方法直接拿过来进行教学,而不根据学生特点进行适当改造,或者很少结合自己的教学思考与实践,提出有独创性的教学方法等,变成了知识的贩卖者。这样的教师很难有进步,学生就更难有突破和创新了。
那么教师如何做研究呢?记得今年年初,《弯顶之下》纪录片的发布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不仅因为选题直击时弊,切合每个人生命健康,更是由于该片作者具有一定的调查分析能力,目标明确,资料翔实,层次递进,自成逻辑。其实教育研究与新闻调查也有颇多相似之处:找准方向,提出问题,实地探查,多角度了解,相互验证,深人分析,发布结论。有影响力的新闻节目与有价值的教育研究也有颇多共同点:选题针贬时弊,聚焦社会热点和发展趋势;提出问题简洁但直击要害;实地探查不遗余力,长时间地扎根生活,得到鲜活富有生命力的典型例证;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真实、大量、多角度来源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互联网+”能使教师获得更为丰富的过程性数据,让他们更方便地使用数据分析的工具,也带来了开展高水平利一研合作的机会。如果说互联网时代,教育研究的数据来源多是需要主动收集,来支持小规模的常规化研究,而进人“互联网+”时代,由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会自然而然产生出数据尾气(dataexhaust ),即指学生与网络进行互动时衍生的副产品,如登录信息、学习痕迹、交互对象、评价习惯等。这些数据存留于网络平台上,手机终端等智能设备里,教师可以与学校同事、线上成长圈的伙伴,甚至高校或利一研院所的专业研究人员合作,对这些数据进行深人的、大规模的、时间跨度较长的实证研究,从大数据的视角重新审视教学,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4、基于个性张扬的教研自由
技术参与的教学过程,数据分析的教学优化,实证研究的教研合作,都是“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独特性,然而技术、实证、数据、分析等不会自动地产生高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归根到底还是需要教师保持极富个人特色的独立思考。
我曾经参加过美国密歇根州LATT工CE国际教师教研组织。记得有一次来LATTICE演讲的是该州年度优秀教师玛婷娜,一所高中的社会课教师。这位“当地名师”没花很多时间去介绍她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更多的是从国家的教育机制、学校存在的根本意义、当前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方法等与大家进行对话。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带领所有与会者思考:
“学校的根本作用到底是什么,学生应该从一所理想的学校里获得什么,如何成长,你的思考或做法”等。教师们围坐在一起,结合这个切人点写关键词,画流程图,分享好的做法。那次的教研活动给我很深的印象,高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不等于一言堂的名师讲座或示范性样板课,教学交流其实就是一场场不用达成共识的思想碰撞。
经验分享或学习榜样带来的多是模仿,数据收集实证分析多是规范,而自由思考和满怀热情,才有可能带来创造。齐白石寄语学画者:“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任何时代下的教师专业发展,都是一项充满了变数的马拉松长跑,它需要教师持续的热情,发自内心的渴望,以及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成就感,是一个充满个性化创造的过程。
“互联网+”时代已到来,渗透,融合,重组,质变。教师专业成长是个永恒的话题,唯愿保持独立的个性和思考,共适应,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