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有哪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
讲话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初步构想,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鉴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同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提出了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同年8月,毛泽东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思想。
1958年,他又提出要把对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些都是对党的八大路线的继续发展。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20世纪50
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主要包括:
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提出了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提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毛泽东还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有它自身的规律,必须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难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没有100多年的时间,是不行的,要准备着由于盲目性而遭受到许多的失败和挫折;提出了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
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下,应当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同时,从世界范围内两种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与斗争的角度,提出了要防止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保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和永不变质的思想;等等。
刘少奇提出,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
周恩来提出了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
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
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他还强调党执政后纪律检查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保护生产、巩固和纯洁党的组织、巩固党同群众的联系、保证党的集中统一。
邓子恢等提出了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所有这些,都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㈡ 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ppt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理论问题。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时多次讲到“我们过去对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指出,这是“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具体来说,首先,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严重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没有现成的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我国现有的实际情况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就是说没有搞清楚的是,在新的时代、新的条件下,应当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其次,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也就沿袭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观念。没有完全搞清楚如何认识和突破苏联模式,如何建设适合当代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是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长期探索的思想结晶和理论升华。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是“达到共同富裕”这两个重点展开的。1980年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在这里,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198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著名论断,说了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1985年,他又进一步指出:“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他在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时,得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结论: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二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共同富裕。1986年,他提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这两大原则的概括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的雏形。1990年,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出发,正面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在回答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所做的总结性的理论概括。
三、社主义本质论的特点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概括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起点。搞社会主义,首先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在解放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逐步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是前提和根本。它是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条件,是途径。它是生产力充分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必然结果,同时,它又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制度条件,只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才能达到共同富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目标,是结果。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这三个基本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离开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具体表述如下:
第一、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出发,突出地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从生产力方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它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首先解放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应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状况,从我国现阶段看,表现为现有的经济体制已成为僵化的体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所以还要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而改革,必须以是否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为标准。
第二、从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出发,突出地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生产关系方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不仅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而且在如何分配社会财富方面,与资本主义有着更为本质的原则区别。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从而与资本主义完全区分开来了。
四、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方法论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看,首先,邓小平这一科学揭示,为我们坚持,完善公有制指明了方向。一方面,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因为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是实现消灭剥削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要服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作为生产关系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归根到底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转移,并且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目的。因此,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归根到底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来确定。其次,这一科学揭示,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摷苹褪谐《际欠⒄股Φ姆椒〝,摱际蔷檬侄螖,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所以摷苹嘁坏悖故鞘谐《嘁坏悖皇巧缁嶂饕逵胱时局饕宓谋局是饠。因此,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剔除了计划经济,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再次,这一科学揭示,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不能变的,而社会主义的具体模式应是多样的和可变的。在过去很长的时期内,人们总是把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原则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赖以存在和实现的具体体制即社会主义模式混同起来,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体制、模式,当作撋缁嶂饕逶骁加以固守。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社会主义具体体制区别开来,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体制、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从实践意义上看,邓小平所揭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我们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方法论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的分析,因此,必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切实的指导作用。按照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我们党形成了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撘跃媒ㄉ栉行模岢炙南罨驹蚝图岢指母锟艛的基本路线,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定了我国摲秩阶邤的发展战略等,使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且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五、科学地掌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邓小平同志从实际出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这个概括解决了现实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我们掌握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时,要和学习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够得到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概括。邓小平同志在概括和界定“社会主义本质”时,一连用了“解放”、“发展”、“消灭”、“消除”、“最终达到”五个动词,它表明,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体现只能是最终的结果。一方面,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具有过程性,就是说,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相伴相随的。既然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那么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也应该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总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体现需要若干代人进行坚持不懈的艰苦探索和努力奋斗才能实现。
㈢ 谈谈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取得哪些重要实践成果和思想成果
1、提出马克思来主义和中源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2、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开始了向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进军;
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4、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㈣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早期探索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和历史任务,是毛泽东最先提出的。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成立后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中没有现成答案的特殊问题,靠背诵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问题。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判断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全面把握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阐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性质不同的阶段。
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坚持不懈地反对在一个时期内存在的、导致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的教条主义等错误倾向,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通过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并将丰富的中国革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理论。与此同时,毛泽东号召全党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按照中国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深刻分析近代中国社会形态以及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领导力量和前途,制定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解决了党在中国革命中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等基本问题,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并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思考着如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党中央按照毛泽东的提议,制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建立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同时,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特点,在通过互助合作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的、列宁想做而没有做成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又一次独特创造,以新鲜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在倡导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历史进程中,领导我们党回答和解决了在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并且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深深地扎下了根。这是毛泽东最主要的历史贡献。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又不失时机地提出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的历史任务;并率先垂范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国防、外交等各个方面。他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更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设想的创造性发展,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的积极成果有哪些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主要包括: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提出了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提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毛泽东还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有它自身的规律,必须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难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没有100多年的时间,是不行的,要准备着由于盲目性而遭受到许多的失败和挫折;提出了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下,应当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同时,从世界范围内两种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与斗争的角度,提出了要防止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保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和永不变质的思想;等等。
与此同时,党中央许多领导同志都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刘少奇提出,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他认为,农村生产和分配的单位不能太大,如果生产关系跑到生产力的前头就会破坏生产力;主张在农业生产中实行同产量联系起来的责任制。周恩来提出了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提出了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的观点。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他还强调党执政后纪律检查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保护生产、巩固和纯洁党的组织、巩固党同群众的联系、保证党的集中统一。邓子恢等提出了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所有这些,都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仍然提出了一些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他提出了党际关系不应影响国家关系;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提出了我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等等。
㈥ 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有哪些理论成果
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四、其他理论成果
1、关于社会发展阶段
毛伟人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难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必须不断从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克服盲从性,认识客观规律。
2、关于经济建设方针
毛伟人提出统筹兼顾的方针。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3、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毛伟人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4、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党的八大提出:要扩大民主,反对官僚主义;要加强对国家工作的监督,加强党对国家机关的领导,人大对政❤府的监督,政❤府机关内部的监督,人民群众和工作人员对国家机关的监督。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法治。
5、关于科学和教育
毛伟人提出:要把对党和国家的建设重点转移到科技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6、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毛伟人提出: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都具有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㈦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由于我们走的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犯错误是难免的,只要我们能从这些错误中吸取教训,犯这些错误也是值得的;
2,我们在前进道路中遇到了挫折,这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只是我们暂时出现了失误.没有找对出路,但社会主义的大方向是对的,我们不能怀疑社会主义.
3,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虽然遇到了挫折,但我们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虽然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暂时遇到了挫折,但胜利终将属于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
㈧ 1956年至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的成就和探索成果
1、培育了良好社会风气,社会进步举世瞩目。
人民共和国政府以最快的速度涤荡了旧社会遗留下的污泥浊水,培育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在惩治贪腐、反对封建迷信、扫除文盲、发扬社会主义新道德、计划生育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
一个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是反映这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进步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65岁。而印度1952年人均预期寿命41岁,直到2011年人均预期寿命才达到65岁,比中国晚了整整35年。
2、在外交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新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区别不同国家对我国的不同态度,同世界各国建立新型外交关系,极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1964年中法建交,打破了西方国家封锁中国的链条。
1971年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促使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打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到1976年,在当时世界上独立的130多个国家中,同我国建交的达到110个。在国际上树立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尊严形象,赢得了朋友,赢得了声誉。
3、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到1966年,建成并投产的限额以上大中型项目1198项,初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兴建了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我国的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原子能工业等,大多是在这个时期打下基础的,填补了我国工业的许多空白。
工业布局有了明显改善,内地和边疆地区都建起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和现代交通运输业,基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畸形发展的局面。
4、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初见规模,效果明显。
农业技术改造的积极开展,为农业生产持续增长打下了基础。在粮食、棉花增长幅度较大的同时,经济作物也获得一定的增长。这期间依靠农村集体力量修建了84000多座大中小型水库,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灌溉、发电、拦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5、重建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秩序。
任何一场剧烈的社会革命运动,要实现其预定目标,不仅要从根本上改变旧的政治与法律制度的本质与结构,而且要建立一种新的政治与法律制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稳定的社会与法律秩序。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几年里,国家生活的重心就是要在逐步实现国家制度根本性变革的基础上重建社会与法律秩序。
这一时期先后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贯彻婚姻法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司法改革运动以及“一化三改”等以群众运动方式推进的一系列重大社会变革运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展开较大规模的法律创制活动。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人重视加强人民民主法制建设,注重运用法律与政策相结合的方式治理国家与社会,借以适应新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1949年到1956年间,新中国的法律创制工作大致经历了两个前后相继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的法律创制,其特点是运用立法手段,巩固革命胜利成果,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法律秩序,保障各项社会民主改革运动的顺利进行。
第二个阶段则是以“五四宪法”为基础,加快国家立法进程,推动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基础,促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立法亦开始启动。
㈨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取得了哪些成果
我们终于发明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给社会主义下的定义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