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中国医改成果

中国医改成果

发布时间:2022-01-25 10:58:49

1. 我国近十年医疗改革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1,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扎实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得到提高,2,社区卫生服务加回快发展,新型城市卫生答服务体系正在形成。3,医疗机构管理得到加强,医疗服务更加规范,4,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开始试点,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覆盖面扩大,农村工作得到加强。6,中医药工作稳步推进,中医药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7,中央和地方政府卫生投入显著增加。

2. 谈谈你对当下中国医改取得的主要成效

本报华盛顿10月28日电
(记者张旸)世界银行首席卫生经济学家蓝根博最近发表题为《中国实现医保全覆盖的新步骤》的文章,指出从2009年中国政府宣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至今,中国医改已经取得重要成果

曾经担任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人类发展部主任的蓝根博,从2008年起,开始主要负责中国的卫生经济和医疗保险的发展研究工作,对中国的医改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他强调,中国的医改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在这个长达数十年的改革计划的第一阶段,中国政府在过去3年投入了1250亿美元启动资金,全面推进医改五项重点工作,将医保覆盖率提高到全国人口95%的水平。

蓝根博称,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农村向城市化转型使中国加快了迈向全民医保的脚步。“中国意识到,在宏观经济方面,应该把注意力从以生产为重点,转向一个更加平衡的经济发展模式。而政府的医疗保健支出,特别是增加新的医疗保险项目,与减少家庭储蓄率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如果增加医疗保险的人口覆盖率,则意味着更多家庭可在消费品领域扩大开支,这更能够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蓝根博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医改取得的成果史无前例——从开始运行,到扩大覆盖范围和持续改革,对宏观经济的重新平衡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称:“特别值得一提和令人惊叹的是,在过去短短的十年中,农村地区医疗保险的规模也已扩大到8亿多人。”

蓝根博认为,尽管中国医改已取得显著进展,但要实现全民医保、提高财政保障和进入医疗服务社会,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3. 新医改的内容有哪些

法律分析:新医改是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

法律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第一条 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尤其是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以来,各级政府投入加大,公共卫生、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发展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过重,对此,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从2015年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医药卫生工作任务繁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普遍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明确方向和框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因此,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既要坚定决心、抓紧推进,又要精心组织、稳步实施,确保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

4. 我国近十年医疗改革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减小城乡差异,全来民医保建立自等。

5. 医疗改革的中国农村卫生改革取得可喜成就

第65届世界卫生大会于日内瓦正式召开
2012年5月23日中午,在第65届世界卫生大会 “共享巴西、中国和印度的初级卫生保健改革成果”研讨会正式召开。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艾蒂安(Carissa F. Etienne)主持会议,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西太区办事处执行主任申英秀(Shin Young-Soo)等约160人参加了研讨会。
陈竺发表重点讲话,介绍中国农村卫生改革发展现状
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卫生部部长陈竺、巴西卫生部副部长巴博萨(Jarvis Barbosa)和印度卫生和家庭福利部秘书普拉汉(P K Pradhan)分别发表演讲。
陈竺重点介绍了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进展和成效。三级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基本实现每个乡镇有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村村都有卫生室。卫生人才队伍初具规模,中央财政支持中西部地区乡、村卫生技术人员和县、乡卫生管理人员开展培训,启动“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6万人参加全科医生培训,实施农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为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巩固,农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增加到300元左右,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得到提高,并逐步覆盖到重大疾病。10大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提高到25元。
陈竺指出,通过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巩固新农合制度,农村和偏远地区医疗服务设施落后、服务能力薄弱的状况显著改变。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农村地区15分钟内可达医疗机构住户比例提高到80.8%,参保农民自付医药费用比例下降到49.5%,灾难性医疗卫生支出比例下降到13.8%。城乡卫生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农村居民健康指标已进入快速改善时期。农村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6.5/10万,农村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4.7‰。农村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62.6%,住院分娩率达到96%。仅2011年,就有884万名农村孕产妇享受了住院分娩补助,400万名农村妇女接受了宫颈癌检查,40万名农村妇女接受了乳腺癌检查,990万农村妇女免费补服叶酸。
陈竺表示,中国政府将在农村地区进一步深化医改,巩固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巴博萨介绍了巴西健康管理家庭计划,普拉汉介绍了印度农村卫生计划。之后,3位发言人回答了听众的问题。

6. 北京医改究竟带来哪些改变

北京医改方案于22日正式发布。根据方案,北京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将于4月8日起全面取消药品加成,统一实施药品阳光采购,设立医事服务费。有报道称,北京医改迈出关键一步。这也意味着在北京看病即将开启“医药分开”的时代。

7. 2017年医改取得哪些成果

公立医院来药品全部取消加成,标志源着实行60多年的“以药补医”政策终结,给群众真正带来了实惠。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4月,国家卫计委等7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对公立医院医改设定时间表,通过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等手段,进一步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程黔荣说,全面取消药品加成破除了长期以来的“以药养医”旧机制,同步建立的补偿新机制,多渠道补偿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收入,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降低了患者的医药费用负担。

8. “十二五”期间深化医改取得了哪些成效

“十二五”期间深化医改取得了哪些成效?
“十二五”期间,继续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强化问题导向,不断把改革推向纵深,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问:“十二五”期间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总体情况是怎样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相关部门、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大力支持,全国医疗卫生工作者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医疗卫生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到2015年预计将比2010年提高1岁;婴儿死亡率由2010年的13.1‰下降到2014年的8.9‰,孕产妇死亡率由2010年的30/10万下降到2014年的21.7/10万,均提前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目标,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上处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城乡居民健康差异进一步缩小,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问:党中央、国务院2009年启动了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二五”期间深化医改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十二五”期间,继续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强化问题导向,不断把改革推向纵深,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2010年的35.29%下降到2014年的31.99%,为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年内有望实现降至30%以下的目标。主要成效包括4个方面:
一是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立。我国已经织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2015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较2010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2015年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人均筹资增加到500元左右,其中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380元,比2010年(120元)增长了2.2倍。2014年3项基本医疗保险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均达到70%以上。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
二是公立医院改革步伐明显加快。省级层面,我们确定江苏、福建、安徽、青海4省为综合改革试点省,将公立医院改革作为核心任务部署推进。市级层面,国家级联系试点城市从34个增加到100个。县级层面,已有75%的县(市)和76%的县级公立医院启动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年内将实现全覆盖目标。在改革过程中,坚决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建立科学补偿机制,积极探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稳步推进编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三是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完善。基本药物价格比改革前平均下降30%左右,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基本保障了儿童用药。目前,所有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和86%的村卫生室全部配备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建设、软件建设、服务能力都有了明显改善,乡村医生待遇持续提高,从2014年开始连续两年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新增部分全部用于村医。

四是大力推进社会办医和健康服务业。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中为社会办医预留了空间,着力消除阻碍社会办医发展的政策障碍。对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截至2014年年底,民营医院达到1.25万个,比2010年增加了5478家,占医院总数的48.5%;非公立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次数达到16.8亿,占全国总诊疗人次数的22%,提前实现20%的规划目标。
问:“十二五”期间,在医疗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方面有哪些成就?
答:一是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继续增加。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超过98万个,医疗卫生人员总量超过1000万,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服务可及性进一步增强。
二是医疗质量和技术管理得到强化。2010—2013年,建设临床重点专科90个。开展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2014年,全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降至41.3%,较2010年降低21个百分点。
三是医疗服务效率进一步提高。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开展“三好一满意”“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等活动。2014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到76亿,入院人数达到2亿,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满足程度提高,服务利用增加,公平性增强。
四是医药卫生信息化加快发展。全国已有14个省份、107个地市建立了省级、地市级卫生信息平台,29个省份开展了居民健康卡试点工作,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区域内医疗卫生系统互联互通。2000多家医疗机构开展远程医疗。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开展电子病历建设,三级医院基本达到医院内部电子病历共享,支持网络预约挂号、医院内检验检查结果调阅共享。
五是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果。新药创制和传染病防治两个科技重大专项取得重要进展,全球首个晚期胃癌治疗药物阿帕替尼等一批新药和仿制药获批上市。甲型H1N1流感防治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现了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六是预防化解医疗纠纷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坚持一手抓依法治理,坚决打击涉医犯罪和“医闹”行为,刑法修正案(九)正式将“医闹”入刑;一手抓“三调解一保险”(院内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医疗风险分担机制)长效机制建设,呈现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成功率提升,涉医违法犯罪案件和医疗纠纷数量下降的良好局面。同时,在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深入开展职业精神教育,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社会宣传,倡导全社会理解医学局限性、尊重理解医护人员。
问:做好重大疾病防治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十二五”期间一些对我国居民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例如:
——乙型肝炎。我国实施新生儿优先接种乙肝疫苗的策略,逐步开展新生儿以外人群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2009—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工作,共补种6800万余人,防控效果显著。2012年5月,我国正式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的认证,实现了将5岁以下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降至1%以下的目标,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一个典范。
——艾滋病。我国艾滋病疫情总体控制在低流行水平。截至2014年年底,报告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为50万例左右。易感染艾滋病行为人群干预覆盖率接近80%,感染者和病人的就医负担显著减轻,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社会歧视有所减少,全社会共同参与艾滋病防治的氛围逐渐形成。
——肺结核。“十二五”期间,我们全面推行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传染性肺结核患者治愈率保持在85%以上。为普通肺结核患者免费提供筛查和一线抗结核药品,将耐多药肺结核纳入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范围。截至今年上半年,“十二五”期间全国累计发现并治疗管理肺结核患者387万例,肺结核报告发病率由2010年的74.3/10万下降到65.6/10万,提前实现千年发展目标。
——血吸虫病。“十二五”期间,我们积极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对患者医疗费用按规定予以减免。截至2014年,全国453个流行县(市、区)中,已有98.9%的县(市、区)达到传播控制或传播阻断标准,血吸虫病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慢性病。“十二五”期间,建成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265个,管理高血压患者8600多万人、糖尿病患者2400多万人。
问:“十二五”期间我国实施了哪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取得了什么成效?
答: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国家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财政补助从2010年的人均15元提高到2015年的人均40元,服务项目从最初的9类41项扩大到12类45项,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与糖尿病等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卫生监督协管、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等,基本覆盖了居民生命全过程。
同时,国家和各地区针对重大疾病、重要健康危险因素和重点人群健康问题,制定和实施了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农村妇女“两癌”筛查、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累计覆盖近2亿人,实施效果相当显著。以妇幼卫生项目为例,2011—2014年,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项目累计补助近4000万人;通过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共补助4600多万农村生育妇女,新生儿神经管缺陷发生率下降了50%,出生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
问:“十二五”期间,卫生应急机制建设的成效有哪些?
答:非典以来,我国加快医疗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有力有效应对了各类卫生应急事件,经受住了重大考验。这个体系有四大支柱:第一个支柱是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体系。第二个支柱是高效的指挥协调机制,实现了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联动和科学、高效决策。第三个支柱是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疫情信息从基层发现到国家疾控中心接报时间缩短为4个小时。第四个支柱是专业高效的应急处置队伍,在全国分区域设置4类36支国家级和近2万支、20多万人的地方卫生应急处置队伍。2014年我国公共卫生应急核心能力达标率升至91.5%,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国家公共卫生安全。
问:“十二五”期间,我国在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答:人才培养是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十二五”期间我们在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实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紧密衔接,基本形成“5+3+X”的人才培养新模式(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X年专科医师培训)。
二是推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组织遴选了首批559个培训基地,已招收了12万余名住院医师参加规范化培训。
三是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大基层人才培养力度。2011—2014年累计安排全科医生培训20余万人次;通过“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累计定向招收了2.7万名免费医学生;在四川等4省启动全科医生特岗计划试点工作。每万人全科医师数由2012年的0.81提高到1.26。
问:“十二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十二五”时期,中医医疗资源快速增长,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多层次、广覆盖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中医医院总诊疗人次由2010年的3.6亿增加到2014年的5.3亿,全国超过9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的乡镇卫生院、6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2014年,中药工业总产值超过7300亿,与“十一五”末相比,增长130%,中药类产品进出口额达到46.3亿美元,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显著提升。
问:“十二五”时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经验是什么?
答:“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以较低的投入实现了较高的健康产出,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惜。总结起来,有以下五条基本经验:
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二是始终坚持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健康利益。三是始终坚持立足基本国情。四是始终坚持提升医疗卫生治理能力。五是始终坚持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

9.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互联网+医疗改革,这么久以来成效如何

分类诊断和治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疗保健、药物供应安全、综合监管、五个制度建设作为一个整体,促进相关领域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效如下:
一、分级诊疗制度正在形成

医疗改革计划提出,到2020年,逐步形成分类诊疗模式,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类诊疗体系。姚建红表示,目前94.7%的地级以上城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
分级诊疗体系的形成离不开医学协会、远程医疗和家庭医生诊疗服务的建设。
目前,全国所有三级公立医院都参与了医联体的建设。远程医疗服务逐步推广,重点放在贫困县和偏远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稳步实施,组建家庭医生团队35.6万余个。
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配套政策不断完善。提高基层门诊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对转诊患者连续计算起付线,实行长效处方和延长处方,加强基层医院与上级医院的药品联系。

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稳步推进。
“以药养医”曾是公立医院一大顽疾。2017年9月全国所有公立医院全面推开综合改革并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不包含中药饮片)。
为了取消药品加成减少合理的收入,大多数省份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来补偿80%,政府补贴10%,医院内部消化10%。
同时,薪酬制度改革的试点成果也开始显现。目前试点范围已扩大到所有城市,全国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重由2010年的28%提高到2017年的36%。

三、全民医保制度逐步健全
卫生保健制度对国计民生至关重要。姚建红指出,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亿,参保率稳固在95%以上。
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012年的240元提高到2018年的490元,政策范围内门诊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50%和70%左右。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中,医疗保障资金从2015年的565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6916亿元。
中新网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9月底,中国跨省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数量达13995家,累计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106.3万人次。医疗费用256.1亿元,基金支付比例为58.6%。
此外,随着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健康扶贫工程的深入实施,一系列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减轻了居民就医负担。
个人医疗支出比重继续下降,2017年贫困人口平均医疗费用比重为16%,贫困返贫问题逐步缓解。

四、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日益完善。
姚建红说,通过改革药品审批制度,推进非专利药品质量和功效评价,实行药品购销“两票制”,保证了药品短缺。对于139份临床易缺药品清单,绝大部分已恢复生产供应。
为减轻群众药品费用负担,国家对进口药品实行零关税,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降低抗癌药品采购价格,开展全国药品价格谈判。
开展国家药品价格谈判,在对39种专利药品和独家生产药品开展谈判(平均降价50%左右)的基础上,又对17种抗癌药开展医保准入国家谈判,平均降幅达56.7%。
为进一步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国家出台《关于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意见》,并于今年10月发布2018版国家基药目录,数量由原来的520种增加到685种,基本覆盖临床主要疾病病种。

五、综合监管制度加快建立
在逐步推进全行业全面监督的同时,继续实施国家监督和抽查计划,重点加强对药品质量和医疗卫生服务的监督。
在推进医疗保险智能化监控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姚建红说,超过90%的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健康医疗服务的智能监控,逐步实现门诊,医院,买药,各种各样的医疗服务行为的全面监控。

六、相关领域改革加快推进
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姚建红表示,人均补助水平由2015年的40元提高到2018年的55元。
在深化医务人员培训方面,完善全科医生的培训使用激励措施。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有全科医生25.3万人,平均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1.81人。
在“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中,应促进互联网与医疗服务、公共健康等服务的整合。姚建红表示,目前“互联网+医疗健康”呈现良好态势。

七、提高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水平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实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居民医疗健康服务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统计显示,居民平均就诊次数由2015年的5.6次提高到2017年的5.9次,年住院率由15.3%增加到17.6%。
会上提供的材料显示,2017年全国医疗机构门诊量达81.8亿人次,比2015年增加4.9亿人次,增幅为6.37%;住院量达24436万人次,比2015年增加3383万人次,增幅为16.07%。
医疗改革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不仅减轻了居民的医疗负担,而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全球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公布了195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可及性和质量”排行榜,认为中国医疗事业发展迅速,医疗质量不断提升,是全球进步最大的5个国家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发表报告称,中国正迅速走向全民医保,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机会更加平衡。

10. 我国医改取得哪些成果

患者住院药费比例降低了,医保谈判让进口药便宜了,农民生大病更有保障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居民看病就医总体负担减轻,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由2011年的34.8%下降到2016年的28.8%,为近20年来最低水平。

我国部分癌症患者长期依靠进口靶向药维持生命,这些药品价格昂贵且不能报销。今年7月,人社部公布36种药品价格谈判结果,并同步纳入医保支付。这是我国药品医保准入的首次国家谈判,其中,治疗乳腺癌的靶向药赫赛汀经过谈判,由每支2万多元降到7600元,降幅近七成。与2016年平均零售价相比,谈判药品平均降幅达44%。今年以来,我国从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链条进行改革,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通过压缩药品流通环节,使中间加价透明化,进一步推动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减轻群众用药负担。

阅读全文

与中国医改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科学院无形资产管理办法 浏览:67
注册资本金认缴期限 浏览:828
申请商标到哪个部门 浏览:762
购买无形资产的相关税费可以抵扣吗 浏览:982
商标注册被骗怎么办 浏览:160
朗太书体版权 浏览:268
大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浏览:680
马鞍山向山镇党委书记 浏览:934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