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
1914年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 美国 “精确测定了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
1932年 欧文·兰米尔 美国 “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
1934年 哈罗德·克莱顿·尤里 美国 “发现了重氢”
1946年 詹姆斯·B·萨姆纳 美国 “发现了酶可以结晶”
1946年 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 美国 “制备了高纯度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1946年 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 美国
1949年 威廉·吉奥克 美国 “在化学热力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超低温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
1951年 埃德温·麦克米伦 美国 “发现了超铀元素”
格伦·西奥多·西博格 美国
1954年 莱纳斯·鲍林 美国 “对化学键的性质的研究以及在对复杂物质的结构的阐述上的应用”
1955年 文森特·迪维尼奥 美国 “对具有生物化学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
1960年 威拉得·利比 美国 “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被广泛使用于考古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其他学科”
1961年 梅尔文·卡尔文 美国 “对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
1965年 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美国 “在有机合成方面的杰出成就”
1966年 罗伯特·马利肯 美国 “利用分子轨道法对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所进行的基础研究”
1968年 拉斯·昂萨格 美国 “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易关系,为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奠定了基础”
1972年 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 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氨基酸序列与生物活性构象之间的联系的研究”
1972年 斯坦福·摩尔 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1972年 威廉·霍华德·斯坦 美国
1974年 保罗·弗洛里 美国 “高分子物理化学的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6年 威廉·利普斯科姆 美国 “对硼烷结构的研究,解释了化学成键问题”
1979年 赫伯特·布朗 美国 “分别将含硼和含磷化合物发展为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
1980年 保罗·伯格 美国 “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特别是对重组DNA的研究”
1980年 沃特·吉尔伯特 美国 “对核酸中DNA碱基序列的确定方法”
1980年 罗德·霍夫曼 美国
1983年 亨利·陶布 美国 “对特别是金属配合物中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的研究”
1984年 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 美国 “开发了固相化学合成法”
1985年 赫伯特·豪普特曼 美国 “在发展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法上的杰出成就”
杰尔姆·卡尔 美国
1986年 达德利·赫施巴赫 美国 “对研究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贡献”
1986年 李远哲 美国
1987年 唐纳德·克拉姆 美国 “发展和使用了可以进行高选择性结构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分子”
1987年 查尔斯·佩德森 美国
1987年托马斯·切赫 美国
1990年 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 美国 “发展了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学”
1992年 鲁道夫·马库斯 美国 “对化学体系中电子转移反应理论的贡献”
1993年 凯利·穆利斯 美国 “发展了以DNA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
1994年 乔治·安德鲁·欧拉 美国 “对碳正离子化学研究的贡献”
1994年 马里奥·莫利纳 美国
1994年 弗兰克·舍伍德·罗兰 美国
1996年 罗伯特·柯尔 美国 “发现富勒烯”
1996年 理查德·斯莫利 美国
1997年 保罗·博耶 美国 “阐明了三磷酸腺苷(ATP)合成中的酶催化机理”
1998年 沃尔特·科恩 美国 “创立了密度泛函理论”
2000年 艾伦·黑格 美国 “发现和发展了导电聚合物”
2000年 麦克德尔米德 美国
2001年 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 美国 “对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
2001年 巴里·夏普莱斯 美国 “对手性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
2002年 约翰·贝内特·芬恩 美国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软解析电离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质谱分析”
2003年 彼得·阿格雷 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发现了水通道”
2003年 罗德里克·麦金农 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的研究”
2003年 欧文·罗斯 美国
2003年 罗伯特·格拉布 美国
2003年 理查德·施罗克 美国
2006年 罗杰·科恩伯格 美国 “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的研究”
2006年 马丁·查尔菲 美国
2006年 钱永健 美国
2006年 托马斯·施泰茨 美国
2010年 理查德·赫克 美国 “对有机合成中钯催化偶联反应的研究”
2012年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 美国 “对G蛋白耦联受体的研究”
2012年 布莱恩·克比尔卡
2013年 马丁·卡普拉斯 美国 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
2013年 亚利耶·瓦谢尔 美国
2014年 埃里克·白兹格 美国 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
2014年 威廉姆·艾斯科·莫尔纳尔 美国
2014年 保罗·莫德里奇 美国
2018年 弗朗西斯·阿诺德 美国 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于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
2018年 乔治·史密斯 美国
2019年 约翰·古迪纳夫 美国 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的贡献
⑵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成果
另据《今日美国报》10月8日报道,目前,三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废气净化及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研究中,并可用于优化汽车催化剂、药物和太阳能电池的设计。报道称,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奖时间正是美国洛杉矶的凌晨三点,被半夜叫醒而问到获奖感受时,瓦谢勒表示,感觉好极了。美国化学协会主席马兰纳对三位科学家获奖十分兴奋,她认为三位科学家的研究是理论和实验的完美结合,有助于科学家解决那些仅靠实验是无法理解的难题。
⑶ 2013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成果
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在新闻稿中解释了三位获奖者的研究成果。
他们说,卡普拉斯、莱维特和瓦谢尔研究的开创性在于,他们让经典物理学与迥然不同的量子物理学在化学研究中“并肩作战”。以前,化学家必须二选其一。依靠用塑料棒和杆创建模型的经典物理学方法的优势在于计算简单且能为大分子建模,但其无法模拟化学反应。而如果化学家选择使用量子物理学计算化学反应过程,但巨大的计算量使得其只能应付小分子。为此,在20世纪70年代,这三位科学家设计出这种多尺度模型,让传统的化学实验走上了信息化的快车道。
多尺度复杂化学系统模型的出现无疑翻开了化学史的“新篇章”。化学反应发生的速度堪比光速。刹那间,电子就从一个原子核跳到另一个原子核,以前,对化学反应的每个步骤进行追踪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在由这三位科学家研发出的多尺度模型的辅助下,化学家们让计算机做“做帮手”来揭示化学过程。例如,在模拟药物如何同身体内的目标蛋白耦合时,计算机会对目标蛋白中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原子执行量子理论计算;而使用要求不那么高的经典物理学来模拟其余的大蛋白,从而精确掌握药物发生作用的全过程。
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在当天发表的声明中说,对化学家来说,计算机是同试管一样重要的工具,计算机对真实生命的模拟已为化学领域大部分研究成果的取得立下了“汗马功劳”。通过模拟,化学家能更快获得比传统实验更精准的预测结果。
三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废气净化及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研究中,并可用于优化汽车催化剂、药物和太阳能电池的设计。
⑷ 三位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成果之一是通过构筑核糖体的三
A、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真核细胞中,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有关,A正确;
B、密码子共有64种,其中有三个终止密码不决定氨基酸,因此对应的反密码子应有61种,即细菌体内的①共61种,B错误;
C、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结构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C正确;
D、②表示mRNA,RNA是由四种核糖核苷酸组成的,D正确.
故选:B.
⑸ 介绍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的生平事迹和他们的主要贡献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是,美国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英裔美国科学家斯坦利·惠廷厄姆与日本科学家吉野彰共同获得此奖,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3人将均分900万克朗(约合人民币650万元)的奖金。
3位科学家研发的锂电池,开启了电子设备便携化进程。自从1991年首次进入市场以来,锂电池就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它可以储存大量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使无化石燃料社会成为可能。
约翰·古迪纳夫是美国固体物理学家,是二次电池产业的重要学者。他目前是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教授;
斯坦利·惠廷厄姆现任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化学教授;
吉野彰是日本化学家,现任旭化成公司研究员、名城大学教授。今年97岁的古迪纳夫成为有史以来年龄最大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打破了2018年以96岁高龄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阿瑟·阿什金的年龄纪录。他最早在美国耶鲁大学就读的专业是文学和数学,而化学只是大一时的选修课,但古迪纳夫后来却在锂电池领域获得辉煌成绩,被形容为“为锂电池而生”的科学家。多年来,他几乎每天都前往实验室,研究与锂电池相关的课题,至今仍未退休。
追溯起来,上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成为学术界关切的问题。今年的获奖者之一惠廷厄姆,正是从那时起致力于开发无化石燃料的能源技术方法。他与古迪纳夫因在锂电池领域取得的开拓性研究成果,在2015年被汤森路透预测为诺贝尔化学奖的候选人。
而从1981年开始研究锂电池的吉野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做研究的原始动力是我的好奇心,它驱使着我前进。”
上述3人都被誉为“锂电池之父”。多年来,锂电池一直被各种诺奖预测“看好”,今日众望终有所归。
⑹ 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之一是对CO催化过程的研究,即一氧化碳在铂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这一过程可以表示为:
A、铂在①②③过程中,起到催化作用,它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会改变.故A正确; B、CO?CO ad ,O 2 ?2O ad ,CO ad +O ad →CO 2 该过程无反应条件,所以,CO不需要达到着火点就能转化为CO 2 .故B错误; C、该反应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所以是化合反应,该反应中钙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的变化,所以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正确; D、CO?CO ad ,O 2 ?2O ad ,CO ad +O ad →CO 2 该过程不需要其他条件,就可将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这一反应原理应用于汽车尾气处理,会使尾气中一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而造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中还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等物质,所以,该反应不能治理酸雨.故D正确. 故选B. |
⑺ 简述近三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及主要成就
近三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及主要成就如下:
1.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瑞士科学家雅克·杜博歇、美国科学家约阿希姆·弗兰克以及英国科学家理查德·亨德森,以表彰他们在冷冻显微术领域的贡献。
2.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弗朗西丝·阿诺德和乔治·史密斯以及英国科学家格雷戈里·温特,以表彰他们在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于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
3.201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JohnB Goodenough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M.stanleyWhittlingham教授和日本化学家AkiraYoshino,以表彰其在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
⑻ 近五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2015年,托马斯·林达尔,瑞典、保罗·莫德里奇,美国、阿齐兹·桑贾尔,土耳其
成就:DNA修复的细胞机制研究
2019年 ,约翰·B·古迪纳夫,美国 、M·斯坦利·威廷汉,英国、吉野彰,日本
成就: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贡献
⑼ 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之一是对CO催化过程的研究
B;
有催化剂的存在不一定就能转变,有催化剂的情况,还是需要一定的温度,只是活化能降低,所以着火点降低;
有问题请追问!
⑽ 2019诺贝尔化学奖揭晓,获奖者是凭借什么成果获奖的
诺贝尔奖项一共有五项,分别是化学、物理、生物、文学以及和平奖项,这几个奖项无论颁给谁都是一个极大的肯定,至今,诺贝尔奖的颁发已经有了118年的历史了,到现在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也是很多的了。
锂电池的发展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是十分普遍的,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会有有锂电池的身影,在手机上就会使用到锂电池,而锂电池便可以说是我们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了。
这次三人对锂电池的开发上做出了进一步的改变,锂电池也有了质的飞跃,所以我们能获得诺贝尔奖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