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地质矿产勘查项目成果验收申请表

地质矿产勘查项目成果验收申请表

发布时间:2022-01-25 00:55:51

Ⅰ 地质调查项目的成果

一、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的含义

广义上,地质调查成果可以表述为:在一定的地质理论指导下,运用一定的地质方法和手段,由专门的地质技术人员对客观地质体取得的认识。在社会经济的应用当中,地质成果是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各种阶段性或最终的矿产资源储量和地质资料”。

在上述的成果定义中,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理解:

(1)地质调查成果是在一定的地质理论指导下取得的。不同的客观地质体,需要不同的地质理论,地质理论与客观地质体相一致。如在岩浆岩区开展地质工作,必须运用岩浆岩地质学理论指导地质工作。

(2)运用一定的地质方法和手段。不同的地质工作、不同的地质工作阶段需要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如地质填图、钻探、物探、化探等。

(3)地质工作的对象是客观地质体。这个客观地质体主要是指地球上的客观地质体,因为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提供的物质原料仍然来源于地球。但是天体地质学也可以对诸如月球、火星等其他天体上的地质自然现象进行研究,取得地质成果。

(4)地质调查成果是由专门的地质技术人员取得的。说明地质工作是一种研究工作,需要专门的技能和理论。

(5)地质调查成果是一种信息“产品”,是用报告、图表、数据、实物、模型等综合表达方法描述对客观地质体的认识,并提出对客观地质体的评价,包括客观地质体位置、数量与质量、价值、成因、规律和运动等。

地质调查成果是地质成果的主体成果,地质调查成果大多数是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的成果。以项目形式取得的成果就是地质调查项目成果。

二、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的特征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属于科技成果,它既有科技成果的一般特征,又有自己的特殊性。科技成果是指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试验研究、调查考察取得的具有一定实用价值或学术意义的结果,包括研究课题结束,已取得的最后结果,研究课题虽未全部结束,但已取得的可以独立应用或具有一定学术意义的阶段性成果。研究工作的一般工作进展不属于阶段性成果。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信息性。地质调查项目成果资料是一种信息“产品”,通过地质调查活动,获得对客观地质体的认识和了解,提交反映客观地质体情况和矿产储量的地质调查报告,通常用文字、图表、影像、数据来表达,还有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实物资料。

(2)述实性。地质调查成果是按地质调查的规则取得的对客观地质体的认识,这种认识是调查取得的,是客观存在的,即使有推测的成分,也是按照允许的规则所作的主观判断。例如,经过地质调查查明了一条断层的倾向、走向、规模及断层的性质,并对其活动性质作出的评价,都是客观存在的,经验证查实的,具备一定的精度和准确性,可以用于国民经济规划和建设的地质依据。

(3)地质调查成果产出的周期长。地质调查活动以地质调查项目为单元进行,一个地质调查项目从开始立项到最终提交地质调查报告通常需要几年的时间,有的勘查项目,从普查到勘探甚至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无论是阶段性成果还是最终成果的产出,都不是在短期内所能完成的。

(4)地质调查成果既有使用价值,又具有潜在价值。有效的地质调查成果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是地质调查成果的使用价值。地质调查成果中的各种地质资料对于国民经济各部门来讲具有现实的使用价值,而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则是一种潜在的使用价值,会在以后的矿产开采中得到体现。

马克思说:“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地质调查活动既然是生产与科研的统一,其劳动也是科研的一部分,劳动的耗费凝结在地质调查成果中,形成地质调查成果的价值。

(5)地质调查成果的公益属性与排他性。从地质调查成果的经济属性来讲,公益的地质调查工作由政府投资进行,其成果无偿向社会公众提供使用,为政府规划决策和商业投资提供基础依据。而商业地质勘查成果则具有排他性,其成果往往表现为矿权(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和勘查评价报告,在经济活动中可以作为无形资产参与投资、转让等商业运作。

三、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的表达形式与内容

1.表达形式

如上所述,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是一种信息产品,与工农业产品和一般的信息产品不同。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其本质是用一种合适的方式,对认知的客观地质体的形体、成分、规律、成因的表达,其目的是将取得的认知应用于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因此,有其特殊的表达方式。它既包括项目完成后提交的成果报告、矿产资源量、科研成果、相关软件和技术方法,也包括了调查和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原始资料。地质调查项目成果一般有以下几种表达方式:

(1)纸介质为载体的成果报告。目前仍然是地质调查成果的主要表达形式,如各类地质调查评价报告、专题报告、各类图件表格、照片、影像、在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等。

(2)计算机为载体的成果报告。包括纸介质的成果报告直接转化成的各类电子文档、数据库,平面的、立体的、动画的模拟、演示系统,计算软件等。

(3)实物资料。如需要保存的岩(矿)心、样品、标本等。

(4)原始资料。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取得的原始记录、原始数据、原始图件等。原始资料是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原始资料的综合整理、研究,形成了可提供社会使用的成果形式。

2.成果分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建立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成果管理的新体系,实现对国土资源科技成果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成果共享和转化,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制定了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将国土资源科技成果分为4类:

(1)基础研究类科技成果;

(2)应用基础研究类科技成果;

(3)技术开发类科技成果;

(4)软科学类科技成果。

在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管理办法中,没有对上述4种成果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天津市科委2001年制定的科技成果管理细则,将科技成果划分为3类,可以借鉴。

(1)理论成果

指阐明某一自然现象、特征、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在学术上具有新见解,并对科学技术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理论成果。

(2)应用技术成果

1)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和生物、矿产新品种以及计量、标准、科技信息、环境科学等研究成果。

2)科技成果在应用推广、转化过程中取得新的进展、创造或与之配套的科技成果(包括工艺技术、检测方法等)。

3)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取得的科技成果。

(3)软科学研究成果

为推动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对促进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起重大作用,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直接应用的研究成果。

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按项目性质分为3类:

(1)地质调查评价类报告(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区域地球物理、区域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遥感地质等)。其中包括:

1)区域地质调查成果报告、说明书及地质图;

2)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报告及相关图件;

3)水文地质成果报告及相关图件;

4)环境地质成果报告及相关图件;

5)地球物理调查成果报告及相关图件;

6)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报告及相关图件;

7)航空物探成果报告及相关图件;

8)航空遥感摄影成果报告及有关图片;

9)遥感地质解译成果报告及有关图件;

10)地质调查科技项目成果报告;

11)矿产勘查报告。

(2)技术方法类报告(包括物探、化探、钻探工艺、遥感技术、实验测试、信息技术等)。其中包括:

1)实验测试新方法、新工艺和新流程;

2)物探、化探新方法;

3)地质施工新方法或新工艺;

4)消化、吸收或引进新技术研究的新成果;

5)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3)研究类报告(包括基础研究、战略研究、规划编制、标准制定、管理制度制定、数据库建设、重大项目预研究等)。其中包括:

1)地质调查科技信息;

2)地质调查管理科学;

3)为政府决策和规划部署进行的战略研究;

4)地质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宏观研究等。

上述成果内容侧重于成果的表达,或者说侧重于可以提供用户使用的成果形式,而将原始资料作为科技档案的管理内容,归入了地质资料的内容。实际上,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是对客观地质体和地质现象认识取得的客观、公正、科学的数据,经过整理加工以后直接提供社会使用,而这些数据恰恰存在于原始资料当中。因此,对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的不同认识,决定了对地质调查项目取得的原始资料的对待方式和管理形式。

Ⅱ 要不断加强地勘单位的地矿文化建设——以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为例

周强 杨涛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郑州 450012)

摘要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以突出基层一线、宣传重大项目、弘扬河南新地矿精神为抓手,通过外宣、网络、常规手段和文娱形式,整合媒体资源,强化对河南新地矿精神的宣传。

关键词 找矿突破 地质服务 地矿文化

河南省地勘局积极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努力服务全省经济发展,较好地在实现中原崛起中发挥资源带动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发挥地学支撑作用、在实现科学发展中发挥环境保障作用、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发挥开路先锋作用、在国土资源规划与管理中发挥业务支撑作用,地质矿产勘查成绩卓著,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发现和评价了大批矿产资源,确立和巩固了河南省资源大省、矿业大省的地位。

河南省地勘局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地矿文化建设,但目前,地勘单位的地矿文化建设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零散而不系统。由于缺少统一策划,虽然有着生动的实践,却没有形成系统,削弱了影响力。

二是缺少有影响力、震撼力的作品。缺少一个有影响力的平台,向社会推出自己的作品,构筑精神高地于地矿职工心灵之上。

三是向社会宣传不够。由于宣传不够,社会不了解地勘单位,缺乏大家的共鸣和认知。

“一个没有文化的单位是走不远的单位。”各地勘单位要以地矿文化建设为重点,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地勘单位不但要成为地质找矿的先行者,也要成为地质文化建设的先行者!在行业文化建设方面,地勘单位也要开风气之先,走在前头。

2008年以来,河南省地勘局根据地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提出了建设河南新地矿的发展道路,并找到了实现路径。就是:“找矿、服务、促发展”的“职能定位”,发展地质事业和地矿经济的“战略取向”,“两个确保”(确保国家和我省下达的地质任务全面完成,确保地矿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工作目标,“两个主力军”(全省地质找矿主力军和地质服务主力军)的主体定位,“两大建设”(重大项目建设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两个并重”(资源与环境并重,立足省内与“走出去”并重)的战略布局。在该局党的工作会议上,党委书记、局长张锦同明确要求“以突出基层一线、宣传重大项目、弘扬河南新地矿精神为抓手,通过外宣、网络、常规手段和文娱形式,整合媒体资源,强化对河南新地矿精神的宣传。”为此,他们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1 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构筑地矿文化高地

新时期,河南省地勘局众多地勘单位不约而同地在“三光荣”传统、“四特别”精神基础上,创新着地矿文化内涵。如地调院、地勘四院等在新疆、西藏喊出“缺氧不缺精神”的豪言壮语,地矿二院在非洲彰显“敢为人先”的精神,地勘二院在新疆新昆仑会战中提出、环境二院在抗旱打井工作中提出了发扬“三勇一大”精神(勇于挑战、勇挑重担、勇于负责、顾全大局)等。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该局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形成了河南特有的地矿文化建设内涵。

一是在全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争取了有利政策。2012年,该局积极向省委、省政府争取政策支持,保留局属事业单位21家,其中20家为财政全供事业单位,争取了比较有利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发放政策和地勘事业单位经费财政全额拨款政策。二是成立了国有地勘企业集团。2012年7月中旬,该局豫矿资源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标志着全局事业、企业两条发展主线更加明晰,事业企业分体运行的格局基本形成。三是搭建了事业企业共同发展的制度平台。既拥有地位稳固的事业单位,又拥有实力雄厚的企业,这是广大干部职工长期为之奋斗的“梦想”。四是谋划支撑全局经济发展和能力提升的大项目。2009年开始,每年都要在全局范围内筛选出20个左右的局级重大项目、50个左右的院级重大项目,实施“2050”工程,全力予以保障,谋求重点突破,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其培养成地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新支柱。

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地质找矿突破,促进了地勘单位发展,也有力地带动了该局地矿文化建设。

1.1 弘扬地质文化

每年评出十大找矿成果和十大找矿发现,对项目带头人给予奖励。组织有关人员对重大找矿成果进行宣传报道,扩大地勘单位的影响力。对有影响的重大成果,组织专业人员撰写几内亚地质找矿、嵩县模式报告文学。中央电视台和河南卫视分别采访地调院在豫西南、航遥中心在小秦岭找矿的地质队员,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1.2 弘扬劳模文化

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突出劳动光荣这个时代主旋律。局属重点项目,加强该局标准化营地建设。给营地统一配备空调、办公桌、床铺等用品和修建标准化洗澡间、厕所等,努力改善野外一线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职工野外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1.3 弘扬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河南地勘局积极倡导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处处彰显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承担小秦岭地区接替资源勘查任务的第一地质调查院首次将构造蚀变控矿模型概括为“一街五巷三层楼”。其中“一街”指主控矿断裂,“五巷”指与主控矿断裂平行的同序次含矿断裂;“三层楼”指的是围岩蚀变分带或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轴向分带。中国工程院院士裴荣富指出,该项目对小秦岭金矿田深部开展了定位定量预测,圈定了深部成矿预测区,对小秦岭开展深部找矿具有较好的示范指导意义。经勘查验证,已经发现5个特大型金矿、1个中型金矿,新增金金属资源量/储量112.5吨,可延长相关矿山服务年限10~20年,证实了小秦岭地区仍具良好找矿前景。

2 在地质服务工作中构筑地矿文化高地

近年来,河南省地勘局积极拓宽地质服务领域,紧密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原经济区建设需求,持续提升地质服务工作水平。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科学论证并尽快启动地质环境保障工程,以此提高地质服务的预见性、主动性、计划性,创新地质服务工作机制,使地质工作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服务,为重大工程建设服务,为改善民生服务。

近年来围绕中原城市群建设和城镇化发展,该局开展了多目标、多参数、三维城市地质调查,郑州、洛阳、开封、平顶山等城市地质调查成果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了基础资料。相继完成了焦作云台山、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与建设,并申报建设了郑州黄河、洛宁神灵寨、信阳金刚台、山西壶关等一系列国家地质公园,实施了京珠高速、郑洛高速、合徐高速等地质灾害勘查与施工等。承担的河南省环境地质基本问题研究课题,项目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1 弘扬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源泉。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该局增强生态意识,适应时代需求,担当社会责任,把弘扬生态文化作为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将生态文化建设融入地质环境治理、矿山环境修复治理中,积极倡导地勘单位要成为弘扬生态文化的先行者和践行科学发展的排头兵,自觉先行,做出示范,为推进生态文化建设、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2.2 弘扬科普地质文化

在地质公园建设中,他们积极将地质科普、地学文化融入其中,增加地质科普和地学文化在地质公园中的含金量;定期对地质公园解说员进行地质科普培训,扩大地勘单位和地质工作的影响力。

2.3 弘扬主动作为和科技创新精神

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地质队员处处体现出主动作为、敢于创新的精神。他们积极在“矿山复绿”工作中主动作为、在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主动作为、在服务重大工程建设中主动作为、在减灾防灾及服务民生中主动作为、在创新地质工作服务机制中主动作为。他们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占领地质科技的“制高点”,掌握更多的“绝活”和“杀手锏”。全局先后建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研发基地各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土资源部野外观测教学基地3个,厅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重点实验室1个。

2010年7月18日,河南省地勘局测绘信息院投资2350万元的地质信息连续采集运行系统(简称河南GICS)建设工程经过一年的试运行,已通过了有关专家的验收。

“河南GICS”是一个涉及空间技术、现代网络技术、现代测绘技术等多种技术集成的实用化体系,其主要目的是满足河南省数字地质、大地变形检测、地质灾害检测与预警、矿产资源管理、城市地质调查、地质环境监测等地质信息实现实时动态连续化的需要。

在验收会上专家们一认为:该工程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省级地质信息采集系统,标志着地质信息连续采集运行系统将成为河南省地质工作服务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平台,将满足对地质信息采集的精度和速度越来越高的要求。

3 在和谐队伍建设中构筑地矿文化高地

通过文化平台、文化园地、文化活动的建设与开展,充分发挥地矿文化在促进单位发展的导向作用、塑造团队精神的凝聚作用、促进职工奋进的激励作用、陶冶思想情操的教育作用和树立河南地矿品牌的宣传作用,使和谐地矿建设呈现出繁荣景象。

3.1 精心打造文化载体,广泛传播地矿文化

在该局网站的示范、带动下,全局20多个地勘单位创办了地矿文化内部网站和刊物,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地矿文化新人,也使两个文明建设成果得以及时传播和分享。

3.2 蓬勃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弘扬河南新地矿精神

该局发起成立河南省地矿系统文学艺术联合会,下辖文学、书法、摄影、美术、音乐舞蹈5个专业委员会。不断创新地矿文化载体,丰富地矿文化内容,突出地矿文化特色。精心提炼新时期地矿精神的丰富内涵,组织报告会、文工团分区域巡回报告演出,大力弘扬河南新地矿精神。

3.3 加强质量技术文化建设,提升职工队伍的业务水平

该局成功举办了测量、地质勘查、工程勘察、钻探等多项技术比赛,点多、面广、影响大、效果好,不断提升了职工队伍的业务水平。

3.4 机关文化墙建设,展示浓郁的河南地矿文化氛围

为进一步推进地矿文化建设,各单位都建立了机关文化墙。文化墙所展示的作品,均为河南地矿文联会员的书法、绘画、摄影原创作品,鲜明地展现了河南地矿人的工作与生活场景,成为河南地矿局地矿文化建设独具特色的阵地。

3.5 集中展现文化成果,繁荣地矿文化建设

年终出一本画册、一本文学作品集、一次摄影作品展览、一部专题片。这些成果,鼓舞了士气、凝聚了人心,推进了和谐地矿建设的繁荣。

Ⅲ  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的现状

(一)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是全国地质勘查的行业主管部门

在1988年以前,我国地质勘查管理体制经历了多次变革。其间,国务院虽也授权地矿部对地质勘查的某些工作进行归口管理,但并没有形成行业管理的概念。在1988年机构改革中,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地质勘查产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对地矿主管部门的性质、任务、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明确了地质矿产部作为国务院领导下的综合管理全国地质矿产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也是全国地质勘查的行业主管部门。

通过对地矿主管部门职能、职责的调整和变化,确定了其职能转变的基本导向之一,是地勘工作管理由实际上的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为主的方向转变。地勘行业管理从此走上了制度化的轨道,地勘行业的改革与发展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制度、组织的保证。在1993年机构改革中,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的职责和任务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矿产部职能设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4]48号)文,国家赋予地矿行政主管部门对地勘行业进行行业管理的职能与权限,地勘行业管理的基本职责范围与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组织编制、指导实施地质勘查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及有关专项计划,参与制定地质勘查工作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方针、技术经济政策和各项法规制度,统一部署、协调地质勘查工作,负责编制国拨地勘费、国家(中央、地方)所得矿产资源补偿费和地质勘查基金分配计划,参与矿产资源供需形势论证与技术经济评价工作,组织开展重要的地质勘查活动及有关经验交流,以及汇总地质科技、教育的规划、计划,组织制订发展地质市场的政策法规与规划、计划等,并对各项有关政策和法规、制度、规划、计划等进行实施指导和检查监督。

(2)负责地质勘查单位(含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海洋地质、航空遥感地质、地质测绘)、岩矿测试单位及矿产勘查企业、事业的资质管理,制订相关的资质标准,进行资质审查认证;负责地质勘查项目登记管理工作,包括除矿产勘查项目以外的地质勘查项目的勘查权的授予、登记、变更、延续、注销等管理工作;负责调查处理勘查权属纠纷,保障勘查者的探矿权和勘查权;负责矿产资源勘查成果登记管理(含矿产地发现权的保护)和地质勘查成果汇总,参与国家重大地质勘查项目立项论证和成果验收,奖励表彰在地质勘查活动中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3)组织制订、指导实施地质勘查工作标准、规范、规程,负责地勘活动质量监督管理,组织调查处理地质勘查重大质量事故和纠纷,组织开展地勘行业质量管理成果评审和表彰,归口管理中国质量协会地质勘查行业委员会、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标准委员会工作;负责地质勘查技术工作的协调管理,参与审批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与外商独资在我国领域和管辖海域开展的矿产资源勘查项目,负责管理、协调我国领海、管辖海域的地质工作,协调国际海底和极地地质科学考察工作,参与重大海洋地质勘查项目和科研项目立项论证与成果验收。

(4)负责地质勘查行业综合统计工作,管理地质勘查统计数据信息系统,归口地质科技、地质教育统计成果,统一发布统计信息,向社会提供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勘查资料以及地质勘查监督的有关资料,接受有关地质勘查的查询和咨询,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及有关其他服务;负责联系、协调行业内外、上下各类相关关系,并提供社会服务。

从1988年确立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职能至今,此职能已实行近10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部门管理色彩浓重,政企不分,部门分割,政出多门,难以集中统一实施行业管理;二是权力不明,责任不清,管理乏力;三是政府对地质勘查行业管理过多、过细,许多本应由协会等中介组织管理的任务均由政府包办代替,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行业管理的要求。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改革实践中进一步探索解决。

Ⅳ 有关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与评审验收的几点粗浅体会

杜绍先

作者简介:杜绍先,原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副局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矿产储量评估师。

地质工作的目的,是研究查明工作区地质构造、矿产资源、水工环(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情况,为人民生活、国家工农业建设提供基础地质资料。本文仅就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和评审验收方面经常出现的问题,谈些粗浅的体会,供阅者参考。

1 矿产地质勘查

1.1 认真执行运用规范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是地质勘查中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定。它既是工作设计的依据,也是成果审查验收的基本要求。新中国成立后原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曾几次组织煤炭、冶金、地质、石油、化工等部门,开展对地质勘查和矿山建设的调查研究,着手编制矿产地质勘查规范,并在实践中也曾进行过及时修改、颁发。迄今对40多种大宗主要矿产都编写了规范,并经过批准执行。如金属矿产方面有铁、锰、铬、铜、铅锌、钨、钼、镍、铝、岩金、砂金、汞、铀、稀有金属、砂矿、耐火粘土,非金属方面有硫、磷、石墨、硼、萤石、硅灰石、菱镁矿、高岭土、石膏、硬石膏、玻璃硅质原料、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云岩等,能源矿产有煤、泥炭、石油、天然气,对一些暂不能作规范执行,则作暂行规定执行。对一些虽有勘查经验等,但无生产矿山,资料不多的矿产暂未编写。这些矿产地质勘查规范,对指导勘查工作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

1.2 矿产勘查阶段划分

对矿产勘查阶段的划分过去比较混乱,历经多次变化,例如1987年以前,煤炭部门划分为预查、普查、详查、精查四个阶段;冶金部门划分为普查、评价、勘探三个阶段;地质部门划分为初步普查、详细普查、初步勘探、详细勘探四个阶段;建材、化工、核工业等部门,有的划分为三个阶段,有的划分为四个阶段,名称也不尽相同。1987年,经全国储委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讨论通过,并以全国储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联合发布的《矿产勘查阶段划分的暂行规定》统一划分为普查、详查、勘探三个阶段。2001年,国家质量技术局发布的《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又统一划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

1.3 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的工作程度要求

用简单的四句话来概括,就是初步了解、大致查明、基本控制、详细探明。预查就是根据资料分析,野外踏勘,少量工程验证,初步了解区内有潜力的远景区,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资料;普查就是在上述有潜力的远景区内,开展地、物、化、遥和取样工作,对矿化潜力较大地区作出大致查明,并作概略研究评价,圈出详查的范围,为发展地区经济提供基础资料;详查是在普查圈出的详查范围内,使用各种勘查方法手段,进行系统取样工作,对地质构造,矿体的品位厚度、产状、形状、规模做到基本控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圈出勘探区范围,为制定矿山总体规划、项目建议提供资料;勘探是在详查圈定具有工业价值的勘探区,加密各种工程和取样,详细探明矿体的数量、质量、空间位置、开采技术条件,并进行可行性研究,为矿山建设生产规模、开采方法,选冶工艺等提供资料。

这四个阶段是互有联系,工作要求程度各有不同。如经前一阶段工作结果证明无进一步工作价值即可停止。地质工作的基本程序应该是由已知到未知,由地表到地下,由稀到密,由浅到深。

1.4 地质勘查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勘查中要严格注意各项工作质量,按照规范、规程要求进行,如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不要等到最后再来处理。

(2)要注意对矿床中矿石物质组分的研究,(包括有益有害组分)对矿床要注意综合勘查,综合评价,防止单打一,造成以后返工补课。

(3)要注意对矿石的选冶性能及时进行研究,普查可以和其他矿床类比,详查就应该采样做初步可选性试验,勘探应做详细可选性试验。如发现为难选矿石,则应重点先解决选冶问题再做进一步工作,避免造成勘查结束后矿床不能利用,形成呆矿。

(4)要注意开采技术条件研究,特别是水文地质工作,过去曾发生勘探完后为大水矿床,难以开发利用。

2 报告编写

地质勘查报告是耗费大量资金和时间而获得的成果,是勘查队伍全体职工辛勤劳动的结晶,是矿山生产建设设计的依据,是科研或教育的基础材料,一定要重视这项最终成果,积极组织力量,认真编好报告。根据以结报告中常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注意事项:

(1)报告名称应简明清楚,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即地名、矿种、阶段。例如××省(直辖市、自治区)××县(市、自治县)××矿区××矿(铁矿、铜矿、铅锌矿、磷矿……)普查(详查、勘探)报告。若为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就写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2)闭坑报告或生产矿山核实报告要注意生产和勘探的对比,不仅是资源/储量的增减对比,还要注意地质构造、矿体的产状,形态等的变化,用生产实践检验勘探成果,总结经验,提高对矿床的认识,以指导找矿和生产。

(3)关于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不能只笼统地说,合格或基本符合规范规程要求,或达到良好,优秀等。而缺乏反映质量的具体数据,例如钻探工程质量,矿心采取率有高有低,不能只讲平均达到多少,应按六项指标综合考虑,质量差的钻孔是孤立零星分布还是成片分布,是在高段储量或在低段储量范围内,以考虑其影响程度。采样化验质量,应将内外部检查数量列表,并说明合格率情况,有否存在系统误差。

(4)资源储量估算,首先要附有正式批准工业指标的文件,这是圈定矿体矿块的依据,要按工业指标圈定连接矿体、合理外推。结合矿体的产状,勘探方法,选择合适的储量估算方法,正确确定各种参数,包括矿体的厚度、品位、面积、体积、体积质量(体重)等,如有特高品位要做处理,努力做到估算的资源储量正确可靠。

在储量估算方面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原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1989年5月10日第二期储委工作简报转发了《金属矿产勘探报告审批经验交流简报》。后经各省(直辖市)储委讨论,认为比较好,行之有效,1991年原国储局发文改为暂行规定,迄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5)文字报告编写都有统一的报告编写提纲,要按提纲进行,论述力求简明扼要,要让读者一看就明白,为了达到此目的报告中应多用小图小表配合叙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特别在报告编成后,要不同人反复检查校对,防止出现错误,或错漏字很多。

(6)如果是生产矿山资源储量核实报告,首先要阐明核实的目的,核实区的范围,许可证边界拐点,地理坐标,面积及有效期。本次估算资源储量截止时间、和过去最近一次批准上表的资源储量对比情况,即最近一次核实上表的储量,扣除开采量(包括损失量),是否有新增储量和本次保有储量列表对比,如有差异要说明原因。

(7)报告附图附件,在报告编写提纲中也有要求,当然结合实际情况,也可有增减。注意的是图例要齐全,图中线条要清楚,不同类别颜色要有区别,总而言之,图面要清晰,让人一看就清楚。

3 资源储量报告评审工作

为了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益,加强对矿产资源储量管理,确保对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矿山建设生产的顺利发展,必须对矿产资源储量进行评审认定,在评审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3.1 资源储量报告评审的特点

它和工农业产品的评审验收不同,工农业产品的检查验收,可以借助于度量衡如长度、质量、面积、体积等,看得见、摸得着,而储量报告的评审验收,只有工程质量,物、化探测定等具体数据。地质探矿主要是利用对矿体少数揭露控制点的情况,去推断判定大部分未知矿体情况,对整个矿体而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最多是地表或坑道里看到一部分,但不是整体。而且一个矿体与一个矿体不同,所以审查验收主要是分析和研究其规律性,判定已知点的代表性和勘探控制程度,这就需要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来全面评审。

3.2 评审报告的原则

必须实事求是,坚持原则,不能搞关系,讲情面,要公开、公平。过去储委在高指标浮夸风、设计革命搞“三边”(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时期,为了坚持审批原则,也曾受到许多攻击诽谤,说储委是“管、卡、压”。是“拦路虎”,“绊脚石”……,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事实教训面前,证明储委为国家的资源储量把好质量关是正确的,这一工作不能可有可无。

3.3 审查资源储量报告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根据以往经验教训,审查报告中必须抓好以下问题。

(1)地质研究程度,对地层、构造是否清楚,过去有的矿层是向斜误认为是两层矿;另如对成矿有利或破坏矿体的断层研究不清,这些都影响矿床资源储量的估算。

(2)工程控制程度,确定的勘探类型是否合适?工程间距是否控制住矿体的产状、形态、厚度、品位变化情况,这都影响矿床资源储量数据的正确和可靠程度。

(3)勘探工作质量,如坑、钻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要求?采样化验有无问题,内外部检查如何?是否存在误差,这也都影响资源储量的估算结果。

(4)矿石的选冶性能试验结果如何?将来能否开采利用?如东川氧化铜矿、墨江硅酸镍矿、袁家村铁矿,虽已提交勘探报告,但选冶工艺未解决,矿山不能开采利用。

(5)开采技术条件如何?如河北司家营铁矿,是大水矿床,开采困难,勘探了也不能利用。

(6)矿床开发经济技术条件如何?是否做过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要作出将来矿山开采经济效益的评价。

(7)资源储量估算,是否有正式批准下达的工业指标?选择估算方法是否合适?各项参数的确定是否正确?矿体的连接外推是否合理等。

在报告评审中抓住了以上问题,基本上评审通过的报告是可靠的,因为上述问题都是关系到报告质量,也是影响矿床资源储量和矿山能否开采利用的主要问题。

Ⅳ 计划经济体制下地质工作的运行

一、地质工作任务的提出和确定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地质工作任务全部由国家确定,并统一由国家计划委员会下达,包括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也包括所有的地质工作部门。构成这个计划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条件: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要

这是确定地质工作计划的前提,但是由于地质工作的超前性,这种需要,是通过对矿产资源需要的预测和矿产资源形势的论证来实现的。矿产资源供求形势,主要表现在已探明可供利用的矿产资源,对矿产品生产需求量的保证程度。为此,需要抓住两方面的基本数据:

(1)按照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目标所确定的矿产品产量。如到××××年,原煤生产需达到×亿吨,石油生产要达到×亿吨,钢的产量要达到××××万吨等。依据这个产量,再根据一定的回收率和开采年限,测算出对矿产储量的需要量。但是这种测算只是总量的平衡,要具体落实到矿区,还有许多具体问题要解决。如有的矿区,资源量很大,但已有的矿山生产能力难以扩大,有的矿区,已有的资源量不多,但现有矿山的生产能力很大。所以总量平衡,不能代替具体矿区资源供求的平衡。

(2)在一定时限内,已经探明的可供利用的资源量状况。这里包括各个矿种的保有储量,可供规划利用的储量、可供设计利用的储量。保有储量,是指在一定时限内的实有储量,即资源量中已被探明但尚未消耗掉的部分;可供规划利用的储量,是指保有储量中那些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利用的储量。保有储量中还有一部分由于技术经济与基础设施方面的原因,在一定时期内暂难利用。可供规划利用的储量中有相当一部分工作程度较低,需进行更详细的勘查后才能成为可供设计利用的储量。上述三种储量,也需要按矿区逐个论证,不能只搞总量的论证。

依据上述两方面的数据,经过科学的论证,提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地质成果的需要。

(二)地质条件的可能

这是产生地质勘查生产活动的客观依据。因为地质成果作为可供交换的商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严格受到空间的制约,只能在具备成矿条件的地区去找矿,不能盲目从事,更不能单凭主观愿望。为此,必须搞好成矿预测,并在预测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勘查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成矿预测是以地质为基础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地质各方法的最佳组合。它是以现代成矿地质理论做指导,从分析控矿因素,研究成矿规律,建立区域的和矿床的模式,编制相应的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图,应用预测模式,对预测区内潜在的矿产资源做出预测,并筛选成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在建立找矿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地质找矿的部署意见。

成矿预测主要是一种定性分析,如果把它发展成定量分析,那就是对资源量的预测。资源量预测,对金属矿、非金属矿、煤矿、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等,分别根据各自的成矿地质条件,通过类比和推断加以确定。如对石油推测资源量,是根据区域地质资料与邻区同类型沉积盆地进行类比,结合盆地或凹陷的初步物探普查资料或参数井的储层物性,以及生油岩有机地球化学资料,即可估算出资源总量。这种资源总量正是进一步布置地质勘查工作的依据。

(三)地质勘查工作费用

这是产生地质勘查生产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没有地质勘查费用,任何地质勘查活动都无法开展。长期以来,我国地质勘查费用只有中央财政预算拨付的地质勘探费和石油工业部门自筹的。这种自筹是由于石油地质勘查费用需要量太大,无法用财政预算加以保证,而经过国家同意预支的,但必须列入国家计划统一下达。地质勘查工作费用的实际供给,并不是完全按照地质工作的实际需要,主要是根据比例法,逐年有所增加,而且除石油外都是总量控制,并没有按矿种下达。

二、地质工作运行

地质工作运行在微观上总是以地质项目为基本的工作对象的。所谓地质项目是指:凡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纳入计划的,或接受委托的,在指定地区,以客观地质体为研究对象,完成特定的地质勘查任务,独立编制地质设计,进行地质作业,并提交地质报告的矿产地或工作地区,即为地质工作项目,简称地质项目。地质项目也是地质勘查单位进行经济管理、经济核算、组织施工、考核地质找矿成果、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基本对象。

地质项目的分类:

按专业性质分:固体矿产地质勘查项目、石油地质勘查项目、海洋地质调查项目、水文地质项目、工程地质项目、环境地质项目、水工环境综合勘查项目、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地球物理勘查项目、地球化学勘查项目、航空遥感地质工作项目、地质科学研究项目、成矿远景区划及资源总量预测项目。

按工作进程分:设计地质工作项目,即报告期只编写设计并列入报告期地质工作计划,但并没有施工;施工地质工作项目,即报告期实际开展工作的地质项目;提交报告的地质工作项目,即报告期内处于报告编写并提交正式报告为止的地质项目。

按工作阶段分:基础地质工作项目,即对某一地区的矿物、岩石、地层、构造及其发展历史等基本地质条件进行调查研究的项目,而不是直接找矿的项目;地勘普查工作项目,即在基础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查明有无进一步工作价值的初步评价项目;详查地质工作项目,即对经查明证实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产地,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详查评价项目;地质勘探工作项目,即在普查和详查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范规定进行勘探工作的地质项目。

地质工作任务是通过一系列计划指标来表现的。在这些指标中,大致分为三类:

(一)地质项目所要达到的目的

这里又分为两类,一是矿产地质勘查项目,它是以探明矿产储量和矿产地为终极目标的。所以它的任务主要通过以下指标来反映:新发现的矿点、矿化点或物化探异常,新发现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产地,经评价可供详查的矿产地,提交的地质储量的数量,提交的工业储量的数量。

二是非找矿的地质项目,它是为完成特定地质任务而下达的地质项目,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区域地质调查、物化探勘查等。这些项目的地质任务,只要真实地反映了客观地质体的实际,就是完成了下达的任务。

(二)地质项目所需要的工程手段

为达到地质项目的目的,需要通过一定的工程手段,它也是地质工作投入的直接消耗对象,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这些工程手段也是要通过计划加以控制。如:钻探工程、坑探工程、浅井工程、槽探工程、地质测量、地形测量、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采样、岩矿测试及加工实验、地质编录、资料综合整理等。每种工程年度都有工作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率要求。

(三)地质项目的运行程序

地质项目计划管理,通常是由下而上的申报和由上而下的批准未实现的。这里所说的上和下,都包括四级,即国家计委、各部委地质部门、各省地区地质局、各地质大队。

地质项目确立,首先由地质大队一级向主管地质局申报,包括年度的中长期的。申报的内容主要是立项的地质依据,预计完成地质项目所需动用的工程手段,及需要上级解决地勘费。

地质局根据地质大队的申报,结合局一级掌握的相关信息,经过综合平衡之后,向主管中央部门申报。申报内容也主要是立项的地质依据,完成地质任务所需要动用的主要工程手段和地勘费。

中央部委地质部门根据所属地质局的申报,经综合平衡之后,向国家计委申报,申报内容主要是地质工作任务和地勘费。

国家计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各部委的申请,确定国民经济计划中的地质工作计划,并按照隶属关系,层层下达。

在地质工作计划管理中,不仅对地质工作任务通过地质项目加以管理,而且对完成地质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条件,也实行计划管理。包括:对劳动力的管理,分主要类别加以控制,如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对原材料的供应加以管理,包括钢材、木材、水泥、各有色金属、油料等;对设备、仪器加以管理,具体控制的种类有规定的设备、仪器目录。

三、地质工作成果验收和绩效考核

(一)地质工作成果验收

地质工作成果验收,是保证国家利益的关键环节,也是地质工作管理全过程最后一道宏观控制的关口。这个关口把住了,就基本上保住了国家利益;这个关口放松了,国家利益就要受到影响,所以必须认真抓好。

(1)明确规定各类地质勘探报告和地下水资源的勘探报告,必须经省储委或国家储委审批核准才算合格。下列地质报告由省地矿局审批验收:①不同比例尺的正规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物化探调查报告;②不同比例尺的正规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报告;③矿产普查、详查及初勘报告;④新发现有价值矿产地和经济评价可供详查矿产地的评价报告;⑤物探、化探异常检查报告等。所有提交审批验收的地质报告,都必须先由地质项目承包单位自己组织初审,并形成初审意见书和送审意见书。

(2)明确规定验收的标准。对基础地质调查项目,一般的矿产和水文地质普查勘探项目,要按合同规定的具体内容和有关规范的规定,具体进行审查、签订、验收。重点抓住质量标准和时间要求。凡是质量不合格的,必须自费返工重做,不能迁就。时间可分提前、按时、误期三档,提前的给予奖励,误期的给予惩罚,奖罚兑现。对以下两类矿产地由于合同规定的不具体,要单独制定明确而具体的标准。

对新发现有价值的矿产地,要把新发现和有价值两个标准搞明确:①所谓“新发现”,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在矿种方面,必须符合部、局下达的找矿目标,或者是国家和地方急缺的矿以及国内外新发现的具有工业价值的矿产;二是在发现权方面,必须是通过地质工作新找到的单独矿产地,包括检查物化探异常中的发现,普查踏勘中的发现,区调过程中的发现,老矿区外围普查中的发现等。②所谓“有价值”,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经过比较系统的地质调查,有地表工程揭露和控制,确认有进一步工作意义的矿产地;二是对新发现的矿体或矿化地段,经过比较正规的采样、化验,品位达到参考工业指标要求,矿石加工技术条件基本上清楚;三是经地表揭露,矿体具有一定的规模,或根据已经揭露的矿化地段(蚀变带、异常带)预测有经济价值,认定有进一步工作意义的矿产地。

对经评价可供详查的矿产地,要符合以下条件:①新发现的矿产地或已知矿点、矿化点,经过初步普查,进行了深部工作,扩大了找矿远景,对矿床总的规模有了基本了解,认定具有工业价值,可进一步转入详查的矿产地;②矿石的品位、矿体的厚度等,均已符合参考工业指标的要求,矿石的可选性及伴生有害元素基本上达到工业应用要求;③已经初步证实,矿体的规模按不同矿种要求,确已达到小型矿床下限以上的矿产地。

(3)明确规定成果资料汇交的办法。凡是用国家预算(地勘费)完成的地质勘查成果,其报告经审查、验收后必须按地质资料汇交办法的规定,上交省地质资料处。这些地质资料的所有权是国家,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那种任意互相封锁地质资料的做法是不妥当的;不按规定的要求和时间上交也是不妥当的。各地质勘查单位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积极促进对地质资料的充分利用。

(二)地质工作量完成情况的考核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地质工作任务的考核是双重的,一方面要考核地质工作的最终成果,如上述地质成果的验收。这是地质工作的真正目的,国家用货币(价值)换取的使用价值就是地质成果。国家并不需要完成地质成果所动用的地质工作量。但是作为国家地质主管部门,光管地质工作的最终成果是不够的,还必须管理地质工作过程的运作,因为一方面地质成果的取得,是靠投入的地质工作量实现。另一方面国家对地质工作的投入,也是通过地质工作量逐步消耗的,所以国家考核地质工作量的完成情况,也就掌握了地质工作的运行过程。

地质工作量主要包括:

区域地质调查的面积、地球物理勘查的面积、地球化学勘查的面积、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勘查的面积、地质测绘面积、各种钻探工作量、各种坑探工作量、采样工作量、岩矿测试工作量等。

对这些地质工作量的考核,主要是看是否按计划下达的任务完成了,完成的质量和效率如何,以评价该单位的工作业绩。

(三)地质勘查资金利用情况的考核

1.地质勘查固定资金的运用效果及其考核

固定资金运用的效果是指因使用固定资产而带来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同由此产出的劳动成果的比较。影响固定资金运用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因素,也有人和社会因素。从具体固定资产来说,从投入使用到维修、技术改造和技术更新,直到报废清理的全过程的组织与管理状况,都与固定资产的运用效果有直接的关系。这些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

地质勘查资产(金)的投入数量和投入结构比例。从投入数量来说,由于地质勘查三个主要生产要素共同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所以作为地质勘查劳动手段的固定资产的投入,必须与劳动力及劳动对象的状况相适应。如果固定资产的投入大于劳动力和劳动对象,就会造成一部分固定资产得不到充分利用;如果固定资产的投入小于劳动力和劳动对象,又会造成一部分劳动力的富余和一部分流动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从投入的结构比例来说,在投入的数量既定的条件下,地质勘查内部各类固定资产的结构比例是否合理,又直接影响其运用效果。如果对某一个工程手段的固定资产投入过多,形成了过大的生产能力,就必然使这个工程手段的一部分固定资产闲置;如果对某一个工程手段的固定资产投入过少,使其生产能力、生产规模不能适应其他工程手段的需要,又会使相关的工程手段的固定资产得不到充分利用,从而降低其运用效果。

地质勘查固定资产的利用程度。很显然,固定资产的运用效果,只有在其使用中才能实现,不使用根本谈不上运用效果。固定资产利用的充分,可以相对延长其经济使用寿命,并绝对增加其生产成果的数量,可以减少无形损耗的价值损失,因而能够取得较好的运用效果。

2.地质勘查流动资金的运用效果及其考核

流动资金运用效果是指投入地质勘查生产的流动资金量,与其参与实现的地质勘查产值的量,特别是参与形成的剩余产品价值量的比较。影响流动资金运用效果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

在地质勘查资金总量中,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必须各自占有合理的比例。如果固定资金占用的比例过大,流动资金数量与过大的生产规模不相适应,不仅会造成部分固定资产闲置,而且会使流动资金数量不足、周转不灵而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反之,如果流动资金占用的比例过大,又会造成部分流动资金的积压和浪费,影响其运用效果。

地质勘查业或地勘单位内的生产结构和品种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很明显,在地质勘查业或地勘单位中,不仅一业为主的主业——地质勘查与多种经营生产周期不同,就是地质勘查业本身的各种产品(工作类别)生产周期也不同,生产周期越长,一次垫支和相继垫支的流动资金越多,原材料的储备过程也相应延长。流动资金从投入到回流的时间也就越长,资金占用量越大。反之,生产周期短的品种、类别,资金周转速度快,流动资金占用量相对较少。

流动资金物质要素再转化的条件及速度。流动资金的物质要素,特别是劳动对象的再转化及其速度,取决于多种条件,如原材料的质量和数量、原材料供应地点的远与近、交通运输状况及仓储条件、地质成果的结算时间等,都对流动资金占用量和周转速度影响很大,从而影响着流动资金的运用效果。

Ⅵ 地质成果

一、地质成果概述及成果分类

(一)地质成果概述

地质成果是地勘单位在我国领域内通过合法勘查活动,按规定申请登记后获得的可供进一步勘查和开发利用的勘查成果及与之相应的探矿权和优先采矿权的总称。它既不同于实物资产,也有别于无形资产,是一种与自然矿床(矿体)等资源型资产及探矿权、采矿权密不可分的知识性、信息性资产。

(二)地质成果分类

按其性质、用途不同,可以分为:

1.矿产地勘查报告

矿产地勘查报告,是指在特定区域或成矿区带或已知矿产地,按照地质勘查工作程序,运用地质科学理论和各种技术方法、手段,对客观地质体进行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用文字、图件、表格等形式表述的阶段性勘查报告或最终勘查报告。按地质工作阶段(或工作程度)不同,划分为:

(1)地质普查成果,包括固体矿产普查报告;石油及海洋地质初查、概查、普查报告;1∶20万及小于1∶20万比例尺(不含区调)的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概查、普查报告。

(2)地质详查报告,包括固体矿产详查报告;水文地质详查报告;石油及海洋地质详查报告。

(3)地质勘探成果,包括固体矿产地质勘探报告;石油及海洋地质初勘、详勘、早期开发、油气田开发地质报告;水文地质勘探报告。

2.有价值的勘查资料

有价值的勘查资料,是指具备以下条件的勘查资料:

(1)以进行了地质勘查成果登记为基准,最早独立说明某一矿产地的地质状况,可作为矿产地发现权的证据。

(2)为其他地勘成果做出重大突破的不可缺少的早期成果。

(3)由某种勘探手段而获得的有价值的资料成果。

(4)能作为勘查登记的唯一依据。

3.实物成果

实物成果是指地质勘查单位在地质勘查过程中取得的可以单独评估入账的实物成果,具体包括:

(1)新发现的矿产地(点)、水源地;

(2)工业用油气井(探采井);

(3)探采结合扩孔水文成井。

地质成果按其所有权不同,可以分为:

(1)地勘单位自有地质成果,是指地勘单位使用自筹资金(包括主管部门投入的资金)等进行地质勘查工作,依法取得矿权的地质成果。

(2)国家地质成果,是指地勘单位使用国家预算资金(包括中央及省级财政预算)进行地质勘查工作,其矿权属于国家的地质成果。

在现行会计制度中将地质成果视作无形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这主要是从地质成果具有无形资产的某些特性来考虑的:①地勘单位主要是承担国家预算内地勘工作,取得的地质成果,其所有权属于国家,地勘单位不存在地质成果作为资产入账问题。地勘单位承担的社会地勘工作,除了以地质成果作为交换条件的地质项目外,也是一种劳务性的承发包关系,也不涉及地质成果入账问题。②地勘单位自筹地勘工作取得的地质成果,是以对外转让或投资为前提的,地勘单位报经批准将地质成果对外转让或用于投资,既是国家对地勘单位的追加投入,也是一种资产让渡行为。因此,必须将地质成果作为资产入账。③用于转让或投资的地质成果,同购入或自行开发取得的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在获得目的上是不同的,前者是为了出让,后者是为了持有。④地质成果实际上是地勘单位的工作成果,类似于企业的产成品,属于存货范畴。正因为如上原因,现行制度将地质成果视同地勘单位的一种特殊产品核算是合适的,并不是否定地质成果所具有的无形资产属性,也不构成与财务制度的矛盾;同时也便于与会计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范围一致。

二、地质成果的计价

(一)地质成果的计价

地质成果的计价是指地质成果的入账价值的确定。地勘单位拥有的各项地质成果并不是全部计价入账,只是用于自行开发、转让或向其他单位投资的地质成果,才予以计价入账。也就是说,地勘单位自筹资金进行勘查工作取得的地质成果以及报经批准用于对外转让或投资的国家地质成果,才应作为资产计价入账。因为地勘单位的自有地质成果,主要是用于自行开发、对外转让和投资;地勘单位使用国家预算资金取得的成果,在授权给地勘单位进行对外转让或投资时,既是国家对地勘单位的资产投入,也是国家对该项地质成果所有权的让渡,所以,都应该作为资产计价入账。

地勘单位的地质成果一般应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地质成果的实际成本是指在取得地质成果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勘查、申请登记及为获得探矿权、优先采矿权所支付的总成本费用。按其来源不同,可作以下处理:

(1)地勘单位使用自筹资金自行勘查取得的,按其地质项目总成本以及申请登记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计价入账。

(2)地勘单位购入的地质成果,按实际支付的价款即买价及交易过程中发生的税费计价入账。

(3)地勘单位报经批准由国家作为资产投入用于对外投资或转让的国家地质成果,按评估确认价值或协议计价入账。

(二)地质成果入账时间

地勘单位应作为资产计价入账的地质成果,其入账时间也不同:

(1)地勘单位经批准准予转让、对外投资的国家地质成果,在转让、投资行为确立、产权发生转移时,按评估确认价值或协议价计价入账;平时以备查簿形式登记反映。

(2)购入的地质成果,在取得产权时,按实际支付价款加上交易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税费计价入账。

(3)地勘单位自有地质成果,应于申请登记被主管机关批准后,按其实际成本计价入账。

三、地质成果的会计处理

(一)科目设置

地勘单位应设置“地质成果”科目进行核算。该科目借方登记由各种渠道取得的地质成果的增加数,贷方登记地质成果转让、投资等的减少数,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地质成果的结存数。

(二)地质成果取得

(1)自筹资金取得的地质成果。地勘单位通过自筹资金进行地质勘查取得的地质成果,其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应先在“地勘生产”科目进行归集,待地质项目完成验收、报告已备案,按规定的程序申请登记后,再按其实际成本,借记“地质成果”科目,贷记“地勘生产”科目。

(2)国家批准转入的地质成果。地勘单位报经批准用于对外投资或转让的国家地质成果,由于其实际成本费用已作为国家地勘工作支出由国家预算拨款核销,因此,地勘单位在取得国家授权时,应对该项地质成果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估确认,以其评估确认价值作为地质成果入账价值。批准确认时,借记“地质成果”科目,贷记“国家基金”科目。

(3)购入的地质成果。地勘单位购入地质成果,按实际支付价款及交易过程中发生的税费计价入账。会计处理为,借记“地质成果”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三)地质成果转让

我国《矿产资源勘查成果使用管理试行办法》明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依法取得的矿产资源勘查成果实行有偿使用;有偿转让地质勘查成果必须经有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转让价格以资产评估确认价值为基础,本着自愿、协商的原则确定。由于地勘单位地质成果的转让方式不一样,其转让收入的确定、会计处理方法也不一样。

(1)地勘单位以拍卖、出售等形式转让自有地质成果,以收取价款或取得收取价款凭据时确认收入的实现。按实际收取的转让价款,借记“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等科目,贷记“经营收入——地质成果转让收入”科目;同时,按地质成果账面价值,结转地质成果实际成本,借记“经营成本——地质成果转让成本”科目,贷记“地质成果”科目。发生的交易费用及上缴税金,分别借记“经营费用”、“经营税金及附加”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等科目。

(2)地勘单位报经批准,用国家地质成果对外进行有偿转让时,应在地质成果资料正式移交受让方验收签证同时收取价款或取得收取价款凭据时,确认转让收入的实现。由于国家地质成果资料转让实现的收入必须先扣除原已由国家预算拨款核销的实际成本(作为转增国家基金)后,其剩余部分才作为经营收入处理;如果没有剩余或者转让价格低于实际成本时,则应将全额转入国家基金。因此,其账务处理与转让自有地质成果账务处理是不一样的。将地质成果入账并计算差额(净收入)时,借记“地质成果”,贷记“国家基金”、“经营收入——地质成果转让收入”;支付交易费时,借记“经营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收到转让价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地质成果”科目。如低于实际成本,则按转让价款全额转入国家基金即可。

(四)地质成果长期投资

1.科目设置及核算方法

地勘单位以自有或国家地质成果作为投出资产,与其他单位联营或折价入股,或者投给多种经营企业,应在“长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核算。核算内容应包括地质成果的投出、收益和收回等。视其对被投资单位有实际控制权与否,如有实际控制权,应采用权益法核算;反之则采用成本法核算。

2.在成本法下地质成果对外投资的核算

(1)地质成果投资投出的核算

① 以自有地质成果进行投资,按合同价或协议确定价值,借记“长期投资”科目,贷记“地质成果”科目;当合同价或协议价大于地质成果账面价值时,按合同价借记“长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按账面价值贷记“地质成果”科目,按其合同价大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贷记“地勘发展基金”科目;当合同或协议价小于地质成果账面价值时,按合同价借记“长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按其差额借记“地勘发展基金”科目,按地质成果账面价值贷记“地质成果”科目。

② 以国家地质成果投资,按评估确认价借记“地质成果”科目,贷记“国家基金”科目;同时,借记“长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贷记“地质成果”科目。

(2)地质成果投资收益的核算

地勘单位以地质成果进行长期投资取得的收益,主要是联营单位分来的利润收入或被投资单位派发的股利。这两部分收益与其他长期投资收益一样,在“投资收益”科目中进行核算。收到联营单位分来的利润或被投资单位派发的股利时,借记“银行存款”或“应收股利”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3)地质成果投资收回的核算

地勘单位用地质成果对外进行投资,联营期满或转让股权收回投资时,按实际收回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该项投资的账面金额贷记“长期投资”科目;收回金额与账面金额之间的差额,如属自有地质成果,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如属国家地质成果,借记或贷记“国家基金”科目。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① 以自有地质成果进行长期投资,当收回的投资金额大于该项地质成果投资的账面价值时,按实际收回金额,借记有关资产科目,按账面价值,贷记“长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当收回的投资金额小于该项地质成果投资账面价值时,按实际收回金额,借记有关资产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投资收益”,按账面价值,贷记“长期投资”科目。

② 以国家地质成果进行长期投资,当收回的投资金额大于该项地质成果投资账面价值时,按实际收回金额,借记有关资产科目,按账面价值,贷记“长期投资”科目,按其差额,贷记“国家基金”科目;当收回的金额小于该项地质成果账面价值时,按实际收回金额,借记有关资产科目,按其差额,借记“国家基金”科目,按账面价值,贷记“长期投资”科目。

3.在权益法下地质成果对外投资的核算

地勘单位采用权益法进行地质成果投资的核算,其会计处理方法与成本法有所不同,可参照长期投资中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方法处理,在此不再赘述。

(五)地质成果摊销的会计处理

1.地质成果摊销期限的确定

地勘单位已登记入账的地质成果用于自行开发的,应在其收益期限内平均等额摊销。由于开发性地质成果的受益期限与矿产地有效开采年限密切相关,一般可根据预计矿山服务年限加以确定,没有服务年限的,按预计受益期限不短于10年期间内摊销。

2.地质成果摊销的账务处理

地勘单位自行开发的地质成果,应从开始开发利用之月起,在其有效服务年限内分期等额摊入管理费用。其账务处理为:地质成果转入自行开发利用时,应按其账面价值,先转入无形资产,再按每月地质成果的应摊销金额,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累计摊销”科目。

Ⅶ 地调项目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档制作汇交的体会及建议

丛润祥潘敏

(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廊坊065000)

摘要成果地质资料是重要的地质信息资源,电子文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电子文档制作是否规范是地质资料成功汇交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结合在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工作中的一些体会,根据《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210号文)要求,阐述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档制作需注意的3个环节,并提出几点肤浅建议,与大家交流。

关键词成果地质资料汇交格式电子文档

成果地质资料是指“各类地质工作与科学研究项目完成时,按相应技术规范和原项目设计要求,以文字、图、表、多媒体、数据库和软件等形式提供的反映工作成果的一整套科技文件材料”。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作为代表黄金部队承担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深知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工作的重要性和责任义务,一直对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工作非常重视,组织专门人员及时、依法汇交成果地质资料。笔者通过近几年对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档的制作,取得了一些肤浅的认识,与大家共同磋商探讨,为进一步做好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档制作汇交奠定基础。

1 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档的制作

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档的制作需注意以下环节:一是系统、完整收集整理各类资料——基础;二是正确运用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档制作浏览系统——核心;三是全面细致检查已生成的电子文档——关键。

1.1 系统、完整收集各类资料

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由8个类别构成:正文类、审批类、附图类、附表类、附件类、数据库和软件类、多媒体类、其他类。为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制作电子文档前必须按要求全面收集应汇交的所有文件材料。根据文件形式正确归类,是保证资料顺利汇交的基础。比如对原始地质资料目录登记簿的分类,不同验收单位其归类不同,有的放入附件类,有的放入其他类,我们认为它不是纯粹的管理性文件,而是地质资料信息的一部分,应归入附件类。另外,其他类涉及的文件较杂,如各年度任务书、各年度设计审查意见书、著录表、涉密登记表等要收集齐全。

1.2 正确使用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档制作浏览系统

运用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档制作浏览系统,将各类资料录入到系统中,是电子文档制作的核心。首先,要按照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档制作浏览系统使用手册正确安装ED-Maker 1.0系统;其次,按类将各类文件录入至系统中,并进行编辑,注意审批类文件的顺序、附图类源文件的系统库,尤其是电子文件登记表中电子文档的详细物理特性、主要文件格式;再次是生成电子文档,对于使用Adobe Acrobat Professional7.0软件转换成PDF格式的存档电子文件要编辑。

1.3 全面检查电子文档、录制、汇交

生成的电子文档包括存档电子文件和源电子文件两类,要对其进行全面检查。一是对生成的电子文件登记表进行检查,检查其填写内容的完整性,对缺项、漏项要重新填写后再生成;二是对应电子文件登记表检查电子文档的存档电子文件、源电子文件的对应性,文件的可读、可懂、可复制、可再利用性;三是检查电子文档中的文件与纸质资料的对应性,信息内容的清晰性;四是录制汇交,录制前查杀病毒,确保汇交资料的安全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2 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2.1 部分报告附图偏色

有些应用MAPGIS6.5制作的报告附图,JPEG格式图像存在偏色现象。同为一个文件,由绘图仪打印机输出的纸质附图与显示器显示的JPEG图像颜色匹配性较差,虽然均按“要求”制作,但颜色差别较大。我们认为是由于显示器和输出所用的打印设备有关,显示器色素较多,显示的图像色彩丰富;而不同的打印机配色方案不同,输出的图像颜色也不同。附图纸介质与电子文档色彩上完全一致很难做到,只能选择相近的颜色代替,力求一致。

2.2 国家行业主管部门需进一步统一资料汇交验收标准

如《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DZ/T 0131—94)中规定,固体矿产勘查报告字号有部分要求为小五号,如表格中的文字、文献名称、条文中注、脚注、图注、标注说明等,而国土资发[2006]210号附件《成果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又规定文本部分电子文件的编制字号最小不得小于5号字,使电子文档制作存在一定的矛盾。

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应对电子文档的验收确定一个统一标准,否则汇交工作开展较费力。作为承担地调项目的单位,不但要向大区地调中心汇交资料,同时还要向省矿产主管部门汇交,虽然都按“210号文”验收,但不同的验收人存在不同的验收意见。往往地调中心验收的资料,向其他单位汇交时又会提出不同的意见,且不同的大区中心,对其要求也存在不同,同一份资料其归类属性也不尽相同,因而国家行业主管单位应尽早统一一个验收规范,所有地质资料接收单位按统一标准对地质资料进行接收。避免了汇交单位重复工作,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2.3 进一步完善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档制作浏览系统

现在使用的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档制作浏览系统(ED-Maker 1.0)能快速组织和制作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并自动生成符合汇交标准的电子文档。但还有一定局限性,需进一步更新完善。

(1)系统能在Windows98,2000,XP平台下运行,但对目前有些平台(如Windos vista)就不能运行。

(2)制作浏览系统目前有12个模块,即正文类、审批类、附图类源文件、附图类存档文件、附表类、附件类、多媒体类、数据库和软件类、其他类、插图文件、电子文件登记表、载体外标签,基本能满足目前电子文档的制作浏览。但若能增加一些现要求汇交的文件模块,如资料涉密情况登记表、著录表等模块,对制作电子文档会更加迅捷。

(3)制作浏览系统可能与其他软件有些冲突,有些电子文件在电子文档生成时会产生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如有些大文件的电子文件转换生成PDF文档时,有些插图会重叠,有些文字会缺失等。

3 结束语

2006年1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发布)明确提出“严格执行地质资料汇交制度,开展地质资料专项清理,推进地质资料的研究开发,充分发挥现有地质资料的作用,避免工作重复和资料浪费”。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广大地质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和历史记录,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作为由国家出资形成的成果地质资料,必须履行汇交规定,按《地质资料管理条例》要求及时汇交成果地质资料,充分发挥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功能,为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参考文献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49号

江平.关于成果地质资料汇交的几点体会,第五届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46~248

关于印发《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文件(国土资发[2006]210号)

姚华军.深入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大力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第五届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3~9

Ⅷ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应用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的需求已经由单一的矿产需求向包括生态地质、农业地质、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等在内的多专业、多学科的需求扩展,与国际地学和全球经济的融合以及地质事业发展的需要,对地质调查成果管理工作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使得市场对地质调查成果的评价、鉴定机制日趋显现,在市场的检验下,其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应用的社会经济效果如何,成为评价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好坏的重要因素。因此,地质调查成果管理工作需要在更高层次、更深内涵方面下工夫。

一、项目成果应用的领域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可以说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都会使用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因此,地质调查工作是一个国家非常基础的一项为社会经济服务的专业工作。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的主要应用领域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为各级政府的规划、决策和制定相关政策所使用的地质调查成果。如为农业规划服务的农业地质调查成果、为城市规划服务的城市地质调查成果、为大型重点工程建设服务的稳定性评价、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的资源潜力评价等等。

(2)为企业的投资、开发、经营等提供的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如矿业公司对资源储量的需求、勘查公司对基本地质情况的掌握、旅游公司对旅游资源调查成果的需求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地质调查成果在企业的应用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

(3)为公众了解地学知识提供科普资料的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掌握与地学相关的科普知识的需求增加,从大众媒体增加的地学栏目以及公众的收视率可以印证这一点。提高公众对地学科普知识的了解和对地球环境的关注,认识自然规律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自觉地规范人类的开发活动和人的日常行为,对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

(4)为地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所使用的地质调查基础资料成果。如围绕认识地质规律、创新地质理论、解释地质现象、研究地质成因等重大地学研究所开展的地质调查项目。地学研究从来就不是孤立进行的,因此,地学研究与地质调查的有机结合,是地质工作的永恒主题。

二、项目成果应用的层次与形式

有需求,才会有应用;注重了应用,才会促进需求。因此,应用与需求是辩证统一的。相对于地质调查成果而言,需求强调的是成果的使用者,应用强调的是成果的生产者,但是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使地质调查成果发挥应有的效果。服务的层次与对象不同,成果应用的层次与形式亦有不同,在这一点上,成果应用的层次与形式,与地质调查的需求层次是一致的。大致可以确定为4个层次,并且不同层次的应用,其形式有所不同。

(1)国家层面的应用:服务对象以国家部委和国家级的社会团体为主,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依据和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举措、重大工程和法律法规。因此,国家层面的应用,要求地质调查成果是区域性、全国性乃至是全球性的综合和集成,具有战略性的高度,提出决断性的建议。这个层次的应用,满足的是国家需求,体现在国家机关的各个部门,因此,其形式以“国家订货”为主。即由国家机关的各部门提出需求,由地质调查部门根据需求提出满足需求的可能与方案,双方签订使用协议,项目完成后,由使用方组织验收。

(2)地方层面的应用:服务对象以省(直辖市)、跨省域的经济发展带为主,应用于流域、县域、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寻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总体的协调。要求地质调查成果具体、明确、适用,针对性强。这个层面的成果应用以省级地质调查队伍为主,对于国家地质调查项目,在满足国家对地质调查成果需要的同时,可以结合地方的具体需求,由地方政府出资,采取“合作协议”的方式,共同出资,实现国家与地方需求的有机结合。

(3)企业层面的应用(包括社会团体):服务对象以企业、社会团体为主,应用于企业的具体需求,如矿业公司需要寻求新的资源基地,为了降低投资风险,需要获取基础的地质调查成果。企业层面对地质调查成果的需求面大,成果要求单一、具体,有的可能就是一组数据或一个结论,如天津建地铁在什么位置可以过海河。应用于企业层面的成果,特殊的可以采取“合同订货”的方式进行;一般地,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系统服务手段,完善服务功能,建立服务网络,全方位地为企业提供公益服务。

(4)公众层面的应用:服务对象为公众,服务内容以科普为主,通俗易懂,服务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公众媒体都是宣传地学科普知识的载体。

综上所述,地质调查成果的应用领域广泛,应用形式多样。不难看出,从应用的角度讲,地质调查成果的表达形式不应该是单一的报告和论文,其内容也不应该是单一的技术表述,而应该是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和需求对象,提供不同内容和表达的成果。

三、项目成果应用的途径

地质调查最直接的成果是向社会提供公正、客观、科学的系统数据,由使用者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得到自己所需要的评价结论或判断。同样的数据,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应用的领域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或判断。同样的,由于应用领域的不同,在同一地区重复调查、采样、分析,在经济上也不是最佳的方案。因此,现代地质调查项目的成果应该注重原始数据的收集,保证原始数据的客观、公正。

1.多渠道、多手段宣传和发布地质调查成果

(1)采用成果公报形式及时宣传每年取得的成果。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大区地质调查中心,应采取成果公报形式,向相关部委、厅、局及工作所在地人民政府,及时通报取得的成果,以便当地政府制定规划和决策。

(2)采用网络形式及时公布取得的成果。由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可以及时查询等优越条件,在网上及时发布本地区的地质调查成果;对于重大项目,还应通报阶段取得的重要进展。

(3)利用报纸、杂志和电视等媒体及时公布成果。利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国土资源报和各类专业期刊、杂志,及时公布有关成果,并对有关地质、矿产、水工环等问题进行探讨,形成共识,促进问题的解决,以便取得更好的效果。

(4)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及时与地方政府沟通和联系。通过与地方政府、人大代表、规划设计部门和相关协会的及时交流,宣传取得的成果,征求他们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以便在将来立项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取得更多能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成果。

2.推广与应用

地质调查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是一项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工作,是成果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各级成果管理机构的重要职责之一。

(1)积极推广和应用地质新理论和新认识,推广基础地质、矿产资源和水工环等调查成果。通过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评价和水工环地质调查与评价,取得了对一个地区地质特征的基本认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地质资料,总结出地质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方法和武器,所以,应当及时推广和应用这些新理论和新成果,指导地质找矿、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

(2)普及与推广地质施工过程中的新工艺和新流程。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新工艺和新流程的出现,给地质调查工作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有必要及时普及与推广。例如,深穿透地球化学与隐伏区矿产勘查技术,由于出露区经历了人类肉眼上千年的找矿历史和一个多世纪的系统地质勘查,找到新的矿产地的可能性越来越少。寻找新的大型矿床的最大机遇在隐伏区。国际勘查界正聚集于占陆地面积一半的隐伏区矿产勘查。这是进入获取深部直接信息找矿时代所面临的真正挑战。要解决外来运积物覆盖区的地球化学调查与矿产评价问题,首先就必须发展一整套从样品采集、样品处理、分析测试、质量监控、数据处理到图件制作的新方法。在地质大调查中使用这一整套战略性与战术性深穿透地球化学调查方法,可大大减少在隐伏区特别是在西部沙漠、黄土及冲积扇地区找矿的盲目性。而在大调查中及时应用这些研究成果,其成败又可进一步推进深穿透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使之更好地为隐伏区的矿产勘查服务。

(3)及时转化矿产普查过程中形成的矿业权。近年来,我国矿业权交易的市场化获得了蓬勃发展,矿业权交易的市场化不仅符合我国加入WTO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有效避免矿业权行政审批中各种腐败现象的产生。而在地质大调查和资源补偿费项目工作过程中,已经不断形成自己本单位的探矿权或采矿权。每个单位,要根据国家对于矿权管理规定,及时对矿业权进行转让、开发或拍卖,为单位和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4)为地区和城市建设规划提供依据。地质大调查工作获取了许多现时性很好的成果,对政府制定国土资源规划、编制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遗迹保护规划,指导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有极大的帮助,可以帮助政府工作人员更好地按照地质规律来制定有关政策。目前,长江三峡地质灾害和环境保护地质调查工作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在地质调查机构内设立专门的成果应用部门,根据不同的需求,将专业的地质调查成果“翻译”成非地质专业人员可以使用的、针对需求的成果表达,连接需求与生产,传递需求信息。

Ⅸ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评估

成果评估属于项目的后评价的组成内容,是指成果经过验收以后,根据项目成果的使用效果,对项目的立项、施工、管理、验收等全部环节进行系统评价的过程,属于项目收尾的管理部分。截至目前,地质调查项目管理的过程还没有延伸到项目的后评估,只是项目终结以后,将成果资料汇交到指定的专门管理部门即完成了一个项目的周期。

一、项目成果评估的种类和程序

成果评估通常是在项目完成以后的一定时间内进行,对于业主来讲,项目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业主通过对该项目的管理和执行找出项目各个环节的不足,从而提高项目整体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因此,项目成果的评估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成果评估一般可分为跟踪评估、实施效果评价和成果影响评估。

(1)跟踪评估 项目开始实施后到项目完成验收之前任何一个时点的评估,主要是考查和评价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调整、设计调整、目标调整等对项目预期效益的作用和影响。

(2)成果评估 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所称的项目实施效果评价(project performance audit report),相当于地质调查的成果评估,是在项目完成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对项目的评价。通常认为,生产性企业在项目完成以后2年左右,基础设施行业在项目完成以后5年左右,社会基础设施行业可能更长一些。这种评估的主要目的是评价成果使用的效果程度、成果使用中的经验教训等。

(3)成果影响评估 是在成果评估报告以后的一种评估,主要评估成果使用以后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影响。

二、项目成果评估的内容

成果评估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

(1)立项决策评价 立项决策评价主要是对项目的根本性问题进行评价。如项目调研是否具有一定的力度、项目策划是否具有成效、项目是否应该立项并实施、项目决策程序是否科学等,其中要害的是调研力度和决策是否科学。

(2)项目实施评价 项目实施评价包括设计、施工、测试、整理和报告编写等实施过程好坏的评估。可以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持续改进。

(3)运行管理评价 主要是对项目实施的前期准备、物资管理、人员管理、资金管理等进行评估。如果说项目的施工直接关系到项目质量的话,那么项目的运行管理直接影响费用和项目周期控制问题。

(4)应用效果评价 地质调查项目的成果最终的目的是提供给需求成果的部门或人使用,同时项目承担单位还应评价内部收益等效益指标。

(5)项目影响评价 主要包括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3个方面的评价。

(6)项目持续性评价 是指项目的投入完成以后,项目的既定目标是否还能继续,是否还能持续地发展下去,项目业主是否愿意继续实现既定的目标,项目是否具有重复性,即是否可以在未来以同样的方式开展同类的项目等。世界银行和亚洲发展银行等组织常把项目的可持续性视为其援助项目成败的关键之一,要求对援助项目进行单独的持续性分析和评价。项目持续性的影响因素一般包括:本国政府的政策;项目的组织和管理;地方参与程度;财务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技术因素;生态因素;其他因素等等。

成果评估一般可以分为以下9个步骤(图7-1)。

图7-1 成果评估的步骤

三、项目成果评估的方法

(1)调查统计预测法 对项目的各种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成果使用以后的综合效果运用预测原理进行评估。通常分为调查统计、资料整理、统计分析、预测4个阶段,预测是获得评估结论必不可少的阶段。

(2)对比法 是根据项目成果使用以后的前后对比、预测和实际发生值的对比、有无项目的对比等,判断并分析成果使用的综合效果。

(3)逻辑框架法 是美国国际开发署1970年开发出来的一种专门用于项目后评价的方法——logical framework approach简称LFA。其基本模式如表7-1所示。

表7-1 LPA的基本模式

甘华鸣在《项目管理》一书中,以某农业项目为例,说明了项目的前提条件与目标层次之间的因果关系(图7-2)。

图7-2 某农业项目的假定条件

(4)专家评审与使用者的评价相结合 目前,地质调查成果经过专家评审后,进行原本档案归档和成果报告汇交后,一般可以公开使用和借阅。然而,每年有多少使用者,使用者对成果和原始资料给予如何评价,还需要我们成果管理部门认真分析和思考,制定有效的办法和措施,进行及时跟踪,以便指导今后的立项与计划管理。例如,澳大利亚地质调查管理部门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他们在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和水工环地质评价工作成果完成后,对使用者在借阅资料的同时,发放评价表,要求使用者对成果及原始资料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成果管理部门定期对使用者评价进行分析和整理,对质量较差的地质成果的主要责任者,将限制他们从事地质工作的机会,或者从事次要的工作,他们也将失去提升的机会;对于很少有人过问的地质成果,负责立项和规划的部门就要认真研究和思考,及时调整今后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5)成果引用率统计与分析 借鉴科技期刊评比办法,对成果引用率进行统计和分析,使用取得的成果得到更加客观的评价,减少人为因素,减少管理成本,增加成果管理对项目立项与实施的指导作用。

(6)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制定相关标准及管理程序 上述措施只是设想,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有必要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或者将现有的质量体系加以改进,把成果跟踪管理纳入到现有地调项目管理中,制定成果跟踪的时间、方法、程序和标准,为今后开展工作提供依据,使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更加主动地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Ⅹ 地质矿产勘查方面

一、基础地质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勘查深度不够,发展不平衡

截至 2004 年底,全地区已完成 1∶50 万区调、1∶20 万区调、1∶20 万物化探工作,但正规的 1∶5 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覆盖面积较小,仅完成 3. 71 万 km2,全地区重要的成矿带尚未开展 1∶5 万区调工作。以往阿勒泰地区地质勘查深度多在 500 m 以内,一大批老矿山 ( 尤其是金矿山) 已面临资源枯竭,远不能满足今后一段时间发展对资源的需求。

从地质调查及勘查工作看,国家、自治区对该区带的投入不少。据统计,2006 ~2008 年地区地勘投入超过 12 亿元 ( 不含油气,下同) 。2007 年地区地勘投入超过 3 亿元,其中商业性地勘投入超过 2 亿元,占地勘总投入的 2/3 以上。但基础地质工作程度仍然比中东部地区要低。

同时,地质勘查程度不平衡,在阿尔泰山前交通较方便地段,开展了大量的中、大比例尺填图、区域物化探等工作,对矿点、矿化点、物化探异常等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检查和验证,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高。而对于广大的阿尔泰山中北部山区,除白云母和稀有金属矿产以外,其他各类矿产勘查、基础地质工作和地学研究工作均很薄弱,大量的化探异常、地表矿点、矿化点有待检查验证。

建议对地区公益性地质调查、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项目进行梳理,对近 20 年来历年投入公益性基础地质、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等的资金投入情况进行分析,客观评价地质勘查投入和产出。提出今后阿勒泰地区公益性地质勘查、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的方向、重点及部署建议,如 “358”项目等。

二、部分地质项目立项依据不充分,地勘费不能充分利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地勘费的来源也由单一渠道而逐渐趋于多元化,伴随着这一变化,地质项目的立项渠道也逐渐多元化。一些项目在选择立项过程中未能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有限的资金未用在刀刃上,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因此找矿效果差。尤其是煤矿勘查,各地勘单位承担的勘查项目过多,勘查面积很大,资金普遍投入偏低,工作质量不高,研究程度较低,勘查效果差。

三、矿业权整合、审批和市场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地质勘查单位资质管理弱化,监管不到位。如在进行探矿权和采矿权挂牌竞拍时,一些没有勘查开采能力的单位和机构纷纷加入矿业权竞拍,个别探矿权人在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取得勘查许可证后,私下倒卖探矿权,或者抢占地盘、长期圈而不探。严重扰乱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

在矿业权监督管理中,勘查许可证与采矿许可证发放后的追踪监督管理有待加强,地区地勘监理工作也存在薄弱环节。无证采矿和非法转让采矿权,承包和多层分包现象依然存在,整顿和治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的工作仍较艰巨。圈而不探、圈而不开、大矿小开、倒卖矿业权等违法违规问题仍然存在。在执法监督工作中,以权代法,干扰执法和有法不依现象依然存在。上述行为严重扰乱了地区矿业权市场建设,为地区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增加了难度和阻力。同时,也造成了地区优势资源配置难度加大。

政府对矿业权进行统一管理整合,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切实保障投资者享有的 “谁投资,谁受益”的权利,避免使投资者的积极性受挫,从而影响地区矿产勘查投入。

就矿业特区内的矿产资源而言,今后要对已探明矿产资源且拥有储量优势的矿种,要按照将优势资源优先配置给大集团、大企业的要求,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矿产资源规划要求,大力推进整合,为特区精深加工项目落地提供资源保证。对新探明的矿产资源,要依据地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科学编制单矿种开发利用规划,体现集约化、规模化要求,以发展深加工为目标,提高开发利用及环境保护等准入门槛,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目标。对于有资源前景的矿种,要超前进行战略部署,初期属于基础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应积极争取 “358”项目的支持,提高地质工作程度; 达到商业性勘查程度时,多渠道筹资开展风险勘查,加快地质勘查步伐,尽快探明矿产资源储量,为特区矿业深加工项目提供资源保障。

四、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资料的利用程度低

由于各行业、部门、单位只考虑自身利益的影响,一些本该属于公益性、基础性的地质资料不能被各地勘单位在项目研究中公开、公平使用。这一方面使地勘单位在地质立项、靶区优选等方面受到影响,项目进展不顺,找矿效果也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也造成地质工作的重复投入和资金的浪费。

地勘等有关单位不同程度地存不严格执行地质资料汇交制度的行为,不及时或不按规范要求汇交地质资料,往往对地矿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造成被动。

此外,地矿行政管理部门为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等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今后,地矿行政管理部门要按规定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进一步强化地质资料服务社会的意识和水平,更好地为矿业特区的建设与发展服务。

五、地质、矿业等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匮乏

阿勒泰地区现有地质、矿业方面的技术、管理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矿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地区国土资源局、经贸委、发改委等下属事业单位矿业出身的人才较少,如作为矿业大县的富蕴县,地质专业人员仅有 4 ~5 人,布尔津县几乎没有地矿人才。又如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业务虽包括了矿产资源的规划和研究,但主要业务以土地项目为主,目前难以承担地区、县 ( 市) 级矿产资源规划、矿业发展战略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工作,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地矿技术、管理、经济等高层次人才的短缺。

今后,随着地区 10 大项目的落地,这 10 大项目中大多数为矿业深加工项目,地区对矿业管理人才的需求也会增加。另外,随着地区矿业企业技改力度的加大,铍冶炼、超细碳化硅、电石加工、直接还原铁、不锈钢、无缝钢管、铜冶炼等项目的陆续上马,矿业技术、管理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

针对这一现状,地区一方面要通过优惠政策加大对地质、矿业等技术、管理人才的引进力度,另一方面应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训,在地区高等职业学院的专业设置中,将地质、矿业等相关专业列为重点学科。通过这些措施,尽快扭转地质、矿业技术及管理人才短缺的局面,为矿业特区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六、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极端的气候条件对地质勘查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阿勒泰地处欧亚大陆中心腹地,属典型的北温带大陆性干旱寒冷气候区。气候特点为: 夏短冬长,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四季多风少雨。区内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北部为阿尔泰山山脉,中部为山前丘陵和冲洪积平原区,南部为戈壁、荒漠、沙漠区,随地形地貌的不同生长有不同的草本和木本植物,由于受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条件的制约,其生长期很长,尤其是稀有植物破坏后很难恢复。自然生态环境的不稳定性、敏感性及生物多样性,使得本区资源丰富而自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地质矿产勘查及其开发利用等人类矿业活动给本区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威胁,矿业与地区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要按照地区、县 ( 市) 级矿产资源规划确定的不同功能分区的要求,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展地质矿产勘查开发等活动。

在找矿前景非常广阔的阿尔泰山系中,冬季漫长,有些地区常年积雪,一年当中适宜地质勘查工作的时间只有 3 个月左右,若遇极端灾害天气时,野外作业时间会更短,在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下,对矿业特区开展地质矿产勘查开发等矿业活动造成很大的困难。对于阿勒泰地区这种特殊气候条件,要加强地质勘查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利用新技术、先进装备,配备高素质的专业地质、钻探、管理等人才,以及高级技术工人,在有限的地勘工作时间内,统筹协调,优化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地质找矿目标。

阅读全文

与地质矿产勘查项目成果验收申请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