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质资料的编研
地质资料的编研就是地质资料管理人员以馆藏地质资料为基础,进行汇编和研纂的一项工作,编研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地质资料汇编型
地质资料的汇编,即按照地质资料的内容专题、涉及区域、工作时间、成果作者、或某一特定内容选编成册,在一定范围内供地质科技人员参考利用的一项工作。汇编的题名通常有《汇编》、《丛编》、《选编》、《选集》等。如《下扬子区中古生代地质任务书文件汇编》、《获奖地质科技成果文摘汇编》、《岩心外送样分析数据汇编》、《苏北盆地新生代单井坐标选编》、《某某院士地质论文选集》等。
汇编的类型还可分为文字型、数字型、图像型和混合型。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汇编,它们有其共同的特点:
原始性。材料都是从原本地质资料中选取的,不做加工。这是汇编的主要特点。
系统性。围绕选取的主题,有序编排,内容一般具有逻辑联系。方便利用,可作为地质科技人员的工具性资料。
权威性。它是根据第一手资料的摘编汇纂。因为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就是具有凭证作用和法律效应,《汇编》可作为地质工作深度思考和研究的依据。
(二)编史修志型
参加地质工作或矿产行业的历史研究和编史修志。主要有年鉴和地质矿产志的编写。如《吉林省石油工业志》、《江苏油田年鉴1997卷》等,它已成为地质矿产行业的一项光荣传统,“地方志”编写队伍组合力量中的一支。
(三)挖掘性研究的著述型
在地质和矿产部门或企业,为使地质资料得到充分利用,发现新的利用价值,组织开展“老资料二次开发”、“三次开发”。发现了不少伴生矿产或新的目标层。华东一石油企业,利用已有的找油地质资料,发现其他矿产蛛丝马迹,与地质科技人员合作立项专题编研,编研出相关《矿产地质报告》近十个,发现了江苏的金坛、淮安、洪泽三座大型盐矿和一个中型二氧化碳气田。
发掘性编研,需要地质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并且以他们为骨干,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参予,方能不断出彩。
地质资料是个金矿,可以从中不断发掘出新的财富来。
2. 编研成果分为综合性,专题性和系列性是根据什么区分的
编研成果分为综合性,专题性和系列性是根据内容结构区分的
3. 深度编研
深度编研是指在现有的地质资料基础上,对资料上的信息有了新的认识或矿物发现后,进行新的研究而取得新的成果。
能进行深度编研的人,不是一般的地质资料管理人员,通常是具备地质专业技术和地质专业技能素质的专业出身人员。在地质资料管理队伍中,有一些年纪较大的原来从事地质专业技术专业人员转岗来到馆内做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他们对熟悉地质专业研究,有深厚的专业技术积累,是由于年龄关系不能适应地质野外工作的艰辛而转岗到资料管理岗位的,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地质资料管理实践后,在空余时间开始翻阅自己感兴趣的相关地质资料,有时也是无目的地翻看,却在其中发现了地质认识或矿产新的闪光点。在地质工作岗位上从事的地质工作,往往任务是上级布置的课题,整天围绕课题工作,无瑕顾及自己的兴趣,现在可以利用管理地质资料的岗位这一得天独厚的“淘宝”条件,潜下心来利用空余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研究。于是出现了地质资料的深度编研。
深度编研,需要将各独立单元的物探、钻井、化验分析等地质资料联系起来思考,创造出新的成果,这样的成果会更加方便地质科技人员利用地质资料,属于资料利用服务的层次的提升;深度编研需要在思路上另辟蹊径发现新的闪光点。
(一)深度编研的要点
1.熟悉馆藏
了解资料馆中所藏资料家底,做到胸中有数。然而要了解馆藏,就得翻阅分类目录。翻阅了分类目录后,已对馆藏有了初步了解,再对自己感兴趣的资料群详细查阅二级目录,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自己的兴趣点。
2.搜集资料用户的反馈
对用户需求进行调研,因为地质资料的管理与编研是为了服务于用户。用户在利用资料方面有什么需求,是需要进行回访、调查研究的。用户回访这也是现代企业中的一项客户制度。满足用户的需求进行工作是至高无上的。如某企业展开综合找矿研究,地质资料馆得知后,就录井信息中的其他矿产进行关注和研究,收集单井矿物录井信息资料。
3.观察实物资料
根据兴趣点,有目标地选取实物资料进行了解,到现场仔细观察岩心岩屑,查看这些实物资料以往做过的实验测试报告,确定自己的兴趣点是否具有实用价值。
4.取得领导支持
对具有实用价值的兴趣点目标,作过细资料分析,形成初步计划,并努力争取得领导和项目管理部门的支持。
5.立项,获取资金支撑
没有资金支撑,深度编研会受到制约。而争取立项是获取资金支撑的源泉。作深度编研,仅靠现有资料做新的集成可能不够,往往需要进一步收集本馆没有的相关地质资料,如果是矿产资源,还要进行市场需求调研,进而投入一部分新的地质工作量,求证储量,必要时取样进行特定化验测试,研究矿产开发与环保的可行性,成本与收益分析等。
在内蒙古自治区古东乌珠穆沁旗铜多金属区,有色地质部门等不同勘探队伍在不同时期进行过地质、物探、化探工作,各自形成了一些地质资料。地质资料管理或地质技术人员分别出去收集全相关资料,弥补自身馆藏了不足。通过对该区物化探资料的综合分析,优选出8个极有找矿前景的铜、铅、锌、银等金属矿靶区和靶位,单位在此基础上展开了野外调查,市场调研和环保认证,最终得以立项。
(二)深度编研主要成果类型
1.成果图件
了解以往区域内工作程度,进行勘探程度图件编制。如:下扬子区勘探井井位编图、扬子区地球物理勘探程度图等。还有一些单位,编制了“勘探图形数据库”,为矿区勘探开发程度、课题研究和管理发挥了作用,相关部门给予高度评价,编研成果利用率大幅上扬。
2.二次解释
利用新设备、新技术对历史数据资料进行重新处理或解释,修正原来解释结果。二次解释,主要是对地球物理勘探工区的二维数据、三维数据重新处理和解释,对地球物理测井数据的重新处理与解释等。由于技术软件和处理设备的不断进步,重新处理或重新解释能在原勘探区内有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或新的思维促动。对历史资料进行重新处理或重新解释,拓宽了原有的勘探思路,能扩大矿区认知面积。
大港油田在2001年度,查阅了600多口井的井史资料,从开发数据库中获取8万点数据信息,通过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对历史资料进行重新评价和综合分析,复查发现964个微型构造,有233口井改变了解释结论,为85口新井位的提出提供了依据。
3.新矿藏地质报告
在地质资料中发现新的矿产,编写出新的矿产地质报告。如华东一个矿产企业是石油天然气勘探的专业队伍,工作中积累了大量油气地质资料。他们在发现油气录井图显示出其他矿产迹象,如江苏金坛地区油气资料情况异常而又不是油气迹象,于是查看了金7井的岩心,发现了氯化钠矿床。1997年组织精细查阅,立专题研究,先后编写出《金坛盐矿勘探地质报告》、《金坛盐矿首采矿区认证报告》,1983年江苏相关地方政府针对这样的矿产资源优势基础上,建起了年产300万吨真空盐厂。1981年,还是这个单位,从三十多条地震剖面中发现了苏北一区块有类似“盐丘”的地质构造特征,单位仔细研究分析了该区所有地质资料后,立项“苏北坳陷区淮安—洪泽地区成盐找钾地球物理特征及地质条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内氯化钠矿床储量在2500亿吨以上。交由地方开发利用。华东的油田企业对找油地质资料进行深度开发,立专题编研,找出了金坛、淮安、洪泽三大盐矿和黄桥大型二氧化碳气田,开发这些矿产,带动了一批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地方出现了相应的产业群,产业群的上下游企业为当地提供了“链式”就业机会。
盐矿标本、天然碱标本
山东某地质调查研究院是原是做矿产调查的事业单位,他们利用自己积累的基础地质资料,增加了少许调查手段,先后为山东电力设计院完成了山东第一核电站可行性研究认证报告,其成果得到国家核安全局、水电部专家高度赞扬。同样是他们,还开展了同江—三亚高速公路的莱西—胶南段工程地质报告、东营市农业生态地质调查和有关地区环保地质调查成果。
江西有色地质调查局,引入新技术指标开发老资料,使“呆矿”获得了新生。如江西景德镇庄湾砂金矿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用岩金矿工业指标圈这矿体,结论显示:品位低、矿体零散,不具工业价值。到20世纪80年代,他们引入了采金船生产指标,对资料进行重新研究,发现矿体大部分达到工业指标要求,写出矿点工业远景规划,1985年投产后给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成了江西省黄金工业支柱矿山。
河南省有色地矿局存有大量普查地质资料,在有色勘探地质资料中发现水泥灰岩显示,他们于是对镇平县山一个水泥灰岩立项详查,编写了水泥灰岩地质勘探报告,探明储量体3000多万吨,后来建成了日产2500吨高标号大型水泥生产基地。
地质资料管理单位或部门还可就地质资料利用建立咨询档案,积累标准答案,还可主动就用户利用“目标”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强调针对性和及时性和准确性。
地质资料的深度编研,与当代的知识服务不谋而合。
4. 档案编研的内在意义
1、编研工作是档案利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档案部门系统、广泛地向社会提供利用服务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有了编研工作,才能通过主动提供档案的编研成果,直接服务于社会各项事业,有助于推动和促进地方人文历史、社会科学的研究。
2、编研工作是保护档案史料、方便利用的有效措施。档案大部分为孤本,在开展利用服务时,老是把原件提供利用,容易破损,影响档案的寿命。以编写档案史料的方式提供利用,可以避免档案原件的重复使用,减少磨损,从而延长档案的寿命。也能使这些资料长久保存,便于后人利用。
3、开展档案编研工作,可以扩大档案工作部门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通过编研工作,向社会提供编研成果,使广大利用者看到档案的价值,加深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了解,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4、档案的编研成果具有存史、资政、文化功能外,其教化功能更为明显。如我馆编研成果中的“红军活动”,“抗战时期的讲稿、诗文”,“鼠疫及预防措施”等重大历史事件的专题资料,都是对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
5、档案编研工作有利于做好统战工作。档案中有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中不乏个人的档案资料,这些档案的主人在当时往往是有一定影响的人物,现在他们的子孙遍布祖国各地。通过编研工作,把这些档案信息提供给他们的后代,使其更加了解祖辈的情况,从而与之交友,建立友谊,互通信息,献计献策,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 什么是三次档案编研成果
三次档案编研成果是在一、二次档案编研成果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而编写出来的文献,人们常把这类文献称为“情报研究”的成果,如综述、专题述评、学科年度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等。
6. 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与甲方签订咨询协议,出成果报规划局。请问编研中心具体做的工作规划局不能自己做吗
当然不能了 可以联系合同双方 这个问题
7. 查询一本档案编研成果图书,并说明类型,大事记,专题概要
最为缺乏的就是人文教育,仿佛这个时代只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人在快节奏中无版暇顾及权读书给人带来人文精神的提升,让人看到的只是金钱和物质的消费,很难领略到人文科学的发展魅力。一个人和一个地方的发展到最后都是归根于人文的提高和品位的差别上。
8. 苏州市规划局编研中心的职能
主要职能有:
1、负责苏州城市化发展战略、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及重大规划项目可行性的前期研究,参与区域性规划、村镇规划、各类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景观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的编制。
2、负责经营性用地上市计划的制定与协调及地块拍卖规划条件设计任务书的编制。
3、参与重大规划项目可行性的前期研究、重大建设项目选址、重要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论证工作。
4、参与重大建设项目、重要基础设施项目的建筑方案设计、组织及研究工作。
5、负责规划编制的实施、动态跟踪及调整工作,组织规划任务编制、规划方案评选(包括合同拟定、招标、评标等),开展规划编制后期成果评估,协助规划成果验收。
6、建立、完善、维护和管理苏州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工作。
7、开展规划(信息化)的社会服务工作。包括规划咨询、规划公示和相关规划信息化资料。
8、逐步建立数字化城乡规划管理系统,开展数字化城市工作。
9. 规划局编研中心有行政审批权吗在里面有没有前途
规划编研中心是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没有行政审批权。
规划编研中心一般地讲,是规划局在行政体制改革中,为扩充编制成员衍生出的规划局附属部门,隶属规划局,但参事业编制并非公务员,但在实际操作时,行驶的是规划局的行政职能。
至于前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看你个人的。我认为,编研中心是一个不错的舞台,好好干,丰富自己的规划业务技术知识,打好基础,积累经验,为本市的规划作出贡献。
一般规划局长会兼任该中心的主任或法人代表,副主任一般也会是正科级以上,因此如果你想从政,也是会有机会的。
还有问题,可继续留言,我愿意为你服务。给个好评吧,谢谢。
10. 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自建国后,20世纪至70年代,中国先后掌握了“两弹一星”技术;1973年,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籼型杂交水稻”,该水稻亩产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因此获得了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86年3月,在四位老科学家的建议下,时任中顾委主任邓小平作出批示,要求“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863计划”就因上述时间而得名。半年后,《863计划纲要》形成,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和海洋高技术八个领域列为中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5年5月,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10)局编研成果扩展阅读:
中国政府为了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设立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其中规格最高的奖项当属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一次,每次选出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公民,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并颁发荣誉证书和高额奖金。每位获奖者的奖金总额均为人民币500万元,其中50万元直接授予个人,另外450万元作为科学研究经费由获奖人全权管理具体用途。
国家自然科学奖是授予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中国公民的奖项,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奖不授予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奖设一、二等两个奖励等级。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国家最高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是授予在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中国公民,同时国家技术发明奖不授予组织。国家技术发明奖设一、二等两个奖励等级。国家技术发明奖表彰的是当年中国国民经济中新的、先进的、效益好的新技术。
参考资料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