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审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有哪些
(一)审计的制约作用;审计通过揭露和制止、处罚等手段,来制约经济活动中各种消极因素,有助于各种经济责任的正确履行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1.揭露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经营行为。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及法规制度,是千百万个企事业单位能够按照社会主义方向正确经营的保证。国家机关、各企事业单位能够忠实地贯彻执行,就能保证正确的经营方向,否则,就会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审计通过检查监,就能发现被审计单位贯彻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度的情况,就能揭露和制止违反国家法规的行为,以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地发展
2.揭露经济资料中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会计资料及其他各种经济资料,应该真实、正确、合理、合法地反映经济活动的事实。但不少单位的经济资料不仅存在错误,而且存在着有意造假现象,以图掩饰非法的经济行为。通过审计的检查监督,不仅可以揭露出经济资料的错误和舞弊,而且还可以揭发经济业务中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从而进一步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和考查有关管理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
3.揭露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不正之风。不论是财政财务审计、还是经济效益审计,都可以通过对经济活动的审查监督,揭露出社会上不正当的各种各样的经济关系、经济思想和经济行为,进行必要的处理,提出改正意见,刹住不正之风,促进廉政建设。
4.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各种审计特别是财政财务审计,可以发现和查明贪污盗窃、行贿、受贿、偷税、漏税、骗税、走私、造假账、化预算内为预算外、化大公为小公和化公为私,以及损失浪费等经济犯罪行为,并配合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行政纪律监察工作,法院、检察机关的司法侦查工作,以及各种临时检查工作,进行查证与鉴定,以充分发挥审计的特有作用。
(二)审计的促进作用:审计通过调查、评价、提出建议等手段,来促进、服务宏观经济调控,促进微观经济管理,以助于国民经济管理水平和绩效的提高。
1.促进经济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通过财政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可以发现影响被审计单位财务成果和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并针对问题的所在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这样就有利于被审计单位改善物质技术条件和人员管理素质,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2.促进内控制度建设和完善。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和评价,可以发现制度本身的完善程度、履行情况及责任归属等问题,并向有关方面反馈信息,以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正确的执行。
3.促进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审计部门作为对一切国有资产的监督部门,通过微观审计和宏观调查,都可以发现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一些违法乱纪和破坏正常经济秩序的现象和行为,审计机关和人员不仅有向有关领导和宏观管理部门反映信息的义务,而且有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的权力,这就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保国民经济健康地发展。
4.促进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正确处理。无论是微观审计还是宏观调查,都可以发现一些在处理国家、地区、集体、个人之间经济利益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一些单位和个人获得了一些不正当的经济利益,也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更严重的是损害了国家利益。审计通过信息反馈和提出一些改进意见,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使责、权、利更加密切地结合,以助于微观经济中的有关矛盾的解决和宏观调控工作的加强。西方的审计学家认为,审计是建立一个廉洁政府的有力工具,由此可见,审计监督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制度的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也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摘自:中国审计出版社:审计学原理)
② 浅谈如何加强审计整改,提升审计成果
审计成果是审计工作的结晶,是审计工作的价值所在。审计成果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审计项目的成败优劣,直接关系到审计的价值实现和审计质量的高低。
审计成果的三层含义
首先,什么是审计成果?笔者认为,审计成果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是被审计单位就审计查出的问题接受审计机关的处理处罚,采纳审计机关提出的意见、建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二是被审计单位变被动接受审计整改为主动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同类问题举一反三,通过修订、完善内控制度来加强和改进管理,在机制和体制上进行自我完善。
三是审计机关上报的审计结果和建议被上级领导批转或者采纳后,做出对行业性、全局性的指导意见、办法、措施、制度、法规等。一方面有助于规范各种经济活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屡查屡犯、重复审计等问题。
当前审计成果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审计成果得不到被审计单位的足够重视。审计实践中,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往往采取“就问题改问题、避重就轻、敷衍了事”办法,造成同类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这在无形中加大了被审计单位管理风险。
二是审计成果得不到被审计单位的充分利用。审计实践中,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及其他审计文书往往只有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财务人员才能看到,真正参与具体工作的人员很少能够了解情况,导致整改方案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可操作性,审计成果的功能大大折扣。
三是审计成果得不到审计部门的充分利用。一是认识不到位,审计工作重处理轻分析、重处罚轻披露等,造成有些问题屡查屡犯,审计整改不落实;二是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意识不强,没有运用有效的方法去转化应用审计成果,致使审计成果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三是审计成果运用机制不健全,与纪检、组织、人事、财政、被审计单位等多个部门之间的联动和协调欠缺,信息不对称,审计成果利用渠道不畅通,使大量的审计信息和成果被闲置,一直未能建立完整的审计资料库,审计资源严重浪费。
审计成果充分利用的方法和对策
一是采取“四个回头看”力促审计整改意见落实。组成审计回访小组,进行实地监督回访。一看审计决定是否执行。二看审计建议是否被采纳。三看审计效果是否明显。四看被审计单位在执行财务政策及制度的理解上是否有需要审计部门帮助解决的困难。
二是尝试“三个结合”确保审计成果得到充分利用。首先,将审计的整改落实与审计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相结合,坚持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及时纠正违规问题,并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其次,将审计整改落实情况与审计结果公开相结合,形成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的合力,促使有关部门对审计查出问题进行认真整改;最后,将审计整改情况与部门绩效考核相结合,与组织、纪委、监察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纳入部门绩效考核内容,共同推进各项整改措施落到实处。
三是紧抓“两个基本点”加大对审计成果的宣传力度。一是紧抓审计保卫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卫士”作用,宣传审计监督揭露出的各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提高审计的威慑力。二是紧抓审计服务于社会发展,促进政府中心工作的“谋士”作用,宣传审计在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民生、改革与稳定,服务干部监督管理和预防腐败方面的丰富成果,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提高审计的公信力。
四是围绕“一个核心”提高审计人员成果利用意识。审计成果利用是发挥审计成效最关键的环节,也是实现审计免疫功能的最重要途径,要实现这一途径,必须紧紧围绕提升审计人员成果意识这一根本核心。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审计工作者必须严格按照“审计干净、干净审计”的审计理念,确保审计质量,为创造优秀的审计成果奠定基础。其次,要激发审计人员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审计职能的转变,努力从宏观上、机制上研究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实现审计成果由微观领域向宏观领域的转变。最后,要建立健全有关激励机制,将审计成果利用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单位考核制度中,落实责任,明确各部门单位的任务和目标,规定考核标准和办法,使其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③ 有关国内外审计的职能和作用的观点、研究成果
国内外审计研究现状:2002 年美国颁布了萨班斯法案以保护公众投资者的利益,整顿资本市场的混乱秩序。Babk Jamshidi-navid, hamed philee(2009)认为该法案要求提高上市公司保证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以及要求对财务会计信息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对审计结果做出承诺,为管理层的内控保证做出再证明。施君(2009)分析该法案规定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行为、信息沟通以及监督5个部分。孙文刚(2009)认为我国内部控制发展起步比较晚, 2001年,才有相关的内部控制的鉴证法规,但是并未对鉴证内容提及。林斌(2009)指出到2006年,两家证券交易所才强制要求公司董事会披露年度内控自我评估报告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实评价意见,但考虑到时间上的仓促以及成本问题, 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在2007年报工作通知中仅鼓励有条件的公司披露鉴证报告国内外一系列的公司财务报表舞弊事件发生以后,人们认识到健全的内部控制对预防舞弊事件至关重要。财政部五部门(2009)指出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鉴证,是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环节,《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旨在为注册会计师执行企业内部控制鉴证业务提供规范和指导。张敏(2009),米东荣(2009)指出虽然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但内控管理不容乐观,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继续发展,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李有华(2006)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虽然有时在形式上是健全有效,但是实施困难,更甚至在管理当局的操控下,内部控制演变成为包装舞弊的工具,因此在实行鉴证内部控制业务上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执业经验,判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
④ 审计成果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审计成果利用的因素
审计成果未能充分、有效利用,有多方面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领导重视不够。少数领导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认为审计工作妨碍营运,审计结果否定了自身的工作,因此,在审计成果的利用上不给予充分的支持,导致审计成果的浪费。
(二)被审计单位不予配合。被审计单位是审计决定、审计建议的实施者,因而审计成果的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审计单位是否配合。一些被审计单位不能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意义和作用,在审计工作中不支持配合,对一些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千方百计阻止审计人员披露。对审计结果、审计意见和决定、审计建议等软拖硬抗,甚至置之不理。致使一些偏离制度、规定的行为得不到纠正,并且反复出现。
(三)制度不完善。内部审计法规制度建设不到位,如缺乏审计评价标准,使审计人员在评价中用语模糊,审计成果使用者无所适从;对于审计成果运用没有相关规定,审计成果的利用缺少保障。
(四)审计质量不高。审计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审计成果的可用性。审计人员受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限制,职业判断力不强,提示问题不充分,改进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部分审计人员没有认识到审计成果利用的重要性,认为提出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已经完成审计任务,至于执行与否,不是自己的责任范围,因此不关心审计成果的利用,不认真履行跟踪审计的职责,使审计决定的执行、审计成果的利用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反馈。
⑤ 如何构建审计成果应用的长效机制和具体举措
为切实维护《审计法》、《监督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有效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和建设性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有效运用审计成果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切实加强审计工作领导,优化内部审计工作环境内部审计是在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工作,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审计成果运用最终由领导决定。领导要积极支持审计人员履行职责,定期听取审计部门的工作汇报,创造“尊重审计、支持审计、自觉接受审计”的良好工作环境。要切实保障审计工作必需的工作条件,按需足额安排审计经费,并列入年度预算。同时,强化审计宣传工作,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反映和宣传内部审计工作,认真做好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工作,使之成为宣传审计工作的“窗口”。同时,加强与政府审计部门、内部审计协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得联系,不断优化内部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二)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是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是各级领导对审计工作信赖和支持的根基,是审计人员工作的价值所在。内部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循内部审计准则,规范审计程序,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可以采取以下举措切实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一是以国家审计机关抓内部审计质量评估认证为契机,内外结合,以此形成“倒逼机制”,增强各内部审计机构控制审计质量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以内部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选活动为抓手,落实“主审负责制”、“二级复核制”,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从计划管理、审计方案、审计底稿、审计复核、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力争做到审计计划科学合理、审计方案目标明确、审计实施重点突出、审计底稿记录规范、审计复核扎实细致、审计报告客观公正、审计档案管理规范;三是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开展,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逐步建立内部审计“数据库”,努力实现审计微机化管理;四是积极组织审计人员开展业务观摩、经验交流,强化审计人员的审计程序意识、质量意识、风险意识;五是鼓励审计人员撰写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的相关论文,并对获奖作品予以奖励,激发审计人员自学主动性,增强其审计业务功底。(三)加大审计整改和处理处罚力度,提高审计工作成效建立健全审计整改与处理处罚相关规章制度,加大审计整改工作和处理处罚力度,加大对审计结果的运用。特别是对查出的有关违纪违规问题应采取必要的处理处罚措施,发挥内部审计的惩戒职能作用。探索和推行内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并将审计结果适度公开。全面落实审计整改责任制,从被审计单位报告审计查出问题限期整改情况、审计回访和审计部门年度审计整改情况报告等环节,落实跟踪问效,将查出问题转变为完善单位经济管理的具体措施,杜绝“屡审屡犯”的问题发生,切实提高审计工作成效。(四)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队伍综合素质审计队伍是影响审计工作质量重要因素。一是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结构,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技术精、工作作风硬的内部审计队伍。配齐配强审计人员,充实审计力量,建立审计岗位和相关岗位的定期轮岗交流机制,调整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二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以审代训”等方式加强业务学习和审计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专业水平,提升审计人员履职能力。通过聘请知名专家讲课,组织内部理论研讨和内部审计人员参加会计学院或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培训,开拓视野,更新知识。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全局性审计项目,以审代训,提高审计员实际操作能力,并以此带动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单位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依法按章开展内部审计依法审计是提高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为此,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必须依据国家的审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的财经法规建立内部审计规章制度,按照内部审计规范所规定的程序、方法、内容等开展各项审计工作,从而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为达到这个目标,首先,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加强学习和培训,熟练地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审计规范;其次,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控制制度和激励机制以及责任制度,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行为,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切实维护内部审计工作的严肃性。
⑥ 审计的作用包括哪三方面
一,审计的作用: 1、建立执行独立审计业务的权威性标准,规范会计师的执业行为。2、对中央银行的财务收支;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国家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国家建设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资金以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社会团体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以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3、有效地发挥注册会计师的鉴证和服务作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投资者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二,内部审计的作用:1、在内部控制有效性方面。(1)评价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2)评价内部控制体系的适用性。(3)评价内部控制体系的针对性。(4)评价内部控制体系对实现经营目标的保证程度。(5)评价内部控制体系在公司治理及风险管理方面的保证程度。(6)评价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成本效益性。(7)评价公司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及其缺陷。(8)为高级管理层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提供判断依据。 内部审计工作根植于公司内部,在各管理层面和经营环节上拥有其他部门难以知晓的信息资源,熟知公司的经营管理,并以内向性服务为活动宗旨,通过有针对性的审计工作,对公司内部控制做出切实的评价,并在审计成果中得到清晰体现。因此,内部审计在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在公司经营的安全与发展上提供真正意义的保证,起到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 2、在促使公司规避各种风险方面。 在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客观性的前提下,从评估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中发挥以下职能作用: (1)评价公司经营环境变化影响而造成的风险。(2)评价公司经营战略重心转移而产生的风险。(3)评价公司经营机制转变产生的风险。(4)评价公司控制程序变化产生的风险。(5)向董事会等高级管理层预警、示警。(6)评价公司面临风险的性质和程度。(7)评价公司可承受风险的程度和类型。(8)评价实施特殊风险控制的成本。 上市公司面临的竞争愈加激烈,竞争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带来了风险。作为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如何更好地控制和降低公司经营风险,是内审部门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即内部审计部门对公司经营风险做出准确、及时的评价与警示。 在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下,内部审计计划与公司风险管理策略紧密联系在一起,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针对公司面临的不断变化的风险,通过内部审计视角对经营过程进行敏锐的观察,对管理中存在的缺陷或失败进行快速报告,促使高级管理层做出快速反应,并且及时地采取防范、纠正措施,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机地融入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过程中,从传统的强调关注风险因素,逐步转向关注情景规划,通过在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方面向公司提供帮助等工作,发挥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管理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3、在促使公司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方面。 上市公司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可以通过增加产品销售收入和降低产品成本两种途径来实现公司账面有形价值的提高,但追求公司无形价值增大的过程,却往往未能引起广泛的关注。 公司无形价值涵盖开发的无形资产、公司的文化、员工的综合素质、队伍的凝聚力等内容,也就是公司的品牌内涵,只有在购并活动中才能体现其存在的真实价值。 内部审计部门长期以来将审计资源完全投放在牵涉公司影响有形价值提高的各因素的审计,并取得了显著的审计成果,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增加公司无形价值诸因素的审计,这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一个盲点,更是审计项目管理上的缺陷。 在进行公司无形价值的审计过程中,应就以下几个方面发表审计意见或建议,在提升公司整体价值过程中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参谋职能作用: (1)评价无形资产的购置或开发:是否是公司所必需;是否代表了先进水平;是否符合经营实际;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2)评价公司文化:公司文化体系的建立;公司文化保障体系如何;公司整体综合素质处于什么层次;公司富有凝聚力的突出特点;公司缺乏凝聚力的具体表现;亟待改善的方面。(3)评价人才培育及人才利用:人才培育激励制度;人才培育保证制度;人才利用激励制度;人才利用保证制度等的建立健全。
⑦ 如何提升审计成果的水平
审计成果的质量水平高低与否,是审计监督的生命力之所在,是当前影响审计监督权威和作用的关键问题。正确把握审计工作的发展规律和各项专业审计工作发展的特殊规律,把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的重点放在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水平上,把提升审计成果质量水平作为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水平的系统工程来抓,从而带动整个审计工作上层次、上水平,对于维护审计监督权威,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提高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的认识,强化全员成果意识,增强系统观念,以追求审计成果最大化为主题,以系统创新为主线,进行思路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从实行新计划体制、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和控制、加强审计成果的管理和开发、对社会审计成果和内部审计成果的开发和利用以实现国家审计成果的低成本扩张、审计成果的通俗化、创建学习型机关为工作创新和提升审计成果质量水平提供智力支持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等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是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措施和基本途径。
一、 全面提升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是现阶段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审计工作的历史发展看,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是我国审计工作发展到新阶段的客观要求。
从审计资源状况看,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也是审计工作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从审计监督的地位、权威和作用看,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日益成为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标志。
从审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看,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是新形势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的挑战、新的要求。
二、以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为核心创建审计工作新思路是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的基本前提。
三、建立审计成果质量的管理控制保障机制是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措施。
以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为目的,进行管理创新,建立健全制度网络,建立审计成果管理、控制、保障机制,是确保审计成果质量,提高审计成果水平的主要措施。
(一)创新计划管理,对审计成果实行目标管理。
审计项目是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的客观基础,优选审计项目是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的基础性工作。
对审计成果进行目标管理,是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措施。我
(二)创新审计质量管理控制,对审计成果加强质量控制。
提高审计质量是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的关键环节。加强审计质量的管理和控制,特别是加强对同级财政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涉及面广的各类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控制,采取措施防止审计成果流失和质量缺陷是审计成果质量控制的主要方面。
审计准则是进行审计质量及审计成果管理和控制的主要工具。
同时,要结合审计工作实际,采取系统严密配套的审计质量和审计成果质量管理控制措施,有效地防止审计成果的“跑、冒、滴、漏”现象,提高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三)创新审计成果观念,实现审计成果的增值。
对审计成果进行“精加工”,是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手段。
探索借鉴、运用社会审计成果和内部审计成果是丰富国家审计成果的内涵和扩大国家审计成果外延的重要手段。
审计成果的通俗化,是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审计成果质量水平高低与否,关键在人。高素质的审计干部队伍是不断创新提升审计成果质量水平的智力支持,是不断创新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首先要加强政治学习,抓好思想建设,这是提升审计成果质量水平的根本。
第二要加强综合知识、技能学习,抓好业务建设,这是提升审计成果质量水平的基础。
第三要端正作风,严明纪律,抓好廉政建设,这是提升审计成果质量水平的保障。
如何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是目前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的重点、热点问题。我们在这些方面作了一些初步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是审计机关面临的长期任务和主要课题。许多方法和制度仍处在探索、草创和完善之中。要虚心学习、借鉴各地有益的经验,不断开拓创新改进工作,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推动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