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审计成果的内容组成怎么写
审计成果就是审计的最终产品,由审计报告的定义“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审计工作后向委托人提交的最终产品”知,审计成果就是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的内容组成就是审计报告包括的要素,有:
(1)标题(2)收件人(3)引言段(4)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5)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6)审计意见段(7)注册会计师的签名和盖章(8)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和盖章(9)报告日期。
投标文件中,可以附上会计师事务所对本单位出具的审计报告复印件。
⑵ 如何构建审计成果应用的长效机制和具体举措
为切实维护《审计法》、《监督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有效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和建设性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有效运用审计成果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切实加强审计工作领导,优化内部审计工作环境内部审计是在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工作,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审计成果运用最终由领导决定。领导要积极支持审计人员履行职责,定期听取审计部门的工作汇报,创造“尊重审计、支持审计、自觉接受审计”的良好工作环境。要切实保障审计工作必需的工作条件,按需足额安排审计经费,并列入年度预算。同时,强化审计宣传工作,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反映和宣传内部审计工作,认真做好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工作,使之成为宣传审计工作的“窗口”。同时,加强与政府审计部门、内部审计协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得联系,不断优化内部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二)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是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是各级领导对审计工作信赖和支持的根基,是审计人员工作的价值所在。内部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循内部审计准则,规范审计程序,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可以采取以下举措切实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一是以国家审计机关抓内部审计质量评估认证为契机,内外结合,以此形成“倒逼机制”,增强各内部审计机构控制审计质量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以内部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选活动为抓手,落实“主审负责制”、“二级复核制”,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从计划管理、审计方案、审计底稿、审计复核、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力争做到审计计划科学合理、审计方案目标明确、审计实施重点突出、审计底稿记录规范、审计复核扎实细致、审计报告客观公正、审计档案管理规范;三是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开展,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逐步建立内部审计“数据库”,努力实现审计微机化管理;四是积极组织审计人员开展业务观摩、经验交流,强化审计人员的审计程序意识、质量意识、风险意识;五是鼓励审计人员撰写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的相关论文,并对获奖作品予以奖励,激发审计人员自学主动性,增强其审计业务功底。(三)加大审计整改和处理处罚力度,提高审计工作成效建立健全审计整改与处理处罚相关规章制度,加大审计整改工作和处理处罚力度,加大对审计结果的运用。特别是对查出的有关违纪违规问题应采取必要的处理处罚措施,发挥内部审计的惩戒职能作用。探索和推行内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并将审计结果适度公开。全面落实审计整改责任制,从被审计单位报告审计查出问题限期整改情况、审计回访和审计部门年度审计整改情况报告等环节,落实跟踪问效,将查出问题转变为完善单位经济管理的具体措施,杜绝“屡审屡犯”的问题发生,切实提高审计工作成效。(四)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队伍综合素质审计队伍是影响审计工作质量重要因素。一是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结构,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技术精、工作作风硬的内部审计队伍。配齐配强审计人员,充实审计力量,建立审计岗位和相关岗位的定期轮岗交流机制,调整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二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以审代训”等方式加强业务学习和审计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专业水平,提升审计人员履职能力。通过聘请知名专家讲课,组织内部理论研讨和内部审计人员参加会计学院或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培训,开拓视野,更新知识。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全局性审计项目,以审代训,提高审计员实际操作能力,并以此带动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单位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依法按章开展内部审计依法审计是提高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为此,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必须依据国家的审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的财经法规建立内部审计规章制度,按照内部审计规范所规定的程序、方法、内容等开展各项审计工作,从而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为达到这个目标,首先,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加强学习和培训,熟练地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审计规范;其次,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控制制度和激励机制以及责任制度,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行为,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切实维护内部审计工作的严肃性。
⑶ 国有企业监事会怎样利用各类审计成果
一、国有企业监事会如何利用国家审计的工作成果
国有企业监事会在利用国家审计的工作成果时,首先召集国家审计实施时该企业的当事人和实施审计的人员来开座谈会,从座谈会中找出问题的线索。然后调阅国家审计的工作底稿,从底稿中去发现问题。通过以上途径找到线索后,跟踪追击,挖出问题的根源。此外,还必须重点关注:充分了解国家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及其把握审计风险的实际情况。由于国家审计不像社会审计那样存在很大风险,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监督工作,查出问题是功劳,查不出问题也有苦劳,关键在于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因此,有必要了解审计人员及其工作情况,准确把握审计成果的含金量,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家审计的工作成果。
二、国有企业监事会如何利用内部审计成果
内部审计根据本部门、本单位经营管理的需要自觉施行,其审计结果只对本部门、本单位负责,对外不起鉴证作用,并向外保密。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审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监事会也可以充分利用其工作成果,为自身工作提供帮助。但内部审计是自我监督,仅仅强调与其他部门相对独立;因而常常受到单位领导的左右,并且由于内部人际关系问题,碍于情面,内部审计往往是“走过场”的比较多,甚至“家丑不可外扬”。内部审计的工作底稿一般较少,也没有规范的审计程序。因此针对内部审计的特点,在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时,不能轻易接受内部审计结论,而应当充分依靠群众,召集有关人员座谈,充分利用有关人员长期工作生活在单位内部,对很多情况比较了解的优势,与其交流沟通,详细了解情况,找到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三、国有企业监事会应优先、充分利用社会审计的工作成果
(1)国有企业监事会应该优先、充分利用社会审计的工作成果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①目前我国国家审计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监督的需要。
②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还不够完善。
③充分利用社会审计成果,前提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并由所有者委托审计。
(2)国有企业监事会如何利用社会审计的工作成果
① 充分把握社会审计的特点,逐字逐句认真研究报告内容,细心解读社会审计组织出具的审计报告。
社会审计组织与另外两种审计机构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既要服务于社会,又要规避风险。中介机构出具报告要负法律责任,不反映问题不行,但是将问题揭示的太清楚,客户又可能不满意、尤其是当委托人与被审计单位是同一个单位的时候,社会审计就十分尴尬。这时候社会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往往既要考虑自身的风险,又不得不照顾委托人、被审计单位的情绪,因而报告一般写得很含蓄、委婉,在利用时要善于从字里行间发现问题,认真推敲重点词句的意思,要逐字逐句推敲,对于隐含的问题要深入挖掘,一定要查深查透。
② 召集当事注册会计师座谈,充分调阅审计工作底稿,把握审计依据是否充分。
国有企业监事会在拿到企业历年的审计报告时,可以将当时实施审计的社会审计组织的注册会计师召集起来开座谈会,详细了解当时的情况。另外就是调阅审计档案,即看审计证据是否充分、恰当,能否支持审计结论。这样才能使国有企业监事会在工作中少走弯路,更有效地利用社会审计成果。
③ 充分收集齐全审计报告及相关报告,对审计情况进行全面把握,包括历年审计报告、验资报告、评估报告、经济案件鉴定报告等。
④ 关注社会审计组织给被审计单位出具的管理建议书、相关的咨询报告,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
⑤ 分析历年社会审计组织出具的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从中发现问题。
⑥ 分清委托人和被审计单位的关系,重点把握报告的可靠性。
一般来说,如委托人和被审计单位是同一单位,则其审计报告的可靠性就要低一些;如委托人与被审计单位不是同一单位,可靠程度就要高一些,在利用时要慎重。
⑦ 认真检查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情况。
相当一部分企业会计人员不能或不愿编制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特别是会计报表附注,部分企业是请会计师事务所代编的。国有企业监事会在利用这些企业的审计报告时要对此进行重点关注,检查企业是否有与会计师事务所共同违规的行为,从而发现问题。
⑧ 掌握出具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和内部管理情况。一般来说,规模越大、管理规范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报告质量越高,可利用的程度也越高。
⑷ 浅谈如何加强审计整改,提升审计成果
审计成果是审计工作的结晶,是审计工作的价值所在。审计成果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审计项目的成败优劣,直接关系到审计的价值实现和审计质量的高低。
审计成果的三层含义
首先,什么是审计成果?笔者认为,审计成果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是被审计单位就审计查出的问题接受审计机关的处理处罚,采纳审计机关提出的意见、建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二是被审计单位变被动接受审计整改为主动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同类问题举一反三,通过修订、完善内控制度来加强和改进管理,在机制和体制上进行自我完善。
三是审计机关上报的审计结果和建议被上级领导批转或者采纳后,做出对行业性、全局性的指导意见、办法、措施、制度、法规等。一方面有助于规范各种经济活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屡查屡犯、重复审计等问题。
当前审计成果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审计成果得不到被审计单位的足够重视。审计实践中,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往往采取“就问题改问题、避重就轻、敷衍了事”办法,造成同类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这在无形中加大了被审计单位管理风险。
二是审计成果得不到被审计单位的充分利用。审计实践中,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及其他审计文书往往只有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财务人员才能看到,真正参与具体工作的人员很少能够了解情况,导致整改方案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可操作性,审计成果的功能大大折扣。
三是审计成果得不到审计部门的充分利用。一是认识不到位,审计工作重处理轻分析、重处罚轻披露等,造成有些问题屡查屡犯,审计整改不落实;二是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意识不强,没有运用有效的方法去转化应用审计成果,致使审计成果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三是审计成果运用机制不健全,与纪检、组织、人事、财政、被审计单位等多个部门之间的联动和协调欠缺,信息不对称,审计成果利用渠道不畅通,使大量的审计信息和成果被闲置,一直未能建立完整的审计资料库,审计资源严重浪费。
审计成果充分利用的方法和对策
一是采取“四个回头看”力促审计整改意见落实。组成审计回访小组,进行实地监督回访。一看审计决定是否执行。二看审计建议是否被采纳。三看审计效果是否明显。四看被审计单位在执行财务政策及制度的理解上是否有需要审计部门帮助解决的困难。
二是尝试“三个结合”确保审计成果得到充分利用。首先,将审计的整改落实与审计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相结合,坚持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及时纠正违规问题,并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其次,将审计整改落实情况与审计结果公开相结合,形成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的合力,促使有关部门对审计查出问题进行认真整改;最后,将审计整改情况与部门绩效考核相结合,与组织、纪委、监察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纳入部门绩效考核内容,共同推进各项整改措施落到实处。
三是紧抓“两个基本点”加大对审计成果的宣传力度。一是紧抓审计保卫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卫士”作用,宣传审计监督揭露出的各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提高审计的威慑力。二是紧抓审计服务于社会发展,促进政府中心工作的“谋士”作用,宣传审计在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民生、改革与稳定,服务干部监督管理和预防腐败方面的丰富成果,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提高审计的公信力。
四是围绕“一个核心”提高审计人员成果利用意识。审计成果利用是发挥审计成效最关键的环节,也是实现审计免疫功能的最重要途径,要实现这一途径,必须紧紧围绕提升审计人员成果意识这一根本核心。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审计工作者必须严格按照“审计干净、干净审计”的审计理念,确保审计质量,为创造优秀的审计成果奠定基础。其次,要激发审计人员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审计职能的转变,努力从宏观上、机制上研究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实现审计成果由微观领域向宏观领域的转变。最后,要建立健全有关激励机制,将审计成果利用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单位考核制度中,落实责任,明确各部门单位的任务和目标,规定考核标准和办法,使其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⑸ 如何利用以往审计成果进行内部控制评价
第十条 审计人员在确定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充分关注内部控制 的以下固有限制: 即使是设计完善的内部控制,也可能因执行人员有粗心大意、精力分散、判断失误以及对指令的误解而失效; 内部控制可能因经营环境、业务性质的改变而削弱或失效。第十一条 在编制审计方案时,审计人员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在确定 了解内部控制所应当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审计人员应当主要考虑下列因素: 固有风险的评估结果。第十二条 审计人员了解内部控制时,应当合理利用以往的专业经验。对于重要的内部控制,通常 还可实施以下程序: 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交易和事项进行符合测试。第十三条 审计人员应当充分了解控制环境,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阶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 态度、认识和措施。影响控制环境的主要因素有: 控制系统。第十四条审计人员应当充分了解会计系统,以识别和理解: 重大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过程。第十五条 审计人员应当充分了解以下主要控制程序,以合理确定相关审计程序: 独立稽核或检查。第十六条 内部独立的管理稽核或检查是被审计单位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员应当考虑下 列因素,对内部管理稽核工作质量进行研究和评价,以确定是否利用其工作结果: 管理阶层对内部稽核工作的重视程度。第十七条 审计人员可采用文字叙述、调查问卷、核对表、流程图等方法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解和评 价,并形成审计工作底稿。 第十八条 审计人员应当将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告知被审计单位管理阶层。必 要时,可出具审计建议书。
⑹ 如何提升审计成果的水平
审计成果的质量水平高低与否,是审计监督的生命力之所在,是当前影响审计监督权威和作用的关键问题。正确把握审计工作的发展规律和各项专业审计工作发展的特殊规律,把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的重点放在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水平上,把提升审计成果质量水平作为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水平的系统工程来抓,从而带动整个审计工作上层次、上水平,对于维护审计监督权威,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提高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的认识,强化全员成果意识,增强系统观念,以追求审计成果最大化为主题,以系统创新为主线,进行思路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从实行新计划体制、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和控制、加强审计成果的管理和开发、对社会审计成果和内部审计成果的开发和利用以实现国家审计成果的低成本扩张、审计成果的通俗化、创建学习型机关为工作创新和提升审计成果质量水平提供智力支持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等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是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措施和基本途径。
一、 全面提升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是现阶段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审计工作的历史发展看,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是我国审计工作发展到新阶段的客观要求。
从审计资源状况看,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也是审计工作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从审计监督的地位、权威和作用看,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日益成为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标志。
从审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看,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是新形势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的挑战、新的要求。
二、以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为核心创建审计工作新思路是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的基本前提。
三、建立审计成果质量的管理控制保障机制是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措施。
以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为目的,进行管理创新,建立健全制度网络,建立审计成果管理、控制、保障机制,是确保审计成果质量,提高审计成果水平的主要措施。
(一)创新计划管理,对审计成果实行目标管理。
审计项目是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的客观基础,优选审计项目是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的基础性工作。
对审计成果进行目标管理,是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措施。我
(二)创新审计质量管理控制,对审计成果加强质量控制。
提高审计质量是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的关键环节。加强审计质量的管理和控制,特别是加强对同级财政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涉及面广的各类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控制,采取措施防止审计成果流失和质量缺陷是审计成果质量控制的主要方面。
审计准则是进行审计质量及审计成果管理和控制的主要工具。
同时,要结合审计工作实际,采取系统严密配套的审计质量和审计成果质量管理控制措施,有效地防止审计成果的“跑、冒、滴、漏”现象,提高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三)创新审计成果观念,实现审计成果的增值。
对审计成果进行“精加工”,是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手段。
探索借鉴、运用社会审计成果和内部审计成果是丰富国家审计成果的内涵和扩大国家审计成果外延的重要手段。
审计成果的通俗化,是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审计成果质量水平高低与否,关键在人。高素质的审计干部队伍是不断创新提升审计成果质量水平的智力支持,是不断创新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首先要加强政治学习,抓好思想建设,这是提升审计成果质量水平的根本。
第二要加强综合知识、技能学习,抓好业务建设,这是提升审计成果质量水平的基础。
第三要端正作风,严明纪律,抓好廉政建设,这是提升审计成果质量水平的保障。
如何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是目前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的重点、热点问题。我们在这些方面作了一些初步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是审计机关面临的长期任务和主要课题。许多方法和制度仍处在探索、草创和完善之中。要虚心学习、借鉴各地有益的经验,不断开拓创新改进工作,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推动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
⑺ 如何把好内审成果的利用与转化关求答案
一、内审成果及其作用人民银行内审成果,可简言为“实绩”与“实效”,是审计事项与审计管理的总结与归纳,是未来审计工作的一种预测,可通过各类方式予以陈述,并对人民银行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活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份内审工作总结一般不会少这样几个字眼:“审计查出问题X个,查出违规金额Y元,整改得到落实Z个……”。这就是一个工作阶段内审人员所创下的工作成绩,通常,也是将此作为衡量内审成绩与查处力度的一个尺码,但内部审计成果不单指查出问题的多少。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从全面审计、专项审计、后续审计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拓展到内控评审、履职审计并朝着绩效审计方向渐进的过程,可视为内审成果的“成长史”,蕴涵了审计方式从账务的全面核对与试算到抽样审计方式的广泛应用;内审目标从查错纠弊到风险全程控制的提出;审计手段从手工审计到以 计算 机审计为主的提出;内审职能从监督评价到监督与服务并重的提出;内审内容从财务的合规性、合法性向效益性方向转变等几方面的成长,这些都是审计成果借鉴、利用与转化的结晶。内审成果推动着人民银行审计技能与质量的不断提高——审前调查引起高度重视,重要性水平评估、凭借风险点适时开展审计的检查方式正在践行,审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内审成果推动着人民银行内审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与丰富——风险导向审计的逐步应用,使人民银行内审内容、方式、方法、思维及工作制度与管理办法作了相应的调整与充实,出台了《 中国 人民银行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办法(试行)》和《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指南》等。内审成果促进着人民银行内部管理方式的优化——以人为本的内部管理理念不断深入,
环境建设得到加强,人人参与内控管理意识得到增强,建立了信息沟通与交流平台,有效地控制和防范来自组织内、外部的风险,出台了各类行之有效地激励与约束管理制度与办法。
审计成果不是零散的,它需要加工、提炼,它可以是一个细小审计技能的突破,审计方式的更新,也可以是一项制度与规范,更可以是新的内审理论与实践的诞生,毋庸置疑,内审科研成果与专利属于内审成果范畴。
二、内审成果利用、转化与梗阻通常,视审计结论与决定(内审意见)为内审成果利用与转化的唯一通道。实际上,内审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在为内审成果利用与转化作各类铺垫,如:基于职能部门的业务操作流程与规范而拟定的审计方案是审计成果雏形与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利用现有审计经验、技术条件,圆满完成内审任务,实现审计目标,达到预期效果是审计成果的奠基石;内审报告、专题案例分析、内审综合分析和内审工作总结是凝炼审计成果的渠道;内审经验交流又是新一轮审计成果的捷径。
为查而查,为整改而整改,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的工作态度只能成为内审成果的梗阻。当前基层人民银行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屡查屡犯”得不到彻底根治便是这种工作态度所致,其中,不排除内审建议过于笼统,针对性不强,内审整改跟踪举措不力;不排除内审干部对问题定性不准,证据不足;不排除因内审人员的“慎独”而导致的审计风险所致。
各类材料仅停留在表层文字功夫上或敷衍了事,疏于开展切合实际的比照、分析和总结,只能是内审成果的梗阻。当前基层人民银行内审部门仍不同程度存在“浮夸”的不良习气,只看到成绩,看不到缺点与差距,片面地夸大业绩,拿不出真材实料,不注重工作经验与审计技能的总结、积累与交流,只浮于人员思想动态的表层分析上,人云亦云,谈不上“探索”、“预见”与“求新”。
内审自身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制度流于形式势必成为内审成果的梗阻。内审的“矛”一向是指向被审对象,监督被审对象的职责、岗位、流程与制度,查找各类可疑风险点,而自身内部管理制度简陋、职责不清、工作透明度不高。现场审计除了必要的内审通知必须出具,内审报告必须递交,内审处理决定必须下达外,一切能“灵活”的尽可能“灵活”,现场该收集的证据未收集,该整的工作底稿未整,该列的事实未列,事后补正、补救的现象在基层人民银行内审部门时有发生。
领导不重视,工作无激情,成员不配合也是内审成果的梗阻。有了成绩得不到领导层的欣赏,有求新欲望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内审成果很可能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工作无激情,为了“绩效”而制作“绩效”,只能是耗费,达不到实际奏效。缺乏和谐的工作氛围,缺乏良好分工,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团队作用,这一切都会形成一些人为的,不必要的梗阻。
⑻ 浅谈如何深化审计成果运用,提升审计价值
审计成果是审计工作的结晶,是审计工作的价值所在。审计成果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审计项目的成败优劣,直接关系到审计的价值实现和审计质量的高低。
审计成果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是被审计单位就审计查出的问题接受审计机关的处理处罚,采纳审计机关提出的意见、建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二是被审计单位变被动接受审计整改为主动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同类问题举一反三,通过修订、完善内控制度来加强和改进管理,在机制和体制上进行自我完善。
三是审计机关上报的审计结果和建议被上级领导批转或者采纳后,做出对行业性、全局性的指导意见、办法、措施、制度、法规等。一方面有助于规范各种经济活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屡查屡犯、重复审计等问题。
审计成果充分利用的方法和对策
一是采取“四个回头看”力促审计整改意见落实。组成审计回访小组,进行实地监督回访。一看审计决定是否执行。二看审计建议是否被采纳。三看审计效果是否明显。四看被审计单位在执行财务政策及制度的理解上是否有需要审计部门帮助解决的困难。
二是尝试“三个结合”确保审计成果得到充分利用。首先,将审计的整改落实与审计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相结合,坚持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及时纠正违规问题,并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其次,将审计整改落实情况与审计结果公开相结合,形成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的合力,促使有关部门对审计查出问题进行认真整改;最后,将审计整改情况与部门绩效考核相结合,与组织、纪委、监察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纳入部门绩效考核内容,共同推进各项整改措施落到实处。
三是紧抓“两个基本点”加大对审计成果的宣传力度。一是紧抓审计保卫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卫士”作用,宣传审计监督揭露出的各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提高审计的威慑力。二是紧抓审计服务于社会发展,促进政府中心工作的“谋士”作用,宣传审计在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民生、改革与稳定,服务干部监督管理和预防腐败方面的丰富成果,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提高审计的公信力。
四是围绕“一个核心”提高审计人员成果利用意识。审计成果利用是发挥审计成效最关键的环节,也是实现审计免疫功能的最重要途径,要实现这一途径,必须紧紧围绕提升审计人员成果意识这一根本核心。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审计工作者必须严格按照“审计干净、干净审计”的审计理念,确保审计质量,为创造优秀的审计成果奠定基础。其次,要激发审计人员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审计职能的转变,努力从宏观上、机制上研究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实现审计成果由微观领域向宏观领域的转变。最后,要建立健全有关激励机制,将审计成果利用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单位考核制度中,落实责任,明确各部门单位的任务和目标,规定考核标准和办法,使其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⑼ 浅议国家审计如何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
众所周知,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是两类不同性质的审计。它们在审计目的、代表的利益、审计结果的法律效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别。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虽不能相互替代,但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长期以来,我们对这种关系不够重视,使其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国家审计机关而言,国家审计如何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更好地促进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摆在国家审计机关面前一个重要的课题。下面笔者就国家审计如何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国家审计作为一种外部审计,在工作中要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
任何一种外部审计在对一个单位进行审计时,都要对其内部审计的情况进行了解并考虑是否利用其工作成果。
第一,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作为单位内部的经济监督机构,不参与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但主要对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是否遵循了单位的规章制度等进行监督,属于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外部审计人员在对单位进行审计时,要对单位内部控制进行测评,就需要了解其内部审计的设置和工作情况。
第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工作上具有一致性。内部审计在审计内容、审计依据、审计方法等方面都和外部审计有一致之处,例如在进行财务审计时,与外部审计的审计内容相同,所依据的标准都为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在方法上都要评价内部控制,检查凭证、账册,核对账表的一致性等。特别是作为国有企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很大程度上应遵循审计机关制定的审计规范。这就为外部审计利用内审工作的成果创造了条件。
第三,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费用。外部审计人员在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进行评价之后,根据评价情况利用内审全部或部分审计工作成果,可以减少现场测试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节约审计费用。
评价的内容主要有:第一,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首先要看内部审计的审计内容与所要实施的审计是否一致,如审计的种类,审查的范围,所属的会计期间,所包括的下属单位等。只有当审计内容一致时,才考虑使用其成果。第二,所遵循的审计规范。内部审计所遵循的规范是内部审计人员的任职资格和职业要求,以及执行审计业务应遵循的行为规则,它包括了工作人员的任职条件,开展审计工作的程序和方法,以及工作质量的基本要求等。国家审计要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就需对其所遵循的的规范进行评价,以这一规范作为衡量其工作质量的尺度。只有当内部审计工作有一个明确的且内容科学的职业规范,并且在工作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执行,国家审计人员才能对其工作质量进行衡量,对其质量的保证程度有所把握,这样才能决定是否利用其工作成果。如果没有职业规范或者规范水平较低,还不能严格遵守,其工作质量就不能保证,也不能利用其工作成果。第三,工作成果的可信程度。国家审计人员要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进行复核,如复核其工作计划、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的依据等,以判断其工作是否可信,有无质量保证。其中最重要的要看其所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在评价其质量控制措施发的基础上,检查其工作底稿,最后决定对其工作成果的利用。
三、明确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的主要内容
笔者认为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部审计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结果。由于对内部控制的评审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加之内部审计人员熟悉本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控制程序,其关于内部控制的评审结论具有较高的可信赖程度,国家审计可以在进行评价和审查之后加以利用。对于内部控制所指出的薄弱环节,要进行调查核实,看其是否确为薄弱环节,是否已采取改进措施等。例如英国审计署一工作人员在对英国电信管理办公室进行审计时,阅读了该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报告,报告指出该单位图书馆印刷和出售资料业务没有相应的存货控制和收入措施。依照这一线索对其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调查,发现确实没有相应的控制措施。延伸检查的结果是,对出售资料的收入,图书馆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会计记录不一致,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收到了影响。二是内部审计机构对下属单位进行审计的结果。如果内部审计结构对有关下属单位进行全面审计,审计人员应对其工作进行评价,评价后利用其审计工作成果,减少对下属单位的审计工作量。三是利用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线索,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在阅读内部审计报告或其它相关资料时,可以发现内部审计已发现的问题,或是其他线索,审计人员可以利用这些线索进行深入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