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创新认识及成果
1)建立了侏罗系层序地层划分方案,与以前的7个层序相比要精细得多。层序关键界面(SB、MFS、TS)是隐蔽圈闭发育的重要部位。侏罗系可划分出12个三级层序。单个层序的平均年限为5ma,单个层序厚度一般为130.1~369.8m;单个准层序组平均厚27.2m。
2)树立了等时的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展示了体系域及准层序组的时空演化历史。等时格架内的体系域位置及沉积体系的叠置样式(进积、退积与加积)、横向展布、尖灭情况等均是预测钻井之间的空白区隐蔽圈闭所依赖的地质信息。层序受坡折带控制,坡折带上、下倾方向的层序具有完整的三分结构。LST厚度向着坡折带的上倾方向逐渐尖灭,如SQ4层序的LST在Y1井为81.1m,Zh1井为71.5m,Z1井为48.3m,Z3井为36.7m,夏盐3井为0m。沉积体系也有所不同,坡折带附近发育半深湖—深湖相、斜坡扇(如Y1井的SQ4层序)、辫状三角洲以及滨浅湖,在夏盐3井及以北为辫状三角洲与滨浅湖;低位期辫状三角洲与滨浅湖限定在坡折带上、下倾方向,湖进期辫状三角洲与滨浅湖产生于远离坡折带的向陆方向,高位期辫状三角洲与滨浅湖主要在浅水沉积背景上(如浪蚀底形)。所有这些为隐蔽圈闭预测提供了技术框架。
3)识别出3条关键坡折带,指明了中部区块位于坡折带下倾方向。这些坡折带正是“S”型厚度中心与沉积中心,所发育的低水位进积楔砂体是有利的勘探目标。
4)建立了砂体模型,指出了砂体分布规律。展示了J1s-J2x沉积时期4个层序的12个体系域的砂体时空分布情况。该模型与地震反演的砂体模型相比较,砂体的细节更丰富。在Y1井J2x砂体的SQ7和SQ8两个层序共出现6条且向Zh1井区即向北方向的上倾尖灭。在Y1井J1s自下而上出现11条砂体;SQ6层序中的2条砂体向北延伸到了Z1井,意味着连通性非常好,但同时也可能表明它们不利于油气保存。砂体在Y1井、Z1井、夏盐3井发育好,成为富砂区(一是坡折带附近;一是滨线坡折)。在中部区块未钻井且位于坡折带上、下倾方向的空白区也存在LST与HST的进积砂,它们是未来的勘探新领域。
5)识别出8大古水道或水流体系,为物源体系分析提供了依据。分别是:①克拉美丽水流体系;②乌尔禾水流体系;③克拉玛依水流体系;④德伦山水流体系;⑤伦3-伦参1水流体系;⑥玛纳斯河红沟水流体系;⑦博格达山前水流体系;⑧四棵树水流体系。
6)多期(LST/HST)三角洲沉积体系迁移快、叠合好;低水位砂与深湖泥匹配好,有利成藏。低位期三角洲位于坡折带附近的上、下倾方向,高水位期三角洲进积到坡折带,湖进期三角洲向陆方向迁移并远离坡折带。因此,以前将不同时期的三角洲砂体当作一个“棒状”或“线状”形态的三角洲并处理成图无疑掩盖了等时框架下的真实沉积体系展布面貌,而且三角洲的“棒状”或“线状”形态也与现代三角洲的“三角”形态相差太远,成图不合理。
7)等时格架内的有利沉积体系为辫状三角洲与滨浅湖滩坝。识别出7大沉积体系:辫状河、曲流河、冲积扇、辫状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及斜坡扇沉积体系。辫状三角洲广泛发育。研究表明,中部区块侏罗系有利的成因砂体为辫状三角洲与滨浅湖滩坝砂。夹在大套滨浅湖富泥中的薄层(2~13cm)砾岩及其伴生的砂岩是滨岸成因的,如 D2井与 Sh3井发育典型的滨岸浪成波纹交错层理及冲洗层理,以及0.5~4cm大而完整的浅湖环境的双壳化石。
8)中3区块发育丰富的岩性-地层圈闭,坡折带下倾方向的LST与HST是最佳的勘探对象。层序界面J1b-SB1、K1-SB13与车-莫低隆起一起形成了不整合圈闭,界面上的低水位扇与低水位楔(推测的)可以构成上超型岩性圈闭。低位期及高位期的辫状三角洲形成了非常有利的沉积相带。受层序界面、准层序组、准层序等约束的砂体模型表明有两个富砂区:①中3区块-中1区块;②夏盐3井区。前者的进积、退积砂形成了典型的上超或下超型岩性圈闭。层序地层模式控制了不同位置处体系域(LST、TST和HST)的构成与发育程度。中3区块位于坡折带下倾方向,发育LST斜坡扇、很厚的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以及较厚的HST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它们均是岩性圈闭的物质基础。Y1井区钻井所揭示的丰富油气正是赋存在这些LST的岩性圈闭中。
9)中3区块未来的隐蔽圈闭可能发育在3个领域:①环车-莫古隆起的高点及南北两侧与层序界面J1b-SB1及K1-SB13相关的削蚀、上超型、风化壳等地层的不整合圈闭;②进积型三角洲的前端与后端以及未钻探的两侧空白区等的岩性圈闭;③浅部的白垩系目的层。
⑵ 创新成果评价的方法
第一阶段是同行评审。在研究的过程当中,研究者的合作者,或者其他有关联的同行,可能会对研究的课题及可能的结果发表建议和意见。在研究完成之后,研究成果通常会以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论文的评审人会对研究的成果给予评价。这个阶段的评价人,是从技术本身来进行评价的。评审人根据自己对技术的理解发表意见。评审人一般局限在比较小的范围,评价的结果取决于评审的知识结构,技术判断力,个人爱好以及利益驱动的的非技术因素,因此这个阶段的评价经常出现偏差。
第二阶段是公众评审。当论文发表以后就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当有研究人员阅读了论文, 他们会试图理解理解你的研究成果。如果他认为有价值,会做进一步的实验来验证你的结果, 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并通过论文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他们的论文当中会阐述和引用你的论文,并且吸引来更多的研究者。创新的价值通过这种方式在业界进行传播,形成影响力。公众一般都是利益无关的第三方,个人偏见的影响大大减少。如果多个不同的研究组能够得到基本一致的结论,那么这种结论的可靠性就大大提高了。但是公众的评审也会可能失灵,受到认知水准的限制,一些错误的思想也会流行,比如托勒密的“地心说”,就流行了一千多年。
第三阶段是实践检验。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创新,无论如何深奥,如何有影响力,在没有得到应用之前,它的价值是要打个问号的。在得到应用之后,并且为社会、为组织创造了价值,它的价值可被初步确认。但是仍然会出现误差。最典型的例子是瑞士化学家米勒发明的DDT(二氯二苯三氯乙烷),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DDT最初目的是用来杀虫,却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被迫时使用更具毒性的药物。DDT通过食物链进入了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作为美国象征的白头雕也曾因杀虫剂的毒杀而濒临灭绝。直到1997年,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评委会才公开 表示,为194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授予DDT的发明者而感到羞耻。
第四阶段是时间检验。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创新,成为人类知识宝库当中的瑰宝,成为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创新的价值才被最终确认。
⑶ 张克镇的创新成果
首创“生命空间学说”,从人体空间的视角认识生命客观运行规律、人内体结构及生理病理规律,容并将传统中医理论用现代科学方式进行发展与创新。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医学界奉行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仍然存在缺陷,这也是导致目前医学理论不足及诊治方法错误的重要原因,鉴于此,首次创新提出“生命—社会—自然医学”模式和认识生命与疾病规律的“宏科学观”观点。在临床实践方面,将生命空间学说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结合,建立起更为安全效捷、便于操作的全新针灸模式——“元通针法”,拓展了针灸治疗的理论与临床范围。在中医诊断方面,创新并完善了“尺肤诊断法”,即利用前臂部位的各种变化判断全身疾病,避免了病人因受药物等因素干扰造成脉象诊断的误差,提高了诊断准确率。该诊法曾在2007年全军中医药大比武现场演示,受到高度评价,并获得解放军中医药技
术能手荣誉称号。该诊法也是所有参赛选手中唯一自主创新的成果。
上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为张克镇院长颁发的“军队中医药技术能手”称号奖牌。
上图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议会为张克镇院长颁发的认证与荣誉证书,以表彰院长在促进人类健康与通过传统中医对医学知识进行探索上作出的贡献。
⑷ 创新成果的名词解释
摘要 创新成果是指企业为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将创新的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加以应用,在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上革新,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
⑸ 主要进展和创新成果
(1)利用现代冷泉和冷泉碳酸盐的研究思路,研究了黔东地区新元古界南华系下统铁丝坳组冰碛层(相当于Sturtian冰期)之上,大塘坡组底部一套黑色岩系当中的含锰的碳酸盐岩(菱锰矿、含锰白云岩)沉积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冷泉碳酸盐岩:一是通过野外的详细调查和研究,在贵州松桃大塘坡地区南华纪早期冷泉碳酸盐岩中发现了大量的、罕见的含沥青的孔洞构造、气孔构造、底辟构造、帐篷构造、上拱的纹层状构造、渗漏管构造、泥火山等典型的古天然气渗漏构造。其特征与现代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渗漏构造十分相似。另外,在相当于Sturtian冰期沉积的两界河组(南华系最底部)-铁丝坳组含砾碎屑岩中又发现多个层纹状含砾白云岩丘或透镜体,构成了从南华纪两界河早期至大塘坡早期的一个较完整的天然气渗漏沉积系统。二是通过对黔东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底部黑色含锰岩系中的菱锰矿体、白云岩透镜体进行了碳、氧、硫稳定同位素特征的研究,发现碳稳定同位素表现出强烈的负偏移,一般δ13C同位素负偏达-8‰~-11‰,充填在气孔状菱锰矿石中的沥青碳同位素δ13C值则达-30.98‰。硫同位素表现出明显的正偏移,一般δ34S高达36.9‰~57.8‰,其特征与现代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渗漏,释放与环境突变所形成的冷泉碳酸盐岩的特征十分相似。
(2)建立了新元古代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的天然气渗漏沉积成矿模式,解决了过去锰矿成因解释上生物生成环境与矿床的形成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大塘坡式”锰矿成矿理论的创新,从而开拓了该地区乃至整个华南地区“大塘坡式”锰矿找矿视野并指导锰矿成矿预测,取得了重要突破。
(3)对导致Sturtian冰期结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是保存于冰碛层中的天然气水合物突然气化、逸出,引发甲烷等气体大规模释放导致的环境灾害所致。
(4)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拓展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研究领域和时空范围,对其所导致的成岩成矿作用、环境评价的分析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⑹ 2019年中国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2019年,国家发展起得了重要成就。主要成就有克隆杂交稻种子、盾构机穿海工程、国际顶尖机场、海射型固体运载火箭发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人造太阳”等。
1 、造福世界 我科学家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
1月,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克剑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水稻无融合生殖体系,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首次实现杂交稻性状稳定遗传到下一代。该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杂志。
4 、超级装备 最聪明盾构机挑战穿海工程
离大连市中心不远,有个梭鱼湾,大连地铁5号线要穿过这个海湾,考虑到巨轮出入,不能架设跨海桥梁,因此采用海底隧道。而这项工程催生出一台超级装备。
1月18日,海宏号盾构机在大连始发,它堪称中国研发的最聪明的盾构机。海宏号盾构机是中国中铁专门为该工程研发、也是世界上现有功能最全的盾构机,核心部件设计全球领先。
5、 时速600公里 国产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
“高速磁浮列车”成为2019年点击率颇高的关键词。5月23日,我国首辆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实现了我国在高速磁浮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6、 中标ITER 中国企业为“人造太阳”装“心脏”
7月16日,中核集团收到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俗称“人造太阳”)组织中标通知书,由中核集团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工程)牵头,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参与,携手法国法马通公司等单位组成国际联合体,以工程总承包形式正式中标在法国建设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TAC1安装标段。
⑺ 着力推进改革创新,什么成果显著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战略”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党领导我国科技事业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底蕴深厚、前途广阔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展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光明前景,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作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2008年,我国把科技支撑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四大措施之一,科技在克服现实困难、创造未来繁荣中的支撑引领地位进一步强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01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这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抉择,开启了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
沿着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创新铸业的10年,面向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和国家安全等重大战略需求,科技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是创新铸剑的10年,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一批影响重大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原创成果相继涌现;是创新铸基的10年,科技改革稳步推进,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我国整体科技实力迈上新台阶,与主要发达国家不断接近,一些方面甚至成为领跑者;是创新铸魂的10年,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高,创新政策体系、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不断优化。实践证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符合科技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
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同步走、同向行的关系,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成效。当前,距离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还不到10年,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奋力投入到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新实践,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上有新的重大作为。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不竭的技术源泉。同时不断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重视协同创新,在开放合作中提升我国科技水平。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必须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从国际上看,世界范围内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新突破。全球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巨大能量正在不断蓄积。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呈现加速态势,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国际金融危机加快催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许多国家都将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层面,全球进入了空前的创新密集时代。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以科技创新的新成果开辟社会生产力持续提高的广阔空间。
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我国以较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压力,面临着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经过多年来的艰苦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结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经济结构问题与科技创新能力、人才队伍水平密切相关。如果没有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就难以真正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影响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因此,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中的战略支撑作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科技实力提升是基本前提,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是关键所在。要进一步统筹落实好科技、教育、人才三个规划纲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立足长远,超前部署,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夯实我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坚实基础。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实力提升和发展方式转变是首要任务。要更加注重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部署创新链,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共性技术突破和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综合国力提高是根本目的。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科技工作的领域越来越宽、责任越来越大。我们要紧紧围绕农业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管理、文化繁荣、生态文明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重大战略需求,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充分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根本动力也在于改革开放。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求我们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贯彻到科技领域,努力在科技改革发展上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科技体制改革始终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全过程。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市场导向的创新格局在发展中日益完善,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激励企业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科技与金融结合日益紧密。这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带来的根本性重大变化。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一些突出问题仍然制约着科技创新,特别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牵引还不足;另一方面,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强,科技创新的基础也还不牢。
解决好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在继承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科技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我们要坚决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切实加快科技改革发展步伐。
始终坚持把解决科技与经济相结合问题、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作为中心任务,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市场导向的创新格局。积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有机衔接,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强统筹协调和协同创新,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技管理科学化和资源高效利用。统筹各类创新人才发展,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建设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以人才强促进科技强,带动产业强、经济强。
完善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配套政策,总结推广相关试点政策,积极研究制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有关政策措施。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不断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健全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创新法治环境和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大力倡导创新光荣,强化科学道德建设,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创新文化土壤。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⑻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怎么填
可参考下图填写高中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
研究性学习代表成果
研究课题:“物联网时代”的特点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成果简介:
本文首先介绍了“物联网”的概念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并指出“物联网”概念已经是一个“中国制造”的概念,已被贴上“中国式”标签。伴随云计算日益普及以及人工智能(AI)技术日益成熟,物联网时代已经从 1.0 时代悄然迈入 2.0 时代。
物联网时代具有显著的特点,一是“物联网即服务”走向落地,二是物联网呈现局域化、功能化、行业化互联化,三是物联网技术设备升级,四是物联网的安全性引起重视。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已悄无声息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简单介绍了物联网 2.0 在物流、交通、家居、安防、医疗、建筑、零售等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展望了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 物联网时代 ” 的特点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摘要 通过对“物联网”的概念介绍,引出物联网时代 2.0 的基本内涵,总结出物联网 2.0 时代的基本特点,并简单介绍了物联网 2.0 在物流、交通、家居、安防、医疗、建筑、零售等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并展望了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物联网 人工智能 云计算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能够使我们的社会更加自动化,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能够整体提高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将在提升信息传送效率、改善民生、提高生产率、降低管理成本等社会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系统介绍了物联网的起源、概念及其发展,阐述物联网时代 2.0 的一些特点,并简要叙述了物联网在交通、医疗、建筑等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一、 “ 物联网时代 ” 基本内涵
1 1.1 物联网
1999 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凯文·阿什顿(Kevin Ashton)最早提出了物联网(IoT)的概念。阿什顿认为,计算机最终能够自主产生及收集数据而无需人工干预,因此将推动物联网的诞生。简单来说,物联网的理念在于物体之间的通信,以及相互之间的在线互动。
2005 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 互联网报告 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将物联网定义为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
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线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
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将物联网定义为当下几乎所有技术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实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环境以及状态信息实时的共享以及智能化的收集、传递、处理、执行。广义上说,当下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应用,都可以纳入物联网的范畴。
物联网的概念已经是一个“中国制造”的概念,它的覆盖范围与时俱进,已经超越了 1999 年 Ashton教授和 2005 年 ITU 报告所指的范围,物联网已被贴上“中国式”标签。
2 1.2 物联网时代
伴随云计算日益普及,以及人工智能(AI)技术日益成熟,推动信息科技向物联网时代转变,特别在IoT+AI 融合下,使得万物具有感知能力,物理设备不再冷冰冰,而是具有生命力,让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深度融合,继此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人类进入全新的智能社会。
物联网时代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时代。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随着“物联网”的概念从提出到发展,从实践到创新,物联网时代已经从 1.0 时代悄然迈入 2.0 时代。物联网 2.0 可以理解为 IoE(Internet of Everything),而物联网 1.0 是 IoT(Internet of Things),前者范围比后者更大,囊括的范围也更加广泛。
IoE 强调的万物互联概念是任何设备、事物都能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并在网络中彼此之间进行通讯。“万物互联”(IoE)的时代,所有的物(Everything)将会获得语境感知、增强的处理能力和更好的感应能力。
二、 “ 物联网时代 ” 的特点
与互联网时代相比,物联网时代具有显著的特点:
1、“物联网即服务”走向落地
既然叫做物联网 2.0 时代,当然是和物联网 1.0 时代有较明显的进步的。所以,物联网 2.0 时代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邬贺铨院士曾提到的“物联网即服务”走向落地。
2、物联网呈现局域化、功能化、行业化互联化
物联网既然要通过服务的方式落地,那么如何落地?此时承担落地职责的便是真正的物联网企业——物联网平台企业。物联网的人连物、物连物具有局域化、功能化、行业化互联化,各个行业应用在应用中形成对网络层的具体需求,并逐渐行业标准化。
3、物联网技术设备升级
上层应用逐渐与物联网网络层剥离开来,物联网网络支撑技术(NB-IoT、Lora 等)充分发展、百花齐放。在感知层将传感器升级为“传感器+执行器”,使“眼手”能够协调一致,发挥其更大的功能和作用。
4、物联网的安全性引起重视
物联网的安全性自这个概念提出以来,一直备受人们关注,今后,物联网的安全性将做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发展。
未来的物联网 2.0 应该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 等技术的完善,不断提升人工智能的水平,完善语言助手技术,加强物联网的安全性与信任感,外在体现就是操控方式的迭代升级。
也就是说,未来的物联网设备不再单纯依靠语音控制来进行操作,而是整合并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 等技术,这样即便我们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想法,甚至即使我们面无表情,物联网也可以了解我们的想法。
三、 “ 物联网时代 ” 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近些年,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已悄无声息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小至路由器、智能音箱、冰箱,大到汽车、工业设备,越来越多的物品都接入了物联网。
3.1 智慧物流
智慧物流指的是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支撑,在物流的运输、仓储、运输、配送等各个环节实现系统感知、全面分析及处理等功能。当前,应用于物联网领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仓储、运输监测以及快递终端。
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货物的监测以及运输车辆的监测,包括货物车辆位置、状态以及货物温湿度、油耗、车速等。物联网技术的使用能提高运输效率,提升整个物流行业的智能化水平。
2 3.2 智能交通
智能交通是物联网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利用信息技术将人、车和路紧密的结合起来,改善交通运输环境、保障交通安全以及提高资源利用率。运用物联网技术具体的应用领域,包括智能公交车、共享单车、车联网、充电桩监测、智能红绿灯以及智慧停车等领域。
3 3.3 智能安防
安防是物联网的一大应用市场,因为安全永远都是人们的一个基本需求。传统安防对人员的依赖性比较大,非常耗费人力,而智能安防能够通过设备实现智能判断。
目前,智能安防最核心的部分在于智能安防系统,该系统是对拍摄的图像进行传输与存储,并对其分析与处理。一个完整的智能安防系统主要包括
三大部分:门禁、报警和监控,行业中主要以视频监控为主。
4 3.4 智慧能源环保
智慧能源环保属于智慧城市的一个部分,其物联网应用主要集中在水能、电能、燃气、路灯等能源以及井盖、垃圾桶等环保装置。
如智慧井盖监测水位以及其状态、智能水电表实现远程抄表、智能垃圾桶自动感应等。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传统的水、电、光能设备进行联网,通过监测,提升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损耗。
5 3.5 智能医疗
在智能医疗领域,新技术的应用必须以人为中心。而物联网技术是数据获取的主要途径,能有效地帮助医院实现对人的智能化管理和对物的智能化管理。
对人的智能化管理指的是通过传感器对人的生理状态(如心跳频率、体力消耗、血压高低等)进行监测,主要指的是医疗可穿戴设备,将获取的数据记录到电子健康文件中,方便个人或医生查阅。
除此之外,通过 RFID 技术还能对医疗设备、物品进行监控与管理,实现医疗设备、用品可视化,主要表现为数字化医院。
6 3.6 智慧建筑
建筑是城市的基石,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建筑的智能化发展,以物联网等新技术为主的智慧建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前的智慧建筑主要体现在节能方面,将设备进行感知、传输并实现远程监控,不仅能够节约能源同时也能减少楼宇人员的运维。
目前,智慧建筑主要体现在用电照明、消防监测、智慧电梯、楼宇监测以及运用于古建筑领域的白蚁监测。
7 3.7 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细分概念范围很广,涉及很多行业。制造领域的市场体量巨大,是物联网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主要体现在数字化以及智能化的工厂改造上,包括工厂机械设备监控和工厂的环境监控。
通过在设备上加装相应的传感器,使设备厂商可以远程随时随地对设备进行监控、升级和维护等操作,更好的了解产品的使用状况,完成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收集,指导产品设计和售后服务。厂房的环境主要是采集温湿度、烟感等信息。
8 3.8 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指的是使用不同的方法和设备,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能力,使家庭变得更舒适、安全和高效。物联网应用于智能家居领域,能够对家居类产品的位置、状态、变化进行监测,分析其变化特征,同时根据人的需要,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反馈。
9 3.9 智能零售
行业内将零售按照距离,分为了三种不同的形式:远场零售、中场零售、近场零售,三者分别以电商、商场/超市和便利店/自动售货机为代表。物联网技术可以用于近场和中场零售,且主要应用于近场零售,即无人便利店和自动(无人)售货机。
智能零售通过将传统的售货机和便利店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打造无人零售模式。通过数据分析,并充分运用门店内的客流和活动,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给商家提供更高的经营效率。
0 3.10 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指的是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进行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精准管理和智能控制的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可实现农业可视化诊断、远程控制以及灾害预警等功能。
物联网应用于农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农业种植通过传感器、摄像头和卫星等收集数据,实现农作物数字化和机械装备数字化(主要指的是农机车联网)发展。
畜牧养殖指的是利用传统的耳标、可穿戴设备以及摄像头等收集畜禽产品的数据,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运用算法判断畜禽产品健康状况、喂养情况、位置信息以及发情期预测等,对其进行精准管理。
四、物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已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从智能安防到智能电网,从二维码普及到“智慧城市”落地,作为被寄予厚望的新兴产业,物联网正四处开花,在许多行业和领域得到应用,并悄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相关配套的完善,在未来几年,技术与标准国产化、运营与管理体系化、产业草根化将成为我国物联网发展的三大趋势。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探究性学习
⑼ 创新的成果有哪些
创新的成果有 产品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 管理创新 新技术创新 服务创新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