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复垦区成果

复垦区成果

发布时间:2022-01-23 02:49:50

『壹』 国内土地复垦研究现状

我国复垦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末还处于自然发展状态,直到1989年《土地复垦规定》的颁布才代表着我国土地复垦正式走上法制化的道路。在《土地复垦规定》颁布后,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对土地复垦进行了深入研究,如长沙黑色矿山设计研究院、冶金设计研究总院、煤科院唐山分院、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等,参与其中的专业人员也涉及采矿、地质、测量、农学、地理学、土壤学、水利学、生态学、土地规划与利用、林学等多个学科和专业。近年来,我国又先后颁布了多个与土地复垦有关的法律法规,如2006年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25号);2007年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关于组织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81号);2011年2月22日国务院第145次常务会议通过《土地复垦条例》,并在同年3月5日颁布;2012年12月11日国土资源部第4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并在2013年3月1日起施行。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完善了土地复垦约束机制,为复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大批高素质专业研究队伍的研究成果也使我国在这20 多年中的土地复垦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胡振琪(1996)认为,土地复垦模式具有导向和典范作用,并具有很强的技术特征,应结合土地复垦的任务加以取名,土地复垦模式应分为土地管理模式和复垦技术模式两大类。其具体系统结构见图1-1。

图1-1 土地复垦模式分类框图(据胡振琪,1996)

土地管理模式包括破坏的资源管理模式和复垦过程管理模式。

(1)破坏的资源管理模式。它包括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资源管理模式及生态环境管理模式,是指对破坏或退化的土地和环境,利用土地科学和环境科学中的土地及环境资源的管理方法,对破坏和拟破坏的土地及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管理的模式,即复垦前与复垦后的资源管理。对采煤塌陷地的土地资源可采取“临时用地模式”、“以地换地模式”和“集资复垦模式”。

(2)复垦过程管理模式。它包括复垦工作的宏观管理模式和单一复垦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模式,是指土地或环境行政管理部门从宏观和单一项目两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复垦管理方式。宏观管理是从总体上对复垦工作进行调控与指导,单一项目管理更侧重于项目的实施管理与质量控制。

复垦技术模式包括工程复垦模式、生物复垦模式和生态复垦模式三种。

(1)工程复垦模式,是指对破坏或退化的土地、环境采取各种整治工程(主要是土木工程),它包括许多具体的复垦工艺模式,如“挖深垫浅”、“充填复垦”、“剥离开采复垦一体化工艺”等。

(2)生物复垦模式,是指在破坏、退化或复垦的土地上迅速、高效恢复生物活性的各种措施。主要是指各种生物和农业技术(包括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技术),如各种迅速植被技术、土壤改良技术、作物生产技术、污染土地的生物处理技术等。

(3)生态复垦模式,是指在恢复生态系统的各种措施的总称。往往是利用生态学,特别是生态工程方法,恢复重建破坏或退化的生态环境。

在土地复垦模式的研究中,工程复垦模式已得到一定研究,但生物复垦与生态复垦研究还不够深入,且名词、概念不够清晰,往往会把两者混为一谈。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科学,主要侧重于研究生物有机体的结构、功能、发展、分布及生命过程;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更侧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因而相应的生物复垦与生态复垦的区别也就容易理解了,生物复垦侧重生物恢复,生态复垦则侧重于系统环境的恢复重建,但它往往也离不开一定的工程复垦和生物复垦措施,所以复垦技术模式中的这三大模式类型在某些情况下是交叉、相容的。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引起重视,生态复垦将越来越重要。

孙冠英(2004)提出了土地复垦的三点标准:①恢复到破坏前的土地利用标准。在施工前的土地征用过程中,利用工程设计和测量的地形图,测算出破坏前的土地利用程度。破坏后的土地仍以破坏前的土地利用程度为标准进行土地复垦工作,使土地适宜性、生产力及生产潜力恢复到建设以前的水平。②改造在新环境条件下的可耕土地。由于不同地区的土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因此在土地复垦时,对多宜性的土地要进行具体分析。一般情况是土地在破坏前的多宜性,经过非农业建设后,使多宜性土地发生变化。土地复垦规划时,应以最高的经济效益来决策,例如,某地矿区,既适宜种树,又适宜种草,还适宜农作。在无水利条件下,可恢复为旱作农田,种植经济作物或中草药;在有水利条件下可以灌溉,变旱地为水田。在具体决策时,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条件,拟定最高经济效益的农田为土地复垦标准。③封育土地,顺其自然。天然草原地区,土壤植被有其自然发展规律,遵循自然,顺从自然,这是最明智的决策。破坏前的土地往往具有多宜性,破坏后有所降低。提高土地某一类适宜性的利用水平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故在具体拟定标准时,要考虑复垦对象的地域差异性。在规划复垦时,将复垦费移至易于开发的土地上,将破坏的土地视为荒地进行封育,在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情况下,也可规划为现代牧场。总之,植被的重建是检验复垦成功与否的前提,土壤重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

李淑慧等(2008)研究矿区地形地貌对土地复垦的影响,提出,地形、地貌特点、地面坡度、地质、土壤及与城市的相对距离等条件决定了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地貌直接决定着其他要素的分布及变化特征。矿区土地复垦工作需要根据地形地貌进行削坡、覆土和植被恢复,根据矿区的地形、地貌特点和受损特征,可以确定复垦工程的治理措施。不同地形、地貌的场地的平整参数决定了工程实施阶段挖方量和填方量的大小。

樊文华(2011)研究了不同复垦年限及复垦植被对复垦后土壤肥力的影响,他认为: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微生物总数呈增加趋势;复垦植被的选择不仅影响复垦区水土保持情况和土壤肥力情况,还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很大;微生物数量除了与土壤的水分、温度有关,还和土地的不同利用方式密切相关,土壤的肥力和微生物数量是成正相关的。

当前,土地复垦主要解决吃饭和建设用地的矛盾。土地复垦标准既是土地复垦中的科学问题,又是生产实践中的问题。虽然我国的土地复垦技术较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疏排”、“挖深垫浅”和利用矿山固体废弃物充填等复垦技术方法仍是我国目前土地复垦中最主要的工程技术方法。但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经历了从单一型复垦到多技术手段复垦;从无组织的零星自发性复垦到有组织的自觉有计划的复垦;从传统简单的工程复垦、生物复垦、生态修复到当前比较前沿的综合复垦、超前复垦和动态复垦;从无法可依到有据可寻到不断完善的巨大变化。无论是农用地复垦、建设用地复垦还是工矿废弃地复垦,在技术和手段上都取得了长足发展。近年来,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复垦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贰』 拆旧区土地复垦项目是什么意思

拆旧区土地复垦应该隶属于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属于其的一个子项目,主要为综合整治项目规划的拆旧区(一般多为村庄及废弃的采矿用地)的复垦,将其村庄拆迁,进行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及田间道路规划,将其变为耕地,使其能够进行耕作。

(2)复垦区成果扩展阅读:

土地复垦:

第一条为了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规范土地复垦活动,加强土地复垦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第三条生产建设活动损毁的土地,按照“谁损毁,谁复垦”的原则,由生产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称土地复垦义务人)负责复垦。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无法确定土地复垦义务人的生产建设活动损毁的土地(以下称历史遗留损毁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复垦。

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复垦。

第四条生产建设活动应当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不占或者少占耕地;对依法占用的土地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土地损毁面积,降低土地损毁程度。

土地复垦应当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经济可行、合理利用的原则。复垦的土地应当优先用于农业。

第五条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土地复垦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土地复垦的监督管理工作。

『叁』 复耕与复垦的区别是什么

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在定义和内容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区别,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称为复垦。

土地复耕是指原来就可以耕种和养殖的土地
闲置后又重新使用的。

拓展资料
土地复耕在20世纪50年代末称其为“造地复田”。当时为了克服自然灾害带来的吃粮困难,矿山职工自发地在排土场、尾矿场上垫土种植蔬菜和粮食。在“以粮为纲”的年代,土地复耕的概念一般是指将废弃的土地重新开垦为农田种植农作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地复耕的内涵在扩展,即土地复耕后的用途不再仅仅是种植农作物,也可以植树造林,进行水产养殖,或是作为建设用地。
“填渣盖土”式土地复耕模式。这是土地复耕的主要方式。这种“填渣盖土”式土地复耕模式,就是通过“筑坝护区(塌陷区)、废渣回填、植树固土、盖土造田”,把塌陷耕地的土壤层挖出来,把废矿渣垫上去,在垫到离正常地面1米的地方用黄土覆盖,最上面盖上土壤层,这样就可以耕种作物了,经过一到三年的耕种,这些土地基本上就能恢复到正常的耕种状态。
土地复垦是对因采掘、建材工业发展和其他工矿废弃物堆积等而被占用或破坏的土地,通过整治改造使失去的生产能力得到重新再利用。是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采掘、建材等工矿企业与农、林、牧、渔业争地的矛盾,防止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的有效途径。
参考资料

『肆』 什么是复垦区

“复垦区”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原因造成的土地破坏,通过采取整治措施,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土地区域

『伍』 复垦是什么意思

复垦,是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由于采矿业是破坏土地最严重的行业,因此狭义的讲土地复垦是指对工矿业用地的再生利用和系统恢复。

作用:

1、是对因采掘、建材工业发展和其他工矿废弃物堆积等而被占用或破坏的土地,通过整治改造使失去的生产能力得到重新再利用。

2、是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采掘、建材等工矿企业与农、林、牧、渔业争地的矛盾,防止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的有效途径。

原则:

1、生产建设活动损毁的土地,按照“谁损毁,谁复垦”的原则,由生产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称土地复垦义务人)负责复垦。

2、由于历史原因无法确定土地复垦义务人的生产建设活动损毁的土地(以下称历史遗留损毁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复垦。

(5)复垦区成果扩展阅读

复垦标准:

1、接近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土地生产力水平

一般来说,任何一种土地资源被破坏以后,很难使其绝对地恢复成原有的状况,而只能通过尽量地减少由于破坏所造成的后果,使其达到原有的适宜性和生产力。实际上,这是土地复垦所能达到的最高标准。

2、通过复垦改造为具有新适宜性的另一种土地资源

考虑到有些待垦土地的破坏形式和程度,一般很难使其达到前一种复垦标准。往往只能拟定适应所在地环境条件下的新适宜性、新生产力与潜力水平的复垦标准。

3、恢复植被,保持其环境功能

对于某些地区来说,由于经济实力的制约或复垦工程的困难,土地复垦的目标主要是让其恢复生态系统,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土地质量的进一步退化

『陆』 复垦区和复垦责任范围有什么区别如何界定

其实复垦区和复垦责任区的区别就在于:永久征地留用和不留用两个部分。如果你做的项目,不存在永久征地。那么复垦区就等于复垦责任范围,即项目损毁面积。

『柒』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成果在土地复垦和整理中的应用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评估成果可以直接反映土地复垦和整理的成本与收益,利用该成果可以在进行土地复垦和整理前对土地的复垦和整理进行经济评价,确定如何进行土地复垦和整理工作。这样有力地推动了农用地分等定级与评估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使符合实际和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法规得到逐步完善,从而使决策层在解决农村和农业的实际问题时,有法可依,依法办事,更好地体现了公平、公正、合理原则。

1 农用地开发、复垦、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1)相关法律政策。尽管我国有相关的法律规定,但并不尽完善,操作性较差,漏洞较多。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比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落后近三十年,在执行过程中也不能做到令行禁止。当然,法律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

(2)资金保障问题。土地的复垦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所需资金因各地的情况不同而各异。以陕西省咸阳市为例,造一亩水浇地的成本一般为2400元(其中包括水利道路等配套设施),这部分资金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但面对日益紧张的财政状况,复垦土地的资金往往难以保证。另外,在造地过程中会出现一个资金缺口时期,即在用地单位的补偿资金还没有到位以前要求先造出同质量同数量的耕地,而这一资金缺口要由当地政府垫付,这对于地方财政来讲无疑是很重的负担。

(3)自然差异。土地复垦工作因自然差异性而具有地域性,以咸阳市为例:南部地区复垦的对象主要是滩涂和废旧的砖瓦厂;在中部地区复垦工作的对象为空心村、地坑院以及坡度小于25度的荒山地带;北部地区的复垦面积较大,一般为基窑、地坑院和荒山。由此也导致了复垦费用和农民复垦积极性方面的差异。

(4)产权问题。很多复垦土地由于原有土地产权的多样性而无法保证复垦投入者获得稳定的经营收益权。如滩涂、废旧的砖瓦厂、空心村、地坑院、基窑和荒山等,都可能由于原单位所有权问题而牵涉产权纠纷。在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很难调动农民开发复垦土地的积极性。因此,需要法律在产权问题上加以明确,长期不使用的土地要及时收回产权并保证复垦者的实际产权,真正体现“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

2 农用地复垦和整理的经济学分析

土地复垦和耕地后备资源整理,其实质是将现状不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地进行某种处理,使之成为能够进行农业耕作的土地的过程。究其经济学上的意义,就是一种投入和产出(收益)的关系。

复垦土地的收益为各年预期收益的折现值,只有土地预期收益的折现值大于复垦成本时,复垦项目在经济上才是可行的,否则应当重新选择复垦项目。设复垦土地需要一次性投入资金C,在复垦的第二年开始投入生产,预计复垦土地在前五年的纯收益分别是R1、R2、R3、R4、R5,且逐年增加,从第六年开始获得稳定的收益R(该收益由定级定产成果反映),设土地还原利率为i,则从复垦土地可获得的总收益为:

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工程论文集[2]

当∏>C时,该复垦项目在经济上才是可行的。反之,当∏<C时,复垦工程在经济上的净收益为负,这种情况下的复垦行为难以形成良性的经济循环,无法长期维持下去。

3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成果在土地复垦和整理中的应用

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是对农用土地的地貌条件、土壤条件、农田设施条件等方面进行分类总结,它可以起到反映土地复垦和整理的成本与收益等作用。

3.1 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可以明确土地复垦和整理所需的成本费用

《土地管理法》中规定,占用农业用地必须先补后占,占补平衡,在质量上和数量上实现耕地数量的稳定。因此从理论上讲复垦成本的高低与占用土地的产量级别有关,即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复垦土地的质量要求越高,投入的就越多,造地成本也就越高。由于各地具体情况的差异很大,《土地管理法》与《土地复垦规定》中并没有明确说明复垦后或者整理后的土地应该具备的具体条件,而只是给出了一个总的原则:“复垦标准由土地管理部门会同有关行业管理部门确定”。这样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规定的条件对破坏土地或者未利用土地进行复垦和整理,就可以方便地确定进行复垦或者整理所需的工作量,结合当地的人工费、机械费用标准进行成本的测算。但在实践中以占用土地的等级和产量来确定复垦土地的目标质量和造地成本,操作性不是很强,因为复垦土地的等级和产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力的作用过程逐渐变化,而且通常情况下新造复垦土地的产量在短期内与被占土地的产量是无法相比的。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基层土地管理部门往往实施的是造出与复垦当地普通质量的耕地相等的标准。但这样就可能在被占和复垦的土地中产生收益的差距,我们应当以收益作为最终的评价结果,就是说如果复垦后的土地等级较低,就应该增大复垦面积以达到收益相同的目标。

3.2 利用土地分等定级成果可以明确土地复垦和整理的直接产出(收益)

如前所述,一项经济行为之所以能够进行,其收益应当大于成本。但是对破坏后土地进行复垦和对未利用土地进行整理的投入往往大于土地在短期内的直接产出。对于复垦土地的成本大于预计收益折现值的情况,可以通过明确复垦土地的经营权和收益权来鼓励和带动社会上其他有能力参与复垦工作的人的积极性,对于参与复垦的人员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将政策性的复垦计划和社会中其他复垦参与者的复垦行为结合起来,做到占用者支付一部分、未来的复垦土地经营者和受益者支付一部分。当这两部分资金总和仍不足以满足复垦要求时,这个资金缺口就需要由地方财政进行补贴。当然,如果此缺口过大,那么该土地就属于目前不适合复垦或整理的土地。

利用土地分等定级成果可以预先测定此缺口的大小。设预计需复垦一块S亩的土地,造地成本为C,而占地单位为此支付的耕地复垦费用为C1,预计这块地的产出净收益折现值为V,经营者要求的利润率为i,则当C1+V÷(1+i)<C时,政府部门就必须动用其他的资金来源以保证复垦计划的顺利实施。

3.3 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在复垦和整理的法律规定中的应用

依据目前的《土地管理法》规定,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

在复垦中,“占一补一”的政策过于死板,复垦土地必须“大小质量都相同”,此项政策如何操作是个问题,绝对的讲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块土地,大小相同都不容易做到,质量就更难了,所以说这一条的可操作性较差。建议将“占一补一,占补平衡”解释为:用土地评级后的土地级别做比较,计算平均差价,实行“多退少补”的政策,或以“用面积换质量”的方法进行操作。

3.4 成果在土地复垦和整理中的应用举例———以陕西省咸阳市农用地复垦和理方案为例

3.4.1 制定方案的依据

土地分等定级成果;《耕地复垦规定》;咸阳市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案例。

3.4.2 确定标准的具体方法

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工程论文集[2]

复垦土地收益损失补偿=(平均复垦土地产量×粮食单价-投入的成本)×5……(补偿年限为五年的情况)

咸阳市三原县某村将某块农用地共2亩转作建设用地,而根据分等定级成果可知被占耕地属于旱地中的三等5级地,每年产量为350~380千克。而在当地建造一亩同等水平的地需要2400元,因此建设单位应缴纳复垦和整理费共2400×2=4800元,在没有其他的土地经营者介入的时候,新建复垦土地未来的使用权单位不变,对土地的原有单位来说,复垦费还应包括对未来土地收益减少的补偿部分,假定复垦后的土地在五年内每年的平均产量只有原来的一半,则建设单位还应支付未来五年中的收益损失部分。

即:

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工程论文集[2]

总的复垦赔偿费用为

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工程论文集[2]

3.4.3 咸阳市土地复垦和整理方案可行性分析

利用土地分等定级成果可以在进行土地复垦和整理前对土地复垦和整理进行经济评价,确定如何进行土地复垦和整理工作。

在进行土地复垦工作之前,应当按照土地分等定级成果,结合当地土地现状,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开发、复垦或整理的标准,按照此标准,估算成本费用,同时按照该等级土地的定产成果预测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后的直接收益。如果成本与直接收益之间产生较大的缺口,就需要会同政府财政部门重新确定开发、复垦和整理标准。

《耕地复垦规定》中第四条:“土地复垦,实行‘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但是,如果破坏土地的单位无能力进行土地复垦,可以通过缴纳土地开垦费的方式解决土地复垦成本来源的问题。土地开发费的计算标准应该充分考虑到被占用耕地的等级和复垦耕地的造地成本。对于复垦土地费用的收取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个合理的标准。过高的费用会增加用地单位的成本,不利于本地企业的竞争,同时还会影响到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而过低的耕地开发费用不足以完成开垦任务,也难以完成耕地保护的任务,地方复垦资金的长期短缺势必加重日益紧张的财政负担。

土地分等定级成果在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中的应用应着重于对土地复垦和整理工作中的收益和成本的比较评价中,结合社会中的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力量走政府扶持的市场道路,做到开发、复垦和整理资金由占用单位、复垦土地的经营者和使用者以及地方政府适度的分摊,形成良性的循环。

『捌』 广东省对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的要求

根据《广东省来市、源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技术指引(试行)》要求,市、县级规划成果有如下要求:
(1)规划文本及说明。在大纲文本及说明基础上,编制规划文本及说明,并按有关部门要求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2)规划成果图件。对规划大纲成果图件进行修改、完善,编制并提交如下图件成果:①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调整图;②中心城市控制范围图;③建设用地二次开发利用规划图;④其他专题分析或示意图件,包括节约集约用地情况分析图,补充耕地潜力分析图、重大建设项目分布图、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图等。
(3)县级规划数据库成果。在大纲数据要求基础上,县级规划应根据《广东省县(市)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建立规划数据库(市级、镇级规划参照执行)。县级规划数据库存成果包括数据库建设工作方案、技术方案、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元数据等。

『玖』 复垦区和复垦责任范围有什么区别如何界定求解

你这是乱滴,复垦区是你实际复垦的面积,复垦责任范围是你需要复垦的面积即破坏面积,所有复垦区<=复垦责任范围

『拾』 土地整理复垦的方法

是整理还是复垦?复垦的话又分充填复垦和非充填复垦方法,充填的有煤矸石充填或者粉煤灰充填,非充填的有挖深垫浅法,疏排法等。。。

阅读全文

与复垦区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科学院无形资产管理办法 浏览:67
注册资本金认缴期限 浏览:828
申请商标到哪个部门 浏览:762
购买无形资产的相关税费可以抵扣吗 浏览:982
商标注册被骗怎么办 浏览:160
朗太书体版权 浏览:268
大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浏览:680
马鞍山向山镇党委书记 浏览:934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