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您好,您有云南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报告么。求借阅
给发个邮箱
㈡ 水土流失的观测和普查
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比例进行抽样调查,不仅可以反映我国自然与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复杂性和特殊性的特点,而且能够保证监测结果的定量、准确与客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土流失定点监测和土壤侵蚀定量研究的积累,不仅使我国通用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开发成为可能,而且已经有了相关研究成果,能够应用于水土流失监测。我国目前已经十分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为该方法的实施提供了管理、硬件与技术保证。该方法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可根据财力状况和迫切性,确定抽样比例。一般而言,第一次投入较大,以后的动态监测都是以第一次成果为基础,可结合多种数据源尤其是遥感资料进行数据更新。
㈢ 浙江已往的遥感调查概况和成果
原浙江省地质矿产厅(浙江省地质矿产局)是浙江省最早将遥感技术应用于地质调查的部门,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就开始应用黑白航空照片解译来解决一些地层、岩性和构造问题。70年代末期,现代遥感技术引入我国不久,浙江省地质矿产局就抽调骨干,于1979年建立了浙江省地质矿产局遥感地质站(1992年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浙省地质遥感中心),是全国较早设立遥感地质专业工作机构的省份之一。20多年来,浙江省遥感地质站以及一些高等院校、科研和生产单位先后开展了《太湖流域围湖造田遥感调查》(1981~1984年)、《上海经济区海岸带遥感综合调查》(1984~1988年)、《杭州、宁波城市遥感综合调查》(1988~1992年)等工作。此外还编制了浙江省1∶20万卫星影像解译地质图系、浙江省1∶25万遥感影像地图,并配合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开展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遥感方法研究。
在土地资源调查方面,由省土地资源调查办公室组织进行(1986~1996年),利用航片或正射影像图和1∶1万地形图为工作底图,采用求积仪或计算机量算系统进行面积量算,历时10年,已基本查清了全省各县(市、区)、乡(镇)、村、场的土地总面积和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及其分布状况;查清了全省各县(市、区)、乡(镇)、村、场范围内的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权属和面积及其插花情况。此外,原浙江农业大学遥感所与绍兴市土地局曾利用TM影像图开展了1990~1996年绍兴市城镇用地扩展情况的调查工作。浙江大学大地科技开发公司与浙江省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应用分别取自1996~1998年的9景TM数据对浙江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调查(1997~1999年),编制了《浙江省1∶25万水土流失现状图》。
在海洋遥感方面,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于1978年建立的遥感应用研究室,是我国主要从事海洋遥感数据接收、处理和海洋遥感应用基础研究的单位,20多年来,先后承担完成国家和省级项目近百项,其中海洋水色遥感和航天SAR海洋遥感应用研究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亦有一定影响。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1978年在我国高校中率先建立遥感专业,在承担完成许多重要项目的同时,至今已为我国各遥感研究和应用机构培养了数百名本科生和研究生,现在他们已成为这些单位的骨干力量。
原浙江农业大学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在土壤、上地资源遥感调查、评价、规划,土壤和土地信息系统建设,水稻长势遥感监测与估产等方面开展了许多重要的工作。
综上可知,20多年来,浙江的遥感研究与应用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这些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遥感研究和应用机构及相关技术力量为我省开展国上资源遥感综合调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已完成的国土资源遥感调查工作对浙江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比较系统的浙江省国土资源遥感调查工作至今尚未开展。另·方而,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来,浙江经济飞速发展,城市、交通、生态环境等变化较快,各种人类活动对国土资源与环境的扰动和影响也日益加剧,先前的基础调查结果的现时性已受到严重制约,许多基础性图件必须得到更新。另一方面,由于受当时调查方法和技术手段等条件影响,有些重要的基础资料,例如浙江大陆海岸线和岛屿岸线的长度、面积在500m2以上的岛屿数量、海岸滩涂面积、滩涂被围垦面积及其开发利用情况等基础数据,在各种报告中往往出入很大。
此外,在以往的遥感调查工作中,尚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①缺乏从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国土资源与相关的经济、社会和人文等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价,而这方面的工作对制定浙江在新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②对遥感信息的提取主要采用图像的目视解译方法,并且未涉及深层次的GIS系统应用;③对多源遥感数据的融合及镶嵌处理等新的遥感图像分析技术的应用比较薄弱。
利用遥感宏观、动态、综合、快速、多尺度、多时相的技术优势,辅以其他技术方法,对浙江省国土资源和环境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调查研究,在我省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是集多种现代高新技术手段为一体应用于我省国土资源综合调查工作的一次较全面尝试,标志着对浙江省国土资源基础资料进行全面更新的开始。因此,它的实施与完成不仅将为浙江省的国土资源综合开发整治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新的重要基础资料,为城市化发展的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地质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和积极有效的技术服务,而且将为发展“浙江数字国上”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㈣ 水土流失定义
水土流失:指在山地丘陵台地区和风沙区,由于水力或风力作用,引起水分和土壤流失,造成土地退化的现象。狭义的水土流失也指土壤流失。每年每平方千米面积上的土壤侵蚀量以t/km2·a表示。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200亿t(平均3t/人)土壤被冲刷,其中中国占25%,而美国认为建筑业造成的侵蚀率平均为其他土地利用形式的20倍。20世纪末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约36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3,其中水蚀面积179万km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因水土流失而毁掉的耕地达4000万亩,因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以上,大中型水库累计淤积泥沙达200亿t以上。1988年广西遥感普查结果表明,全区水土流失面积3.06万km2,占全区总面积的12.9%,其中大于100km2的有58个县市,广西平均土壤侵蚀总量7401万t/a,平均土壤侵蚀模数313t/km2·a。
㈤ 中国的遥感技术取得过哪些重大成果
中国遥感技术应用现状
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从此人类以崭新的角度开始重新认识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空间信息技术是本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遥感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则是对地观测的重要手段。中国的遥感技术从70年代起步,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已发展到目前的实用化和国际化阶段,具体表现在具备了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实用化能力和全方位地开展国际合作使其走向世界的国际化能力。
* 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中国目前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国家资源环境的影响程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对国土资源进行动态监测是我国政府一贯重视的问题。我国国土资源面积大、类型多,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动态监测上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和潜在的市常如,在1980~1985年期间,我国曾利用陆地卫星MSS数据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资源调查,并按1∶50万比例尺成图,宏观地反映了我国大地资源的基本状况;1984年开始由国家土地局主持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土地资源详查工作,采用了航片和地面实地测量的方法,对农地采用1∶1万比例尺成图、林地及草地采用1∶5万比例尺成图、在西部地区利用航片与陆地卫星数据结合按1∶10万比例尺成图。但是由于区域范围大,使项目实施历时长达10年,可见实施全国的土地资源调查迫切需要高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图像。据估计覆盖我国整个国土面积需要600景TM图像,而斯波特图像则需要6000多景, 可见遥感技术在我国具有相当大的市场,因而尽快发射我国自己的资源卫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迫切的任务。“八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和农业部“国家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小组在1992~1995年的3年时间里完成了全国资源环境调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资源环境数据库,较过去开展一项单项专题的全国资源环境调查需5~10年的时间是一个很大进步。在项目实施中全部采用了90年代接收的最新陆地卫星TM图像作为主要的信息源,同时也使用了我国近年内发射的多颗返回式资源调查卫星的高分辨率图像,在大兴安岭、秦岭、横断山脉一线以东选用1∶25万比例尺,此线以西采用1∶50万比例尺进行遥感图像判读、制图及数据库建立工作。为此,须完成全国陆地部分国际标准分幅地图近500幅幅面的调查、制图与数据分析工作。除全国范围的国土资源调查外,各主要省市,如北京、天津、浙江、陕西、内蒙等许多省市自治区也开展了国土资源调查工作。
除此以外,80年代后期的“三北”防护林带综合遥感调查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遥感调查”以及“遥感技术在西藏自治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应用”等项目都是比较重大的遥感工程。但是,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来看,类似于全国土地资源调查等大型工程项目应该增加动态监测的能力,如在我国东部地区应该每年调查一次,西部地区每5年一次。可见,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遥感应用的市场是非常广泛的。
* 具有对重大自然灾害灾情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的能力
中国是自然灾害频繁且严重的国家,每年因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高达上千亿元人民币。对重大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和灾情评估,减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遥感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
我国在“八五”期间建立了重大自然灾害(洪水、林火、干旱、地震、雪灾等)遥感监测评估系统。针对洪涝灾害采用了包括陆地卫星、气象卫星和具有全天候观测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的机载合成孔径雷达遥感等多高度的立体监测手段,不仅具有监测的宏观性、动态观测能力,而且通过机-星-地实时传输系统能够实时地将灾情图像及时地传送到中央指挥部门。自1987年以来,我国先后在永定河、黄河、长江、淮河等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汛遥感综合试验。尤其是1994年在福建闽江、广东的西江和北江,1995年在鄱阳湖、洞庭湖和辽河的洪水监测评估工作中,已分别将洪水灾害的初评估与精评估的时间压缩至2天和2周。整个技术方法与流程已达到实用化水平。如在1991年太湖流域洪涝灾害遥感监测中,采用了多个时相的诺阿卫星影像、陆地卫星TM影像和侧视雷达图像,通过多时相的遥感信息复合得到了准确的灾情数据。
1987年5月发生在我国东北大兴安岭的特大森林火灾, 第一个发现火灾的是诺阿气象卫星图像。在火灾发生期间连续接收了过境的气象卫星和陆地卫星图像,每天提供火区范围、火势变化、火头位置移动、新火点出现以及扑火措施效果等方面的信息。火灾后的1988 年和1989年利用陆地卫星TM图像还进行了火烧迹地恢复的遥感调查,实现了森林火灾早期预警、灾中的动态监测、灾后损失评估以及后期的生态恢复调查的遥感动态观测,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很高的评价。
此外,我们还利用气象卫星遥感数据与地面气象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在黄淮海平原建立了旱情遥感动态监测评估系统,为农业管理、合理灌溉等提供了决策依据。
总之,中国的自然灾害之多、危害之大是惊人的,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减灾的效果是显著的,同时应用的潜力也是巨大的。
*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作物估产和林业资源调查
我国是农业大国,粮食问题是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早在80年代中期,在国家经委的支持下,以中国气象局为主组织开展了北方10省市冬小麦估产试验。这标志着气象卫星非气象领域工程化应用的开始,也是我国首次开展大规模遥感估产工作。目前利用气象卫星进行农作物估产的应用已得到了普及和深化,并形成了一种业务化的手段,估产对象也从冬小麦扩展到玉米、水稻等其他作物。
“八五”期间我国建立了主要产粮区主要农作物(小麦、水稻、玉米)估产信息系统。其中大面积冬小麦遥感估产运行系统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将整个遥感估产的各个作业环节纳入计算机系统运行,使其整体具有数字化作业能力,并能输出各种估产结果。1992~1995年近3年在黄淮海地区进行冬小麦遥感估产试验的结果表明,利用遥感技术对大面积农作物估产的精度能够达到95%以上,无论是大区域还是分省(区)估算,均能达到规定的精度指标。随着系统运行年限的累积,估产精度将会逐渐提高,运行费用也会逐年减少。同时针对国家急需了解农业种植结构变化和进行种植面积测算、长势监测和单产模型建立等的要求,对我国主要农作物进行了遥感估产,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构成了农作物估产的实用运行系统。此外,其他农作物如水稻、玉米等也都分别在江南的太湖平原和东北的三江平原建立了估产信息系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95年国家遥感中心组织力量完成了《中国农业状况图集》,采用图表相结合的方式,形象直观地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的综合水平,以及粮食、棉花、油料等方面的状况及变化,揭示了农业发展中面临的耕地减少等问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该项工作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
* 地质矿产资源遥感调查
中国的矿产资源丰富,遥感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遥感技术在区域地质填图方面的应用已比较成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在内蒙古、山东、江西、四川等省区开展的32 项1∶5万图幅的地质填图工作中,采用遥感技术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填图的质量,而且节省了填图的费用,每幅图的实际费用仅占常规方法所需费用的三分之二;在承德地区采用 TM图像进行1∶25万比例尺的区域地质填图工作中, 除建立的遥感地层单元符合1∶25 万区域地质填图单元技术要求外, 在地质构造和矿产研究方面也有更多的发现,并且大大地缩短了周期、节省了经费。这必将为我国在本世纪内实施并完成200万平方公里1∶5万区域地质填图和全国范围的l∶25万区域地质填图项目起到重要作用。
在地质矿产资源调查方面,遥感技术在我国已经从间接探测发展到了直接探测阶段,如在新疆准葛尔利用细分红外和多光谱扫描技术直接探测到了岩金矿的蚀变带,取得了利用遥感技术直接寻找金矿的重大进展。我国还利用短波红外成像光谱扫描仪在新疆进行了石油天然气资源的遥感直接探测试验。利用该遥感图像数据通过信息增强和提取,捕捉到了油气藏在地表的微渗漏所造成的烃异常,进而达到直接探测的目的。该项目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多次生产试验中得到了证实。这些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加快我国西部的开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干涉测量雷达技术已经在三峡大坝等大型工程的环境监测和油气区地面沉降等应用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中国遥感技术应用展望
“九五”期间,中国国家科委已经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综合应用研究”列为“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重中之重项目,至此遥感信息技术已连续四个五年计划被列入国家优先项目,说明了国家对遥感事业的重视。可以预见,该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将这一高新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使其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 推动业务性遥感信息综合服务体系的形成
“九五”期间遥感科技攻关的重点是在以农业资源为主体的资源与环境动态信息服务方面。届时将建立一个国家级的宏观信息服务体系,同时使对水旱灾害为主的遥感监测与评估系统走向业务化运行。
(1)国家级基本资源与环境遥感动态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
我们将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基本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建立空间型信息系统,形成每年动态更新一次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向国家高层次部门提供以国家农业土地资源、城市化发展及其动态变化为主的数字图件,其中包括1∶25万全国分及分重点区域的土地资源及其生态环境背景图件和数据;重点开发地带和大城市周边地区的1∶10万图件和相应的数据库;每年一次1∶25万比例尺的中国东部耕地与城镇动态变化图件和数据库;较为完整的全国基本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背景数据库;对国家资源热点问题,如耕地动态变化、城市化等每年提供一次专题报告等。按计划,1999年以前我们将建立网络型国家级信息服务体系,提供相应的资源环境信息及辅助决策信息,保证系统连续稳定地运行。
(2)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运行系统的完善
以水旱灾害监测与评估为重点的运行性综合监测与评估业务系统将于1999年建成并投入相关业务部门使用,使之具备定期发布全国旱情、随时监测评估洪涝灾害和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该系统具有以下功能:对突发性水灾,在系统进入状态后2天内提供受淹范围、各类土地面积等信息, 一周之内提供包括受灾人口、受淹房屋等信息的详细报告;对重点地区,实施每天一报淹没地区及面积的信息服务;在危机时刻,提供实时灾害现场图像显示和注记;从1998年开始,每10天报一次全国的旱情数据,成灾地区对农田干旱状况每5 天上报一次灾情数据;对重大森林火灾和地震等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并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 继续赶超世界遥感科技前沿
在“九五”期间按照863计划将加大向对地观测系统建设的倾斜力度,除继续强化支持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样机的研制外,还要研制开发先进机载对地观测系统。
目前海洋监测已经列入了863计划,海洋资源的遥感监测已经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它是对地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发展预警海洋灾害、监测海洋环境所急需的高技术,为建立我国海洋立体监测系统提供技术支撑,提高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能力,加速与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接轨,力争本世纪末在海洋自动观测系统、水声遥测和海洋遥感技术应用的主要方面达到90年代中期的国际先进水平。
“九五”期间我国还将支持如下四个方面的新技术研究:以高光谱分辨率遥感为主的高分辨率遥感信息对水稻的识别,小块种植面积的测定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技术研究;雷达遥感新技术在有云天气条件下对水稻和棉花的识别以及农业土地面积测算技术研究;新型遥感技术大数据量信息的快速处理、分析以及提取技术研究;以新型遥感信息为基础的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融合处理技术以及基于遥感信息提取的地理信息系统快速生成、更新技术研究
㈥ 水土流失的概述
水土流失(water and soil loss)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中国水利网络全书·第一卷》,《中国大网络全书·水利卷》,《水土保持学》王礼先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1981年科学出版社《简明水利水电词典》提出,水土流失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的作用,使之受到各种破坏和移动、堆积过程以及水本身的损失现象。这是广义的水土流失。狭义的水土流失是特指水力侵蚀现象。”
这与前面讲的土壤侵蚀有点相似,所以人们常将“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两词等同起来使用。
根据中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 ,其中:水蚀面积:165万k㎡ ,风蚀面积:191万k㎡ ,在水蚀、风蚀面积中,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面积26万k㎡ 。
在165万k㎡的水蚀面积中,轻度83万k㎡ ,中度55万k㎡ ,强度18万k㎡ ,极强6万k㎡ ,剧烈3万k㎡ 。
在191万k㎡风蚀面积中,轻度79万k㎡ ,中度25万k㎡ ,强度25万k㎡ ,极强27万k㎡ ,剧烈35万k㎡ 。
冻融侵蚀面积125万k㎡(是1990年的遥感调查数据),没有统计在中国公布的水土流失面积当中。
1991年中国国务院颁布《水土保持法》,为中国第一部专业水保技术法规,为中国水保工作者长期无法律依靠划上了句号。
2005年中国水利部在中国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科学考察。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广量大。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94.91万平方公里。严重的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恶化的集中反映,威胁国家生态安全、饮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制约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目前,全国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面积已达到107万平方公里,累计综合治理小流域7万多条,实施封育保护80多万平方公里。1991年《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国累计有38万个生产建设项目制定并实施了水土保持方案,防治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5万平方公里。
不过,水土保持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等一系列新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新期待还有一定差距,水土流失依然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㈦ 中国第一次水土流失普查是什么时候
全国水土流失普查已进行了两次。第一次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利用人工逐级汇总,得到水土流失(水力侵蚀)面积为 153 万平方公里。第二次是在 80 年代,这是我国第一次利用遥感信息源调查土壤侵蚀,查清当时全国土壤侵蚀面积 367 万平方公里,每年土壤侵蚀总量达 50 亿吨。
㈧ 中国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方
中国水土流失严重,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水土流失面积从解放初期的116万平方千米增加到近年的150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量达50亿吨以上,相当于全国的耕地上刮去1厘米厚的土层。其中氮、磷、钾肥料元素的流失量相当于4000万吨的化肥,等于全国的化肥施用量,相当于每公顷耕地冲走了375千克肥料。全国受水土流失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3。水土流失涉及全国近1000个县,主要分布在西北黄土高原、江南丘陵山地和北方土石山区。每年被输入黄河的泥沙量达16亿吨,居世界河流之冠。其下游400千米的长的河床,每年因大量泥沙的沉积,河底抬高10厘米,现在已成为河底高出周围地面的一条“悬河”。长江流域的土壤流失也日趋严重。长江流域的1.8亿公顷土地中的20%,即3600万公顷土地发生了水土流失,每年流失表土达24亿吨,其中5亿吨被带入东海。中国科学有早在1979年就发出了“长江会变成第二条黄河”的警告。
地处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总面积64万余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黄土高原平均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高达16亿吨,造成黄河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水资源紧缺,是困扰中国的生态“难题”。
㈨ 哪里有水土流失
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 ,其中:水蚀面积:165万km2 ,风蚀面积:191万km2 ,在水蚀、风蚀面积中,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面积26万km2 。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母亲河,不仅传承着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而且也养育着祖国8.7%的人口(据2000年资料统计)。然而,目前黄河的生态危机正在日益加剧,并面临着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面积增大,水污染严重,断流加剧,生存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交织的严峻形势,给流域人民乃至整个国家都发出了严重的警示。
近年来,每到春天,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黄沙自甘肃河西走廊腾空而起,从西北到东南,几乎席卷大半个中国。这个历史上曾以“丝绸之路”闻名于世的“西部金腰带”,如今,正在风沙的威胁下渐渐褪色,处处可见废弃的村庄,撂荒的耕地,成片成片枯死的林木。成了沙逼人走,生态失衡的“难民区”。生态专家在考察河西走廊后认为,这里不仅是我国风沙东移南下的大通道,而且还是我国北方主要沙尘天气的策源地之一。
㈩ 浙江省哪个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知 浙政发[1999]141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丽水地区行政公署,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有效地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减轻水旱灾害,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我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为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现将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公布如下: 一、重点预防保护区 指目前水土流失较轻,林草覆盖率较大,但存在潜在水土流失危险的区域。 (一)天目山千里岗山重点预防保护区。主要分布在:德清、余杭、桐庐、建德县(市)的西部,湖州市区的西南部,安吉、淳安县的南部和东部,临安市的中部和东北部,开化县的东部,常山、衢县的北部。土地总面积5860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1150平方公里。 (二)仙霞岭洞宫山重点预防保护区。主要公布在:江山、龙游、衢县、金华、青田县(市)的南部,武义、遂昌县的北部、西部和南部,景宁、云和县的西部,松阳县的东北部和西南部,泰顺、文成县的北部,龙泉市,庆元县。土地总面积10800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620平方公里。 上述地区要实施天然林保护,保护现有的植被和其他水土保持设施,防止乱砍滥伐,防止发生新的水土流失,同时要搞好局部地方严重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二、重点监督区 指资源开发和基本建设活动比较集中和频繁,损坏原地貌易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危害后果较为严重的区域。 (一)浙北重点监督区。主要分布在:长兴县的东部和北部,湖州、杭州市区的西部,德清县、余杭市的中西部,富阳市的中部。土地总面积2870平方公里。 (二)浙东南沿海重点监督区。主要分布在:台州市区和苍南、平阳、瑞安、乐清县(市)的东部,三门县的北部和西部,临海市的中部,温岭市的西部,永嘉县的南部,温州市区。土地总面积5480平方公里。 上述地区要搞好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防止因生产活动和城市建设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对所造成的水土流失与开发建设同步治理。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原有的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 三、重点治理区 指现有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对当地和下游造成比较严重水土流失危害的区域。 (一)钱塘江中上游重点治理区。主要分布在:开化、衢县、桐庐县的中部,淳安、缙云县的西北部,临安、永康、磐安县(市)的西部,富阳市的中西部,诸暨市的东南部,常山、龙游、兰溪、金华、义乌、东阳县(市)的大部,金华、衢州市区的北部。土地总面积15500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920平方公里。 (二)浙东丘陵山地重点治理区。主要分布在:绍兴县、上虞市的南部,仙居县的北部,嵊州、新昌、天台县(市)的大部。土地总面积5560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950平方公里。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