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柴窑最新研究成果

柴窑最新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2-01-22 02:36:25

❶ 历史上真的有柴窑么现在有实物发现么

历史上事实存在五代后周〈柴世宗〉烧制的柴窑,否则古文献就不会详细记载五代后周柴窑的特征了。其实后周〈柴世宗〉烧制的柴窑,的确有超越时代的绝品,后周柴窑有独特的(四如)特征,“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除此之外还有更神奇的两个特征,釉面滋润有细眉,底足粗黄土。朋友,如果你的瓷器都符合以上特征的,再加上你的瓷器如果是宋早期或五代瓷器,基本上可以判断符合五代后周柴世宗烧制的柴窑。

❷ 柴瓷论最权威的,专家认可的研究成果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古代文献是怎么记载柴瓷的吧。明代洪武时曹昭的《格古要论·古窑器论》中记载:“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柴氏时所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清梁同书的《古窑器考》中记载:“柴窑,后周柴世宗所烧,以其姓柴故名。后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郑州,其地本宜于陶也。宋政和,官窑亦起于汴、汝,亦唐河南道所辖之州。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足多粗黄土,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

❸ 谁是鉴赏柴窑瓷器的权威

所以现在的任何专家、藏家、学者、商家及陶瓷研究单位对柴窑瓷器的鉴赏都处在一个起跑线上。世界上任何行业都像体育运动员一样有技艺竞争突显岀他的能力而超越别人,我们在认识、研究柴窑瓷器及鉴赏它的特征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就目前世界的人们关心重视研究柴窑瓷器的人众多,人们在一个起跑线上就看谁对柴窑瓷器的认识和研究跑到最前面,并对柴窑瓷器的时代特征揭示最真实最科学最有铁证来证实它就是柴窑瓷器真品,谁有实物特征为依据谁就对柴窑瓷器就具有话语权,谁能达到这些条件谁就是鉴赏柴窑瓷器的权威!笔者既是收藏界的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要对鉴赏柴窑瓷器权威的人制定考核标准,要成为鉴赏柴窑瓷器权威的人起码要认识以下方面的特征:1. 首先你要正确认识理解柴窑瓷器实物上的时代特征,柴窑不是单一的“天青色”釉,它是多色彩釉,釉质是以矿物颜料和少量的石灰碱混合釉质,从釉面气泡形成的稀疏和明亮且大的特点证实了釉中有少量的石灰碱成分。因石灰碱成分少而致气泡层较薄,在上千年的釉质老化过程中首先突显了气泡的死亡和气泡层的破开特征。这种气泡的死亡和破开现象证实了柴窑瓷器实物存在不可逾越的时代特征和时空特征。柴窑瓷器多是矿物颜料为釉,器物胎釉在强光下不透光或微透光,这是柴窑瓷器的时代特征之一。2. 柴窑瓷器的制造工艺是失蜡法,因此胎体形成“薄如纸”,胎质是单一的瓷石原料在高温烧制岀“声如磐”的特点,胎坯面有蜡油浸迹致使釉质折射光强因此釉面有“明如镜”的视觉感,因釉质色彩如天空中的彩虹明代人们总结釉质为“青如天”。由于瓷坯是蜡模形成的原因,在高倍镜下釉下有蜡质渣的微细颗粒,胎面有油浸痕迹,在露胎的圈足处能依稀见到经烧制过的黄色油迹。3. 柴窑瓷器的纹饰工艺繁杂,器表有模印纹饰、釉下彩纹饰、釉里红纹饰(它不是唐代和元代用铜红料为呈色剂,而是用矿物颜料作呈色剂,图案的红色淡雅稳定,色彩突显自然,如人物衣服的红色和魚纹的红色均体现古代服装的古朴和写实性)。釉上金粉绘画工艺、镶嵌宝石工艺等等。4. 柴窑瓷器的绘画技法有几种:传承唐代画家周昉的“扑蝶画”技法、绮罗人物画技法、五代首创的卷云皴技法及勾勒法等等。5. 柴窑瓷器的款识多为篆体的“柴”“官”“柴世宗”等款,均以长方形彩料框显釉色字的印刷式款识。6. 柴窑瓷器曾被明代永乐朝皇宫收藏为六大名窑之首的瓷器,宣徳朝在柴窑瓷器上雕刻有宣徳年号和铭文、纹饰等图案,这种柴窑实物证实了明代大臣吕震记载的真实性,凡有明代皇家雕刻的铭文、纹饰图案、年号、镶嵌宝石的柴窑瓷器应作为柴窑标器。7. 我们根椐柴窑瓷器实物的具体特征,对柴窑的认识和研究突破了一些旧的观点而产生了一些新的观点:宋以前器无款识的观点;柴窑只是“天青色”的观点;柴窑不存在的观点;柴窑只是釉薄如纸的观点;柴窑是粗黄土足的观点;柴窑岀北地等等旧观点。新的观点是:柴窑釉色为多彩色;柴窑胎质为单一的瓷石原料;柴窑是蜡模制瓷坯;柴窑釉质为矿物质原料;柴窑胎釉不透光;柴窑釉中有稀疏的气泡;柴窑釉中有死亡气泡和气泡破开现象;柴窑纹饰有印模、釉下彩、釉里红、釉上金彩、宝石镶嵌等工艺;柴窑的绘画技法有“扑蝶画”、“绮罗人物画”、“卷云皴”、“勾勒法”;柴窑瓷器的窑址应该是景德镇窑(五代时称昌南窑)。柴窑瓷器的胎质是景德镇附近的优质瓷石;柴窑瓷器被历代皇家垄断收藏;柴窑瓷器被明代永宣朝确定为六大名窑之首;柴窑瓷器的四大特征是明代学者总结的;宋代官方没有仿制柴窑,只是民窑以旋車拉坯仿制无柴窑款识特征的柴窑并多为蓝绿釉色。8. 笔者欢迎收藏研究柴窑瓷器的人们在学术研究学术讨论问题上,对本人收藏的柴窑实物和理观点能拿岀更具有铁证的柴窑实物与理观点来推翻我的“假国宝”“伪理论”“伪国宝帮”“伪藏家”。包括北宋“易定”瓷器、南宋章生一哥窑瓷器、隋代青花瓷器。这些中国陶瓷瑰宝不因找不到它们的窑址就否定它而认为是赝品和现仿,这是对陶瓷精品极不负责任的瞎话!也是最没有水平的专家、藏家、学者!

❹ 五代陶瓷史理清,柴窑的浮出水面还将有待时日。

转帖于某位藏家的部分观点

「麻沙本」和版本目录学
麻沙是个地名,位于福建北部建阳地区。当地盛产榕树,起木质松软,适宜雕版刻印,故宋代开始盛行印书业,但因质量粗糙,常出现脱文错字,误人子弟,逐渐失去了市场信誉。“麻沙本”遂成为一个错版书刊、误人子弟的典故。
研究古陶瓷,如果对版本目录学缺乏了解,很容易犯“麻沙本”的错误。最近有人撰述文章,论及柴窑与耀州窑的关系,即是一个典型范例。
最早提到柴窑产地的文献是《格古要论》一书,该书作者为曹昭,成书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但洪武刻本今已无存,该书传到景泰七年(1456年)时,即已残缺。王佐根据当时的老个版本进行增补,修订《格古要论》,历时4载,只天顺三年(1459年)完成,刊刻于世,易名《新增格古要论》,共13卷。王佐修订《格古要论》时,距曹昭成书时间仅68年,而且有传世版本为据,王佐的修订工作做得十分认真,脱文漏字的地方均已补齐,不能补的和没有确切把握的,也都注明了“原文缺”。而王佐新增订的内容,也都注明了“后增”、“新增”。可以认为王佐的书完全保留了曹昭《格古要论》的原貌。《新增格古要论》柴窑条目注明:“出北地河南郑州”,且没有“后增”、“新增”字样,说明该条目就是曹照原书所载。
而现存最早的《格古要论》刻本是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的《夷门广牍》本,据曹昭原刻本已有209年,据王佐修订时也有141年,且该本校刻不精,伪误较多,属于“麻沙本”一类的劣质书刊,只能用于校勘参考,不能用于引经据典的学术研究。在这个刻本中记述柴窑条目时,仅对其产地记述了“出北地”三个字。而论述柴窑与耀州窑关系的人,引文都是出自《夷门广牍》本的这个“麻沙本”,却对于校刻精良的增订本视而不见。根据目前存世的各种版本来比较,仅人用《格古要论》一书,只能以王佐的增订本为据。
笔者并非写论文论述柴窑问题,仅是提出做学问应该具备版本目录学的基础常识,少走弯路,否则就要出“麻沙本”的笑话,会贻笑大方的。顺便提醒一下,研究柴窑问题,另有两本书也是不能引用的,一是《宣德鼎彝谱》,二是《宣德彝器图谱》,这两本书不但是“麻沙本”,而且是明末或清初人精心编撰的伪书。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认真读读原书,便会知其伪在何处了。
再论“麻沙本”和版本目录学
《“麻沙本”与版本目录学》一文发表后,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说谈到柴窑产地的最早文献是《格古要论》,某某专家不是引经据典地讲到,欧阳修《归田集》就论述过柴窑吗?
我原想从侧面提醒诸多研究者,少走些弯路,不想出任何人的丑,但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如果不去纠正,势必会引起诸多误会。
闲谈《归田集》一书。故宫图书馆藏书够丰富的了,但平装书中未见有《归田集》,仅在线装古籍中发现清人乔莱所著的一本《归田集》,发行量很少,且未见刊刻年代,书面有红色印章“江苏省长送”字样。如果有人能发现欧阳修的《归田集》,肯定是一个特大重要的发现。欧阳修著述颇丰,在他的著述中仅有一本《归田录》,而无《归田集》,这在文史界是尽人皆知的常识,如果我没猜错,可能使编辑同志或排字同志将“录”字误排为“集”字。欧阳修《归田录》一书仅有15000多字,共继续是115条,中华书局在1981年出版过校对注释本,李伟国同志点校相当认真,在这个点校中精良的版本中,我们找不到欧阳绪论及瓷器的一句话。我不知引经据典着引自何书,只好照抄其所谓的论述柴窑的文献如下:“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希有,得其碎片着,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晴与果实。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
稍有些文学史常识和陶瓷史常识的人,都会很容易看出其中的伪处。第一,欧阳修《归田录》一书着于1071年,欧公时年65岁,第二年便去世了。汝窑的设置是在1086年宋哲宗登基以后的事情,欧阳修不可能见过汝官窑瓷器。第二,像文中那样的诗的水平,如果是出自欧阳修之手,恐怕他也不会被后人评为著名的文学家了。第三,欧阳修不是预言家,怎么会知道宋朝会分为北宋和南宋呢,故于1072年欧阳修身值北宋中朝,如果他没在南宋时复活,怎么会说出“北宋汝窑”之语呢?总之这段文字漏洞百出,只能出于明中朝以后的某个“麻沙本”。不过也有可能使我孤陋寡闻,读书不精,如果真是那样,希望前辈和智者指出我我的错误,也让我少走一些弯路。
三论麻沙本和版本目录学
《再论麻沙本和版本目录学》一文发表后,有人问我:“即使别人引错了文献,可是你又凭什么断言那首关于汝窑和柴窑的诗不可能出自欧阳修之手呢?”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现在流行对文物的真赝对比,几乎每期的收藏杂志上都刊有相关的文章,从造型、纹饰、画风、工艺特征上,掌握真品的特征,找出赝品的败笔,从而断其真伪。这也是科学,其要领是掌握真品的特征,总结其规律。文学也有辨伪之说,且早已流行于文坛,其要领也是掌握真品特征,总结其规律,如果你多读读欧阳修的诗文,肯定也能熟悉他的艺术风格,再去辨伪应该也是很容易的事情。如果把欧阳修的诗比作官窑精品水平,则那首关于汝窑和柴窑的诗只能算普通的民窑水平,二者差距太大,一望便知。当然,详细论证每一个细节,恐怕也要写上数千甚至上万字的论文,故在此不再赘笔。但是有一点应该指出,欧阳修治学精神十分严谨,流行至今的写作掌故中,如果辑录出书,他似乎是最多的,最起码也是最多者之一。到了晚年他仍然在一丝不苟地校对自己写过的诗文,连他的夫人都感到有些厌烦了,指责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何必还要这样自讨苦吃呢?找个人帮忙抄一抄就行了。你又不是小学生,难道还怕先生来责备你吗?”欧阳修答道:“我哪里是怕先生生气,二是怕后生笑啊!我不把他抄清楚,难道还要子孙们去考辨不成?”欧阳修留下的“怕后生笑”的这段佳话,实在最耐人寻味。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没想到千年之后居然因一个麻沙本,一生治学严谨的大文学家,却被莫名其妙地推上了汝窑和柴窑的论争之中。欧阳修在天有灵,恐怕也会哭笑不得。
在陶瓷史的研究中,引用文献务必要核对原文,找到原始之处,才能做到言之有据,图省事是做不了大学问的,投机取巧找快捷方式,也难攀上顶峰。不怕前任笑,难道还不“怕后生笑”吗?

❺ 当代柴窑瓷器

柴窑,据记载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954年)河南郑州(一说开封),本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御窑,所以从北宋开始称为柴窑。但是至今未发现实物及窑址,故不在当代公认的宋代五大名窑(钧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之列。
第一种解释所讲的不是我们目前所说的柴窑,我们目前所说的柴窑就是指用木柴烧的窑来烧制瓷器
二、柴窑的特色
1.烧窑的燃料-松木,松木燃料对陶瓷有滋润作用
“景德镇柴窑”是景德镇独有的一种窑炉。这种窑体烧炉过程中形成的窑内气体氛围非常适合景德镇当地的瓷胎原料,能烧制出白里微泛青的瓷胎效果,使景德镇陶瓷具有白如玉的独特地方风格。
陶瓷是土与火的完美结合,用柴窑烧瓷与气窑、电窑造瓷,就像我们用水汽蒸馒头与用微波炉蒸馒头的区别一样,一个松软可口,一个则硬邦邦。柴窑烧瓷传统上一直采用松木,松木富含松脂,在燃烧过程中挥发出来的松脂对陶瓷有滋润作用;其烧制原理是通过不断添加柴火让温度慢慢上升,使窑中的器皿慢慢受热,加上炉内的水汽与瓷器釉料的有机结合,使烧出来的瓷器釉面含蓄、滋润。
2.柴窑烧制风险大成本高
窑炉内前端的温度偏高,后端偏低,中间温度最为适中,因此同一炉烧出来的瓷器质量有很大差异。柴窑的火候与温度依赖人工来控制,把桩师傅常常是吐一口口水到火眼里,通过口水的蒸发快慢来判断何时添柴、何时减火。
由于全凭经验,稍有疏忽就会出现“塌窑”意外,经济损失动辄以数10万元计算。所以,使用柴窑是一种高成本、高风险的烧瓷方法,没有过人的工艺、雄厚的资金不敢轻易尝试。因此,从上世纪末开始,景德镇的陶瓷烧造全部改用温度容易掌控、成本低的气窑、电窑,真正还开窑的柴窑已经非常罕见。
3. 柴窑烧成的陶瓷艺术品与一般的电窑,瓦斯窑最大的差别在于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宜接窜入窑内,在坯体上产生自然落灰的现象,经长时间的高温融合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泽温暖,层次丰富,质地粗犷有力,与一般华丽光亮的釉不同;不会重复且很难预期它烧窑的成果,若是横焰式窑,则具有方向性。因此烧成的陶瓷产品有受火面与背火面的阴阳变化与火焰痕迹。它散发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感,正是柴烧陶艺家为它着迷而投入庞大心力去追求的原因所在。
目前景德镇仍在正常生产的柴窑只有国粹宝瓷林千年官窑基地,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位掌握高仿工艺的瓷艺大师,他们在仿烧明清时期的精品古瓷时沿用了传统柴窑烧制,以此达到原汁原味还原老瓷胎面、釉面的韵味。这种“柴窑”古瓷高仿品无论从造型、瓷胎、釉料成分、画工到风格均价值和古瓷十分接近,具有较高的艺术与收藏价值。

❻ 谁知道柴窑长什么样大神们帮帮忙

产生于五代时期的柴窑,因无法发现窑址,至今尚不得见其实物,又加之缺乏确证的史料,致使这一国之重器无法定性和对之做出可靠的结论,也一直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大悬案。本文将从史料分析入手,结合与之相关的历史问题的考证,提出个人对柴窑瓷器的看法。 一、 文献记载,柴窑器应是青瓷 有关柴窑的记述,尽管是在明代开始的,但有关文献并不少见。明代早期有《格古要论》、《宣德鼎彝谱》,明中期以后至清代主要有《玉芝堂谈荟》、《遵生八笺》、《清秘藏》、《事物绀珠》、《筠轩清BI录》、《五杂俎》、《博物要鉴》、《长物志》、《调燮类编》、《相祖笔记》、《七颂堂小录》、《陶说》、《文房肆考》、《景德镇陶录》等。 上述文献,有的记述:“柴窑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有的则说:“古窑器以柴、汝为重”,有的则曰:“今之论瓷者,必曰柴汝官哥定”。可以说,自明代以来,凡论及古陶瓷的文献,大都对柴窑有记述。一种古陶器,有如此多的文献作为重品论及,尚属仅见,我们对此没有理由不引起极大的重视。 有关柴窑的记述,最早而又最为详备的见于明早期曹昭的《格古要论》。需要说明的是《格古要论》有两种版本,两书记述略有不同,一是天顺本,一是四库全书本,今据前者。《格古要论》详细记述道:“柴窑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柴氏时所烧造,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这里曹昭关于柴窑的产地、名称、由来以及主要特征的记述,是清楚且又详备的。稍后的《宣德鼎彝谱》列出古窑器二十九种,柴窑则列为诸窑之首。我们从上述文献可以清楚地看出:柴窑是一种青瓷,而且因其质量高,所以被排在汝、官、哥、钧、诸窑之首。 成书于明中晚期的徐庆秋《玉芝堂谈荟》则说:“陶器柴窑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壁同价。盖色既鲜碧,而质复莹薄,可以装饰玩具,而成器者不复见矣”。徐庆秋还认为柴窑器类越窑秘色瓷。随后,因为实物不见了,出现了柴窑究竟是厚瓷还是薄瓷的异议。稍晚于徐庆秋的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则云:“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然余未之见,且论制不一。有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薄瓷也?而曹明仲曰,柴窑足多粗黄土,何相悬也!”在这里,高濂直接提出质疑,并感叹这两种说法未免太悬殊了。此后,有关柴窑的说法愈加复杂,愈加令人非解,薄瓷也罢,厚瓷也罢,然而,关于柴窑是青瓷的记述却始终属定论无疑! 从以上引证可以看出,明早期有关柴窑的记述本来是清楚的:柴窑是一种天青色、有纹片、釉质滋润细腻、足多是粗黄土的瓷器。到了明中晚期,因为柴窑瓷器失传,才出现了关于柴窑器究竟是薄瓷还是厚瓷的异议,弄得这一问题扑朔迷离,令后人不知所云。但是,我们不应忽视一个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即:凡是论述柴窑的文献,都无一例外地说明柴窑是一种青瓷,在这一点上从无任何矛盾或疑点:“天青色”、“青如天”、“雨过天青”、“盖色既鲜碧”,都是指的青瓷。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只要认清这一点,我们就会为昭示柴窑之迷迈出可靠的一步。 二、柴窑不可能是白瓷 要弄清柴窑的真实面目,我们也离不开对唐代至五代时期我国的陶瓷状况的了解与分析。 陶瓷界一般认为是从北齐时起,白瓷开始出现,白瓷的出现,打破了古代中国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到了随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颠峰时期,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空前繁荣,瓷器市场由国内扩大到海外。对于这一时期,人们通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的瓷业特点,并以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分别作为其典型的代表。当然,这只是一个轮廓性的提法,因为除青瓷、白瓷之外,唐代还烧造了黄瓷、黑瓷、花瓷、纹胎瓷、较釉瓷等等。五代时起,瓷业生产出现了名窑林立的局面,但“南青北白”仍居其首的情况并没有改变。这样,问题也很清楚,柴窑的产地暂且不论,其或者是青瓷,或者是白瓷,二者必居其一,别无选择。 我们先来看白瓷的情况。唐李肇的《国史补》曾经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然而,到五代时,蜚声唐代的邢窑却已衰落。但是,白瓷的生产并没有因此衰落,反而呈现出名窑林立的状况。这一时期,河南巩县窑、鹤壁窑、陕西耀州窑,山西交城窑、浑源窑、平定窑,都烧制白瓷;此时的景德镇窑尚蓄势待发,而河北曲阳定窑取代了邢窑,代表了这一时期白瓷的最高水平。 从白瓷与青瓷的烧制水平来看,白瓷还是逊色的。唐代成书、经后人增补修改的《茶经》对当时的各大名窑作评述说:“越州上,鼎州次,婺(WU)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从中国陶瓷史的情况来看也是如此,自从北齐时白瓷出现以来,称雄于瓷业的仍是青瓷,直到元代,白瓷才呈现独占熬头的局面,明代时起,才形成一统天下的局面。有的日本学者曾提出柴窑很有可能是清白瓷的看法,这是不能成立的。五代时期,清白瓷的烧制水平与越窑相比就相去甚远,莫说是与“诸窑之冠”的柴窑相比了。而且,上述所列白瓷诸窑的器物无论无何,均与有关柴窑的记述不符,包括杜甫描述过的大邑白瓷在内,均属风马牛不相及。 柴窑既然不属于白瓷,那就只能是青瓷,它决不可能有另外的答案。 三、柴窑是河南青瓷 柴窑是一种青瓷,这是没有疑问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独步一时的越窑,五代时期发展到了一个全盛时期,但同时也跌入衰落的门槛。根据文献记载,钱越国有向柴荣进贡瓷的记载,但无进贡柴窑的记述。而此时的龙泉窑还处于起步阶段。越窑与龙泉窑青瓷显然都与柴窑毫无干系。 值得注意的是北方地区,不仅在白瓷的烧制方面,青瓷业更是异军突起,上述产白瓷的北方诸窑,青瓷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耀州窑,更是后来者居上,成为这一时期的佼佼者。 这里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河南一地陶瓷业的迅猛发展。早在唐代,河南就以陶瓷业发达而文明遐迩,受到朝廷的青睐。所以,成书于清乾隆年间却颇具考据之风我国第一部古陶瓷专著《陶说》就记述说:“后周都汴京,唐属河南道。考《唐书-地理志》,河南道贡瓷石之器,是其地本宜于陶也。宋政和,官窑亦起于汴,汝亦河南道所辖之州,柴窑当其在其内。”可见,柴容定都汴京,对河南一带的陶瓷业更是起了促进作用。除上列鹤壁窑、邓州窑都烧造青瓷外,我们更应重视的是钧窑的发展。至迟在五代时期,钧窑就已成功地烧制出行云流水般的窑变釉。这无疑也对与之相距不远的柴窑起了促进作用。在目前,我们虽然在郑州一带尚未发现古代的窑址,但曹昭关于柴窑出北地郑州的说法,恐怕是出处有据的。 青瓷在南北方,包括在河南一带能得到迅速发展,与古人尚青这一世俗有直接关系,所以蓝浦转引《爰日堂抄》就说:“自古陶重青品,晋曰缥瓷,唐曰千峰翠色,柴周曰雨过天青,吴越曰秘色,其后宋瓷虽具诸色,而汝瓷在宋烧者淡青色,官窑、哥窑以粉青为上,东窑、龙泉窑其色皆青,至明而秘色始绝”。因此,朱琰在记述柴窑的情形时说:“后周柴窑,柴世宗时所烧者,故曰柴窑。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据此,陈万里先生在《青瓷烧造的开始及其发展》一文中就正确指出:“据说当时有人问周世宗关于瓷器色釉的要求,周世宗说他需要的是‘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这是一种很美丽的釉色,‘雨过天青’四个字,可以代表一种青釉的特点”。 根据对史料所作的分析,包括对五代以前的陶瓷的出土物及传世品的研究成果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断定,柴窑是一种青瓷,而且其质量在包括“秘色瓷”在内的越窑青瓷之上,代表了五代时期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为“诸腰之冠”。青瓷是唐、五代及至两宋时期的“帝玉瓷”,这决不是逻辑上的推论,而是一个不争的史实。古人不仅尚青,还尚重,《肆考》云:“故有古取沉重之说”。所以,柴窑不可能是薄瓷。 柴荣在位不足六年,英年早逝,即为赵宋王朝所取代,时隔一百多年后,河南又烧制出闻名天下的汝瓷。古人在论及古代陶瓷的情况时,往往将五代的柴窑与宋代的官汝瓷并称,这就是古文献中常说的“古窑以柴汝为最重”。这清楚的说明了,柴窑的性质与汝窑是十分接近的。 四、非钧非汝的柴窑器 如果只是对柴窑做出定性的分析,而无量化作为例证,那么,其论点恐怕不足以成立。我在上文中详细引用了曹昭关于柴窑的论述。曹氏治学严谨,《格古要论》关于古窑器的记述大都是可信的,故经常为学者作为引证。《格古要论》有关古窑器的记载总共才有17种,而能详述其产地、特征的不过半数。我认为深通古窑器的曹昭是亲眼见了柴窑实物的,是柴窑瓷器的见证人,因此才能以及其精当的语言,概括而又逼真的描述出柴窑器的外部特征。目前来说,郑州一带虽然尚未有古代窑址的发现,但曹昭关于柴窑出北地郑州的说法一定是出处有据的。长期以来,由于在考古方面一直没有发现实物依据,使得柴窑器问题一直为陶瓷学界的一大悬案。 祝你好运!

❼ 什么是柴窑

五代柴窑据说为后周世宗柴荣的御窑,故称柴窑。窑址一般认为在河南省郑州一带。据文献记载,所烧瓷器“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足多粗黄土”。柴窑很可能是一个规模不大的窑址。

五代时期的柴窑,是我国天青釉瓷的创烧者,它的产品以天青釉瓷见长,瓷器表面应该是素面,釉色温润纯朴,胎体较薄,就像后人形容的那样“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柴窑创制的天青瓷生产工艺,为鼎盛发展的宋代官汝、官仿官天青釉瓷的发展开创了先河,并奠定了我国天青釉瓷生产的工艺基础。

相传柴窑器物传世不多,世有“片柴值千金”之说。但由于始终未发现窑址,因此也无法确定何者为柴窑器。

❽ 有真正的柴窑吗

可能有

有“天下第一美瓷”之誉的柴窑器,其特点被总结为:“色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现代人形容天色,大多说天蓝色,但古人形容天色则为天青色。柴世宗所说“雨过天晴云破处”,意在强调雨过天晴时天空洁净,没有尘埃,那种颜色是最接近青色的。

柴窑是五代时期后周柴世宗所烧的御窑,清代的朱琰在《陶说》中记载:“柴世宗时烧者,故曰柴窑,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然而今人从没见过柴窑实物传世,也没发现窑址。

清人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也提出了柴瓷的可贵:“今论窑器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就不可得矣。得残器碎片必为冠饰、绦环、玩具,亦足珍贵。”连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在《归田录》中亦觉得:“柴氏窑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但尽管历史上有诸多文人墨客写下过如许关于柴窑的语句,因为没有可与文字相印证的物件面世,所以有人认为柴窑根本不存在,也有一部分人认为陕西耀州窑就是柴窑,或是觉得景德镇早期的青白瓷就是柴瓷。众说纷纭之下,似乎只有一点大家是达成共识的,那就是:柴窑瓷器乃瓷器中的极品,是无数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艺术瑰宝。

那么什么是“明如镜”呢?古代流行青铜镜,古人当初对镜子的要求是能映照出人面五官,我们今天看到一些高质量的瓷器也能模糊地照出人面,柴窑制品即达到了这样一种“明如镜”的工艺技术程度。

在五代时期,耀州窑已经出现了胎质非常薄的单色釉。上面还有官、内服等款式,所以颇有一部分人将这些耀州窑出产的瓷器误认为是柴窑瓷器。柴窑的确是继承发展了耀州窑那种薄胎的传统,其器物的胎质厚薄和器件的大小成正比,但笔者以为柴窑并非耀州窑,而且“薄如纸”是一种略带夸张的描述,一种理想状态,此话的意思是指柴瓷的分量很轻,拿在手中的分量和纸差不多。

很难想象,瓷器能达到“声如磬”的艺术效果。尽管柴窑器物胎质较坚硬,但泥土做的胎质和天然的石磬还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声如磬”只能说是在同类瓷器中,柴窑出品的瓷器声音质量非常出类拔萃。不过,也有人推测,五代的柴窑瓷器瓷胎里还有其他成分的加入,否则,“声如磬”一说似乎就过分夸张了。(来源:国家文化艺术品网)

❾ 柴窑价值百亿有这么高嘛

柴窑,难觅稀有,这样集文化与艺术一身的价值是无法衡量的。但是“百亿”只是说说而已,
世界上有几个人买得起?买得起的人又未必懂得这个文化,或未必对此感兴趣,如果真的你拥有周世宗的柴窑,那么可以在有信誉的拍卖行上一见分晓。古艺术品的价值上下幅度极大,在于买卖双方的心情而定。
柴窑虽然一般人谁都未见过实物,是因为柴世宗执政仅六年,柴窑的制作年期要比之后的汝窑短得多,汝窑已是如此珍稀昂贵,柴窑就不在此话下。我们深信柴窑是的的确确存在的中国陶瓷文化中的瑰宝,流散在民间而不为人所识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研究古陶瓷的人可以很容易的找到古陶瓷传承的轨迹,自有唐钧至宋元钧瓷之间的五代末期的柴窑是个什么样子,你或许可以意会了。

❿ 传说中的柴窑存在吗,最早记载柴窑的欧阳修《归田集》竟是假的呢

01 柴窑珍贵,世不一见

因为存世量少、窑址神秘而鲜为人知的柴窑,甚至被人们怀疑是否真实存在,是不是只是一个传说。

后周世宗柴荣

当然也有人认为欧阳修是成就很高的史学家,应该不至于写假的东西。出现“北宋”一词应该是后来校印者或刊刻者自己添加上去的。当然这也只是推测。

更多人认同的是上述关于柴窑、汝窑的描写是康熙年间翰林学士高士奇关于两者的研究,蹭了欧阳修的热度而已。

阅读全文

与柴窑最新研究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三兴商标织造有限公司 浏览:657
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991
迷你世界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479
爱奇艺激活码有效期 浏览:507
医疗纠纷官司南方周末 浏览:855
公共服务类大楼的物业管理方案 浏览:284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