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优秀道德成果有哪些
需要继承和借鉴的优秀道德成果有:
1、中华传统美德
2、传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❷ 蔡守秋的主要成就
他长期从事环境资源法律和政策、国际环境资源法律和政策、可持续发展法和政策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曾参加《环境保护法》等10多项环境资源法律、法规的立法起草研究工作。曾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六五”、“八五”、“九五”规划法学重点项目等10多项科研课题。已发表190多篇论文、20部著作或教材。多次组织和主持召开全国性环境资源法学会议及环境资源法学国际会议。从1985年起招收环境政策和法律硕士研究生,从1996年起招收环境法博士生,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环境保护局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和国家重点学科(环境资源法学)的学术带头人。是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次获湖北省、武汉市社会科学和法学优秀成果奖。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0年12月授予他“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荣誉称号。代表著作有《中国环境政策概论》(1988年)、《国土法的理论与实践》(1991年)、《环境行政执法和环境行政诉讼》(1992年)、《环境外交概论》(1992年)、《环境法教程》(1995年)、《环境资源法论》(1996年)、《环境政策法律问题研究》(1999年)、《环境资源法学教程》(2000年)、《当代海洋环境资源法》(2001年)、《欧盟环境政策法律研究》(2002年)、《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调整论》(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环境资源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代表论文有《应该提倡环境道德》(1981年)、《环境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1981年)、《环境权初探》(1982年)、《论环境法与可持续原则的关系》(1992年)、《行政处理环境污染民事纠纷中的‘二论’》(1996年)、《论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影响》(1997年)、《论当代环境法学的发展》(1998年)、《环境法学理论的要点和意义》(2001年)、《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环境资源法》(2002年)、《论法学研究范式的革新──以环境资源法学为视角》(2003年)、《第三种调整机制──从环境资源保护和环境资源法角度进行研究》(2004年)。
他热心环境资源保护事业、法律事业和教育事业,对环境资源法制建设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三十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在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线,致力于推动我国的环境资源法学、环境资源政策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他是建立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在他及其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成了中国最早、亚洲最大并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的环境法研究所,成了我国最大的环境资源法学博士点、首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级重点学科。 1、《中国环境政策概论》,蔡守秋独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国土法的理论与实践》,蔡守秋独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3、《环境外交概论》,蔡守秋独著,香港中华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
4、《环境行政执法和环境行政讼诉》,蔡守秋独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中国环境法制通论》,蔡守秋与马骧聪二人合著,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
6、《中国环境法的理论与实践》,韩德培主编,蔡守秋为主要撰稿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7、《环境法教程》,蔡守秋主编,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8、《环境资源法论》,蔡守秋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环境政策法律问题研究》,蔡守秋独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环境资源法学教程》,蔡守秋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002年再版、同时在香港出版繁体本教材。
11、蔡守秋担任《外国环境法选编》丛书编委会编委,担任《外国环境法选编》(第一辑,上下册)的常务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当代海洋环境资源法》,煤炭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蔡守秋、何卫东著。2002年在香港出版繁体版。
13、《欧盟环境政策法律研究》(34.5万字),蔡守秋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中国大网络全书(环境科学卷)》(修订版,2002年4月出版),蔡守秋为环境法的副主编,并撰写了近万字的环境法词条(5条),即:环境政策;国土整治法;环境外交;环境行政复议;环境资源纠纷的行政处理。
15.《中国大网络全书(法学卷修订版,2002年版)》撰稿,共撰写5篇文章:《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法基本制度》、《环境标准》、《环境监测》、《可持续发展》。
16、《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 蔡守秋等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17、《环境资源法学》(21世纪法学创新系列教材),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本书蔡守秋教授任主编,并承担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六章的撰稿任务(约16万字)和统稿工作。
18、《环境法学教程》,蔡守秋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蔡守秋独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0、《环境资源法教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蔡守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1、《人跪狗善哉》于2011年1越20日晚在博客发布,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商榷。 蔡守秋秋著的《应该提倡环境道德》等一组论文1982年获武汉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蔡守秋等人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修订稿(讨论稿)及研究论文),1983年获武汉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蔡守秋著的《环境权初探》,1985年获湖北省法学会法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蔡守秋的自编教材《中国环境政策概论》,1987年获武汉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
蔡守秋著的《关于我国对外经济开放地区环境立法及其理论研究》一组论文,1986年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同时获1986年湖北省法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蔡守秋著的《关于环境保护制度立法研究》一组论文,1989年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同时获1989年湖北省法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蔡守秋著的《中国环境政策概论》,1991年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同时获1988-1989年度湖北省法学会优秀成果奖。
蔡守秋1993年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蔡守秋著的《环境外交概论》一书,1995年获武汉大学第七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科研成果奖。
蔡守秋著的《环境资源法论》一书,1997年获武汉大学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蔡守秋著的《关于提高武汉市环境质量的政策措施的研究》和《论建立中国式的源削减法律制度》论文,1998年6月获武汉市法学会第四次法学优秀论文(1995-1997年度)二等奖,1998年10月获“武汉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奖”。
蔡守秋著的《论当代环境法学的发展》(系列论文)》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94-1998年)三等奖,湖北省人民政府于2001年10月8日颁发奖励证书。
蔡守秋著的《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环境资源法》(1999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获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1999年优秀成果奖。
蔡守秋著的“实现环境法治的前提条件”,获“21世纪中国法治展望征文”优秀论文二等奖。
蔡守秋著的蔡守秋著的《论环境资源法学理论体系的框架》(2000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获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00年优秀成果奖。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1年1月授予蔡守秋“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称号。
蔡守秋著的《环境政策法律问题研究》,获武汉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司法部2002年优秀成果三等奖。
蔡守秋著的《环境资源法学教程》,获2002年武汉大学本科优秀教材奖。
❸ 苗莉的代表性成果
课题:2012.5-2014.12,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创业视角的微型企业发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2BGL048。
课题:2008.1-2009.12,主持辽宁省教育厅2008年度高等学校教学规划项目《基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辽宁省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08GH26。
课题:2007.12-2009.12,主持辽宁省社会学科学界联合会课题《辽宁高等教育发展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07lslktjjx-69
课题:2006.12-2008.12,主持辽宁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辽宁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课题:2002.7-2004.7,主持辽宁省教育厅项目《辽宁国企转制过程中的独立董事制度研究》,项目编号202291266。
课题:2010.1-2011.8,主持大连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连培育和扶持中小企业对策研究》,批准号10DLSK241,结题证书编号2010-241。
课题:2010.12-2011.12,主持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度教学研究项目《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YY10017。
专著:《创业视角的企业持续成长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专著:《城市就业问题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译著:《公司创新的新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编著:《企业战略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论文:《战略决策过程:批判性回顾与未来研究展望》,《管理世界》,2012(1)
论文:《管理学百年回顾与展望》,《管理学报》,2012(2)
论文:《管理学发展百年之际中国语境下的思考与对话》,《管理学报》,2012(1)
论文:《大连市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探究》,《学习与研究》,2012(1)
论文:《理论“借鉴“:意味着什么以及何时适用于管理学界?》,《管理世界》,2011(3)。
论文:《交叉处的理论构建:是扩大影响的秘诀还是一条无果之路》,《管理世界》,2011(3)。
论文:《基于Probit模型的辽宁省大学生就业难易度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10(11)
论文:《基于组织间学习的联盟设计与管理》,《财经问题研究》,2009(11)
论文:《基于扩散指数的逐步回归改进失业预警模型及实证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8(5)。
论文:《中国医疗卫生支出公平性的实证分析》,《财政研究》,2008(7)。
论文:《经济伦理学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光明日报》(理论版),2007-6-25。
论文:《三赢的弹性就业观》,《人民日报》(理论版)2007-1-29。
论文:《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观的重塑》,《中国改革报》(理论版),2007-7-17。
论文:《促进大连市失地农民就业的对策》,《辽宁经济》,2007(7)。
论文:《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对策》,《大连日报》(理论版)2006-11-29。
论文:《基于企业内创业的企业持续成长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5(2)。
论文:《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如何重点突破》,《光明日报》,2004-3-16,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之《社会保障制度》2004年第6期。
论文:《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企业未来获利能力智能综合评价》,《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4(5)。
论文:《独立董事的功能定位及制度保障》,《现代企业》,2004(8)。
论文:Intelligent Synthetic Evaluation for Enterprises Future Profitable Ability,入选”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Knowledge and Systems Sciences,2001”。论文被《工程索引》(EI)和《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两大国际检索工具收录,索引号2003BP 358EP 361。
论文:《两类管理者晋升》,《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3)。
论文:《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经济界》,2002(5)。
论文:《道德风险:医疗社会保险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国卫生政策》,2002(9)。
论文:《合肥超市恶性倒闭事件的启示》,《辽宁工商》,2001(5)。
论文:《企业内创业:国有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新途径》,《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1(6)。
论文:《发展和完善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对策》,《资产与产权》,1999(9)。
论文:《国有企业冗余劳动力自主转移的福利壁垒》,《经济管理》,1998(2)。
论文:《论隐性失业显性化的现实途径》,《经济界》,1998(3)。
科研获奖情况:
《基于组织间学习的联盟设计与管理》,2011年7月荣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
《基于DEA方法的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有效性分析》,2010年8月荣获第四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2010主题征文活动中荣获优秀奖。
《失业监测预警理论方法研究及实证分析》,2011年10月荣获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创业视角的企业持续成长问题研究》, 2008年7月荣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著作类)三等奖
《基于企业内创业的企业持续成长研究》,2007年7月荣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
《基于神经网络的企业未来获得能力智能综合评价》,2006年荣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
《城市就业问题研究》,2006年6月荣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优秀成果(专著)三等奖。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如何重点突破》,2004年荣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以企业内创业推动辽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004年荣获辽宁省第二届学术年会暨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组织晋升问题研究及启示》,2003年荣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管理者晋升问题的解析及启示》,2002年荣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其它获奖情况:
2010.12被中共大连市委高校工委、大连市教育局评为大连高校2009-2010学年度优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2010年7月“东财人 母校情”毕业纪念活动中被2010届毕业生评选为“毕业生心中最有影响力的恩师”。
2010年7月东北财经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2004年3月东北财经大学“三八”红旗手
❹ 梁树发的代表成果
1.新技术革命与唯物史观的发展(与赵家祥合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西方马克思主义辞典(主编之一)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3.马克思主义史 第3卷(主编) 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唯物史观的坚持与发展(执行主编之一)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6.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光明日报 1999年2月26日
7.谈谈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研究 1999年第6期
8.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0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0年第10期
9.卢卡奇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评析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
10.柯尔施的革命马克思主义观及其启示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3年第4期
11.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体系——一种关于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新的观察视角 浙江学刊 2004年第6期
12.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
13.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题的几点思考 教学与研究 2002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10期
14.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体的若干思考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7期
15.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实质 教学与研究 2005年第8期
16.世界历史、全球化的社会形态意义——兼论世界社会形态概念的合理性哲学研究 2005年第12期
17.科学发展观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8.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科内涵及建设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年第3期
19.西方马克思学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1期
20.马克思逝世周年纪念性话语及其启示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18期
21.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路径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2期
22. 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从划清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民族化与马克思主义“多元论”界限谈起 解放军理论学习 2009年第2期
23.“以人为本”何以是一个唯物史观的科学命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哈尔滨) 2009年第2期
24.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发展——从“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认识谈起(第一作者,合作者黄刚) 学术研究 2009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16期
25.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变化与发展——从马克思恩格斯关系的认识谈起 (第一作者,合作者李娉)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年第4期
26. 理论提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形式与可能 理论视野 2009年第12期
27. 学科化——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的互动 党政干部学刊 2010年第2期
28. 马克思恩格斯关系研究方法辨析(第一作者,合作者李慧) 江西社会科学 2010年第2期
29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的科学基础(第一作者,合作者黄刚)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年第3期
30.梁树发,于乐军. 关于“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J]. 理论视野,2010,(8).
31.梁树发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潮研究三题[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2-02(004).
32.梁树发,彭冰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的认识发展[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1).
33.梁树发. 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路径问题[J]. 理论视野,2011,(2).
34.梁树发. 共产党人要做马克思主义者——写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35.梁树发. 科学“马克思学”的意义[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36.梁树发.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基础理论[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7).
37.梁树发. 具体化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 理论视野,2012,(9).
38.梁树发.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几个方法问题[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2).
39.梁树发. 中国经验、中国式表达中的哲学解读与哲学发现[J]. 理论视野,2013,(10).
40.梁树发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推进三个结合,拓展两个视野[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0-28(B02).
41.梁树发. 试论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系统[J]. 教学与研究,2014,(1).
42.梁树发.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书写中的三个关系问题[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1).
43.梁树发.强化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J].河北学刊,2007,(4).《新华文摘》2007年第27期。
获奖成果:
1.《新技术革命与唯物史观的发展》1991年获光明杯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二等奖;
2.《马克思主义史》1997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3.《新技术革命与社会革命》、《评肢解马克思主义的几种形式》、《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分别获中国人民大学论文一等奖。
4.《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题的几点思考》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论文奖
5.《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体的若干思考》 原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6期 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2009年9月4日
6.《马克思逝世周年纪念性话语及其启示》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10.
❺ 刘景华的主要成果
一、主持或独立承担的国家级(3个)和省部级社科项目(7个):
1、200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转型时期英国经济发展中的外国人和外 国资本,经费7万元,2004-2007年。
2、199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世纪西欧城市新论 -城市与社会经济全局发展之关系的研究,经费2万元。已于2000年2月由全国社科规划办鉴定结项。
3、199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16世纪西欧城市经济研究,经费0.8万元。己于1995年3月由全国社科规划办组织鉴定结项。
4、教育部“十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第一批项目(2001年11月下达):转型时期西欧商人的社会作用和社会形象研究,经费5万元,2001-2005年,已结项。
5、国家教委“九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全额资助项目:16至18世纪社会转型时期西欧各国城市发展不同道路的研究,经费1.6万元,已于2001年结项。
6、 2000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欧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商人和商人集团研究,已结项。
7、湖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课题:转型时期商人的社会作用和社会形象研究,经费4万元,已结项。
8、湖南省教委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研究生素质教育与跨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经费1万元,已结项。
9.天津市社科基金项目(2006年下达):文艺复兴时代欧洲的科学和技术,经费0.6万元,2006-2008年。
10. 主持天津市社科规划重点研究项目:《转型时期英国的地区经济及其整合》,经费2.00万元,2008年12月。
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3个)
1、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吴于廑先生主持的“八五”国家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研究(1992年下达):郑和与哥伦布时代的东西方世界,总经费5万元。本人为子课题“东西方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负责人。
2、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200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刘明翰教授主持)研究:欧洲文艺复兴研究,总经费6万元。本人为子课题“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和技术”负责人。
3.作为主要成员参与200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侯建新教授主持):15至19世纪西欧社会过渡问题研究,项目总经费10万元。
三、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6项):
* 2008年12月,著作《走向重商时代》获天津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 2002年6月,学术专著《西欧中世纪城市新论》获“湖南省首届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二等奖”。
* 2002年4月,《西欧中世纪城市新论》获“湖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 2001年3月,《历史学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二);
* 1997年12月,《城市转型与英国的勃兴》获“湖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1992年6月,论文《十六和十七世纪英国城市经济职能的变化及其意义》获“湖南省首届社会科学(1978—1989)优秀成果奖”;
四、已出版的著作(著作18部,译著2部,未注明者均为独著,论文同):
1、《欧洲文艺复兴史·科技卷》(刘景华、张功耀著,学术代表作),48万字,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
2、《走向重商时代 —转折中的西欧商人和城市》(学术代表作),32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5月
3、《大国衰落》(刘景华主编),38万字,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4、《城市转型和英国的勃兴》(学术代表作),20万字,中国纺织出版社1994年
5、《西欧中世纪城市新论》(学术代表作),29万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6、《人类六千年》(上、下)(学术代表作),100万字,花城出版社2000年
7、《东方的‘西方’——日本国的起落兴衰》(刘景华主编),36万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
8、《梦幻帝国 ——星条旗与世界》(刘景华、赵士国),37万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
9、《‘日不落’的落日 ——大英帝国的兴衰》(刘景华主编),38万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
10、《世界思想文化名著精要》(刘景华、刘新庚),34万字,湖南师大出版社2000年
11、《世界文化典籍导读》(刘景华、王茂侠编著),30万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
12、《世界史画卷·欧洲卷》,17万字,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1998年再版
13、《世界史画卷·德意卷》,16万字,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1998年再版;
14、《世界史画卷·英法卷》(刘景华、刘启良),16万字,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1998年再版;
15、《世界思想文化名著精读丛书·历史学卷》,38万字,花城出版社2003年1月
16、《世界思想文化名著精读丛书·政治学卷》(刘景华、李群编著),33万字,花城出版社2003年1月
17、《世界思想文化名著精读丛书·文化、社会、人类学卷》,34万字,花城出版社2003年8月
18、《世界思想文化名著精读丛书·地理、旅游、探险卷》(刘景华、曹松林、隋阳编著),40万字,花城出版社2005年1月
19、《过渡期的英国城市》(薛国中译、刘景华校),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20、《美国工业设计史》(李妲莉、何人可、刘景华编译),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年
五、主编的丛书(3套)
1、《外国政体和官制史丛书》(共8部),湖南师大出版社1998—2000年出版。
2、《20世纪大国丛书》(共4部),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
3、《世界思想文化名著精读丛书》(已出6部),花城出版社2003—2005年出版。
六、发表在国家级权威刊物上的学术论文(共16篇):
* 经济社会史研究的创新者 ——庞兹和他的《欧洲中古经济史》、《中世纪城市》
载〈世界历史〉2008年第6期;
* 从经济史到经济-社会史 ——“欧洲经济社会史”研究三十年(侯建新、刘景华)
载〈世界历史〉2008年“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刊
* 文艺复兴研究成就的最新展示 ——〈欧洲文艺复兴史丛书〉前6卷的学术特色
载〈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1期
* 《人文关怀的技术体现》 世界历史 2006-5
* 《多模式的封建时代,多元化的精神文明》 世界历史 2007-3
* 《十五十六世纪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姚凯、刘景华) 世界历史 1986-3
* 《十五和十六世纪英国城市劳动者和城市资本向农村的转移》 世界历史 1986-7
* 《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城市经济职能的转变及其意义》 世界历史 1989-6
* 《近代荷兰经济兴衰演变的全景图》 世界历史 1991-4
* 《海上马车夫何以落伍?》 中国社会科学 1991-6
* 《评〈商品经济与荷兰近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 1993-3
* 《生产不足论:关于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问题的新思考》 世界历史 1993-4
* 《乡村工业发展:英国资本主义成长的主要道路》 历史研究 1993-6
* 《中世纪意大利城市衰落的经济结构因素分析》 世界历史 1996-1
* 《评〈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 1997-1
* 《转型时期西欧商人资本的独立发展和消极作用》 世界历史 2001-2
* 《<社会转型中的西欧与中国>读后》 世界历史 2002-5
* 《商人研究新视角》(刘景华、沈琦) 史学理论研究 2004-1
* 《评<新编剑桥中世纪史>》 史学理论研究 2004-3
七、其他重要学术论文(发表在其他核心刊物或重要论文集、或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被历史学年鉴评介、摘要)
* 世界历史上的大国及大国衰落问题
载〈湘潭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中世纪英国的意大利商人(刘景华、宋家臣)
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 文艺复兴欧洲科技与社会的互动 ——兼谈李约瑟难题
载〈经济-社会史评论〉第4辑(2008年10月)
* 汉萨商人在英国的活动及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刘景华、宋峻)
载〈广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
* 近代英国崛起中的尼德兰因素(刘景华、徐艳丽)
载〈史学集刊〉2009年第1期,〈新华文摘〉论点摘要2009年第11期
* 试论崛起时期英国经济地理格局的演变
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 《14-15世纪英国大众生活状况探讨》(刘景华、张道全),《长沙电力学院学报》 2004-4 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丛刊2005-5 全文转载
* 《近代欧洲早期农业革命考察》 史学集刊 2006-3
* 《近代枪炮的起源》 历史教学 2006-7
* 《欧洲印刷术与知识的大众化》 经济-社会史评论(第二辑),三联书店2006年10月
* 《中国学者对英国中世纪城市的研究评述》(刘景华、陶峻) 都市文化研究(第二辑),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 “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8月
* 《封建时代中西城市比较的几个问题》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07-2
* 《人文主义学者的技术情怀》 人文论丛(2007年辑),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 《中世纪英国市民的社会与经济生活》 现代化研究(第四辑),教育部南开大学 “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编,商务印书馆2009年6月
* 《世界历史新四分法》 全球史研究(第一辑),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主办,2008年12月
* 《前工业时期英国城市问题的研究》 世界史研究动态 1986-5
* 《领导者的地位与阶级的形成》 武汉大学学报 1986-3
* 《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问题新认识》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论丛 1986-1《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87年第2期重点摘登
* 《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述要》 世界史研究动态 1987-4
* 《乡村工业兴起与西欧的早期近代化》 长沙水电师院学报 1989-1
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丛刊1989-4全文转载
* 《中世纪晚期西欧城市危机论》 长沙水电师院学报 1990-1
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丛刊1990-5全文转载
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丛刊1990-5全文转载
* 《周围农村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衰》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0-1
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丛刊1990-4全文转载
* 《英国城市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轨迹》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0-3
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丛刊1990-10全文转载
* 《试论历史的横向发展》 长沙水电师院学报 1990-4 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丛刊1991-3全文转载
* 《15、16世纪英国城市劳动者和城市资本向农村的转移》 载吴于廑主编《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续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 《商人资本历史作用的局限性简论》 长沙水电师院学报 1991-3
人大复印资料《政治经济学:前资本主义部分》丛刊1992-1全文转载
* 《十五世纪以前中国航海技术的考察》 长沙水电师院学报 1992-4
人大复印资料《科技成就与管理》丛刊1993-3全文转载
* 《十六世纪前后英国城市经济考察》 载吴于廑主编《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三编,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
* 《关于西欧中世纪城市经济冲击农村的第二次高潮》 长沙水电师院学报 1993-3 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丛刊1993-10全文转载
* 《关于西欧中世纪城市起源问题的各种学说及其评析》 长沙水电师院学报 1994-2 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丛刊1994-6全文转载
* 《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为何夭折》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5-3 《世界史研究年刊》总第2期(1996)重点摘登
* 《论中西封建社会共同体意识的差异性》 载中国史学会编:《成长中的新一代史学 ——全国首届青年史学工作者代表大会论文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 《中世纪欧洲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考察》 长沙水电师院学报 1996-1
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丛刊1996-5全文转载
* 《意大利中世纪城市衰落的历史过程》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 1997-1
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丛刊1997-5全文转载
* 《阿拉伯人造船和航海技术考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7—3 《中国历史学年鉴》1998重点评介
* 《重新认识中世纪天主教的历史地位》 武汉大学学报 1997-6
* 《论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8-6
* 《世界文化概论》 载何祖健主编《大学生文化名著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 《霍尔顿“后封建社会”理论评述》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 1998-1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研究》丛刊1998-4全文转载
* 《关于西欧中世纪城市冲击农村的第一次高潮》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 1999-1 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丛刊1999-6全文转载
* 《从对自然的认识差异到真善美观念的不同 ——中西文化观念比较一说》文明比较研究 创刊号(2000),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大文明比较研究中心主办
* 《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过渡某些问题的再思考》 载侯建新主编《经济-社会史:历史研究新方向》,商务印书馆2002年。
❻ 周启超的个人成果
[专著]
[ 1] 《俄国象征派文学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1993年
[ 2] 《俄国象征派文学理论建树》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 3] 《“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 4] 《现代斯拉夫文论导引》,25万字,河南大学出版社即出
[ 5] 《跨文化视界中的文学文本/作品理论研究-----当代斯拉夫文论与欧陆文论大家名说论衡》
40万字,已交稿并通过专家鉴定,鉴定等级:优秀
[评论集]
《守望白桦林——20世纪俄罗斯文学散论》昆仑出版社1998年
[论文集]
《对话与建构》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4年
[译著]
[ 1] 罗曼·罗兰 著《莫斯科日记》漓江出版社 1994年(该书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译文受到好评)
[ 2] 瓦·勃留索夫 著《燃烧着的天使》(合译) 哈尔滨出版社 1994年
[ 3] 安·别雷等 著《吻中皇后》(合译)哈尔滨出版社 1994年
[ 4] 莱蒙托夫 著《当代英雄》漓江出版社 1995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5年
[ 5] 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孪生兄弟》,收入世界文学名著文库《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 6] 米·巴赫金 著《俄罗斯文学讲稿》,收入《巴赫金全集》卷四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 7] 米·布尔加科夫 著《孽卵》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年;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7年
[ 8] 魏列萨耶夫 著《生活中的果戈理》(合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 9] 果戈理 著《鼻子》、《伊万·伊万诺维奇与伊万·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收入《外国幽默讽刺小说选》(下),花城出版社2004年
[10] 瓦·哈利泽夫著《文学学导论》(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2008年再版
[论文]
[ 1] 《类型学研究:定位与背景》,载《中国比较文学》,1997年第3期
[ 2] 《“类型学”》,载《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版;1998年,第2次印刷
[ 3] 《“白银时代如是观”》,载《世界文学》,1999年第2期(该文被《新华文摘》1999/6 全文转载)
[ 4] 《直面原生态检视大流脉》,载《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
[ 5] 《“比较诗学”何为?》,载《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第3期
[ 6] 《“复调”-----巴赫金文论关键词》,载《外国文学》,2002年第4期
[ 7] 《“解构”与“建构”,“开放”与“恪守”——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文论建设的基本表征》,载《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 8] 《开放中有所恪守 对话中有所建构——关于文学理论学科建设的一点思索》,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该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6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2003/7转载)
[ 9] 《独特的文化身份与“独特的彩色纹理”——双语作家纳博科夫文学世界的跨文化特征》,载《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4期
[10]《超越国界的角色转换——“20世纪侨民文学”的文化功能刍议》,载《译林》,2003年第6期
[11]《徘徊于审美乌托邦与宗教乌托邦之间——果戈理的文学思想轨迹刍议》,载《外国文学评论》, 2004年第4期
[12] 《理念上的“对接”与视界上的“超越”——什克洛夫斯基与穆卡若夫斯基的文论之比较》,载《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第4期
[13]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载《外国文论简史》,刘象愚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4] 《文学理论:“跨文化”抑或“跨文学”——关于文学理论的境况态势与发育路向的反思》,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1月。(该文被《新华文摘》2006/11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2006/6全文转载)
[15] 《“形式化”·“语义化”·“意向化”——现代斯拉夫文论中“文学性”追问的不同路经之比较》,载《新疆大学学报》(哲学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2006/11全文转载)
[16] 《反思中整合,梳理中建构——国外文学理论现状的一份检阅报告》,载《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该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5 转载)
[17] 《多声部当代外国文论译介》/载《文景》2007/3
[18] 《现代斯拉夫文论----文学理论跨文化的一个案例》,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3
[19] 《文学理论跨文化的一个标本----略论现代斯拉夫文论的价值》,载《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4
[20] 《“开放”与“恪守”,“解构”与“建构”----今日俄罗斯文论气象剪影》,载《文学理论前沿》第六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1] 《巴赫金的文本理论略说》,载《江西社会科学》2009/8
[22] 《在反思中深化文学理论——“后理论时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问题》,载《江苏社会科学》2009/6
[主编]
[ 1] 《俄罗斯“白银时代”精品文库》四卷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
[ 2] 《果戈理全集》九卷本,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 3] 《新俄罗斯文学丛书》8种,昆仑出版社1999年
[ 4] 《世界小说名家名篇名译·大众丛书》(30种),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至2005年
[ 5] 《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第一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 6] 《当代国外文论教材精品系列》(第1辑四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2007,2008两次重印)
[ 7] 《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第二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 8] 《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即出
[编著]
《爱伦·坡传》,台北业强出版社1996年
[编选]
[ 1] 《果戈理精选集》,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
[ 2] 《20世纪全球文学经典珍藏·外国短篇小说经典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 3] 《布尔加科夫中短篇小说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2009年
[获奖情况]
[ 1] 专著《俄国象征派文学研究》,1995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青年科研优秀成果奖
[ 2] 论文“直面原生态 检视大流脉”,200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2000—2002年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 3] 专著《“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研究》,200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2003-2005年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 4] 论文“文学理论:‘跨文化’抑或‘跨文学’——关于文学理论的境况态势与发育路向的反思”,2009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2006--2008年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 5] 主编《果戈理全集》九卷本,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这是果戈理全集第一部中文译本)
获第五届全国外国文学图书出版二等奖
获第十三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
获第四届安徽图书奖二等奖
❼ 谁有2010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名单
2010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出
2010年度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于日前评审结束,共评出荣誉奖5项,等级奖177项,其中:一等奖16项,二等奖99项,三等奖62项。现将等级奖中一、二等奖予以公示,时间9月14日至16日。
电话:0371—65904172
省社科优秀成果评奖办公室
2011年9月13日
2010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篇目
一等奖(16项)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陈江风等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论 王少安等
中国中部农区发展研究 李小建等
文化强省与中原崛起战略 李庚香
18岁成人仪式教育:进展、问题及改进建议 王北生等
20世纪50年代党风廉政建设问题研究
——制度分析的视角 李义凡
梁启超与中国书法 金玉甫
文化软实力的维度 王桂兰等
创新型河南建设与高等教育战略转型 严全治等
体制转变增添发展动力
——关于济源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苏长青等
中原经济区研究 喻新安等
论构建“中原经济区” 朱夏炎等
中国控告申诉检察管理模式研究 张国臣等
历史与现实的追问
——英国教师在职教育的发展与动因研究 杜 静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 安国楼等
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丛书(儒学与中国政治、中国
古史传说的英雄时代、殷商甲骨文研究) 李玉洁等
二等奖(99项)
政治·文化·翻译 朱耀先等
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 赵 杨
把握内涵 研究受众 拓宽路径 扎实推进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孔国庆等
大学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王 凌
在城乡统筹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王建国
文艺的理想不能脱离现实 张乐林
积极发展壮大循环经济 李东升
公共行政正义研究 杨冬艳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有新思路 陈明星
实现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有机统一 赵保佑
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战略选择
——关于构建中原经济区的调研与思考 赖谦进等
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研究 何云峰
传统与现代 张改娥
乡土写作的可能性 张鸿声等
六言诗体研究 卫绍生
循环经济下企业的运行机制研究 王 晶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 王浩斌
反思与重构:大学制度伦理研究 张开洪等
意识形态结构与中国当代文学
——《文艺报》(1949-1989)研究 武新军
文化基因与社会变迁
——中国社会主义路径走向的民族文化解析 赵传海
新兴媒体受众消费行为研究 方雪琴
美术鉴赏 刘世声等
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城镇密集区发展研究 刘荣增
真实的背后
——中国电视纪录片话语分析 邢 勇
从政治到文学:建安文人业缘的历史走向 张振龙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研究 李世书
黄淮流域生态系统管理法律制度研究 陈晓景
大学尊严的意义、构成与维护 郑永扣
劳动合同法理论与实务研究 袁绍义等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论研究 曹玉涛
转型期中国女性职业变动研究 蒋美华
灵宝西坡墓地 马萧林等
水法概论 王国永等
诺顿环境实用主义思想研究 田宪臣
转型与升级
——郑洛工业走廊发展研究 刘道兴等
中国保证保险制度研究 何绍慰
诗学语言学研究 周瑞敏等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赵有军
法治城市建设研究 丁同民
环境伦理与和谐生态 田文富
农村发展策论 白选杰等
英语教学方法及教学研究 刘立娥等
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
——以中原地区为考察中心 刘朴兵
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 张国臣等
汉民族形成之研究 李龙海
农民工资性收入问题研究 杨云善等
图书馆知识转移与共享 周九常
河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苗长虹等
中国宪法结构研究 黄建水
中原崛起的软实力支撑研究 程振凯等
公务员心理健康导论 张海芹
民事诉讼契约研究 张嘉军
《甲寅》与《新青年》渊源新论 孟庆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及其规律研究 林志友等
中国妇女通史(民国卷) 郑永福等
世界电影史概论 曹毅梅等
英国政治思想史 阎照祥
城镇化进程中乡镇政府职能研究 王艳成
会计信息传导效率研究 李晓东
中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困境及解决途径研究 杨 雪等
民办高校品牌战略研究 杨雪梅
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理念与文化精神 汪振军
课程教师论 邱德乐
民间经典文化书系(7本) 孟宪明等
社会转型中的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
——以河南省延津县为表述对象 赵成福
现实、历史、逻辑与方法: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
初探 蔡建东
媒体的力量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研究 王永恒
教育学视阈中的人
——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思考 刘黎明
企业空间演变
——基于传统农区工业化的微观分析 宋 伟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张兴茂
传承的使命: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问题研究 李申申等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理论与实践探索 李培林
教师精神文化研究 李清臣
包容性增长理念与单位管理创新 聂世军
应急物流理论与实务 韩 松
在改革、革新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试论二十多年来中共理论创新和越共理论思维革新
于向东
《走进河南档案》丛书 王国振等
国有大型企业技术创新关联机制研究 杨 俊等
日本德川时代货币制度研究 周爱萍
后危机时期河南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林宪斋等
法律英语 胡光全等
犹太律法的渊源 饶本忠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及其评价问题的理论思考 郭学德
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及其经济补偿研究 牛海鹏
报纸采编考评研究 李增生
现代中国文学漫步 姬学友等
明代官员给谥中的特殊现象解读 田 冰
中国剪纸艺术欣赏与创作 朱晓红等
二语中的非宾格动词被动泛化及其发生机制 李素枝
多重主体策略下的自我命名
——论五四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基督 郭晓霞
量词“丛”和“簇”的认知语义考察 鲁 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发展历程的反思 刁玉华
大学语文 王建庄等
区域金融的协调发展与短板效应解析 田 霖
中国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的耦合机理
分析——基于VAR模型的动态实证分析 刘 瀑
音乐鉴赏新编 朱英萍
当代文艺理论的媒介研究“转向”
——从艾布拉姆斯接着说 李 勇
河南省能源人才发展战略 胡卫民等
中原文化概论 贾文丰等
三等奖(62项)略
❽ 李无未的学术成果
(一)汉语语音史、汉语音韵学史
1.日本大矢透《韵镜考》“要说”寻绎。《古汉语研究》2008年3期。
2.近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6期。
3.中日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学术差异。《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4期。
4.日本学者越南汉字音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5.日本学者的汉梵对音译音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6.日本汉字音时间层次及其确认的证据和方法。中国社科院《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 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6年第2期。
7.日本佛教“声明”与汉字音声调考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5年第7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3期。
8.日本学者满(女真)汉对音译音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5年第10期。
9.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近代音关系研究。《音韵文献与音韵学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4月。
10.《词韵》音系声调。董琨、冯蒸主编《音史新论-庆祝邵荣芬先生八十寿辰学术文集》,学苑出版社,2005年5月。
11.日本《汉吴音图》所见《中原雅音》。《音韵文献与音韵学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4月。
12.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上古音关系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4年3期。
13.《中原雅音》的体例问题。《音韵论丛》,齐鲁书社,2004年1月3日。第七届汉语音韵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音韵学会编。
14.日本学者日本语汉字音与汉语中古音关系研究。《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3期。
15.清末日本学者北京官话“四声之辨”(日文)。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日本文艺研究》第 56 卷第2号。2004年9月。
16.日本学者的《韵镜》研究。《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4期。
17.《中原雅音》研究的起始时间问题。中国社科院《中国语文》2004年第3期,商务印书馆。
18.日本学者对朝鲜汉字音的研究。中国社科院《民族语文》2004年3期。
19.日本学者对《中原音韵》及相关韵书的研究。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第30辑,商务印书馆2004年11月。
20.《辨音纂要》所传《中原雅音》。中国语言学会主办《中国语言学报》第11期,2003年9月。商务印书馆。获吉林省政府第五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
21.明抄本《辨音纂要》初探。国家图书馆《文献》2003年1期。
22.对外汉语教学课本编写中的“变调”标记符号问题。(合作)《汉语学习》2003年6期。
23.新时期音韵古籍整理的简要回顾与思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6期。
24.从几组数据看南宋孙奕俗读声调的变化。《语言文字学论坛》(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25.退溪次韵朱子《武夷棹歌》问题。东方诗话学会编《诗话学》第3、4辑合刊。韩国梨花社2002年1月。第二次东方诗话学国际学术会议(香港浸会大学)。大会报告。
26.南宋孙奕俗读“平分阴阳”存在的基础。台湾《声韵论丛》第10辑,台湾中国声韵学会与辅仁大学主办,学生书局2001年5月。由本人在台湾第十八届声韵年会的大会(台湾台北,2000年5月)上宣读。
27.《中原音韵》与吉安方音。《第六届汉语音韵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
28.释“平中清浊,仄中抑扬”。东方诗话学会编,《诗话学》第2辑。韩国梨花社1999年10月。大会宣读,韩国大田忠南大学1999年7月。
29.《醒世姻缘传》“挺”字与今东北方言〔t‘iN〕音。《汉语学习》1998年第3期。
30.南宋孙奕俗读“入注阴平”性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
31.《九经直音》“明本”两种例说。《语苑撷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
32.南宋孙奕俗读“清入作去”考。中国社科院《中国语文》1998年第4期,商务印书馆。获吉林省政府第四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1)。获第五次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中国古文献学”博士生二等奖(1999,一等空缺)。
33.《九经直音》北图藏本三种叙说。《语言研究》1998年6月刊,第五届汉语音韵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
34.南宋已“平分阴阳”证。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21辑,商务印书馆1998年10月。在中国语言学会第八次会议上宣读。《中国语文》1995年5期《会议纪要》。
35.南宋孙奕音注“浊上归去”问题。《庆祝金景芳95寿辰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4月。
36.南宋《示儿编》的俗读音。《延边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37.南宋《示儿编》音注“俗读”的“入注三声”性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3期。
38.南宋《示儿编》“声讹”的正音性质。《语言研究》1996年6月刊,中国音韵学会第9次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
39.南宋《示儿编》音注“浊音清化”问题。《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1期。
40.《九经直音》反切的来源及其相关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1期
41.韦应物诗韵系。《延边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42.《山海经校注》“珂案”音释献疑。(合作)《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4年第2期。
43.《九经直音》反切与《经典释文》正读考异。《语言研究》1994年6月。中国音韵学会第8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
44.“图们”的口语读音及其来源。《东疆学刊》1993年第3期。
45.《汉字古音手册》订误举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年第1期。
46.《晋书音义》的“协韵音”。《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1期。获吉林大学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
47.王昌龄诗用韵。《延边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48.岑参高适诗韵系异同比较。《延边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在中国音韵学会第六次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上宣读。
49.岑参诗韵谱。《语言文学论文集》,延边大学出版社19990年12月。
50.《醒世姻缘传》诗词用韵考。《烟台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51.《<韵镜>校笺》跋。杨军《<韵镜>校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52. 清末中日学者北京官话“变调”意识。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语学研究》(开篇)第26辑,2007年5月。
53. 十九世纪末叶北京官话声调初探——以日本人编《官话指南》为依据。(合作)《近代官话
语音研究》,语文出版社,2007年2月。
54.日本传统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6期。
55. 高本汉用“二手资料”构拟《广韵》检讨. (合作)《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
56.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和工具书。《汉语学习》2007年第6期。
57.日本汉语音义书语音研究。《杨耐思先生80寿辰庆祝文集》,2011年1月,中华书局。
58.南宋《九经直音》“萧豪韵”的构成。(合作)《继往开来的语言发展之路》论文集,语文出版社,2008年2月。
59.《正音捃言》音系声母的特点。(合作)《语苑撷英——唐作藩教授八十寿辰祝贺论文集》,2008年2月。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
60.高畑彦次郎对高本汉《切韵》研究的修订与补充。(合作)《当代语言学》2010年4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1年2期全文摘编。
61.南宋《九经直音》“支思韵”问题。(合作)《中国语言学报》第14期,2010年10月。商务印书馆。
62.清初韵书《五音通韵》构拟问题。(合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3期。
63.当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0年2期。
64.日本汉语上古音研究。《古汉语研究》2010年第2期。
65.现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0年2期。
66.日本汉藏对音译音研究.《民族语文》,2010年第6期。
67.满田新造对高本汉《切韵》研究的批评意识。《中国音韵学》第16次会议论文集,九州出版社,2012年3月.
68.《<韵镜考>:日本江户后期韵镜学的构建》,《古汉语研究》2012年第2期。
69.《日本<东音谱>(1719)所记汉语方音问题》,韩国《中国东南方言与中韩文化》(6),韩国文化社,2013年2月。
70.《韵镜》与日本明治人名命运预测。《中国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
71.贺知章《回乡偶书》诗“衰”字音。《延边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1-2期。
72.唐代古体诗的“叶韵”问题。《延边大学函授教育》1992年第1期。
73.从用韵看《药性赋》产生的时代。《延边医学院学报》(社科)1992年第1期。
74.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学点音韵知识。《吉林教育》1989年2-3辑。
75.重建清代东北方音史:向混沌求新知——评邹德文教授《清代东北方言语音研究》。《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76.《韵镜》研究史上的四条“主线”。《中国音韵学》(厦门大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
77.清末民初东北官话语音系统——以新发现日本明治汉语课本为依据。中国社科院《方言》2013年第4期。
(二)对外汉语教科书、汉语史、东北方言、古书校勘
1.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会话”课本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4期。
2.汉语史研究的基本理论范畴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从中国语教科书“序”“跋”看朝鲜时期的语言教学意识(韩文)。韩国《韩华学报》总46期,2006年2月。
4.《醒世姻缘传》与吉林方言词语探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2期。
5.校点严可均《全晋文》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4期。
6.《周礼》“诸侯之邦交”断句正误。国家图书馆《文献》1998年第4期。
7.《庄子》“v.o.以.o”句及其变式。《东疆学刊》1990年第1期。
8.走向系统研究东北方言的第一步。(合作)《汉语学习》1989年第3期。
9.谈唐诗中的“何事”。《东疆学刊》1988年3期。
10.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研究的基本问题。《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1期。
11.中国学者与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的刊行。(合作)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2007年第3期。
12.19世纪朝鲜汉语教科书语言的干扰。(合作)中国社科院《民族语文》2007年5期。
13. 日本汉语口语语法研究的先声——读1877年刊行的《支那文典》。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第37辑,商务印书馆2008年6月。
14.《满洲土语研究》与20年世纪30年代东北方言。《东疆学刊》2010年第2期。
15.日本明治后期北京官话语法理论——《清语文典》。厦门大学国学院《国学集刊》第三辑,2011年3月。
16.仓石五四郎对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翻译的意义。刁宴斌主编《黎锦熙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暨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10年5月。
17.《日本“军用”东北方言教学意识——读1933年(增订版)<日满会话>》。韩国汉阳大学《汉语方言研究论文集》,2010年4月。
18.清末民初北京官话语气词例释(合作),《汉语学习》2011年第1期.
19.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古今考,《中华读者报》2008年6月27日。
20.《马氏文通》与广池《中国文法》——清末中日汉语文言语法理论体系的建立。《厦门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21.《晚清东北方言词语考订》(合作),《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3期。
22.《清末民初北京口语词汇及其汉语史价值》(合作),《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2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2年第7期。
23.《试论汉语史研究史评理论范畴》,《东疆学刊》2012年第1期。
24.《日本明治后期<支那语学>月刊传播北京官话的历史意义》,《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期。
25.《汉语史研究系统要素视角理论范畴》,韩国中国言语文化学会《中国言语文化》创刊号,2012年2月。
26《日据初期台湾闽南话会话课本教学和汉语史价值》(合作),《台湾研究集刊》2012年第4期。
27..《日本明治后期北京官话语法教学理论---读1905年版<清语文典>》,《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中华书局,2012年7月。
28.《东亚语言学视阈的汉语史研究》,《东疆学刊》2013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4年第1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第6期)
29.《冈氏之中国文典》(1887):日本汉语文言语法体系初次构建,《复旦学报》2014年。
30汉语现代语言学理论体系的最初构建——日本《现代中国语学》(1908)的意义(同李逊合作)。《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1期 。
31朝鲜朝汉语官话质正制度考论(同张辉合作), 《古汉语研究》2014年第1期 。
32. 14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东亚国际通语——汉语之应用(第二作者,同张辉合作),《延边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
(三)古代礼仪制度及其它
1.退溪不讳言“诗以随俗”解。东方诗话学会编《诗话学》第5、6辑合刊。韩国梨花社2004年10月。第三次东方诗话学国际学术会议(上海大学)。大会报告。
2.西周觐礼初探。《遯亨集——吕绍刚教授古稀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3.春秋聘问的衰变。《金景芳百年诞辰纪念文集》,2002.9.吉林大学出版社.
4.春秋朝觐的衰变。《东疆学刊》2002年第3期。
5.周代朝聘制度简论。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儒学年鉴》,2001年创刊号,商务印书馆,2001年10月。
6.战国时期朝聘制度的破坏。《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4期。
7.退溪家礼“循俗”问题(韩文)。韩国《退溪学报》第107期,2000年12月。又收入(韩国)柳宁夏编选《退溪先生礼学论文集》(仅6篇),《退溪学报》别刷本。陶云会社2001年7月发行。
8.略谈西周会盟制度。《延边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9.商代朝聘及其相关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1期。
10.晚清文人对朝鲜使臣“中华意识”的感知。日本创价大学《创大中国论集》第14辑,2011年3月。
11.《清客新话》:日本对马藩尉探问清初“新知”——福建“漂海唐船”日记的意义。《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1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明清史》2013年第5期。
这其中包括少部分与他人合写论文。还有其它已发表论文近20篇。论文发表后,或被转载、论点摘编、引用、评述多次。 (一) 专著
1.《音韵文献与音韵学史》,专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6月。被列为日本广岛大学文学部中国语史教科书,授课教授狩野充徳。
2.《周代朝聘制度研究》,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书评《揭示周代朝聘制度》,见《光明日报》2006-07-04 。2006年9月获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太原)。2007年11月获福建省政府第7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历史学3等奖. 2007年11月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台湾《经学论丛》专门介绍。《清代朝觐制度研究》等几十种著作引述.
3.《宋元吉安方音研究》,专著(与李红合作),2008年6月,中华书局出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5年1月完成,2005年2月通过专家鉴定。日本《日本中国学会报》2009年介绍。2009年11月获福建省政府第7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历史学3等奖。刘晓南《宋代四川语音研究》等论著引述。
4.《中国历代宾礼》,专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9月。几十种著作引述。
5.《日本汉语音韵学史》,专著,商务印书馆,2011年12月。日本语学会《日本语研究》、《古汉语研究》、《中华读者报》、《中国社会科学报》、《辞书研究》、日本中国学研究会《日本中国学会报》(2012)等报刊均有述评。2013年10月12日获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2等,中国语言学最高奖项,又获福建省第10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2013年12月。同时,获厦门市第9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张玉来、潘钧、陈东辉、陈宁、耿军等引用。
6.《汉语史研究理论范畴纲要》,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列为博士生教科书。
7.《东亚视阈汉语史论》,专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
8.《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课本语音研究》,专著,合作,商务印书馆,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2年完成。鉴定等级为优秀.
9.《日本近现代汉语语法学史纲》,专著,商务印书馆,2014年。
(二)编著
1.《汉语音韵学通论》,教材,编著,主编,列入国家级“十五”教材出版规划(2002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被国内外多所大学列为研究生教科书或参考书。
2.《古代神童考录》,编著(与陈家祯合作),延边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
(三)编校
1. 《音韵学论著指要与总目》(上、下,140万字),主编,作家出版社,2007年1月。日本权威的《日本中国学会报》2009年介绍,是国内外汉语音韵学论著目录收罗最为全面的工具书。冯蒸列为学习汉语音韵学必读书。
2. 《语言文字学论坛》(第一辑),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3.《古代汉语》,教材。合作编写,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曾被吉林省八所大学中文系采用。
4.《对外汉语教学论著总目》(80万字),主编(合作),作家出版社,2008年5月。《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读者报》等均有书评。
5. 《对外汉语教学论著指要》(70万字),主编(合作),作家出版社,2008年5月。。《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读者报》等均有书评。
6.《黉门钟吕》,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7.《韩非子》(译注、校勘,3人合作),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3。
8.《后汉书》(译注、校勘,3人合作),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6。
9.《全晋文》(点校,2人合作,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10.《日本汉语教科书汇刊(1912年前)》,主编,四十册,中华书局,2013年。
11.朱熹口语文献语言通考(四种,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合作),合作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
12.《中国历代礼仪制度文化丛书》(五种,《中国历代婚礼》、《中国历代葬礼》、《中国历代家礼》、《中国历代宾礼》、《中国历代祭礼》),第一主编(与张黎明合作),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9月。台湾义守大学列为通识课程教科书。几十种著述引用。
13.《新编古代汉语》,国家级教材。合作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14.《大一中文课堂》,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
15.《海洋文明与汉语语言文字书写》,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16.《东亚汉语史书系》,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
17.《黄典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主编(与叶宝奎教授合作),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
18.《中国音韵学》(厦门大学与中国音韵学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
另有其它4种编著。这其中包括少部分与他人合写者。
❾ 如何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几千处的儒释道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世界所有文化中最优秀的,是圣人们为专慈悲后世而属留下来的珍贵财产,早已被证明过其永恒的正确性。本来跟社会主义文化没有区别,并且更好落实。现在人断章取义,把一些民俗类的封建糟粕误认为是传统文化,不认真理解传统文化的实质和核心,不按儒释道文化来建议社会主义文化,几乎处处碰壁,处处受障碍,成本越来越高,又何苦呢?所以现代人若要真正吸收儒释道传统文化,一定要放下现代人自傲的架子,深入到经典里面去,并且认真做到,那么中华文明的复兴一定指日可待!
❿ 袁勇麟的成就
袁勇麟教授撰写的39万字的《20世纪中国杂文史》(下),是国内外第一部全面研究近50年来中国大陆和台港杂文的学术论著,1997年11月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后,在学术界、杂文界、出版界引起很大反响,1999年10月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0年12月,荣获福建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999年11月获福建师范大学优秀科研项目特等奖和福建师范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师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教育报》、《文汇读书周报》、《中华读书报》、《文艺报》、《杂文报》、《文学评论》、《杂文界》等20多家报刊发表了有关书讯和评论。1999年4月7日,《文艺报》在京召开《20世纪中国杂文史》研讨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杂文界》也刊发了研讨会消息。何西来研究员在《一部有开拓性的文体专史》的文章中指出:“这部专史用一半的篇幅论述了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年来杂文发展的曲折历程,这也是有开创性的研究。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要对这一阶段的杂文作深入的探究与历史的描述,其实是难度最大的。另外,把台、港、澳的有代表性的杂文家也收入百年考察的视野中来,进行叙述与评论,这在大陆学者的杂文专史研究中,亦属难能可贵。”俞润生编审在《回眸历史展望未来》一文中认为:“这部专著论述建国后杂文的挣扎和沉寂,有近12万字篇幅;论述新时期杂文的繁荣和拓展长达27万字,这两部分加起来就是39万字,可以说是一部建国后的杂文史。作者把这样长的篇幅融入《20世纪中国杂文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作者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史识重要表现,也是作者站在世纪之交回眸历史的意义所在。”“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新时期杂文的繁荣和拓展’中分别介绍了香港杂文和台湾杂文的情况,并进行了必要的评述。这就克服了以往由于搜集资料的困难而付诸阙如的缺憾,不但开拓了研究的领域和视野,而且起到填补空白的开启之功。”
袁勇麟教授1997年-1999年在复旦大学中文博士后流动站期间完成的出站报告《当代汉语散文整体观》(2002年6月由上海三联书店改名为《当代汉语散文流变论》出版,10月再版,2003年获福建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被以著名学者章培恒教授为首的专家委员会评为优秀成果。章培恒教授指出:“《当代汉语散文整体观》是一个填补空白的项目,把当代国内外华文作家的散文做整体性的研究,既能阐发华文作家在当代的活力,也将进一步阐明国内外汉语散文的特色及其发展趋向,其意义也很重大。这两项研究全都需要搜集大量材料,也需要具备敏锐的理论概括力。袁勇麟同志较好地完成了这两项研究,显示出他在这两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水平。因此,本站专家委员会认为他在站期间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优秀的成绩。”陈思和教授认为:“出站报告以广阔的学术视野和丰富的资料构筑起中国大陆、台湾、港澳以及世界华文等四大板块的汉语散文创作,这是中国第一部有份量的华文散文史的研究,无论是资料的奠基还是学术研究的深度,都是第一部有价值于后世的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后,《人民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当代作家评论》、香港《文汇报》、《大公报》、《文学世纪》等20余家报刊发表评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袁勇麟教授1999年10月14日在第十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上宣读了出站报告的“导论”部分《当代汉语散文的人文背景》,受到与会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著名学者的充分肯定,《台港文学选刊》1999年第11期刊发此次会议的综述文章中特别提到该论文“从语言研究出发,以新的美学视角介入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中,探讨了海外华文文学的人文背景、文化精神以及民族的家园意识等一系列内涵丰富的问题,在这一研究领域构筑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刊《华文文学》主编吴奕锜教授在2000年11月举行的第十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近20年来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述评》中,也认为:“袁勇麟的《当代汉语散文的人文背景》等文章,或是从当代的语言哲学,或是借助后殖民批评等不同角度去阐释他们对世界华文文学的崭新理解,无疑已经站在了当今的学术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