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覆盖面很宽的技术,是多种技术、特别是通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融合、渗透的结果。多媒体技术又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标准和文献更新迅速。因此,要编写一本好的多媒体技术教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
真正的多媒体技术所涉及的对象是计算机技术的产物,而其他的单纯事物,如电影、电视、音响等,均不属于多媒体技术的范畴。
2. 如何利用多媒体在小组成果展示阶段进行有效指导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和不断深入,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问题,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则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多媒体教学集声、光、色、像、图等多种元素为一体,以其灵活的表现形式和良好的交互性能,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效率。所以我们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使硬件建设尽量满足现代化教学要求。然而,目前还有一些教师由于缺乏对多媒体教学的科学认识,未能有效使用这种教学手段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现就如何利用多媒体有效地进行辅助教学简要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如何科学选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多媒体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不是要求任何内容、任何教学环节都适合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是要有目的性。现代教育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或效率,因此,无论什么方法,能最有效地使学生在认识上和行为上产生预期的变化才是好办法。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多媒体教学方案,设计各环节的教学程序,准备各方面的素材。
二是要根据需要而定。多媒体的使用是为教学需要服务的,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以教材为依据,确定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内容与环节,同时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示材料间的配合。选材、设计展示过程,使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兴趣、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三是确保实用性。运用多媒体教学从硬件、软件,再到课件的设计和制作,都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如果有更经济、省时、省力的媒体可代替,则不必要非使用多媒体这种形式。
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认识水平,寻找最佳的结合点,合理选用多媒体技术。许多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或社会实践或生活经验中已经具备的,或只需教师简单指导便能理解的,就不需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如何充分展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优势
多媒体的使用关键主要解决教学中其他教学手段所实现不了的问题,能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展示其特有的功能优势。
(一)能够灵活地交互演示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促进师生双向互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习思路和学习效果,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通过交互按钮的控制,让学生对一时不能理解的内容,在交互演示中得到启发和理解,弥补了以往在黑板上板书或采用挂图对静态画面进行讲解的不足,使学生教学互动中实现共同成长。
(二)能够即时展现细节内容
运用多媒体教学还能对一些隐蔽的、过快的、容易忽视的现象进行分解、放大,让学生能观察到平时无法看到的细节,从而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如,在物理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快录慢放展示足球受力的形变及运动方面的变动,让学生反复观察,反复感知,并学会由表及里的观察方法,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
(三)能够模拟演示微观、抽象的事物
化学学科中关于分子、原子等微观世界的内容很抽象,学生较难懂。教师花费很多口舌,学生也只能从理论层面上掌握学习内容,很难对分子、原子获得感性认识。但如果使用多媒体,就可以突破这一学习难点。如教初三化学《水分子的运动》一节,要求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水的三态变化”,学生很难想象出在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是如何不停地运动,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会不会发生变化等问题。学生的想象、讨论与理解等只能局限于语言描述。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能化静为动、变小为大,将学生由宏观引人微观的世界,通过形象的动画(水在三种状态下,水分子的不同排列方式及运动情况)消除了学生心中的疑惑。模拟演示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加深了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及运动的理解,也为学习以后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有在化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模拟演示一些有毒、有害的实验和无条件完成的实验等,都能体现出其他教学手段所实现不了的功能。
当然,多媒体独特的功能优势远不止这些,像语文教学中对描述的美丽景物的展现,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历史学科中对历史人物及其典故的再现,给学生以博古论今的感悟。生物教学中对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模拟演示,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等。
三、如何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效结合
无数实践证明,多媒体在课堂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但它毕竟是工具和手段,它只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而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要努力实行与传统教学的有效结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与系统、规范的板书相结合。
教学板书是中小学最通用一种教学手段。课堂上无论是教师口语讲授、教具演讲、实验教学都离不开板书的配合,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的教案,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启发思维、发展智力都能起到重要的点化作用。而有些教师却把一些必要的“板书内容”做到课件中,这对学生充其量只是一种“视觉暂留”,不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重难点,更不利于学生头脑中知识体系的构建。如,在教初中语文《秋魂》一文时,在背景音乐渲染的良好气氛下,用课件给学生展示秋季动态景色的变化,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但板书同时不可缺少,文中七个片断所揭示了秋天的七种品质,需要学生自己体会、概括形成板书,完成学习重点。如果将设计好的板书内容直接用屏幕展示,就会限制学生的思路,不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在板书完成后,用课件特效展示“魂”的内涵为目的,从而解决教学难点,所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完全排斥传统的板书,根据教学需要得两种手段巧妙结合使用将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与生动的“语言”和良好的“体态”相结合
传统教学的优势表现在言传身教,教师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中,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教师需要研究特有的姿态、语言,体态对学生的影响。如何处理好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从而形成适合多媒体环境下教师特有的教态、语言等,形成自身特色。因为多媒体长于直观形象和过程的展示,如果一味地在这一方面过于偏重,学生长时间的面对荧屏,缺乏人与人之间直接的、生动的感情交流,久而久之会感到厌倦,还会影响到其理性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应适当结合一定的讲授,借助传统教学有益的方面,使学生对教学知识进行条理化、系统化,把直观与语言、姿态、体态等相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的进步。
(三)与必要的实验和静态模型相结合
运用现代的教育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用计算机模拟一些复杂的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但模拟实验无法全面体现实验的作用,不能以此取代真实的实验,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实验与静态模型,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刺激,以达到对物质及变化本质的深刻认识。并且在参与实验探究及演示静态模型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直接动手实践,感受操作体验,提高实验动手能力等,这是多媒体所替不了的。教育心理理论也认为,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利用和协调学生的多种感官才能取得最佳学习效果。为此运用多媒体教学要与一定的实验及静态模型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3. 目前,多媒体技术的研究热点有哪些
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在网络上更好更快的传输图象和数据
4. 什么是多媒体技术,他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多媒体技术是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乐、音效等数字资源通过编程方法整合在一个交互式的整体中,具有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动态形式表现出来,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留下深刻印象。多媒体技术能够利用多种交互手段,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播讲变成互动的双向信息交流。它极大的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传统方法,符合人们在信息时代的阅读方式。
多媒体技术用途广泛,可用于:企业宣传--商业演示光盘;教学培训--教学培训光盘;产品使用说明--技术资料光盘;软件系统放在触摸一体机中可用于商场导购、展会导览、信息查询等用途。
所以,多媒体手段往往被广泛用于教育,广告等宣传领域。是企业宣传,产品推广的利器,它的主要载体是CD-ROM光盘,多媒体触摸屏,宽带网站等。
5. 多媒体技术的研究内容
多媒体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及发展趋势
[日期:2005-09-02] 来源:中央电化教育馆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一、多媒体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
自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正在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特别是由于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这样的特点,所以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深刻影响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多媒体技术将会改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甚至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多媒体技术之所以对教育领域有如此重大的意义,是由于多媒体技术本身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例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等)所不具备或是不完全具备的。首先应该说明一点:这里所说的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前几年的一些书籍中曾提到过多媒体组合教学,那种多媒体的概念不一样,那只是将几种媒体加以简单的组合(例如把幻灯、投影、录音、录相加以组合)。今天的多媒体技术则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而且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字信号,这样作以后,计算机就可以很方便地对它们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还可以查询、检索。显然,这与原来把多种形式媒体组合在一起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它是通过计算机把几种处理不同媒体信息的技术集成在一起。集成方法就是通过模数转换,全变成数字;而且为了便于加工,便于传输,还要进行数据压缩,传到指定地点以后再还原,有一整套复杂的技术通过计算机来实现。所以现在的多媒体技术,实际上是以多媒体计算机来体现的,下面我就从多媒体计算机四个方面的特性与功能来说明它对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
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交互性是计算机和多媒体计算机所独有的,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使得多媒体计算机不仅是教学的手段方法,而且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乃至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家知道,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如果教学软件编得更好,连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比如说,可以用个别化教学模式,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模式。使计算机象学习伙伴一样和你进行讨论交流。也就是说,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即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就是人类获取信息到底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他还作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3、超文本功能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超文本(Hypertext)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如果所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图象、声音等其它媒体信息,那就成为一个超媒体系统,换句话说,超媒体就是多媒体加超文本。事实上目前的绝大多数多媒体系统都是采用超文本方式对信息进行组织与管理。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也可以对超媒体系统与多媒体系统不加区分,即把超文本看作是多媒体系统的一种特有功能。
如果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一本书,就和传统的文件或印刷的书籍完全不同,这时的正文(文章、段落、或一句话、一个词)都按相互间的联系被组织成正文网。这本书无所谓第一页和最后一页,从哪段正文开始阅读,以及接下来读什么都由读者的意愿来决定。选择下一段正文的依据不是顺序,也不是索引,而是正文之间的语义联系。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思维具有联想特征。人在阅读或思考问题过程中经常由于联想从一个概念或主题转移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或主题。所以按超文本的非线性、网状方式组织管理信息和按传统文本的线性、顺序方式组织管理信息相比较,前者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
超文本之所以具有上述优越性是由其结构特征决定的,超文本的基本结构由节点(node)和链(link)组成。节点用于存储各种信息,节点内容可以是文本、语音、图形、图象或一段活动影象;节点大小可以是一个窗口也可以是一帧或若干帧所包含的数据,链则用来表示各节点(即各种信息)之间的关联。节点和链均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因而形成各种不同的多媒体系统。
利用多媒体的超文本功能实现对教学信息的组织与管理,其优越性在于:
(1)可按教学目标的要求,把包含不同媒体信息的各种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传统的印刷教材中,有关语音和活动影象的内容无法与文字内容组成一体化的教材,只能以教科书、录音带、录像带三者各自独立的形式,分别出版。显然,这样的教科书,其内容必然是单调、枯燥的,与超文本方式组织的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采的电子教材不可同日而语。
(2)按教学内容的要求,把包含不同教学要求的各种教学资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过程的每个教学单元均包含课文、练习、习题、提问、测验、对测验的解答及相应的演示或实验,把这些教学内容相关而教学要求不同的教学资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无疑对课堂教学、课外复习或自学都是大有好处的。而按传统文本的线性、顺序方式来组织、管理教学内容绝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3)可按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水平把相关学科的预备知识及开阔视野所需要的补充知识组成有机的整体。因材施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差异很大,要在传统印刷教材中同时满足基础较差学生、一般学生和优秀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不同需求是做不到的,而在多媒体电子教科书中这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只要利用超文本功能设置和预备知识有关的热键以及和补充知识有关的热键即可。
4、多媒体计算机可作为认知工具实现最理想的学习环境
从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计算机作为工具在教育领域被广泛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数据处理工具(如各种数据库和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的应用);二是作为文字处理工具(如WPS和WORD软件)。近年来,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作为工具应用的一大发展,是作为教学过程中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廿年中,强调刺激-反应并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刺激作出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给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换句话说,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下面我们就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1)、关于学习的含义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情景”: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的创设问题,并把情景创设问题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
(2)、关于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①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②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数据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③要求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协商有“自我协商”与“交际协商”(也叫“内部协商”与“社会协商”)两种,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辩论什么是正确的;交际协商则指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辩论。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主导作用: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②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③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切忌直接对学生进行灌输。
下面我们通过两个实际课例说明如何把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实现这样的学习环境。
课例1:澳大利亚“门尼·彭兹中心小学”所作的试验
试验班为六年级,有30名学生,教师名字叫安德莉亚,当前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是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会。像往常一样,安德莉亚鼓励她的学生围绕教学内容拟定若干题目(例如奥运会的历史和澳大利亚在历次奥运会中的成绩等问题),确定媒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要求学生用多媒体形式直观、形象地把自己选定的问题表现出来。经过一段时间在图书馆和Internet网上查阅资料以后,其中米彻尔和沙拉两位小朋友合作制作了一个关于奥运会历史的多媒体演示软件。在这个软件向全班同学播放以前,教师提醒大家注意观察和分析软件表现的内容及其特点。播放后立即进行讨论。一位学生说,从奥运会举办的时间轴线,他注意到奥运会是每4年召开一次。另一位学生则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并不总是这样,例如1904年、1906年和1908年这几次是每两年举行一次。还有一些学生则注意到在时间轴线的1916,1940和1944这几个年份没有举行奥运会,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年份没有举办奥运会?”,有的学生回答,可能是这些年份发生了一些重大事情,有的学生则回答发生了战争,有的则更确切地指出1916年停办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40和1944年停办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大家的讨论和协商,决定对米彻尔和沙拉开发的多媒体软件作两点补充:①说明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对举办奥运会的影响;②对奥运历史初期的几次过渡性(两年一次)奥运会作出特别的解释。这时候有位小朋友提出要把希特勒的照片通过扫描放到时间轴上的1940年这点上,以说明是他发动了二次大战。教师询问全班其他同学:“有无不同意见?”沙拉举起手,高声回答说:“我不同意用希特勒照片,我们应当使用一张能真实反映二次大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例如大规模轰炸或集体屠杀犹太人)的照片,以激起人们对希特勒的痛恨”。教师对沙拉的发言表示赞许。
从以上课例可以看到,教师为这个教学单元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用多媒体计算机建立一个有关奥运会某个专题(例如奥运历史或澳大利亚在历次奥运中的成绩)的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再通过展开讨论,把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在这个课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建构主义的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几个认知环节自然展开,而自始至终又是在多媒体计算机环境下进行的(同时用Internet实现资料查询),所以上述例子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作为认知工具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很好范例。
课例2:澳大利亚“伟治·柏克小学”所作的试验
试验班由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混合组成,主持试验的教师叫玛莉,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是自然课中的动物。玛莉为这一教学单元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自己用多媒体计算机设计一个关于本地动物园的电子导游,从而建立一个有利于建构“动物”概念的情景。玛莉认为这种情景对于学生非常有吸引力,因而能有效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她把试验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开发动物园中某一个展馆的多媒体演示。玛莉让孩子们自己选择:愿意开发哪一个展馆,愿意选哪一种动物;是愿意收集有关的动物图片资料,还是愿意为图片资料写出相应的文字说明;或是直接用多媒体工具去制作软件,都由孩子们自己选择。然后在此基础上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
这样,每个展馆就成为学生的研究对象,孩子们都围绕自己的任务努力去搜集材料。例如,他们到动物园的相应展馆去实地观察动物的习性、生态,到图书馆和Internet网上去查询有关资料,以获取动物图片和撰写说明。在各小组完成分配的任务后,玛莉组织全试验班进行交流和讨论。这种围绕一定情景进行自我探索的学习方式,不仅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而且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协作学习,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将是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演示到“袋鼠”这一动物时,玛莉向全班同学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有袋动物?除了袋鼠有无其它的有袋动物?”有些学生举出“袋熊”和”卷尾袋鼠“。于是玛莉又让学生们围绕这三种有袋动物的异同点进行讨论,从而在相关背景下,锻炼与发展了儿童对事物的辨别、对比能力。这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作为认知工具,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对当前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并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又一范例。
二、多媒体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
综合近年来国外多种教育技术杂志(如ET,ETS,EMI,JRCE,AJDE.....)上所刊登的主要论文,以及历届“ED_MEDIA”世界大会(World Conference on Ecational Multimediaand Hypermedia,即“教育多媒体与超媒体”世界大会,简称ED_MEDIA世界大会,这是国际上每年召开一次的规模最大的有关多媒体教育应用的国际会议)上所发表的基本观点,可以看出当前多媒体教育应用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发展趋势:
1.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
1995年末,在国际信息界有一件最引人注目的大事,就是美国SUN公司在Internet上推出了”WWW浏览器HotJava”,这是SUN公司用Java语言开发的一种全新的可动态执行的浏览器。其突出特点是具有动画功能,可向用户提供超文本格式的图形、图像、语音、动画与卡通等多种媒体信息;并能把静态文档变成可动态执行的代码,这就彻底改变了Internet浏览器只能用来查询检索Internet网上信息的状况,为Internet的教育应用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这是因为HotJava的动态可执行特性无异于赋给用户一种远程交互的功能。例如,一个用户可以利用HotJava编写一段Java应用程序以实现仿真化学反应的页面,而其它的3W用户只要使用HotJava浏览器就不仅可以看到这个仿真页面,还可以与之进行交互(例如可改变该化学反应过程中的某些参数以观察不同的反应过程和结果)。利用HotJava的这种动态可执行特性用户在检索到某些重要文献或教学资料时,不仅能看到静止页面还可通过点击某个图标或热键而看到图文声并茂的彷真实验或算法执行过程的直观演示。显然,这样一种交互功能和用第一代Internet浏览器(如Mosaic和Netscape)只能观看静态页面的效果相比是有本质不同的,它对于教育应用(尤其是远距离教育应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说,HotJava的出现不仅是Internet浏览器的重大革新,也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找到了最理想的结合点:从此基于Internet网的多媒体教育应用就日益发展起来(今年6月于美国波士顿召开的ED_MEDIA世界大会上,在121篇大会交流的多媒体教育应用论文中基于3W服务器和HotJava以实现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教育应用论文共有七篇)。目前不仅西方发达国家在大力开发基于Internet的多媒体教育应用,就是台湾、香港等地区也在这方面投入相当多的人力和物力(当前台湾教育技术界的主要力量差不多都已投向这一研究领域)。这是多媒体教育应用中十分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一个新趋势,也是当前发展最快的一个趋势,我们必须迎头赶上去。
2、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的结合
多媒体计算机和仿真技术结合可以产生一种强烈的幻觉,使得置身其中的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前的虚拟现实世界中,并对其真实性丝毫不产生怀疑,通常把这种技术称之为“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换句话说,虚拟现实是由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世界,在这个人工世界中可以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完全真实的感觉。要进入虚拟现实的环境通常需要戴上一个特殊的头盔(head_mounted display),他可以使你看到并感觉到计算机所生成的整个人工世界。为了和虚拟环境进行交互,还需要戴上一副数据手套——它使穿戴者不仅能感知而且能操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
由于设备昂贵,目前VR技术还主要是应用于少数高难度的军事和医疗模拟训练以及一些研究部门,但是在教育与训练领域VR技术有不可替代的非常令人鼓舞的应用前景,所以这一发展趋势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例如,达特茅斯医学院所开发的一种“交互式多媒体虚拟现实系统”,可以使医务工作者体验到并学习到如何对各种战地医疗的实际情况做出反应。利用该系统的实习者可以感受到由计算机仿真所产生的各种伤病员的危险症状,实习者可以从系统中选择某种操作规程对当前的伤病情况进行处理并可立即看到这种处理方式所产生的后果。为了使实习者获得更深刻的体验,系统还可仿真各种外科手术,其内容包括一般的开刀直至复杂的人体器官替换。这种虚拟环境使医学院的大学生不必冒任何医疗事故的风险就可以反复实习病房中的各种实际操作,并可尝试选择不同的技术处理方案以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和进行某种技能的训练。
VR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另一个例子是创建一种虚拟的物理实验室。物理学按其本身的性质提出了许多“如果……将会怎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通过直接观察物理作用力对各种客体的作用效果来进行探索。休斯顿大学和NASA(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局)约翰逊空间中心的研究人员建造了一种称之为“虚拟物理实验室”的系统,利用该系统可以直观地研究重力、惯性这类物理现象。使用该系统的学生可以做包括万有引力定律在内的各种实验,可以控制、观察由于改变重力的大小、方向所产生的种种现象,以及对加速度的影响。这样,学生就可以获得第一手的感性材料(直接经验),从而达到对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的较深刻理解。
VR技术在化学教学中也取得了显著效果。北卡罗莱纳大学的科学家们已经研制了一种可以让用户用手操纵分子运动的VR系统。用户戴上头盔并通过数据手套进行反馈控制,可以使分子按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不难看出,这种VR系统不仅在教学上有重要意义(例如可直接观察到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而且在科学研究上也有重大的价值,因为按某种新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分子结构很有可能是治疗某种疾病的新药,或者是工业上所需要的某种特殊材料。
随着对多媒体技术和仿真技术研究的深入,实现“虚拟现实”的理论方法也有很大发展。原来应用VR离不开昂贵的专用硬件或辅助设备(如头盔、数据手套、高分辨率的图形工作站等),近年来这种情况开始有所改变。例如在今年6月召开的ED-MEDIA世界大会上,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称作“QTVR”(快速虚拟)的系统。这种系统已实际应用于学习城市的设计与规划,其优异的性能价格比令人惊叹!QTVR技术与普通VR技术在使用的仿真原理上有很大不同:它不是利用头盔和数据手套这类硬件来产生幻觉,而是使用360度全景摄影技术所拍摄的高质量图象来生成逼真的虚拟情景。因此它允许用户在Windows操作系统或是Macintosh微机的操作系统支持下,在普通微机上(无需用高档的图形工作站)只利用一只鼠标和一个键盘(无需戴头盔和数据手套)就能真实地感受到和VR技术中一样的虚拟情景。
学习城市设计与规划的学生利用QTVR系统可以创建一座逼真的虚拟城市,当学生改变城市场景的视图时(例如向左或向右,朝上看或朝下看,摄像机头向目标移近或移远等),被观察的场景仍能正确保持并能使人产生环绕该城市浏览观光的真实幻觉。与此同时,城市中的各种物理实体(如建筑物、道路、桥梁、树木、交通工具和地形等等)可以用鼠标任意拾取并进行操纵(例如使其旋转,以便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并且还可以进入到建筑物内部的各个房间去观看)。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图象压缩算法,在QTVR系统中,用来表征城市某个虚拟场景的360度高质量全景照片的存储容量竟
6. 简述多媒体技术的研究内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
多媒体主要研究一些交互式媒体心细内容 具体表现为文字 图像 动画 音频和视频等方面的处理技术
应用非常广泛 除了一般生活方面的影音和照片 教学和生产方面的课件和媒体 以及电脑硬件和数码产品
其发展速度非常迅猛 由于涵盖多方面的领域 所以多媒体技术的前景是很光明的 现在多媒体技术已经越来越受大家的关注了
7. 国内外关于新媒体研究的成果,或者进度也行
电视台生存基础靠得是广告,(业内流行这样一句话:导向是生命线,广告是生存线)而广告经营的好坏依赖于电视台节目的覆盖率和收视率的高低。为此,长期以来,电视人为提搞这两个参数而在不懈地努力着。可是,人们发现,近一个时期以来,电视台的这两个参数正受到冲击,尽管电视人工作十分努力,但是,电视台的受众正在日趋分流,节目收视率正在下滑,广告份额也在减少。原因在哪里?在我们业内,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电视媒体自身的“双规”,因素造成的,所谓“双规”,就是规定时间、规定地点的收看方式。研究媒体发展的人士则认为:是一种新媒体的 “两任”特性造成的,所谓“两任”,就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收看的方式。而我以为,真正的原因应该是兼二有之。一方面传统电视媒体“双规”的收看方式,束缚了受众自由选择节目的权力,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两任”收看的方式却满足了受众自由选择节目的欲望。可见,正是这种新媒体的出现,顺应都市生活形态变化,迎合了受众对媒体的需求,从而分流了传统媒体受众,造成电视台节目收视率下降,同时,吸引了广告主,造成投放电视台的广告份额在减少。在南京,我们对一些接触过新媒体的市民进行问卷“你对新媒体印象怎样?答案是:有个性,选择性大”,近65%的被访者愿意为享受新媒体付费。我们对一些广告主进行问卷,其中,一些广告主表示,“明年(也就是2007年)要减少对电视台广告的投放量,转而考虑投放在新媒体上。当问及为何时?答案是:新媒体针对用户(也就是受众)性强、到达率高”一些广告经营者还告诉我,“十几年来,企业向消费者传递营销信息的最佳途径是,在电视节目中插播广告。但是现在,企业在电视节目中插播广告的兴趣日趋减少,传统方式的广告宣传效果正在衰退。” 据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调查显示,新媒体的广告收入虽然目前只占中国广告营业额的2%,但是,年增长率为30%。
我们发现,今天的中国,正在以较快的速度演绎着新媒体带来的的奇迹。在一些地方,尤其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传统电视业界,对新媒体的出现,发出“狼来了”的惊呼。并指出传统电视的广告市场正面临着由繁荣转向低迷的威胁,而新媒体将加速这一转变过程。
那么,新媒体是怎样一种传播载体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种现象:(这是郭炜华在他的《新媒体调研报告:形态、状态、业态》文章中列举的一个例子,很形象。)他说“在上海,早上出门,你的手机会接受到一些根据你事先定制的消息,告诉你今天有什么值得关注的事情,提醒你应该穿什么衣服,是不是要带伞,最好选择什么样的出行方式和路线;
然后,在公共汽车上,你会通过车内的电视看完早间的电视新闻,还能看到滚动播放的广告、MTV和图文信息;
换乘地铁,你可以在站台上看到有天气预报、上下车次信息以及新闻、广告和其他节目的图文电视;在车厢内,还有结合沿途站点信息、广告等内容的视频节目;
走出地铁,如果还需要换乘出租车,那么在车上你还可能看到车载录像或其他类型的移动多媒体节目;
下车后,你迎面是大厦门头上的电子屏幕,也许在播放文字信息,也许在转播电视台节目;
进入大厦,电梯口或者电梯内,你会看到大楼物业提供的闭路信号,或者在播放文字信息、或者播放视频节目和广告;
到办公室坐下,打开电脑,你在浏览新闻网站信息时(这种信息既有可能是文字,也有可能是图画、声音和图象),电脑上的QQ或者MSN会发出“嘟嘟”的声音,有人通报说世界的某个角落发生了一次爆炸事件,你赶紧点击好几个新闻网站,顺带着,把自己用手机拍摄的照片或者录像放到自己的博客里去,让更多的人看到;
晚上回到家里,面对数十个nvo点播节目和上百个数字电视频道,让你难以作出选择。
这种情景描述上海有,南京也正在发生。我想,其他地方不久也将会发生。这里,我引用郭炜华先生所举的例子,目的是想让大家对新媒体留下初步的印象。想告诉大家,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新兴的媒体出现。这里所说的“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尤其是电视媒体)而言的。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也就是受众)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远程教育等交互式信息和娱乐服务,以此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传播形式。从内容上来讲,新媒体既可以传播文字,也可以传播声音和图象;(这点,与传统电视媒体有共同之处)从过程上来讲,新媒体既可以通过流媒体方式线性传播,也可以通过存储、读取方式非线性传播(这点,与传统电视媒体有不同之处)。这样,原有的以材质、样式、符号系统等物理形态,对媒介所进行的分类和定义,已经不再适用,“媒介”这个概念的外延已经大大扩展。据国家广电总局视听新媒体研究所负责人介绍:“目前有七类新媒体对传统广电媒体产生影响:1是移动数字电视,包括无线的、车载的;2是有线数字电视;3是IPTV,狭义上指的是基于TV终端的;4是网络广播;5是网络电视, 6是手机电视;7是楼宇电视。其中,对电视台广告产生较大影响的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数字电视和楼宇电视。作为新媒体,一般来说有两个明显特征:一个是可以承载原来传统媒体(这里主要指电视台)能承载的各种形式,(像文字、图形、视频、音频等);另外一方面应该说是与受众具有互动性。它们或者是收视终端与传统的电视机不同(个人电脑或手机),或者是节目传输的载体与传统电视不同(互联网),或者是收看节目的形式与传统的居家收视不同(如在各种移动的交通工具上)。从一些地域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新媒体正在对我们的媒体环境、文化环境,乃至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着影响。其中的优势正在凸显。
那么,新媒体的优势何在呢?(这里列举几个新媒体来说明)
1、网络电视。
什么是网络电视?就是利用有线电视网或者电信运营商的宽带网络为用户提供多种交互式视频节目服务的新型电视传播媒介。也就是说,网络电视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用户使用的时候既可以通过加装IP机顶盒的电视机,也可以通过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
网络电视的最大优点是:
节目交换平台可以提供交互式和个性化的节目,可以使网络电视的用户拥有高度灵活的时间选择和内容选择空间;可以为用户提供多种形式的交互式数字媒体服务;
2、手机电视。
什么是手机电视?就是利用具有操作系统和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作为电视节目接收终端的新型电视传播媒介。
手机电视的最大优点是:
它的节目包括电视、广播、网页和游戏,用户可以随身携带,随时收看,随处收看,随意收看,被称为装在口袋里的电视机,也被称为“零距离亲密接触的流媒体”,是继家庭电视机和电脑之后的“第三块”影像屏幕。
3、移动电视
什么是移动电视?就是可在移动状态中收看的电视,是全新概念的信息型移动户外数字电视传媒。它采用先进的数字电视技术,通过无线发射、地面接收的方法进行电视节目传播,用户可以在任何安装了接收装置的巴士、轮渡、轨道交通等移动载体中收看到DVD般清晰的移动电视画面(当然也能在非移动的情况下接收)。
移动电视的最大优点是:
用户可以在时速120公里甚至更高速度的运动状态下接收电视信号,并且接收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做到图像稳定,色彩逼真,画面清晰。
4、 数字电视
什么是数字电视?从技术特征讲,是指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编辑、播出、传输、接收的全过程都采用数字技术。与原来的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有高清晰的电视画面,可与DVD相媲美;有优质的音响效果,由于采用了数字技术,使得数字电视的伴音更趋逼真;有抗干扰功能,数字电视受其它电器的干扰很小,因此画面稳定,扩展功能多,可增加上网、点播等。
数字电视的最大优点是:
数字化以后的电视信号占用网络带宽资源大大减少,使目前线路的传输能力由原来几十套扩展为几百套。向用户提供的数字电视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另外,数字电视还可以开设增值服务,可以分成更多更细的专业频道,如汽车、房产、MTV、体育、音乐、电视剧频道等。一方面,在模拟时代的电视“受众”到了数字时代有了自己的主动选择权,可以点播自己喜欢看的节目内容,不再像过去那样只能被动接受;另一方面,由于有存储功能,看电视用不着再“赶点儿”了,可像电脑一样进行文字录入、上网浏览、收发邮件、电视购物、远程教学、远程医疗、股票交易、信息咨询等。它改变了图像、文字等信息的生产、传播、交换和消费的方式,使信息传播从单向单一形态向双向多元化形态转变、从资源垄断向资源共享转变。
从以上介绍中,我们不难看出,新媒体的优势体现在它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尤其是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媒体,他们充分调动了受众的积极性,实现了一对一传播的模式,让受众在这种互动体验中获得更深刻的品牌认知。
那么,新媒体有哪些共同特点呢?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其最大特点是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行政之间,甚至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具体讲:
1.媒体个性化突出
由于技术的原因,以往所有的媒体几乎都是大众化的。而新媒体却可以做到面向更加细分的受众,可以面向个人。个人可以通过新媒体定制自己需要的新闻。也就是说,每个新媒体受众手中最终接受到的信息内容组合可以是一样的,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这与传统媒体受众只能被动地阅读或者观看毫无差别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2.受众选择性增多
从技术层面上讲,在新媒体那里,人人都可以接受信息,人人也都可以充当信息发布者,用户可以一边看电视节目、一边播放音乐,同时还参与节目的投票,还可以对信息进行检索。这就打破了只有新闻机构才能发布新闻的局限,充分满足了信息消费者的细分需求;与传统媒体的“主导受众型”不同,新媒体是“受众主导型”。受众有更大的选择,可以自由阅读,可以放大信息。
表现形式多样
新媒体形式多样,各种形式的表现过程比较丰富,可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做到即时的、无限的扩展内容,从而使内容变成“活物”。理论上讲,只要满足计算机条件,一个新媒体即可满足全世界的信息存储需要。除了大容量之外,新媒体还有“易检索性”的特点:可以随时存储内容,查找以前内容和相关内容非常方便。
信息发布实时
与广播、电视相比,只有新媒体才真正具备无时间限制,随时可以加工发布。新媒体与用强大的软件和网页呈现内容,可以轻松地实现24小时在线。
新媒体交互性极强,独特的网络介质使得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走向平等,受众不再轻易受媒体摆布,而是可以通过新媒体的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影响信息传播者。
由此可见,新媒体与传统电视媒体最大的本质区别在于:
传播状态的区别:由传统媒体的一点对多点型,变为新媒体的多点对多点型。
主导状态的区别:由传统媒体的主导受众型,变为新媒体的受众主导型。
受众状态的区别:由传统媒体的普通大众型,变为新媒体的细分受众型。
那么,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电视广告业有哪些影响呢?
在分析新媒体特点以后,我们发现新媒体的发展正在以受众生活方式的变化为导向,把广告植入人们的生活轨迹,这种根植于生活形态与需求的媒体,将具有更大的生命力。它对传统电视广告业将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新媒体对受众分流的影响
最近,我们对南京2000人的抽样调查表明,新媒体出现后,被访人中,18%的人少看电视了,25%的人少看杂志了,11%的人少听广播了,15%的人少看报纸了,新媒体的受众开始增多,电视观众开始分流。而且年轻一代在资讯获得方面越来越依赖互联网等新媒体,传统媒体受众正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趋势。调查表明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了解大事以报纸为主;50年代至70年代,报纸、广播各分天下;80年代以后,主角由电视媒体来担当;目前,由于新媒体发布新闻要比电视发布新闻速度快、成本低,冲击电视新闻的情况就不可避免了,最终导致受众对媒体偏好发生改变。新的传播状态使传统媒体的“大众”正在逐渐变为“小众”。
2.新媒体对广告业主的影响
随着消费市场供给的饱和竞争的加剧,广告主越来越强调市场的细分以及与目标消费者的有效沟通,同时,广告主 也越来越重视针对消费者有效传播途径和到达率。而新媒体在这方面却能满足广告主的要求。一方面,它能针对目标消费者(也就是受众)实施宣传,到达率高,另一方面,能与消费者(受众)深度沟通和互动,例如 :楼宇电视、卖场电视,广告主利用消费者(受众)在封闭的特殊空间,和无可选择性的情况下,让广告的信息接受表现出较为强烈的迫使性,通过服务不同的客户,让广告主精确地击中所想要的目标受众,使效果最大化,充分降低广告主传播的成本。再就是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这些新媒体也能做到一对一营销,也是能让广告主,做到有效覆盖。这种高性价比的广告效果,对于广告主而言,无疑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在南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新媒体愈来愈受到广告主的重视。“出售信息——换回注意力——向广告主出售——产生利润”这种传统媒体的经营模式正受到新媒体的挑战。广告市场份额正受到新媒体的分割,盈利模式正受到新媒体的的改变。
3.新媒体对广告市场的影响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经营方式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存在着同质化。在服务方式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也相同,盈利模式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差无几,还是靠内容吸引受众的“眼球”然后将“眼球”出售给广告主。以上三种方式直接分割了传统电视媒体的广告市场,直接影响了传统电视媒体的原有利益格局。其次,新媒体跨越了传统媒体的形态壁垒和行政边界,以纯粹信息和纯粹商业的姿态,形成了跨媒体传播和跨行政区域传播的竞争态势,进一步加剧了媒体间的市场竞争。据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广告市场出现巨大拐点: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广告收入增长放缓,甚至部分出现负增长,与此同时,互联网、楼宇电视等新媒体广告收入一路高扬,2006年广告投放新媒体趋势继续加强。这些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广告主的传统的传播概念,无疑对传统电视媒体的广告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压力。
4.新媒体对管理模式的影响
目前,电视媒体是受国家垄断的,政府主管部门对其有强制性,广告内容和播出长度都受到严格的控制。而新媒体在这方面却没有相应的规章制约,其广告内容和播出长度可以任其发挥。另外,新媒体的管理机制相对模糊,商业化门槛则相对较低,使得几乎任何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新媒体的一分子。必须看到,目前的新媒体热潮,是由投资商、技术开发商、设备生产商、信息传播运营商、内容生产商和广告商一起参与的“市场共谋”。投资商需要新经济的概念刺激资本市场的活跃;技术开发商和设备生产商要通过新技术的商业化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来获取市场空间;信息传播运营商要穿越行业壁垒和制度边界来扩大经营内容,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内容提供商则要突破传播媒介的限制,扩大产品分销的渠道和增加市场议价的能力。这一切,都是围绕着刺激和满足消费者接受和发送信息的市场需求来开展的。 这些情况都将对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的管理机制和机构带来影响
那么,我们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呢?
新媒体的发展不仅使得网络运营商开始思考与新媒体相适应的商业模式和战略定位,还吸引了国际投资界对它的关注,传统电视业界目前能够看到的前景有二点:一是做内容提供运营商;二是做网络运营商。我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充分利用电视媒体优势 提升节目质量
电视媒体当务之急是练好内功,在提高视频节目的市场竞争力上下功夫,要改变节目现行的生产方式,从受众出发,增强节目与受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打造强势内容,注重节目创新,并注意与广告传播要求相结合,尽快产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并且受到观众喜欢的产品;要加强节目包装和营销,进一步提高节目收视率和节目美誉度,同时要与广告主和广告代理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做好跨媒体的整合营销,聚集优势资源,尽快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积极发展新媒体业务,打造跨媒体综合平台
传统电视媒体必须采取多媒体战略,(尤其是地方传统电视媒体)在巩固现有阵地的同时进军新媒体,建立起自己的新媒体平台,把传统的价值链与互连网、手机等新媒体整合,将电视的影响力平移过去,在这些新的平台上创造二轮、三轮的价值。要发挥传统电视媒体在节目内容、品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与新媒体有效结合,使很多新利润以最快的速度产生。这样做,不仅对传统电视媒节目的收视有帮助,并且有利于节目在新媒体中二度利用,能创造更多的盈利模式,在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内,做到传统媒体平台与新媒体平台的完全融合、互动,使其产生更为可观的价值和更长的产业链。这也是传统电视媒体变被动为主动的有效途径。我们都应该记住这样一句话:聪明的商人都知道不把鸡蛋放入一个篮子里。
推广数字电视增值服务,提高网络运营效益
一般来讲,地方台的广电网络与电视台合二为一,如果是这样的话,在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后,电视媒体应该大大推广数字电视的增值业务。如互动点播、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政务信息、票务信息等业务。同时要针对广电网络在市场运营方面的劣势,着力学习电信运营商的市场运作和商业推广模式,使用户树立起用电视上网而不是在电脑上看电视的概念。从而将收益都进入电视媒体自己的口袋里。
如今传统的电视广告行业虽然不会在一夜之间迅速崩溃,但是像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那样一成不变就可以坐等赢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不可否认,目前传统媒体仍是主流,新媒体还处于边缘发展状态。但是新媒体的强大生命力,未来将会演变成传媒业的重要力量,将严重威胁到原有主流传播渠道的权威地位。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媒体亦不例外。面对这样的变局,作为传统电视媒体,它的传播状态、经营业态和生存形态必将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新媒体的发展,正成为一个地区综合实力中,最活跃的有机组成,对此我们不能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忽略了新媒体,我们就有可能没饭吃,相反,如果抓住了这个机会,把握好这把双刃剑,也许传统电视媒体就会获得进一步发展,这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机会。
面对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只要以与时俱进的积极姿态,按照科学的发展观,探索规律,寻求对策,就能在新一轮媒体变局中取得综合优势。
最后,在这里,我想借用上海文广新闻集团掌门人黎瑞刚常举的“柯达公司”例子,来结束我今天的发言。他说“现在已经很少看到柯达做广告了,为什么?因为很多人都用数码照像机,就是这么一个变化,当时柯达公司没有关注,认为“数码成相技术,没有我的好”,没想到短短几年的工夫,柯达胶片已经无人问津,甚至柯达公司有一度被美国的证券交易所摘牌,这么一个“百年老店”,就因为忽略了新技术的变革所带来的产业的影响,而被市场无形地淘汰了,”说这个例子是想提醒大家,我们要居安思危。新技术引发的变局,无论对于柯达这个的公司,还是对我们电视这样的行业来讲,都不能忽略。在新技术日新月异、风险投资竞相涌入的今天,只有主动向新媒体进军,抢占先机,才能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庆幸的是一些电视台已经开始行动了。(作者单位:南京广电集团)
8. 如何写多媒体的开提报告拜托了各位 谢谢
一. 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随着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伴随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各中、小学校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重视,许多学校建立起了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其中多媒体课件在促进教学改革方面受到广大教育者的欢迎,于是教育界对课件的制作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不仅要能够全面表达教学内容,而且必需富有较好的创意性,融入多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教育思想。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生动的教学资源,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现在我国开发的教学课件数量虽很大,但是课件存在许多的问题。例如:课件缺乏艺术性,课件缺少了幽默感和魅力,课件选材立意不当,实用价值不高,课件的灵活性、和谐性和易用性不强等。如果课件的制作者缺少一定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情趣,那么他们在课件界面的布局、颜色的搭配、图片的使用、配音的选择以及动画的运用上就会缺乏美学考虑,忽视学习者的审美标准。例如界面上五颜六色、动来动去的东西过多,使得学生不知道该注意看哪里?分散了注意力。再有将声音配的动感十足,却忽视了课堂环境的要求。而关于课件评价对艺术美的要求多媒体课件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形象生动,要求风格统一,画面简洁,界面友好。针对课件制作中艺术美塑造存在的问题,我在本课题中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多媒体课件中艺术美的塑造不仅使学习者得到了视觉美的享受,而且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学习的效率明显提高。眼下在高校与中小学,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课已渐成趋势,各高校的课件大赛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这无疑对促进学校运用现代技术的教育手段,运用声、光、图、文等多种信息元素刺激学生大脑进而传授新鲜知识是有裨益的。教师以富有艺术性的启发式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以表情、姿态、板书、演示、实物等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适应学生变化,督促学生学习,言传身教;多媒体课件以丰富的视听信息,高科技表现手段,艺术化的界面,加上虚拟现实技术和图形、图象、三维动画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宏观为微观,化微观为宏观,形象生动;创设情境,使学习理论中情境学习、问题辅助学习、激发兴趣和协作学习等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信息经过艺术处理可以成为艺术美,构成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艺术美则带有集中性、理想性和永久性。课件制作者把它创造成物态化的艺术作品,它便以其鲜明的形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思考和欣赏,令人留恋忘返,而且还可能跨越时间和空间;流传久远,具有“永久的魅力”。课件的艺术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给人们带来审美愉悦,同时在欣赏和娱乐中陶冶人们的灵魂,提高对生活的认识,成为现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者开发的热点。现在的课件的编程工具向着表现形式丰富、界面和谐、可视化编程的媒体、调用方便的方向发展。比如:AUTHORWARE、DIRCTOR、FLASH、VB等等;通过这些工具,可以使得课件的视觉效果达到很好的境界,集艺术表现和技术一身。可以看出,课件制作工具的更新有力的促进了课件的制作水平,为课件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多媒体课件中艺术美的塑造是素质教育中的美学教育的要求。在素质教育中的艺术教育首先是提供“美”的教育,是向学生提供“美”的对象,使之认识“美”,懂得“美”是可以欣赏的。具有艺术效果的课件既可以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美学修养。现在在读的大学生们都是应试教育的好学生,在中学时期太过缺乏艺术的教育。现在通过在课件中塑造艺术形象,长期培养学习者的审美意识,弥补专门的美学教育。对于创造艺术形象美来说,是洞悉人的心灵世界的过程,因此多媒体课件能够体现制作者的美学功底以及人格.黑格尔说,它是“由心灵产生的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 多媒体课件与艺术的合作与对话有其更重要的意义。充满艺术思维的教学课件可以用来开启每个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都具有的聪明才智,采用图文并茂、音画结合、优美协调的界面去激发学习着的兴趣,创造精神。同时多媒体课件对数学概念、物理中的分子运动、生物中的微循环等比较抽象概念或难以见到的现象利用虚拟现实得到再现,直观的表现抽象的内容,给学生以视觉刺激,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优化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中的艺术设计是信息的艺术化处理和再加工的过程.数字化艺术是计算机多媒体在发展中孕育出的一个艺术与现代科技结合的神话.有关学习效率的研究表明:同样的知识内容,学生“听”一次掌握10%左右,“读”一次能掌握20%左右,而在一次互动的双向交流学习中,学生应该能掌握65%左右。 在我国教育领域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引发了一场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模式和教育结构的改革。数字化艺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让教师和学生及时看到艺术创造预想的效果。艺术与多媒体高科技技术结合并直接应用于社会实践,促进了教学的最优化.多媒体数字化艺术设计将进一步引起人们教学的思想观念和审美习惯的演变,人性化的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设计越来越多地有各种艺术形式参与其中,好的多媒体课件艺术设计往往体现了科技人性的一种外化与内涵。 多媒体课件中艺术美的塑造价值在于提出课件制作者的艺术素养,培养较高的审美情趣,能够在课件制做过程中运用一些美学知识,使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是简单的拼凑,成为艺术加工的过程。尤其对马克思说“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同样,美的事物更能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引起人们的好感。“美是真理的光辉”,人们对于符合自身视觉习惯的事物更感兴趣。倡导开发课件制作中艺术美因素,寻求和谐的课件界面,努力提供一些适当的制作方法,并通过对多媒体课件艺术美塑造的讨论来引起课件制作者的广泛关注,让我们共同打造出更加完美的课件。针对课件制作中图、文、声、像的不和谐因素,文字处理,声音处理,图形图像编辑,动画制作,视频编辑等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为了解决多媒体课件中存在的艺术美不和谐及塑造方法的问题,其中涉及一些具体的目标有: 1.美学观念和审美情趣提高课件的创意与表现 2.多媒体课件艺术设计的常用方法及注意问题 3.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素材的收集及基本应用软件 4.艺术的思维塑造多媒体课件艺术形象 5.符合教学原理的课件艺术化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多媒体课件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美学理念,常用课件设计软件,多媒体素材的采集和艺术加工,多媒体教学课件艺术设计要求,课件的艺术性原则,情景式教学课件审美意识。多媒体课件图片的展示,音乐的运用,文字的编排,合理穿插二维、三维动画,多媒体课件表现艺术的优化策略,多媒体课件艺术设计平台的选择。 二. 课题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任何的理论研究都要遵循一定的依据和它的现实意义,并要吸收前人的科研精华,不断进行深入的探索,提出新的观点.我的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是:在翻阅和精读了前人的部分著作,进行独立的思考后,对多媒体课件制作中艺术美塑造形成一些自己的观点: 图、文、声、像的协调处理,多媒体素材收集与整理,美学理论与课件制作者的艺术素养等。 作为一名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平时也制作一些教学课件,也欣赏了许多学科的教学课件,深感多数课件的设计中存在许多不协调问题,画面的艺术效果差,不能适应不同学习者的审美需求。结合自己的实践,根据媒体技术,美学理论、教育技术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艺术美塑造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经过比较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套自己的“多媒体课件中艺术美的塑造”体系。 三.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我准备利用一年的时间来完成该课题的研究,在经过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论文。具体实施步骤为: 1.2006-2008学年第一学期第四周: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进行论文的选题。 2. 2006-2008学年第一学期第四周至第八周:主要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利用网络和学校图书馆学习多媒体课件的基本理论和重要的国内外学术论著,在初步的文献研究和网络调研的基础上,搜集与该课题研究有关的资料,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开题报告。 3. 2006-2008学年第一学期第九周:组织召开开题报告会,互相学习经验和发现解决问题以便进行后面的工作。 4. 2006-2008学年第一学期第四至第二十周:进行大量实地的调研,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初步整理资料。 对搜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艺术美的理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原则,图、文、声、像的处理,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素材收集,多媒体课件中艺术美的塑造。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和难点,只有这部分做好,后面的工作才能顺利的开展下去。 5. 2006-2008学年第二学期第一周至第十五周:列出撰写论文的提纲,再阅读和搜集大量的和给课题有关的著作,对调查资料再次进行核对和整理。向指导老师汇报阶段性研究成果,征求指导老师的意见。 6. 2006-2008学年第二学期第第一周至第十五周: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完善调查资料的分析工作。并开始撰写论文,初步完成论文。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善论文。 7. 2006-2008学年第二学期第十五周:上交论文. 8. 2006-2008学年第二学期第十六周至第十八周:指导老师进行论文的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