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利用成果导向教学
为了迎接新工业革命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挑战,同时为了适应由于公共问责制的兴起、人们更加关注教育投入的回报与实际产出的现实需要,成果导向教育(
OBE)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OBE是由美国首先提出来的。作为教育强国的美国,人们对其在科技方面的贡献及表现并不满意,例如人造地球卫星由前苏联抢先发射成功等,人们开始反思教育的实用性以及教育成果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OBE在1981年由Spady率先提出后,以惊人的速度获得了广泛重视和应用。经过此后10年左右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至今仍被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确方向。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全面接受了OBE的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始终。2013年6月,我国被接纳为“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工程教育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一、成果导向教育及其实施架构
1、什么是成果导向教育
OBE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OBE强调如下4个问题:
(1)我们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
(2)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
(3)我们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
(4)我们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
这里所说的成果是学生最终取得的学习结果,是学生通过某一阶段学习后所能达到的最大能力。它具有如下6个特点:
(1)成果并非先前学习结果的累计或平均,而是学生完成所有学习过程后获得的最终结果。
(2)成果不只是学生相信、感觉、记得、知道和了解,更不是学习的暂时表现,而是学生内化到其心灵深处的过程历程。
(3)成果不仅是学生所知、所了解的内容,还包括能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以及可能涉及的价值观或其他情感因素。
(4)成果越接近“学生真实学习经验”,越可能持久存在,尤其是经过学生长期、广泛实践的成果,其存续性更高。
(5)成果应兼顾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技能,并注重其实用性,否则会变成易忘记的信息和片面的知识。
(6)“最终成果”并不是不顾学习过程中的结果,学校应根据最后取得的顶峰成果,按照反向设计原则设计课程,并分阶段对阶段成果进行评价。
从如下5方面可以更深刻地理解OBE的内涵:
(1)OBE强调人人都能成功。所有学生都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功,但不一定同时或采用相同方法。而且,成功是成功之母,即成功学习会促进更成功的学习。
(2)OBE强调个性化评定。根据每个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评定等级,并适时进行评定,从而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对教学进行及时修正。
(3)OBE强调精熟。教学评价应以每位学生都能精熟内容为前提,不再区别学生的高低。只要给每位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机会,他们都能达成学习成果。
(4)OBE强调绩效责任。学校比学生更应该为学习成效负责,并且需要提出具体的评价及改进的依据。
(5)OBE强调能力本位。教育应该提供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教育目标应列出具体的核心能力,每一个核心能力应有明确的要求,每个要求应有详细的课程对应。
可见,OBE要求学校和教师应该先明确学习成果,配合多元弹性的个性化学习要求,让学生通过学习过程完成自我实现的挑战,再将成果反馈来改进原有的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
2、成果导向教育的特点
成果导向教育能够衡量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学生知道什么,前者是传统教育无法做到的。例如,传统教育衡量学生的常用方法是,从几个给定答案中选择出一个正确答案。这种方法往往只能测试出学生的记忆力,而不能让学生展示出他们学会了什么。也就是说,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记忆。对内容的理解所体现的认知能力比对内容的记忆所体现的记忆能力重要的多。OBE要求学生将掌握内容的方式,从解决有固定答案问题的能力拓展到解决开放问题的能力。
OBE要求学生通过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例如提出项目建议、完成项目策划、开展案例研究和进行口头报告等,来展示他们的能力。这样的任务,能让学生展示思考、质疑、研究、决定和呈现的能力。因此,OBE是将学生置于发展他们的设计能力到完成一个完整过程的环境之中。OBE更加关注高阶能力,例如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综合信息的能力、策划和组织能力等。这种能力可以通过以团队的形式完成某些比较复杂的任务来获得。
3、成果导向教育的实施原则
OBE的实施原则如下:
(1)清楚聚焦:课程设计与教学要清楚地聚焦在学生在完成学习过程后能达成的最终学习成果,并让学生将他们的学习目标聚焦在这些学习成果上。教师必须清楚地阐述并致力于帮助学生发展知识、能力和境界,使他们能够达成预期成果。清楚聚焦是OBE实施原则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原则,这是因为:第一,可协助教师制定一个能清楚预期学生学习成果的学习蓝图;第二,以该学习蓝图作为课程、教学、评价的设计与执行的起点,与所有的学习紧密结合;第三,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评价,都是以让学生能充分展示其学习成果为前提;第四,从第一次课堂教学开始直到最后,师生如同伙伴一样为达成学习成果而努力分享每一时刻。
(2)扩大机会:课程设计与教学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在时间和资源上保障每个学生都有达成学习成果的机会。学校和教师不应以同样的方式在同一时间给所有学生提供相同的学习机会,而应以更加弹性的方式来配合学生的个性化要求,让学生有机会证明自己所学,展示学习成果。如果学生获得了合适的学习机会,相信他们就会达成预期的学习成果。
(3)提高期待:教师应该提高对学生学习的期待,制定具有挑战性的执行标准,以鼓励学生深度学习,促进更成功的学习。提升期待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提高执行标准,促使学生完成学习进程后达到更高水平;二是排除迈向成功的附加条件,鼓励学生达到高峰表现;三是增设高水平课程,引导学生向高标准努力。
(4)反向设计:以最终目标(最终学习成果或顶峰成果)为起点,反向进行课程设计,开展教学活动。课程与教学设计从最终学习成果(顶峰成果)反向设计,以确定所有迈向高峰成果的教学的适切性。教学的出发点不是教师想要教什么,而是要达成高峰成果需要什么。反向设计要掌握两个原则:一是要从学生期望达成的高峰成果来反推,不断增加课程难度来引导学生达成高峰成果;二是应聚焦于重要、基础、核心和高峰的成果,排除不太必要的课程或以更重要的课程取代,才能有效协助学生成功学习。
4、成果导向教育的实施要点
OBE的实施要点,或者说关键性步骤如下:
(1)确定学习成果。最终学习成果(顶峰成果)既是OBE的终点,也是其起点。学习成果应该可清楚表述和可直接或间接测评,因此往往要将其转换成绩效指标。确定学习成果要充分考虑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与期望,这些利益相关者既包括政府、学校和用人单位,也包括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等。
(2)构建课程体系。学习成果代表了一种能力结构,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因此,课程体系构建对达成学习成果尤为重要。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结构应有一种清晰的映射关系,能力结构中的每一种能力要有明确的课程来支撑,换句话说,课程体系的每门课程要对实现能力结构有确定的贡献。课程体系与能力结构的这种映射关系,要求学生完成课程体系的学习后就能具备预期的能力结构(学习成果)。
(3)确定教学策略。OBE特别强调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输出而不是其输入,特别强调研究型教学模式而不是灌输型教学模式,特别强调个性化教学而不是“车厢”式教学。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每名学生的学习轨迹,及时把握每个人的目标、基础和进程。按照不同的要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
(4)自我参照评价。OBE的教学评价聚焦在学习成果上,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以及学习时间、学习方式上。采用多元和梯次的评价标准,评价强调达成学习成果的内涵和个人的学习进步,不强调学生之间的比较。根据每个学生能达到教育要求的程度,赋予从不熟练到优秀不同的评定等级,进行针对性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明确掌握,为学校和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5)逐级达到顶峰。将学生的学习进程划分成不同的阶段,并确定出每阶段的学习目标,这些学习目标是从初级到高级,最终达成顶峰成果。这将意味着,具有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将用不同时间、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达到同一目标。
5、成果导向教育三角形框架
综上,可将OBE的实施框架归纳为:1个核心目标、2个重要条件、4个关键前提、4个实施原则、5个实施要点。由此构成了OBE的三角形实施框架(见图1)。
图1 成果导向教育三角形实施框架
其中,一个核心目标:所有学生都要达成顶峰成果。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描绘成果蓝图,建立一个清晰的学习成果蓝图,并勾勒出哪些是必备的能力与内容,即确定学生在毕业时应该达到的能力结构;二是创设成功环境,为学生达成预期成果提供适宜的条件和机会。三个关键前提:一是所有学生均能通过学习达成预期成果,但不一定同时和通过相同途径、采用同样方式;二是成功是成功之母,学习的成功会促进更成功的学习;三是学校要对学生成功学习负责,学校掌握着成功的条件与机会,直接影响学生能否成功学习。四个实施原则是:清楚聚焦、扩大机会、提高期待和反向设计。五个实施要点是:确定学习成果、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策略、自我参照评价和逐级达到顶峰。
二、成果导向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
这里所说的传统教育是指相对OBE而言目前的具有普遍性特征的教育。
1、成果导向教育的新突破
(1)成果决定而不是进程决定。传统教育的课程教学严格遵循规定的进程,统一的教学时间、内容、方式等。教学进度是以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的假设为前提预设的,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学习,将被视为达不到教学要求。OBE的目标、课程、教材、评价、毕业要求等均聚焦于成果,而不是规定的进程。OBE强调学生从学习的一开始就有明确目标和预期表现,学生清楚所期待的学习内涵,教师更清楚如何协助学生学习。因此,学生可以按照各自的学习经验、学习风格、学习进度,逐步达成目标,所有的学生均有机会获得成功。
(2)扩大机会而不是限制机会。传统教育严格执行规定的学习程序,就像将学生装进了以同样速度和方式运行的“车厢”,限制了学生成功的机会。OBE强调扩大机会,即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以评价结果为依据,适时修改、调整和弹性回应学生的学习要求。“扩大”意味着改进学习内容、方式与时间等,而非仅仅延长学习时间。
(3)成果为准而不是证书为准。传统教育学生获得证书是以规定时间完成规定课程的学分为准,而这些课程学分的取得是以教师自行设定的标准为准。OBE获得证书是以学习成果为准,学生必须清楚地展现已达到规定的绩效指标,才能获得学分。将学习成果标准与证书联系起来,使得证书与学生的实际表现相一致,而非只是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业的证明。
(4)强调知识整合而不是知识割裂。传统教育只强调课程体系,实际上是将知识结构切割成了一个个课程单元,每门课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界限清晰的知识单元,这些知识单元之间的联系被弱化了,学生的学习往往是“只见大树、不见森林”。OBE强调知识的整合,是以知识(能力)结构出发反向设计,使课程体系支撑知识结构,进而使每门课程的学习都与知识(能力)结构相呼应,
最终使学生达成顶峰成果。
(5)教师指导而不是教师主宰。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教什么、怎么教都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安排来完成学习。OBE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善用示范、诊断、评价、反馈以及建设性介入等策略,来引导、协助学生达成预期成果。
(6)顶峰成果而不是累积成果。传统教育将学生每次学习的结果都累积起来,用平均结果代表最终成果。这样,学生某一次不成功的学习,就会影响其最终成果。OBE聚焦的是学生最终达成的顶峰成果,学生某一次不成功的学习,只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不带入其最终成果。
(7)包容性成功而不是分等成功。传统教育在教学进程中的评价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最终成果也被划分成不同等级,从而将学生分成了不同等级的成功者。OBE秉持所有学生都是成功学习者的理念,仅将学生进行结构性区分或分类,采取各种鼓励措施,创造各种机会,逐步引导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达成顶峰成果。
(8)合作学习而不是竞争学习。传统教育重视竞争学习,通过评分将学生区分开或标签化,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置于一种竞争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成功者和学习失败者之间不可能建立一种和谐互动的关系。OBE强调合作式学习,将学生之间的竞争转变为自我竞争,即让学生持续地挑战自己,为达成顶峰成果而合作学习。通过团队合作、协同学习等方式,使学习能力较强者变得更强,使学习能力较弱者得到提升。
(9)达成性评价而不是比较性评价。传统教育强调比较性评价,在学生之间区别出优、良、中、差等不同等级。OBE强调自我比较,而不是学生之间的比较。强调是否已经达到了自我参照标准,其评价结果往往用“符合/不符合”、“达成/未达成”、“通过/未通过”等表示。由于采用学生各自的参照标准,而不是学生之间的共同标准,故评价结果没有可比性,不能用于比较。
(10)协同教学而不是孤立教学。传统教育将教学单元细化为一个个孤立的课程教学,承担每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独立开展教学工作,很少顾及不同课程教学之间的协同效应。OBE强调教学的协同性,要求每一名承担课程教学的教
师,为了达到协助学生达成顶峰成果的共同目标,进行长期沟通、协同合作,来设计和实施课程教学及评价。
2、成果导向教育与传统教育对比。
表1从学习导向、成功机会、毕业标准、成就表现、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中心、评价理念、评价方法和参照标准等10个方面,对OBE和传统教育进行了对比。
三、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成果导向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正如前述,成果导向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与操作模式。但在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时,我们绝不能彻底摒弃现有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应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融入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中,改革与此不相适应的做法。结合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考虑到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工程教育改革首先要实现如下三个转变。
表1 OBE与传统教育的对比
1、从学科导向向目标导向转变
传统的工程教育是学科导向的,它遵循专业设置按学科划分的原则,教育模式倾向于解决确定的、线性的、静止封闭问题的科学模式,知识结构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教学设计更加注重学科的需要,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专业的需求。成果导向的工程教育是目标导向的,它遵循的是反向设计原则,其“反向”是相对于传统工程教育的“正向”而言的。反向设计是从需求(包括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开始,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再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正向设计是从课程体系开始,逆反向过程到毕业要求,再到培养目标,再到需求。然而,这时的需求一般只能满足内部需求,而不一定能满足外部需求,因为它是教育的结果而不是教育的目标。因此,传统工程教育对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等外部需求只能“适应”,而很难做到“满足”。而目标导向下的工程教育则不然,它是反向设计、正向实施,这时“需求”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从而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教育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性。
目标导向下的工程教育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强调如下四个方面:培养目标要以需求为导向,毕业要求要以培养目标为导向,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要以毕业要求为导向,资源配置要以支撑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达成为导向。毕业要求的达成要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教学要求的达成要能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所有参与教学的教师要明确自己所教对达成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贡献与责任,每位学生要明确自己所学对达成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作用。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表述要有利于对目标和要求的达成度进行评价。
2、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
所谓以教师为中心是指,教学设计主要取决于教什么,教学过程主要取决于怎么教,教学评价主要取决于教得怎么样,这是学科导向教育的必然。所谓以学生为中心是指,教学设计主要取决于学什么,教学过程主要取决于怎么学,教学评价主要取决于学得怎么样,这是成果导向教育的使然。也就是说,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要求整个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都要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达到学习成果(毕业要求)来进行,要求提供适切的教育环境、了解学生学什么(内容)和如何学(方式与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并实施适切的教学评价来适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
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来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对学生的期望而设计;师资与其它支撑条件判断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学生达成预期目标;评价的焦点是学生学习效果与表现;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优秀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强调“教主于学”的教学理念,即教之主体在于学、教之目的在于学、教之效果在于学。遵循以学论教的教学原则,即教什么取决于学什么,怎么教取决于怎么学,教得怎么样取决于学得怎么样。重教轻学是传统工程教育的痼疾,至今仍然主导着课堂教学。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解决两个基本问题:教学本质与教学理念。
教学本质回答的是教学是什么。传统的认识是:教学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这种传统认识有5个局限:教学局限于教书,教书局限于课程,课程局限于课堂,课堂局限于讲授,讲授局限于教材。我们理解的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学生“乐学”、“会学”、“学会”。其中“会学”是核心,要会自己学、会做中学、会思中学。教学理念回答的是教学为什么。传统的认识是:“教”是为了“教会”,“学”是为了“学会”。我们提倡的教学理念是“教为不教、学为学会”。“教为不教”有两层含义:“教”的目的是“不教”,“教”的方法是“大教”。“教,是为了不教”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名言。这种“教”是教学生“学”,这种“大教”是“善教”。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叶圣陶先生曾讲:“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3、从质量监控向持续改进转变。
我国高校目前的教学质量管理,还停留在对教学环节进行质量监控的初级阶段,初步具备了监督、调控功能,但缺乏改进功能。一个具有完善功能的质量管理体系应该具备“闭环”特征,即通过监督功能发现偏差,通过调控功能纠正这些偏差,再通过改进功能分析产生这些偏差的原因,并对系统进行改进。也就是说,这三个功能是首尾搭接,互为输入和输出的关系。
成果导向的工程教育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它要求建立一种有效的持续改进机制,从而实现如下功能:能够持续地改进培养目标,以保障其始终与内、外部需求相符合;能够持续地改进毕业要求,以保障其始终与培养目标相符合;能够持续地改进教学活动,以保障其始终与毕业要求相符合。
建立持续改进体系的要点包括“1个目标、2条主线和3个改进”:1个目标是保障质量,2条主线包括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与达成度和毕业要求的符合度与达成度,3个改进为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毕业要求的持续改进和教学活动的持续改进。这3个改进,通过三个循环来实现,即:通过外循环持续改进培养目标、通过内循环持续改进毕业要求、通过成果循环持续改进教学活动。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符合度与达成度这两条主线,是对其符合度和达成度的评价与改进过程。首先,评价毕业要求(培养目标)是否与培养目标(内外需要)相符合,如果不符合,就要改进毕业要求(培养目标);然后,评价毕业要求(培养目标)是否达成,如果没有达成,就要改进教学活动(毕业要求)。教学活动的改进包括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的学习机会、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
四、结束语
成果导向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美国等一些国家已有了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至今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施模式,而且已证明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为了使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更好地适应国家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迎接新工业革命的挑战,需要我们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引导下,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学科导向向目标导向转变、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和从质量监控向持续改进转变。
㈡ 我们为什么不以中华的高度信仰出发,汲取人类文明史的所有优秀成果来组织国家
你说得很对,但是这只是你一个人的想法和看法,其实改变社会,改变国家这些都是有当政者说了算,我们能够做的只是提个意见而已,他采纳则已,不采纳就当我们从未说过!就那马克思来说吧,当今社会人士又有几人尊奉着马克思的思想呢!其实至始至终都是那些执政者说了算,我们能做的只有顺从和尊从他们的意思!
㈢ 建立合理的科学评价体系
搞好科来技成果评价工作自是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前提。根据成果类型,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实现科技成果评价的科学化、规范化,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成果,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基础研究来说,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是其成果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技术成果的评价,适当减少成果理论价值的分值,增加市场需求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指标的比重。
逐步引入市场评价机制,健全科技成果评审分离体制。在评议方式上,需改变现行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既是立项部门,又是评价组织部门的双重角色。除国家机密科技成果外,引入市场机制,减少行政和人情干预。同时,要改变单一的同行评议,积极引入外部系统的评价,特别是企业界人员参与,真正的成果要由应用者说了算。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国土资源科技成果共享服务体系,将科技项目执行情况、阶段性成果和发表论文,成果评价过程和标准及结果及时在互联网及媒体上公示。对公示的科技成果,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均有权监督并提出异议,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对有争议的及有问题的成果,要由审核机构负责调查处理。
㈣ 如何理解司法体制改革成效如何说一千道一万要由人民群众说了算
百姓满意了才能算有了成果。
㈤ 大学养那么多教授做研究,成果不给学生给谁了
不是教授单方面不想讲,所有大学都有保护自己研发成果的制度,这些成果不仅是研回发者个人的荣誉和财答富,也是大学的荣誉和财富,没有这个,大学何大子有何学?所以这个制度是基于良性发展的私藏。
学术科研是阶梯式的,一步一阶,我们学生首要任务是夯实专业基本理论与运用的储备,到了一定阶段,不仅可以实在地理解他们的研究,甚至可能不需要理会他们那个研究,我们自发地就进行研究,直到有自己的成果。
开个玩笑或许是老师把自己难住了,突发奇想说这个是科研成果不能讲了,有可能也能忽悠一片人,哈哈,只是玩笑。
㈥ 什么才是最大的成功呢
我所认为的成功人士应该是“有着自己的尊严,有着对人类的作出的卓越贡献,而最后享有较高的荣誉地位”。首先,不论成功与否,每个人都要时刻保留自己的尊严,若一个人为了成功而舍弃自己的尊严,我觉得这种成功是没有价值的成功,但保留尊严并不意味着永远不低头,如果为了保留自己的尊严,从而从不低头,这是生活中最不明智的选择,该低头时低头,该弯腰时弯腰,才是必要的。
㈦ 怎样看待中国改革的成果
最近,参加了几次有关改革的研讨会,有朋友将我的发言内容整理成了一篇《改革的方向不容怀疑》的文章,引发不少反响。
此文发表之际,又拜读到许多讨论改革的文字,如大名鼎鼎的“皇甫平”的《改革不可动摇》,吴敬琏的《中国改革四大缺陷》、梁小民的《鼓吹停止改革是祸国殃民》以及郎咸平的《我国的整个主导思想是错误的》(人物专访)等,还上网查看了许多网友的评论,并和一些网友在我和朋友主持的“经济人俱乐部’中进行友好争论。原来感觉很清楚的一些问题,现在发现还有必要继续梳理,兹列出有关当前改革争论的四大问题。
一是如何看待过去的改革,其成败得失究竟如何。这个问题本来以为是不会有什么争议的。香港的张五常教授到大陆来,惊叹大陆的成就,说一个落后国家的经济在二十多年内跑到世界前六,改革的贡献已是明显摆在那里。但其实不然,总起来讲,我发现,年纪和我相仿或者大于我的人,大多倾向于肯定改革的成就,而年纪较小,尤其是70年代中后期出生、30岁以下的人更多倾向于否定改革。原因何在?也许,对于象我这样的人来说,有过饥饿的回忆,有过政治运动的回忆,格外珍惜今天和平建设的时代,对改革成就的评价也更高一些。但对于年纪更轻一些的人来说,他们会很自然地用更高的参照系来要求这个时代,所以其对改革更多批评的背后是希望改革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改革的成就更大一些。在这里,肯定改革的人和否定改革的人,其实应该能够找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中国现在还不完善,就连改革本身也有许多的问题,需进一步完善。
婴儿洗澡椅热季促销行政侵夺科学的灾难美女博客决赛进行北京手机资费下调
那么,中国如何能变得更好,更完善呢?显然还是要改革,但改革朝何处改,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呢?这就牵涉到改革的第二大问题,改革的方向。
原先,我以为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国际化、市场化、私人产权、民主政治等方向都应该成为共识,就连和我改革观点相左的一些朋友似乎也没有把这个问题当成问题。但当系统地我阅读了有关改革的争论文章后,我发现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可以说,几乎所有过去曾经取得改革共识包括方向上的共识现在都面临断裂。国际化(与世界接轨)曾是改革的共识,但现在已有学者提出,中国人不能再为世界打工,更有人提出,中国的经济要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民主化尤其是宪政改革应该是是改革的共识吧。非也。有人的主张恰恰是大国家主义下的“法治化”。那么,产权改革呢?就更不是共识了。有学者呼吁停止一切产权改革,国有企业效率比民营企业的效率更高,中国应大力发展国有企业才是。市场化总该是中国改革的方向了吧。也不尽然。有人说了,市场化导致中国社会贫富分化,使得中国成了五千年最坏的时代。那中国怎么办,计划经济还是管制经济……
曾经有过的改革共识显然已经断裂,改革派不得不站出来对过去已经说过的观点再说上一遍。所谓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更有效率因而要大力发展国企的奇谈怪论,早已遭到海内外经济学界(张文魁、刘小玄、陈志武、徐滇庆等)的痛斥,此后这一观点不复招摇过市。对于市场化导致贫富差距的指责,耶鲁大学的陈志武教授最近撰写长篇文章,有力地证明:事实恰恰相反,中国的贫富差距是由于政府管制的强化才出现的,要缩小贫富差距,应坚持市场化并进行宪政改革而不是加强对经济的管制。对于中国应不应该加入全球化,为世界打工,周其仁教授等近期作出了正面回应,分析中国为什么要融入全球,指出中国既要品牌,更要贴牌,中国并没有到高唱不打工的咏叹调的时代;至于不谈宪政和市场化的“法治化”,更是遭到了宪政学家和自由主义者们的嘲笑,斥之为不懂法治和法制和法盲,因为在宪政文明市场文明建立之前根本谈不上法治,只有人治下的法制。
但这些在学者们似乎很清楚,而且改革开放至今一以贯之的观点,并不能够让一般民众口服心服。这里头牵涉到当前改革的第三大问题。
这第三大问题就是,改革究竟给每一个民众带来了什么,改革的成本和收益是如何分配的。很显然,中国改革迄今并没有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进而达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目标,恰恰相反,相当一部分人甚至越来越多的人承担了更多的改革成本,却未得到相应的收益,他们在改革中受到了伤害。一般来说,改革派们不会承认是改革对弱势群体造成了伤害,而会批评是改革太慢,政府权力介入太多、改革被扭曲导致民众的利益损失的结果。但对于被伤害被剥夺的一般民众来说,他们是无法区分什么是主张改革者理想中的改革,什么是现实中的改革的,他们所遭遇到的现实是唯一的改革。而这个改革所形成的结果,他们不能接受,或者已经不能再继续接受下去。在这种情况下,你改革的方向再正确,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问题的更具政策含意的变形话题就是:改革将如何继续,改革的成本和收益的分配在未来会不会有新的变化。如果没有任何变化,那么对不起,无论主张改革的人所认定的改革的方向有多好,大多数的民众都可能不支持改革进一步继续。
那么,改革的成本和收益曲线如何发生变化呢?这涉及到当前改革的第四大话题:改革的路径。也就是,改革按什么样的程序进行,其成本收益分配路径是怎样的,其可能形成的改革结局将是什么。
回顾中国的改革路径,在家庭联产承包制时期,曾是自下而上,由自发形成而蔚然成风,那是改革的黄金时代。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后,改革逐渐演变成自上而下以及“内部人主导型”的方式。也就是说,改革如何改,怎么改以及改的结果其实是在改革的旗号下,由少数内部人说了算;改革的成本由社会掏,利益则由少数人获取。这种“内部人主导型”的改革偏离了改革的方向,败坏了改革的名声,消解了改革的共识,毁坏了改革的动力机制。所以,对于社会民众来说,他们将不能不关心中国下一步将进行怎样的改革,由谁来参与和主导改革的问题。
那么,如何重建改革的路径,重建改革的动力机制呢?摆在当政者面前的可以说有三条思路。一是激进自由派如经济学家杨小凯等提出过的,要通过宪政变革来巩固市场化成果。陈志武的文章也证明,市场化+代议制民主的国家和地区,其收入分配差距最小,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两者齐上,次优选择是市场化单兵突进。自由主义者的这一改革立场和思路是迄今为止中国改革的最彻底的思路。但对于大多数的改革派来说,他们担心的中国尚未进入政治改革的成熟时期,因此主张比较现实的边际演变方式,一是强调更加规范的改革,在规范中改革,在改革中规范,尤其是主张社会大众参与的改革(笔者概括出与“内部人主导型”相对照的“社会参与型”改革路径),二是呼吁政府由经济建设型转向公共服务型,更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改善社会大众的福利。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观点,那就是强调大政府主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强调严刑峻法。但问题在于,中国政府已经够大了,中国的法律也已经非常严酷,因此真正重要的是中国大的政府如何有效,中国严酷的法律如何能够保证公平。
夜深了。这一篇的文字已经太长。且到此打住。相信这个话题肯定还会有漫漫长长的探讨。只是,历史的时机会漫漫长长地等待中国人吗?
㈧ 你在职场值不值钱,这项能力说了算
你在职场行不行,你说了不算,市场说了算!经常有人跟我说谁谁谁其实特别水,但就是混得特别好!以前我也这么觉得,看谁都不如自己,就会忽悠人!直到这两年才发现,年轻真好,就是有时候太自以为是。不是说没有一些靠混就能一步步走上人生巅峰的驴粪蛋,但事实上大部分位高权重或商业上成功的人都不是大草包。他们有很多共同点,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能力。最近见了很多候选人,几乎每个人的简历里在自我评价那项中都有“学习能力强”,可惜面试下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首先,在我看来,一个学习能力强的人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对自己的现状极其不满,对于已知和未知领域的知识都充满渴望。有人说咪蒙之所以篇篇100000+是因为三观坏掉了,那请你也坏一次换个100000+试试,我愿意为此为你付上几万块的稿费。尽管我一点不喜欢她文章的观点和风格,但是我从不掩饰对她的敬佩之情。如果你从早期就关注她,她很早就说过,如果不保证每周两本书籍的阅读量,不可能写出像样的文章。而这次在朋友圈刷屏的在新榜分享的她的爆款方法论,一个个数字背后就是持续的学习,和书本学习、和对手学习,和用户学习,和实习生学习!今天,咪蒙已经如此成功了,她还在“变本加厉”地学习,这种一直融入到血液里的持续学习意识在今天这个浮躁的世界实在太可贵了。我曾经在一次活动中见到了另一位话题女王——马薇薇。马薇薇说,他们每一个子领域的运营者,都认真研究过该领域至少500个公众号。所以,如果你认为他们的成功仅仅靠“博出位”,你就永远是那只只会笑话别人的井底之蛙。试问我们自己对于学习的渴望到底有多强烈?是买个有声课程账号缓解一下与日俱来的焦虑,还是拿几本互联网大佬推荐的书装装逼,还是回到校园搞个课程或学历回回炉?如果内心意识不到自己的差距和必须付出持续的行动,所有的表象都是扯淡。
其次,你的学习计划是什么?检验学习成果的标准是什么。几乎每个面试者都说爱读书,学习计划是一年至少读10本书或者更多,成果是一年至少读了10本书。于是我让他们随便给我讲讲他们最近或最喜欢的一本书,结果书名、作者、背景、主要内容说得清楚的人都少之又少,更别说思考、吸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方法和观点的了。如果偶尔能逮到一个,二话不说先稳住再说。光读书、听书、甚至上课,如果不思考、不转化,那一切都是零。这就像上学时大家都坐在课堂里学习,但考试的时候成绩却天壤之别。好学生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中等生会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差等生则只能连蒙带猜、听天由命。所以,即使大家看起来有学习的行为,并不代表真正具备学习的能力。真正的学习,学仅仅是个开始,思考和转化才是核心
最后,很多人都说没时间。我有个观点,学习不是非要拿出一整段时间读书,也不是非要花几十万读个EMBA,而是是否养成捕捉每个场景和每个事件进而思考的习惯。我们每天都有很多无聊的会,会上总有一些我们讨厌的SB嗡嗡嗡叫个没完。通常情况下,大家还是有习惯去记录和学习自己认为优秀的内容的,但很少有人对于自己看不上的人和事花时间、精力去思考和学习。比如你觉得别人的想法和做法很屎,但是你是否想过把自己放在那个位置上又会如何思考和处理?如果你多尝试几次,就会发现好多情况下你确实不是SB,因为你都不知道从何下手!点评别人总是容易的,试着把自己放进那个场景也许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样的次数多了,对于很多人和事的心态也就变了,渐渐会生出一种东西,我把它叫敬畏心。有了这玩意儿,你的世界突然就安静了,因为你听不到太多的噪音,你更专注于自己如何追赶与这个世界的差距。有人说,80后有下半场;有人说,赢了所有人却输给了时代。无论你是叱吒一时的风云人物,还是拥有话语权的媒体工作者;无论你是多年行走江湖的老炮儿,还是初入职场的小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危机与焦虑。
学习并不是焦虑的解药,很多时候反而越学习越焦虑,因为你更真实、更无法逃避地看到自己的无知与差距。但是人生就是这样,要么选择活在泡泡里享受着五颜六色的光,等着有一天破了再傻眼;要么选择在地面行走,有山峰自然也有沟壑,唯有武装自己、一路走过、无怨无悔。
㈨ 成功的定义是什么
成功是指人或动物通过有意识努力,达到了预期目标。成功在动物世界里没有对错,一切都是为了竞争资源。
而在人类社会成功还有另外一个衡量维度,即那些通过合法的且符合道德约束的行为到达预期目标的人被称为“成功的人”。
人生会经历无数的成功和失败,希望我们失败时不要气馁,因为只要我们找到正确的方式且付出行动去实现,我们一定会到达预期目标,一定会成功!
关于成功的名言:
1、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依依耐人际关系、外世技巧。软与硬是相对而言的。专业的技术是硬本领,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交际本领则是软本领。——卡耐基
2、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艳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