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实践成果形式
预期成果: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了解到武陵山邵阳市城步县的当地民众对于环保的意识和个人的行为,同时与邵阳市区的居民们的环保意识进行对比。 通过与相关政府人员的沟通,我们能了解到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及政府对这些措施对民众环保观念产生的影响的期盼。 通过与城步当地苗族同胞沟通,我们能了解到当地民众对于林业部门等加强对贫困地区造林绿化、退耕还林、森林资源保护、林权制度改革等的指导和扶持及少数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也可以将少数名族与汉族进行对比。 希望能通过这次调查能了解到武陵山去某地民众的环保意识,同时向他们宣传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并将调查结果反应给当地政府,据此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
成果展示:
在活动前期中,我们将与老师,当地相关的负责人进行沟通探讨,引起当地民众的广泛关注;
而在活动中期我们将通过网络媒介(人人,微博,云麓园等)来跟踪调查活动;
活动后期,汇集调查问卷,照片,视频等成果资料,按照一定的划分标准进行整理,形成一系列通俗易懂、整齐精炼、内容充实和形式多元的成果资料。并报送学院及校团委审核。如若审核通过,可将我们调研成果与大家分享,提出改进意见。
㈡ 研究成果展示报告
据调查我国现有盲人500多万,低视力近千万人,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少年当中,患病率极高。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78%,中学生为55.22%,高中生为70.34%。更令人震惊的是,有份调查报告称,国内因高度近视致盲者已达30多万人。因此儿童及青少年近视的防治越来越为学生、家长及社会所关注。 为什么患近视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孩子们的眼睛到底是怎么近视的?仅仅是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吗?为了解中学生近视情况及引起近视的相关因素,我针对我们学校的部分七年级同学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问卷
为了防止中学生近视,我们为广大中学生出此问卷
1.你是不是近视?
A. 是的 B、 不是
2.你是如何近视的?(不近视的可不答)
A、看电视过度 B、坐姿不端 C. 其它
3 你近视多少度?
A. 100以下 B. 500以下 C. 更高
4.你近视几年了?
A. 一年以下 B. 五年以下 C. 其它
5.你身边大部分同学近视吗?
A. 是的 B. 不是
三、调查分析:导致眼睛近视的原因:
大多数人都是平时不注意保护眼睛而导致近视的。研究结果表明,近视眼是人眼对当代环境的适应性改变,它的发生与发展与日益增加的近距离用眼活动的环境密切相关,与摄入营养成分的失衡密切相关。而不正确用眼,不注意用眼卫生(如看电视和上网过长等)是现代儿童近视大增的主因。
1 看电视距离太近
2 看电视的时间太长
3 所看电视的画面浓度太深
4 写作业时的姿势不正确
5 在光线太强的阳光下看书
6 在光线太弱的光下看书
7 长时间的在电脑前
8 不合理饮食
9 看激光
10 在车厢里看书
11 遗传因素
12 不认真做眼保健操
四、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在当今的中学生近视率不断上升,而中学生们对近视这一现象并不加以重视。甚至有人认为近视怎样,戴副眼镜不就得了。还对近视无所谓,错上犯错。许多人常将其归咎于不良的用眼习惯,如看书距离不当、光太暗、持久用眼等。但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表明,饮食不均衡、睡眠不足、噪音等,也是诱发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因素。
五、建议
(一)看书时作姿要端正,光线要充足。读写要坐到离课桌一尺,胸离课桌一拳,眼离课本一尺。
(二)不要在坐车或行走的时候看书,不要躺下看书。读写1小时要远眺10分钟或到户外走动,调节眼睛肌肉。
(三)时常佩带一些滴眼液,如:珍视滴眼液,明目滴眼液,珍珠滴眼液等。在课间十分钟坚持做眼保健操。
(四)尽可能少上网或看其他辐射性强的东西。注意作息时间的安排,不能让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
(五)不偏食,少吃辣的食品,多吃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A,D的食物。
(六)定期到眼科专医作检查,听从仪医师的指导,逐步矫正视力或防止近视度加深。
六、体会
为有效预防近视等眼病: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饮食,锻炼身体,保障身心健康;二要纠正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三要定期到眼科医院检查眼睛,尤其是高度近视眼患者,及时发现眼病,以便早发现、早治疗。视力关系着我们的一生,我们要爱护我们的眼睛
㈢ 教育科研成果有哪些表现形式
1. 用事实来说明问题(报告)v教育观察报告、教育测量报告、教育调查研究报告、教育经验总结报告、教育实验研究报告v要求:材料具体、典型,格式规范,科学客观地呈现研究过程和方法,合理解释结果2. 著作、论文类 :专著、编著、论述、评述、综述等v要求:观点鲜明,论据确凿,论述严密,清楚展示理论观点和体系的形成过程3. 政策咨询类: 政策建议、发展规划方案等4技术产品类:工具书、教材、资源库、数据库、音像、视听、课件、网络课程、软件、实物模型、仿真系统、网络环境、学习平台等 主要的有研究报告、成果报告、调研报告、科研论文、案例,其次还有经验总结、反思记录、教育故事、教育日志、教育随笔、示范课、教具、校本课程开发等。 比如:《某某中学校本教研有效活动方式研究》预期研究成果: 1、调研报告:某某中学校本教研现状调查 2、研究报告:某某中学校本教研有效活动方式研究 3、专著:某某中学校本教研有效活动方式研究经验集 4、教学案例:某某中学校本教研有效活动方式研究案例集 5、典型课例:某某中学校本教研有效活动方式研究典型课例 6、活动实录:某某中学校本教研有效活动方式研究活动实录 7、某某中学校本教研网站:课件。
㈣ 国外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及发展趋势
此文原载《国土资源》2005年第11期
地质调查工作诞生于社会生产,同时也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其服务范围却是个不断扩大的过程。世界上最早成立专门地调机构的是于1835年创立的英国地质调查所。此后,各国开始建立作为政府机构的地质调查所,调查本国的资源,为社会生产服务。起初地质调查所的基本任务就是基础地质调查(进行地质填图)和区域矿产评价工作。20世纪30年代以后,地质勘查工作不仅成为矿业开发不可缺少的先行步骤,还以其独特的功能进入水文、工程、环境等诸多领域,与社会生活的结合越来越广泛。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社会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发生变化,一方面是地质环境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信息化的需求。美国地质调查局1982年进行了机构改革,撤消了地质矿产保护处和地学应用处,同时成立信息处和信息系统委员会;日本1988年为加强国际合作、资源分析工作,成立地质信息中心,同时强化灾害预测和环境保护功能;英国地质调查所1990年成立建立信息处、市场销售处、环境水工处。澳大利亚1998年的改革目的在于加强地学填图和基础数据的发展,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和咨询。
可见,地质调查服务社会的范围是一个逐步扩大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地质调查成果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特别是在社会化服务方面,作为政府改善公共服务的重点,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地质调查信息成果的组织、发布与社会化服务方案。因此,能够向社会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产品,服务于解决当前及长远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人类健康、区域发展规划与产业布局、国土安全等各方面。世界发达国家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大力提高与国家利益直接相关的信息获取、处理和交换能力。许多国家建成了一大批国土资源数据库,并大力开发基于GIS技术和网络环境、面向国土资源工作全过程的信息系统和社会服务系统,从而显著提高了国土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增强了公众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的意识。下面就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等国在地质调查成果的社会化服务方面的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1 社会化服务组织机构
从现已掌握的资料看,地质调查成果的社会化服务机构均是专门进行地质调查工作的组织。但具体组织机构的级别、组织形式和涉及范围有些区别。日本的地质调查社会化服务机构是隶属于产业经济省的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的分支机构——日本地质调查综合中心,具体执行机构是该中心的二级机构——地质调查情报中心,该中心与相关研究单位和地质标本馆共同在长期积累的地质调查成果信息基础上,采用最新科学技术,为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解决国土资源利用、地震和火山灾害防治、资源确保、环境保护等问题提供高质量的地质情报信息;英国的地质调查社会化服务机构的级别也很低,其上级部门由下至上分别是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科学技术办公室、贸易工业部。对矿业大国来讲,地质调查信息社会化服务机构的级别较高,澳大利亚工业、旅游与资源部所属的地球科学局是地球科学调查和地理空间数据的国家管理、发布机构;加拿大自然资源部所属的地球科学局提供地球科学和地理信息方面的社会化服务;美国内政部所属的地质调查局负责国内外地学信息、自然灾害、自然资源、环境和信息情报等的管理,在社会化服务方面,作为牵头单位联合19个政府职能部门与联邦地理数据委员会一起合作超大型地质空间数据共享平台。
这里要明确的是,上述机构只是政府序列的,未列出众多的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事实上,各国对地质调查成果的社会化服务不是直接的产品服务,而是元数据的发布与管理。据介绍,加拿大的集成产品往往是专业公司完成的,专业公司一般只服务于几个领域,并拥有自己独特的开发软件,他们可以按照客户要求免费或花费较小的代价的取得元数据,然后加工集成,制作出满足用户需要的集成产品。如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局的石油数据仓库,收据了大量的石油数据,主要包括:地震数据,测井和海测数据,也包括报告、岩芯矿和地球科学标本,是世界上石油信息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许多信息是公开的,对社会公众、石油部门和石油调查机构都免费提供服务。如果一个投资者准备投资石油勘探,则可由专业公司根据公开的或者付费信息,通过一定的数据加工、集成为其提供钻孔位置等服务。
总之,地质调查成果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是一个常设事业机构,设在地质调查部门;矿业大国的地质调查成果服务机构级别较高,服务内容也较广。
2 社会化服务对象
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对象是不断扩大的,由最初的为地质找矿部门服务,到为找水、地质灾害防治、自然环境保护等部门;社会公众对地质知识的需求和对地质的关注也不断增加,如观光旅游、地质遗迹考察、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如印度地质调查局除为矿业部门提供矿产地之外,还为水利和能源设施建设方面的工程规划提供大量地质方面的资料和建议;为农业天然矿物肥料、土壤水文的发现,为灌溉、防洪、发电等水利工程提供地质资料;为国家工程建设等特殊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城市环境调查;为地质灾害多发区安全,对各种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活动断层高发区内进行了详细的勘查工作,取得了大量可靠资料,并出版了相关的地图,提出了一系列防灾减灾的措施和建议,并在危险区域建立了观测网对灾害进行监测;为建筑部门出版一系列的土木工程地图,为工程建设提供地质参数,并根据地质情况给出相关的建议,等等。
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局服务的对象包括对使用地球科学信息感兴趣的国内外组织和个人。具体包括:矿产资源和石油工业部门,环境保护机构,通讯机构,遥感、地图和绘图产品的发行人,规划和资源管理者,研究和教育组织,地方社团组织,紧急情况服务、法律实施和澳洲防卫组织,丛林徒步旅行、驾车爱好者以及热衷于户外活动者,联邦、州和地方政府机构。
日本,除满足本国地质调查成果的社会化服务外,为有效推进日本在海外的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特别注重系统收集、整理以矿产资源拥有国为主的世界地质、矿床、勘查和开发等状况以及各国的矿业政策、相关法规、统计资源等情报信息,并对此进行二次开发,对有关地质矿床、开发环境以及需求动态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后,向有关部门提供使用。
3 社会化服务内容
地质调查成果的社会化服务内容,各国不尽一致。英国地质调查局基于国内外公众和私人部门,在执行最高级别的专业标准和最新信息的前提下,满足用户的服务需求。查询服务,包括专家建议查询、数据和信息查询和其他综合查询;数据服务,包括自然科学数据、数字地图数据、图书和文档、产品和出售、地球物理数据服务;其他服务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环境、建筑、保险金融和法律、建材、海洋数据、城市地质、地理信息系统、地球科学建议、实验室、图书馆、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摄像、氡防护、遥感、灾害评估、培训、水资源。
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局建立了在线访问广泛数据和信息的通道,包括地名搜索、近期地震情况、在线地形图、测量图、边界图、卫星图片、矿产资源图(金刚石、铜矿、金矿、铅锌、镍矿分布图)、地球物理图(数字高程模型、区域磁异常图、区域重力异常图)、地质学图(1:250000地质图)、索引地图(地磁勘查图、γ射线测量图、重力位置覆盖图)和在线地形GIS数据库、专题地图和数据、数字高程数据、卫星图片数据、空中摄影、航空地球物理数据、地球物理地图/图片、地质学数据、地质学地图、海洋数据、石油数据等。产品类型主要是地图、图像、数据、出版物4类。
4 社会化服务方式与方法
各国地质调查成果的社会化服务方式和方法基本借助网络这一快捷、方便的形式传输信息。在数据管理问题上,各国基本采取了在线查询、购买或在线查询以其他方式购买完整的所需要的数据。加拿大地理连接代码政策咨询中心(Policy Advisory Node of Geo Connections)的2001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加拿大客户在互联网上获取29%的数据,美国是27%,澳大利亚只有8.5%;美国数据机构的收入是支出费用的2%,澳大利亚是30%;加拿大是13%。
印度地质调查局(GSI)通过论文集、档案、公告、专刊、杂志以及各种地图来向社会发布地球科学信息。发布的方式包括公开发布和有偿转让两种。一部分成果通过各种出版物向社会完全公开;对于有经济价值,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成果则进行有价转让。特殊的受限制的资料如战略物资勘查成果、涉及国家安全方面的资料的获取,还必须得到一定级别的政府的批准方可进行转让。GSI自身建立了数据中心,进行成果的保存和集成,可以对数据进行平面和立体处理,对成果进行扫描和数字化处理。通过加尔各答的总部和各地的分部向外发布数据信息,各中心都配备了先进的软件和硬件设施,与互联网连通。另外,一部分成果,如海洋数据,建立了专门数据库,配备了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各种数据可以通过互联网查阅。对于航空遥感等间接数据,可绘制出剖面图、等高线图、立体图,并联合基础数据库进行解译。
美国地质调查局则是借助空间数据一站到位平台发布地质调查数据;局内的地球数据中心进行科普性地学教育和其他服务。
5 社会化服务发展趋势
(1)社会化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拓宽。这既是社会分工合作的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进步使然,由专业服务到社会化的推广;由地质调查工作到水文、环境、灾害等的调查工作,工作内容和服务范围均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同时,信息传输方式和技术的进步为这一趋势的形成和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2)地质调查信息的大众化不断普及。专业知识的大众化传播与应用的首要条件是科普化宣传。无论是旅游地质知识的传授、自然环境信息的传播,还是普通地学知识的推广,脱离大众化的渠道均无法实现。加拿大借助图画的形式宣传各种物品的元素成分、消耗的矿产资源等,适于老少和非专业地质人员;美国则借助于回答问题的方式,宣传地学知识和了解地质工作,借助于政府平台服务于广大的人群。
(3)地质调查信息服务的中介组织不断发展。地质调查信息服务中介组织的产生与发展是地质成果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推动力量。政府组织发布元数据和基本数据信息,中介公司则利用这些数据,凭借自身的专业开发软件和集成技术,为需要专业地质信息的人员服务,同时收取报酬。另外,专业制作科普化的宣传材料,出售给政府。
(4)政府的推动促进了社会化服务。在专业机构成立信息部门,负责对外服务以扩大社会化服务。与相关部门联合共同发布地质调查信息,经费有保证、组织层次高。
㈤ 华东地区“十五”地质大调查成果综述及“十一五”展望
郭坤一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210016)
1 概况
1999年7月1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式成立,其主要任务是:承担、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基础资料,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
地质大调查自1999年实施以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领导下,围绕着一项计划和四项工程(基础调查计划,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程、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数字国土工程和资源调查与利用技术发展工程)进行科学部署、精心组织,采用新机制、新思路,运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截至2005年,地质大调查实施7年间,华东地区共安排地质大调查工作项目156项,共获资金41291万元。其中,基础地质调查32项,矿产资源调查评价73项,地质环境调查评价23项,物探、化探、遥感28项。共有17个工作单位承担。
2 主要进展及成果
2.1 基础地质调查
投入经费4367万元,已完成1:25万区域地质调查22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22幅,1: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4幅。正在进行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9幅。
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2.1.1 前寒武纪地层划分与对比
华东地区前寒武纪地层主要发育在大别—苏鲁、扬子和华夏3个地层区。
华夏地层区:通过邵武、龙岩、三明、瑞金等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打通了闽西地区近南北向的地质走廊,提高了区内地质研究程度。肯定了武夷地区总体以加里东期变质褶皱隆起,在寒武系之下,存在着震旦系—南华系浅变质硅质岩(石英岩)以及与扬子区相似的地层序列;对古元古代麻源岩群和新元古代马面山岩群的岩性组合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新元古代存在双峰式火山岩;对以古元古代桃溪岩组为核部的变质核杂岩的几何学特点及运动学机制进行了解剖,确定其形成时代以印支期为主。
扬子地层区:通过南昌、上饶、景德镇、金华等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对该地区岩石地层单位进行了全面清理,建立了岩石地层和构造—地层系统,解决了各省之间同物异名,异物同名现象。以双溪坞岩群为代表的中元古代岛弧火山岩得到进一步确认,新元古代双峰式火山岩、侵入岩、基性岩墙群的研究得到进一步加强。
大别苏鲁地层区:将大别山区的变质表壳岩组合划分为古元古代大别山岩群和中-新元古代宿松岩群,将前陆带中的深变质表壳岩组合归为中元古代董岭岩群。提出了大部分变质变形侵入体形成于新元古代、少数形成于中元古代,大别山岩群为古元古代、宿松岩群为中-新元古代的新认识。
2.1.2 金钉子剖面
我国现有的两个金钉子剖面均位于华东地区:在奥陶纪达瑞威尔阶层型剖面的常山县黄泥潭剖面1:5万区调工作中,新发现了厘米级厚度的沉凝灰岩,并从中分选出单颗粒锆石,进行了精确的定年,从年代学上对界限进行准确定位。在对国际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分布区进行了高精度大比例尺填图,对界线层中的关键层(如PTB界线粘土层、PTB界线层内的国际牙形石带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鉴定识别出两个重要牙形石带:Clarkina subcarinata带;Clarkina changxingensis带。大大提高了该区生物地层对比精度。
2.1.3 第四纪厚覆盖区填图方法
在1:25万杭州、南京、南通和上海等幅区调工作中,注重了厚覆盖区第四纪地质研究,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与方法引进到第四纪地质研究中,采用“基准面旋回”的概念,结合岩石地层、气候地层、年代地层、磁性地层等多重地层划分方法,.建立了区内等时地层格架和对比依据。并从标准孔的研究入手,通过古土壤、古暴露面及其所对比的剥蚀面和沉积界面的识别研究,解决了标准孔与一般钻孔的气候旋回等时对比问题,对新发现的浙江跨湖桥文化与古环境的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厚覆盖区第四纪地质图的表现形式上增加了较多的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丰富了图面内容。
2.1.4 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岩
近几年来,沿海诸省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基本查明了区内火山活动期次和火山活动规律,并通过精确的同位素定年,进行了火山地层的划分与对比,证实了磨石山群火山岩年龄主体为早白垩世(137.7~113Ma)而非以往长期沿用的晚侏罗世,这对重新认识东南沿海晚中生代火山岩时空展布与成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研究东南沿海火山岩带的构造演化奠定了基础。
2.1.5 陆相红盆区调方法研究总结
在1:5万金田、澧田等幅区调工作中,针对中生代陆相红盆,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从划分构造界面入手,采用岩性、岩相调查相结合,对各类构造界面性质和沉积体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形成环境、时空展布及相互叠置关系等进行调查和研究,建立了陆相岩石地层层序,划分了岩石地层单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填图,地质图内容十分丰富。
2.1.6 计算机填图方法试点
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第一批计算机填图试点,福建省地质调查院率先采用计算机辅助填图方法完成了1:5万东山县、宫前幅区域地质调查。完善了区域地质调查野外数据空间与属性的数据模型及其相关标准和技术规程,并实现了多源区域地质调查信息的形成、组织、集中、保存、检索与分析,在不同G1S平台上建立了面向多源信息管理与分析的G1S区域性区域地质调查空间综合地学信息系统。
2.2 区域物、化、遥工作
7年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华东地区共部署区域物探、化探和遥感调查项目28项,共获资金17547万元,其中,中国地质调查局投入资金8197万元,地方配套资金9350万元。
2.2.1 区域物探工作
部署完成了福建省西部区域重力调查,完成重力测点3870个,调查面积22916.5km2。至此,华东地区的区域重力调查已经全面完成。
开展了长江三角洲地区配合区域地质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的物探方法应用示范,完成了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南)调查面积30340km2,补充了重、磁、电测深数据,并进行了综合解释和编图。
2.2.2 农业地质(生态地球化学)调查
该项工作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在江西南昌地区、江苏南京地区及福建厦门—漳州地区分别开展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方法实验和调查实验,开展了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有机污染成分分析方法和有效态分析方法的研究。从2002年,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分别和浙江省、江苏省、福建省、安徽省、江西省以及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了省(市)、部级合作开展农业地质(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协议。总计完成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面积23.7万km2,获得了海量的测试数据。依据土壤环境质量,对226440km2土壤进行分析,圈出Ⅲ类、超Ⅲ类土壤21483km2,发现了沿长江存在着区域性的Cd生态地球化学环境污染。发现了一批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区和优质区,其中,适宜于发展绿色农业基地的面积140586km2,富硒土壤资源18294km2。调查成果受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显示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与此同时,编制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开展了长江流域生态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并就广州、武汉、成都三地区生态地球化学进行了预警,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2.2.3 遥感地质调查
开展了安徽、浙江、福建、台湾和上海市的省级遥感综合调查,完成遥感调查面积62万km2。同时,在东部重要经济区带、长江流域开展了基础地质环境遥感调查、监测和解译。
2.3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7年间,在华东地区共部署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73项,总计投入经费12078万元(表1)。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为:钻探53760m,坑探4674m,1:5万化探13270km2。累计新发现物、化探异常283处,提交小型矿床19个、小型矿产地15处、中型矿床22个、大型矿床17个、超大型矿床7个。
表1 华东地区矿产项目分类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结果显示出华东地区的黑色金属(金红石)、贵金属(银、金)、稀有金属(钽、铌、锂)、有色金属(钨、锡、铅、锌)和重要非金属(膨润土、高岭土、萤石、玻璃用石英砂)矿产均出现了良好的前景,钨、锡等优势矿产地位得到了显著增强。
表2 华东地区主要矿种资源量
黑色金属-金红石矿产:集中分布于苏北超高压变质带中,属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床。
稀有金属矿产:主要与发育在江西和长江下游地区的燕山晚期碱性花岗岩建造有关,资源潜力巨大。已提交的矿产勘查成果报告主要为由江苏地调院承担的《江苏苏州善安浜钽矿评价报告》,提交超大型钽矿1处,伴生锂、铷、铯、铪资源量达中-超大型规模。
有色金属:钨、锡矿产是我国的优势矿种,华东地区主要产于赣南地区。已提交《江西会昌锡坑迳矿田及周边地区锡-铜多金属矿评价报告》,提交大型锡矿1处。正在实施的“江西诸广山—万洋山钨多金属矿评价”项目新发现3处具大-超大型远景的潜力矿区;“江西于都—全南地区钨矿评价”项目,已确定具中、大型找矿潜力的矿区(点)5处,具进一步工作意义的找矿靶区5处。此外,在扬子地台南缘的九岭—鄣公山—皖南隆起带,钨、锡矿产也显示巨大的资源潜力。
铅-锌矿产的找矿突破主要在于,认识了以往不被重视的元古界块状硫化物矿床的产出层位,提出了在利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和更大比例尺的土壤化探测量圈定的综合化探异常基础上,寻找该层位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有效找矿方法,取得了福建尤溪峰岩、福建建瓯八外洋两处大型铅-锌-银多金属矿的找矿突破。该类型矿产的找寻,目前正方兴未艾,在北武夷地区、闽中地区和浙西南地区仍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贵金属矿产(银、金)的找矿突破地区,主要分布于江西北部九岭地区赣东北地区和皖南地区,前两者为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后者主要为石英脉型。
矿产资源综合研究:完成了武夷山、皖浙赣相邻区2个重要成矿区(带)的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综合研究,建立了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空间数据库,编制了一批综合性基础图件。
华东地区新一轮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实现了为国家宏观发展战略服务,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矿产基础信息资料,为国土资源规划、保护和利用提供决策支撑服务的目的。同时,为后续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和转入资源补偿费及其他资金勘查奠定了基础,带动了商业性地勘投入,推动了地方矿业市场的发展,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4 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
华东地区是我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伴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区的自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环境质量急剧下降,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为此,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之初,即在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和淮河流域等环境地质和水资源问题突出的地区,部署了区域环境地质调查评价项目。其目的是查明工作区的环境地质条件和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利用GIS技术,建立工作区的环境地质数据库或信息系统,实现调查与勘查成果全部数字化、评价预测的计算机化,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地学技术支撑。同时,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任务,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保护、减灾防灾的对策和建议。
7年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华东暨东南沿海地区(含广西、海南、广东)共部署水文、环境地质调查项目23项,工作性质包括基础调查、灾害预警和综合研究。共获资金7756万元。
2.4.1 主要进展及成果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将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南)地区作为统一的地质单元,建立了区域基岩构造模型和第四纪沉积结构模型,查明了第四纪以来古地理环境演变过程和长江古河道的迁移演化特征,为建立地下水含水系统和地面沉降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地质依据。
运用GMS(3.1)地下水资源评价软件,在该地区建立了孔隙承压水三维地下水流模型,实现了整个地下水资源评价过程的可视化。
查明了区域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现状、研究了其形成机理和基本特征,建立了地面沉降与地下水位之间的相关模型,评价了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初步建立了全区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的建设规划,并进行了初步实施,为满足政府和社会需求,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GIS平台上,建立了以基岩构造模型、第四纪沉积结构模型、地下水含水系统结构模型为基础的、较为完善的“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南地区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综合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相关信息的查询、分析、编辑和管理。
2.4.2 淮河流域环境地质调查
初步查明了淮河流域不同深度地下水的污染组分及其分布,评价了地下水质量。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浅层地下水水质普遍较差,以Ⅴ类水和Ⅳ类水为主,尤其是埋深小于20m的浅层地下水,Ⅴ类水和Ⅳ类水的分布面积达54260km2,占水质调查面积的91.6%;相比之下深层地下水(埋深大于50m)水质较好,Ⅰ、Ⅱ、Ⅲ类水分布面积达18955km2,占水质调查面积的32%。
评价了不同深度地下水的污染程度,进行了地下水污染程度分区。浅层地下水重度污染区分布面积16215km2,占水质调查面积的27.3%;中度污染区分布面积32221km2,占水质调查面积的54.49%;轻度污染区分布面积10829km2,占水质调查面积的18.3%。
探讨了浅层地下水的污染特征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浅层地下水污染具有带状污染特征,沿污水河(沟)两侧附近浅层地下水受污染最为严重,居民患偏瘫、癌症患者较多。
初步查明了阜阳市的地面沉降现状、形成原因及所造成的危害。
2.4.3 东南沿海及重要经济区环境地质调查
在全面分析和调查研究了东南沿海地区海岸变迁、海水入侵、水土污染的现状、特征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总结了东南沿海地区缓变型和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成因和危害。
初步查明了东南沿海地区海岸环境、近现代海岸变迁及古海岸变迁特征。
根据地下水资源评价结果,分析了地下水资源的开采潜力,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开发微咸水、半咸水的思路与建议。
初步查明了海南岛东北部和西南部、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福建沿海地区、广西北部湾和苏锡常地区地下水水质污染状况和成因。结果表明,东南沿海地区地表水污染越来越严重,导致浅层地下水污染面积和污染程度有扩大化趋势,常州等城市郊区有机污染物检出率较高。
应用地下水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苏锡常地区地下水补、迳、排条件、地下水流场变化,探讨了地下水污染源类型,为进一步开展该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在调查东南沿海地区海水如侵类型、方式和分布范围的基础上,提出了海南岛西部和广西北海地区海水入侵主要由不合理的开采地下水引起,同时出现了因高位养虾所致的海水入侵。
针对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和防治对策,为地方政府制定相关规划提供了地质依据。
更新和新编了一批地质环境图件。
2.4.4 杭嘉湖平原1: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试点
全面查明了区内的地层、第四纪古地理环境、土地利用、土壤环境质量及污染状况、地下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水环境质量及污染状况、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生态地质旅游资源等。
成功应用磁化率测试技术大面积开展了区域土壤环境评价研究工作,磁化率值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土壤污染程度和范围、能够反映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利用方式下同种土壤化学元素的差异等,采用“统一方法、分区评价”和“因子赋值、定量评价”的原则提出了一套新的生态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方法。
编制了一套由70余张图件组成的生态环境地质图系。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起到了示范和指导作用。
应用MapInfo操作平台设计并开发出了“杭嘉湖平原1: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试点”地理信息系统。
2.4.5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
在地面沉降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布局,按照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总体规划,制定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技术标准和监测技术要求,建设统一的区域地面沉降监测网,为实现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的有效监测、综合研究以及制定科学的防治对策提供基础保障。目前,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数据平台的要求,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的建设正在进行中。
2.4.6 沿海主要城市环境地质综合研究
本着分片研究、整体综合的研究思路,重点分析研究了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的区域地质构造和近代地壳活动性、区域气候与水文特征、区域地形、地貌、区域岩性结构特点、水资源条件、其他地质资源;系统梳理和归纳出东部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总体效应的6类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水资源短缺和不合理开发利用、地面变形加剧、水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沿海城市面临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地震威胁、南水北调和三峡工程对长江三角洲及有关城市的影响。
在深入分析评价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形成的地质背景因素、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因素,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对城市建设和发展造成的危害及影响的基础上,从宏观和战略的高度,对东部地区城市化与地质环境良性协调发展的途径进行了探索,提出了“立足本地区水资源,走节水型发展道路的城市水资源供需平衡方略”、“地面沉降与开采利用地下水资源协调共存”、“城市规划和建设对地质环境中某些不稳定因子的防范与协调”、“固体垃圾处填埋与地质环境适宜性的协调”、“城市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滨海城市的规划、建设要适应防御海平面上升危害的需要”等对策和建议。为了确保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能够实现对地质环境的合理利用,报告提出了“加强相关法规建设”、“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加强城市环境地质专题研究和评价的力度”、“进一步拓宽城市环境地质工作的投资渠道”等措施。
3 展望
“十一五”是国土资源大调查的最后5年,2006年又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按照国土资源部总体工作部署,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提出了地质大调查工作的重点领域、重点方向和重点任务。主要任务是:通过“十一五”地质大调查,更新一批基础地质图件,建立地质调查信息化服务体系;完成主要成矿区带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发现一批新的矿产资源勘查后备基地;完成我国主要盆地的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初步掌握东部地区地下水污染状况;科学评价地质环境,建立一套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监测防治系统;发展重大地学理论,使我国地质调查相关科学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1 基础地质调查
继续开展1:25万区调修测(7幅),开展海岸带及环境脆弱区1:25万区与环境地质调查(5幅),开展武夷山、浙、皖、赣相邻区重要成矿区(带),东部重要城市及人口密集区1:5万区与地质调查和1:5万航空物探调查,以及中国东部重要经济区带、长江流域区域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
完成长江流域经济带、沿海经济带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开展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建设和区域性综合研究。
继续推进并全面完成上海、杭州、南京城市立体地质调查的试点工作,建立并推广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方法体系。
以大区为单元开展新一代全国区域地质志编制及系列综合编图试点。
在重要成矿区带开展新引进的航空重力、航空瞬变电磁等航空物探新参数(或综合参数)的试生产工作。建立区域物探数据库,编制1:25万(或1:20万)区域重力调查和航空物探测量系列图件,并对重要成矿区带进行编图和综合研究。
继续在东部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开展地质环境遥感调查和动态监测工作;在重要成矿区带,利用高精度航空相机、数字相机和POS系统,开展1:5万等航空遥感调查工作。
完成覆盖区和重要农业经济区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开展重要经济区带的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推动开展不同级次的土地生态地球化学评估,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全面开展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的应用研究与应用推广工作。开展有机污染物地球化学调查试验,启动有机污染物地球化学调查。
开展深穿透地球化学与隐伏区矿产勘查技术等研究,在重要成矿带开展地球化学深部找矿试点工作。
3.2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坚持以铜、铁、富铅锌、优质锰、铝土矿、铬、钾盐、锡、钨、镍等为主攻矿种,开展在长江中下游、南岭东段成矿区(带)、武夷山成矿区(带)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调查,逐步缩小靶区,对重点矿产资源远景区开展评价,力争获得找矿重大突破。
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开展中浅-深部隐伏找矿方法研究、试验和试点工作,为开展东部重要成矿区(带)中浅部-深部(500~1000m)隐伏矿床找矿工作,打好基础,做好试点。
南岭地区东段:以锡、钨多金属为主攻矿种。锡矿重点围绕诸广山—万洋山岩体开展调查评价;钨矿重点在江西崇余犹、“三南”地区、赣县—于都地区开展调查评价。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异常查证和矿点检查、重要矿产地评价工作,力争取得锡、钨找矿新的突破。对区域锡、钨多金属资源潜力进行总体评价。预期提交一批大中型矿产资源勘查基地。
武夷山地区:主攻铜、铅锌。重点开展闽中—浙西南地区铅锌矿远景区、福建上杭—云宵和江西寻乌—铅山铜矿远景区的资源调查评价。通过开展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优选一批找矿靶区,开展预查-普查,提交一批大中型勘查基地,力争取得铜矿找矿突破。
同时与中国东南大陆周边国家(地区)合作开展成矿地质条件对比和资源潜力评价,研究提出一批境外找矿远景区(带),为开展境外矿产资源潜力调查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
3.3 地质环境调查评价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淮河流域平原区,以区域地下水系统为单元,以浅层地下水及其环境系统为对象,系统开展无机污染和有机污染调查,查明地下水污染状况,综合评价地下水污染程度及变化趋势,建立地下水水质与污染预警系统。
完成1:25万地下水污染调查66000km2,1:5万地下水污染调查15000km2。在已建成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基础上,继续开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检测与网络管理。
在“十一五”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主要城市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成因调查评价,查明制约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提出环境地质问题及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建议。
The Summarization in“the 10th Five-year Plan”and Prospect in“the 11th’s” of GeologicalSurvey in the Eastern Areas of China
Guo Kunyi
(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Nanjing 210016)
Abstract: The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formally founded on July 16th in 1999, its primary goal is: assuming, organizing and actualizing national basal and public welfare geological survey and strategically prospecting of mineral resources. Also supply geological basic data for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ublic welfare service. In the past six years, under the leading of the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through scientific arrangement and choiceness organizing, this item gains remarkable success and social economic profits on basic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ppraisal of environmental geology and investig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by applying new theory, technique or method.
㈥ 社会调查方案的预期成果怎么写,从那些方面着手
从调查报告、论文、实践心得、实践影像材料、PPT成果展示报告等质量情况入手。
㈦ 青年教师成果展示活动有哪些形式
青年教师成果展示活动形式:
会议、讲座、分组讨论、竞赛、示范课、培训班、联谊、调研、采访等等。
㈧ 教育科研成果有哪些表现形式
教育科研成果有哪些表现形式
1. 用事实来说明问题(报告)v教育观察报告、教育测量报告、教育调查研究报告、教育经验总结报告、教育实验研究报告v要求:材料具体、典型,格式规范,科学客观地呈现研究过程和方法,合理解释结果2. 著作、论文类 :专著、编著、论述、评述、综述等v要求:观点鲜明,论据确凿,论述严密,清楚展示理论观点和体系的形成过程3. 政策咨询类: 政策建议、发展规划方案等4技术产品类:工具书、教材、资源库、数据库、音像、视听、课件、网络课程、软件、实物模型、仿真系统、网络环境、学习平台等 主要的有研究报告、成果报告、调研报告、科研论文、案例,其次还有经验总结、反思记录、教育故事、教育日志、教育随笔、示范课、教具、校本课程开发等。 比如:《某某中学校本教研有效活动方式研究》预期研究成果: 1、调研报告:某某中学校本教研现状调查 2、研究报告:某某中学校本教研有效活动方式研究 3、专著:某某中学校本教研有效活动方式研究经验集 4、教学案例:某某中学校本教研有效活动方式研究案例集 5、典型课例:某某中学校本教研有效活动方式研究典型课例 6、活动实录:某某中学校本教研有效活动方式研究活动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