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至诚书院的育人理念
汕头大学至诚书院作为学校实践“先进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住宿书院为平台,探索并努力落实4C(Culture、Civility、Character、Care)所蕴含的文化、文明、品格和关爱的育人理念,为学生在校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服务、更有力的支持;推动大学从偏重“专业培养”向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的“全人教育”转变;将整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植入书院的通识课程、拓展项目和学生组织建设中,营造一体化的学校育人环境,培养“有志、有识、有恒、有为”的高素质人才。书院是教做人的地方,是学生修德笃行的大课堂。在住宿学院,宿生生活、学习、成长融于一体。通过住宿学院制度的构建,促进学生身、心、灵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成为具有完整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人。希望宿生在书院接受院训“诚敬谦和”的熏陶,成为有教养的人,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知行合一,努力把握自主创造命运和实现人生幸福快乐的金钥匙。书院通过给予学生专业课堂以外更多的关怀、支持和更广阔发展潜能的空间,为其提供最优质的教育环境,为学生从学校走向现实社会打好坚实的素质与能力基础。引导学生注重各项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和系统化运作,学会不断地反思、总结与创新,用全面、系统、严谨和辩证的方法思考、处理问题,提升整合思维能力以迎接未来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并创造性且有远见地综合解决问题。通过清晰明确的育人理念、具体有效的行动措施和可适应的拓展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培养自信心、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书院没有按照中国传统大学以院、系、班级安排学生的住宿和课外活动,而是采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混住”的比较接近现实社会的生活模式。混住的方式有利于营造独特的住宿学院文化,让拥有不同背景、不同兴趣的各个专业学生能够彼此交流思想与经历,帮助他们认识不同领域的人和事,拓宽视野,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积累更多社会资本。通过住宿学院党、团和学生组织等社区活动平台的搭建,以及书院团队、学科、体能、心理和职业等五类拓展课程的开展,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最终把“怎样培养人”的工作具体落实到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使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融于一体,促进身、心、灵全面健康发展。我们在传统的住宿中融入了育人的理念,提供“正式”课堂以外的学习场所。人与人的沟通频繁,大家交往密切带来了稳定的人际关系;而温馨的生活小社区促进了人际关系融洽;同学们学习、娱乐、生活融于一体,这样的条件与平台,使他们有更多的非正式的、非约定性的思想交流、知识交流和文化交流。通过社区活动、交流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提高沟通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等等。至诚书院从成立开始,并不是简单地利用楼层分区,而是充分利用书院大楼的特点,在书院建立纵横交错的矩阵式团队组建模型,为书院加强宿生交流,开展团队建设打下基础。学生在模拟现实社会的“混住”模式中拓展人脉关系,认识不同专业的同学,接触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拓宽知识面。希望学生之间相处的是一生一世的好朋友,一生一世的友谊,并建立培养自信心、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学生自治是书院生活的灵魂。通过自助、互助和他助方式实现宿生的自我管理。学生领袖在各类团队中带领成员实现团队目标过程中学会自主、公开、公正对待自己及周边发生的一切事情,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自信心、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在至诚书院,没有传统意义的纯粹“管理”,书院老师更多是起到“引导、支持和帮助”的作用。书院的理念是学生要学会管理好自己,而这种自我管理通过组织各种团队来实现。书院根据宿舍楼的外形及内部构造作了各种团队的划分,各个大、中、小型团队及各种兴趣社团互相交错,相互独立但又彼此关联,不定时进行交流、联谊等,通过这种小型团队、中型团队和大型团队的协调和运作来实现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
㈡ 宋代书院与近现代西方大学在育人理念上有何不同
宋代书院是培养科举人才的场所,压抑人性,学生写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西方大学则是宣扬人性,以人为中心。
㈢ 古代书院教育的利弊
书院发展轨迹与其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樊克政在《书院史话》一书中提到:“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教育组织形式。其别具一格的教学与组织管理等制度,萌芽于唐,形成于宋,废改于清末,有长达千年以上的发展史。”
作者认为,书院制度之所以萌芽、形成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唐、宋时期的主要原因有:
从教育史的角度看,“促使书院产生并能得到发展的一个更为深层的原因则在于:自隋、唐以后,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官学逐渐沦为科举的附庸,一些真心求学的土子势必要在官学以外去寻找就学的场所,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正适应了这一客观需要。”“书院的发展及其一整套制度的形成,又是同理学的兴起与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由于“理学对于维护和加强封建统治的作用,在起初的一段时间里并不为封建统治者所认识,于是理学家们便只好以书院作为从事研究与传播理学的重要基地,而这就势必促进书院的发展及其制度的臻于成熟。”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书院对中华文明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书院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发展。”“书院也促进了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书院促进了中国图书事业史的发展。”“书院对促进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宋、元、明、清时的著名书院,一般都是当时各地的教育中心,对推进所在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书院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教学与组织管理等方面还积累了许多经验,并形成了不少与官学迥然有别的特点,如把从事教学工作与进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不同学派可以在同一书院中讲学,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师生感情甚驾以及管理人员较少等。所有这些,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教育遗产,而且也为今天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总之,宋代以后出现的书院教育的组织形式,它与官学、私学形成鼎足之势,相互渗透,融合,有力地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书院在古代文化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一书归结为五个方面:
第一,……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相结合,是书院教学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最早的书院是由官方藏书;校书和私人读书治学发展为讲书或讲学的。……私人读书治学,待学有所得,闻名遐迩,就有人前来问难求教,逐步发展为聚徒讲学,……后来的书院差不多都是沿着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道路发展的。历史上有名的书院,大多数都既是当时一方教育活动的中心,又是著名学者探讨学术的胜地。……书院的创建者或主持人,大多是当时一方有名的学者,他们又多为书院的主讲,这是书院的传统……。
第二,书院允许不伺学派相互进行讲学,建立了“讲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尽管这种“争鸣”还受到种种限制,但较之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一般学校教育却自由得多。这是书院区别于一般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三,书院教学实行“门户开放”的办法,听讲者不受地域和学派的限制。一个书院有有名的学者在讲学,其他书院的师生或远地慕名而来的学子,都可以听讲、求教,而且受到热情欢迎,并给予周到的安排照顾,打破了一般学校关门教学的风气,有利于学术交流。
第四,书院的教学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比一般学校只是先生讲,学生听,呆板、生硬的注入式教学优越得多。
书院教学一般是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重视对学生读书的指导。许多名师都把指导学生自己读书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他们并将自己的洽学经验概括为读书的原则或程序,指导学生应读什么书,哪些先读,哪些后读,以及如何提高学习的效果等。……
学生读书重在自己理解,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或疑点进行讲解,所以书院教学中十分强调学生读书要善于提出疑难,鼓励学生问难论辩。早在唐代朱弼在任庐山国学主讲时,就提倡学生质疑问难,然后再详加剖析。朱熹特别重视学生提出的疑难。他认为读书须有疑,“疑者足以研其微”,“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他在白鹿洞书院时,常常亲自与学生质疑问难。吕祖谦在丽泽书院讲学时,提出求学贵创造,要自己独立研究,各辟门径;超出习俗的见解而有新的发明。他说:“今之为学,自初至长,多随所习熟为之,皆不出于窑臼外。惟出窠臼外;,然后有功。”
书院特别强调学生要作读书:日记。……
第五,书院内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相当深厚。中国数育素有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这是在长期的私人教学中形成的。书院制度始于私人教学,以后也多属私人教学的性质,主讲书院的名师热心教席,慕名来学的生徒能虚心求教,所以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在书院中也就体现得更为充分。
从事书院教学的名师,由于学识渊博,品德过人,所以能赢得学生的尊敬,此外他们能够献身教席,热心育人,更使其受到学生的爱戴。当然,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还必须能够虚心求教,立志成人。但是主导方面还在教师。这是书院教学的名师为我们提供的宝贵的启示。
我以为,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第四、五两点。
赖功敏在《书院教育的“对话”精神及其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一文中提出:
“中国书院教育有着一个重要的内在精神即‘对话’。这种对话具有自然特性,对人格形成实为一种重要的力量;它的实质在于通过对话达到一种真正的人性的觉悟。它充分体现了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对道德理想与知识独立的追求。正是通过对话这种生动而有活力的形式和过程,教育的陶冶力量才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并渗透到心灵的深处,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潜在特质,使完善人格的形成成为可能。”
㈣ 中国古代书院教学与管理对当今教育的影响。
我国书院的发展是: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与清末。著名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太极书院。对当今教育的影响包括:第一,书院既是教学机构,也是学术研究机构,对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第二,书院注重学术交流和学术自由,开展争辩,有利于各门学派的进一步发展;第三,书院讲学可以自由听讲,老师可以自由讲学,不受地域的限制,有利于文化的繁荣;第四,书院的教学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当今教育有重要的启示;第五,师生关系融洽,以道相交,对传统的教育形式有很大的影响;第六,名师讲学的内容整理为“讲义”,学生记录的为“语录”,是后世教学中教师讲义和学生听课笔记的由来。
㈤ 书院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杭州诂经精舍和广东学海堂这两所书院以“专勉实学”为教学宗旨,注重扎扎实实做学问,编撰出版了1400卷的巨著《皇清经解》。还出版了《诂经精舍文集》和《学海堂集》,体现了治学的巨大成果。不仅对古代社会的教育发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先后传至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至今在这些国家仍有不少书院,尤其在日本更为普遍。
清代洋务教育的措施
㈥ 书院对当代教育有哪些意义
苏州文正学院、、很出名、、你可以到网络去查查、、下面是我找的一些文摘、、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创建于1999年,是江苏省首批建立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之一。2005年,按照教育部教发[2003]第8号文件精神及江苏省教育图书馆厅的统一部署,申请改办为普通本科高校以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即独立学院。学院位于古城苏州西南的吴中区,占地615余亩,东临越湖公路,西傍吴山,北靠石湖和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色优美,环境怡人。 截止目前,学院拥有7000多名在校学生,专任教师400多名,基础建设总投资已达5.5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院建有理工实验中心、计算机中心、电教中心、艺术实践中心、图书馆等5个教学辅助系统,教学设备一万余台件;此外,具有 现代化教学功能的新型理工实验中心(约2万万平方米)也已建成;运动场、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公寓等功能齐全。
学院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专业建设和师资选聘均与苏州大学相关学院共建和考评,教学水平一流,已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本科毕业生5100余人,且每年均有40多位学生攻读硕士研究生;实行完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可跨专业、年级、课程平台自由选课;课程菜单化,由学生根据各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学位课程和总学分要求,自行组合四年的学习进程和学习内容;学制弹性化,学生可提前或推迟完成学业;实施第二学士学位制度,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在第三学年末报考第二学士学位,凡考核通过者,可于第四、第五学年完成第二学士学位的学习任务;实施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辟“1+2+1”、“2+2”等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的新途径,目前已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多所高校建立了学生校际交流合作的培养项目;实行管理网络化,学生选课、课表查询、考试查询、成绩查询、交费查询等各个管理环节都在网络上进行,每个学生一张菜单,所有信息及时、透明、高效;重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开展各项创新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国家和省级各类竞赛,曾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能力竞赛三等奖和江苏省非理科大学生数学竞赛二等奖等多个奖项;学院教学设施全程开放,并创设驾驶培训课程作为任意选修课程。
在学生的管理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科学安排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学院设有民主管理委员会、学生奖惩评议委员会与仲裁委员会、学生生活管理委员会,通过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参与部分处分奖励的评议和参与生活管理,既体现了学生主人翁意识,强化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又实现了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群众性监督。学院有各类社团20多个,学生社团工作的广泛开展,为广大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提供了舞台。学院设有创就业指导中心,通过讲座、模拟创业实践、模拟人才市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增强就业竞争力,经跟踪调查,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学院注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创业实践,从2006年起,特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和“应届毕业生服务欠发达地区奖励基金”,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并鼓励毕业生赴欠发达地区就业;同时与苏州市人事部门共建成立了“苏州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文正学院工作站”,与在苏企业、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创业和就业的指导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此外,学院还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自立意识,在图书馆、计算机房、电子阅览室、实验室等处设立了200多个勤工助学岗位,既让家庭生活困难的同学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又突出了勤工助学“岗位育人、管理育人”的功能。
10年多来,学院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创新管理思路,各项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学院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培养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办学宗旨,以“通才、实用、强调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办学特色,教学设施完备,专业设置合理,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效益显著,在省内外具有相当知名度的独立学院,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重视和好评,全国政协副主席郝建秀、国务委员陈至立、教育部长周济、副部长张保庆、赵沁平、章新胜以及梁保华、任彦申、张连珍等省领导同志都曾亲临学院考察、指导,并对学院的各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文者文章,正者道德,文正学院正是这样一所学做人,长学问的理想高校。
期许一片蓝天
范文正公推动“庆历兴学”,推广“苏湖教法”,在苏州设立府学,“开东南兴学之风”,他致力的学校教育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忧国忧民思想,历经荡涤薪火传承。苏州大学文正学院顺时而立,忝在传承之列;既祈教书以致青年学生美好文章,亦盼育人而使青年学生端正美德。
时在98岁末,顺高等教育大势,借百年苏大底蕴,文正学院创建并开风气之先,求民办高等教育之路,时为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后据教育部文件及省教育厅精神,改办为独立学院。文正的变化是悄然的,然又催人振奋;至今日,基础建设总投资已达5.13亿人民币,在校生已破8500,拥有33个本科专业,万人大学已指日可待。文正的成就虽不事张扬,然却备受关注;学生以文正为荣,家长口口传诵,领导的莅临和社会的赞誉则是最好的褒扬。
所有的大学均是相似的,然文正略有不同。学分制之完全、必修选修平台之搭建,教学管理系统之独特,菜单式课程选择之应用,尽显因材施教而不致虚浮;“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及学生主体作用之发挥,逢勃而有生机,人尽其才之理念已然成真。
时移事易,教育改革与时代共舞。文正学院恭逢盛世,举社会之力,从此一往无前。精英乃一所学校之气质,更乃学校青年学生品质;而一所学校气质,正由其内青年学生之品质凝聚而成。二者永远辨证,良性循环不已。今日文正,虽顺大众教育之势,然终怀精英教育之心。
姑苏顾炎武留有名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于教育,亦概莫能外。虽有创业之初的殚精竭虑、步入正轨的诚惶诚恐、略有所成的居安思危,及时时处处的力有未逮,吾等却孜孜以求而不敢有丝毫倦怠。
学生来矣,学成走也,四年一轮回;学子带来憧憬,带走壮志。文正仍在,吾等仍在。我们不断反省,反省给予学生抑或太少;我们不断求索,然从不奢望能为学生创造全部。
吾等期许的,只是给尔们一片蓝天,万里无云。
[编辑
㈦ 古代书院教育对当代学校教育有哪些启示
第一,……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相结合,是书院教学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最早的书院是由官方藏书;校书和私人读书治学发展为讲书或讲学的。……私人读书治学,待学有所得,闻名遐迩,就有人前来问难求教,逐步发展为聚徒讲学,……后来的书院差不多都是沿着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道路发展的。历史上有名的书院,大多数都既是当时一方教育活动的中心,又是著名学者探讨学术的胜地。……书院的创建者或主持人,大多是当时一方有名的学者,他们又多为书院的主讲,这是书院的传统……。 第二,书院允许不伺学派相互进行讲学,建立了“讲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尽管这种“争鸣”还受到种种限制,但较之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一般学校教育却自由得多。这是书院区别于一般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三,书院教学实行“门户开放”的办法,听讲者不受地域和学派的限制。一个书院有有名的学者在讲学,其他书院的师生或远地慕名而来的学子,都可以听讲、求教,而且受到热情欢迎,并给予周到的安排照顾,打破了一般学校关门教学的风气,有利于学术交流。 第四,书院的教学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比一般学校只是先生讲,学生听,呆板、生硬的注入式教学优越得多。 书院教学一般是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重视对学生读书的指导。许多名师都把指导学生自己读书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他们并将自己的洽学经验概括为读书的原则或程序,指导学生应读什么书,哪些先读,哪些后读,以及如何提高学习的效果等。…… 学生读书重在自己理解,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或疑点进行讲解,所以书院教学中十分强调学生读书要善于提出疑难,鼓励学生问难论辩。早在唐代朱弼在任庐山国学主讲时,就提倡学生质疑问难,然后再详加剖析。朱熹特别重视学生提出的疑难。他认为读书须有疑,“疑者足以研其微”,“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他在白鹿洞书院时,常常亲自与学生质疑问难。吕祖谦在丽泽书院讲学时,提出求学贵创造,要自己独立研究,各辟门径;超出习俗的见解而有新的发明。他说:“今之为学,自初至长,多随所习熟为之,皆不出于窑臼外。惟出窠臼外;,然后有功。” 书院特别强调学生要作读书:日记。…… 第五,书院内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相当深厚。中国数育素有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这是在长期的私人教学中形成的。书院制度始于私人教学,以后也多属私人教学的性质,主讲书院的名师热心教席,慕名来学的生徒能虚心求教,所以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在书院中也就体现得更为充分。 从事书院教学的名师,由于学识渊博,品德过人,所以能赢得学生的尊敬,此外他们能够献身教席,热心育人,更使其受到学生的爱戴。当然,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还必须能够虚心求教,立志成人。但是主导方面还在教师。这是书院教学的名师为我们提供的宝贵的启示。 我以为,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第四、五两点。 赖功敏在《书院教育的“对话”精神及其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一文中提出: “中国书院教育有着一个重要的内在精神即‘对话’。这种对话具有自然特性,对人格形成实为一种重要的力量;它的实质在于通过对话达到一种真正的人性的觉悟。它充分体现了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对道德理想与知识独立的追求。正是通过对话这种生动而有活力的形式和过程,教育的陶冶力量才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并渗透到心灵的深处,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潜在特质,使完善人格的形成成为可能。”这种“对话精神”,不正是我们教育改革追求的方向之一吗?
㈧ 中国古代书院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书院是学校的雏形,她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是弘扬一种精神。
古代的四大书院分别在不同时期担当言论领袖,这更让中国人有自己的精神家园。
所以,书院对中国的影响不仅是教育,更多的是民族文化!
㈨ 西安交通大学彭康书院的育人理念
我书院以彭康校长“思想活跃、学习活跃、生活活跃”的“三活跃”主张为院训,秉承文化育人的理念,通过全员培养与社区生活,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平台,在书院制管理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书院始终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精神和书院特色的教育活动,在书院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科技创新、行为养成、社会实践、党员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书院的使命: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宽广的国际视野、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儒雅的人格风范。
书院的愿景是:进一步完善通识教育和实践创新育人模式、建设极具特色的书院文化体系、搭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平台,2020年,将西安交通大学彭康书院建设成具有独特魅力及领先优势的高水平书院。
院训与院徽:
院训:思想活跃、学习活跃、生活活跃
——彭康老校长的“三活跃”主张
院徽
彭康书院院徽自2007年启用,是由彭康书院学生自己设计的。
院徽主体由回形文字“自”、水滴状的图形、腾飞塔、三层基石等几个部分组成:回形文字“自”,体现了书院鼓励学子自我管理的思想,也寓意书院注重学子自立自强精神的培养;水滴状的图形代表了百年交大“饮水思源”的优良传统;腾飞塔的形象象征了彭康书院是交大特色书院制管理的先锋,也是彭康学子一飞冲天梦想启航的摇篮;三层基石体现了彭康书院院训,暨彭康老校长提出的“三活跃”主张;“2006”为书院建院时间;圆形的轮廓象征了书院团结、温馨的家庭氛围。
回形文字概括的“自”,水 滴状的图形代表了百年交大“饮水思源”的优良传统;三层基 石体现了彭康书院院训,暨彭康老校长提出的“三活跃”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