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成果和原始地质资料清单范本

成果和原始地质资料清单范本

发布时间:2022-01-20 16:21:44

『壹』 原始地质编录、资料综合整理

6.8.1 原始地质编录

6.8.1.1 原始地质编录是观察研究地质现象的现场记录和观察研究手段的记录,应真实、客观、完整。6.8.1.2 原始地质编录包括实测剖面、地质填图、探矿工程、采样的编录等。

6.8.1.3 原始地质编录必须经检查、验收,未经验收或检查不合格的不得利用。

6.8.2 资料综合整理

6.8.2.1 地质资料综合整理是地质勘查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必须贯穿地质勘查工作的始终。

6.8.2.2 资料综合整理内容包括对地质填图、探矿工程、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化学样品的分析、测试、岩矿石物理技术性能测试、测量、物探等数据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汇总、研究,并编制综合图件、综合图表及估算资源/储量等。

6.8.2.3 资料综合整理成果必须经过严格质量检查和验收。

6.8.2.4 为提高资料综合整理水平,数据、图表、图件等应积极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制图。

『贰』 实物地质资料与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的关系

实物地质资料与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有着密切关系。成果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项目完成或阶段性工作完成后,按一定的技术规范和格式编成,以文字、图、表、多媒体、数据库、软件等形式存在的反映地质工作最终成果或阶段性成果的一套科技文件材料。概括地说,成果地质资料是实物地质资料和原始地质资料的高度概括和理论总结;原始地质资料是在进行地质工作时直接形成或采集、反映地质现象或地质体、以各种载体类型存在的原始记录、中间性解译资料、最终地质工作成果原稿等。原始地质资料是实物地质资料的自然现象的描述与综合;而实物地质资料则是成果地质资料和原始地质资料的物质依据。三者之间既有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实物地质资料是不能脱离原始地质资料独立存在的,没有原始地质资料的实物地质资料是没有任何研究价值的。

作为资料的一种形式,实物地质资料有成果地质资料和原始地质资料无法比拟的特点,就是资料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唯一性。

一方面,由于地质科学研究方法、技术手段、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即使对同一地质现象或地质体,不同的学科或不同的专家学者往往也会有不同的认识,表现为成果地质资料和原始地质资料认识上的不同。实物地质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是不受主观认识影响的,因而也起到了良好的物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受科学理论发展阶段性的制约,与实物地质资料同时产生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可能会因为科学认识的进一步发展而落后;而实物地质资料则可以不断地被认识和发现,地质科学理论的发展历史足以证明这一点。

唯一性是实物地质资料不同于成果地质资料和原始地质资料的另外一个特点,无论是纸介质还是电子文档形式的成果地质资料或原始地质资料,都可以利用科学手段进行复制,而实物地质资料是一种实体,其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是不可复制的。当然,未来随着3D打印技术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实物地质资料被复制的可能性犹未可知。

『叁』 成果地质资料的后期整理

1.质量要求

成果地质资料与原本地质资料质量要求有区别:

载体要求上的区别:原本地质资料纸张要求为无酸纸张,原图一般要求透明图聚乙烯质底,而成果地质资料70克印刷纸张即可。没有无酸要求。字迹要求上的区别:原本地质资料的字迹,要求着墨牢靠,墨迹耐久;成果地质资料的字迹可是打印机输出的喷墨,可以是激光打印字迹,可以是小型印刷机印刷,其图件可以是机出打印件,可以是正轨印刷厂的印刷件,还可以是兰晒图、复印图。能看清、方便利用即可,对墨迹无特殊要求。

装订要求上的区别:原本地质资料要求线装,规格是三孔一线,也可用不锈钢订书针装订;成果地质资料无特殊要求,普通的印刷装订和一般的订书机装订都行。

份数要求上的区别:原本地质资料归档一份,而成果地质资料归档多份,除了归档份数外,还可在库房里暂存多份,以替换利用率高而遭受磨损的成果资料。成果地质资料还可根据需要分发给相关科研生产部门,只需办理领用手续即可。

2.成果地质资料的后期鉴定

对日常馆内的成果地质资料的鉴定基本没有工作量,微调而已。日常对因借用而磨损而不能继续供借阅利用件,从成果地质资料的暂存库内拿出备用件进行替换,或电子件打印出一份纸质件进行替换,从暂存部分拿出来替换归档的成果资料,用被替换旧资料的档号,被替换的旧资料淘汰出局,备案销毁。

成果资料没有确定的保管期限要求,以满足日常借阅确定归档份数。

成果资料有保密要求,同一档资料,对不同密级的成果资料分盒保存,防止借阅时泄密。

成果资料分类与原本资料相同,但编号不可能同步。在归档清单与案卷目录、卷内目录中多了“份数”一栏。因为成果资料为了满足借阅要求,往往归档多份,各馆藏单位一般按实际借阅需求情况决定归档份数。实际情况是指:借阅利用率情况。

成果资料编目独立成册,与原本资料目录分开管理。

『肆』 成果地质资料

功能描述:用于对汇交到本省地质资料馆的项目、探矿权、采矿权的成果地质资料发放验收合格确认。

操作描述:登录系统后,见到:

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

(3)选择项目、探矿权、采矿权,双击一行记录,可以查看该记录的基本信息、成果资料汇交信息及转送信息。用户可根据实际验收情况,选择对该资料发放合格单、补充修改通知、退回通知。系统自动创建合格单、补充修改通知书、退回通知书。

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

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

(4)用户可以根据成果地质资料的验收情况(合格、补充修改、退回),点击【发放合格单】或【补充修改通知】或【退回通知】。

(5)文本的内容处于可编辑状态,用户编辑好后,点击【打印】,打印相应的文件后,点击【确定】进行发送。

『伍』 浅谈原始地质资料管理

付国芳1唐姝燕2

(1.河北省地矿局资料馆石家庄050081;2.河北省地质调查院石家庄050081)

摘要本文论述了原始地质资料的重要性,对原始地质资料分类、归档、保管、汇交、利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原始地质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和建议。

关键词原始地质资料管理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地质资料按自然形成顺序主要分为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及成果地质资料。本文主要谈谈对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的一点看法及建议。

1 原始地质资料的重要性

原始地质资料是在地质工作中直接形成或采集的以各种载体形式存在的原始记录,是地质工作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数据准确度较高,信息内容非常丰富,是成果地质资料形成的基础和依据,有着成果地质资料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原始地质资料是地质资料管理的基础,是地质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国家档案局发布了《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DA/T-2008)。新规则规范了原始地质资料的归档范围与分类标准,明确了原始地质资料的立卷归档要求,进一步加快了原始地质资料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管理进程。

2 原始地质资料的规范积累

2.1 归档范围及归档要求

《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规定了原始地质资料归档范围,将其划分为10类。规范了原始地质资料的编号与编目标准,制定了纸质文件材料、电子文件立卷归档要求,对原始数据的积累及原始地质资料质量提出了规范要求。立卷归档的原始资料质量应达到归档完整准确、整理系统科学、材料装订整齐、形式规格统一、文件载质良好、资料整饰美观等相关质量标准。

2.2 归档单位与验收程序

原始地质资料的形成、积累、立卷,大多由承担地质工作项目的基层分队(室、组)完成。地质工作结束(包括中止)后,编写成果报告的同时完成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并由项目负责人审核签署。

承担项目的地勘单位一般应负责指导、督促、检查基层分队(室、组)原始地质资料的归档工作,对项目的原始地质资料进行初步审查;初审合格后及时向上级资料主管部门提出原始地质资料审查验收申请,经上级资料主管部门对原始地质资料进行审查验收合格后,发给原始地质资料验收合格证,至此完成原始地质资料归档与验收全过程。

3 原始地质资料分类

《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将原始地质资料分为底、测、观、探、样、试、录、像、综、文10类,相应的电子文件归入此10类中,不增设类别。

3.1 底稿、底图及测绘工程类归档

底字类为成果报告的正文、附图、附表、附件等,与最终汇交成果相同。测绘工程类包括测绘立项、设计、野外观测、记录、计算及测绘总结和相关验收文据,如工程测量、控制测量、地形测量等原始数据及测量成果表。

3.2 野外地质观察类归档

野外地质观察类是地质项目中信息量比较多的一类,包括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勘察等地质工作的野外地质调查手图、实际材料图等相关图件及观测记录、照片、底片、工作总结(小结)、相关质量检查记录等,按新标准要求均应归入此类。

3.3 勘探探矿工程类归档

探矿工程类资料主要包括钻(井)探、坑探、槽探、硐探等探矿工程及各类野外试验资料和相关质量检查记录等。探矿工程资料归档可根据工程深度由浅入深有序排列,如:探槽、浅井、硐探、坑探、钻探等等依次排序。在一种勘探工程内,资料排序可按自然形成顺序或有机联系规律排列。如钻探资料,建议以孔为单位,将同一孔资料排列组合在一起,方便查阅利用,如下表:

第七届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文集

上表中,zk1孔技术资料是装订成册有关zk1孔的各种原始记录。在册内可加目录。可按时间顺序排列如下:钻孔设计书、开孔通知书、孔深校正和弯曲度测量登记表或计算表、钻孔质量统计表及验收报告、封孔记录及报告书、钻孔封闭情况验证报告书、钻孔小结等。

3.4 样品测试类归档

样品测试类资料比较单一,主要包括各类样品的送样单、分析报告及相应的总结、质量检查记录等。在归档中,本着一一对应的原则逐项整理。如xx铁矿基本分析送样单、xx铁矿基本分析报告,这两者的内容要相互对应。如果送样单有20件样品,那么分析结果也要20件,依此类推。

3.5 仪器记录及动态资料类归档

该类主要以原地矿部规范中物字类资料为主。包括各种仪器形成的记录、图纸及野外实时处理的各种原始数据、各类地质长期监(观)资料等及相关质量检查记录等。这一类仪器记录、曲线等原始数据较多,因此数据的规范积累、存储是归档的关键。

3.6 试油试采及航遥影像类归档

这两类是新标准增加的类别,突出和加强了专业性。其中,试油、试采、采油类是油气勘探与开发中形成的各种与油气井相关的各种原始数据、曲线、图表等资料,航遥影像类是遥感、航空摄影测量过程中所形成的照片或相片资料。

3.7 中间性综合资料类归档

此类主要包括资料整理、数据处理过程中形成的中间性成果、综合图件及成果报告未附的各种专题研究报告、技术总结和相关质量检查记录等。

3.8 技术管理文件类归档

主要是从项目立项开始至项目成果汇交完成期间形成的文件、批复等需要保存的各种文件。该类资料归档,建议在单一项目内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文件,这样便于整理和利用。如从立项开始,然后依次为任务书或合同书、设计、设计批复、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相关文件及质量检查验收文据、野外验收意见、原始地质资料合格证、项目最终验收意见及各种申报奖励材料等。

4 原始地质资料归档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办法

4.1 原始地质资料归档列入合同或设计之中

原始地质资料归档是一项专业性较强又不直接产生效益的工作,所以重成果资料利用而轻原始资料管理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直接影响了原始资料积累及档案质量。建议将原始地质资料归档列入项目计划、合同、设计及审批等一系列技术管理程序中,以此规范原始地质资料管理,促进原始地质资料归档质量的提高。

4.2 投资多元化导致合资、合作项目原始数据积累规范性差

随着地勘经济的发展,社会资本的投入规模和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投资多元化导致合资、合作项目形式主体较为复杂,原始数据积累出现了不规范、不统一现象。对此,建议项目主要投资方、承包方应在合同中明确提出原始数据积累的内容、范围、质量标准及相关责任,避免项目最终归档时,资料不完整、数据不规范,影响档案质量。

4.3 质量检查记录的归类

实际工作中,原始地质资料质量检查记录的归档不统一,有的归入文字类,也有的不归档。根据新标准,建议将各类相关野外质量检查记录归入对应类别。如:野外地质填图质量检查卡片应归入野外地质观察类,磁法、重力等物探方法形成的原始地质资料的质量检查记录归入仪器记录及动态资料类。

4.4 化探原始数据的归属

在原地矿部规范中,岩石金属量测量、土壤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汞气测量等化探方法形成的各类原始记录、图件等相关原始数据归入物字类,新规范取消了物字类,也未明确指出这部分资料的归属。依据化探方法特点及形成原始数据的属性,建议将化探方法形成的原始地质资料归入野外地质观察类。

4.5 收集资料的归档

收集资料如何归档是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由于看法不一,造成了收集资料归档不完善。新标准要求“收集的地质资料已为地质工作所利用,并转化为该地质工作原始地质资料的,应立卷归档”。据此建议收集并完全利用的资料归入相应类别,如:收集并为项目利用的钻孔资料,应归入探矿工程类,收集并部分利用的参考资料可归入中间性综合资料类。

5 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的几点建议

5.1 加强领导

领导重视,是我们资料管理人员做好工作的基础,建议各级领导采取措施,将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列入领导的管理目标之内。

5.2 加强学习与培训

加强地质、档案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是提高资料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的基础。为适应地勘经济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地质资料的作用,建议加大组织学习与定期业务培训的力度和范围。

5.3 加强原始资料的评审验收

建议规范原始地质资料审查验收标准,加大审查验收的力度和范围,形成原始地质资料归档标准化、验收制度化、审查规范化、管理现代化。

5.4 加强馆藏设施的配备

建议改善馆藏条件,配备必要的档案管理设施,重点加大电子数据的保存、保护设备,以适应形势发展需求。

5.5 加强建立各级原始资料管理负责制

建议建立原始地质资料管理专人负责制。项目组、分队可设兼职资料管理人员,地勘队(院)、省馆、国家馆设专职人员负责原始地质资料管理。

5.6 加强原始资料合格凭证作用

建议项目主管部门凭原始地质资料审查验收合格证对地质成果(报告)进行审查。原始地质资料未经审查验收或审查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地质成果(报告)不得进行审查验收,力争从源头保证原始资料的数据真实、准确、完整、规范。

总之,原始地质资料是地质资料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质资料开发利用的基础,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面对新标准、新要求,资料管理人员更要努力学习,提高资料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为地质找矿服务。

『陆』 原始地质资料整理立卷程序

郭锦萍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摘要 本文依据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和相关规范要求,阐述了地质原始资料的归档内容、积累整理、立卷归档工作全过程。对地质原始资料的完整规范整理、系统立卷、准确归档,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原始地质资料 立卷 归档

1 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工作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项目工作以来,国家投入了巨量资金,形成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就是其中一部分。它是地质勘查、科学研究工作中形成的第一手资料,具有数据信息全面、翔实、准确的特点,是凝聚了广大地质工作者艰辛工作的结晶。规范整理和管理好原始地质资料,对指导今后地质工作和国民经济建设各个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项目组人员及立卷人并不固定,而且由于项目人员工作繁杂,且多穿插参加多个项目工作,项目结束立卷工作要么滞后不能及时整理立卷,造成资料散失,使日后的立卷工作更加困难;要么多是由刚参加工作或工作时间不长的年轻人来做。他们基本没有整理立卷经历,更缺乏这方面工作经验。即便是对一些相对简单没有多少野外原始资料的科研、综合研究项目的归档工作,虽经反复讲解、指导,仍然是一知半解,感到茫然。据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原始地质资料的整理、立卷、归档工作过程做一系统阐述,帮助指导项目人员了解立卷工作方法程序,准确、顺利地完成归档工作。

2 原始地质资料的归档范围和要求

2.1 归档范围

1)每个地质项目工作从立项开始形成的立项材料,到任务书下达、设计书编写及设计评审文件、野外勘测及野外验收文件、室内综合整理、编写成果报告及成果评审文件等各阶段所形成的资料都属归档内容,要保证归档的原始地质资料齐全成套,每件内容要素构成应完整并符合地质工作规范要求,责任签署完备,反映一项地质工作的全过程。

2)中途停止或阶段性完成的地质工作,也应按规则要求立卷归档,并在备考表立卷情况栏内注明工作中断的原因和原始地质资料可供利用的程度。

3)两个以上单位共同合作的项目,由负责单位立卷归档,协作单位应将需归档的原始地质资料送交项目负责单位统一归档,以保证地质原本档案的完整性。

4)多年度的项目工作,因工作的连续性,资料还要使用,一般在项目工作全部结束时再立卷归档。

5)收集的地质资料若已为地质工作所利用,并转化为该地质工作原始地质资料的,也应立卷归档。

2.2 密级确定

原始地质资料的密级、保密期限在各项目(课题)立卷时依据国家有关保密规定提出建议,并由所在单位保密委员会审核确定,资料管理人员接收归档后,编目整理时在具体资料和装具上进行相应密级标注。

2.3 归档质量要求

原始地质资料的格式及规格大小应符合有关地质工作规范和归档保存要求,资料应字迹工整醒目,图面清晰美观,概括为:完整、准确、系统、规格、清晰、载(体)质(量)、整饰7个方面。具体如下:

1)完整。地质工作项目从立项起到成果评审工作结束各个阶段,应归档的验收资料要齐全成套,每一件原始资料反映的内容完整。

2)准确。原始资料要如实反映地质工作内容,数据准确,符合野外工作客观实际,责任签署完备,内容与审批(查、核)文据一致。归档范围、立卷类别划分准确、合理。

3)系统。各类原始资料整理系统科学,符合其自然形成规律及保持内在联系,符合地质工作的客观规律,符合突出主体,层次分明的原则。

4)规格。各类原始资料包括报告、图件、表格等的格式及规格大小符合有关地质工作规范和归档保存要求。文字材料、表格等为A4或16开纸,图册A3纸。图件折叠时图面朝里,按A4规格折叠成手风琴样式,最后将图签折在外面。

5)清晰。文字记录、计算数据、图面注记等要字迹工整,书写清楚。

6)载质。各种原始资料要选用优质载体(纸张、胶片、光盘等),书写材料符合规定要求。禁止使用圆珠笔、彩色笔等易褪色笔迹的材料书写或复写纸复印。

7)整饰。地质报告的全部底图和编录图件、野外编录中的各种素描图、重要数据、观测点、样品编号、标本编号等一律着墨,书写工整。需装订的原始资料,必须用线或胶装(比较薄的),左侧或上方装订整齐,逐页编码,厚度一般不超过2cm。不允许用金属钉或塑料等易锈蚀、老化材料装订。成册的文件材料要用统一格式的归档封面。

3 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依据及整理方法

3.1 立卷依据

立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DA/T41—2008 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

3.2 资料收集

项目正式评审后,在提交地质成果资料之前,项目负责人应组织本项目技术人员将项目所有应归档的技术文件材料收集齐全,并指定立卷人负责立卷归档工作。立卷人也可在项目启动时认定,这样由专人负责随时收集、整理和保管原始资料,有利于项目进行中资料的形成、积累的齐全性和完整性,并由于对所保管资料情况比较了解,对项目后期整理立卷归档工作的顺利进行将大有益处。

3.3 分类整理

首先由立卷人将收集到的技术文件材料按照立卷归档“整饰”要求进行整理,需着墨的地方按要求认真进行着墨;成册的资料去除金属、塑料装订物,用线装订好,制作统一的归档封面裱贴好;图件按要求折叠好,再按照《立卷规则》中的类别将资料归入相应类中,并依照各自的自然形成规律或内在联系,进行系统的排列。

3.4 资料编号

将整理好的技术文件材料逐件进行类别编号,类别号由地质档案类别代字(代号)与件号组成,类别代字由汉字作代字,件号以每类为单位编流水号,一件(张、册)一号,采用4位阿拉伯数字,从0001编起。

3.5 建立账册

由立卷人编制地质资料移交明细清册,即按照《立卷规则》规定的移交清单“地质档案文件目录”编制原本地质档案明细账。地质档案文件目录包括封面、目录索引表、文件目录、电子文件使用说明书和备考表5部分。

1)地质档案文件目录封面左上角的“案卷号”即档案号,向资料馆(室)索取。

2)文件目录填写次序从“底”类开始,依类逐件进行,顺序号即所有立卷资料的大流水号,类别代字由汉字作代字,件号即以类为单位的小流水号,从件号0001开始,按件依次填写文件题名、单位、数量、密级、载体形式、纸介质盒(袋)号、电磁载体编号、电子文件字节数等栏目。

3.6 电子文件的整理

1)文件目录中凡是“载体形式”中有电子文件的都要制作电子文档,具体为一级目录为“案卷号”,二级目录为“类别代字”和“地质档案文件目录”,三级目录为各类别中所有的电子文件,其每个文件夹命名为“案卷号+类别代码+件号”,如:256 D0012,它表示为:256号档案,“底”字类第12个文件。

2)电子文件所提供的信息应齐全、完整、准确,如同时有纸介质,必须与纸介质对应一致。电子文件一般不加密,如果加密应将密钥同时归档。电子文件不允许压缩存储,具体可参照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的相关规定。

3)刻录归档电子文件应使用优质光盘,要求载体无划痕、斑点、霉变、变形等损伤,并能在通用读取设备上正确读取且不携带病毒。

4)最后制作光盘标签,内容有密级、保管期限、案卷号、载体号、题名、形成时间等。

3.7 立卷检查

立卷工作完成,立卷人要将“地质档案文件目录”和所有立卷资料交由项目负责(或项目负责指定人员)进行检查,主要检查需归档技术文件材料是否完整准确。对检查出来的问题,由立卷人进行修改或补充。一时解决不了或无法解决的问题,立卷人应把情况在备考表立卷情况栏内详细书写清楚。最后将地质档案文件目录交由项目负责浏览过目,立卷人和项目负责分别签字。

3.8 质量检查

立卷人将编制好的“地质档案文件目录”及全部归档资料交由负责接收原始资料归档的资料管理人员进行质量检查。资料管理人员将依照《立卷规则》和归档质量7个方面要求逐件进行检查验收,对不符合归档质量或收集不齐全等问题应将资料退还给立卷人,并讲明修改补充要求,限期修改、补充完善。立卷人在限期内将退回的技术文件材料进行修改、补充。此项工作立卷人应认真按照资料管理人员提出的要求进行。

3.9 清点接收

资料管理人员对修改补充完毕的技术文件材料进行质量复查,检查提出的问题是否已解决,若仍有问题则再次退给立卷人,限期修改,直至符合归档要求为止。资料接收人员复验完全合格后,最后在移交清单上由移交人、验收人和资料部门负责人分别签字。然后将一份移交清单交立卷人,另一份存档备查,并签发《原始地质资料归档合格凭证》。至此,一个项目(课题)的立卷归档工作就全部完成。

以上归结为简单的工作流程即:收集→整理→分类→填写档案文件目录→电子文件整理→检查→审核签字→清点移交。

『柒』 地质资料

【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芯、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

【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是指在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质资料,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

【矿产地质资料】是指在矿产地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质资料,包括矿产勘查和矿山开发勘探及关闭矿井地质资料。

【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地质资料】是指在进行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地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质资料,包括石油、天然气、煤层气资源评价、地质勘查以及开发阶段的地质资料。

【海洋地质资料】是指在海洋地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质资料,包括海洋(含远洋)地质矿产调查、地形地貌调查、海底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及海洋钻井(完井)地质资料。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是指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质资料,包括:区域的或者国土整治、国土规划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动态监测的地质资料;大中型城市、重要能源和工业基地、县(旗)以上农田(牧区)的重要供水水源地的地质勘察资料;地质情况复杂的铁路干线,大中型水库、水坝,大型水电站、火电站、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重点工程的地下储库、洞(硐)室,主要江河的铁路、公路特大桥,地下铁道、6千米以上的长隧道,大中型港口码头、通航建筑物工程等国家重要工程建设项目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地质资料;单独编写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地下热水、矿泉水等专门性水文地质资料以及岩溶地质资料;重要的小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资料。

【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资料】是指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质资料,包括:地下水污染区域、地下水人工补给、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地方病区等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开裂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建设工程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的专题调查资料,重大工程和经济区的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资料等;地质环境监测资料;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资料。

【地震地质资料】是指在进行地震地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震地质资料,包括:自然地震地质调查、宏观地震考察、地震烈度考察地质资料。

【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是指在进行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包括:区域物探、区域化探地质资料;物探、化探普查、详查地质资料;遥感地质资料及与重要经济建设区、重点工程项目和与大中城市的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工作有关的物探、化探地质资料。

【地质、矿产科学研究成果及综合分析资料】是指在地质、矿产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成果及综合分析资料,包括:经国家和省一级成果登记的各类地质、矿产科研成果资料及各种区域性图件;矿产产地资料汇编、矿产储量表、成矿远景区划、矿产资源总量预测、矿产资源分析以及地质志、矿产志等综合资料。

【专项研究地质资料】是指在专项研究地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地质资料,包括:旅游地质、农业地质、天体地质、深部地质、火山地质、第四纪地质、新构造运动、冰川地质、黄土地质、冻土地质以及土壤、沼泽调查和极地地质等地质资料。

【矿产资源勘查成果档案资料】是指运用地质理论,通过勘查工作后,用文字、图表、数字、实物等形式表示的,反映一定时期内该地区矿产资源客观情况的物质工作成果和智力成果。包括矿产勘查原始地质资料和矿产勘查成果地质资料。是探矿权人完成勘查项目设计任务取得的成果的集中反映,是制定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规划和计划的科学依据。国家规定对矿产资源勘查成果档案资料实行统一的管理制度。

【矿产勘查原始地质资料】是指在矿产勘查包括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普查和矿床勘探过程中所形成的原始地质资料,包括文本式地质资料如野外地质记录和图件、原始编录、底稿底图、化验分析报告等,以及实物资料如岩心、矿心、测试样品和各种标本、勘查标志等。对矿产勘查原始地质资料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保护和保存。

【矿产勘查成果地质资料】是指地质人员根据在矿产勘查包括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普查和矿床勘探过程中所形成的所有原始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整理、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后编写的地质勘查报告,包括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矿产资源普查报告和矿床勘探报告等。

【矿产勘查报告】是指根据《矿产资源法》及有关法规,由探矿权人提交的经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矿产储量审批机关批准的可供矿山建设的矿产资源勘查报告。是整个矿产勘查工作过程中所获得的全部地质矿产资料,经过综合整理与分析研究后形成的工作成果报告。勘查报告包括普查、详查和勘探三个不同工作阶段的报告。

【矿山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行业开发规划或者地区开发规划的要求,对矿山建设项目的技术和经济上是否合理和可行进行全面分析、论证,作出多方案比较,提出评价结论的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含有资源利用方案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等内容。是矿山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基本建设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制和审批计划任务书的依据。

『捌』 浅析原始地质资料的概念、分类及管理现状

王黔驹

(全国地质资料馆)

摘 要 本文首先对原始地质资料的定义、属性和分类等基础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其次分析了我国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历史,最后结合 1998 年全国地质资料管理情况调查和 2008 年开展的原始地质资料调研结果,对现阶段原始地质资料的数量分布、保管条件、管理人员等情况进行阐述。

关键词 原始地质资料 定义 分类 现状

2002 年国务院颁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将我国地质资料分为成果、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三大类进行管理。现阶段,与成果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比较,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和研究工作相对薄弱,缺乏配套法规和制度。本文依托原始地质资料清理研究项目,对原始地质资料基础理论和管理现状进行了研究。

1 原始地质资料的概念

1.1 定义

原始地质资料是什么?长期以来没有一个明确的学术定义,广大地质工作者和资料管理者不断地总结,初步形成了共识:原始地质资料又称原本档案,是地质工作者在野外工作及其以后的分析、测试中采集或分析得出的文件材料。2002 年出台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规定了地质资料是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标、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及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心、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在条例中,仅表明原始地质资料是属于地质资料的一类,并没有确切描述原始地质资料的定义。直到 2008 年,国家档案局颁布的《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对原始地质资料做出了较为确切和权威的定义:原始地质资料是在进行地质工作时直接形成或采集的,反映地质现象或地质体的,以各种载体类型存在的原始记录、中间性解译资料、最终地质工作成果原稿及地质工作过程中的相关文件、申报奖励材料等。

1.2 属性研究

地质资料属性一直存在资料属性与档案属性之争。从全国地质资料馆两年一次的“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的会议名称,就可见地质资料属性问题较为复杂。如果仅仅是资料,那么它的存在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信息;但如果界定为档案,则其同时具有数据备查和信息服务的双重价值,其形式特征和包含的信息同样重要。从 1952 年地质部资料司的成立到今天的地质资料管理体制来看,地质资料未被明确纳入国家档案管理体制来管理。但地质资料生产单位和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从地质资料归档、验收、编目、入库、借阅等环节,无不沿袭了档案管理的思想,有些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结合自身实际纳入了档案管理体系。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把地质资料分为原始、成果和实物地质资料三大类,为了深入研究地质资料属性,需要分别对原始、实物、成果地质资料进行属性分析。

原始地质资料是一线地质工作在地质勘探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包括各种有关文件的底图、底稿、原图、测试单据、记录本等。

实物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勘查、科学研究和其他有关生产技术活动中所采取并按有关规定留存的岩矿心、岩屑、标本、样品、光薄片等实物及有关资料。从上述描述可知,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都是地质工作直接形成的,因此,具有保存备查功能和较强的档案属性。同时,就利用而言,大家关注的主要是其包含的信息内容,其形式特征并不重要,所以作为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的资料属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成果地质资料作为地质工作成果的复制本材料,包括地质成果报告及有关附图、附表、附件等印刷复制件,主要是各基层地质部门上报汇交来的地质文件,地质复制本材料在文件构成上不同于地质原本档案,它仅是地质原本档案的一部分。可以说,成果地质资料也具有档案和资料的双重属性,但其使用更主要是信息的发布而不是备考被查,所以更侧重资料属性,档案属性较弱,其管理思路和方法应关注其内含信息的收集、存储、传递和使用。

综上所述,地质资料(原始、成果、实物)具有资料和档案的双重属性,并且,随着时空变换,地质资料的双重属性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原始地质资料一般是地质工作的原始记录或中间解释资料,在未归档前资料属性较强,归档后则具有较强的档案和资料双重属性。一般的成果地质资料档案属性较弱,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历史久远或特别珍贵的成果地质资料(如新中国成立前及老一辈著名地质工作者的资料),资料属性越来越弱,而档案和文物属性越来越强。

2 原始地质资料的分类研究

进行原始地质资料的内容及形式特征分类研究,是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和利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原始地质资料可以根据不同特征属性进行分类研究,如载体、密级、保护期、公益性、工作类别、立卷文件等(见分类简表)。

表 1 原始地质资料分类简表

2.1 载体

原始地质资料主要载体包括:纸质载体(纸、薄膜等)、声像载体(录像带、录音带、缩微胶片、照片胶卷等)、电磁载体(软盘、光盘等)等。

2.2 密级

根据《文献保密等级代码与标识》(GB/T 7156-2003)规定,原始地质资料密级性质划分为公开、限制、秘密、机密、绝密。

2.3 保护期

根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及《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规定,原始地质资料分为保护期资料和非保护期资料。

(1)保护期资料:具有保护期限并在保护期时限内的地质资料。保护期一般五年,可以申请延期保护。

(2)保护期外资料:不在保护期时限内的所有资料。

2.4 公益性

根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地质资料范围》确定公益性地质资料和非公益性地质资料。

(1)公益性资料:属于公益性范围的地质资料,包括比例尺小于 1∶5 万(含 1∶5 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比例尺小于 1∶20 万(含 1∶20 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资料;比例尺小于 1∶20 万(含 1∶20 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资料;比例尺小于 1∶20 万(含 1∶20 万)区域地球物理调查资料,比例尺小于 1∶20万(含 1∶20 万)航空物探资料;比例尺小于 1∶20 万(含 1∶20 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区域工程地质调查资料;比例尺小于 1∶5 万(含 1∶5 万)区域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调查资料;比例尺小于 1∶5 万(含1∶5 万)县(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调查资料;比例尺小于 1∶5 万(含 1∶5 万)遥感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比例尺小于 1∶20 万(含 1∶20 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综合性海洋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资料、海洋(含海岸带)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地质调查资料;大洋矿产资源调查和研究资料;极地地质调查、考察资料;地质环境监测成果资料。

(2)非公益性资料:不属于公益性范围的地质资料。

2.5 工作类别

地质资料按工作类别一般划分为:区域调查资料、海洋地质调查资料、矿产地质勘查资料、水工环勘查资料、物化遥勘查资料、地质科学研究、技术方法研究和其他。

2.6 立卷文件

根据《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DA/T 41-2008),原始地质资料立卷文件分为10个类别。分别为:①底—成果底稿、底图类;②测—测绘资料类;③观—野外地质观察类;④探—勘探工程及现场试验类;⑤样—采样测试鉴定类;⑥试—试油、试采、采油类;⑦录—仪器记录及动态资料类;⑧像—航遥影像类;⑨综—中间性综合资料类;⑩文—技术管理文件类。

3 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历史

我国原始地质资料管理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大致经历了起步与发展阶段(1952 年—约 1969 年)、动荡阶段(主要为“文革”期间)、恢复发展阶段(约1979年—约1988年)、馆藏与行政分开管理阶段(1988年—2002 年)和全面发展阶段(2002 年—至今)等五个发展阶段。从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历史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十分重视原始地质资料的管理工作,1964 年出台了地质档案立卷归档的具体办法;20世纪 80 年代实行地质档案行业管理,集中出台了一系列的原本档案立卷归档规则;1993 年颁布了《地质矿产部直属单位管理局关于加强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的通知》;2008 年出台了《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对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相对薄弱。一方面,无论是 1963 年 5 月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地质资料汇交办法》,还是1988年7月国务院批复地矿部发布的《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办法》,都没有明确国家对原始地质资料的管理职能,原始地质资料都是由形成单位自行管理。即使 2002 年 3 月国务院《地质资料管理条例》规定原始地质资料须向国家汇交复制件和目录的要求,但是由于没有配套制度和技术规范,实际汇交并未真正开展。今年开始运行的汇交监管平台将监管原始地质资料汇交情况,是否可以促进原始地质资料汇交尚有待验证。另一方面,不管是 1963 年 9 月开展清查整理原始地质资料,1998 年全国地质资料管理情况调查,还是 2008 年开展的原始地质资料清理研究工作,可以看出,我们对原始地质资料基本情况的掌握有待加强。

4 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现状

通过 1998 年全国地质资料管理情况调查以及 2007 ~ 2008 年进行的原始地质资料基本情况调研结果分析,现阶段,我国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现状如下:①我国原始地质资料保存分散,主要保存于基层地勘单位;②数量巨大,已达 1 亿件以上;③各单位重视原始地质资料归档工作,归档较规范;④保管条件有待改善;⑤人员与办公设备不足;⑥现代化管理系统需求强烈;⑦集中管理难度大。

4.1 保存分散

我国原始地质资料主要保存在形成原始地质资料的 2000 余个基层单位(地质队、地质勘查公司等),少数保存于省级馆藏机构、科研机构或个人手中。基层单位除了地矿、煤炭、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核工业、冶金、有色、化工、武警部队、建设、水利、电力、铁道、交通、海洋、地震等系统,以及中国科学院等科研系统的地质科研机构外,还包括社会投资、私人投资的矿业公司,地质勘查公司等企业。

4.2 数量巨大

目前,我国原始地质资料约 1 亿~ 2 亿件,数量巨大。估算途径一:以 1998 年调查数据为基数,根据投入与资料产出测算,1998 年累计投入 2000 多万,产生近 3000 万件原始地质资料,2010 年累计投入6000 多万,估计产生约 1 亿件原始地质资料。估算途径二:通过 2008 年调研统计可知,平均一个调研单位保存原始地质资料约 1 万件,全国有 2105 个拥有地勘资质单位(截至 2010 年底),估算全国原始地质资料总数约 2 亿件。

4.3 归档较规范

基层地勘单位比较重视归档工作,每一个单位均设有资料室负责本单位形成的原始地质资料的归档与保管,丢失现象较少。相对来说,地矿系统执行立卷归档规范情况较好,其他行业系统和私人单位立卷归档较随意。原始地质资料保管,一般采用大流水编建账本。建立的账本一般包括资料档号、资料分类、资料题名、形成时间、数量等信息。在使用的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办法中,主要集中于地质档案原本立卷归档的具体办法(1964 年),1∶5 万区域地质调查原本档案立卷归档办法(试行),地质矿产部测绘档案立卷归档办法(试行)。随着 2008 年《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的出台,大部分单位都采用新标准进行立卷归档工作。

4.4 保管条件有待改善

新中国开展地质工作已经 60 多年,很多基层地勘单位保存原始地质资料条件一直没有改善,房间破旧,木质柜架、装具破损,缺乏安防设备等,直接导致部分资料破损、散失。随着近几年地质工作投入增加,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勘单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新建资料库房,新换密集架以及增加除湿、防火、防盗等基本安全保管设备。但是,全国大多数基层单位地质资料存放空间小,保管成本投入少,需不断改善资料保管条件。

4.5 人员与办公设备不足

通过调研可知,大多数基层单位都配备至少 1 名以上专职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和 1 ~ 2 台计算机,传真、打印、扫描等办公设备缺乏。随着地质工作投入的增加,面对日益增加的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任务,许多单位现有人员与办公设备仅能勉强维持资料的立卷归档、整理和入库等日常工作,无力开展清理、资料开发等工作。

4.6 现代化管理系统需求强烈

目前,很多基层单位只是通过 excel 表格或档案图书软件进行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对原始地质资料现代化管理系统需求强烈,一方面希望改变传统手工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为方便地质资料用户查询和利用资料。同时,更希望开发原始、实物、成果三类地质资料一体化管理系统。

4.7 集中管理难度大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重要的原始地质资料实行统一汇交管理,但是,大多数单位希望原始地质资料保存于其形成的基层地勘单位,不支持国家集中保管。分析原因:一是原始地质资料具有巨大的经济和潜在利用价值,基层单位有资料保护倾向;二是原始地质资料数量巨大,复制汇交成本昂贵,集中保管不太现实。

『玖』 原始地质资料汇交要求

(1)汇交人应按《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16号)的规定,在汇交成果地质资料的同时,汇交原始地质资料的复制件和依法不需汇交原始地质资料的原始地质资料目录。

(2)2012年7月1日起,除国土资源部实施委托保管的油气、放射性及海洋矿产的原始地质资料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一律应按国土资源部令第16号的规定,接收、验收、保管原始地质资料及目录,并向社会提供利用服务。

『拾』 原本地质资料的后期整理

后期整理是指对经过前期整理后的地质资料,在进馆归档前,按馆藏要求进行的整理。

地质矿产单位对地质研究、矿产勘探、矿产开采、矿山建设有专业性的分工,是环环相扣的链条式的协作,同样一份地质资料,就可能在多家下属单位存档。如钻井工程设计,拟稿在工程设计院,审批和盖章在上一级主管单位,在工程设计院资料室存原本无可厚非,钻井工程设计的编写者理应存档;钻井公司是按此设计组织钻井施工的,是钻井工程设计的钻井部分实施操作和执行队伍,在钻井过程中,根据施工实际情况,对设计会提出修改的建议,所以钻井公司将钻井工程设计归档原本也是应当的;录井公司是按钻井工程地质设计中的录井要求组织录井的,测井公司是按钻井工程地质设计中的测井技术要求组织测井施工的,同样测试、化验分析、试采、采矿都在按钻井工程地质设计的部署开展工作,它们对钻井工程地质设计都进行了归档。造成了工程设计院、钻井公司、录井中公司、测井公司、测试队等单位多头归档。这在立档单位来说,保存钻井工程地质设计是齐全的要求,也方便立档单位利用。但这些保存的原本地质资料在交到地质资料馆即上一级馆藏单位后,就造成重复。

还有些辅助性的地质服务单位也保存地质资料,这些文件材料分发给地质服务单位,目的是让他们做好相关服务与配合工作,仅仅只有局部意义,后期整理必须对此做出安排。原本地质资料的后期整理应从历史的角度、从大局的考量做出取舍、确定归档。

(一)后期整理的质量要求

在保证归档文件完整齐全情况下,重复归档的必须剔除,已破损的文件材料需要进行修补或调换,字迹不清的要进行复原或复印。纸的质量,书写材料、装订材料必须符合国家对科技档案的防护和保管要求。

(二)后期整理的工作内容

后期整理的内容主要有:鉴定、局部调整、排列和编目等。

(1)进馆资料的鉴定是对原本地质资料价值的分析。在上一章我们已对地质资料鉴定工作做了广义上的阐述,进一步分析,原本资料、成果资料、磁质资料和实物资料的后期整理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这里只针对原本资料的个性特点补充阐述。

原本地质资料进馆后的鉴定,决定着具体某件地质资料是否需要进馆保存,决定该件地质资料保管期限是定期保存还是永久保存。鉴定的过程是:挑选有价值的保存,剔除无须保存件。鉴定还能发现归档地质资料的缺项,并对相关缺项通过规定程序进行补充。

鉴定的标准,原始地质资料的归档与文书档案的归档标准不同,文书档案归档有国家档案局的标准,《关于机关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机关文件材料归档和不归档的范围》等。地质资料品种丰富,来源复杂,国家没有统一划分归档与不归档的范围,原始地质资料归档大多没有统一的保管期限表,在一个地质区块,如果没有替代性新资料出现,原资料会作为永久期限保存。

地质资料虽然没有规范性的“不归档范围”,但普遍存在“归档清单”,在归档清单中列出的原始性地质文件材料有的是必须归档,有的是“有则归”。在勘探开发工程施工中,形成的地质科技文件材料也有固定式的种类和资料名称,如处理报告、解释报告、储量报告、完井报告、测井报告,剖面图、地质图、区域井位部署图、录井柱状图、测井曲线图等,也便于列出归档清单。

在甲乙方的施工合同中,常用这种归档清单形式要求移交施工方提交归档。这些清单其实就给单个工程划定了归档范围。

在勘探研究和开发研究或基础研究课题中,哪些需要归档,哪些不需要归档,这是原始地质资料鉴定工作的主要内容。作为勘探研究、开发研究或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报告被印刷的科技文件材料,在原本地质资料中只保存定稿(根据终审要求修改的修改稿),其他的一稿、二稿都不在归档范围内。

在地质科技文件材料进馆鉴定实践中,剔除重复件是重要工作。

地质资料的鉴定工作是由资料管理机构和课题或项目管理部门共同进行的。在项目管理部主任和资料馆长领导下展开的。正常情况下,组成项目或课题验收组,对项目或课题形成的地质资料进行鉴定、验收,并形成验收意见。

鉴定工作是采用的通用方法:直接鉴定和评审鉴定。

直接鉴定法就是直接审查地质资料。它要求审查人员逐件、逐页地审查资料,而不是根据目录清单或地质资料标题判定其保存价值、保存期限和保密级别的准确与否,如这一档与其他档是否重复件归档、密级标注是否出错等。在某一单井资料中,钻井地质工程设计,录井单位、测井单位交到资料馆来的是否重复,一份化验分析报告分别在单井资料、勘探报告中分别归档时,在进入资料馆时碰到这种情况应将重复件剔除并在剔除卷注明在其他卷存在的情况。

评审鉴定是由项目单位和验收单位共同组织的对项目、课题验收式的鉴定。由主管课题或项目的部门组成评审组,对需要进行验收的该课题或项目的地质资料做验收准备,由评审组集体对包括工程质量和地质资料在内的多项内容进行验收通过。评审组中一般由地质专家、地质资料管理业务鉴定人员、业务技术主管领导组成。在评审会召开之前,地质资料管理业务鉴定人员根据合同条款中应提交的地质资料清单,对需要参加评审的项目或课题地质科技文件材料“过堂”,拾遗补阙、初定密级和保管期限、剔除重复件,“过堂”合格后提交评审组概略审查验收,形成评审意见。

馆内鉴定是由地质资料馆组织的一种鉴定方式。一般情况下,不是对进馆资料进行鉴定,因为地质资料在进馆前已经经过了验收程序,馆内鉴定是地质资料馆所存资料定期检查,对保存期限已过的地质资料的剔除出来,造册销毁的过程。有时在非正常情况下,地质资料馆也会接收一些未经过鉴定和验收程序的地质资料,需要对这些地质资料进行仔细检查和鉴定。如征集到的地质资料、从即将离退休的人员手中接收的个人收集或积累的地质资料。

馆内鉴定必要时可组织专门的鉴定小组,吸收有关专业的专家以辨别资料的真伪和评估价值的重要程度。2010年前后,全国地质资料馆组织的“全国地质行业地质资料清理”工作,就是一项馆内鉴定工作。先清理成果地质资料,再清理原本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完后,提交清理工作总结和清理资料目录。清理工作成立了清理工作领导小组、清理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由地质资料馆的主管部门和主管领导组成,清理工作小组由地质、物探、开发、测量等方面专家和地质资料鉴定专家组成,由馆长牵头组织鉴定。

地质资料馆对地质资料的鉴定,需要编制一份适用性的或示范性的指导标准,以便馆内鉴定开展工作。如本馆的“归档与不归档范围”、“保管期限表”等。

(2)局部调整是着眼于资料管理更大系统,从历史角度、勘探技术未来发展,数据重新处理利用的可能性,审视地质资料的潜在价值,调整由工程项目单位或课题研究单位的前期整理基础上进行的。

调整原则:充分利用前期整理的工作基础、保持地质资料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利于管理和查找利用。

充分利用前期整理的工作基础是指以前期整理的次序作为基础,不要轻易打乱重整。这是因为:前期整理是花了智能资源的,打乱重整会增加工作量,提高人力资源成本和拉长整理工作时间,前期整理过后,成了有序可循,有目可查,有据可依资料群体,保持原有体系是聪明选择。当今的资料管理已经向前延伸,有的馆藏单位实施了前端控制,在有地质资料管理人员指导经过前端整理过的原本地质资料,可整体融入地质资料馆体系,只作融入后的少许调整。课题组或项目组进行的前期整理,有时虽然没有专业地质资料管理人员现场指导,但也有项目验收和课题评审的关口要过,所以地质资料的质量基本有所保证。对这部分地质资料也应力求保持原有整理秩序。如果动辄改变前期整理秩序,可能质量上有所提高,重新梳理也可能破坏了原有的自然形成规律。所以后期整理着眼于资料馆的视觉整体优化。

保持地质资料之间的有机联系。

第一,是源头方面的联系,地质资料产生于同一源头是根本的有机联系,如同一台设备的持续钻井施工记录,同一工程项目不同专业队伍链式作业,同一课题的多个子课题等。

第二,是时间方面的联系,源头出自一处,时间上是连续的,衔接是自然的,中间不能武断地人为断开。

第三,是内容方面的联系。地质工作、矿产勘探与开发有时呈间隙性特点,某一区块地质勘探项目在某一时段无法继续下去,可过一段时间或换一个思路或勘探技术有了发展,又重新开展这一区块的地质勘探工作。产生的地质资料在内容上属于同类,并在技术上有深化和提高痕迹。如老资料用新的技术方法进行解释、进行处理,对老井重新测试等,这就需考虑“保持地质资料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若是一口井的资料进行重新处理解释,或用新方法对老井重新测试,在整理时应统筹考虑。在实践中,一口井的实物资料做化验测试或分析化验,过几年后有研究项目需要,对这口井又进行采样和新的化验分析,其化验分析报告作为这口老井岩心化验资料的一部分整理是恰当的。

在某一地质区块里有一矿区,这一矿区里共打六口井,在资料整理时就矿区的六口井考虑建立某种“有机联系”,甚至于这一矿区的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遥感、野外踏勘资料建立有机联系。

后期整理,关注地质资料间的有机联系,以组合的群体形式存在和被管理着,能系统地反映出地质工作、矿产勘探开发区域历史。

有利于管理和查找。保持地质资料之间的有机联系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能为联系而硬将其凑合在一起。便于查找和利用才是目的,这也是地质资料管理的出发点。虽说,现在的搜索功能已经很发达,搜索引擎逐步在完善了,只要资料名称输入进去,就能查找到相关资料,但笔者认为总不如相关资料排列在一起好,如一口井的资料,要查就在这一档,利用后归位也很方便,对归还后的资料缺还是不缺进行的检查,排列一下马上就能看清楚,归位时不用这里插一件,那儿插一件地分多个乃至几十个“号”址插入归位。后期整理应有利于管理和利用。

第一,不同密级的应分盒管理,防止在借阅中无意间泄密。

第二,不同载体的资料,虽然有的联系非常密切,由于保管条件要求不一样,需要分库整理和保管。如地球物理勘探数据磁带、岩心岩屑、油和水样标本,尽管与相关纸质资料联系紧密,由于载体保管条件和要求不同的限制,必须有区别地安排分库,妥善管理。

我们强调后期整理时需要注意保持地质资料间的有机联系,却不能机械地运用保持资料间联系的原则。应根据情况分别整理,恰当组合,才是最佳选择。为了避免切断它们间的有机联系,可在数据库或备考表中注明“互见号”予以弥补。

(3)排列和编目是指对进馆资料在馆内安置的排序和编目。这种排序和编目是对进馆资料经过后期再整理,根据重新确定的排序。前期整理有的在基层资料室已经编目,交到上一级资料馆后,不是完全推翻前期整理的秩序,后期整理是在前期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这里的排序和编目只对后期调整的进行变动。编目是以前期整理的目录为蓝本,有的资料馆后期整理调整变动很少,就直接利用前期整理目录,只在剔除件备注栏标注,在备考表中说明变动原因与时间。

阅读全文

与成果和原始地质资料清单范本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卫生服务今后工作计划 浏览:457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小组 浏览: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浏览:519
工商局爱国卫生月及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总结 浏览:942
三兴商标织造有限公司 浏览:657
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991
迷你世界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479
爱奇艺激活码有效期 浏览:507
医疗纠纷官司南方周末 浏览:855
公共服务类大楼的物业管理方案 浏览:284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