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自建国后,20世纪至70年代,中国先后掌握了“两弹一星”技术;1973年,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籼型杂交水稻”,该水稻亩产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因此获得了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86年3月,在四位老科学家的建议下,时任中顾委主任邓小平作出批示,要求“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863计划”就因上述时间而得名。半年后,《863计划纲要》形成,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和海洋高技术八个领域列为中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5年5月,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1)获得有效成果扩展阅读:
中国政府为了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设立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其中规格最高的奖项当属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一次,每次选出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公民,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并颁发荣誉证书和高额奖金。每位获奖者的奖金总额均为人民币500万元,其中50万元直接授予个人,另外450万元作为科学研究经费由获奖人全权管理具体用途。
国家自然科学奖是授予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中国公民的奖项,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奖不授予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奖设一、二等两个奖励等级。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国家最高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是授予在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中国公民,同时国家技术发明奖不授予组织。国家技术发明奖设一、二等两个奖励等级。国家技术发明奖表彰的是当年中国国民经济中新的、先进的、效益好的新技术。
参考资料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
⑵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学术认识
针对全国找矿勘查工作的实际需要,为了加强对中西部重点成矿带的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方法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组织安排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中西部大型矿产基地综合勘查技术与示范(2006~2010)”。根据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指南,“中西部大型矿产基地综合勘查技术与示范(2006~2010)”重点开展我国中西部重要成矿带(包括主要跨境成矿带)、重点矿种的构造背景、成矿类型、控矿要素及分布规律和特殊景观条件下的高效勘查技术方法研究,以有效地指导和支撑中西部重点成矿带的矿产勘查,发现一批资源基地,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以第二负责单位身份与第一负责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合作,联合原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北京大学、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共同承担了该重大项目第十一号课题“西秦岭成矿地质背景与铅锌、银、铜、金资源评价技术研究”(编号:2006BAB01A11),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是:开展区域地质背景与成矿构造环境、区域含矿建造与控矿构造要素研究,揭示西秦岭主要矿床类型与构造的关系,建立主要类型矿床的构造成矿模式和综合找矿模型;研制识别和提取区域控矿要素、示矿信息及矿致异常的新技术方法; 采用地质模型和综合找矿信息进行成矿预测及矿化体定位预测。
根据课题总体目标任务和统一安排部署,实施开展了“陕西秦岭地区主要矿集区铅锌、银、铜、金综合勘查技术研究”专题。专题研究目标和任务是:①以凤(县)-太(白)地区为主研究矿床与地层、构造、岩浆岩的关系,总结典型矿床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标志特征,建立矿床的找矿勘查模型;②采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有效方法开展调查研究,对凤-太等重点矿集区进行矿产潜力评价与远景靶区优选,提交具有大型矿床找矿潜力的金属、贵金属矿产资源找矿靶区和普查基地1处;③对勘查模型和预测靶区进行验证,有效地指导凤(县)-太(白)、柞(水)-山(阳)等矿集区隐伏金属矿产找矿,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研究内容是:以凤-太矿集区为主,柞-山矿集区为次,兼顾勉(县)-略(阳)-宁(强)矿集区,从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床、八卦庙金矿床、银洞子银铅多金属矿床、煎茶岭金矿床等入手,开展主要矿床类型与地层、构造、岩浆的关系研究,建立主要矿床类型的综合找矿模型,研究识别和提取示矿信息及矿致异常的有效技术方法,采用找矿勘查模型和综合找矿信息进行成矿预测及矿化体定位预测。具体开展3个方面的研究工作:①典型矿床的系统综合研究,收集矿床已有的勘查及研究资料,应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多种手段,从成矿环境、成矿年代、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入手,解剖典型矿床,建立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及找矿勘查模型;②区域找矿信息提取新方法、新技术试验研究,在凤-太矿集区、柞-山矿集区、勉-略-宁矿集区开展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新方法、新技术试验研究,确定提取找矿信息的有效方法和手段,隐伏找矿信息和热液蚀变矿物信息的提取是研究的关键;③靶区优选和验证,应用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新方法、新技术进行成矿预测和靶区优选,并结合勘查需要对预测靶区进行工程验证。
围绕上述专题目标任务和工作内容,结合秦岭地区的地质工作实际情况,根据上述学术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本专题采用的研究工作具体思路是:“立足前人资料和成果,以解决找矿勘查生产问题为目的,利用新技术,补充新资料,充分收集研究前人的成果和资料,重新研究典型矿床,分析总结典型矿床和区域控矿的关键因素,完善典型矿床和区域成矿模式; 立足新理论和新认识,加强勘查技术方法应用试验,分析总结研究找矿效果,筛选有效的勘查方法技术组合,建立完善的综合勘查模型,为我国类似造山带和高山峡谷区找矿提供借鉴; 科研引导,科学预测,生产配合,及时验证,产、学、研有机结合,确保找矿勘查重大突破”。
经过5年多的不懈努力,在长期的深入思考和找矿实践基础上,此次研究工作查明了典型矿床和区域的关键控矿因素,确定了有效的勘查技术方法组合,建立了隐伏矿床综合勘查模型,取得了找矿勘查靶区预测、验证的重大进展,主要成果和学术认识有以下10个方面:
1)基于1:5万水系沉积物和1:2.5万沟系次生晕资料,对凤-太、柞-山、勉-略-宁三大矿集区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全面总结,重新进行了异常圈定和成图,并指出了找矿预测区。凤-太矿集区圈定以Au、Ag、Pb、Zn、Cu为主的异常带6个,圈定4个找矿预测区; 柞-山矿集区圈出了3个异常带、2个找矿预测区; 勉-略-宁矿集区圈出3个异常带、2个找矿预测区。
2)通过对研究区内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矿规律、矿床成因及最新测试数据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凤-太矿集区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床、八卦庙金矿床,柞-山矿集区银洞子银铅多金属矿床、穆家庄铜矿床,勉-略-宁矿集区煎茶岭金矿床、铜厂铜(铁)矿床等典型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并提出找矿标志。
3)通过典型矿床关键控矿因素研究,对秦岭造山带区域主要类型金属矿床的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依据控矿因素和成矿作用分析,提出了秦岭造山带多数金属矿床的“两期/二元成矿控矿”规律的新认识。
通过对典型矿床关键控矿因素、成矿条件的研究发现,秦岭造山带中的多数金属矿床经历了早期初始富集成矿和后期热液改造就位成矿的叠加过程(即“两期成矿”),多数矿床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建造环境下,通过岩浆熔离分异、火山沉积、热水沉积等成矿作用形成初始矿床或矿源岩,在后期的造山构造岩浆活动过程中,初始矿床或矿源岩往往被后期区域性构造岩浆活动改造,成矿物质再次被活化、迁移、富集并沉淀成工业矿床。但是从关键控矿因素分析,研究认为造山带中的多数矿床具有明显的“二元控矿”规律,即同一区域的矿床既受某一特定构造时期的成矿环境及其成矿建造控制,具有特定的成矿元素组合,同时又受印支期或燕山晚期构造岩浆改造作用控制(即“二元控矿”),多数矿床的最终就位主要受区域晚期造山、构造岩浆作用控制,即前者控制特定区域成什么矿,后者控制在哪里成矿、到哪里去找矿。根据这一共性控矿规律,提出秦岭造山带金属矿床往往具有变质热液矿床和岩浆热液矿床的基本特征,矿床的富集空间主要为断裂构造、褶皱虚脱部位和印支—燕山期侵入体内外接触带等。
4)选择凤-太矿集区等典型矿床进行了物化探方法试验研究,对二里河和铅硐山(东塘子)铅锌矿等典型矿床和成矿远景区的充电法、TEM、CSAMT及EH4等物探方法试验研究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如下结论:①常规充电法适合于埋深200~500m的就矿找矿,应用前提是要求有较好的矿体天然露头或人工揭露见到矿体,实际应用充电方法在凤-太矿集区进行盲矿体追索效果极佳; ②TEM法有效探测深度可以达到500~700m以下,在圈定异常体的水平投影界线时准确性较高,但对推断异常体深度的误差较大,含炭质岩层、含金属矿物的岩脉、断层及不同电性界面也会形成异常,对矿体形态判断不利;③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法是电阻率-频率测深,它具有探测深度大、快捷、能及时提供视电阻率-频率拟断面图等优点,但也具有静态效应、近场效应、场源附加效应以及所测电阻率参数单一等不利因素,增加了解释难度,推断异常体深度的误差较大;④EH4是一种较新的物探方法,但是野外试验出现异常形态与地质实际相反的现象,目前没有能够较好地解释。异常区工程验证效果也不理想,故该方法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⑤大比例尺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土壤金属活动态测量等化探方法对于圈定找矿靶区、寻找隐伏矿体具有较好的指示性。
5)通过对凤-太矿集区柴蚂金矿、沈家湾金矿和池沟铜矿的ASD蚀变矿物填图试验表明:①柴蚂金矿和沈家湾金矿区蚀变矿物均以绢云母为主,其次是绿泥石,再次是碳酸盐矿物。但柴蚂金矿与沈家湾金矿又有不同,柴蚂金矿碳酸盐化程度明显强于沈家湾金矿,蚀变矿物填图研究提出,柴蚂矿区可以利用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来指导找矿,白云母/绢云母化和伊利石是沈家湾矿区的有利找矿标志; ②池沟铜矿矿化蚀变以泥化、绿泥石化和钾化为主,泥化主要分布于接近地表的斑岩体或矿体上部,绿泥石化主要分布于近岩体裂隙、构造带、岩体中,钾化主要分布于岩体裂隙中,钾化强烈,则矿化增强; 斑岩型铜矿主要蚀变矿物在区内广泛分布,但此次尚未在池沟矿区发现典型的斑岩型铜矿蚀变分带现象。
6)凤-太矿集区遥感地质解译和研究表明,以灰岩为核部的背斜倾伏影像部位、背斜轴线转折部位、短轴背斜与隐伏背斜以及灰岩影像分支部位是铅锌多金属成矿和找矿的重要靶区。
7)综合研究地质、物探、化探和遥感资料,初步建立了秦岭中高山地区Pb、Zn、Ag、Cu、Au矿床快速勘查评价技术方法组合和隐伏矿床的综合勘查模型。隐伏矿床的综合勘查模型应用工作程序是:根据地质研究、化探异常分布和“两期/二元成矿控矿”规律预测找矿远景区→TEM、CSAMT物探方法确定勘查靶位→钻探或坑探或槽探发现矿体→坑道或钻孔矿体充电确定矿体走向和延伸→探矿工程验证充电异常→系统勘查。
快速勘查评价技术方法组合是:①预查选区阶段主要方法组合为综合研究+水系沉积物测量(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2.5万沟系次生晕、1:1万土壤正规网测量)+激电剖面+地化剖面:②普查阶段主要方法组合为地质填图(1:1万或1:2000比例尺)+大比例尺遥感解译、航磁解译+沟系次生晕加密+高精度磁测+TEM/CSAMT+工程控制; ③详查阶段主要方法组合为地质填图(1:2000和1:500比例尺)+大功率激电+井中/井地充电+工程控制。
以上方法组合依据不同的矿种、矿床类型和成矿环境等有所区别,如对于SEDEX型铅锌矿床,在物探方法上主要选择TEM、CSAMT或激电测量; 对于与岩体有关的Au、Cu矿床,在物探方法上前期工作可以选择高精度磁测以确定岩体位置和产状等; 在化探方法上可选择水系沉积物和土壤测量,但地质工作和综合研究贯穿始终。
8)成矿预测和靶区验证取得了找矿勘查重大进展和发现。采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有效方法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应用新理论、新认识,进行了找矿远景靶区优选与矿产资源估算,应用综合勘查模型对不同类型矿床找矿模型和预测靶区进行验证,取得了铜铅锌矿找矿勘查重大进展和发现。在秦岭造山带凤-太矿集区取得东塘子、白杨沟隐伏铅锌矿找矿初步成果; 在柞-山矿集区取得池沟斑岩铜矿重大发现; 在勉-略-宁矿集区取得徐家沟铜矿勘查重大进展。
9)研究、建立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是地质找矿综合研究与勘查实践的桥梁。综合找矿模型的建立以成矿地质背景分析为基础,以各种信息的理解、把握、转换、关联和集成为核心,以找矿标志的辨识、显化、提炼为目的,在已形成的概念和理论指导下分析各种信息和信息组合与矿床(化)的关系,逐步形成量化的多元信息综合预测模型,可以此来分析和推断靶区的找矿前景和矿化体特征。
10)勘查在地表矿化较弱或没有任何可识别矿化显示的隐伏矿床和盲矿床的难度加大,需要以明晰可靠的成矿理论为基础,以切实可行的勘查方法技术组合为手段,通过深入细致的资料解释和工程验证而逐渐取得找矿突破。由于勘查对象在地表所反映的现象与矿床本身信息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模糊,因此,对于基础地质工作和弱小异常必须足够重视。不同勘查方法技术所获得的找矿信息是不完备和不确定的,需要以地质为基础具体分析、相互印证、综合集成、大胆验证。在找矿预查阶段,面积性物化探工作是必要的,不能简单地以剖面取而代之,这样才能获得充分、完整的异常信息。深部、隐蔽及微弱示矿信息的识别提取是找矿方法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⑶ 形容取得很多成果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取得很多成果的成语有个:
1、硕果累累[ shuò guǒ léi léi ] 本义是指秋天丰收时树上的果实茂盛的样子。现在常引申为某人的作品很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出处:霍达《补天裂》第十三章:七百年来,子孙不息,人才辈出,历代科举,硕果累累。
2、满载而归[ mǎn zài ér guī ] 载:装载;归:回来。装得满满地回来。形容收获很大。
出处:宋·倪思《经堂杂志》:徒有而出;满载而归;里人无不羡之。
翻译:空手出去,装得满满地回来,邻居没有不羡慕他的。
3、卓有成效[ zhuó yǒu chéng xiào ] 有显著的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出处:明·王守仁《申行十家牌法》:“若巡访劝谕著有成效者;县官备礼亲造其庐;重加奖励。”
翻译:如果巡访劝勉晓喻有效果,县官就准备礼物亲自去拜访,重重的给予奖励。
反义词:
1、颗粒无收[ kē lì wú shōu ] 收:收成。连一粒米也没收获到。多指因灾祸造成绝收。
出处: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第15章:“定额租稍轻,但不论虫伤天旱,颗粒无收均须照纳。”
2、一无所获[ yī wú suǒ huò ] 一无:全无。什么东西都没有获得。
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颢亦怀疑,因命搜寿儿怀袖,一无所得,颢不得已遂躬自操觚。
翻译:颢也有所怀疑,因此让人搜查寿儿的怀抱,什么东西也没有找到,颢只能自己动手。
⑷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课题取得了哪些成果与效果
合作学习小组成复员的搭配制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常以4~6个人为宜。小组内设小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汇报员一人。小组长应选择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的指令下组织全组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动手操作,开展讨论探究学习过程,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包括合作学习的结论、结果,动手操作、组织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小组成员中某人遇到的学习困难及解决过程等,同时还记录小组成员中不积极参与合作的现象。因此,记录员应选择学习态度好,对工作认真负责,同时笔头快的学生担任。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向全班或老师进行汇报,所以应选择学习成绩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
⑸ 中国取得的新成就有哪些
:①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主要表现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现在已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力量。
②百姓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我国人民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上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③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时代;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载入了宪法和法律,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效实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
④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道德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事业生机盎然,人们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
⑤我国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好就采纳啊~
⑹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1)取得成果
1)研制出适应各种地质地理环境及地质构造的快速钻探成孔、机动灵活、快速行走和强力钻进的多功能钻机,不仅满足地震物探爆破孔施工需要,而且还可满足地质岩心、水文水井及工程地质钻探施工需要。
2)研制出一套适合于坚硬、破碎及不稳定等各种地层的快速钻进钻具、钻杆、钻头及辅助器具,为复杂地层钻进成孔提供了保证。
3)研究适合各种地层钻进成孔及炸药投放的工艺方法,该钻进工艺方法要体现高效节能的特点。因此,该工艺方法可达到比传统钻探取样方法的钻进速度要高5~8的效果,成孔率达到100%,以确保炸药下放到预定位置。该工艺方法首先采用“取之无限”的空气作为钻进过程中的动力及循环介质,以被地质钻探工业称之为钻探技术革命的绳索打捞不提钻取心及反循环连续“实时”取样钻探技术为基础,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达到钻进到任何地层无须提出孔内钻杆即可将炸药下放到预定深度之目的。此工艺方法不仅钻进效率高,而且成孔率达100%。
4)研制移动式独立驱动配套空压机,具有可靠控制和寿命长的特点,为设备独立驱动探索了新的途径。
(2)主要认识
本专题是一个涉及机械、液压、电子及钻探工艺的综合项目,通过该专题的实施,在设计钻机时,通过收集最新的液压技术最新发展的有关信息、新的液压元件,使得液压设计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特别液压的传动及控制方式、液压传动效率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掌握了最新的机、电、液及程序控制技术。提高了钻机的综合设计水平和设备性能,特别是液压传动效率比机械传动效率低的问题。
⑺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土地生态安全事关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因此,研究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具有非常重大的科学意义。河南省地处中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粮食主产区,选择河南省域的土地资源进行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有利于充分认识研究河南省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状况,从而针对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问题采取生态建设措施,对保障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协调区域人地关系、保证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研究是首次在河南省开展的关于土地生态方面的系统工程。本项研究充分利用已有的自然、经济和土地利用等基础资料,运用 GIS 和各种数理统计分析程序,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河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系统地、全面的研究。
(1)系统地阐述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概念和内涵; 从可持续发展、土地生态学、人际关系论、区域科学与分析和系统论等方面奠定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的理论基础;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驱动因素、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设计和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维护管理方面理清了其研究内容。
(2)系统地分析了河南省土地利用现状及用地结构和河南省土地利用时空变化。
1)河南省土地利用特点是: ①土地利用率较高,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小,全省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垦殖率在全国均居前列; ②土地利用类型分布规律明显,受南北气候过渡性和东西地貌差异性的影响,农用地地域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耕地面积约有 75% 集中分布于占全省土地总面积 55.6%的平原地区,约有 25% 分布于占全省土地总面积 44.4%的山地丘岗地区,林木用地面积三分之二以上集中于山区; ③土地资源开发条件区域差异性大,河南省东部黄淮海平原区和南阳盆地区水、热、土的组合条件较好,是全省耕作农业发展的主体,西部丘陵区水土条件相对较差,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投入产出率低,适宜发展林果牧业,南部丘陵山区有较好的水热条件,土地开发条件较好,潜力亦较大; ④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比重较大,全省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高于北方多数省份,其中主要是农村居民点占地过多。
2)河南省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是: ①土地供需矛盾突出; ②后备资源不足、耕地保护形势严峻; ③城镇化进程加快、用地需求增大; ④区域统筹不够、土地利用率较低,一些地方城乡、区域土地利用缺乏统筹,盲目竞争、无序发展现象比较严重,降低了土地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率,严重影响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⑤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能力降低,一些地方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过度开发建设,导致土地退化和破坏严重,生态环境质量恶化,削弱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从耕地、林地、水土环境和矿山环境等方面对土地资源生态形势进行了评析,结果表明: ①耕地土壤养分偏低,耕地安全形势较为严峻; ②工业 “三废”的大量排放,造成水体和耕地污染,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耕地资源的污染影响了土地的产出和食品安全; ③对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投入,导致肥料、农药、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污染耕地严重; ④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质量不高,森林覆盖率低,生态环境恶化; ⑤水质污染严重,水资源过量使用导致水环境破坏,地下水的过量开采造成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⑥人类的长期干扰,致使生物多样性日趋减少; ⑦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的主导因素之一,水土流失不仅导致耕地质量退化,也加剧了洪涝灾害和干旱的发展; ⑧矿产资源的开采改变了土地利用类型,减少了耕地面积,诱发了地质灾害,对矿区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4)首次建立了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因子进行了定义和说明。在对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态势分析基础上,构建了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拟选指标体系。本次研究选取了土地生态环境的自然状态、土地生态环境的经济状态和土地生态环境的社会状态 3 个一级指标; 土地自然资源数量、土地自然资源质量、土地经济投入压力、土地经济产出质量、土地承载数量指数和土地整治能力指数 6 个二级指标;人均耕地、人均水资源、森林覆盖率、人均后备资源、耕地质量指数、地表水质等级、农田旱涝保收率、水土流失面积百分比、单位土地工业 “三废”负荷、单位耕地化肥、农药、农膜负荷、单位耕地粮食产量、单位土地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指数、工业 “三废”处理率和环境污染治理强度 17 个评价因子。
(5)建立并确定了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基准值。依据国家、行业和地方规定的标准、环境背景基准、类比基准和通过科学研究已判定的生态效应确定了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基准值。
(6)采用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将表示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各指标都转化成以百分比为单位的指标值或单个指标安全指数。以单个指标安全指数为基础,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建立了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数学模型。
(7)按照综合分析性、主导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运用 GIS 技术采用多边形叠置分析法进行评价区域的选择和划分。土地生态环境适宜性分区图和自然经济分区图叠加形成生态安全评价分区图,将河南省分为太行山地丘陵区、秦岭-伏牛山山地丘陵区、桐柏-大别山山地丘陵区、南阳盆地区和黄淮平原区 5 个评价区域。在不同的区域内,按照均质性原则、独特性原则等,以县 (市)为单位选取代表性样点,展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本次研究在不同的评价区域共选取了34 县 (市)作为样区进行了评价。
(8)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定量研究。制定了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评判标准,将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分为 5 个安全等级,即 I (不安全状态)、Ⅱ (较不安全状态)、Ⅲ (一般安全状态)、Ⅳ (较安全状态)和Ⅴ (安全状态)。在评价的 34 个县(市)里,有 4 个评价单元的生态安全状况处于不安全状况,其生态安全综合值均接近上限。有 20 个评价单元状态表征处于较不安全状态,占评价单元总数的 58.82%。其中,近八成评价单元的生态安全综合值处于中下等水平,义马市更是接近不安全状态。有 10个评价单元处于一般安全状态,占评价单元总数的 29.41%。其中的 80%生态安全综合值处于一般偏差状态。
(9)提出了河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调控机制和对策。依据评价结果了解不同区域所处的生态安全态势及其主要生态安全问题,从而针对不同的生态安全态势做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分析。
1)河南省情要求在未来时期内,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 改变土地利用方式,节约集约土地利用;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进循环经济,切实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转化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责任。
2)做好相关规划,以实现对土地合理利用的调控引导。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主体,在保有足够数量和品质的耕地、巩固河南省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保护好土地生态环境,遏制生态恶化,提高城乡人居环境品质; 合理配置各业建设用地,支持经济快速发展;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构建以不导致土地生态环境退化和不超过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阈值为约束条件的生态理念下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模型。突出城市总体规划引导资源节约、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前瞻性、战略性、综合性和权威性的作用,从源头上把好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关。
3)从加强水土资源保护与深度治理,对土地沙化、盐渍化进行控制,强化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控制 “三废”,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等方面建立有序人类生态安全活动模式。
4)加大对土地生态建设的投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5)加强土地生态监测站网建设,及时注意区域内土地生态环境状况的动态变化。在监测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GIS 技术和 RS 技术等先进手段,构建生态安全信息数据库与智能决策系统,及时快捷地发现警情,确定警源,评判警度,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⑻ 创新是什么的运用获得社会承认的效果,也是将创意变成有效的成果
创新是创造力的运用获得社会承认的效果,也是将创意变成有效的成果
⑼ 活动开展地有效成果好怎么用成语形容
活动开展得卓有成效。
⑽ 活动开展地有效成果好怎么用成语形容
卓有成效
zhuō yǒu chéng xiào
【解释】卓:卓越,高超。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出处】明·王守仁《专申行十家牌法》:属“若巡访劝谕著有成效者;县官备礼亲造其庐;重加奖励。”
【结构】动宾式。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卓;不能读作“zhuó”。
【近义词】立竿见影、行之有效
【反义词】无济于事、杯水车薪、劳而无功、徒劳无功、水中捞月、螳臂当车、缘木求鱼、筑室谋道、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例句】张老师刻苦钻研;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