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高校科技成果对接会

高校科技成果对接会

发布时间:2022-01-20 13:04:54

⑴ 如何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常态化

据报道,11月23日第二复届京津冀专利技制术对接会在石家庄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京津冀近20所高校40余位专家教授参加了对接会,与现场400多家企业代表对接。

石家庄相关负责人宝石,今后石家庄高新区将继续加强与京津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企业开展多样化、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在高新区转移转化,推动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

希望科技成果的转化可以早日实现常态化!

⑵ 如何进一步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给出一些建议

一是激发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性。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是导致我国科技版成果转移转化权率偏低的根本原因,金智创新认为,要想有效的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需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奖励机制与模式,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型研发机构等协同开展成果转化。推动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互动融合,
二是重视科技成果转移中间机构。一般来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主要由三方组成,一是由科研机构提供前沿科技成果,二是有技术需求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但是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等,无法高校的沟通,这个时候就需要重视科技成果转移中间机构的,充分发挥其沟通协同的作用。让企业和高校能够各取所需,提高各自的工作效率。
三是开展科技成果信息汇交与发布。围绕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绿色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以国家财政科技计划成果和科技奖励成果为重点,发布一批能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投资规模与产业带动作用大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探索市场化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

⑶ 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

科技成果转化就是将,前沿科技成果、专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也就是将项目落地,将白纸转化为金钱的一个过程,一项新的科技成果被研发出来以后,只有将其转化到生产实践中,才能发挥它的价值。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对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成果商业化是包含多种资源转化在内的一种综合性资源转化,其转化成功就是一种集大成的成果。科技资源转化成果,是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特别是要素之间高效联动的结果。科技资源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科技创新管理。所以,首先应关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⑷ 大连理工大学有哪些科研成果


七秩芳华路
大连理工大学
从一二九街起步
艰苦奋斗铸就”一校 两地 三区”
办学之格局


七秩育人心
大连理工大学不忘立德树人之初心
数十万毕业生奋战在各行各业 创造无数佳绩


七秩强国志
大工人写下科技史册多项第一
以创新之动力
襄助复兴之伟业
七十载风雨洗礼
七十载砥砺前行
初心 使命 梦想 责任
让大工与共和国一同成长
与新时代一同前行


70年初心相照 使命递续
70年薪火相传 同心同行
由党创办 与国同行
70年前
大工在共和国诞生的礼炮声中
踏上征程
红色基因自诞生之日起
就镌刻在大工人的血脉中
从建校之初招贤纳士
艰苦创业
到1960年跻身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奠定了一流学府基业


改革开放后
“211工程””985工程”建设 硕果累累
大工人始终戮力前行
实现了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历史跨越


进入新时代
大工勇担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
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开启了新的奋斗征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大工将”四个服务”的历史使命牢牢扛在肩上
初心不忘 脚步弥坚
七十年不懈拼搏 追求卓越
形成了”海纳百川 自强不息 厚德笃学 知行合一”的大工精神
成为一代代大工人共同的思想财富与价值追求
更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不竭动力


群贤毕至立德树人
坚定方向涵育英才
与祖国和衷共济
同向同行
一流大学汇聚一流教师
强校兴学 教师为本


近年来
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
强化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
营造一流人才成长环境
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人才生态圈
在一大批活跃于国际学术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
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的带领下
大工以一流人才托起一流事业
一流大学哺育一流英才
含英哺华 育人为先


70年来
大工始终牢记党的嘱托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全国率先开展新生思想政治教育
率先开设大学生德育课
率先倡导创新教育
率先培养高级经济管理人才
学校发挥多学科优势
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利用优越的工程训练设施和创新实践基地
支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学生在”挑战杯”竞赛“互联网+”大赛中屡获佳绩
“学在大工 创新在大工”的名片愈发闪亮
大工坚持构建全员 全过程 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
成为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首批十所试点高校之一
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校积极推进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和国际化
面对全球化浪潮
大工首倡一流大学”同窗友情育成”计划
与中外一流大学联合培养世界一流人才
打造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理工科学生留学中国的一个首选学校
开展了150余项海外交流项目
让学生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一流大学 家国情怀 世界胸襟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大工积极构建全球朋友圈
同英 美 德 日等国家的
国际知名大学和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及科研合作
一批蜚声国际的学术大师受聘担任名誉教授
外籍教师比例 留学生比例 毕业生出国留学比例持续攀升


完善的第二课堂
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大工学子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提供源源动力


今天
他们在这里叩问人生价值
探索学术新知 涵养高尚人格
明天
他们将从这里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
七十载桃李芬芳
大连理工大学已经为党和国家培养输送了数十万优秀人才
涌现出一大批治国栋梁
学术大师和兴业英才
他们肩负着一代代大工人
兴校强国的责任与使命
在时代的更迭与进步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勇担科教兴国大任
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工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同频共振 同梦同行
一流大学一流科研创新 一流学科建设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大工始终与祖国
同呼吸 共命运
学校优化学科战略布局
打造学科高峰高原
促进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发展


学校现已形成以理工为主
理 工 经 管 文 法 哲 艺术等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
目前
学校9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
机械工程 化学工程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力学 土木工程 工商管理
七个学科进入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A类”
10个学科跻身”QS学科排名”世界前500


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大工积极构建面向基础研究的知识创新体系
支持应用研究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服务社会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学校拥有一批包括”2011”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
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研究基地及一批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和科研团队
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及国家重大需求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十年来 学校两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通过产学研合作服务社会
让知识创造价值
让智慧更加高远
学校开创性地创建了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使其成为重要办学特色
实施知识产权强校工程
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通过国家大学科技园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分布各地的校外研究院
一批核心的知识产权成果得到转化应用
实现科技与经济
成果与产业相融合
推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扎根东北 服务辽宁
“东北产学研工作的旗帜”
这一美誉称颂着生于此长于此的情怀与担当
以科技创新筑牢国家核心竞争力
是大工矢志不渝的追求


建校之初
老一辈大工人扛起科学强国的重任
进入新时代
大工人在长征五号火箭
C919大飞机 首搜国产航母 蛟龙号深潜器
港珠澳大桥等一项又一项”大国工程”中
刻上了大工人开拓创新的印记
一个又一个国之重器
诠释了大工人的初心所在
见证了大工人践行”四个服务”的使命担当
面朝大海
以海的胸怀拥抱新时代
春暖花开
以花的绽放开启新征程


70年光阴流转
70年坚守开拓
70年逐梦前行
与信仰同行
赤子之心血脉相承永葆红色品格
与祖国同行 同心同德
勇做兴校强国中流砥柱
与时代同行
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卓越
担当复兴使命
与梦想同行
用一往无前的奋斗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贡献大工智慧与大工力量

⑸ 哈尔滨理工大学科技园的管理团队

科技园现有管理人员10人,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多年从事科研、管理、技术开发工作,具有较高的学识水平、管理协调能力和较丰富的工作经验;有事业心和责任心,工作热情高、服务意识强,工作有开创性,胜任岗位工作。 基本模式:“政府牵头、三方合作、三区联动、公司运作”。
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我省实施高教强省建设规划和创新型龙江建设的历史机遇,面向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将省市政府的指导与政策支持、哈尔滨理工大学学科与科技创新资源优势以及企业社会资源与资金支持有机结合,建立高标准的创新创业基地,培养创新创业文化,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集成创新创业服务资源,发挥官产学研合作优势,实行多赢共享的运行机制,依托理工大学及其周围高校及科研院所优势学科和研发团队,有步骤地培育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基础、广泛吸纳国内外科技资源、智力资源和资本参与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尽快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总体思路:按“核心层→扩展层→辐射层”三期工程建设。
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采取“政府牵头、三方合作、三区联动、公司运作”发展模式,建立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运行机制,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优势创新资源,形成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产业化三位一体功能布局,推动园区和谐发展。按照国家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要求及我校各校区的学科分布情况,以及周边其他院校的优势和特色,科技园将按核心层、扩展层、辐射层分三期规划建设。 (1)三方共建、三区融合原则。坚持官、产、学三方共建,促进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三方即省市区政府、理工大学和北京六合集团;三区即具有学科优势、智力资源及基础设施的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依托学校基础设施和科技园区周边环境建设公共服务社区。
(2)软硬件并举原则。基础设施与软环境同步发展,在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基础上,更加注重环境氛围、创新文化、服务功能和影响力的提升。
(3)产业导向原则。紧紧围绕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在相关重点产业技术领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4)服务创新原则。积极建立技术创新平台、信息平台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注重服务创新,促进技术、成果、人才等方面的扩散,提高科技园综合服务水平。
(5)资源整合原则。科技园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充分利高校和科研院所集聚优势、省、市、区各级政府优惠政策以及企业积极性,有效整合学校、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类优势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大学科技园功能设计:由三个功能区域构成。一是科技孵化区域,二是创新创业区域,三是产业加工区域,它们依次构成了产业前端、中端和末端,实现科技孵化(项目孵化、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对接、产学研合作平台、科技交流等功能。
(1)科技孵化区主要功能。通过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校企研发中心和创业培训基地,进行中小型科技企业和科技项目孵化服务任务;依托哈尔滨理工大学优势学科和研发团队在创新创业教育、咨询服务、培训以及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优势,为科技园企业的发展提供先进理念、创新创业知识、技术等方面的引导和服务支持,将大学的优势创新资源源源不断转化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潜力。
(2)创新创业区主要功能。通过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软件外包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为教师、大学生、社会各界创业者搭建创业实践和企业成长的平台,实现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创业梦想,整合相关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创新创业资源,不断发展社会需要的各类科技企业。
(3)产业加工区功能。主要是通过产业园的公共技术加工中心、专业化加工区、物流中心等发展与建设,重点承担出孵企业及相关企业产业化生产的任务,主要为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加工与发展提供有效场所,通过落实和完善专项产业政策,引进风险投资和关键技术等,引导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建成配套、集群式的生产经营体系,加快规模化发展,推动企业间良性互动,提升产业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水平。 到2010年,建成各项设施完善和创业环境优良、产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具有科技创新资源集聚、高新技术开发、创业人才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功能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完成一期建设项目——12万平方米创新创业园的建成使用,启动二期建设项目——专业化特色园区的建设,规划三期建设项目——产业加工园区。科技园区建筑面积达到1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到100家,实现产值1亿元,累计毕业企业达到25家,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初具规模;校企研发中心及工程中心20个,形成一定规模的研发和技术输出能力;建成面向全省、特色突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训基地3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验室(中心)6个,累计培训10000人次;设立3000万元以上的创业(种子)资金,与创业投资、担保机构建立紧密联系,为100名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建成服务体系完善的技术转移中心,累计转化学校科技成果及实用技术150项以上。
到2015年,建设成为生产力布局合理、科技支撑有力、保障体系齐全、生态环境优良、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的,具有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的,有影响力的大学科技园。在企业的科技研发实力、企业创业与发展环境、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功能等方面有新的突破。重点是培养一大批适合产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产生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和高新技术产品;发展、培育若干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现大学科技园的国际化,重点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研发、产业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科技园发展建设最核心的任务是科技园一期工程核心层建设和二期工程扩展层建设,即创业园和专业化特色园的建设。
通过重点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平台,完善孵化功能,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项目对接、同时辐射全省的科技创新集聚与扩散功能;
整合校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校企研发中心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引进或联合研发机构,形成为区域产业发展服务的技术支撑;
强化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高新技术发展管理中心的功能,做大做强管理咨询及创业辅导,形成全程创业辅导和一站式培训咨询的科技园发展特色;
通过完备的服务平台建设和队伍建设,提升孵化器功能,重点孵化一批研发型企业、产业化项目、实用技术及创业人才,为科技园大发展,特别是创新创业园的建成启用打好基础。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借助政府的支持和六合集团的合作,申报国家大学科技园。
在政府的支持下,与北京六合集团合作,整合相关资源,通过校区、园区和社区的联动发展,建设一个设计合理、功能强大的创业园,成为我省重要的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中心、中小企业集聚区和服务外包重点基地。该项任务涉及的具体工作有:制定建设规划方案,拆迁、基建及配套附属设施的建设,科技园管理队伍建设、资源整合、政策体系建设、服务平台建设等工作。
科技园一期工程建设(2008-2010)以创业园建设为标志,一期工程为核心层建设,建12万平方米科技创业大厦,占地面积为4.9万平方米,辐射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国家工程力学研究所等,重点发展机电类、电子信息类、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及研发机构。
科技园二期工程建设(2009-2011)以专业化特色园建设为标志,二期工程为扩展层,占地面积为5万平方米,辐射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重点发展化工、生物技术及医药类企业及研发机构;既能有效地落实高教强省建设规划,又能以共建方式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创业培训基地和人才外包服务基地。
科技园三期工程建设(2012-2015)以综合园区发展为标志,三期工程为辐射层,围绕大学科技园区的核心层和扩展层,向和兴路、学府路和保健路两侧延伸,打造南岗区学府知识经济圈;重点建设人文社科、艺术等学科的专业化特色园区,以及与政府合作在南岗区国防工业园或平房开发区,建设理工大学科技园配套的产业加工区。近期主要工作是做好三期发展规划。

⑹ 政府如何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的最新相关信息

李四光曾说:“科学研究工作,尤其富于创造性的意义,尤其是要依靠自力更生。”如果把创新比作一个无形的竞技场,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也是市场换不来的。当前,随着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对新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依靠核心技术提升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必须加强基础研究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增强科技创新源头供给,着力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
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我们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市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与经济发展需求还有差距。近年来,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应用基础研究的主力军,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在发展中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科研项目未能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科研成果产出不够,科研与市场需求脱节,研究方向与产业发展脱节。
显然,要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增强科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就必须增强原始创新,充分激发高校科技人员原始创新的积极性,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为此,就要调整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每年从高校财政教育经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研究开发活动,激励高校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度;要支持在渝高校增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综合性科研中心,加强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型学科建设,扩大国际开放合作,形成特色化、优质化、国际化的科研基地。当前,我市高校已基本完成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性任务,进入了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我们就既要围绕国家“双一流”目标,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内外机构整合资源,努力创建国家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积极对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又要培育一批市级层面的基础相对好、实力比较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重点学科,切实提高全市高校的科研原创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科研院所也是科技创新源头的重要供给力量,要盘活这块资源,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就要提升共性技术研发能力,通过改革充分激发科研院所创新活力。这就需要引进更多“国家队”层面科研院所落户,加快国有科研院所市场化改革步伐,推进科研院所提档升级,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研院所。同时,还要鼓励科研院所与高校、企业合作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大力支持在渝企业和社会力量开展科学研究,全面增加技术创新源头供给。
创新的地基打得越深越牢实,创新之塔就能够垒得越高。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只有打好应用基础研究这块科技创新的基石,不断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增强科技创新源头供给,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让科技创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方能抓住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⑺ 哪个研究所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二级科研机构落地温州

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是一所直属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二级科研机构,成立于2019年5月,由温州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三方联合筹建,前身为中国科学院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

科研概况

截至2021年初,国科大温州研究院有科研团队35支,科研人员200余人,10余项代表性成果进入临床试验或融资阶段并与温州市相关企业达成多项合作协议。国科大温州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拥有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技术、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医疗器械等研究领域的多种先进科研仪器设备,设备总值约8000万元人民币。2017年技术中心已通过浙江省临床功能材料与诊疗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认证,未来建设目标是建成能提供国家计量认证(CMA)测试服务与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测试服务的大型综合设备中心。

⑻ 科技处工作

一、科研项目

2012年学校科研立项继续保持良好势头,无论是项目数量还是项目级别均有提高。截至2012年12月30日,科技处分管工作中,全年新启动科研项目693项(其中纵向249项、横向298项,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146项),实到科研经费接近3.6亿元(其中纵向项目经费2.42亿元、横向项目经费1.17亿元)。

2012年度学校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311项,有66个项目获得资助,其中重点项目2项,资助总经费为4437万元。新增杰青、优青各1名,申请和资助经费双创新高。

学校今年首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科项目资助。学校14项课题获2012年度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其中:优先发展领域课题2项,博士生导师类课题5项,新教师类课题7项,获批项目数、资助率、资助经费均创历史新高;4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资助,这是学校入选人数最多的一年。3项申请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这也是历年来获资助项目最多的一年。2项申请获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办资助。学校申报2013年度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专项基金各类项目31项,其中7项申请获得立项资助。

学校2010年正式启动基本科研业务费以来,已有300多名青年教师、120多名研究生获得资助,资助总经费4249万元,今年的预算执行率首次达到100%。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实施,激发了学校年轻教员的科研热情,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促进了青年教员的成长,为提高学校的综合科研实力,促进学校科研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数量,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北京市社科项目的申报数量成倍增长,SCI文章发表总数和国际SCI文章发表数量远超历史同期水平。3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顺利结题,姜在兴负责的“油气沉积地质”教育部创新团队通过验收。

二、科研成果与奖励

1.地质类高校和科研单位发表SCI论文总数暂居第一。据2012年12月6日ISI数据检索,学校发表SCI论文322篇,相比去年同期235篇增长37%;国际SCI论文224篇,相比去年同期147篇增长52%;榜刊论文92篇,相比去年同期的69篇增长33%。截至目前,学校在地质类高校和科研单位发表SCI论文总数暂居第一。

2.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突破。根据有关部门网上公示结果,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以合作单位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3项。翟裕生院士主持完成的“成矿系统理论创立与找矿实践”项目成果已经通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答辩,有望获得突破,结束学校自建校以来没有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该奖项的历史。翟裕生院士荣获201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3.科技成果转化再创佳绩。在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申请工作中,认真研究国家和各省市相配套的专利申请、成果转让和技术转化奖励制度,组织参加了首都高校科技信息网等技术成果对接交流会,以支持和激励学校师生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学校马鸿文教授两项发明专利已实现成果转化,受让专利实施许可费实际到校600万元。

4.及时发放科技奖励。根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奖励办法》,已经发放2011下半年度科技论文奖励83万元,发放2012上半年度科技论文奖励近120万元。科技处网页专门开设“研究亮点”和“科技咨询”专栏,进行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宣传。

三、产学研合作

2012年,科技处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科教结合,进一步推进学校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开展,不断增强学校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能力。

2012年,组织参加国家性的展会二次,分别是2012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及2012年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其中在2012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学校组织遴选了7项具有完全知识产权且适宜“产学研”合作的科技成果参展中国高校展区并荣获三项大奖。其中水环学院冯传平教授科研团队研制的“油田压裂废水的新型处理装置”和工程学院刘宝林教授科研团队研制的“井下闭环高精度旋转导向钻进机具”分获高校展区“优秀展品奖”二、三等奖,学校荣获高校展区“优秀组织奖”。另外,还组织参加了首届“中国·云南桥头堡建设科技入滇对接会”、“第五届百名专家淄川行暨山东淄川科技成果引进洽谈会”等科技展示活动。

四、学术活动

2012年,科技处进一步推进学校的学术交流工作,组织承办了一系列国际、国内研讨会及报告会,不断扩大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包括:第13届国际热年代学,2012年“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与政策国际会议暨国际区域科学学会第三次年会”,2012年度国土资源部国家科技奖推荐成果专家咨询会、探月工程学术报告会暨数据应用成果展示平台捐赠仪式、“深部地下实验与观测站”研讨会等。

五、实验室建设

1.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四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一个。科技处积极组织省部重点实验室的立项申报,2012年新增“地质超深钻探技术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页岩气资源战略评价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非常规天然气能源地质评价与开发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四个省部重点实验室,占学校在建运行省部重点实验室总数(10个)的40%。此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2012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2.积极推进省部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大力推进学校省部重点实验室院长负责制,积极实行省部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制,并完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省部重点实验室2011年度报告》。为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管理,由万力副校长牵头专门组织召开了学校省部重点实验室工作会议。会议着重介绍了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明确学校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今后归口学院建设,实行院长负责制。学校下拨2012年度省部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与运行经费250万元。

此外,科技处牵头完成了“2011”计划——深部地质与矿产资源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申报工作。

六、附录

表1 2012年以来学校科技平台情况

续表

表2 2012年学校二级单位发表SCI论文情况

注:据2013年5月1日ISI数据检索。2012年共有131名教师和172名学生发表SCI论文,其中,外刊论文作者中教师102名,学生104名,榜刊论文作者中教师52名,学生38名。

⑼ 产学研用的人才培养

突破创新人才培养的障碍,对接国家战略,培养拔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创新人才,基础在教育创新。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我国科技人才数量增长较快,但适应科学前沿和产业高端创新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到2015年,我国仅在装备制造、信息等八大战略新兴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就需要新增100多万人。
突出的供需矛盾,使我国拔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问题日益凸显。在产学研用结合中培养拔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我国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
1.改革评价机制,激发产学研用主体的深层内驱力
在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高校、企业的内驱力不足是一个重要的障碍。高校及其教学科研人员的内驱力不足根源于办学思想、科研工作评价体系。一些教师只看重科研论文、专著和获奖,并不关心科研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应用价值一些高校只关注政府纵向课题项目及经费、学术理论水平,并不关心企业市场需求、横向课题研究。这种评价体系必须改变,要像重视科研的学术含量一样,提高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产业化前景、毕业生市场竞争力在评价高校及教师中的地位和考量。具体说来,就是将科研成果市场应用效益纳入高校科技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将科技成果的经济性、市场适用性及发展前景作为成果审定的重要指标,将产出成果的市场转化水平作为高校教师职务评聘的重要指标,将拔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作为评价高校特别是以工科为特色和优势的高校的重要指标。从高校、教师的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责任上,提高主动开展产学研用结合培养拔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基本内驱力和社会内驱力。
企业的内驱力不足主要是因为追求经济效益“短平快”,对人才培养的长期性缺乏耐心,对依靠科技人才和技术进步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缺乏紧迫感。对此, 一方面要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淘汰产能落后、科技创新差的企业,使企业对拔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渴求成为其主动参加产学研用合作的深层内驱力。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宣传产学研用结合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意义,通过政策支持,氛围营造引导促进企业积极主动地与高校、科研院合作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如宝钢成立“产学研合作推进会”,将长期规划分解到产学研合作项目中去,先后在国内几十所高校“巡游”,他们带去的“宝钢十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宝钢研究院科技发展规划”,以及IF汽车钢板、管线钢等项目,都是长期战略性产品。2008年29个重大产业化科技攻关项目启动,在未来3年内将获总经费超过100亿元。在这些项目中,宝钢吸引和培养了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
2.面向新兴产业需求,推进学科交叉集成
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正在加快推进,与此同时,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急需大批人才,这既是高校学科发展和专业调整的强大动力,也是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培养拔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重要契机。
一是要优化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结构,将学科群与产业进行对接,既要服务产业,又要带动产业发展,努力使高校若干优势学科能够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战略新兴产业真正发挥引领作用。比如,上海交大抓住学科交叉和集成的发展趋势,相继成立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MED-X研究院、能源研究院等。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面向区域产业特色和需求,建立了信息学部、工程学部、生命科学学部、物流与管理学部、文理学部五大学科群。通过构建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的学科布局,促使学校在产学研用合作中始终能把握主流方向,产业链前端的位置上,把握人才培养的先机。
二是要面向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和重点领域、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实际、面向企业实际,完善人才培养环节,突出针对性。比如,2005年以来,上海交大和宝钢在产学研结合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一些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输送到宝钢的研究生基地进行实践培养。他们从事的课题和论文都是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收获了科研的果实,学生经受了实践的锻炼,学校和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双赢。
总之,突破产学研难题,观念理念是先导,体制机制是核心、合作模式是关键,创新人才是基础。面对挑战与责任,我们一定要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⑽ 材慧的除甲醛变色球是清华大学的团队研发的吗

不是,是材慧是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第一家产业化公司研发的。

材慧除醛除味变色球为清华大学下属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最新推出的一款以清除室内甲醛和异味为主的新一代空气净化类产品。

这款新品的背后集结了一支由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知名高校博士、硕士领衔的技术研发团队,这支强大的科研团队一直致力于先进功能材料的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注重生活品质的家庭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

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

日前,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项目对接会在区科技金融大厦举行。会上,市科委相关负责人结合东丽区实际情况,介绍了天津市高新技术科技政策。

来自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项目负责人分别就航空先进制造装备及自动化、激光器件及装备产业化、胶体纳米颗粒自组装技术及装备、智能齿轮减速机的研发与产业化制造等11个项目进行了推介。

据了解,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是天津市政府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共同联合建设的,此次对接会在东丽区举行,目的是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金融创新的有机结合,带动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到我区落户并进行产业化,促进创新和人才聚集,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

区科委、区工业经委、各街道园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以及东丽区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了推介会。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

阅读全文

与高校科技成果对接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卫生服务今后工作计划 浏览:457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小组 浏览: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浏览:519
工商局爱国卫生月及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总结 浏览:942
三兴商标织造有限公司 浏览:657
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991
迷你世界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479
爱奇艺激活码有效期 浏览:507
医疗纠纷官司南方周末 浏览:855
公共服务类大楼的物业管理方案 浏览:284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