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奋斗者”号成功做底,深海探测有什么作用
中国首艘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11月10日成功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坐底科考,刷新其在10月27日于此地创造的10058米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坐底深度10909米。专业士称,此举彰显我国在最深海底探险的综合技术实力。
11月10日早晨4时50分,“奋斗者”号布放至马里亚纳海沟海域,于7时42分抵达万米海深,进入坐底巡航环节。坐底通常指在综合考虑潜水器的速度姿态和海底地质情况的条件之下,人为地让潜水器于海底着陆,以便开展海底科考和相关作业。
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标志着我国的在深海探测领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这也决定了大部分的海沟都会出现在板块活动比较剧烈的环太平洋地区,其中超过万米深的海沟全部位于太平洋区域。于是,这些区域便顺理成章地成为海洋技术强国的冲击目标,其中以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深渊最为令人瞩目,它被认为是目前人类已知的海洋最深处,具有水压高、温度低、含氧量低、完全黑暗的特点,为人类下潜带来了巨大的难度。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一下挑战的“对手”,也就是自然之伟力的作品,马里亚纳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被称为地球的“第四极”,最深处超过1.1万米,由于其深藏海底,没有足够的技术能力是不可能下去的,因此是名副其实的人类禁区。相比之下,被人排着队登顶的地球“第三极”珠峰就显得稍微没那么有排面了。海沟形成于地球板块的相向运动,是行星级尺度运动产生的结果。
⑵ 自己收集有关蛟龙号了解近年来我国深海勘查的成就
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中国在深海勘查方面获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这些成果具体体现在5个方面:
第一,深海生物资源探测与保藏取得显著成效,彻底改变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基因资源研发领域的状况。获得大量深海微生物资源,分离了近1万株微生物,建立了第一个深海菌种库,目前库藏海洋微生物2.2万株,涵盖3400多个种,国际领先;构建了第一个深海微生物宏基因组大片段基因库,完成了近300株海洋微生物的基因组测序;构建了国内第一个深海微生物代谢物库与信息库,库藏馏份达1.5万份。
第二,系统开展资源应用潜力评估,获得一批深海知识产权,在医药、环保、工业、农业等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完成了4000多株微生物资源在海洋药物、生物农药、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工业酶应用等方面的潜力评估,申请国际国内发明专利200多项;建立有海洋微生物中试平台;多项研究成果已经完成应用示范,部分实现了产业化应用。
第三,深海生物基础研究硕果累累。发表SCI论文500多篇;完成100多个海洋微生物新物种分类与系统进化研究,使我国成为国际上深海微生物新物种发现与分类的重要力量;在深海微生物功能与代谢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其“海洋石油降解菌研究”成果入选“2014年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
第四,大洋生物勘探技术显著提高,形成了“三龙”深海探测,微生物海底长期原位培养等系列创新性深海装备。目前,我国海洋调查船队已增加至近40艘,逐步形成了以“蛟龙”“海龙”“潜龙”为代表的“三龙”深海装备体系。特别是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应用,显著提高了精确获取生物样品的可能性和准确性。此外,还形成了完善的深海生物实验室研究平台,为我国海洋生物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第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推进与法国、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在大洋生物资源探测方面的合作交流,我国科研人员在某些领域逐渐发挥主导作用。由大洋协会支持发起的国际深海微生物研讨会,目前已在中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举行了6届。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已加入世界微生物联盟,充分展示了我国在海洋微生物资源管理方面的贡献。
⑶ 目前最先进的深海探测器是哪国制造的
1960年,美国海军的“里雅斯特”号载人潜水探测器首次搭载两名潜水员下海,在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下潜了10910米,创下了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
⑷ 美国的“旅行者2号”星际飞船在宇宙探测中取得了哪些成果
美国的“旅行者2号”星际飞船自从发射上天后,孤身遨游,闯荡了多半个太阳系,取得了惊人的探测成果。
它的第一站是考察木星,在那里发现了木星的3颗新卫星;第二站是探测土星,从它发回的高分辨率彩色照片中,科学家发现了6颗新的土星卫星;第三站是访问天王星,发现这颗远离太阳的星球上竟然有闪电现象,并有强大而混乱的无线电信号;第四站是观察海王星,在那里发现包围着海王星的一个大磁场和星上一条4300千米宽的黑色风云带。告别海王星后,“旅行者2号”继续向太阳系边缘飞去,直至飞出太阳系,奔向宇宙深处。据科学家估计,它至少还能工作20年。
⑸ 深海探测器的历史
过去人们利用潜水器大多是探寻沉船宝物,这些潜水器都是没有动力的,它们须由管子和绳索与水面上的母船保持联系。
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了各种以科学考察为目的的自航深潜器。
1948年瑞士的皮卡德制造出“弗恩斯三号”深潜器并下潜到1370米。虽然载人舱严重进水,但开创了人类深潜的新纪元。
1951年,皮卡德和他儿子造出了著名的“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深潜器长15.1米,宽3.5米,可载三人。
1953年9月在地中海成功下潜到3150米。
1955年“的里雅斯特”号卖给美国,同时皮卡德和他儿子为美国建造新型的深潜器。新的“的里雅斯特”号于1958年建成,首次试潜就达到5600米,第二年达到7315米。
1960年,美国利用新研制的深潜器“-591”首次潜入世界大洋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下潜深度10916米。
1953年,第一艘无人遥控潜水器问世,1980年法国“逆戟鲸”号无人深潜器下潜6000米。日本“海沟”号无人潜水探测器(最大潜水深度1.1万米),1997年3月24日在太平洋关岛附近海区,从4439吨级的“横须”号母船上放入水中,成功地 潜到10911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底部,这是无人探测器的潜水世界最高记录。
⑹ 深海探测有哪些
1.百年梦想——到深海里去看一看在大洋的深处万米深渊中有没有生物,海洋生物学家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根本不会有,因为那里没有阳光,海里的任何植物性生物都不能生长,依据动物吃植物食物链的道理,所以也不会有海洋动物。而且深渊里一定还很冷,动植物都很难生存。在万米深渊中有1100个大气压,在这么大的压力下所有的动物都会被压成肉饼的,所以,不可能有动物存在。最要命的是在深渊里生物根本找不到食物。所以开始许多海洋生物学家都认为大洋深渊里,根本不会有生物。可是也有少数思想活跃的科学家认为,大洋深渊可能有生物,但又着实提不出更多的证据。但争论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于是到大洋深渊里去看看,就成了海洋生物学家的百年之梦。
2.深潜器——潜水员的保护神大洋深渊有1100个大气压,潜水后穿什么潜水衣下去都会被压得粉碎,所以要下到大洋深渊必须制造一个能经得住1100个大气压的深潜器。这个深潜器终于在1952由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皮卡德父子建造成了。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深潜器叫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这个深潜器于1958年被美国海军高价收买,他们同时聘请老皮卡德为研制良好的新潜水器的顾问,紧锣密鼓地建设新型的里雅斯特号,于1958年当年就建成了。
新型的里雅斯特号排水量15吨,当年开始试潜,下潜到5500米深度安然无事。1959年再次下潜试潜到7315米也平安无事。1960年1月新年刚过,举世闻名、雄心勃勃的美国海军的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深潜”计划开始实施,当时这个计划被定名为“浮游生物计划”。
3.30厘米长巨大红虾遨游万米深渊之底1960年1月23日上午8点15分,比利时的小皮卡德和他的助手、美国海军上尉唐?沃尔什爬进深潜器,关上了9吨重的舱门,随后这个直径2米,壁厚127毫米,能承受1500个大气压的深潜器,缓缓地向万米深渊马里亚纳海沟进发,到12点6分深潜器胜利地到达了世界深渊之底。小皮卡德急切而又兴奋地向舰上报告,向世人宣告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并打开探照灯,沉睡千古的深渊第一次亮起了灯光,在灯光前竟有一只长约30厘米,美丽绝伦的红虾,和一条长30厘米、宽15厘米的扁平状鱼,在旁若无人地、悠然自得地游动,使小皮卡德和唐?沃尔什高兴得跳起来,也使大洋深渊之底有没有生物的争论,如云开雾散地消失了。
这里的海水虽像茫茫的黑夜,但不是想像中那样冷,竟比水深6000米处的水温还高一点,竟有3.33℃,但这里的水的流速为零,真正的死水一潭,其深度为11022米。
深渊考察解决了千古悬案,万米深渊确有生物(图38)。但更大的奇事发生了,探索深渊用的球形深潜器,直径2米,壁厚达127毫米,受不住深海1100个大气的压力,其直径竟缩短了1.5毫米,为什么血肉之躯的鱼虾却经受得起呢?
图39深海底热泉口周围生活的长管虫isbn7116034846_137_10_3_3_3_151p
⑺ 美国登月成功取得了哪些成果
几乎在同一段时间内,美国在登月前的准备工作中,也取得了迅速的进步。它先后发射了“徘徊者”9号探测器,“勘测者1~7号”,“月球轨道飞行器”1~5号。其中1966年5月刃日发射的“勘测者1号”,于6月2日在月球登陆,自动摄像机发回了1.1万多幅电视图像。以后“勘测者3号”又在月球的一个火山口软着陆,它的1.8米长的自动臂拿着一把45厘米长的小铁锹,挖掘了月球土壤,随后进行了土壤分析。通过一系列的考察,科学家们对月球的地表情况有了比较一致的意见。他们认为:对于人类的行走来说,月面不是太柔软的,而对于着陆的飞船来说,也不是过于坚硬的。进行了这一系列活动之后,美国雄心勃勃提出了著名的。“阿波罗计划”。
从空间时代的第二年开始,即从1958年8月开始至1976年8月的18年中,前苏联和美国向月球发射了83个探测器。其中,前苏联47个(失败15次,成功32次),美国34个(失败7次,成功27次)。1959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的“月球3号”(重614千克)首次拍摄了70%月球图片,但发回地球的数目不多;而美国发回的月球电视画面很多,如月球探测“轨道器2号”有184幅,“轨道器3号”有182幅,“轨道器4号”有163幅“轨道5号”。有213幅,特别是“勘查者3号”有6315幅,“勘查者5号”有806幅,“勘查者6号”有3006幅。通过这么多的月球电视图片,完全能够揭开几千年来梦幻中的月球的真面目。月球是一个无空气和水的天体,当然也就无生命遗迹。月球受着太阳风和陨星的轰击,昼夜温度热冷两极化。据推测丹龄有46亿年,和地球年龄相同。
⑻ 为什么美国在1960年已经完成了深海的探索,却又将“深海空间站”搁置了半个世纪
因为技术不到位,所以搁置了。深海空间站,又称深海工作站,有人形象地将它比作“龙宫”——把地面的“房间”搬到了深达千米的水下,可利用站载(物理、化学、生物检测系统及光、声学)观察系统,直接操控所携带的无缆自治潜水器、水下吊车、有缆遥控作业潜器及配套的作业工具,适应不同对象的具体作业要求,成为在海底从事科学研究、资源勘探、检修维修作业等的移动工作平台。
冷战时期军事对抗的战场
上世纪美苏争霸时期,由于对核战争的担忧,双方都认为海平面以上的一切是不安全的,因此非常注重水下能力建设,除在核潜艇研制方面展开激烈竞争,还在深海空间站技术领域投入研究,以提高水下探测作业能力。
1959年,美国着手研制建立北大西洋“反潜武器环境预报系统”,但需要解决水下作业装备;1963年,美国“长尾鲨”核潜艇失事,美国海军需加强深海搜索、救援及海洋工程能力。在此背景下,1965年美国开始建造NR-1深海核动力作业平台,最大工作潜深为3000英尺(约914米),1969年,NR-1在通用动力电船公司下水,它搭载了多种探测作业装备,参与过“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残骸的海底打捞、坠入海底的F-14战机打捞等重要任务,2008年11月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