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上热下寒证书

上热下寒证书

发布时间:2022-01-19 10:08:17

1. 上热下寒证

根据你所述,我们认为你主要可能是脾胃虚弱、虚火上炎,有脾肾阳虚、肾阴阳两虚的问题。建议:一、用药:1、右归丸与香砂养胃丸(此用于脾胃虚弱大便溏稀时,如果大便基本正常或稍干则服小建中颗粒)。2、晚上盗汗严重,可用中药五倍子贴肚脐。方法五倍子打粉,每次3-5克,温水调和放入纱布,用胶布固定,睡前贴起床去2-7天。二、食疗:1、红豆薏米绿豆粥:干红豆薏米绿豆各30克(也可以干红豆薏米各50克),用豆浆机常规打成熟浆后分两三次温服(也可晚上用保温瓶等量洗净,倒入半瓶开水,第二天白天喝汤,晚上煮煮吃粥),先连服七日后减至每星期二至三次到一次。2、喝姜糖茶:干姜粉5-9克(每天1-2次),开水冲泡10-15分钟,加适量的红糖当茶饮。3、可早上吃鸡蛋羹,方法:鸡蛋两个打散蒸熟后,出锅时在上面一层桂皮粉(肉桂)约3-5克的量。三、调理:1、平衡心态、乐观积极,不要过分的压抑或放纵自己。2、饮食均衡,可适当多吃温热性的食物,少吃寒冷食物(特别是冷饮)。3、劳逸结合(加强锻炼)、注意保暖。 4、用艾叶泡脚(最好在泡脚前喝40-100毫升温艾叶水)。方法:干艾叶10到15克,与5公斤冷水同煮,开后改小火10-15分钟关,能下脚时算起泡20-40分钟(有保温瓶的话,可在瓶中长的放半支、短的放两节艾柱,用开水泡5-10分钟后,再兑水泡脚)。记住,水一定要没过脚踝,水温不低于35-42度。可连续泡3-5天(以后每星期1-2次即可),头天可多出点汗,后以微出汗则止。

2. 中医“上实下虚”(上热下寒)的辩证治疗方法

实则泻之,引火下行。虚则补之,温阳通脉。您要是知道黄元御的气机运行理论就好了。
罗大论常在电视上侃的肝随脾升,胆随胃降。或者找本《四圣心源》看看。就明白了。

3. 关于中医六经辩证和主证

六经辨证乃仲景之辩证法, 修改完善等下
六经为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以阴阳为总纲,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作为辨证纲领,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对外感病进行分析辨别,并用以指导临床治疗的辨证方法

太阳病证治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就是说凡是这样的都是太阳病,
又分两类: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分两类,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

阳明病证治 (原文你可以不看,看我后面给你的解释)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衣,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清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阳明病,汗出多而喘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概括:凡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证,就叫阳明病。

阳明病分经证和腑证二类;阳明经证是邪在胃中的病变;阳明腑证是邪在大肠的病变。

还不好理解,白话解释就是
阳明病有两种类型,一个是热症(胃),一个是实证(大肠)
1 症状为:大渴、大热、大汗出、脉洪大 四大的,为阳明热症
2 症状为:大便秘结,燥屎不下的,为阳明实证

少阳病证治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
概括:凡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脉证,就叫少阳病。
少阳证是邪在肝胆的病变。

太阴病证治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概括:凡是出现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证,就叫太阴病。
是脾虚湿盛,病在脾经病变。

厥阴病证治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时安者,此为藏厥。”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发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概括:厥阴病在临床上可归纳为四类:
(1)上热下寒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为上热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下寒证。
(2)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3)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4)下利吐哕证:
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
下利谵语为实热下利;
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
呕而发热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为里实哕逆。

少阴病证治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概括:少阴病是六经中最后层次和最危重的阶段,
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六经辩证是《伤寒论》中重点内容,我是中医学院七年制本硕连读的学生,伤寒论学了以个学期,当然也学了别的科目。当你学完伤寒论,六经辨证思路和症状你就很清晰了。如果你还没学伤寒论,推荐你可以提前看看,原文需要背诵,背下来才是自己的。

以上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4. 伤寒论 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为什么 什么是阳病,什么是阴病

阳病指张仲景六经辩证的三阳脉为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
凡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证,就叫阳明病。
凡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脉证,就叫少阳病。
“阳病见阴脉者死”,指三阳病过程中,脉象由表现为阳气亢奋,搏指有力的“阳脉”,转为气息微弱,应指乏力的“阴脉”,反映了正气衰败,“阳去入阴”,病势深重的病理机转,故称“死”候。

阴病指三阴脉为病(即少阴病,厥阴病,太阴病)
概括:临床上凡是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证,就叫太阴病
厥阴病在临床上可归纳为四类:(1)上热下寒证 (2)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3)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4)下利吐哕证: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下利谵语为实热下利;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呕而发热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为里实哕逆。
少阴病是六经中最后层次和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阴证而见浮大数动洪滑之阳脉,虽然脉与证不相符,但在伤寒来说,多为阳气来复,正能胜邪,从阴出阳之象,提示病情好转。

5. 黄连汤证与半夏泻心汤证均为寒热错杂证,二者有何不同

黄连汤主要治疗上热下寒,胃有热而吐,下有寒而利,方中用黄连清胃热,用干姜温脾寒,半夏止呕,桂枝交通寒热,甘草大枣补脾之虚。半夏泻心汤证乃寒热错杂,气机不得升降,形成气痞。

6. 上热下寒是什么意思

上热下寒,病证名. ①寒热错杂表现之一.指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的证候.如外感病误用攻下,引致大泻不止,津液损伤,使热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则咯黄痰或血痰;寒盛于下则泄泻,肢冷,脉沉迟.《灵枢·刺节真邪》:“上热于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②指肾阳虚,阴寒盛于下,火不归原而虚阳上浮.这累寒热不调的疾病很多,跟患者带来很多痛苦,治疗起来不易掌握寒热药的比例。 胃热肠寒 1,胃热胃热,即是胃火。多由邪热犯胃;或因嗜酒、嗜食辛辣、过食膏粱厚味,助火生热;或因气滞、血瘀、痰,湿、食积等郁结化热、化火,均能导致胃热(胃火);肝胆之火,横逆犯胃,亦可引起胃热(胃火)。 其病理表现是,胃热炽盛,则腐熟功能过于亢进,可出现胃中嘈杂,消谷善饥等症,热盛火炽,多消烁津液,而致燥热内结, 胃失和降,可见口苦、口渴引饮、大便秘结等症。甚则耗伤阴液而致胃阴虚。胃火上炎,可致胃气上逆,可见恶心、呕吐酸苦黄水等症。胃火循经上炎,或为齿痛龈肿,或为衄血,火热灼伤胃之脉络,则血上溢而为呕血。 中医词典相关释义: 【胃热(胃中热)】指胃受了邪热,或过食煎炒燥热的食物,出现口渴,口臭。易 饥嘈杂,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胃热化火时,则见口腔糜烂, 牙周肿痛等。参见“胃火上升”条。 【胃热杀谷】杀谷,是谷食易消的意思。胃的功能主腐熟水谷,胃中热则腐熟作用过盛,食下不久,即感饥饿,叫胃热杀谷。如虽多食而身体反得不到营养而见消瘦,这种现象,称为“消谷善饥”。参见该条。 【胃热壅盛(胃火炽盛)】形容胃热的严重程度。主要症状有烦渴喜冷饮,口臭,口唇灿烂,牙周肿痛,脘腹灼热,小便黄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等。如温热病见胃热壅盛,即阳明实热,可出现神昏谵语,狂躁等症。 【胃火上升】指胃热化火,出现口腔炎症的病理。如口臭,牙龈肿痛,甚或牙龈出血等。参见“胃热”条。 以上是网络搜索条。 胃热---不单纯指胃,代表上部。 2,肠寒,代表下部--腹腿 腹部冷,脚凉等 一个人身上存在以上的证型,症状就不那摸单纯了,变化多多。 1,热在上寒在下,寒热不衡,热不下,则热气上浮---口嗅,牙出血,头晕,舌质红; 2,下寒----腹冷,命门[小肠丙火]火衰,火衰吸收不好,大便塘薄,舌苔根部白腻。 中医有的说脾虚生湿,湿阻气,气郁化火,以成湿热

7. 寒热错杂证的治法

上热下寒者,治宜寒热并用,厥阴寒证则宜温里寒,厥阴热证则宜清下热,厥多热少治宜温阳。厥少热多自愈。

8. 虚寒证的表现症状

虚寒症的表现很广泛,笔者在平时接诊这类患者时发现患者一般都有以下的情况:头晕眼花,语声低微,心悸气短,四肢无力,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等。血气虚的患者由于供血不足,所以会头晕眼花,脑海经常感觉一片空白,不爱思考问题,有眩晕的感觉,眼经常会发眼黑或冒金星,特别是久蹲突然站起来时更甚,有要倒下去的感觉。由于中气不足,患者一般都是少言懒语的,说话的声音不够响亮,平时不劳动也感觉怠倦无力,无精打采,对性生活及周围事物漠不关心。也因为血气差,微循环不好,所以一般患者都是面色和口唇苍白无华,指甲淡红软弱,甲薄,有的反甲,用东西轻轻按一下,甲面由白色转向红色要比正常人的要慢得多,指甲根部的白圈一般没有或很小,无正常人的大。患者经常要睡觉,但是每天就是睡足十个小时也会感觉睡眠不足,困倦无力。也会畏寒肢冷的,典型就是手足冰冷,特别是在冬天睡觉时就算是睡到深夜,手足也难得到暖和,也难以入睡。因气血虚,使患者易心悸,气短,此类患者一般不能从事长时间的体力劳动,特别是重劳动,有的患者在上楼时也会感到心悸气短。有的患者还会有食欲差,夜长尿多,等等。

9. 中医内热和外热如何区别

内热多为阴虚.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也就是说病因是由于体内阴液不足,阳气显的相对过盛,从而出现的口干,低热,烦燥,颧嫩红,脉细弱等症状,如一些结核性的病等.
外热多为实症.病因多为外感.如外感感冒类.病人多出现的症状是满面通红,口干喜喝冷水,高热,细洪大等症状.

10. 上热下寒证的介绍

上热下寒证,泛指上部有寒、下部有热,热证、寒证同时出现的一类的证候。亦即寒热错杂表现之一。出《灵枢·刺节真邪》。多为阳盛于上,阴盛于下。症见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等。亦指下元虚寒,阳气上越之症,症见足胫寒冷,而面微红似酣,兼见形寒,脉沉细,或伴大便泄泻,又称戴阳,为虚脱症候之一。

阅读全文

与上热下寒证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表 浏览:294
内地音乐版权 浏览:208
公共卫生服务今后工作计划 浏览:457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小组 浏览: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浏览:519
工商局爱国卫生月及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总结 浏览:942
三兴商标织造有限公司 浏览:657
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991
迷你世界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479
爱奇艺激活码有效期 浏览:507
医疗纠纷官司南方周末 浏览:855
公共服务类大楼的物业管理方案 浏览:284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