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列举科技成就方面的有哪些
1、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在20世纪得到空前的发展,特别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更使得生物技术成为21世纪高新科技的主流。由于生物技术能够揭示生物构造和遗传的秘密,对于促进人口与健康、农业高新技术、生态环境、食品和化学工业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2、空间技术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应用卫星的广泛应用,人类开创了卫星通信、卫星广播、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勘测和空间科学、军事应用等前所未有的新领域空间技术的发展对于广播电视、远距离通信、气象预报、资源普查、导航定位、农业生产、救援救灾、环境监测和科学研究。
3、遥感技术
这是本世纪6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它从遥远的地方去感觉运动着的物质的映象,借助专门的光学、电子学和电子光学探测仪器,把遥远的物体所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号接受记录下来,再经过加工处理,变成人眼可以直接识别的图像,从而揭示出所探测物体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4、微电子技术
运用电子学基本规律,研究各种电子元件、器件设备和系统,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国防及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应用技术,就是电子技术。而微电子技术则是电子技术的微型化发展技术。
5、微波通讯
微波通常指波长从0.3米到10-3米,频率从109赫兹到3x11-11赫兹的电磁波。利用微波的性质可以制成体积小、方向性极高的天线系统,进行远距离通讯。微波可以毫无阻碍地穿过电离层,通讯质量远高于短波,为宇宙通信、导航、定位以及射电天文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科技
①探月工程——首次探测 月球背面:
2018年,中国探月工程将实现新突破。嫦娥四号任务将于今年实施两次发射任务,实现国际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巡视勘察,谱写月球探测历史新篇章。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刘继忠介绍:
嫦娥四号今年的发射任务将分别于5月和12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实施。计划5月发射中继星,首次在地月朗格朗日L2点放置卫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面站之间的测控通信;12月发射着陆器和巡视器,在中继测控支持下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就位和巡视探测,科学探测数据再通过中继星转发至地面接收站,开展相关科学研究。
②北斗卫星——密集发射 全球组网:
进入2018年,北斗卫星迎来高密度发射之年。与此同时,我国自主研制和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进入发展新阶段:系统性能、卫星寿命、服务精度大为提升,提供服务的地区范围更广,进一步向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角色靠近。
“2018年底前,将发射10多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建成基本系统,覆盖‘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到2020年,将发射30多颗卫星,向全球提供服务。”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言人冉承其介绍。
③深海科考——“七龙”探海 更深更远:
“深海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人类未来发展的蓝色空间,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新疆域。”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说,2018年对国家深海事业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2018年,我国将从“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下功夫,力争在深海探索中占据先发优势。
深海装备,是深海大洋调查的有力保障。今年,会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龙”号无人有缆潜水器、“潜龙”无人无缆潜水器组成的“三龙”深海装备体系为抓手,促进深海技术的创新突破。比如持续推进“蛟龙号”和“潜龙二号”的技术升级与应用。
④量子技术——通信计算 继续领跑:
2017年12月19日凌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杂志对外发布2017年度改变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入选。《自然》杂志为每一名入选者做了一篇新闻特写,其中以“量子之父”为题报道了潘建伟。
毫无疑问,潘建伟是世界量子技术领域里最好的科学家之一。在他的带领下,中国量子通信研究迅速从“跟跑”实现“领跑”,目前已领先世界5年到10年;中国量子计算研究也迈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
⑤核电技术——高温低温 全面发力:
核科技作为重要的科技领域,备受社会关注。岁末年初,核科技持续自主创新再结硕果,呈现出新堆型扎堆的可喜现象。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日前在京正式发布其自主研发的“燕龙”泳池式低温供热堆。
与此同时,我国自主研发的第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也传来捷报,山东荣成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2号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扣盖成功。这意味着距离我国建成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商用示范工程又迈进了一大步。
❸ 我国近年来的科技创新成果有哪些
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领域不断取得重大进展。中国航天员首次进驻自己的空间站,“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嫦娥四号”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奋斗者号”成功坐底,“天鲲号”首航成功。
我国科技加速发展,国家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涌现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创新国家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有力支撑引领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相关信息:
科技创新的五大能力,在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优化生态环境、建设创新文化,打赢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疫情防控攻坚战等重大任务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立足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丰沛的物质条件和更广阔的应用前景;面向未来,科技创新将为下一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加强劲的发展动力,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❹ 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1、相对论
1905年,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天才爱因斯坦在他26岁时创立了狭
义相对论,提出了不同于经典物理学的崭新的时空观和质(m)能(
E)相当关系式E=mc2(此处光速C=3×108米/秒),在理论上为原
子能的应用开辟了道路。
关于E=mc2,即物体贮藏的能量等于该物体的质量乘以光速的平
方,这个数量大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我们不妨打个比方说,1克物
质全部转化成的能量,相当于常规状态下燃烧36000吨煤所释放的全部
热能;或者说,1克质量相当于2500万度的电能。
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深刻揭示了时间、空间
和物质、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空间和时间是随着物质分布和运动
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从1923年开始,爱因斯坦用他的后半生致力于统一场论的探索,
企图建立一个既包括引力场又包括电磁场的统一场理论,虽然他没有
取得成功,但是杨振宁和米尔斯于50年代创立了“杨—米尔斯场方程”,
发展了所谓“规范场”的理论,使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统一场论可望
在规范场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2、量子力学
1900年,普朗克创立了量子论,提出能量并非无限可分、能量的
变化是不连续的新观念。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论,揭示了
光的“波粒二象性”。1913年,玻尔把量子化概念引进原子结构理论。
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理论。1925年,海森伯和薛定谔分别建
立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1928年,26岁的狄拉克提出电磁场中相对论
性电子运动方程和最初形式的量子场论,使包括矩阵力和波动力学在
内的量子力学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20代末量子力学的建立,是继1905—1915年相对论建立之后对经
典物理学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成功地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
本规律,加速了原子物理学和固态物理学的发展,为核物理学和粒子
物理学准备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化学键理论和分子生物学等的
产生。因此,量子力学可以说是20世纪最多产的科学理论,迄今仍具
有强大的生命力。
20世纪中后期5大科学成就
30年代以来,物质基本结构、规范场、宇宙大爆炸、遗传物质分
子双螺旋结构、大地构造板块学说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理
论的创建,使人类的视野进一步拓展到更为宇观、宏观和微观的领域,
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1、物质的基本结构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在探讨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有没有公
共的基本单元。直到19世纪末,人们都认为这种共同的基元就是原子。
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内部有一个核;1913年,玻尔指出放射性变
化发生在原子核内部,于是研究原子核的组成、变化规律以及内部结
合力的核物理学应运而生。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从此,人们认识到各种原子都是
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于是把这三种粒子和光子称为基本粒子。
但是,基本粒子并不“基本”。一方面,正电子、中微子、介子
等新的基本粒子相继发现;另一方面,基本粒子还有其内部结构。
60年代以来,出现了基本粒子结构的“夸克模型”、“层子模型”等,
使40年代末诞生的一门新的独立学科——基本粒子物理学(又称高能
物理学)至今方兴未艾,成果累累。
2、宇宙大爆炸理论
现代宇宙学的研究发端于爱因斯坦。他在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
后,用它来考察宇宙的结构问题,于1917年提出有限无边的宇宙模型。
1922年,弗里德曼提出的非静态宇宙模型,认为宇宙是可能膨胀的。
1929年,哈勃确定了星系红移(即退行速度)和距离之间的线性关系,
证实了宇宙膨胀理论。1932年,勒梅特提出了宇宙爆炸说。
1948年,伽莫夫把核物理学的知识同宇宙膨胀理论结合起来,发
展了大爆炸理论,并用它来说明化学元素的起源。这一宇宙大爆炸理
论在1965年发现的宇宙背景辐射现象和1998年哈勃望远镜探测到距地
球120亿光年之遥的星系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3、DNA分子双螺旋模型
1953年4月25日,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25岁的沃森和37岁的克
里克合作研究的成果——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这一成就后来被
誉为20世纪生物学方面最伟大的发现,也被认为是分子生物学诞生的
标志。
DNA是遗传基因的物质载体——脱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简称。1915至
1928年间,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证明了坐落在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
基因决定着生物性状,从而创立了基因理论。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
DNA组成的。过去生物学界一直认为蛋白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直到
1944年埃弗里等人通过实验才证明了遗传载体不是蛋白质,而是DNA。
1953年DNA分子结构双螺旋模型的建立是打开遗传之谜的关键。60年代
尼伦柏格等人破译了遗传密码,证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遗传密码都是
相同的——DNA的4种核苷酸碱基的序列代表了基因的遗传信息,决定
着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作为基因载体的DNA是生命
的后台指挥者,生命的一切性状通过受DNA决定的蛋白质来表现。 答案补充 http://tech.sina.com.cn/d/focus/2008popsci/ 答案补充 http://www.sciam.com.cn/
❺ 科技创新成果
有校科技创新和校级挑战杯
❻ 中国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古代:四大发明
现代:“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我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有; 1、激光技术。我国激光技术世界第一,领先全世界15年。 2、超级稻及其他农作物杂交技术。超级稻被世界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3、陶瓷技术。陶瓷技术是我国传统的领先技术。 4、反卫星武器技术。我国已经发明寄生星多年。现在开始向菲律宾的一颗商业卫星部署寄生星。寄生星只有中国才有,世界任何国家都没有研制出来。是我国镇国之宝。 5、建桥技术。我国是造桥王国,有“世界桥梁博物馆”的美称。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桥,也是世界跨度最大的桥。 6、高原铁路建设技术。青藏铁路是世界高原铁路技术难度最大的技术。 7、巨型水电站建设技术。我国建设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代表世界水电技术的最高水平。 8、排灌机技术。安装在骆马湖的抽水机直径8米,计划再安装直径12米的机器。代表世界最高水平。 9、智能机器人技术。我国的水下螃蟹系统,是世界独有的。 10、汽垫船是我国发明的。当时为了保密,没有向全世界公布。 11、打水井技术。我国在西北能打世界最深的水井。 12、丝绸技术。丝绸是我国的传统技术。现在仍然世界领先。 13、治理沙漠技术。我国治理沙漠技术世界领先。 14、防治人畜瘟疫技术。我国在50--60年代已经基本消灭人畜瘟疫,当时和现在都是世界最高水平。 15、防治SAS病技术。我国防治SAS病技术世界第一水平。 还有一些小科技就不提了。
❼ 中国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1、全球首对体细胞克隆猴姐妹“中中”“华华”诞生
2018年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宣布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诞生;12月5日第二个克隆猴“华华”诞生。多年来,与人类相近的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一直没有解决,成为世界性难题。该成果标志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实现了我国在非人灵长类研究领域由国际“并跑”到“领跑”的转变。
2、“慧眼”卫星填补我国空间X射线探测卫星空白
2018年1月30日,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其进入科学成果产出的新阶段。据介绍,“慧眼”卫星已多次参加了国际空间和地面的联测,获得了银道面扫描巡天、黑洞、中子星、太阳耀发等的大量观测数据,发布了30多个伽马射线暴的观测结果,直接测量到了目前最强的中子星磁场回旋吸收线,完成了国内最高精度的脉冲星导航试验。
3、我国科学家实现全球首例人类肺脏再生
从患者支气管刷取出的几十个干细胞,在体外扩增数千万倍之后,被移植到患者肺部的病灶部位;经过3至6个月的增殖、迁移和分化,这些干细胞逐渐形成了新的肺泡和支气管结构,进而完成了对患者肺部损伤组织的修复替代——同济大学医学院左为教授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利用成年人体肺干细胞移植技术,在临床上成功实现了人类肺脏再生。
4、“3010份水稻基因组计划”揭示水稻遗传信息密码
2018年4月25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长文刊登了“3010份水稻基因组计划”研究成果。研究人员用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和高性能计算机平台,对这些水稻种质资源进行了大规模基因组重测序和大数据分析,解析了水稻种群基因组多样性本质。
5、“天鲲号”海试成功中国疏浚事业迈向深蓝
“天鲲号”于2018年6月8日-11日进行海上试航,期间,“天鲲号”完成多项考验,如航速测定、停船试验、回转试验、抛锚试验、操舵装置试验、船舶动力系统功能试验及其他辅助系统功能试验。除了航行时需要进行慢车、停车、全回转、溺水救生等一系列紧急动作外,还要对雷达、电罗经、磁罗经等助航辅助设备进行调试校正,返航后开始为后期挖泥试验做准备。
❽ 科技成果有哪些类型
科技成果可分为三大类型:基础理论成果,是指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的新发现、新学说,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科学论文、科学著作、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等。
应用技术成果,是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中取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农业、生物新品种、矿产新品种和计算机软件等。
(8)科创成果扩展阅读:
科技成果的基本成就:
1、是新颖性与先进性:没有新的创见、新的技术特点或与已有的同类科技成果相比较为先进之处,不能作为新科技成果。
2、是实用性与重复性:实用性包括符合科学规律、具有实施条件、满足社会需要。重复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复使用或进行验证。
3、是应具有独立、完整的内容和存在形式,如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以及科技报告等。
4、是应通过一定形式予以确认:通过专利审查、专家鉴定、检测、评估或者市场以及其它形式的社会确认。
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1]中把“科技成果”定义为: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观察试验和辩证思维活动取得的,并经过鉴定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意义的结果。
在新的时期,为了明确认识,把“科技成果”分解为“科学成果”和“技术成果”两部分,并把“软科学成果”排除在“科技成果”的范围之外。
❾ 科技成果是什么意思
所谓科技成果是指人们在科学技术活动中通过复杂的智力劳动所得出的具有某种被公认的学术或经济价值的知识产品。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把科技成果的含义界定为:对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观察实验、研究试制或辩证思维活动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意义的结果。科技成果按其研究性质分为基础研究成果、应用研究成果和发展工作成果;
简介
科技成果是指由法定机关(一般指科技行政部门)认可,在一定范围内经实践证明先进、成熟、适用,能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或生态环境效益的科学技术成果,其内涵与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基本相一致,是无形资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
基本特征
(1)是新颖性与先进性:没有新的创见、新的技术特点或与已有的同类科技成果相比较为先进之处,不能作为新科技成果。
(2)是实用性与重复性:实用性包括符合科学规律、具有实施条件、满足社会需要。重复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复使用或进行验证。
(3)是应具有独立、完整的内容和存在形式,如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以及科技报告等。
(4)是应通过一定形式予以确认:通过专利审查、专家鉴定、检测、评估或者市场以及其它形式的社会确认。
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中把“科技成果”定义为: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观察试验和辩证思维活动取得的,并经过鉴定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意义的结果。
“科技成果”一词频繁地被人们所使用,并且也出现在有关科技成果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上,然而对该词却没有明晰统一的认识,从而造成了很多问题。“科技成果”一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词,它是从“科学”一词演化来的,在计划经济时期、市场经济初期、市场经济成熟期以及加入WTO后,它的内涵均有所不同。在新的时期,为了明确认识,把“科技成果”分解为“科学成果”和“技术成果”两部分,并把“软科学成果”排除在“科技成果”的范围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