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没有什么好的动图制作软件,最好是具有把两个动图拼接和在动图上加字幕功能~~~
看来你也已经PhotoshopCS5或以上版本不错-传上来几个视频演示给你参考
⑵ 成果概述需在1~1388个字符之间(包括系统生成的文字样式等不可见字符)
思路:获取变量→使来用字符自串拼接符号(+)拼接字符串。下面实例演示:从文本框获取两个字符串变量,拼接后输出到另一个文本框。
1、HTML结构
2、javascript代码
3、效果演示
⑶ 分等结果统计分析
(一)县级野外实测与验证
野外实地检验着重检查分等各参数和阶段性成果与实际相符的程度。县级农用地分等成果完成后,将结果反馈至县里,请各县(市、区)在所有分等单元中随机抽取 30 个以上的图斑进行野外实测,并将实测结果与计算结果分析对比,对少数不合格的分等单元图斑按照分等程序重新校正各项参数,重新进行计算。同时,组织县(市、区)有关农业专家、统计人员对成果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对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分步骤进行回溯检查,保证分等成果符合农业生产实际。
(二)县级分等单元间等别的对比分析
县级分等成果计算完成后,对于分等成果图上相邻图斑自然质量等别相差不大,而利用等别相差较大的图斑逐一进行了列表分析;对于同一自然状况下不同分等单元县级调查产量相差较大的,将问题表格整理后反馈给县级调查人员,再次核对产量,最终对产量调整的分等单元重新计算分等,对于县级调查人员认为产量无误的分等单元列表,保留原有计算结果。
(三)分等结果与其他相关成果的对比分析
农用地等别综合反映了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属性,与以往土地自然与社会经济方面的调查、评价等研究成果资料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因此,通过分等成果与其他相关成果的对比,可以检验分等成果的可靠性及其同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实践中结合各县(市、区)的具体情况,对省级和县级两个尺度层面上的成果进行定性分析,一般从土壤图、地形图、农业区划图、水利和水文、农业统计等资料中选取两种以上进行对照分析,发现问题查找原因,修正偏差。
(四)分等成果与实际标准粮产量的相关分析
农用地的自然质量分和 3 个等别揭示了农用地不同层次的质量状况,实际产量是农用地综合质量的外在反映,因此实际标准粮产量和 3 个等指数之间应该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分析中选取标准粮作为主要衡量指标,通过对各县(市、区)、各三级指标区、各地类的实际标准粮产量与自然质量分、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经济等指数的相关分析,探讨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相关性明显偏低的,及时查找原因,如果是因为调查数据或计算过程导致偏差的,则反馈信息,修正调查数据,重新计算分析。
(五)省级分等成果的整体控制
各县(市、区)农用地分等成果图件通过相应软件投影后拼接为一体,通过组织全省土壤、农业、水利、气候、地理、经济等方面专家进行论证等方式,从整体分析分等结果的规律、可靠性以及与各行业已有研究成果的符合程度,找出分等成果存在的偏差或异常情况,分析原因、查找错误、完善成果。
⑷ 省级成果汇总
在各市农用地分等成果形成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市农用地分等成果进行汇总,对各市成果图进行拼接,直接形成江苏省省级农用地分等成果。
形成省级成果后,对江苏省农用地分等结果面积进行量算,以了解不同尺度下农用地质量状况。首先由“江苏省农用地分等管理信息系统”对每个分等单元进行初始面积量算,然后按照2000年土地详查面积数据采取省、市、县、乡镇层层控制的方法对分等单元初始面积量算结果进行平差处理,最后再由分等单元到乡镇、县、市、省进行分等结果的面积汇总统计。按全省、分等指标区、省辖市统计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利用等、经济等各等别面积比例见图3-64~图3-83。
图3-64 全省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65 太湖平原区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66 宁镇扬丘陵区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67 沿江平原区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68 沿海平原区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69 里下河平原区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70 徐淮平原区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71 南京市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72 无锡市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73 徐州市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74 常州市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75 苏州市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76 南通市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77 连云港市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78 淮安市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79 盐城市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80 扬州市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81 镇江市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82 泰州市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图3-83 宿迁市农用地分等各类等别面积比例图
⑸ 为什么有的瓷瓶中间有拼接的痕迹
是说古董还是现在市面上的普通瓷器?有些特种瓷器是有冰裂纹的,在里面,是烧制的时候形成的特别花纹,其实很漂亮,瓷器也没有开裂。现在市面上普通的瓷器有拼接的话可能是制作手艺问题,有可能是垃圾,也有可能是烧制出了问题
⑹ 磁测成果解释
磁测成果的解释一般按下述步骤进行:
(1)磁测资料的预处理与预分析;
(2)磁异常的定性解释;
(3)磁异常的定量解释;
(4)磁测成果的地质解释和图示。
(一)磁测资料的预处理和预分析
对磁测资料进行预处理和预分析,是使对资料的解释建立在资料完整、可靠和便于解释的基础上。因此,在解释前分析磁测精度的高低、测网的稀密、系统误差的有无和大小、正常场选择是否正确、图件的拼接是否正确、资料是否齐全、是否有干扰(磁性表土、人工磁性堆积物等)影响存在等,若有问题,就应改正或处理。此外,还应注意分析磁性地质体的磁性特征(如磁性的均匀性、方向性和大小)。
为了便于解释,解释大面积磁异常的工作常需对异常进行分区、分带,确定解释推断单元,对复杂磁异常还要进行必要的转换和处理,如为了显示深部构造特征,消除局部异常的影响,需进行向上延拓;为了使异常走向更清晰,便于与地质图对比,要将斜磁化换算到垂直磁化等。
(二)磁异常的定性解释
磁异常的定性解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初步解释引起磁场变化的地质原因,二是根据实测磁异常特点,结合地质特征,运用正演理论所确定的磁场特征与磁性体的对应规律,粗略判定磁性体的形状,分布范围和产状等。
对磁异常进行地质解释的首要任务是判断磁异常的地质原因。对找矿来讲,就是要区分出哪些是矿异常,哪些是非矿异常。关于矿与非矿异常的区分问题,在此不加详述,仅就初步地质解释的一般方法问题加以说明。由于实际工作中地质任务,地质条件的不同,地质解释方法也不尽相同。但一般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由“已知”到“未知”,即先从已知地质情况着手进行研究
根据岩(矿)石的磁性参数,对比磁异常与地质构造的关系,找出磁异常与岩体或矿体等的对应规律,确定引起磁异常的地质原因,并依此确定对应规律,指导条件相同的未知区的工作。在推论未知区时,应充分注意某些条件的变化(如覆盖、干扰等)对异常的可能影响。
2.将异常进行分类
对磁异常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查明异常的地质原因,便于重点研究,各个突破。
至于对异常如何分类,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类,应根据物探的地质任务和测区异常总的情况而定。一般是根据异常的特点(如极值、梯度、正负值对应关系、形态、走向等)和异常分布区的地质情况,并结合物探地质任务来分类。例如普查时,往往先根据异常分布范围,把异常分为区域性异常和局部性异常。区域性异常往往与大的区域构造或火成岩等因素有关;局部异常可能与矿床和矿化有关。为了弄清每个异常的地质原因,对区域性异常可结合地质情况分为,异常值较高而又起伏变化的大范围分布的异常,异常值较低而又平静的大范围分布的异常等;对局部性异常可结合成矿控制因素等分为有意义异常和非矿异常等。
通过对磁异常的分类,不仅对测区异常能有一清晰的总体概念,也便于分类研究引起磁异常的地质原因。
3.对异常进行详细的分析
对异常进行详细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结合磁性和地质情况确定异常的地质原因。在分析时,应注意异常的形态、走向、分布范围、异常的强度、梯度、正负异常的对应特点和异常所处的地质位置,应区分是单一异常还是叠加异常,是规则异常还是不规则的零乱异常等。
通过对异常的仔细分析,运用正演分析结论,应大致判断场源物体的形状、产状和埋深。进而根据异常所处地质位置对成矿是否有利,结合磁性、地质资料以及粗略的定量估算,以初步确定异常的地质原因。
(三)磁异常的定量解释
定量解释通常是在定性解释基础上进行的,但其解释结果常可补充初步定性解释。
定量解释是以教科书中介绍的各种方法来计算磁性地质体的几何参数(形状、倾向、走向)以及磁性参数。其目的在于:根据磁性地质体的几何参数和磁性参数的可能数值,结合地质规律,进一步判定引起磁异常的地质原因;提供磁性地层或基底的几何参数(主要是埋深、倾角和厚度)在平面或沿剖面变化的概念,以便于推断地下的地质构造;提供磁性地质体在地面的投影位置、埋深和倾向,以便合理布置探矿工程。
(四)地质结论和地质图示
地质结论是磁异常地质解释的成果,也是磁法工作的最终成果。它是磁场所反映的全部地质情况的简要小结,是由定性、定量解释与地质规律的结合而作出的地质推论。它不一定与地质人员的地质推论相同。
地质图示是磁法工作中地质成果的集中表现。因此,磁法工作成果应尽可能以推断成果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推断地质剖面图、推断地质略图、推断矿产预测略图等。这种图件不仅便于地质单位使用,也便于根据验证结果和新的地质成果进行再推断。
⑺ CAD中,jpg图片拼接的输出问题
在打印机管理器中添加光栅虚拟打印机,通过自定义图纸尺寸可以控制图片质量,然后打印到文件如jpg、tif、tga等等。
还可以安装Adobe Acrobat软件,安装后在打印机管理器中会自动添加PDF打印机,然后打印到PDF,通过PDF可以转换您想要的各种文件格式。
⑻ 技能培养——实训二 图像校正处理
一、实训目的
1)了解Photoshop中图像的拼接及简单校正的方法。
2)掌握MAPGIS中图像文件的转换方法。
3)掌握MAPGIS中图像校正处理的方法。
二、实训准备
实训数据:本实训数据保存于文件夹“jnsx-02”中(南河镇地形地质图-1.jpg、南河镇地形地质图-2.jpg、南河镇地形地质图-3.jpg、南河镇地形地质图-4.jpg、FRAM10000.WL、FRAM10000.WT、叶赫站.JPG、影像转换示例图.tif、标准分幅影像.msi、非标准分幅的影像.msi、图像参照线.WL等)。
预备知识:Photoshop的基本操作方法;图像文件格式。
三、实训步骤与内容
1.采用Photoshop预处理图像
1)将实训数据复制、粘贴至各自文件夹内。
2)双击桌面上的Photoshop快捷图标,启动Photoshop。
3)在Photoshop文件下拉菜单中,选择“打开”命令,通过浏览方式将“南河镇地形地质图-1”载入Photoshop程序。注意此图像文件格式是什么?图像质量如何?
4)通过图像菜单的“画布大小”命令打开“画布大小”对话框。定位选择左上角,将宽度和高度调整为原来的两倍,用来放要拼接的内容(图2-1-9)。
5)再打开“南河镇地形地质图-2”,将其通过“移动工具”拖动到同“南河镇地形地质图-1”一个窗口。这时在“南河镇地形地质图-1”窗口中将多出一个图层“图层1”(图2-1-11)。再接着用“移动工具”把图层1中的内容调整到和背景中的图形相接,在调整的过程中可以以某一个关键点为依据,通过键盘上的上下左右方向键进行微调让两部分图像很好的接合在一起。
6)用同样的方法打开“南河镇地形地质图-3”和“南河镇地形地质图-4”,并将其拼接在“南河镇地形地质图-1”上,形成一张完整的地图。这时将出现“图层2”和“图层3”(图2-1-11)。并单击选择如图2-1-12 中的向右三角形,进行“拼合图层”,最终只有一个图层“背景”。
7)在Photoshop工具条中的“吸管工具”位置处点击鼠标右键,选择“度量工具”,在拼合后的“南河镇地形地质图-1”上水平边框左侧交角处点击鼠标左键并按着不放,沿边框线拖出一条斜线至上边框右上交角处,然后松开鼠标,此时会在标准工具栏中显示此线角度(注意记下此角度)。操作步骤主要界面如图2-1-7所示。
8)在图像下拉菜单中选择“旋转画布”中“任意角度”,此时系统会弹出相应对话框(注意此对话框中的角度是多少?与前面记下的角度值对比会有什么发现?),旋转方式选中“度(顺时针)”选项,点击【好】按钮,系统会自动完成图像旋转(为什么不进行旋转角度的设置?)。操作步骤界面如图2-1-8所示。
9)在图像下拉菜单中选择“调整”中“亮度/对比度”,此时系统会弹出相应对话框。在此对话框分别移动亮度和对比度滑动条按钮,使图形达到主体突出、背景弱化的效果即可。操作步骤界面如图2-1-14所示。
10)在工具条中选择“裁剪工具”,在图像的适当位置按下鼠标左键并按着不放,根据需要拖出一范围,然后点击鼠标右键,选择“裁切”,系统即自动对所选范围进行裁剪。主要界面如图2-1-13所示。
11)打开文件下拉菜单,选择“存储为”选项,在弹出的界面,进行相应设置,文件名为“南河镇地形地质图”,保存路径为各自设置的文件夹中的“jnsx-02”文件夹内。
设置好各项参数后,点击【确定】,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进行参数设置。
设置好各项参数后,点击【好】按钮确定,完成光栅文件的格式转换、图像降噪、图像裁剪等前处理过程。
2.文件格式转换
现以将“南河镇地形地质图.tif”文件转换为“南河镇地形地质图.msi”文件为例,说明文件格式转换的步骤。
1)启动MAPGIS主程序,打开“图像处理”模块中的“图像分析”子系统。
2)在文件下拉菜单中选择“数据输入”选项,在系统弹出的对话框(图SX2-1)中进行参数设置,然后点击【添加文件】按钮,通过浏览方式添加需转换的“南河镇地形地质图”文件(注意在调入文件之前,最好是在Photoshop、ACDSee等图像处理软件中通过调整亮度、对比度等对原图像进行降噪和锐化处理),点击【转换】按钮系统自动完成转换并将其保存于与源文件“南河镇地形地质图”相同的路径之下,转换完毕后关闭此对话框结束转换。
图SX2-1 图像数据转换对话框
3.非标准分幅影像校正
以对“南河镇地形地质图.msi”文件进行校正为例,说明非标准分幅影像校正的步骤。
1)启动MAPGIS主程序,打开“图像处理”模块中的“图像分析”子系统。
2)在文件下拉菜单中选择“打开影像”选项,在系统弹出的选择界面(图SX2-2)中选择“南河镇地形地质图.msi”文件,点击【打开】按钮载入影像文件。
图SX2-2 “打开影像文件”对话框
图SX2-3 装载参照线文件对话框
3)在“镶嵌融合”下拉菜单中选择“打开参照文件”中的“参照线文件”选项,在系统弹出的对话框(图SX2-3)中选择“FRAM10000.WL”文件。
4)在“镶嵌融合”下拉菜单中选择“删所有控制点”选项,将已有控制点信息删除。
5)单击“镶嵌融合”菜单下“添加控制点”命令,依次添加至少四个控制点。
将光标移至左边影像窗口中图像左下角坐标图框交角位置,点击鼠标左键,此时系统会弹出另一视图窗口,如图SX2-4所示。
分别单击左边影像内一点和右边线文件中相应的点,并分别按“空格键”确认,系统会弹出提示对话框,单击【是】按钮,系统会自动添加一控制点。
按照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按上述方法依序完成其余三个控制点的确定。
6)单击“镶嵌融合”菜单下“校正预览”命令。
7)单击“镶嵌融合”菜单下“影像校正”命令,并保存校正结果。
点击【保存】按钮,系统会弹出图SX2-5所示对话框,在此对话框不做修改,点击【确定】按钮即可。系统根据所设置的参数自动完成影像校正。保存文件为“南河镇地形地质图校正结果.MSI”。
图SX2-4 控制点添加窗口
图SX2-5 影像变换参数设置对话框
4.标准分幅影像校正
1)打开MAPGIS→图像处理→图像分析。
2)单击文件→打开影像。打开待校正的“标准分幅影像.MSI”栅格文件(图SX2-6),并读图了解图幅信息(图SX2-7)。
3)单击镶嵌融合→DRG生产→图幅生成控制点,系统弹出“图幅生成控制点”对话框。
4)单击【输入图幅信息】按钮,弹出对话框,输入图幅号(H-50-61-(52)),单击【确定】;
5)依次确定四个内图廓点:单击【左上角】单选按钮,然后单击标准图幅中相应的内图廓交叉点,余者依次类推;最后单击【生成GCP】按钮;
6)单击“镶嵌融合/DRG生产”菜单下的“顺序修改控制点”命令,依次调整每个控制点的位置,并按[空格键]确认修改(图SX2-8)。
7)单击“镶嵌融合/DRG生产”菜单下的“逐格网校正”命令,保存校正后的结果文件(标准),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图SX2-6 打开“标准分幅影像.MSI”文件
图SX2-7 图幅信息
图SX2-8 “顺序修改控制点”界面
四、提交实训成果
1)在Photoshop中完成拼接校正的结果文件“南河镇地形地质图.tif”;
2)转换结果文件“南河镇地形地质图.MSI”;
3)校正结果文件“南河镇地形地质图校正结果.MSI”;
4)校正结果文件“标准分幅影像校正结果.MSI”。
五、思考与讨论
1)MAPGIS输入编辑系统对光栅文件有什么要求?
2)MAPGIS图像分析中可以把哪些文件格式的图像文件转换到MSI文件?
3)如何在Photoshop实现光栅文件的裁剪与拼接?有哪些要求注意的细节?
六、课后独立操练
1)采用Photoshop预处理图像“矢量化图.tif”文件。
2)将文件“叶赫.JPG”转换为“叶赫.MSI”格式;“影像转换示例图.tif”转换为“影像转换图.MSI”格式;
3)打开“叶赫.MSI”,以“图像参照线.WL”为参照线文件为其校正配准,取9个控制点;影像校正并输出,输出文件名“叶赫校正配准图.MSI”;
4)打开“南河镇地形地质图.msi”文件,以“FRAM10000.WL”为参照线文件为其校正配准,取6 个控制点;影像校正并输出,输出文件名“南河镇地形校正配准图.MSI”;
5)将标准分幅地图扫描为.TIF格式图像,并转换为.MSI格式;打开.MSI格式影像,输入图幅信息,定位内图廓点,修改控制点,逐网格校正、质量评估,输出空间信息文件,文件名为“DRG生产.MSI”。
七、提交课后操练成果
1)在Photoshop中完成拼接校正的结果文件“矢量化图.tif”。
2)转换结果文件“叶赫.MSI”和“影像转换图.MSI”。
3)校正结果文件“南河镇地形地质图校正结果.MSI”。
4)提交“叶赫校正配准图.MSI”文件。
5)提交“DRG生产.MSI”文件。
⑼ 古地磁研究成果
根据古地磁研究成果,从前震旦纪形成至石炭纪末拼贴在欧亚大陆南缘,塔里木板块是一个独立的古大陆板块,经历了复杂的漂移运动,总体从南纬中纬度地区裂解出来,向北纬低纬度地区漂移,再向北纬中高纬度运动,复又向北纬中纬度转移,晚石炭世,塔里木盆地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最后定位于现今的位置。
1995年,李永安等发表了塔里木及其周边古地磁研究与盆地形成演化的论著,根据收集的塔里木地块数百个古地磁数据及他们自己的测试成果,按新的地层划分意见进行综合整理、归纳、统计,获得了塔里木地块综合古地磁极34个,建立了塔里木地块震旦—第三纪综合古地磁极移曲线(图1-13)。
图1-13塔里木地块综合极移曲线图
Fig.1-13Synthetic carve of polar wandering of Tarim land mass
(据李永安,1995)
1—正面投影;2—北面投影;3—南半球投影;4—北半球投影;5—阿克苏-乌什古地块及其移动轨迹;6—库鲁克塔格古地块及其移动轨迹;7—塔里木地块形成及其以后的运移轨迹
古地磁极移曲线表明,塔里木地块在震旦纪位于南半球。由阿克苏-乌什和库鲁克塔格两个不相连的古陆,在Z22以后拼接在一起。在北向运移同时,发生旋转运动。它经历了两次快速北移,即中志留—中泥盆世时期,从10°N移到19°N,转移速度为1.67cm/a,同时顺时针扭动12.5°;晚二叠—三叠纪时期,从30.1°N运移到34.6°N,运移速度1.2cm/a,同时顺时针扭动39.3°;一次快速向南移动,即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从37°N运移到26°N左右,逆时针旋转10°±,运移速度为0.84cm/a。晚白垩世以来又逐渐向北移动,其速度为0.4~0.5cm/a。
作为矿床研究者,特别是作为区域成矿研究者,获得塔里木地块在震旦纪以前位于南半球,塔里木板块在石炭纪末拼贴于欧亚大陆之前是一个独立的块体这两点结论非常重要。因为根据这两点结论,将塔里木板块前震旦纪成矿作用与冈瓦纳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做某些对比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