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3年 约翰 飞梭
1764年 哈格里夫斯 珍妮纺纱机
1768年 阿克莱特 水力纺机
1802年 瓦特 改进了牛考门蒸汽版机权,现代蒸汽机成型
1807年 富尔顿 蒸汽轮船
1814年 史蒂芬孙 蒸汽机车
1844年 费阿柏恩 兰开夏锅炉
❷ 主要成果
1.杨柳湾异常
1)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特征:按平均值+1.65倍方差为异常下限圈定异常。水系沉积物Pt、Pd异常分布大致吻合,解体为多个子异常,以不规则带状为主,主要分布于蚀变辉长岩体及其附近,异常总面积约3.5km2,主体异常面积约2km2,Pt最高值11.05×10-9,平均值9.96×10-9,Pd最高值13.4×10-9,平均值10.78×10-9。
Au异常主要分布于测区北面,主体呈NW 向转EW 向带状,位于古元古界通安组,零星异常位于白垩系下统小坝组下段。Au异常与Pt、Pd异常不套合,浓集趋势明显,分带性好,具外、中、内异常分带,峰值突出,最高值92×10-9,异常平均值较高,达32.9×10-9。
2)1:1万地质化探综合剖面测量土壤异常特征:按单号提取Ⅱ号剖面土壤样品32件,分析Pt、Pd、Au 3个元素含量。主要特征:①Pt、Pd、Au最高值分别为15.3×10-9、33.0×10-9、16.7×10-9,平均值分别为9.1×10-9、15.8×10-9、5.7×10-9;②Pt、Pd、Au在辉长岩体及其与灰岩接触带处含量略高,Pt最高值15.3×10-9,Pd最高33.0×10-9;③各类岩性段土壤中Pt、Pd含量的平均值见表9-4。显然,在蚀变灰岩、辉长岩、蚀变橄榄辉长岩中,Pt、Pd含量相对较高。
3)异常区地质简况: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Pt1t3)灰黄色绢云母千枚岩、灰色中层至块状灰岩,在测区分布广泛,约占测区面积的40%,岩层总体近EW向展布。
三叠系上统至侏罗系下统白果湾群(T3-J1bg)灰绿色、灰黄色页岩、粉砂岩近SN向出露于测区西缘,角度不整合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之上,地层出露狭窄。
侏罗系中统盆门组(J2y)及新村组(J2x)紫色泥岩、砂岩夹页岩,出露于测区北东角。
表9-4 杨柳湾土壤Pt、Pd、Au平均含量(wB/10-9)
白垩系下统小坝组下段(K1x1
)紫红色粉砂岩、泥岩、底部为砂岩、砾岩,出露于测区北东角。
测区西缘为近SN向性质不明断层F1,切割古元古界和三叠系上统至侏罗系下统。测区内见—SN向转NW向压性断层F2,地表出露差,位于蚀变辉长岩与灰岩接触部位,延伸大于500m,断层破碎带宽度大于5m,破碎带内蚀变辉长岩片理发育,见碎裂灰岩发生了黄铁矿化、碳酸盐化、蛇纹石化热液蚀变作用,片理化蚀变辉长岩与碎裂灰岩接触处有20cm厚的褐铁矿化石英脉穿插,脉体碎裂。另外,测区NE角近EW向断层错断NNW向断层。由于岩浆和断裂活动,地层局部存在规模较小的背向斜构造,其核部往往为岩体贯入。
测区内岩浆岩发育,主要有蚀变辉长岩、橄榄辉长岩、辉石橄榄岩,不整合侵入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千枚岩及灰岩中,出露面积约占测区的60%。岩体与灰岩接触部位或在灰岩层内发生了程度不同的矽卡岩化。岩体有一定的分异性,从西向东由辉长岩向橄榄辉长岩再向辉长橄榄岩逐渐过渡。岩体均遭受了较强的蚀变作用,地表多呈松散土状,主要有黝帘石化、绿帘石化、钠长石化、高岭土化、蛇纹石化、阳起石化。
4)矿化情况:野外对发生了矿化蚀变的F2断层进行了岩石取样。从其分析结果(表9-5)可见,位于蚀变辉长岩与灰岩接触部位F2断层中的矽卡岩化灰岩构造透镜体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铂钯金矿化,Pt 95.0×10-9,Pd 99.0×10-9。值得注意的是,碎裂褐铁矿化石英脉具有强烈的金矿化,与铂钯矿化无明显相关性,Au含量高达11700×10-9(11.7g/t),石英脉厚20cm,由于浮土掩盖,地表延伸不详。
表9-5 杨柳湾岩石样品分析结果表
5)异常的解释推断:综上所述,①水系沉积物Pt、Pd异常主要分布于蚀变辉长岩体及其附近,Au异常主要分布于测区北面通安组地层,有沿NW向和近EW向断层分布的趋势,浓集趋势明显,峰值突出,异常强度较高;②在土壤剖面中Pt最高值为15.3×10-9,Pd最高33.0×10-9,分布在辉长岩体及其与灰岩接触带处;③在蚀变灰岩、辉长岩、蚀变橄榄辉长岩出露处,土壤Pt、Pd平均含量相对较高,明显高于攀西地区含量平均值。
在辉长岩与灰岩接触带的F2断层中的矽卡岩化灰岩构造透镜体铂钯金矿化较弱,碎裂褐铁矿化石英脉具有强烈的金矿化。
因此可见:①杨柳湾Pt、Pd异常主要为辉长岩体高背景及辉长岩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灰岩接触带弱矽卡岩化作用引起,在接触带断裂发育处局部有一定的铂钯矿化;②Au异常主要为辉长岩体与灰岩接触的断裂带中石英脉较强的金矿化引起,在测区北面有较强的Au异常,延伸方向与发现的含金矿化石英脉断裂方向其本一致,推断北面异常有找金的远景,可沿NW向和近EW向断层寻找石英脉型金矿。
2.冉家沟异常
1)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按平均值+1.65倍方差作为异常下限圈定Pt、Pd异常,异常分解为多处子异常,以椭圆状为主,主要位于蚀变辉长岩体及其附近,总面积约1km2,Pt最高值14.6×10-9,平均值12.48×10-9,Pd最高值15.88×10-9,平均值11.41×10-9。
2)1:1万地质化探综合剖面测量土壤异常特征:提取Ⅰ、Ⅲ号剖面土壤样品53件,分析了Pt、Pd、Au等3个元素含量。主要特征:①Pt、Pd、Au在千枚岩、砂质板岩、灰岩地层含量较低,而在辉长岩体及其与灰岩接触带处含量略高,局部有微弱的Pd异常,Pt、Pd、Au的最高值分别为22.6×10-9、29.3×10-9、22.6×10-9;②在各类岩性段土壤含量平均值如表9-6。显然,在辉长岩、斜长岩中,Pt、Pd含量相对较高。
表9-6 冉家沟土壤Pt、Pd平均含量(wB/10-9)
3)异常区地质简况:异常区从老到新主要出露地层有: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Pt1t3)灰黄色绢云母千枚岩、灰色中层至块状灰岩,在测区分布广泛,约占测区面积的40%,岩层总体近NE向展布。白垩系下统小坝组下段(K1x1)紫红色粉砂岩、页岩、泥岩近SN向出露于测区西缘,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为断层接触。
测区西缘为近SN向性质不明断层F1,切割古元古界和白垩系下统小坝组。测区南缘为近SN向性质不明断层F2,产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测区内见—NE向张性断层F3,位于蚀变辉长岩与灰岩、板岩、千枚岩接触部位,延伸约1500m,断层破碎带宽度约30m,破碎带内见角砾灰岩发生了较弱的矽卡岩化,并伴随有较弱的皮壳状、细脉状的磁铁矿化。
由于岩浆和断裂括动,地层局部存在规模较小的背、向斜构造,其核部往往有岩体贯入。
测区内岩浆岩发育,主要为蚀变辉长岩,不整合侵入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千枚岩、板岩及灰岩中,出露面积约占测区的60%。岩体与灰岩接触部位或在灰岩层内发生了程度不同的矽卡岩化。岩体均遭受了较强的蚀变作用,地表多呈松散土状,主要有黝帘石化、绿帘石化、钠长石化、高岭土化、蛇纹石化、阳起石化。
4)矿化情况:测区主要有接触交代型铜矿化和磁铁矿化。其中铜矿化带位于测区西缘的蚀变辉长岩与厚层至块状灰岩接触带上,矿化呈带状近SN向延伸300m以上,宽数米至数十厘米不等,铜矿石为条带状构造,可见少量被膜状孔雀石,矿化不稳定,最高达4.89%。
对各类发生了矿化蚀变的特殊地质体进行了岩石取样,从其分析结果(表9-7)可以看出,测区除有明显的铜矿化和磁铁矿化外,未发生明显的铂钯矿化。
表9-7 冉家沟岩石样品分析结果表
5)异常的解释推断:综上所述,冉家沟异常可解释为:①水系沉积物Pt、Pd异常主要分布于蚀变辉长岩体及其附近;②土壤剖面中Pt、Pd在辉长岩体及其与灰岩接触带处含量略高,局部有微弱的Pd异常,在辉长岩、斜长岩处土壤Pt、Pd平均含量相对较高;③磁铁矿化带位于靠测区东部的蚀变辉长岩与灰岩接触带的NE向断层内,矿化不均,最高可达39.2%,延伸不稳定,多呈透镜状。在铜矿化和磁铁矿化带等各类蚀变矿化岩石中无明显的铂钯矿化。因此认为:冉家沟Pt、Pd异常主要为辉长岩体高背景引起,无较大规模的铂钯矿化存在。
3.白龙山异常
1)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特征:按平均值+1.65倍方差为异常下限圈定异常。Pt、Pd异常大致套合,主体呈近椭圆状分布于蚀变辉长岩体及其附近,面积约2km2,Pt异常最高值16.91×10-9,平均值13.03×10-9,Pd异常有一定浓集趋势,最高值20.08×10-9,平均值14.53×10-9;Au在测区北缘有一定规模的异常存在,异常主要分布在三叠系上统至侏罗系下统白果湾群灰黄色、灰绿色页岩中,面积较小,最高值50.00×10-9。
2)1 :1万地质化探综合剖面测量土壤异常特征:提取Ⅱ、Ⅳ号剖面土壤样品67件,分析Pt、Pd、Au 3个元素含量。主要特征有:①Pt、Pd在辉长岩体局部以及岩体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地层接触带附近有一定强度的异常存在,最高值分别为34×10-9、82×10-9;②Pt、Pd在各类岩性段土壤含量平均值如表9-8。显然,Pt、Pd在辉长岩体处含量明显较高,在千枚岩、板岩、灰岩、页岩、砂岩等地层含量较低;③Pt、Pd含量相关性较好,而与Au含量无明显的相关性。
表9-8 白龙山土壤Pt、Pd平均含量统计
3)异常区地质简况:异常区从老到新主要出露地层有: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Pt1t3)灰黄色绢云母千枚岩夹板岩、灰色中层至块状灰岩、大理岩,在测区分布广泛,约占测区面积的50%,岩层总体近NW向展布。
三叠系上统至侏罗系下统白果湾群(T3—J1bg)灰绿色、灰黄色、页岩、粉砂岩、砾岩近EW 向出露于测区北缘,在测区中部有零星出露,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为角度不整合或断层接触。
测区构造较发育,主要有NW向、NE向及近EW向断裂。NW向断裂产于通安组地层与辉长岩体接触部位,NE向断裂错断NW向断裂及通安组上段地层,近EW向断裂切割通安组及白果湾群。由于岩浆和断裂活动,局部存在规模较小的背、向斜构造,其核部往往为岩体贯入。
测区内岩浆岩发育,主要为蚀变辉长岩,不整合侵入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千枚岩、板岩及灰岩之中,出露面积约占测区的50%。岩体与灰岩接触部位或在灰岩层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矽卡岩化。岩体均遭受了较强的蚀变作用,地表多呈松散土状,主要有黝帘石化、绿帘石化、钠长石化、高岭土化、蛇纹石化、阳起石化。
4)矿化情况:测区主要有接触交代型铜矿化和磁铁矿化。其中见铜矿化点2处,位于测区东缘的蚀变辉长岩与厚层至块状灰岩接触带上,矿化不稳定,主要为透镜状,宽数米不等,岩石为块状构造,可见少量细晶黄铁矿和被膜状孔雀石。磁铁矿化带主要有5条,位于蚀变辉长岩与灰岩接触带上,多呈透镜状,厚度可达数米,总体呈NW向展布,矿化带延伸不稳定,磁铁矿呈块状,矿化不均。
对上述矿化岩石和其他各类发生了矿化蚀变的特殊地质体进行了岩石取样,从其分析结果(表9-9)可见,测区主要是发生了铜镍矿化,铂钯矿化不强(Pt+Pd为0.31×10-6)。另外,在极个别含磁铁矿矽卡岩化灰岩中偶尔有较弱的铂钯矿化,Pt+Pd为0.199×10-6。
表9-9 白龙山岩石样品分析结果表
5)异常的解释推断:综上所述:①白龙山地区水系沉积物Pt、Pd异常主要分布于蚀变辉长岩体及其附近,异常有一定浓集趋势和浓集中心;②土壤剖面中有明显的Pt、Pd异常,且Pt、Pd在辉长岩体处含量明显较高;③在蚀变辉长岩与灰岩接触带处的铜镍矿化体和个别磁铁矿化体中有一定的铂钯矿化。由此可见,白龙山Pt、Pd异常主要为辉长岩体与灰岩接触带处的矽卡岩化作用产生的矿化引起,属接触交代型矿化异常。
❸ 第一次科学革命的成果包括哪些
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牛顿力学体系为基础,始于纺织工业,并依靠蒸汽机的改良和使用,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第一次科技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1765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1765-1787年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并用作纺纱机的动力
1777年法国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并正式确立质量守恒定律
1800年意大利伏特发明伏特电堆,英国赫歇尔发现红外线
1822年法国安培发现安培定律
1826年德国欧姆发现欧姆定律
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838—1839年德国施旺、施莱登提出细胞学说
1842年奥地利多普勒发现多普勒效应
1859年英国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奠定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
1865年奥地利孟德尔提出遗传学两大基本定律
❹ 主要成果及初步认识
(一)Cu的相态分析成果
Cu的总量与相态分析结果见图4.33~图4.35所示。由图可见,该区Cu的背景主要有两个级次,其中每一级背景属正常背景,其浓度低,变化小。第二级背景属异常背景,浓度较高,变化明显,有一定方向性,多与矿床、岩体、构造及其一特殊层位吻合,详见表4.128。
表4.128 铜地球化学背景特征表
从表4.128可见,Cu异常背景较正常背景在相态上的突出特征是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浓度及其在总量中占有率高,衬度大,从而可体现出正常背景与异常背景的本质区别。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Cu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异常背景较总量的异常背景发生明显变异,突出表现在该区东部Cu全量有两个明显的二级异常背景带(其中北侧带与地层有关)。但在硫化物与氧化物相图中,这两个异常背景带消失,成为一个与Cu矿床分布相吻合的异常背景区或局部异常。说明东部两个Cu异常背景带不存在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异常背景,系由岩性或环境因素形成的以结合相为主,即是由非成矿因素形成的二级背景,一般情况下不应作为Cu的找矿远景带看待。此外,在该区西部Cu氧化物相沿狮子岭闪长岩体呈环形展布,与断裂关系也十分密切。纵观全区Cu的硫化物相、氧化物相较Cu的全量与Cu或含Cu矿床、火成岩、断裂的空间关系更为密切,进一步说明该区Cu的相态分析成果可以更客观地反映Cu矿化分布富集规律。
Cu的硫化物相是反映Cu成矿作用的直接信息,由于Cu在表生作用中属活动元素,Cu原生硫化物易氧化成氧化物,Cu氧化物相也是反映Cu成矿作用的直接信息,因此Cu氧化物相与硫化物相合量与总量比值即
相态分析与地质找矿
式中:w(OCu)为氧化物相铜的质量分数,10-6;w(SCu)为硫化物相Cu 的质量分数,10-6;w(TCu)为全铜的质量分数,10-6。
ACu也是反映Cu成矿作用的重要信息,图4.36 即为ACu值图,由图可见ACu高值带(>0.5)与上述Cu异常背景一致,区内已发现的Cu矿床或含Cu矿床均分布在ACu高值带内,且ACu高值带的展布与断裂、火成岩体空间关系也十分密切,从而更清晰地反映出该区Cu的富集规律。
综上可见,Cu的全量结果只能在量上反映出Cu地球化学场变化特征及展布规律,但不能反映其内在特点与性质,而Cu的相态分析结果则可以揭示出Cu地球化学场变化的内在特征和规律,并对其作出深入解释评价,区分出有找矿意义的异常背景带,以更准确地圈定找矿远景区或带。
依据上述对Cu的全量与相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1)Cu的不同级次背景有本质区别,各自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意义。Cu的正常背景硫化相与氧化相浓度低,变化小,定向性差,与成矿控制因素空面关系不明显,应属区域地球化学本底。Cu的异常背景则相反,与成矿作用有关,属成矿区带的地球化学本底,可作为圈定找矿远景区(带)的地球化学依据。
(2)下列地段应作为该区找Cu的主要远景地段:①二台子至大西沟一带,该地带Cu硫化物相有较明显显示;②太白花岗岩体东侧四方台一带,该地带Cu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均有明显显示;③东江口岩体南接触带及西延,该地带Cu全量与Cu氧化物相均明显富集;④狮子岭岩体接触带及外侧,该地段Cu氧化物相有明显显示。但从总体看,该区Cu全量、氧化物相、硫化物相浓度较低,初步认为该区浅表部Cu的找矿远景不很大。
(二)Pb的相态分析成果
Pb的结果如图4.37~图4.39。
由图可见该区Pb的地球化学背景也具有两个明显的级次。
1.Pb的正常背景
全量值为30×10-6,变化范围为3×10-6,以中部、东部最清晰。硫化物相为0~2×10-6,东部与西部有明显差异,东高西低,西部为0,东部为2×10-6。氧化物相为0~7×10-6,西部偏高(5×10-6),东部偏低(0~3×10-6),可见Pb的正常背景也具有硫化物相很低,氧化物相较低,Pb的存在形式以结合相为主(>70%)的特征。
2.Pb的异常背景
全量异常背景浓度一般为40×10-6,衬值为1.3~1.5,走向多与地层一致。但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异常背景较全量发生明显变异,突出表现为:全量异常背景有的消失,有的解体(如西部),有的变大,并出现新的异常背景带。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异常背景展布规律也有明显变化,与火成岩体、构造、铅锌矿床的空间关系更为密切,较全量更为清晰。确切地展示了该区Pb的富集规律。Pb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异常背景基本一致,前者浓度均大于5×10-6,衬值>2.0,后者为5×10-6~10×10-6,衬值一般大于2.0,可见Pb的异常背景,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浓度也明显高于正常背景,衬度也明显高于全量值。
由于Pb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都更确切地反映了Pb的分布富集规律,且二者为正相关(线性相关系数为0.8870,n=212,故APb值:
综合上述结果,下述地段在该区铅锌矿找矿工作中应予以注意:①东江口岩体南接触带外侧至二台子一带;②凤太地区狮子岭岩体外接触带;③铅硐山西部至陕甘边界。
(三)Zn的相态分析成果
Zn的地球化学背景也分为两个明显级次,详见图4.41~图4.44。
1.Zn正常背景
全量值具有明显的分区性,东部(东江口岩体以东)为低Zn正常背景区,一般为85×10-6,西部为高Zn正常背景区,其值一般为100×10-6。Zn硫化物相正常背景在全区均一,稳定,一般为1×10-6~4×10-6,浓度很低;氧化物相正常背景在全区也无明显差异,较均一,浓度较低,一般为4×10-6~8×10-6。可见Zn全量正常背景值在东部与西部差异应与岩性或表生环境因素有关。Zn正常背景同样也具有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浓度很低之特征。
2.Zn异常背景
Zn全量异常背景呈近东西及北东向带状,浓度一般为110×10-6~140×10-6,西高东低,与正常背景具有一定的渐变关系。衬度较低,一般都小于1.5。硫化物相异常背景展布规律与Zn全量相似,但其衬度明显变大,一般大于2.0,较全量更为清晰,与铅锌矿床、断裂,火成岩空间关系更为密切,并出现新的异常背景带或区域异常。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表生作用下Zn活动性强,原生闪锌矿易氧化为Zn2+而迁移分散,因此Zn氧化物相地球化学场呈现出明显的多级次渐变的特征,与Zn地球化学性质一致(见图4.42),其第一级属正常背景,浓度为4×10-6~8×10-6,与前述硫化物相正常背景一致。第二级背景介于正常背景与异常背景之间,浓度为10×10-6~15×10-6。第三级为异常背景,浓度大于15×10-6,梯度变化较大,与硫化物相异常背景基本吻合。并在中部、西部出现新的异常背景。但在全量图中并无显示,因此也应注意研究其找矿意义。可见,考虑到Zn在表生作用下具有活动性强的特点,对Zn氧化物相异常背景更应予以注意。
综合上述Zn的相态分析结果,下列地带在该区Zn的找矿工作中应予以注意:①狮子岭岩体外接触带;②东江口岩体南侧外接触带;③凤镇—山阳大断裂南侧;④大西沟—桐木沟矿带。
(四)对成果的初步认识
综合上述区域样品Cu、Pb、Zn的相态分析结果可见,相态分析结果既能反映出全量结果的主要地球化学特征,又较全量结果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
(1)能更清晰地区分出地球化学场不同级次,提高了异常场的地球化学衬度,更确切地展示元素分布富集规律,区内已发现的多金属矿床均分布于相态分析异常中。
(2)相态分析结果具体体现了元素产出模式,可对全量地球化学场做出较深入的评价,揭示其内在特征。尤其能区分出可能由岩性或环境因素产生的异常背景(即非矿信息)和可能由成矿作用产生的异常背景,从而使成矿地球化学区(带)乃至成矿远景区(带)圈定更为准确,以减少失误,还能圈出全量结果未能圈出的有找矿意义的异常背景区(带)及区域异常,避免漏掉有意义的找矿地段。此外,还增强了某些弱异常,起到了强化异常的作用。这就使化探工作由量的研究转入到质的研究。
(3)对不同级次地球化学背景及其找矿意义的本质区别了更深入的认识:①正常背景,以结合相为主,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浓度很低,在总量中占有率低,反映出其基本未受矿化影响。②异常背景,以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为主,反映出其受到成矿作用影响。
(4)Zn、Cu在表生作用中属活动性强易分散元素,应注意氧化物相研究。
(5)该区Cu、Pb、Zn异常背景与断裂火成岩、多金属矿床空间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应注意构造、火成岩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❺ 成果概述
项目全面收集了研究区内松湖铁矿、式可布台铁矿等典型矿床的地物化遥各方面资料,系统分析了研究区内的区域地质背景、构造特征、岩浆活动,全面总结了区内各个典型矿床的成矿地质环境、控矿地质构造、有利成矿因素,建立了研究区火山岩型铁矿的成矿要素表、预测要素模型。确定研究区内松湖铁矿预测要素为:构造环境为阿吾拉勒石炭纪裂陷槽(岛弧环境);含矿岩系和围岩主要为安山质火山碎屑凝灰岩及大理岩、钠长斑岩质火山凝灰岩、石榴子石矽卡岩、辉石闪长玢岩、闪长玢岩 、石英闪长玢岩等;含矿地层为火山活动中心地带;赋矿地层为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第三亚组;区域地物化特征为分布在重力梯度带上;在局部剩余重力异常高或附近,剩余重力异常值在1~3mg/s·m之间;分布于北侧磁异常梯度带,异常值大于200nT的剩余磁异常分布区;磁异常平面特征以正值为主,正负极值超过±25000nT。异常可分为低缓异常及高磁异常两类。高磁异常主要分布在穹隆两侧的高山区及穹隆北东端的高山区。总体特征是高强度(大于5000nT);大哈拉军山组强磁异常区是寻找铁矿的主要标志。预测必要要素为双峰式火山岩建造、成矿时代(C)、火山沉积盆地、大哈拉军山组;重要因素为已知矿床(点)、近东西向断裂旁侧、大于200nT或600nT磁异常;次要要素为铁锰累加异常、1~3mGal重力异常、晚石炭世中酸性岩体附近。
以火山岩型铁矿床为主攻目标,以ESRI的空间数据库描述框架、UML和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为依据,采用面向对象建模技术,在空间数据模型研究的基础上,以探索研究区与主要成因类型铁矿密切相关地质体及地质现象之间的关联性为主要内容,以ArcGIS为平台,建立研究区的多元信息空间数据库。针对研究区预测矿种的成因类型,在保证满足资源潜力评价要求的前提下,快速、简练的定义了各数据库要素类,大量减轻了属性数据入库的工作量,这样即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以数据库为基础的空间分析也保证了数据精度的一致性。根据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ArcGIS空间数据库和典型矿床成矿模式,确定成矿预测类型和找矿标志,建立区域成矿要素表,明确两大类型铁矿的控矿构造和找矿标志,通过地质、矿化、物探(主要是磁法)等综合信息提取,建立典型铁矿床定性和资源量定量评价的预测模型,并确立各个预测要素与数据库中属性字段的对应关系,建立以 ArcGIS空间数据库为基础的预测区提取模型,为快速、准确、高效进行成矿有利因素的提取奠定基础。
对区内的松湖铁矿、式可布台铁矿等典型矿床的进一步剖析,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并取样分析,结合前人研究程度,总结提炼松湖铁矿成矿模式、成矿规律,并结合西段航磁、重力等多源信息数据,共圈定该区域内9个找矿靶区进行预测资源量评价,并对找矿靶区进行优选和排序。
在全面收集研究区以及相似区域成矿条件,主攻矿床类型的品位吨位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已知矿床(点)品位-吨位模型,进行数理统计,总结其统计规律,建立了研究区主攻矿床类型的品位吨位数据模型,从而评估、修正各个未见矿区的品位和吨位数值,为研究区资源潜力评价提供可靠的评价参数。圈出预测区确定预测类型:采用综合信息法,依据一定的地质规律,确定各预测类型模型区,圈出预测区,综合各典型矿床建立比例尺对等的概念模型,根据不同预测类型的概念模型,确定各预测区的预测类型。求体重:计算模型区、预测区的体重D1和D,其中D1为各模型区的平均体重,D为各典型矿床的平均体重(预期探明资源量加权求得)。求含矿率:计算模型区、预测区的含矿率K1和K。确定预测深度:模型区工程控制铁矿出露深度约为800m,按二分之一工程控制矿体深度向下推深,即400m,故松湖预测区预测总深度为1200m。置信度:应根据模型区的资源产状勘探情况来定:(1)勘探程度高,对矿床深部外围资源量了解清楚(90%);(2)勘探程度较高,对矿床深部外围资源量及含矿地质体分布了解一般(50%);(3)勘探程度一般,对矿床深部外围资源量及含矿地质体分布了解较差(10%)。计算资源量:由于模型区和预测区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因此二者将分开计算。将上面求出的数据分别带入绝对体积法和相对体积法计算公式,对模型区、预测区矿产资源进行定量预测。模型区采用绝对体积法计算,预测区采用相对体积法计算。
利用资源潜力评价公式,以ArcGIS数据库为平台,结合主攻矿床类型的品位吨位数据模型,对阿吾拉勒成矿带西段各个典型矿床进行了铁矿资源量的估算。
❻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什么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
1、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厂手工业最为发达的棉纺织业。
2、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的速度,纺纱顿时,供不应求。
3、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织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4、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的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得到迅速推广,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
5、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等。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一、发明机器的大都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二、首先发生在英国,以英国为中心缓慢向周边地区扩展。
三、工业革命开始于轻工业部门,纺织,机器制造,冶金,采煤,交通运输等部门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五大支柱。
❼ 什么是作品和成果
通过作者的创作活动产生的具有文学、艺术或科学性质具有独创性而以一定有形形版式复制表现权出来的智力成果。根据大多数国家的版权法(见著作权)和主要国际版权公约的规定,可以受版权保护的作品包括小说、诗词、散文、论文、速记记录、数字游戏等文字作品。
成果的是指通过对某一领域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探讨而获得的成果,可以是文字形式的、也可以是产品、形式类别不拘一格。课题成果是来自于团队实践思考的结果,具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实践价值,能对某一领域的发展起到指导性和推动性的作用。
(7)成果第一部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
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作品是一种智力成果,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是作品,而用画笔描绘出山河美景,用相机记录下旖旎风光则可为作品。
作品是能够被他人客观感知的外在表达,“心中纵有万语千言”不是作品,落笔成诗跃然于纸上才可构成作品;作品是具有独创性的外在表达,“偷梁换柱”、“东施效颦”、“复制粘贴”不是作品,作品还需符合“独立创作、源于本人”,且“体现创作空间、达到创作高度”的要求。
❽ 成果简述是什么意思
和谐发展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成 果 简 述
(省第三届教学成果二等奖,市第二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承研单位:眉山车辆厂中学
主研人员:陈雄,杨志强,宫佩军,刘 慧,王 蒙
问题的提出
是“能人治班”还是“文化育班”?
每年的春夏之交,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一年一度的孩子升学择校问题总能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总能听到家长们如是的声音:为孩子选择一所好学校不如选择一位好班主任。这样的声音折射着什么样的教育问题?
家长们都希望把孩子送进任小艾、魏书生等优秀班主任的班级,但从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而言,象任小艾、魏书生等优秀班主任毕竟是稀有资源,那么那些选不上所谓好班主任的孩子怎么办?是家长“千方百计”去挤破门槛?还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其实那些选中了“好班主任”的孩子是否就一片坦途?倘若“治班能人”因为工作升迁、身体健康等原因中途突生变故,这班的孩子又怎么办?是否全班学生都极度烦忧自己俨然成了无娘的孩子,别的老师作了新班主任,抑或就成了后娘养的?
现实中,一位优秀班主任的门槛外总是涌动着无数双学生和家长期待的眼睛,一个普通或者是平庸的教师(即使他也是合格的)却常常要面对门可罗雀的尴尬。这样一些问题该引起我们怎样的反思?师资队伍的个体反差如何消除?一般我们多是通过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来解决,但囿于自身的局限,绝大多数教师终其一生,都很难成为象任小艾、魏书生那样的优秀班主任。那么班级发展的均衡性又如何保证?从逻辑上说,将一个团队的命运系于一人之身,本身就是一种极具风险的认识,这种“能人”治班的方式又如何确保学校教育管理的整体水平?
另一方面,我们也总能听到这样一种来自学生的声音:我要是遇上某某老师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然而,遇上影响力超强的老师对学生的成长是一种幸事吗?创造力强的老师教出的学生创造力就强吗?
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可以凭借其超强的人格魅力和丰厚的学养最大限度地消除个人威权在管理中的负面作用,但这种魅力和学养本身就是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个人威权确立的手段之一,这种环境下,课任教师和班级中的学生很难全面介入到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更难主动地发挥其个性化的作用。难道好老师就是能够让学生“听话”的老师吗?一个优秀的班级应该关注每一个班级成员(所有师生)的管理诉求,以此来修正班级管理的策略,提供班级成员更多管理方式的选择,从而在实践中锻炼班级成员的管理能力,形成真正的班级精神。
因此我们主张:
决定一个班级是否优秀的标准不在于是否有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而在于是否具有一个积极、健康、有指导性、提升力、个性化的可以持续、能自我优化的班级组织形态,这就是我们力图构建的和谐发展的班级文化。
我们要能依靠一种和谐的班级文化而不是某一二个能人来保持班级管理的底线水平。要能让班级中所有的成员(包括每一位课任教师和学生)真正在共同搭建的班级这一舞台上唱出自己的声音,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充分实现各课任教师的协同管理。在充分体现教师个体管理风格的同时,充分体现学生的管理诉求,建立一个具有个性化、有自我生成能力的班级,使之成为班级每个成员(所有师生)终身不竭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这无疑是市场经济转型期的时代最强音。顺应这一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我们越发意识到构建和谐发展班级文化的必要性、新颖性,从而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勇探新路的决心和挑战未来的信心。
主要研究措施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
班级文化是班级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它是班级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反映,是班级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班级文化从显性形态看,即班级环境氛围也就是物质文化,从隐性形态看即班级发展运作机制也就是制度文化,从潜性形态看即班级成员心理状态也就是精神文化,因此对班级文化建设我们着重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组织建构
班级是一个生态系统,也是一个“有生命”的组织,其健康成长须有和谐的组织结构。我们一方面结合班组成长的规律,另一方面根据实验班级具体的师生实际情况,在班级组织建构上采取了下列主要措施:
从教师层面,实行了科任教师“分工协作、主席轮值”的协同管理。即全班所有课任教师根据其不同的个性爱好及专业特长,结合整个班级建设的内容分项目(如:班干部培训、学习指导、生活指导、激动指导、理咨询等等)负责指导及辅助工作,集体参与班组建设,定期与班干部、学生代表或全体集体讨论决策。取消了一人班主任制度,实行了班主席轮值。
从学生层面,实行了学生班委“竞选轮值、在野监督”的自主管理、全体学生“提案合议、招标负责”的民主管理。
班级学生核心管理人员通过竞选产生实行组阁制与任期制,下期候任班委为“在野”班委发挥监督职能。其他学生对全班事务按项目自主申报参与班级管理与建设;同时全体同学通过班级建设提案在班级发展大会上以合议形式确定,共同呵护班级成长,共同推动班级发展。
附:
班级提案合议制的形成及其作用
刚建班的时候,我们向学生阐发了建立班级民主管理机制的理念,学生听了很兴奋,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很大程度的调动起来。但一到实际运作中,却依然不知如何操作,通过竞选产生的班委工作热情很高,但遇事还是习惯于向老师直接请示汇报,把问题交给老师来解决和处理,即使有时候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意或无意的希望老师来担负起最后的决定权,这一方面是他们在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下养成的习惯使然,一方面也暴露出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缺乏对学生主动性、创造性、责任感和处理实际事务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我们意识到班级还缺少一套完善的机制保证全班所有学生都可以自由的表现他们对班级的期待和诉求,另外,虽然分工招标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进入到班级事务的管理中,但却一直没有寻找到一套科学合理的机制,保证他们在工作中加强彼此的沟通、交流、认同与合作,班级的凝聚力也可能因此而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开始逐步有意识的淡化老师在班级事务处理过程中的作用,努力把学生推向管理的前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对班级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但这种方式始终没有解决保持学生建议班级事务的热情。有一天,黎源同学找到老师,提出关于在班级评比中班委不实行工作加分的建议。我们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就提示他,把它写成一个关于修正班级评价制度的提案,拿到班级由同学公决。一开始,他还不知道怎么来写提案,老师就和他一起在网上搜索了一些提案样本,以做参考,第二天,他就拿来了一份非常标准的提案,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建议,而且他还主动找了几个同学签名。我们敏感的意识到这可能是班级新体制建立起来的一个突破口,就找了几个同学和他一起修正了提案的内容。在商量的过程中,任豪同学灵机一动,提出来为什么不可以做一个建立班级提案制的提案呢?老师马上对他这个很有创意的想法进行了表扬,第二天,他们把做好的两个提案一起提交给班级全班同学进行了公决,两个提案都顺利得通过了。我们趁热打铁,又让大家一起确定了提案的收集人、公决的时间,通过公决的标准,最后大家决定每个提案只要有5个同学签字赞同就可以提交班级全体大会讨论公决,每月的最后一个班会为提案的固定公决时间,在全班55个同学中,有35个人赞成,该提案就获得通过。这项制度制订以后,得到了全班的广泛响应,一周之内我们就收到了十几份关于班级建设的提案,但是过了两个月以后,大家纷纷发现,提交班级大会讨论的提案很多,但真正通过的很少,这一方面是因为一部分同学的提案确实考虑得不够成熟,另一方面要找到35个同学举手赞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一些同学提案的积极性明显受挫,还有一些同学因为自己的提案不能得到通过而产生了一些怨言,一天,任豪同学突然找到我问:“我只要找到35个同学在我的提案上签字,不需要再放在班级大会上来公决是不是也行?”我不假思索地说:“当然了,道理是一样的嘛。”晚上回到家,重新回过头来想白天的这一次谈话,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了一个错误,这样的操作程序有可能引发班级中的一些不安定因素,但是,我又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制度的确存在着一个漏洞。果然,第二天就开始有同学拿着自己的提案而直接到同学当中进行宣传,其中有一个提案是关于裁撤部分班委干部的,这些学生以宋代的冗员和官僚体制为理由要求减少班级管理人员,实际上如果认真地分析这个提案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因为,班级管理干部其实并不是官员,而是志愿者,二者是根本不能类比的。但是,一些学生出于与提案者关系,或没有认真的思索,很快地在提案上签了字,这份提案迅速就有超过35个人签字,班级的一些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班级之间陡然分作了两个阵营,气氛非常紧张,我们很快意识到这个事情处理不好,很可能造成班级体的分裂,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可能一些不合理的或者说带有某种偏向性和情绪化的提案今后都可能在班级顺利地通过,给班级管理带来伤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果断终止了这种集体签名式方式,明确要求所有的提案都必须放在班级大会上来公决。果然,一些签名人数远远超过35人的提案在真正举手公决时却没有获得必需的票数,一些不合理的提案没有得到通过,我们松了一口气,认为这也算亡羊补牢了。但是我们很快发现,在这一次风波中,表现积极的一些学生开始显露出很强的不合作性和情绪化,我们意识到,这是学生狭隘的民主观在起作用,他们凭着自己对民主的初浅认识,武断地认为自己的意见得不到认可就视做不民主,认为提案公决制形同虚设,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暗暗地表达着自己对班级管理制度的抵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利用自习课和班会课的时间加强了对学生的引导,提醒他们树立正确的民主观,我们向学生介绍了民主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民主制的优越性,民主制不可避免的弱点以及一些民主制国家的民主化程序,经过教育和引导,这些学生抵触情绪得到了疏导,但我们还是很清楚,如果班级实行的只是一种简单的提案制和公决制,这个问题实际上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正在这时候,最先提出以签名代替公决的任豪同学又找到我,主动地指出全员公决给班级带来的一些不合谐因素,他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借鉴一些国家的分州选举制,通过二次集中的过程来推进班级民主建设,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大胆的创意,我们又找了几个同学来共同商议,最后形成了提案合议制的一个基本思路,即把全班55个同学分成11个小组,每一份提案先经过各小组的讨论集中,形成小组决议,然后再由小组负责人来代表本小组投票,根据多数票形成班级决议。这个方案立即得到全班同学和老师的广泛赞同,在班级大会上,有同学提出老师也可以占2票,于是,提案13票合议公决的形式得到了正式通过。我们把这种形式叫做合议公决制。
这种新的班级民主管理形式使学生在全班公决之前,就有一个民主集中的过程,在小组讨论,他们的意见得到了充分的表述和相互锤炼,同时通过讨论,也学会了尊重别人的意见和从集体利益出发对自己的意见适当的妥协,也学会了在保留自己意见的同时服从于集体的决议。
提案合议制的形成经过是对全班师生制度创新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一次有效的集体教育,它在协调全班意见和正确处理集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上取得的成功,让我们更坚定了制度要从学生中来,服务于学生的决心。此后,很多的班级管理制度都来自于学生的原创,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宽容和理解别人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都得到了锻炼、提升和强化。
2、制度建设
班级制度的产生不是来自外部强加,而是源自班级内部自我生成。
班级各项制度的建立、完善与创新是建构和谐班级、凝聚班级人心的根本保证,依据学生特点和班级人员构成的状况,我们结合班级组织建构,努力进行班级管理制度创新。
班级自律制度:
从个人自律方面,创立了“我形我塑”示范岗。全体学生轮留参与,通过每周4名同学把自己的“我形我塑”宣言(着重针对自己存在的两点不足或毛病以及改进措施与目标),公示于班级宣传栏,其余师生共同监督帮助,周末评议鼓励,以实现个体显著进步。
从集体自律方面,在班内生成并运用班级公约,以此激励全体同学互帮互助,互查互纠,逐步形成一种从他律到内心自律的自我管理价值观念。
班级评价制度:
从阶段评价角度建立了班级先锋制度。每月由班委会提名4名候选人,由全体同学公选出2名班级先锋,将其先锋事迹公展于班内文化墙上。充分发挥榜样作用,以此激励全体共同进步。
从终级评价角度建立了信誉积分制度。对全体同学校内生活的诸方面表现,给予信誉累计积分,相互竞争,同时辅以必要的奖惩制度。
班级奖惩制度:
信誉积分越高,在班内便享有“班级银行”借款、班级外出考察学习机会、班级图书选购权利等更多福利。如:“购书奖励”,即表现出色的学生由班费提供一定购书金权限,由学生自购图书,并先享用一定时间,后充实到班级图书柜。既激励了学生,对扩充了班级图书角。
对屡犯错误的学生,则由其自选承担一项班级建设工作为大家服务——义务献工,根据工作成效折偿一定的信誉扣分。
3、精神培育
如何将静态的班级背景发展成动态的教育力量。如何将班级系统诸因素协同起来达到整体最优化,使系统有较强的自组织能力。我们重点进行了班级精神的培育,以逐步实现对班级管理从“能人治”到“制度治”最后发展为“文化治”。
班级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在建班初期通过班名、班歌的创作,班徽、班旗的设
云驰班班旗
计,以及班训的确立,形成班级师生共同的核心价值理念。结合师生提交的议案,班委会起草,采取全体合议通过由轮值主席签发形成不断完善的班级“法典”,在其动态生成的过程中辅之了《新生入校生活指南》及开周仪式、周末班会等活动实现对班级成员的行为规范与养成教化。
班级舆论建设:创办了班级刊物、电子网站、涂鸦角等,通过舆论工具进行正确引导。同时对全班同学轮流开展了“个人宣言”,共同书写班级“史记”,还通过推荐三年必读图书、必看电影,以及班级教室、寝室环境建设暨文化装饰大赛等实现班级文化的积淀和对成员的养育。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活动开展
为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以活动为载体,我们相继开展了下列主要活动:
基于人与自然环境相和谐开展了校园生活适应性活动:“了解校园”、“建设校园”、 “习惯养成”等;
基于人与他人的和谐开展了以“导盲游戏” 、“信任倒伏”等为形式的团队精神训育性活动。
“导盲游戏”——本活动是一家长从她工作的保险公司引进的一种团队培训项目,两名同学一组,分别担任盲人和聋哑人,携手走过一段艰苦历程,行至半程角色互换,最后集体倾听歌曲<<感恩的心>>之后畅谈感受;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交流的重要性、合作的必要性、关爱与感恩。
“信任倒伏”----课题组借鉴联想集团等企业团队培训方案,将同学们分成若干组,每组(9人)其中一人站在约2米高的平台上,背向台下水泥地面倒下,其余8人仅用手结成网在地面0危险接住。活动目的:培养相互信任的情感、培养负责精神等。)
基于人与自我的和谐开展了“以社团创建、才艺展示、科普讲座”等为形式的个体素质提升与个性特长发展性活动。如:创办了女子修身社、绿色志愿者俱乐部、科技社、一行文学读书社、“蚂蚁”乐队......等自创社团;举办了三星智力快车班级版、“五四”科技知识大赛、元旦才艺大比拼......;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阔眼界、提升素质:去工厂参观、邀请科技或人文专家到校讲座。
基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开展了以“三苏文化考察——两天百里徒步拉练之广济行”、“巴蜀文化考察——都江堰之行”、“华夏文明考察——西安之行”为形式的社会文化考察性活动。
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效
经过四年的实验,课题实验班的学生和参与研究的教师在个性素质发展和教育管理理念等方面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新的班级管理策略在师生的共同研究和探讨中日趋成熟,而且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同,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和师师交流日趋融洽和和谐。实验班提出的一系列班级管理理念和举措逐渐在全校范围内得到推广,其中一部分成为学校管理制度修订的重要依据。在课题组提出的“和谐班级”的理念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思想——“生态办学”理念。随着研究的深入,课题研究的成效逐步凸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变化
1、交往圈扩大。由于我校是工厂子弟学校,实验班学生的构成包括三个方面的人员:东北籍学生、四川籍学生和地方住校生。实验班建班之初,三类学生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圈子,彼些之间的交流形成一定程度的阻碍。这也是长期以来我校努力解决而未能解决妥善的问题,但是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和活动的开展,学生之间的融合度明显高于对比班级,以前彼此隔绝的交往圈壁垒被打破,到高二时,三类不同的学生已经相互合作完成了多项大型活动的组织。过去,学生的一项提案往往只能在同一交往圈中得到应和,高二以后,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跳出关系亲疏的限制,客观地看待问题。
2、自律性增强。由于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许多学生逐渐摆脱了自我意识的封锁,学会了客观地认识学校的各项制度,自我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在面临困难和问题时,学会了自我教育,真正让成长成为自己的责任。实验班每周的开周仪式,通过对每周工作的总结和对周工作的规划,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体现了学生较强的自律精神,实验班学生自己策划并组织了“沉默节”、“高效节”,对自己的形为进行严格地规范。
3、认同感增强。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生自主参与到班级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增强了对周边环境和班级其他人员的认同感,对班级管理制度也增进了理解,班级出台的制度得到了学生越来越广泛的支持。学生对班级产生了强烈的的归属感。蒋芳同学在高三的最后一期才从另一个重点高中转到这个实验班级,在和大家共同生活了三天之后,因为父母的坚持她又不得不转回原来的学校,但一周之后,她通过多方努力说服了自己的父母,又回到行知行文班,每一人在行知行文班生活过的学生就是这样在班级中感受到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川师大研究生来行知行文班开展调查,问卷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行知行文班对你意味着什么?童喜平同学回答到:我愿意为它而死。这样的语言虽然幼稚,但的确真诚的反应出学生和实验班之前的血脉因缘。
4.主动性提升。实验班是一个具有自我生成能力的班级,班级中多项制度的形成加入了学生的充分参与,对于高中生来说,看重学习,不参与管理或者在管理中采取消极管理的方式是非常普遍的,但实验班的学生在班级精神的指导下,形成了明确的班级建设目标,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班级制度建设中来。比如:前面我们所提到的班级“合议制”的形成,便是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结晶。
进入高二以后,实验班开展多项集体活动,都有学生自己筹划和组织,比如前面所提到了“沉默节”,还有“高效节”,学生自己筹划组织的野外篝火诗歌朗诵会,网络知识竞赛,模仿中央电视台三星智力快车栏目的语文知识联赛等等。三年之中,学生还为班级提交了多项整改建议,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生,不仅是从学生的角度,而且是以一个教育课题的研究者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从实验班诞生以实验班学生为主体的“一行文学读书社”,还与博学文化传播公司联合举办了两届校园知识竞赛。
5.多元化发展。我们之所以要改变一人班主任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最大限度的消除班主任对学生的过度影响,防止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单一倾向,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所有的课任老师共同参与到对班级的管理中来,以及学生在管理过程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提高,实验班的学生,较之其他班级的学生,更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倾向,实验班许多特长展示性的活动,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锻炼和成长的舞台,边晓光同学跨入高中时还拙于言辞,进入浙江大学第一个学期,便获得了演讲比赛二等奖,林令强同学在大学第二学期,就已担任了川师大法语协会的副会长,还有罗立巍同学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就主持了成都市大学生艺术节开幕式和闭幕式,其实很多同学的高中阶段,便表现出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相结合的特点,进入大学后,迅速表现出突出的才艺和很强的适应能力,根据我们的跟踪调查,行知行文班大约有四分之三的同学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就承担了多种社会实践工作。
二、教师队伍的变化
1、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实验班的老师在轮值管理的过程中,逐步磨合,在教育理念和教育管理的方式上日渐趋同,同时又保持了各自的管理风格。实验班教师的合作文化也影响和激励了其他教师,课题开展之前,各班班主任基本没有主持召开科任教师协调会的先例,现在,召开班级工作会已成为我校班主任自觉的行为。
2.班级管理能力增强。实验班教师中有四名在参与课题研究之前未担任过班主任工作,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实验班全体教师的共同帮助,都迅速成长为优秀的班级管理者,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其他有班主任管理经验的教师也在彼此协作和共同探讨中提升了能力,成为学校班级管理中的骨干。
3.教科研能力有所提高。参与课题实验的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教育科研对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陈静老师第一年踏上工作岗位即参与实验班管理,第二年被学校评为“教科研先进工作者”,实验班教师的教科研积极性了带动了全校教科研热潮,在实验班教师共同探讨的氛围下,形成了全校性的“教科研沙龙”、“研究性学习沙龙”、“读书沙龙”等教师自发组织。
4、事业感大大增强。实验过程也是所有教师不断感受精神洗礼和灵魂升华的过程,课题实验也是对所有参与课题的教师创造力。事业心和人格的一次严肃拷问。和学生一起经历的徒步拉练,长途旅行,一次次平等而热烈的讨论,一个个共同筹划的活动,让我们不断地体验着学生成长和自我成长的双重喜悦,课题实验重树了我们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对成长经历的景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体验了触及教育本质的快乐,增强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三、学校管理工作的变化
1、学校管理理念的变化。在课题组的共同探讨下,提出了“和谐班级”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学校“生态办学”理念,完成了《治校方略》,从而明确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思想,为学校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础。
2、学校管理制度的变迁。由于历史形成的因素,长期以来,我校班级评价体系存在着一些弊端,如重横向评比,轻纵向导比较;重卫生评估,轻习惯养成;重评价,轻激励等等,实验班形成的一系列管理制度为重新修订学校班组评价制度提供了实践基础。
3、研究性学习在全校范围内的推广。课题实验班通过三次大型的科技人文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开展的小组合作、自主研讨的班级教学组织方式,为学校研究性学习的全面推广和研究型课程的开设提供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在课题组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我校研究性学习管理方略,并由课题组牵头研制出三套研究性学习管理手册,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