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时期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趋势
赵 铭
(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摘 要 开发利用地质档案信息资源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地质工作服务方式顺势而为、与时俱进的重要创新,是对传统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服务能力的重大变革。
关键词 地质档案信息资源 开发利用 新趋势
档案利用工作是发挥和实现档案价值最直接的手段,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是档案工作永恒的主题。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是提高档案利用率的必经之路。
近几年国土资源档案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开发利用档案网络信息资源的力度不断加强。数字档案已被提上议事日程,通过大中型关系数据库作为管理平台,对地质档案目录与部分档案实体进行扫描管理,实现从提供机检目录逐步向提供全文扫描件发展;有的档案馆内部通过局域网,实现一个档案馆内部的信息处理与信息共享;许多档案馆依托互联网,建立了档案网站,为地质档案电子文件信息资源提供了公共通道。
地质档案资料是地质工作形成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源,具有可被重复开发利用、能够长期提供服务的重要功能。目前,地质档案信息资源能发挥的作用与应发挥的作用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资料信息分散,综合研究不够,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不高,服务渠道不畅,服务能力不强,地质资料信息的巨大潜在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进步,科学文化事业的日益繁荣,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档案用户对档案部门的服务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求档案部门提供档案原件,而且要求档案部门能编写出他们所需的参考资料;不仅要求档案部门提供原始的档案信息,而且要求档案部门能提供二次档案信息,甚至是深加工的三次档案信息。为了适应这一新的需求特点,目前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除了在馆内提供纸质档案阅览的传统方式之外,正在开辟更多的途径让利用者接触档案。已取得成效的开发利用途径大致有:档案查阅、档案外借、档案信息报道、档案陈列和展览、编研服务、情报服务、检索服务、专题服务和咨询证明服务等。
1 建立以用户为导向的信息服务体系
1.1 要有科学的服务对象和内容定位
地质档案部门,在提供地质档案信息服务时,应该针对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进行科学定位。尤其是要科学地利用国土资源档案网站,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和人群,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内容。以社会需求量较大且公众关注度较高的地质档案资源信息为切入点,对馆藏档案信息进行加工,然后通过网站公布,扩大影响。诸如对地质灾害评估、地下水现状研究、地质公园规划、地质灾害预报,这些广大公众关注度较高的热点焦点档案资料信息的宣传与普及。
面对地质工作领域内的专业用户,网站设置信息管理专业专栏提供服务。面对学术研究用户,学术研究者关注对自身研究有用的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尤其是这些有用地质档案信息的全面和准确。针对这一特点,网站为其提供便利的信息检索服务。如查档须知系列,可为用户进行档案查询做好前期准备,以节省用户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档案介绍系列,向用户提供如何使用档案的具体指南,给出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深入研究的建议。
1.2 为用户设计多样的信息获取方式
为用户设计多样的信息获取方式,能够更加方便用户利用各种类型的地质档案信息资源。比如,馆藏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查询利用服务,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检索利用服务,在线档案利用咨询服务,档案信息传送服务,以及根据用户特殊要求,提供给用户需要的针对性信息服务,即个性化服务等,充分发挥地质档案信息资源潜在的巨大能量和作用。
1.3 为用户提供强大的信息检索手段
信息检索是信息服务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使用户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要的地质档案信息,就应为其提供强大的检索工具和方法,为用户提供超强的信息检索手段。目录数据库的建设,能够提供多种途径的档案信息检索。用户可以视个人需要,或系统浏览档案目录,或按主题、时间、档号等特征进行目录查询。信息的多级式目录数据库,提供了多种本地和远程查询方法,给出档案的详细出处。PROCAT联机目录检索屏幕提供了多种检索途径,如自由检索、引导检索、档号检索、简单查询、熟练查询、高级查询等。在高级检索中可以通过设定相应条件,如关键词、日期、主题、专题等,以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采用标准规范的用语,以降低查询难度。
2 建立地质档案信息目录网
建立地质档案信息目录网,便于更大范围用户的档案信息检索。人们可以更加快捷地获取所需的档案信息。对地质资料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和整合,提高地质资料信息的集中度和关联度,形成分布式、多层次、能满足不同需求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能力,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发展。
(1)加快现有馆藏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建设,满足档案信息检索利用需要的速度,加快现有馆藏档案目录的整理、著录和建库工作。建立档案信息编研成果数据库,通过加强对其使用权限的管理,既保护编研成果数据库的信息安全,也保护编研成果的知识产权。
(2)针对利用需求,对一些重要专题或主题的档案文献,尤其是珍贵的、容易受损的、利用率高的档案文献,积极推进数字化进程,建立全文档案检索数据库,提高档案利用率。定期汇总基层单位利用反馈实例,掌握档案资料利用发展的动向,为政府经济决策提供技术依据。
(3)对新产生的电子文件,要采取积极措施和科学手段,加强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及开发利用。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文件将是未来档案信息资源的主要来源。所以,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档案馆直接管理开发电子化的档案信息资源,以及将传统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以方便保管及开发利用,是现代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两种基础行为。
3 建立信息导航服务
信息导航服务使得网络档案信息检索方便快捷,链接网页打开速度快,并且有效,是当今档案资料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种新趋势。
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该同时并举。特别是在社会公益性档案资料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应该注重地质档案资源利用效益策略:地质档案部门为档案用户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讲究社会效益。一般情况下,包括以下两种档案信息利用服务形式:
(1)免费利用服务。档案网站公开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免费下载服务;馆藏档案信息的检索服务。
(2)付费利用服务。通过档案网站提供专题档案信息的整合服务,例如,用户通过网站提出一个主题的服务需求,档案馆可根据馆藏提供该主题全面的档案资料,并分类予以整理,再通过网络传递给该用户。这种信息服务需要对档案信息进行加工,而且具有一定研究性,应该属于付费服务。
目前,我国档案信息数字化的进程在不断推进,但某些方面如档案资源在线获取模式、全文获取能力以及资源丰富性等方面,与先进国家档案信息网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地质档案网站建设需要以“整合”模式来分层次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建立档案信息门户网站,实现跨数据库检索,建立“一站式”信息获取模式。同时,要加快各级各类档案馆档案数字化进程,丰富在线档案资源数据库建设,将开放的不同载体的馆藏资源及时通过互联网向用户传递,并逐步提高档案资源全文获取能力,尤其是全国、各个省、市地县三级联网,把基层档案室储存馆藏的原始的地质、水文、矿山、灾害评估、地下水监测、汛期预报等海量的原始地质档案资料信息进行全文检索扫描、整合并提供利用,充分发挥原始第一手档案的重要作用。同时,保护抢救了基层原始档案损坏、残缺和历史原因造成的损失。同时,我们要做好有关查档的辅助性工作。
当今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检验和评价档案工作的标准,不再以其拥有的档案数量来衡量,而是以它为档案用户提供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和质量来判断。因此,深入开发利用档案网络信息资源,有效地为档案资源提供最佳的利用途径与条件,已成为档案工作的一个中心任务。以地质档案资源信息服务集群化促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以提供公共服务产品为基础,以地质档案资源增值服务为扩展,延长产业链,逐步形成地质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产业化,为建立服务型国土资源部门和提升宏观调控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2. 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方法及产品系列
庞振山颜世强
(全国地质资料馆北京10003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累计投入地勘经费6455.6亿元(国土资源部,2010),形成了海量的地质资料。到2009年年底,仅全国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收藏的各类成果地质资料就已达365104种(国土资源部,2010),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在价值。通过地质资料开发利用,科学发掘和利用好这些地质资料,不仅可以避免工作重复和浪费,降低矿产勘查的风险,为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还可以为国土资源规划、地质灾害防治、重大工程建设等提供支撑作用。
1 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基础
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心、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地质资料管理条例》,2002)。地质资料不仅包含对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地球物质物理性质、化学组成的试验测试,还包含有地质工作者对地质现象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因此,地质资料具有客观描述和科学研究的双重属性。由于受地质工作投入强度、工作阶段、人类认识水平、测试试验精度、科技发展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地质资料中包含很多未被发现的科学信息,其中的认识和结论也难免存在错误。这些未被发现的科学信息及错误的认识和结论,蕴含有巨大的潜在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也是地质资料开发利用的基础(张兴辽等,2010)。
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是以提供方便、快捷、高效服务为目的,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对地质资料进行整理、集成、叠加、挖掘、分析,形成新的有价值的地质资料(颜世强等,2010)。
2 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方法
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可采用宣传推介、检索查询、数字化、数据库建设、集成编研、综合叠加、挖掘提取7种方法。
2.1 地质资料宣传推介
对各级地质资料馆馆藏地质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归纳、编辑,形成馆藏地质资料目录、重要地质资料介绍等,向用户宣传推介馆藏地质资料,使用户充分了解馆藏资源信息。
2.2 地质资料检索查询
开发编研系列地质资料检索查询图集或软件,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检索工具(方法)。
2.3 地质资料数字化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早期形成的地质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栅格数据或矢量数据,为计算机处理及网络服务提供支撑。
2.4 数据库建设
采集地质资料信息建设地质资料信息数据库,成果地质资料开发编研各种类型的基础地质及专题数据库。
2.5 地质资料集成编研
根据地质工作需要对特定区域、矿种、工作方法等已有的、分散零星的地质资料进行集成,将单一的、凌乱的地质资料变为多用途、多功能的复合型信息资源,编制地质工作程度图集,统计投入的实物工作量和探明资源量、分析评价地质调查工作,提供全景式的地质资料信息。通过地质资料集成编研,可极大地扩大地质资料的应用领域,提高地质资料的利用效率,使地质资料的潜在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
2.6 地质资料综合叠加
将不同专业、不同方法手段、不同时期形成的地质资料进行叠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通过多种信息资源的叠加,找出内在规律,得出新的地质认识。如将一个区域内的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自然重砂等系列地质资料进行叠加,综合分析研究,可以总结区域成矿规律,进行成矿预测。
2.7 地质资料挖掘提取
由于受地质工作时期、阶段、资金投入、工作区范围和当时的地质科技水平、主要地质人员技术水平的限制,地质资料中蕴藏有丰富的、当时未能被利用的地质信息。全面检索、系统挖掘提取这些信息,对发现新矿种、新的矿床类型及低品位矿石、难利用矿石的重新利用有重要作用(张兴辽等,2010)。
3 地质资料开发利用的产品体系
根据地质资料开发利用的方法、来源、介质、服务对象、服务方式、专业等分为7个产品系列。
3.1 按开发方法分
3.1.1 馆藏资源介绍
主要产品包括:①编制馆藏地质资料目录,公开出版发行或在特定会议上散发或提供网络服务;②特定时期地质资料介绍,如建国前形成的地质资料、外国人在中国进行地质调查形成的地质资料等;③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资料介绍,如著名地质学家形成的地质资料、具重要历史价值的地质资料、外文地质资料等。
3.1.2 地质资料检索查询工具
主要产品包括:①已开发使用的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在建的文件级目录数据库,提供网络服务;②地质资料检索图集,可按专业、资料类别分别编制,如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检索图集、区域水工环调查检索图集、区域物化遥调查检索图集等;③建立基于Web的地质资料查询平台或基于Google的地质资料查询平台等。
3.1.3 数据库产品
可建立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地质资料信息数据库、区域地质数据库、区域水工环地质数据库、海洋地质数据库、矿产资源勘查数据库、水工环勘查数据库、地球物理数据库、地球化学数据库、遥感影像数据库、专题地质数据库、资料图书数据库等,形成数据库体系。
3.1.4 数字化地质资料
地质资料经数字化处理后,形成栅格数据或矢量数据。如图文地质资料、矢量地质图、三维实物地质资料等。
3.1.5 全景式地质资料集成
特定地区、矿种、工作方法、专业的地质资料集成编研,是在收集特定区域内分散在不同馆藏机构的所有地质资料,建立完整权威的地质资料数据库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开发系列产品,主要有:①系列地质工作程度图,②统计分析该区域投入的主要实物工作量,③统计分析该区域探明的各类矿产资源/储量及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④对区内已有地质工作进行综合评述分析。通过集成编研,为地质工作部署提供支撑、为在该区域从事地质工作的人员提供全景式的地质资料,对于减少工作重复浪费及快速开展地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1.6 综合地质信息
不同专业地质信息集成,主要产品有:①重要成矿区带、行政区综合地质信息数据库、地质图、成矿规律总结、成矿预测等;②重大自然灾害区地质资料数据库、地质图、说明书;③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地质资料数据库、地质图、说明书等。
3.1.7 数据挖掘平台
开发数据挖掘平台,将文本描述中的有用数据信息或doc文档的数据表格通过算法标示出来,建立文档内部、文档之间的联系。用户可根据各自需求,提取挖掘有用信息。
3.2 按资料来源划分
3.2.1 原始地质资料编研产品
提取各种地质工作原始资料信息,建立数据库,编制各成矿区(带)系列地质工作程度图及说明书。
3.2.2 成果资料编研产品
提取各种地质工作成果信息。按成矿区(带)综合研究不同年代、不同工作成果信息,编制各主要成矿区(带)资源分布图、开发利用现状图、工作部署建议图、找矿靶区预测图等系列成果图件,建立地质工作成果数据库,编写使用说明书。
3.2.3 实物地质资料编研产品
收集整理实物地质资料,并进行三维图解采集、物理化学性质测试和试验等。建立典型矿区、层型或重要地层剖面、重要地质景观区、特定区域等的实物地质资料,编辑出版实物地质资料图集等。陈列重要岩心数据库、典型矿床标本、层型剖面实物地质资料等。以图册、数据库、实物等多种方式展示。
3.3 按产品服务对象分
3.3.1 政府及其相关部门
该类用户属管理决策型用户,需要宏观分析或统计信息,了解资源环境问题和趋势,以便进行管理决策。
3.2.2 地质工作单位(企业)、地学研究和教育的机构
该类用户属专业型用户,需要提供更为基础和详尽的地质学信息进行复杂的专业分析和数据处理,解决实际问题。
3.3.3 一般社会公众用户
多是了解性或知识普及性的个人用户。可以开发编研地质科普、地质景观、环境地质、旅游地质等产品。
3.4 按产品服务方式
3.4.1 传统人工服务
开发适应人工服务的产品体系,如印制地质工作程度图集、检索图集,提供地质资料内容摘要等。
3.4.2 现代信息服务产品
是用户借助现在发达的网络系统,利用在线信息服务交互式系统完成(或完成一部分)信息获得的方式。与传统信息服务不同,现代地质信息服务主要是通过运行在网络上的在线服务系统实现的。USGS、GSC、BGS、GA等都提供了完整的各类地学信息的目录查询检索系统,帮助用户快速便捷地检索到所需信息和数据。在地学信息服务中,专题信息大部分是空间信息。各国普遍提供各种空间查询服务系统,可按空间区域、专题属性、关键字(模糊或精确)及产品类型等实施查询。Web编图系统实现对分布在网上、存储在不同系统中的数字地图信息进行选择、提取、显示和叠加等操作,实现网上动态编图。
3.4.3 定制服务
对重大工程建设区、地质灾害区进行定制服务,如加工拟建铁路沿线的基础地质图集、地质灾害区的地质图集等。
3.5 按专业分
按专业分,地质资料开发可分为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城市地质、遥感地质、地震地质、农业地质、海洋地质、旅游地质等类地质资料。
3.6 按产品类别分
按产品类别分,地质资料开发可分为报告、摘要、指南、简介、影像、录音、图集、目录、报告、综合研究、图书、光盘等。
3.7 按产品介质分
可分为纸质、电子、实物等地质资料产品。
4 结论
(1)地质资料信息开发利用可采用宣传推介、检索查询、数字化、数据库建设、集成编研、综合叠加、挖掘提取7种方法。
(2)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可形成七大系列产品,服务于不同用户。
(3)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是探索性的工作,在开发编研中要进行广泛调研,根据用户需求调整编研方法和方向,最大限度符合或满足政府、地勘单位、社会大众的需求。
3. 编研成果分为综合性,专题性和系列性是根据什么区分的
编研成果分为综合性,专题性和系列性是根据内容结构区分的
4. 统计指标的确定
统计学意义上的统计指标,包括四项内容:指标名称、统计的时间界限和空间范围、计量单位和指标数值。它往往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类。数量指标有馆藏量、一定时间跨度范围归档资料数量等,质量指标有:差错率、归档率、上交率等。地质资料统计指标,反映的是地质资料现状中某种数量特征和质量特征。
指标的设计要求,第一,需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稳定地使用的。第二,需要的具有可比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与规律。第三,是能以数据显示。统计的目的是以数据显示地质资料工作内涵及地质资料与地质矿产工作内在的关联,以数字说话就更能增强说服力。
地质资料统计指标可以看成是一个体系。单项指标只反映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某一侧面,一系列单项指标彼此联系衔接成指标体系,能反映出地质资料管理总体情况,分析出内部、外部各种相互联系,反映出发展状况。地质资料的统计指标正常分为:机构与人员类、设备与设施类、资料馆藏类、利用与编研类四组指标。根据指标,可以检查地质资料管理执行情况。这些指标设计,原则上应该符合具有实用性和科学性要求。目前的地质资料统计,还没有设置相关经济数据及指标,可以考虑增加这类指标的设计,如设备、设施资产价值、人员平均收入、技术服务收入、编纂研究项目经费、工作费用、资料管理材料费用与人工费用等。
地质资料的统计目的,用于了解资料形成情况和管理状态,以便采取措施降低管理成本,指导提高管理效益,更好地将地质资料用于服务地质研究、矿产勘探开发及完整地保存地质矿产工作历史记录。
(一)资料日常管理中的统计指标
根据统计指标的设计要求,地质资料日常管理,涉及主要是一定期限内的“馆藏量”指标、“接收资料”量化指标、对已接收“资料整理”的量化指标。统计中通常以“档、盒、件”和排架长度“米”为数据统计单位,编目通常以“条”为单位,数据量则以KB、GB为数据统计单位。
馆藏量统计,是指馆藏资料数量统计。如全国地质资料馆将馆藏资料划分为:原本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又称复制本地质资料)和其他资料进行区分统计,以了解各类不同属性资料的数量。
原本地质资料又细分有:区域调查、固体矿产、石油地质、海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地质科研等统计栏目。它们以档、件和长度“米”为统计指标。
成果地质资料通常是企业为了利用方便进行而对成果资料进行的复制。原本地质资料统计项目详细,复制本资料统计项目略显粗线条。一般只统计总量:档、份、盒、件。成果资料借阅量大,份数少了不能满足需要,就增加复本统计制。并能根据量的多少分别安排原本资料、成果资料库房和排架。
对不是本单位产生是收集而来的资料,因为它也是馆藏的一部分,以“种、件”为统计单位。
“成果资料”上交情况已逐渐要求统计上报。上交成果资料的上报数据分为:应上交和已上交量化指标、上交率。还可细分为:国家项目、省部级项目、公司项目、分公司项目分别统计上交情况,也可分为单井资料、物探与化探资料、开发方案、储量报告、地质图上交情况等。分别设立应上交、已上交和上交率指标项;以“档、份、件”为数据单位统计数量。
汇交情况、托管情况的量化指标。这部分是指全国地质资料馆要求的相关数据统计。汇交专指应交全国地质资料馆的成果地质资料。托管资料是指地质资料的产权为国家所有,产生于地质单位或矿产企业,由国家委托相关地质资料馆进行管理和为社会提供利用的资料。以“档、份、件”为统计指标。
利用与提供服务情况。以一定时间内地质资料利用人次、件次为统计指标,通常对原本地质资料、复制本地质资料、其他资料分别统计利用的人次和件次。
(二)机构与人员管理的统计指标
资料室、资料馆以“个”为单位进行统计,用以衡量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管理队伍规模与分布。其中地质资料与其他档案实行综合管理(兼管地质资料)的馆藏单位也在统计之列。
人员编制以“正式工”和“劳动人事代理”分别统计,还可细分为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技术职称等层次进行统计。以衡量队伍老化程度、文化素质、知识结构。还可加入统计平均年收入指标,并可与单位平均收入、所在地方平均收入进行对比。
馆藏设施,通常统计馆藏建筑总面积和库房实用面积,以平方米为统计单位。
电子文本,通常统计光盘(片)磁盘(盒)的数量,这种统计方法有待改进,可增加存量“MB”或“GB”为单位更能体现其数据量。
(三)研究与立项情况统计指标
一般统计本年报中,含有地质档案资料“编研”与“立项”情况。其编研成果有:公开出版和内部参考两个统计栏目,编研成果计量单位为“种、万字”。以立项并有经费预算、订立了合同的项目为据。统计数据能体现出一个馆藏单位的地质资料管理水平、研究水平和深度。
地质单位和矿产企业中勘探开发的生产性项目和科技项目立项范围广,资料管理研究通常以争取列入科技项目争取项目经费,获得成果后还可以参加地质单位和矿产企业成果评奖。项目以“个”和经费“万元”为单位进行统计。
5. 档案编研形式有哪些
开放和谐,是疏畅档案编研通途的基本保障。档案编研的路子要想越走越宽、越走越通畅,在运作理念上务求开放和谐,走开放式社会化的编研之路。开放搞编研,编研项目成为多家的合作成果,这不是谁动了我的奶酪,而是充分利用各方优势,共同把档案编研开发这个蛋糕做大,这是档案编研理念的又一拓展。
开放搞编研,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在形式上,不是编研部门独家,而是与馆内、馆外多家合作,优势互补,实现科学合理的课题组合;二是在内容上,不仅仅限于馆藏,在依托和立足馆藏档案的同时,适度吸纳社会文化资料作为补充,以求编出更完整系统的文化产品。
开放式编研务须注意这样两个问题:其一,务必抱有开放的心态,讲求协调运作,妥善处理各方关系。其二,务必充分尊重合作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编研开发档案的目的是服务,那么,我们在合作中就要努力服务到家到位。只有这样,档案编研的路才能越走越宽
6.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开发利用的实践
田新忠马燕
(新疆地质资料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本文以“青藏高原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与服务(新疆)课题”为契机,按照国土资源部提出的“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基本思路,通过广泛收集研究区各类地质资料,开展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分析,初步探索了在新疆范围内开展地质资料二次开发利用的道路。
主题词青藏高原项目地质资料集群化实践
前言
青藏高原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与服务(新疆)课题,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五十多年来馆藏地质资料为基础,广泛收集新疆行政区域内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物化遥、水工环、地质研究等方面地质资料及相关信息,开展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分析,系统地展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域性地质调查工作和研究的现状,使用户能够直观、全面地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域性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历史、工作范围及工作程度,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并可为政府决策、社会公众和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等重点工作提供服务。该课题成果于2010年3月通过了专家验收。
1 工作进展情况
1.1 进一步完善了青藏高原地质资料数据库(新疆)
2009年5月中旬,全国地质资料馆青藏高原项目组来到乌鲁木齐进行了调研,提出在信息数据库建设中要对资料中的有关资源量、开发勘查程度、物化探异常数量、实物工作量等指标进行系统的统计和分析。新疆项目组按照要求初步完成工作区内全部882种地质资料的相关信息录入工作,完善和充实2008年形成的信息数据库。
1.2 在地质资料催交汇交工作前提下继续加强对各种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
根据2008年收集的各类专项资金项目目录中属于工作区域内的项目,收集整理了部分资料,同时对有关单位进行了地质成果资料催交。2009年8月底,国土资源部储量司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地质资料专项检查工作,新疆地质资料馆按照部提供的各种类型项目工作目录进行了汇交自查工作,对应汇交未汇交的地质资料进行了整理统计,由厅储量处下发催交通知书组织汇交。在这些资料中也有属于专项工作区域内的,汇交后将有关成果补充进2008年形成的信息数据库中。
1.3 编制了“青藏高原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与服务项目”所属的新疆西昆仑地区相关成果检索图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资料馆参与的“青藏高原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与服务项目”,初步完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昆仑地区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目录检索图册》和《新疆西昆仑主要金属矿产勘查成果信息检索图册》等成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昆仑地区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目录检索图册》(以下简称《图册》)直观地揭示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昆仑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成果现状,为“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专项中进一步规划和部署新一轮基础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及项目设置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同时也为引导社会各领域充分利用地质资料,发挥地质资料应有的作用与价值提供翔实的信息资源。该《图册》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形、地貌、水系为底图,分别套合了1:100万、1:50万、1:25万、1:20万、1:5万标准图幅接合表,依据截止于2008年12月底馆藏的区调、水文、矿产、物探、化探、遥感等专业地质调查成果资料为基础,按色区覆盖来区分已完成的成果调查报告的工作范围和图幅,同时在每个已完成的图幅或工作范围内标注了图幅名称、图幅编号、成果报告资料档号及该报告工作的年代,并按不同比例尺,分各专业地质调查情况分别建立了目录检索图及目录检索表。该检索图册图、表相互对照,具有清晰直观、检索方便的特点。
《新疆西昆仑主要金属矿产勘查成果信息检索图册》的编制是以五十多年来新疆西昆仑地区主要金属矿产的勘查、成果地质资料为基础,采用新疆西昆仑地区地形、地质图形空间分布查询为主线,全面系统地对新疆西昆仑地区主要金属矿产类别即①黑色金属矿产(铁、铬)小计17处(大型1处,中型1处,小型15处),②有色金属矿产(铜、铅、锌、钨、钼、铍)小计90处(小型46处,44处矿点或矿化点),③贵金属矿产(岩金、砂金)小计9处(小型8处,1处矿点)三大类矿产的勘查成果信息,在进一步分类、统计、采集、整理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截至2008年年底,新疆西昆仑地区共搜集整理了矿床、矿点、矿化点的地质矿产成果信息约116条,其目的是为新疆西昆仑地区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管理及开展商业性地勘工作提供全面翔实的成果信息查询服务。
1.4 开展了《新疆西昆仑成矿带铜矿地质资料开发编研报告》及有关图件的编研工作
《新疆西昆仑成矿带铜矿资源勘查开发资料成果开发编研报告》是“青藏高原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与服务(新疆)”课题组承担的2009年度工作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旨在全面收集西昆仑昆仑成矿带铜矿资源勘查开发成果资料,实现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利用。
课题组对本区域铜矿地、物、化、遥等方面各种方法、手段、各工作阶段地质资料进行了系统收集。在全国地质资料馆和总课题组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对以往资料的综合整理、分析、研究,汇总了研究区内铜矿资源调查评价项目的新资料,汇编西昆仑地区铜矿带基础地质和矿产勘查成果数据图册。该报告对本区铜矿成矿地质背景、主要成矿类型和典型矿床、区域成矿规律、成矿远景区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进一步明确了区内铜矿资源的主要成因类型、铜矿点富集区域和今后在此区域内开展铜矿工作的方向、方法、手段。
1.5 铜矿资源潜力评价
在成矿规律研究综合分析各类铜矿化信息的基础上,对区内铜矿资源潜力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提出了进一步工作建议。对西昆仑地区总体铜矿成矿潜力进行了评价,建议今后加大对西昆北成矿带铜矿资源的工作力度,特别是西昆仑的西部地区。
2 成果的应用
2.1 为政府(国家和地方)、矿山企业、社会大众、科学研究提供决策依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青藏高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科学合理开发青藏高原的各种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必须综合集成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矿产、环境、工程、水文、地貌等多种地质成果信息,研究矿产开发与环境承载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为青藏高原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大工程实施、环境保护、地质灾害减灾避灾、农牧业等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2.2 为成矿区整合矿权,整装勘查提供有利支撑
地质资料开发利用能够掌握区域内的矿业权设置情况、矿产资源分布情况、各类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地质资料情况,可以为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整装勘查、矿业权合理规划部署提供依据。
2.3 为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利用已有的地质资料,强化资料开发和成果综合集成,创新成果表达方式,提高服务水平,能够为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评价部署、矿产资源潜力预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还能够促进青藏高原专项实施所得地质资料的开发与服务,及时转化取得成果,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这也是青藏高原实施目的的实现方式之一。
2.4 为开展好下一步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和矿产事业的不断发展,地质资料将越来越体现出其价值所在。如何做好各项服务,开展好相关工作是地质资料管理人员的重任所在。课题的开展为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与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也为地质资料集群化、产业化工作的开展积累了经验。
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两年的工作,初步摸清了新疆行政区内青藏高原地质资料家底,对部分地质资料建立了目录数据库。通过对资料的综合分析整理,在青藏高原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与服务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开展了专题(项)研究工作。但由于青藏高原地质资料保管单位多且分散、工作内容繁杂、资料开发利用工作探索性强等特点,加上工作时间短、资料开发利用人员经验不足等因素,青藏高原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与服务工作尚存在以下问题:
(1)多年来,新疆在青藏高原开展了大量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形成的地质资料分散保管在新疆地质资料馆、有关科研院所和勘查单位等不同部门,一直没有全面汇交,没有实现统一管理,不能实现共享,影响了地质资料为青藏高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因此,迫切需要将分散的青藏高原地质资料汇总保管,形成公开的权威的地质资料数据库,利用这些资料开展综合集成开发,为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矿产资源潜力预测提供支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2)现有地质资料分散、成果表达形式落后、成果资料集群程度低,服务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及产业化方向的发展。当前,应利用已有的地质资料,强化资料开发和成果综合集成,创新成果表达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及时转化取得成果。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地质资料支撑。
(3)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专题研究工作深度、全面性不足。因为时间较为仓促,现有人员水平有限,在2009年开展西昆仑区域铜矿专题编研工作时没有对工作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不断形成了新的思路,需要在2010年的工作中继续完善和实施。同时,由于部分资料汇交不全,使专题图存在空白区,需要继续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补充和完善。
3.2 工作建议
3.2.1 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与服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应长期开展下去
通过这项研究工作,我们发现应该做和可以做的工作还很多。这种以全国地质资料馆牵头、各省共同参与合作的方式应该不断进行下去,发挥各自优势,形成系列成果,才能充分体现研究价值。
3.2.2 继续加强课题承担单位的沟通和交流,将课题形成的成果放在网上,实现成果、数据共享
近几年全国地质资料馆多次组织召开了课题专项会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以后应继续加强课题承担单位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国地质资料馆继续加强对项目承担单位的指导,使这项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同时,应将课题形成的各种成果放在网上,方便大家浏览的使用,实现数据共享。
3.2.3 加强成果资料的汇交力度
由于部分资料汇交不即时,使“新疆西昆仑成矿带铜矿资源勘查开发资料成果开发编研报告”专题图存在空白区,需要继续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补充和完善。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要求,应从加强地质资料汇交工作的管理监督、落实地质资料汇交人责任、规范汇交程序抓好地质资料的补交、严格查处违反汇交规定的行为等几个方面入手,加强成果资料的汇交力度,以便于有效提高地质资料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7. 成果的形式是什么意思
成果的形式是指通过对某一领域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探讨而获得的成果,形式可以是文字形式的、也可以是产品、形式类别不拘一格。课题成果是来自于团队实践思考的结果,具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实践价值,能对某一领域的发展起到指导性和推动性的作用。
成果形式可以分为书面式和产品式两大类。书面形式例如著作、论文、研究报告;产品形式例如可供参观的产品、已具规模的生产经营活动。
(7)数据式编研成果是以扩展阅读:
产品特色,是指产品基本功能之外的附加功能。它是与竞争者产品区别的有效方法,也是市场竞争的有利武器。企业可根据目标用户的需要来设计产品的特色。如丰田公司总是通过增加一些功能,以此提高价格,并获得经营上的成功。
企业的营销者一定要了解用户对各种特色的感受,然后研究各种特色的成本,这样企业就可以对各种特色的利润大小作到心中有数,并在营销管理活动中,优先增加那些利润多的特色,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产品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是竞争力的源泉。优良的质量对企业赢得信誉、树立形象、满足需要、占领市场和增加收益,都具有决定性意义。对质量的理解不仅包括产品本身质量,还包括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是一个全面质量的概念。
书面形式,是指以文字表现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订立合同的合同形式。合同书以及任何记载当事人要约、承诺和权利义务内容的文件,都是合同的书面形式的具体表现。
8. 4.01840184...的小数点后前120位数字的总和是
小数点后面前,120位数字的总和是多少?那小数点前,120位的总和,那首先认识个循环数,根据这个循环数,应该乘以120
9. 地质资料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思考
戈宝瑜朱玉华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210016)
摘要本文就如何深层次地开发地质资料,尽快将其转化为社会的共享资源,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问题展开了论述。针对如何对传统的纸质资料进行二次开发及如何加强地质资料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进行了阐述,分别提出自己的设想及解决的方案,其目的是使各单位所保存的地质资料能够在新时期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地质资料开发利用社会服务
成果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者在野外和室内地质工作中对地质现象和试验研究的总结,是国土资源的信息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地质资料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地质资料的积累和提供利用,对减少地质工作的投资风险和重复投入、促进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对地球科学的认识水平、降低和预防地质灾害、节省工程投资等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地质资料是我国极其珍贵的信息资源之一,对其有步骤、分层次开发利用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各方面已得到大家共识。但由于各种原因,真正实施资源共享却仅局限在专业部门、专业人员的特定范围内。因此如何深层次地开发地质成果资料,尽快将其转化为社会的共享资源,扩展价值利用效果是我们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地质资料管理采用国家、省(大区地调中心)、基层三级管理体系。全国地质资料馆和各省(大区地调中心)保管着汇交的成果地质资料,基层地质资料室主要保管着原始、实物和部分成果地质资料。长期以来我国地质资料现代化管理程度普遍较低,大多采用纸介质进行保管,各项工作基本上都是原始的手工操作。近年来加强了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档的汇交,也积累了大量的电子化地质资料,为成果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化尝试提供了便利条件。本文针对传统的纸质资料和电子文档资料,分别提出自己的设想。
1 纸质成果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
地质成果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工作是依据社会需求对所保存的地质科技档案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加工,提取其中有价值部分方便读者查找的一项工作。其工作可以从两方面开展。
1.1 依据地质学科和社会需求对分散的地质资料进行整合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成立近50年,几代人的辛勤工作留下了海量的成果地质资料,不同时期的资料具有不同的特点,可惜大部分都保存在档案库里,很少有人查询,没有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对资料的二次开发工作就是将老资料进行系统归纳整理以方便人们查找,并在新时期的工作中发挥作用。
一般情况下,应对地质工作的特点和专业分专题进行研究。例如可以按地质专业划分基础地质、区域地质、矿床地质、矿产勘查、水工环地质等学科划分专题,还可以依据国民经济建设的需求作细的划分,例如根据矿保工程的需要,专门设置铁、铜和金等专门选题。开展地质资料的编研工作是地质资料部门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的有效途径。要发挥编研成果信息占有量大、覆盖面广、成果表达方式通俗易懂、客观的优势,利用网络等媒体发布成果信息指南,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拓展地质科技成果的服务范围,提高地质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只有如此地质科技成果资料编研工作才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根据社会需求设立相应的课题,不但能增加成果利用价值,同时也能使资料的二次开发研究工作能健康有序的发展,经费也能有效地得到保障。
1.2 培养一支专业队伍
地质科技档案资料的二次开发研究工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涉及领域广,又具有科学研究性质的工作。从事地质资料二次开发研究和管理的人员要求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既要有丰富的地质工作经验,又要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就要求队伍专业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合理。①人员组成应该是新老搭配,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②在人才培养上,应该有中长期的计划,提供有关人员一定的学习、培训机会,以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③要充分发挥熟悉原工作地区和专业、已经退休的老地质科技人员的作用。
2 加强地质资料管理的现代化建设
成果地质资料管理的落后已成为制约地质成果社会化应用的瓶颈。成果地质资料网络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1 网络化的优越性
2.1.1 检索方便快捷
网络技术不仅能提供多媒体演示和按需查找功能,而且能以超文本方式与其他相关资料链接起来,如“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提交单位”、“参考文献”、“地区”等。网络传播可采用超文本和超链接方式,数字化技术可以把文字、图像合成一体。快捷的检索使读者只需用鼠标点击就能看到更多、更详尽的信息,节约了利用资料人员查找原文献的时间。
2.1.2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因特网的传播可以让信息在瞬时到达网络世界的任何角落。无国界的网络,实现了跨地区交叉浏览,读者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查找需要的信息,不但方便、快捷,而且节省了差旅费用。
2.1.3 信息得到更充分利用
网络传播可以达到即时汇交即时公布的要求。项目立项时不但可以丰富资料,项目的针对性更明确,而且避免不必要的低水平重复。项目评审时通过检索大大降低重复立项的现象,在同一地点不同部门都上钻机勘探的闹剧将不再重演。项目实施时通过资料检索也可节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不但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而且可以采用合适的数据,使得科研结论的主观性下降,客观性增加。
2.2 需解决的问题
2.2.1 传统观念的束缚
地质资料社会资源共享已成为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地质成果转化和社会化服务的必由之路和“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在内的欧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走在前面。我国由于经历了长期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封闭的管理体制导致地质资料的利用有浓厚的专属性,地质资料所属部门享有专用权,地质资料基本上都是自产自用。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和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投资环境信息服务系统。严格执行地质资料汇交制度,开展地质资料专项清理,推进地质资料的研究开发,充分发挥现有地质资料的作用,避免工作重复和资料浪费。全面公开地质资料目录,推进地质资料档案依法及时向社会提供地质信息服务。认清形势,加强学习,尽快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已是共识,否则将会被社会所淘汰。
2.2.2 资料汇交规范化
《关于开展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工作的通知》、《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要求》的发布,推动了成果地质资料的规范化、标准化,为成果资料的网络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地质成果资料提交人员对规范化、标准化认识不足,执行不严,将会影响成果地质资料上网后的浏览和检索。二是接收单位验收马虎,做好人。三是对《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要求》宣传不到位,对有关人员的培训不足。
2.2.3 成果地质资料研发不够
一些地质资料,特别是地质图为了容纳更多的信息都用许多符号表示,这样不但非地质专业人员看不懂,即使从事地质专业的人也要费很大的精力。很多有用的数据信息散布在各种报告全文中,检索和查询困难则难以得到有效的利用。如果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发展中心能组织各大区地调中心将地质图解译成一套分别适合于农业部门、水利部门、城建部门、环境保护部门、中小学教育部门等的图件将会极大的提高成果地质资料的利用。将分散在各种报告中的数据分门别类进行归纳也将促进成果地质资料的社会化利用。
2.2.4 计算机和网络技能培训不足
目前虽然国土资源系统的资料管理部门大多硬件环境建设比较好,如配备有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等,但许多单位虽然硬件实现了现代化,软件建设却相对滞后,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没能真正发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高效能。尤其是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不足,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方面的技能培训,有的虽然组织了培训,但缺乏深度和连续性。
2.2.5 资料保密性问题
由于地质资料中包含了受保护或涉及国家安全的情报信息,因此要处理好开发与保密的关系,并突破共享限制,尽可能追求最大的地质信息输出。根据形势的发展,有关部门应对保密条例实时更新,促进地质资料网络化健康发展。
3 小结
以上是对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设想,其目的是抛砖引玉。我们相信,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鼓舞下,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领导下,各单位所保存的地质资料一定能够在新时期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0. ( )是以成果为中心设计的部门结构模式。
【答案来】D
【答案解析】以成果为自中心设计的部门组合方式包括事业部制、超事业部制和模拟分权制等模式。直线职能制是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设计的部门组合方式。网络型组织和多维立体组织是以关系为中心设计的部门组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