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政府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的举措有哪些
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制度
第1条 目的
为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激发科研潜能,根据公司技术中心的工作实际,制定本公司技术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制度。
② 下列对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描述不正确的是
摘要 激励理论包含有丰富的内容,无法通过三言两语解释清楚其中的内涵,因此,本研究不去探讨纯粹的、一般意义上的激励理论,而是有选择性地说明该理论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应用,揭示和描述激励机制与科技成果转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形式。
③ 为什么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实施与激励奖励制度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省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有关规定。为使企业发展更具有生机和活力,用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公司的品牌优势,并使科技创新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以实现公司的发展目标。
④ 基于激励理论的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现状
激励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凡是能够对科技成果转化起积极作用的政策法规都具有激励的作用,但纵观国内学者的观点,基于激励理论提出的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利益分配机制,有效激励科研人员
郭莉(2010)等学者均承认利益分配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前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利益分配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
蒋文、谢清(2010)指出由于一些科研机构担心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会影响到教学、流失国有资产,因此在制定分配政策时,主要强调本单位的利益而忽略了科研人员的劳动,影响了科研人员从事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建议在平衡好科研机构和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体现科研与推广人员的劳动与贡献。如: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将技术成果的应用价值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效益进行量化并在科研人员的年终考核、职称评定、晋级等方面予以体现;或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各个环节根据科研人员和推广人员的贡献,制定相应的优惠和奖励政策;亦可鼓励科研人员利用闲暇时间从事研发、创办科技企业、到企业兼职等。
李艳军等人(1996)认为科研机构内部对成果转化利益的分配没有体现向个人倾斜的原则,不足以弥补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机会成本,建议把科技成果转化、开发的绩效纳入学校各种奖励、住房分配、职称评定的条件范围;调整科研机构内部对成果开发利益的分配比例,科研院所应适当减少提留比例并将部分提留返还课题组,一方面可以保证成果直接研制推广者的获利水平,另一方面也为成果继续研究和开发提供经费来源;探索出一套以利益分配关系为核心的科研机构附属企业的最佳管理模式,促进其快速发展。
冯振珉、胡元清(2006)认为目前政府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利益分配政策和法律比较滞后,科研机构也很少将科技成果转化直接与利益分配挂钩,影响了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建议科研机构可以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政策,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各种开放、优惠政策。如:尽量提高科研工作者及科技成果转化参与者的利益比例;拥有科技成果或具有从事科技咨询资格的科研人员可以在一定年限内带薪离岗创办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学科性公司、科技咨询公司等;有能力的科研人员可以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同时去科技成果转化的单位兼职;把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益与科研人员及科技管理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等挂钩,科研人员和教师的课题结余经费可以作为他们创办科技型企业、投资其他科技成果转化公司的资金等,以扩大自主支配权限。
从以上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把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益与科研人员的年终考核、职称评定、晋级等挂钩。②尽量提高科研工作者及科技成果转化参与者的利益比例。③鼓励拥有科技成果的科研人员可以在一定年限内带薪离岗创办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学科性公司。④鼓励有能力的科研人员可以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同时去科技成果转化的单位兼职等。
(二)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对于人才的激励方式,国内学者的意见普遍一致,就是要综合采用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式。
曹明亮(2011)认为科学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体现出了参与科技转化工作人员的成效,他们的付出不仅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还应给予一定奖励。如果仅侧重精神奖励而缺乏物质激励,会使科技成果转化失去原动力,建议设立专门的科研奖励基金,对科研活动尽可能地提供相关的物质保障。范道胜(1997)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认为国家设立科技成果推广奖,各部委、省市设立相应的推广类奖,可以引导全社会注重和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科技成果推广奖应主要奖励直接从事成果推广应用、开发转化的人员。同时,将获得科技成果推广奖的数量等级和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作为对科研院所进行评估以及下一轮科研立项的主要依据,特别是要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工程中心挂钩。
杨兰蓉等人(2006)认为在获奖项目成果推广应用中,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的不完善。提出将科研院所和高校中的科技人才分为研发人才和推广人才,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激励体系。对于研发人才,实行“基本收入+风险收入”的激励管理模式,让他们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的部分,保障研发人才的利益,激发他们对市场需求的关注;对于推广人才,则采取“基本收入+提成+职务消费”的激励管理模式,来提高推广人才的工作热情。
万华(2003)则从具体的激励方式出发,指出为使科技成果得以产业化,可以对科技创新人才采取两种激励方式:一种是产权激励,就是以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作为系统对其内在的创新人才就其能力和贡献大小进行量化,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发挥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成果孵化工作。另一种是期权激励,根据未来实际工作的贡献大小,给予科技创新人才期权(或虚拟期权)激励,以更好地吸纳和留住优秀人才,减少优秀人才的跳槽。
(三)健全技术市场,为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搭建良好的平台
根据激励理论,市场力量是科技成果产生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动力源泉(肖龙阶,陈爱江,2007),但是市场激励又依赖于技术市场的良性运行。因此,针对如何健全技术市场,学者们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赵正洲、李玮(2012)认为我国的技术市场发育很不成熟,使得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供给与需求的传输渠道没有建立或健全。要按照“科学、高效、开放、共享”的原则,建立和健全全国或区域技术市场信息交流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与技术信息的及时、准确、高效流通。要按照独立法人的属性、条件和程序,建立和健全全国或区域技术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强化技术市场中介服务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游文明等人(2004)则从产学研合作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或学研机构可以通过科技成果孵化器、企业技术(科研)中心、校办科技产业、院所办科技产业或者以产权为纽带合作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等方式,在组建企业内部建立一个技术市场,促使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围绕全部各方有效需求进行整合,降低科技成果的交易成本。
(四)创新管理制度,为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保障
由于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是有限的,需要借助政府行为来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以保护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利他”动机。关于如何为成果转化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主要有下列看法。
观点一:建立和健全有利于成果转化的评价考核体系。何先美等人(2010)认为我国的科技评价体制存在偏差,承担国家重大计划、获国家奖、SCI论文等是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这使从事应用研究的教师常处于不利地位,极大地影响了优秀的科研人员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建议对不同性质的教师实行分类指导: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考核其论文发表及引用情况;从事技术研究开发的教师,重点考核其承担课题及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情况,并在成果产业化后的利益分配上向教师倾斜。
观点二:制定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财政激励政策。刘强等人(1998)认为目前在成果转化中存在一个普遍性问题是企业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不愿过早参与成果的孵化,唯恐投入失败。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有效地制定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财政激励政策,如:对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投入实施优惠利率,对实行产业化后的高新技术产品减免、返退税收等。
观点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郭莉(2010)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是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胜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科研工作者知识产权意识普遍较淡薄。因此,应该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培训和宣传,提高领导、管理层以及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同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格执行《专利法》,保护企业和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陈俊(2005)也指出,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特别是专利保护所达到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需要检视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之不足,对职务发明成果原始权利人的归属、专利申请人的资格、科技转化收益、受奖励权、技术入股等问题,对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商业秘密的保护,做出立法完善。
观点四:推动产学研合作。周玉玲(2007)认为我国政府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鼓励大学和企业合作。政府要加强组织管理职能,在高校与企业之间搭桥铺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起以“政府支持、依托大学、市场机制、企业运作”的运行机制,把政府、企业、高校紧密而有效地联系在一起,有力地促进官、产、学、研的互动链接。
⑤ 激励理论与科技成果转化
激励理论包含有丰富的内容,无法通过三言两语解释清楚其中的内涵,因此,本研究不去探讨纯粹的、一般意义上的激励理论,而是有选择性地说明该理论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应用,揭示和描述激励机制与科技成果转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形式。
(一)激励的动机与科技成果转化
按照激励理论的观点,激励机制是组织者为了使组织成员的行为与其目标相容,并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潜能而执行的一种制度框架。它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组织行为规范和根据组织成员生存与发展需求、价值观等而设计的奖惩制度来运转。激励是组织对其成员而言的。据西方经济学对人的经济行为的基本假设,组织成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动机是自利,因此,自利准则也就成为激励的支撑点。
通常认为,自利的直接目标是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而自我利益中第一优先考虑的是金钱利益和物质利益,这一动机被称为组织成员的享乐主义动机。但是,除此之外,创新过程中自利的表现形式还具有社会、文化和科技成果转化参与者个性方面的烙痕。比如,对于一些企业家来说,当其成功以后,一般就不再只是热衷于金钱所带来的享受,特别是物质方面的享受,这些人的行为或其他活动的动机可分为3种类型。第一类,存在一种梦想和意志,希望通过商业或工业上的成功获得社会名望。第二类,存在有政府的意志和战斗的冲动。第三类,以创造和冒险为乐趣。经济学家熊彼特把这3类动机归类为非享乐主义,与享乐主义类型的动机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我国学者张静波、齐建国认为非享乐主义的动机还有第四类,即作为组织成员,甚至是作为一个人应该对人类负有责任,具有一种使命,为了让人类或自己的组织能够生活得更好,自己应该为改变现状作出贡献。对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来说,就常具备这一类动机,他们的喜悦不是为了物质方面的享受,而是来源于尽到了责任,是对自己精神寄托或说是价值实现感到欣慰。但是这种动机的长期保持是有条件的,就是这些人的生活和进行技术创新及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需要得以保障。否则,他们努力换来的成果就不符合他们最初的设想——给组织的全体成员带来好处,这种动机便会消失。因此,这就要求组织,大到国家,小到企业,为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员提供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以保持他们这种“利他”主义动机。
(二)激励的类型与科技成果转化
激励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人的自利为激励物的物质型激励,另一类是以人的精神动机为激励物的精神型激励。在现实中,纯粹的物质型激励或纯粹的精神型激励是不存在的,总是以混合的形式出现。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物质型激励总是居于主导地位。原因在于:首先,精神需要通常是建立在作为自然人的生理和生存上的物质需要已经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相关人员只有在物质生活条件允许其不首先考虑物质需要的情况下,才会去追求精神上的需要。其次,社会环境决定了一般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物质财富的多少往往成为衡量成功的尺度,即使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已经得到满足,还是会有拥有更多财富的榜样可攀比,自然会产生高一层次的物质需要。再次,对于具有非享乐主义动机的科技成果转化人员来讲,在精神型激励涵盖的范围内,他们关心的焦点在于如何创新及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因而对他们最佳的激励莫过于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而这样的激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组织创新和进行创新投入的同时就已经完成了。这样一来,就多多少少地掩盖了物质型激励的重要性,同时更加突出了精神型激励的存在(张静波,齐建国,1995)。但是,物质型激励占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精神型激励就不存在了,相反,恰恰说明它总是伴随着物质型激励发挥着作用,其激励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精神型激励应该是通过观察社会环境,了解组织成员的需求后得出的理性选择。因此,我们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不应只强调物质型激励和精神型激励的某一方面,而是要让两类激励共同发挥作用。
(三)激励机制与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在三个方面的直接参与和协调下实现的:市场、企业和国家。企业或其他具有企业性质的机构是激励的接受者,它所受到的激励来自于市场和国家——激励的发出者。
1.市场激励与科技成果转化
市场分为竞争和垄断两种情形,竞争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最重要激励。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动是来自市场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动力之一。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是对企业利润最直接的威胁,要使企业的利润不受影响,只能节约这种要素的价格,或随要素价格上升的同时提高产品价格,但是价格的上升对应的是需求的下降,还是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威胁。因此,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必然会刺激企业对应用新技术的需求,以更经济的使用某一变得昂贵的生产要素。其次,追求企业的独特性也是来自市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动力之一。“如果一种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能够导致更低的成本或别具一格,并具有能够防止被其他企业模仿,它就可以增强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企业总希望采用一些手段让自己区别于其他企业,改变销售的渠道,扩大市场的销售范围,只要能使自己别具一格,就可能成为技术创新的对象。
可见,市场激励是从市场角度,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来激励企业应用新技术从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由于市场机制是企业一切活动的检验标准和评价指标,因此,让市场的竞争机制来体现风险与收益的关系,这样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也是一种内在的推动(周序红,肖丕楚,2003)。
2.政府激励与科技成果转化
政府作为国家的代表,担负着加快国家整体技术创新的使命,它总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政策、法律、法规来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方向。政府的干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间接干预为主,这种影响力所产生的激励作用表现在两个方向:一为正向激励,即实行鼓励性的政策加以促进,如:科技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和部分与之重叠的产业政策。二为逆向激励,主要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用以进行技术管制,把技术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限定在某个限度下。政府的政策选择总是指向最能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领域,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就成为政策倾斜、大力推进的重点。实际上,企业的规模也与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一定的关系。小企业结构简单,创新的效益、企业的前途与每个创新者的个人利益直接挂钩,激励作用就明显。由于规模小,小企业对市场信息变化的反应更为灵敏,同时能够更容易地接受新技术而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因此,国家应该重视对中小企业采取各种方式给予支持,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作出贡献(张静波,齐建国,1995)。
可以看出,政府激励是从外在的制度建设、政府行为角度出发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由于科技成果自身的特点,可能产生创新的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性,因此,有必要通过一种制度的保证,防止技术的外溢性,保证创新者的利益。
⑥ 国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总结
国外科技成果转化通常涉及4 大机制,即投入机制、合作机制、市场机制和专保障机制。这4个机制在实属际运行过程中并不是独立进行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图4-3)。
首先,投入机制是合作机制、市场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前提,没有投入机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投入,其他3种机制就无法维持最基本的运转。反过来,其他3种机制的良性运转又对投入方式、投入方向、投入主体及投入结构等状况给予反馈,保证了投入机制的支持作用。其次,市场机制贯穿于整个科技成果转化过程,通过传递信息、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为合作机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且通过合作机制的反馈信息,不断地完善自身建设。最后,保障机制通过政策法律的完善、基础条件的建设,为其他3个机制提供有力的保障,使得合作和服务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的目标顺利展开,反过来其他3个机制对于保障机制的反馈能够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有悖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些政策和做法。
总之,4种机制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闭合的路线,为我国改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图4-3 4 种机制间的相互关系
⑦ 如何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
《实施意见》提出“健全完善技术入股、股权期权激励、分红奖励等激励政策,允许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的科研人员、高技能人才参与技术入股”。这是对去年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激励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意见》有关激励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周昊表示,正在重新制定的《黑龙江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将运用国家实行科技成果管理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全面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管理,调动单位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和国有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所获得的收入全部留归本单位,在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后,主要用于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等相关工作。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后,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对完成、转化该项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可规定或与科技人员约定奖励和报酬的方式、数额和时限。周昊说,一方面,对科技成果转化收入的用途作了规定,另一方面,兼顾单位的自主性,促使单位合理利用留归本单位的转化收入,服务于科研开发及成果转化工作。
周昊说,关于高校、科研院所领导人员科技成果转化取酬,将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约定优先”的原则,维护单位和科技人员双方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的合法权益。比如,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的正职领导是科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或对科技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可获得现金奖励;以科研工作为主的副职可以获得现金奖励或股权激励;其他以科研工作为主的管理人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审批后,可在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兼职,获得一定的现金奖励或股权激励。
《实施意见》明确“继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改革,实行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职务成果知识产权由所在单位和发明人共有”。周昊认为,“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核心内容是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由职务发明人和单位共同所有。具体实现路径有两个:既有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分割确权以及新知识产权的共同申请。周昊说,根据国家及我省有关政策,我省应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科技成果转化实体。省政府计划要调整现有行业和地方的科研机构,充实企业研发力量,要与驻省央企、中直研究开发机构探索二级、三级单位的多元股权合作机制。深化以生产经营活动为主的研究开发机构市场化改革,做好研究开发机构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鼓励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鼓励并支持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将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以及科技成果等无形资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入股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实体。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建设15个省级中试中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所谓中试,就是将科研成果先小规模的进行实验性生产,成熟以后再到工厂生产线实现大规模生产。任何一项科研成果的转化,中试是必经阶段。时泽远说,要注重做好“抓两头带中间”。抓两头:就是一头抓成果研发培育,另一头抓成果产业化,在这两个方面我省一直支持力度较大。带中间:即是抓中试中心建设,这方面的支持还要加大力度。所以,为进一步提升我省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快科技成果的培育、转化和产业化,将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省级中试中心。具体将通过有效整合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和仪器设备的科技资源,建设省重点实验室,以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利用先进的科研装备,突破重大科技关键技术瓶颈。将依托科技型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接和熟化大学和院所的科技成果,对科研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为企业规模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工艺、技术装备和技术标准,不断推出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系列新产品,实现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将以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以院士及其团队为核心,包括院士助手和学生,联合搭建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研究行业和企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问题,为产业整体技术的提升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⑧ 建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新机制
就目前而言,国土资源行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处于分散、自发的状态,科技人员对成果转化尚未形成重视,缺乏政策法规来保证科技成果转化的顺利进行。因此,建议主管部门通过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办法”,对项目立项、经费核算与筹集等进行规范,并从激励科技人员参加成果转化过程出发,将知识产权的归属、科研人员的收益分配等问题进行明确,制定可操作的方案,同时还需明确对高校、科研院所向企业转移科技成果给予奖励,调动其参加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其次,成立多层次、功能明确的成果转化管理机构,形成自上而下的运行机制,推动有计划、有目的的大规模成果转化与推广。国土资源部、省(市)国土资源厅、重点科研院所、实力雄厚的大学、各类重点实验室分别设立技术转化办公室或办事处,负责对科技成果的管理,每年制定成果转化计划,承担科技成果转化的跟踪研究。同时,这些办公室应建立成果转化信息网,发布科技机构的技术转化与合作项目,将研究成果迅速推向企业;负责科技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提供技术咨询,进行信息交流,将实验室研究成果与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相连,同时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需求反馈到相关的实验室,建立科技成果信息沟通的桥梁。通过这样的沟通,将科技成果与市场更好地结合,从而加速国家资助的研究成果向国民经济渗透。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可以由上级单位解决经费,同时,管理人员收入要与其绩效挂钩。
第三,建立成果转化专项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模式,加强对有限的经费进行有效的分配,集中在政府政策和战略确定的、具有前景的项目和领域,使有限的财力得到最大效力的发挥。同时注重对科技成果转化做得好的高校适当地给予经费支持;对于企业来说,政府可以通过无偿资助的形式支持企业进行小试和中试,效果好的可以引入社会资金。这样,通过专项资金的引导,吸引撬动社会资金进行介入,以期实现规模化的成果应用。
⑨ 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享受的奖励形式有哪些
这个得根抄据各个地区的政策袭而表现形式不同,最典型的就是现金奖励,按科技成果转化总费用的百分比给予科技人员或者企业现金奖励,根据试行的新政策,奖励比例最低仍为20%,但以单位和个人之间的约定优先。比较“推荐”的比例达到65%至70%,即三分之二左右,而在一些地方最高比例已达99%。想要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科易网是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