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的科研成果
学院一直面向林业建设主战场,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全方位承担有关重大林业技术攻关、基础理论研究、科技推广和服务等项目。在治沙防护林体系的建立、提高干旱阳坡造林效果、主要树种种子质量和种子发芽促进、黄土高原坡地农林复合经营系统高产高效生物机制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❷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的科技成果
姓 名 成果名称 授奖或鉴定单位 奖励等级
鉴定结论 黄义德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研究 省教学成果奖(1) 二等奖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研究 校教学成果奖(1) 一等奖 黄正来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研究 省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研究 校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姚大年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
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安徽省教学成果
二等奖
(第4完成人) 二等奖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
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第4完成人) 一等奖 周可金 硒肥对油菜生长发育影响及富硒技术研究(第1) 合肥市政府 科技进步奖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研究(第2) 安徽省教育厅 省教学成果
二等奖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研究(第2) 安徽农业大学 校教学成果
一等奖
❸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学术成果
建立“农产品安全” 省级重点实验室和“逆境与植物营养”校级重点实验室各一个,为资环学院的学科发展开创美好前景。
资源与环境学院坚持以科研促学科发展,近年来科研工作取得新进展,科研立项呈良好态势,充分显示了学院的科技实力。在申报科研课题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发挥引进人才的学科优势,着力做好前期调研论证,提高了课题的命中率。学院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攀登计划和国际合作项目等科研课题,累计争取科研经费达1500余万元,全院在各类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SCI检索30余篇,公开出版统编教材、学术专著20余部,科研成果 10 项,专利 5 项,各类奖 15 项。 成果名称鉴定单位 西洋参优质高产生态环境及配套技术的研究 安徽省科技厅 7种农药单残留检测方法标准 农业部鉴定 16项农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 农业部鉴定 新型肥料与农化服务系统的研究 安徽省科技厅 新型加S尿素(US)施用效应研究 安徽省科技厅 农业中硫及硫肥推广应用研究 安徽省科技厅 新型加硫尿素产品开发及应用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 抗旱复合肥及其应用研究 安徽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安徽省科技厅 项目名称 获得奖励 主要放心瓜菜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开发 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棉铃虫发生规律、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研究 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新型肥料与农化服务系统研究 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农业中硫及硫肥推广应用研究 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安徽省土壤养分和肥料信息系统研究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奖 三等奖 教材名称 主编 出版社 土地资源学 马友华 中国农业出版社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 马友华 中国农业出版社 农药残留分析 汤锋 中国农业出版社 森林与气候 宛志沪 安徽科技出版社 农药残留分析 岳永德 中国农业出版社 农药残留研究进展 岳永德 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 张自立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土壤肥料学 何方 中国农业出版社 农业气象学 郁家成 中国农业出版社 环境保护学 岳永德 中国农业出版社 环境毒理学基础 花日茂 高等教育出版社 安徽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花日茂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茶叶农药残留与控制 岳永德、花日茂 中国农业出版社 农药加工与管理 花日茂 中国农业出版社 环境毒理学 花日茂 中国农业出版社 张自立 稀土农用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蒋跃林
1.《黄山风景区旅游生态环境研究》,03-294
2.《西洋参优质高产生态环境及配套技术研究》,04-342
❹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的科研及教学成果
近20年先后承担国家863、973等国家重大科技攻关科研课题400多项,获省部级各类成果奖80多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主编与参编全国统一教材20多部,出版专著或教材70余部,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200篇。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奖3项,中华农业英才奖1项,国家专利10多项,培育出通过审定的农作物优良品种50多个。20年来进行了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主要农作物和科技开发面积达10亿亩以上,共增产粮食300多亿公斤,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❺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的科研成果
成果名称 完成人 奖励类别 及等级 获奖时间 百喜草在国土保护、“三高“农业中的利用研究及推广 董闻达 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1年 江西棉铃虫猖獗成因及治理措施的研究 尹益寿 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西省农科教突出贡献一等奖 2001年 桑皱蛸叶甲种群生态及其控制的研究 尹益寿 江西省农科教突出贡献三等奖 2001年 江西甘蔗粉蚧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 蒋佩兰 江西省农科教突出贡献三等奖 2001年 江西红壤丘陵大豆良种及配套技术推广 郭进耀 江西省农科教突出贡献三等奖 2001年 水稻生长日历模拟模型调控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戚昌瀚 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2年 南康龙回早熟柚良种选育研究 邓毓华 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2年 系列杂交辣椒新品种选育及推广 陈金印 江西省农科教突出贡献二等奖 2002年 优质早稻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石庆华 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 早稻品质改良育种研究 朱昌兰 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年 优质早稻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石庆华 江西省农科教突出贡献二等奖 2005年 江西农业大学十五科技管理研究 陈金印 江西省农科教突出贡献二等奖 2005年 发展农户庭院经济的技术研究 刘隆旺 江西省农科教突出贡献三等奖 2005年 成果名称 主持人 成果水平 鉴定时间 杀虫剂新品种-20%三唑. 吡乳油 李保同 国内先进 2001年 发展户庭院经济的技术研究 刘隆旺 国内先进 2002年 优质早稻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石庆华 国内领先 2003年 江西农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模式及机理研究 黄国勤 国内领先 2003年 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及其无公害生产技术研究 方加海 省内领先 2004年 水稻恢复系R120及其系列超级杂交稻组合的选育与应用 贺浩华 国内领先 2006年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及其生物学基础研究 贺浩华 国内先进 2006年 美味猕猴桃后期衰老和作用机理的研究 陈金印 国内领先 2006年 科研项目 南昌市郊区菜园土壤退化防治技术研究 2003年 黄国勤 稻田主要害虫调查 2004年 魏洪义 吉安县车前草主要病害综合防治研究 2004年 蒋军喜 水稻源库流特征及其生理物理学特性动态变化的遗传研究 2002年 左清凡 葛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分类和评价 2002年 范淑英 环带锦斑蛾滞育抑制的夜间干扰试验研究 2002年 薛芳森 对稻瘟菌拮抗细菌有效作用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2002年 游春平 甘蔗花叶病原的检测与鉴定 2002年 蒋军喜 美味猕猴桃果实后熟衰老机理的研究 2003年 陈金印 鄱阳湖湿地水生昆虫幼期分类及次级生产力研究 2003年 王建国 水稻生育后期根系生理活性QTLs及其遗传效应表达动态的研究 2004年 黄英金 茄28星瓢虫柄腹姬小蜂对有机磷敏感性及机制研究 2004年 李保同 茉莉酸类植物激素与水稻雄性不育关系的研究 2004年 曾晓春 籼型水稻杂种优势群的研究及应用 2004年 贺浩华 芸薹属作物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基础研究 2005年 吴才君 高配合力水稻恢复系的根系特性研究 2005年 潘晓华 作物杂种优势利用 2005年 贺浩华 茉莉酸类植物激素诱导禾本科植物颖花开放的比较研究 2006年 曾晓春 壳聚糖处理对采后果实抗病性调节的机理研究 2006年 陈金印 木犀(桂花)属分子系统学研究 2006年 张志勇 阿维菌素在稻田生态系统的残留动态及安全性评价 2006年 李保同 项目名称 执行年份 项目主持人 转基因抗病虫水稻研究 2001年 黄英金 无公害优质水稻生产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开发应用 2001年 石庆华 基因工程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研究 2001年 贺浩华 长江中下游超级杂交稻选育与利用 2001年 贺浩华 稻瘟病拮抗细菌的发酵、生测及分子监测技术体系构建 2001年 游春平 绿色果品脐橙生产的综合技术研究 2002年 刘勇 三种重要农作物害虫滞育解除和滞育后发育的研究 2003年 薛芳森 江西生态农业及生物技术调查与研究 2003年 黄国勤 生态农业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 2003年 黄国勤 东乡野生稻有利基因的挖掘与利用研究 2003年 贺浩华 稻鸭共作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分析 2004年 石庆华 水稻的根系特性对再生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2004年 石庆华 赣南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2004年 陈金印 天然保鲜剂对南丰蜜桔保鲜效果的研究与应用 2004年 陈金印 陆稻新品种选育 2004年 潘晓云 杂交稻再生稻超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2005年 石庆华 赣南脐橙、南丰蜜桔采后生物保鲜技术研究与应用 2005年 陈金印 江西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2005年 陈金印 南丰蜜桔品种纯化选育研究(重大招标项目) 2005年 陈金印 江西省自然科技资源普查 2005年 黄国勤 赣南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2005年 陈金印 优质棉花新品种(组合)选育 2006年 汤飞宇 赣南脐橙、南丰蜜桔采后生物保鲜技术研究与应用 2006年 陈金印 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丰优丝苗”的节本高效技术推广 2006年 贺浩华 超级稻的超高产形成规律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2006年 潘晓华 基因工程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研究 2006年 贺浩华 水稻优质、耐热的分子设计育种研究 2006年 朱昌兰 杂交稻再生稻超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接转项目) 2006年 石庆华 赣北早熟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重大招标项目) 2006年 陈金印 江西名、特、优柑桔无公害保鲜技术研究与应用(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项目) 2006年 陈金印 国家粮食丰产工程项目“江西省双季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 2004年 石庆华 长江中不游江西省双季稻保护性耕作技术集成示范 2004年 黄国勤 粮食主产区保护性耕作制度与关键技术研究—长江中下游江西省双季稻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 2004年 黄国勤 江西(浙江)绿肥—双季稻超高产技术模式与调控技术研究科技部国家 2004年 黄国勤 粮食主产区保护性耕作制度与关键技术研究—长江中下游稻田冬季农业技术模式示范(粮食丰产工程子项目) 2005年 黄国勤 井岗山区组培中心及种苗基地建设(星火计划) 2005年 阵金印 江西省双季稻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综合配套技术培训(星火科技培训专项) 2005年 石庆华 项目名称 执行年份 项目主持人 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组合)良种繁育及产业化示范工程 2004年 贺浩华 R120系列超级杂交水稻的中试与示范 2005年 贺浩华 红壤旱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创新与模式优化 2003年 黄国勤 “发展棉花生产专项资金” 新品种(205)选育 2000年 肖文俊 赣晚籼30号生产特优质无公害大米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 2002年 刘宜柏 (跨越计划) 优质早稻高产高效无公害综合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跨越计划子项目) 2005年 石庆华 江西省早、晚熟脐橙新品种及无公害生产技术中试与推广 2005年 陈金印 昌优系列高产优质杂交水稻原原种扩繁基地建设 2006年 贺浩华 项目名称 执行年份 项目主持人 南方红壤地区种草养牛研究 2002年 石庆华 江西节水水稻 2001年 石庆华 十字花科蔬菜抗病育种材料的创建 2004年 吴才君 美味猕猴桃贮藏保鲜技术研究 2001年 陈金印 江西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发及应用 2003年 石庆华 12%三唑磷微乳剂的开发研究 2003年 李保同 培矮64S高产制种全程化控技术研究 2003年 陈小荣 应用PCL技术快速诊断吉安、抚州两地区的柑桔黄龙病 2003年 蒋军喜 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在模式植物苜南芥原生质体分裂和分化中的作用 2003年 刘传飞 江西农业高校发展战略定位研究(社科类) 2003年 石庆华 猕猴桃果实后熟软化机理及其调控研究 2003年 陈金印 优质珍汕97A应用研究 2004年 方加海 猕猴桃果实后熟软化机理及其调控研究 2004年 陈金印 赣南脐橙采后生物保鲜技术研究与应用 2004年 陈金印 保健型蔬菜选育及产业化开发研究 2004年 范淑英 江西生态安全研究(社科类) 2004年 黄国勤 R120系列组合高产制种技术研究与示范 2005年 贺晓鹏 抗热高产优质稻种资源的筛选鉴定与利用 2005年 刘宜柏 早稻高温逼熟不同耐性品种胚乳淀粉发育差异研究 2005年 李木英 水稻免耕抛秧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2005年 潘晓华 人工百喜草生态的自然退化与恢复性研究 2005年 李德荣 微量元素—铜对水稻再生特性的调控机制 2005年 程建峰 粮食安全下的稻田轮作系统研究 2005年 黄国勤 水稻不育系花时的激素调控技术研究 2006年 曾晓春 两系杂交油菜的研究与应用 2006年 彭小松 水稻颖花分化与退化的动态遗传规律研究 2006年 陈小荣 优质专用、耐热水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聚合育种研究 2006年 朱昌兰 江西省名、特、优柑桔新型保鲜技术研究与应用 2006年 陈金印 项目名称 执行年份 项目主持人 套袋、钙处理对南方早熟梨果实品质和货架寿命的影响 2002年 陈金印 新型香稻“香稻160” 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2003年 陈小荣 水稻黑麦草轮作系统研究 2003年 黄国勤 赣南脐橙采后生物保鲜技术研究与应用 2004年 陈金印 化学诱变对家蚕幼虫性别调控研究 2004年 吴德龙 优质超级稻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研究 2005年 朱昌兰 红莲型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2005年 方加海 转基因杂交棉高产群体株型指标及调控技术研究 2005年 张美良 天然保鲜剂对南丰蜜桔保鲜效果的研究与应用 2005年 陈明 不同化学诱导物种类对家蚕性别调控影响研究 2005年 吴德龙 水稲高产栽培中高氮肥利用效率的技术集成研究 2005年 程建峰 赣南脐橙采后生物保鲜技术研究与应用 2005年 陈金印 长柱头外露棉53系列品系的新两系法杂交棉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2006年 陈小荣 红壤旱地保护性耕作的优化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006年 黄国勤 “赣农旱1号”的良种繁育及轻型高产栽培技术 2006年 程建峰 板栗贮藏技术研究(省农委项日) 2001年 陈金印 项目名称 执行年份 项目主持人 水稻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及推广 2004年 李保同 枣子引种 2004年 邓毓华 1-MCP在园艺作物应用效果及其机理的研究 2006年 陈金印 果蔬采后生物保鲜技术研究与应用 2006年 陈金印 项目名称 执行年份 项目主持人 两系杂交油菜及在青海的开发利用(子项目) 2002年 贺浩华 优质高效杂交油菜新型授粉控制系统研究与杂交种选育(子项目) 2002年 贺浩华 水稻源库流特征及其生理特性动态变化的遗传研究 2002-2004年 左清凡 水稻高温逼熟不同耐性品种同化物生产与运转差异的机理 2002-2004年 黄英金 早稻高温逼熟不同耐性品种根系活力差异及其机理研究 2003-2005年 石庆华 环带锦斑蛾滞育解除的光周期钟的研究 2003-2005年 薛芳森 茉莉酸类植物激素与水稻雄性不育关系的研究 2004-2006年 曾晓春 大猿叶甲滞育反映地理变异的研究 2005-2007年 薛芳森 水稻生育后期根系活QTL动态定位的研究 2005-2007年 黄英金 杀虫剂诱导对连续世代亚洲玉米螟生殖行为的影响 2005-2007年 魏洪义 三种濒危五针松保护遗传学研究 2005-2007年 张志勇 茉莉酸类植物激素调控禾本科植物颖花开放的机理 2006-2008年 曾晓春 水稻显性不育基因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及其恢复基因定位 2006-2008年 贺浩华 不同水稻品种可溶性淀粉合酶基因的变异及其与淀粉理化特性的关系和育种利用研究 20062008年 朱昌兰 白菜转录图谱的构建及几个重要园艺性将QTLS分析 2006-2008年 吴才君 不同配合力水稻恢复系的生理生化特性差异的研究 2007-2010年 潘晓华 新质源烟草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克隆 2007-2010年 刘齐元 白菜高密度转录图谱的构建及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 2007-2010年 吴才君 中华猕猴桃矮型基因的EST-SSR分析及其遗传基础 2007-2010年 徐小彪 以近等基因系研究早稻籽粒耐高温逼熟的适应机制 2007-2010年 黄英金
❻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的研究成果
长期以来,学院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才强院”的办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其他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多项。机械制造工程学教学团队获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本科生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成效显著,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幻响杯”外观设计大赛等各类学科和科技大赛中获得50余项奖励,其中全国和省级以上一等奖近20项。
❼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的学术成果
学院在牧草育种、草地管理、沙漠治理和土壤改良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草业科学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已形成明显的学科优势、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和民族特色,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2005年同时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根据“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官网资料 ,该院在十年里获得自治区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0项;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8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2007年由学院教师主持的3门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
学院主编了一系列全国统编教材、面向21世纪教材、地方教材和蒙语教材,为人才培养、学科体系的发展和建立,学术思想的传播以及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云锦凤、高永、王建光、王林和等13人入选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❽ 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的项目成果
“十五”以来,实验室共承担科研项目234项,获得研究经费13800万元。其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9项(首席主持1项),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课题1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2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重点基金1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17项,欧盟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际科学基金(IFS)5项,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948)课题3项,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课题8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优秀研究团队资助计划1项,湖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三等奖6项,个人荣誉奖9项。申请发明专利28项,获授权专利16项,已批准新兽药证书10项,成果技术转让9项。成果技术转让7项。另外有5项成果已通过专家鉴定。1人获湖北省青年科技奖,1人获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1人获湖北省“全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1人获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发表SCI收录论文199篇,出版专著44本。
❾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有哪些科研成果
农学院现建有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和国版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权中心3个国家级平台、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4个工程中心。拥有作物学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以及2个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2个江苏省重点交叉学科(农业信息学、生物信息学)。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博士专业、4个硕士专业、4个本科专业。独立设有明天奖学金、英才奖学金、宁粳奖学金和新纪元树人奖学金等。
“十五”以来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转基因重大专项、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部省级科研课题和国际合作研究课题400多项,累计研究经费超过5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励1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87项、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1个、软件著作权75个,制定省颁标准49项,培育出大豆、小麦、棉花、水稻等省农作物新品种61个。
❿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成果转化
利用中国农大现有各类国家级开放性实验室及工程中心,为中国农大自身的科技成果转化版及园区内企业进行产权品中试及研发;园区将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园区内建立研发机构;园区将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与中国农大合作建立研发机构及中试基地;园区将吸引地方政府(外地)与中国农大合作在园区内建立研发机构。
中国农大科技园通过支持和促进校内外有开发价值的高科技项目转化,以及利用中国农大雄厚的技术实力协助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完成技术成果的转化,使之成为中国农业大学面向北京市及国内外经济的窗口,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产生、成长、发展的基地。同时园区将建立技术交易、成果转化的专门机构,将科技成果作为技术资产经营,使之符合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