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刘冲的部分成果
1、四川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探索(上),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第1期。
2、四川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探索(下),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第2期。
3、关于教育目的的理性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6期。
4、参编,四川农村教师生存状态调查及分析,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
5、城乡教育公平性研究,载《构建四川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6、发展论视角看中印研究生教育,东南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7、论藏区教师区域化培训体系建设,西南教育论丛,2006年第4期。
8、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探索,教学与管理,2007年第1期。
9、论高校科研项目申报的策略与技术,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期。
10、把切实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十一五”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四川教育,2007年第10期。
11、美国保障流动儿童受教育的经验与启示,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第10期。
12、副主编,初中《思想品德》(陕西教育出版社版)单元测试,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
13、生命价值论视野下道德教育的路向,巴渝教育探索,2008年第1期。
14、高校科研人员项目申报应注意的问题,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年第1-2期。
15、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简介,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第11期。
16、城乡教育公平研究过程中的几个问题,西南教育论丛,2008年第4期。
17、国家教学团队“教师教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8、国家特色专业“教育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9、应急状态下教师的角色冲突及分析,当代教师教育,2009年第3期。
20、城乡教育公平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与管理,2010年第3期。
21、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认定,当代职业教育,2010年第4期。
22、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学”建设与探索,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与探索》,科学出版社,2010年5月。
23、参编,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与探索,科学出版社,2010年5月。
24、羌族女性角色观与女童辍学,西南教育论丛,2011年第1期。
25、“说、讲、评”教师培训法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第9期。
26、副主编,班主任工作:责任、能力与艺术,高等教育出版社即将出版。
⑵ 校本培训的内容有哪些
校本培训的内容分为五大模块:
1、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思想、职业道德修养。
2、现代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名家教学风格。
3、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
4、现代教育技术。
5、学科最新的基本理论及教改信息。
校本培训进行实践反思的方法
1、以回顾学生的视角进行反思。
2、以教师的视角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3、通过学生的眼睛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4、通过约请同事、专家观察研究教师教学来反思。
5、通过阅读理论文献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6、通过家长对学生的发展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教学。
⑶ 研究性课题书写格式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基本格式》
课题名称
一、目的、意义(问题提出)
1、研究的背景、现状分析、碰到的问题。
2、目的、意义(为什么研究?价值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
三、研究内容
实现研究目标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实验类课题还要研究假设。
四、研究范围
1、对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界定;
2、对研究对象模糊概念进行界定(例:“后进生”);
3、对关键概念(变量)的界定。
五、研究对象
课题研究的直接对象。
六、研究方法
1、根据课题的性质、类型选择具体的一种或几种研究方法(例行动研究法、调查法、实验法);
2、如何进行研究。
七、研究的程序
设计研究步骤、时间规划、管理措施。
八、研究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或论文,其他有关材料。
九、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十、经费预算情况。
如何实施立项课题
嘉兴市教科所 朱建人
一、 课题立项的意义
1、 是对申报课题价值的认同。
2、 是对科研课题进行规范管理的有效途径。
3、 能对课题申报者的研究实施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4、 是一份责任与使命而不是荣誉称号。
二、 立项后的研究准备工作
1、 研讨修订方案——这是课题顺利完成的基础。
要点:集思广益;批判思维;精益求精。
方案的基本结构:
⑴课题名称:语言最少化(指明对象、内容、研究方法)。
⑵目的、意义:回答为什么(对课题进行前瞻性思考和对真实问题的揭示)。
⑶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综述:回答“谁在做”(广泛检索,择要阐述)。
⑷课题的界定:回答“是什么”(课题内涵的揭示与外延的框定以及操作路径的提炼)。
⑸课题研究的目标:回答“怎么样”(真实问题的对应面)。
⑹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回答“怎么做”的问题(技术创新)、策略或措施。
⑺课题研究的对象:确定被试。
⑻课题研究的步骤:准备——实施——总结。
⑼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专著、研究报告、论文、产品等。
⑽课题研究的主要成员:专业、职称、职务等。
⑾经费预算:资料费、咨询费、差旅费、成果包装费等。
2、 合理进行组内分工——这是课题有序进行的保证。
要点:职责明确;合作互动;资源共享。
3、 及时建立相关制度——这是课题获得成效的保障。
要点:民主氛围;学研制度;工作进程。
4、 获得必要的经费支持
三、 立项后的实施操作
1、 认真操作研究方案——“按图纸施工”
2、 认真积累相关资料——有档案意识
3、 重视研究者自主建构——求实践创新
4、 重视过程的反馈调整——要与时俱进
四、 课题研究的结题工作
1、 成果形成的一般过程
A、 整理筛选研究资料——多多益善,去粗取精。
B、 研讨分析研究结果——先发散后聚敛。
C、 悉心策划成果形式——内容决定形式。
D、认真撰写研究报告——态度决定一切。
E、 惊心包装课题成果——多一些受众意识。
2、 优秀成果的基本特征
A、 科学性——观点正确,材料确凿,逻辑严密,表述充分。
B、 创新性——有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
C、 规范性——文体感强,语言得体,形式恰当。
D、可读性——简洁、生动、流畅、避免套话,不故弄玄虚。
3、优秀成果产生的基础条件
A、 课题操作的扎实性——做
B、 理论学习的深入性——思(顶天立地搞科研)
C、 成果形式的认真性——
⑷ 要一份小学语文教师下乡辅导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立足我县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际,努力通过名优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科品牌,推动全县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进一步扩大我县小学语文学科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二、工作目标
1、学科建设目标:以全面推进语文学科课程改革为抓手,立足课堂教学,高举“越派语文”之旗帜,充分发挥我县小学语文学科中的省特级等名优教师在教科研领域中的领头羊作用与教学示范作用,在倾心尽力于打造“越派语文”的群体风格下,通过五年的努力形成在全省具有影响力的优质课堂教学模式及一大批精品课典,一大批物化的教学学术成果,探索我县小学语文有益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展示成果,巩固我县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与学科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我县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在全省的影响力和引领力。
2、名师培养目标:建立、健全新的教研培训机制,搭建促进适宜于教师成长和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平台,形成名优教师梯队集群。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培育省特级教师1至2名,省教坛新秀2至3名,市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5至6名,县级名师达到全县小学语文文教师总数的20%-30%左右,同时充分发挥这批名师的示范与辐射作用,形成良性循环的名优教师培养机制。
三、实施途径
人的因素是发展的一切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只有教师的发展,才能有学生的发展、学科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因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打造小学语文优秀教师团队是促进学科建设的关键举措。
以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建设为基本抓手,努力建构学习型团队:即(县)名师工作室——县教学研究团队——镇[街] 教学教研团队,通过名师工作室与各团队之间的多元合作与多向互动,从县级到镇级,引导人人参与。一方面,以县小学语文工作室成员为主体,激发其自主学习和善于研究的内驱力,充分发挥工作室成员的优势和潜能,形成具有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另一方面,增强导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有效互动,形成合力,打造一个团结协作、奋发进取的学习型团队,使之成为课改资源的生成站、先进成果的推广站、专业发展的加油站和优秀教师的培养站,为绍兴县小学语文学科的科学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1、工作室的组织形式
(1)建立县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在学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建立县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由省语文特级教师李文泉总负责,金明东、洪志明为领衔导师,挑选17名“政治思想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教学理念和管理水平”诸方面优秀的语文教师作为县小学语文学科名师工作室成员,聘请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周一贯为顾问,同时与省内外的一些高等院校、课程专家、特级教师建立广泛而密切的联络。
(2)设立县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团队。县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为县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另在各镇(街)中挑选38名肯钻研、有威信、有亲和力、有较高小学语文专业素养的教师作为县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团队的成员,其培训与管理由县名师工作室成员直接抓。
(3)成立各镇(街)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团队。团队组长由县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团队成员担任,成员为该镇街所有语文教师。镇(街)教学研究团队是最基本的学术团体,通过教学研究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共同的探索活动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从而提升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研究水平。其培训与管理由该镇(街)的小学语文教学团队组长负责。
2、工作室的主要职能:
工作室将以小学语文教育为研究领域,以专题研究、学术交流、教艺切磋、互动提高为基本宗旨,实行“自主研修为主,集中研修为辅”的研修形式,坚持“高起点,高规格,高质量”的原则,采用“理论、互动、实践”三三制板块,主要包括:
(1)抓规划引领。①制定名师培养目标,扩大语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带动全县语文教师整体提高。
②具体做法:重点扶植,个体突破,整体带动。对重点对象发现、帮助、扶植、提炼、总结,采取压担子、搭台子、出点子等方式,五年中,力争培育省特级教师1至2名,省教坛新秀2至3名,市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5至6名,成长一批教坛新生力量。
(2)抓学科培训。采用“理念培训与操作培训相结合、系统学习与课例研究相结合、理论学习与行动研究相结合、专题报告与个体思考相结合、传统反思与新思路探索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三级团队进行全员培训。
①培训形式。采用理论探索、课堂实践、名师讲坛、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分类培训,老教师重在形成风格和特色,新教师重在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并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开创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和谐局面。
②培训内容。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动态;影响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因素;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小学生听说读写发展规律;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途径及方法;小学语文素质检测方法等等。
③培训方式。建立工作室专题网站,开展以项目研究为主体的网络教研活动,努力构建平等、民主、高效的对话平台,为教师提供触及情感、引发思考、生成问题、达成共识的机会,提升各主体对课程与教学的感悟能力,从本质上提高研训质量和教师素质。
(3)抓集体备课。利用集体备课的平台,积极钻研教育教学业务。根据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以研究新课程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为重点,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提高活动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反思的能力,提高驾驭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为一线教师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优化新课程教材的实施效果。
(4)抓教学研究。以“高质量、创特色、争一流”作为语文教学研究的要求。
①发挥教学常规作用,规范教学行为,规范校本教研行为,定期进行教学常规观摩和评比活动。
②深入研究语文学科常态课的特征和几种常见课型及基本模式。
③提倡课题研究。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一个小课题,省、市、县级名师要有(或指导)相应级别的立项课题,使“科研”的思维方式自觉地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和生活中去,切实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让教研、科研合二为一,使成长、发展齐头并进。
④定期开展教学调研活动,按期提交有关本学科建设的调研报告或工作建议,为小学语文学科的整体推进提供借鉴。
3、工作室成员的要求:
(1)制订成长规划,促进名师快速成长。工作室研究成员从自身的条件出发,制订“个人成长规划”,确定五年发展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要求名师工作室成员每学年开设一次专题报告或讲座;每学期上一堂示范观摩课或课改研究课;每学年参加一次送教下乡活动;每学年发表一至二篇高质量的论文;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学调研活动,提交一份有关本学科建设的调研报告或工作建议。工作室创造条件鼓励和帮助每一个成员努力实现各项目标,定期对各成员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促进每一个成员不断成长。
(2)开展课题研究,改变教师行走方式。针对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一个小课题 (省、市、县级名师要有(或指导)相应级别的立项课题),使“科研”的思维方式自觉地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和生活中去,切实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让教研、科研合二为一,使成长、发展齐头并进。以“越派语文”为研究核心,着力构建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亲醇和美”语文教学特色,设立子课题,在理论和探究的层面进行探究,努力取得一批成果,并进行推广。
四、考核与管理
1、运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工作方案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分析、完善,决定后续年度的工作方案实施计划。名优教师工作室成员的考核主要由工作室导师负责,主要从思想品德、理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教学质量等方面考察,同时按有关程序吸收符合条件、有发展潜力的新成员。县名师工作室领导小组负责对名师工作室在本学科建设与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并予以评定。
2、建立名师培养人选成长发展档案,跟踪记录其成长发展经历。
⑸ 求长沙教育学院2011 教育学复习参考资料 答案 十万火急!!!
(第三章)
96.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主体)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或(理想设计)。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T)(p80)
97. 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T)(p81)
98.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起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T)
99.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T)(p82)
第一,(国家的教育目的)(p.s.是关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体现了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一系列要求。)
第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第三,(教师的教学目标)
100.(“社会本位论”)以(柏拉图)、(涂尔干)等为代表,基本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完全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p87)
101.(“个体本位论”)以(卢梭)、(福禄培尔)、(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其基本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和需要)来确定。(p88)
102.(“文化本位论”)以(狄尔泰)、(斯普朗格)为代表,基本观点是: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目的的制订应围绕着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
103. 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T)
104.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就是(人的身心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统一于人的个性充分自由发展和人的多方面协调发展的和谐中。(p90)
105.(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T)
106. 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当时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教育方针是:“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T)(p91)
107. 1982年,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T)(p92)
108.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所要培养的各类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T)
109. 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T)
110.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哪几个方面组成:(T)(p96)(各方面同等重要)
(德育)(p.s.发展方向)、(智育)(p.s.发展基础)、(体育)(p.s.个人发展的保障)
(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111.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T)(p98)
(第四章)
11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T)(p102)(p.s.学生的地位)
113. 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T)
114. 青少年享有的主要权利有:(人身权)、(受教育权)。(T)(p104)
115. 人身权包括:(人身自由权)、(身心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T)
116.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T)(P107)(p.s.教师的概念)
117. 教师职业的特点:(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父母与朋友的角色)、(管理者角色)、(示范者的角色)、(研究者角色)。(X)(p.s.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加里宁说的,父母与朋友的角色要求是平等、理性的关爱)
118. 教师劳动的特征:(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复杂性)。
119.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包括:(新的教育观)、(新的学生观)、(新的教育活动观)。(T)(p112)
120. 强调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是(新的教育观)。(X)
具体关注的是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是(新的学生观)(X)
强调教育活动的(“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和(“综合渗透性”)的是(新的教育活动观)(X)
121. 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包括:(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道德修养)。(T)(p115)(p.s.良好的道德修养——为人师表)
122. 师生关系的发展:(T)(p117)
第一阶段,(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形成了(教师中心说)。
第二阶段,(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竭力弘扬(学生主体论),形成了(学生中心说)。(p.s.还包括儿童中心说)
第三阶段,前苏联和我国一些教育家为代表,认为教师属于主导地位,学生属于主体地位的的(主导主体说)。(T)(p117)
123. 学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T)
第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第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第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24. 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T)(p119)
125. 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
第一,(民主平等)——(道德关系)
第二,(尊师爱生)——(心理关系)
第三,(教学相长)——(教学关系)
(第九章)
229.(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T)(p217)
230.(班级)是一个复杂的、缩小的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T)
231.(“导生制”)是在(英国)学校中出现的,极大地推动了班级组织的发展。(p218)
232. 我国中学班级管理的模式有:(平行管理)、(目标管理)、(常规管理)、(民主管理)。
(p220)
(常规管理)主要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班级的规章制度以及贯彻落实上级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以增强管理效果的管理方式。
(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233.(常规管理)模式是班级管理的(基本模式),具有(基础性)、(强制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T)
234. 班级平行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源于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T)(p221)
235.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中心进行管理活动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的。(T)(p223)
236.(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教育者)。(T)(p231)
237.(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班主任)是处理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T)(p232)
238.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放任的)、(权威的)、(民主的)。(T)(p233)
239. 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有(阅读有关资料)、(观察)、(调查访问)。(T)(p236)
(第十章)
二、 简答题:(很多会涉及前面的选择、填空,会在题后括号里标出选、填题的题号,只是简要的重点,考试时记得要扩充哦!So study hard!)
4. 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p29)
(1)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
(2)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64)
近年来,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潮对教育学研究影响极大。最初,二者各执一端,互不相让。近些年来,这两种思潮走向融合的趋势日趋明显。
(3)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第一章)
7.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p46)(73、74、75)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人是可能的、潜在的劳动力。
(2)教育是科学再生产的手段。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在未用于再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间接的、可能的)生产力。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让人掌握,并应用于生产中去。
(3)教育投资是能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的生产性投资(人力资本理论)
8.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p51)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9.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p58)(77)(必考)
第一,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
第二,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
第三,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10. 学生文化的特征:(p60)(78)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11. 学校文化的成因:(p62)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12. 说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p64)(80)
(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和发展道路,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2)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A.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其具体表现在:
a. 教育内容的继承
b. 教育制度、组织形式的继承
c. 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性
B. 教育具有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滞后性,即教育相对落后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是超前性,即教育的发展水平比现有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对要高,发展速度相对要快。
(第二章)、
1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p69)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有晚。
针对这一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都必然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有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
(6)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4.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p73)(92)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15. 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p76)(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主导作用)
(1)学校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以上3点是学校教育本身的功能)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开发其他要素弥补遗传素质缺陷的功能。
(5)控制和利用环境。
(第三章)
16. 制定教育目的有哪些依据?(p84)(100—105)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7.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p92)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18.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内涵是什么)(p94)(110、111)
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全面发展说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四章)
19. 学生的义务是什么?(p105)
学生的义务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义务,学生作为公民也应承担。另一部分是作为学生应特殊承当的义务。
(1)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既是每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也是每个学生应履行的义务。
(2)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 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学校为了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需要制定有关的管理制度。
20.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p110)(必考)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3)教师的人格特点
(4)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21.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p110)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
(2)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2.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p112)(119、120)(必须记住)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23.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p113)
(1)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最重要)
(3)组织管理能力
(4)交往能力
24. 教师的人格特征(p115)
(1)积极乐观的情绪
(2)豁达开朗的心胸
(3)坚忍不拔的毅力
(4)广泛的兴趣
25. 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p115)(121)
(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团结协作精神
(4)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为人师表
26.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p120)
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A.新课程要求我们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第二,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第三,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B.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考的多)
第一,教师要真诚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第五章)
27. 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p140)(150)
(1)安排课程表
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的原则:整体性原则(课程要交替进行)、迁移性原则(防止负迁移现象的发生)、生理适宜原则(要考虑到学生左右脑功能的协调发挥,还要考虑到“人体生物钟”规律。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28. 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的主要弊端(p148)(经常考)
(1)课程管理僵化
(2)课程结构不合理
A. 科目设置太多(有22门学科)
B. 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
C. 重必修课,轻选修课
D. 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
(3)课程内容陈旧、落后
29. 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p150)(156)(经常考)
(1)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2)课程综合化的趋势。
(3)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
(4)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5)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
(第六章)
30. 教学的任务(p156)(159)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双基)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31. 教学过程的特点(或规律、规律性、必然联系、本质联系)(p159)(164、165)(p176.2)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A.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A.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B.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C.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32.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p162)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
(2)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3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教师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并起着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
第二,对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的态度发挥作用;
第三,影响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34. 建立合作、友爱、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结合)(26)
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创设和谐环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第二,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第三,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第四,要引发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第五,要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A.新课程要求我们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第二,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第三,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B.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考的多)
第一,教师要真诚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35. 教学过程的结构(或学生掌握知识环节)(p163)(166)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两部分。
(3)巩固知识(系统)
(4)运用知识(方法)
(5)检查知识
以上五个阶段是根据学生认识过程的特点来划分的,要防止简单化和形式主义倾向,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36. 我国中学的教育原则(p166)(169—172)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7.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69)
第一,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方法。
直观教具包括两类:一类实物直观,包括各种实物、标本、仪器、地图、模型、实验、参观等;一类是声像直观,也称电化教具,包括各种幻灯、电影、电视、录像、语音等多媒体技术。还有一类是语言直观。
第二,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第三,充分运用语言直观
38. 启发性原则(p167)
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核心、思维),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让学生掌握知识。又不简单地、直截了当地把已知的答案告诉他们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教学中重视启发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达到理解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导入新课要使学生产生兴趣、求知欲)
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核心、关键)
提问注意:(1)组织问题。问题类型的选择(是非问题少用)
(2)提问要用变式。提问要具体化、抽象化。
(3)发展学生的思维。中学生少用、不用齐声回答。
第三,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发扬教学民主。
39.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p171)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要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导,帮助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三,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第四,开发必要的校本教材。
40. 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主要依据是(p173)
第一,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第二,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第三,学生特点
第四,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第五,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扬长避短)。
41. 发现教学包括四个环节(p174)(175)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要解决的课题;
(2)教师提供结构性材料,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3)学生验证假设,交流初探成果;
(4)提出原理或概念,并检验假设。
(第七章)
42. 课的基本组成部分(p179)(186)
(1)组织教学。是指教师在上课开始时,为了安定课堂教学秩序,督促学生作好上课准备而开展的一些组织工作。
(2)检查复习
(3)讲授新教材
(4)巩固新教材
(5)布置课外作业
43.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或怎样评价一堂好课)(p180)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要求:
A. 知识本身正确
B. 内容处理正确,重点难点突出
C. 要能教书育人
(3)方法得当。教师只有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取得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理想的教学效果。
(4)表达清晰。如三字一话,艺术性高。
(5)气氛热烈。
(6)组织严密。上课节奏紧凑。
44. 作业检查与批改(p181)
要把握好这个重要环节,教师应遵守下列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同时要精练、典型,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掌握新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应有的能力。
(2)作业的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要有典型性、代表性。
(3)布置作业时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对有一定难度的作业,教师可以适当提示,但这种提示是启发而非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
(4)教师要及时批改和讲评作业。作业要及时批改并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评,查漏补缺。
⑹ 学校教育教学为什么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原因:
1、立德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是对教育本质的最新认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这是古今中外的共同认识。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无疑是对教育如何培养人这一本质的新认识。
2、立德树人揭示了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强调促进人的德性成长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3、立德树人揭示了道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强调德性成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体现了党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
(6)思想品德育好人专题校本研修成果扩展阅读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类面临的德性挑战日趋严峻。
为了提高我国的软实力,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明素养,已成为我国教育战线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⑺ 简述教育行动研究的意义和特点
一、研究意义
1、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有利于促进教育研究模式的变革,推动教育科学的发展。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4、有利于提高教师自我意识,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与尊严。
二、特点
1、为行动而研究。
2、在行动中研究。
3、由行动者研究。
(7)思想品德育好人专题校本研修成果扩展阅读:
研究途径:
1、问题研究
根据问题研究的水平,问题研究有三种:
(一)直觉型问题研究
(二)探索型问题研究
(三)理论型问题研究
2、合作研究
根据合作的形式,合作研究的模式有如下三种:
(一)教师与专家之间的合作研究
(二)校内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
(三)协作型的合作研究
3、叙事研究
按照教师参与和改进的程度,叙事研究可以分为三类:
(一)经验叙事
(二)反思叙事
(三)自传叙事
4、反思研究
根据教学的过程,反思研究有三种模式:
(一)教学前反思
(二)教学中反思
(三)教学后反思
⑻ 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为什么要研究教学主题
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认真贯彻国家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继续以"关注课堂"为工作主线,并注意整合教学,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地提高教育质量。 具体工作: 一、认真学习理论,明确课改方向。 要把理论学习作为伴随课改全程的活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知识不断更新,新的理念不断涌现,学习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从事着教书育人的工作,更需要学习。只有那些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人,看问题才会更准,思路才会更清,行动才会更快。教导处将统筹安排,将学习安排到全校业务学习活动中,渗透到教研组教研活动中。在学习中,既要学介绍具体经验文章,也要学难懂的理论性较强的文章,防止东施效颦;既要学正面宣传的文章,也要学提出争议的评论,防止人云亦云。采用理论联系实际、集体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要求每位教师做好学习笔记。并经常组织交流,使先进的教育思想牢牢扎根于每位教师心中,从而更有的放矢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本期与上期一样,每周一篇学习笔记,一月一篇案例设计一篇教育故事。 二、严格执行常规,提高教育质量。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法规,任何人无权变更,教导处将不定期抽查教师上课情况,严格督促教师自觉按课表上课,严禁私自调课或侵占技能课等现象发生,如有特殊情况确实需要调课的必须报请教导处批准。 2、本学期将继续组织教师学习常州市教研室修订的《中小学各科教学常规》,修订我校教学常规要求,使全体教师明确要求,自我对照,切实落实常规,有效地改进教学,全面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教导处将提倡“推门听课,翻本检查”工作制度,继续实行学月常规检查制度。 3、加强教研组建设。教研组是教师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教师成长成材的摇篮。各教研组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结合本教研组的实际情况,拟定切实可行的教研组工作计划。教研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学习课改理论、写读书笔记、钻研课标教材、集体备课、听评课,进行教法和学法的探讨等)、定好主题和中心发言人。教研活动要在“实”与“新”上做文章,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热情,鼓励教师合作、交流、共享教研成果。提倡各个教研组要创自己的特色,及时、认真总结得失,在期末进行交流,开展先进教研组的评选。 4、抓好集体备课。备课组活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集中活动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着力提高集体备课质量,各班要针对班级实际进行修改,并在教学过程加以调整,倡导课后撰写教学后记和教学案例。 5、加强对教学质量的调研。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的灵魂和生命线。每位教师必须树立“有效教学”观念,增强质量意识,忧患意识,争先意识,努力提升所任学科的质量。本学期教导处将加大学科的阶段性调研力度,分析存在问题,落实解决措施,力争不使一门学科、一个班级、一个学生掉队。抓好几个调研与比赛,即一年级看拼音写汉字比赛,二年级朗读比赛,三—六年级“六一”作文比赛,低年级口算调研,中高年级计算、概念、应用题调研,英语阶段性调研。 6、抓紧毕业班复习迎考工作。认真总结上学期期末考试情况,分析我校六年级教学工作的现状,引导全体教师进一步明确各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应对举措;及时召开毕业班家长会,加强家校联系沟通,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争取家长配合支持,为学生复习迎考,打胜小学毕业最后一仗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有力支撑。抓两头,促中间,分类辅导,采取学月考试,奖励前五名和进步大的等形式,努力提高毕业考试的优秀率和及格率。 三、深化课改实验,提升实施水平。 1、加强课改实验的师资培训。本学期继续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把握其精神实质,加强对三年级等使用新教材教师的培训与管理。 2、加大课程研究的力度。加强教研和科研的结合,以教研为载体,以科研为先导,促进全体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水平。继续与教研室多联系,争取专家的支持、指导,健全教研制度,改革教研形式。各教研组制定计划时要立足本校,结合自身教学需要,精心设计好每次活动的内容,开展小型、多样、高效的教研活动,创造性地开展活动,让教研和科研活动真正为提高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服务。学校将有针对性地组织有关学科的校级教研活动,对品德与生活(社会)等术科教研活动也将有所安排。以此全面提高教师驾御新课堂的能力。 3、继续加强课程管理开发的研究,根据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南”的有关要求,加强管理,使之不至流于形式,加强课程开发的研究,继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本期综合实践活动由教师自愿报名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组组长郑志强指导,集中力量进一步开发、完善我校校本课程——《我的家乡---梓潼》,使校本课程真正成为拓展学生学习领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育学校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径。 四、调动教师热情,加强队伍建设。 1、上期,我校开展青年教师赛课,一部分教师在活动中脱颖而出,一部分教师迅速成长。本期,我校将进行中老教师示范课,让教师们在这样的活动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同的教学风格 2、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学历进修,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实践水平。加强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培训,重点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本期,要求每一位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上俩节课,由张玉全作好记载。 3、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评优课活动、学术研讨和参加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评选活动,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着力造就优秀教师。 4、继续组织校课改积极分子、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研组等评优活动,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教学是学校的主要、重点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教导处本学期将一如既往地深入课堂、深入各班,检查教学的各环节的落实,使我校的教学再创佳绩。 五、科研工作: 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为及时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我校确立的科研课题为: 1、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促进小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国家级)2语文课题将申报“愉快识字法”(市级) 3、校本教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4、数学课题组 路漫漫其修远兮,亲爱的教师们,辛勤的付出,必会换来金秋的收获。 教学工作大事表 2006年2月 主要活动: 二月份: 1、制定教学工作计划。 2、召开教研组长会议,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 3、各科教师制定学科教学计划。 4、召开综合实践指导老师会议,制定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计划。 三月份: 1、第二次教学常规检查。 2、召开英语教师研讨会,讨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有关措施。 3、修订学校教学常规细则。 4、校新课程教材培训。(一、二年级数学) 5、中老年教师示范课 8、召开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议。 9、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四月份: 1、学科期中调研测试。 2、征集、评选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3、毕业班复习教学研讨活动。 6、第三次常规调研。 五月份: 2、三—六年级庆“六一”作文竞赛。 3、一、二年级口算比赛。 4、二年级朗读比赛。 六月份: 1、检查各教研组落实教研活动情况。 2、六年级模拟考试。 4、一年级看拼音写汉字比赛。 5、评选课改积极分子、优秀教研组。 6、撰写教学论文与案例。 7、举行期末考试,做好试后分析。 8、第四次常规调研。
⑼ 乡村教师师德与心理健康个人研修计划怎么写
2015国培计划
乡村教师师德与心理健康---个人研修计划
随着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由此带来了诸多思想观念的巨大变迁,道德观、价值观等都在不同程度的冲击下产生震荡。这样的情形对人的心理健康已构成很大的影响,尤其以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其健全心理为己任的教师群体,更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能否培养好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对“怎样做一名好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崇高的责任感,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了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路。通过学习我更体会又一次认识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 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更要爱自己的学生。我想,这次培训将给我搭建了一个认识自我,反思教育,自觉提高的平台。借此机会,我要不断加深研修水平,努力提高自我素养和业务水平。
一、研修的目标:健全师德师风,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本次培训的具体要求,在培训期间,不断学习,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提高管理能力,锤炼专业精神,丰富管理智慧,形成管理风格。并把理论积极赋予实践,增强管理知识,提高管理水平,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以专业研修为抓手,努力将提升个人素质。
二、研修计划:
1、勤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坚持不懈地学。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多渠道地学。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也要在“无字处”学习,学习他人高尚的师德修养,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现代管理理论,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2、立足管理,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 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管理理念,反思管理的实际成效。探求成功的教育管理模式,思考教育教学管理的现实问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
三、研修内容
1、深入学习师德与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
2、基本功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理论学习、教育教学实践研究。
3、抓住时机到先进学校参观、听课,学习管理方面的经验及听课指导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4、研修特色学校建设理论,校本教研理论,创新管理理论,创建独 到的学校管理理论。
5、充分利用县内教育专家的资源,珍惜专家讲座的学习机会,主动与专家沟通学习进程,促进自身更快的发展。
四、具体措施
1、分阶段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书。做好读书笔记。做到认真研读,读有心得。结合教育管理实践、生活点滴,撰写学习感悟文字。把所读经典作为反观自身的明镜,端正教育教学管理行为方式。
2 、网络平台,积极学习研讨。每天浏览教育类网页半小时,进行网上交流和研讨。参加培训班内博客交流。利用网络写教学日志,不断在反思中进步。
3、深入开展校本课题研究。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培训心得渗透在具体的教育管理之中。充分利用团队优势,开展集体研讨。互相学习提高教学实效。立足学校实际,解决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研促管。
4、积极参加培训,潜心学习研讨,认真参与研讨活动,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积极向专家请教,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利用好每次的学习机会。
我将以教师研修为契机,充分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业务水平。
⑽ 1、中国书院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评价 2、简述十七大报告中有关教育的重要内容
长江流域书院与长江文化
一长江流域书院的历史发展概况
书院作为古代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是在唐、宋时奠基的。从书院的萌芽,到书院的形成和最终定型,其过程主要发生于长江流域一带。
书院作为古代一种民间的文化教育组织,最初萌芽于唐中叶至五代之时。尽管这批早期书院的性质、办学规模以及具体的制度、教学活动等尚有许多不太清楚的地方;但从这些最早称名“书院”,包括它们的读书、讲学、论文、藏书、著书等与“书”有关的文化教育活动来看,毫无疑问它们是中国书院的早期形态,并且初步具备了完整书院形态的一些特点。
书院与长江流域有着不解之缘,这在书院萌芽时就已体现出来。早在唐中叶以后,中华大地就开始星星点点萌芽着一些书院,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最初萌芽的书院绝大部分都是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这与向来是文化重镇的黄河流域形成鲜明对比。据我们从全国的地方志中搜集的唐五代时萌芽、称名的书院中,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浙江(6所)、福建(6所)、江西(13所)、湖南(8所)、四川(5所)等省。
书院制度的形成是在北宋。当宋初官学不兴之时,书院在全国各地逐渐兴起。不再像唐五代时期那样,书院主要是个人读书之所,只是兼有一些聚徒讲学的教育活动,北宋时期的书院基本上是一种依靠民间力量兴办起来的正规学校。这里既有专门主持教学、行政管理的山长职事,还有规制化的讲堂、斋舍、祠庙、书楼,以及一定规模的藏书等等。这样一种正规、完备的教育组织,虽主要是依靠民间力量创办起来的,但同时也得到朝廷、官府的表彰、支持,故而很快就风行全国。
在北宋时期这股兴办书院的热潮中,长江流域又走在全国的前列,成为书院初兴的发祥地。相反,向来是人文文化发达的黄河流域,在北宋时期兴办书院的热潮中,虽也有不错的表现,但是比起长江流域来说,则仍有相当的距离。如河南是北宋时期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但是北宋时期河南所创办的书院也只有10所,这和长江流域的许多省区相比有明显差别,如江西有39所,浙江有32所,湖南有12所,福建有12所。至于黄河流域的其他省区创办的书院则更少,如河北3所,山西4所,山东7所,陕西4所。
与此同时,北宋时期所创办的著名书院,也大多集中在长江流域一带。如湖南就有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其办学规模大,影响甚显。岳麓书院山长周式,因此还受北宋真宗赵恒的召见,并得到赐书、赐额的待遇。石鼓书院因办学影响大亦受到朝廷赐额。故而,湖南的岳麓、石鼓两书院均被列入宋初四大书院。江西的著名书院亦很多,如白鹿洞书院就受到朝廷赐九经的待遇,亦是宋初四大书院之一。另外,江西还有许多著名的书院,包括南丰县的华林书院、安义县的雷塘书院、南城县的盱江书院等等。有人将江西的华林书院、东佳书堂、雷塘书院称之为江南的三所名院。此外,像江苏的茅山书院、浙江的稽山书院,均是北宋时期著名书院。当然,北宋时期黄河流域也产生了一些著名的书院,如河南嵩阳书院、睢阳书院,山东泰山书院、徂徕书院。它们或因办学规模大或因名人主持,被列入宋初四大书院或著名书院的名录中。但是与长江流域的著名书院相比,其兴办的规模和影响仍为逊色。
到了南宋,由于政治、军事形势的急剧变化,中原地区已被金兵占领,作为民间新兴的书院教育受到了严重的摧残,除个别之处,中原地区再也难觅书院的弦歌之声。相反,江南地区的书院建设则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长江流域各地纷纷创办书院,在数量、规模上均超过北宋。尤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时期江南书院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书院教育与理学思潮的一体化。即这段时期积极创办、主持书院者主要是活跃于当时学术思想界的理学家们。他们往往在书院中标榜自己独立的办学宗旨,发挥自己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利用书院展开学术讨论。同时,在关于书院管理制度、办学特色方面也都出现了新的风貌。应该说,到南宋时,书院教育制度才真正定型,并影响以后达数百年之久。
当然,南宋时期书院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在长江流域中。自中原沦于金兵铁蹄之下,北方书院荡然无存。而岳麓、白鹿、丽泽、象山四所书院则崛起于长江流域,成为“南宋之四大书院”。值得注意的是,这四大书院均有名师主持,张南轩主岳麓,朱熹主白鹿洞,吕祖谦主丽泽,陆九渊主象山。由于他们四人是南宋理学思潮四大学派的宗师,所以这四大书院又成为当时名声显赫的四大理学学派的基地。
由于南宋时期江南的书院均与理学思潮结合,随着理学思潮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宋理宗之后,理学的地位得到确认,书院则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地蔓延开来。整个宋代的书院建置数目表明,长江流域的书院数量已占全国总数的74郾43%,黄河流域仅占3郾25%。
元朝的书院教育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和普及,故而才有“书院之盛,莫盛于元”之说。这种推广和普及的力量主要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民间的力量。元代书院中相当多者仍保留了民间教育组织形式的这一特点。大量不愿仕元的宋代遗民主要是通过在民间创办书院以从事独立的教学、学术研究活动。加之元朝当局对这种民间兴学的热忱并不制止,反而是鼓励。
其次是官府对书院教育大力扶持,亦使书院能够得到推广和普及。元代所建的第一所书院就是由朝廷所建的燕京太极书院,这表现出元政府对书院教育的承认,亦为以后的书院推广政策开了一个先河。以后,各级地方官府纷纷效法,官员们纷纷在自己的治所建设书院。长江流域的大量书院就是由地方官员主持、地方财政创办的。如浮梁的绍文书院、吉州的白鹭洲书院、潭州的岳麓书院、婺源州的晦庵书院、南康的白鹿洞书院、浙江青田的石门书院等等,都是由地方官府出面主持修复或修建的。为了保证书院教育的建设发展,元代政府还对书院的管理给予了特殊的关照。最重要的就是把主持书院教育的山长列为朝廷命官:凡州县书院的山长与学正、学录、教谕一样,并由礼部任命;凡各省所属书院的山长,则与所属州县学正、学录、教谕一样,并受行省及宣慰司授命。另外,书院的生徒也与官学的学生同等对待。这些政策,虽然导致书院官学化程度的加强,使书院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但是,确实也起到了使书院得以推广和普及的作用。
民间和官方共同努力,是明、清时期书院得到大力推广和普及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民间士绅对书院教育的极度热忱和向往,他们普遍将资助、创办书院看做是自己的社会责任、文化使命与“兼善万世”的历史功业,故而往往将最大的热情倾注在书院建设方面。另一方面,官方虽然对书院自由讲学有所限制,但对书院在发挥基础教育、精英教育及社会教育方面的作用亦是肯定的,故也倾注力量对书院加强扶持,希望借助书院教育,以实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目标。在这股关于书院的推广普及的热潮中,长江流域一直居于全国的前列。
二长江文化的发达是长江流域书院崛起的历史条件
唐、宋以后,长江流域书院的崛起,与当时长江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唐、宋以降,长江流域的书院教育能够萌芽、兴起、发展及全面推广,并一直居于全国的前列,离不开唐、宋以来文化重心南移、长江文化蓬勃发展的历史背景。这里列举几个主要条件,以阐述说明书院形成、发展的社会文化原因。
(1)士绅社会的发展
唐、宋以后的一千多年,士绅社会与书院教育有一种很强的互动关系:士绅社会的发展,必然通过积极地创办书院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对文化的关怀;书院教育的发达,又可以培养、再生新一代士绅。长江流域的书院之所以那么发达,其重要的条件是唐、宋以后这个区域的士绅社会发展很快,士绅的社会力量,推动着长江流域不断兴起一个个创办书院的热潮。
(2)学术思想的繁荣
书院既是中国古代教育中心,也是学术思想的研究中心。因此,书院的盛衰与宋以后学术思想的盛衰是同步的。唐、宋以来,中国学术史上最重大的发展,就是出现了综合儒、佛、道思想的更具综合性的学术形态——理学。理学思想源于中唐以后,创建于北宋之时,大盛于南宋时,其发展的进程几乎与书院同步。唐代以前,长江流域的学术思想总是处于边缘地位。而理学思潮出现后,情况则发生了很大变化。理学形成于北宋,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出生于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他的学术活动主要是在长江流域一带。周敦颐所奠基的理学成为宋以后占统治地位的主流学术,标志着长江流域学术地位的崛起。特别是到了南宋,理学学术的重心完全转移到了南方,长江流域一带成为理学的重镇。理学史上几个重要的学派,如朱熹的考亭学派、陆九渊的象山学派、胡宏张栻的湖湘学派、吕祖谦的婺学派,另外,还有与理学展开学术争鸣的浙东事功之学,包括永嘉学派与永康学派,都活跃于长江流域一带。他们在这里研读经史、阐谈义理、会讲论辩、著书出书。书院成为他们从事学术研究、传播思想、创建学派的最好场所。
(3)佛道宗教的发达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教育组织,一方面在于它兼具传统私学的自由讲学与官学制度的完备的双重长处,另一方面则在于它兼收了儒家人文教育与佛道宗教教育的特色。同时,佛道宗教亦对理学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佛道宗教的发达,又构成了书院建设及理学学术发展的重要文化条件。
佛、道二教在长江流域有广泛而深入的传播。由于佛教寺庙、道教宫观林立于名山之中,而早期的书院亦深受佛道二教的影响而创设于名山,佛道的宗教理论,修养方法也影响了理学学术及书院教学。故而,长江流域佛道的盛行,是书院繁荣的重要文化条件。
(4)造纸印刷的发达
书院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能够形成、发展于唐、宋之际,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书籍的普及。书院首先要能藏书,然后围绕着藏书能够展开教书、读书、著书及出书等一系列的文化教育活动。
由于长江流域的造纸业、印刷业的发达,使原本十分珍贵的书籍大大得到普及。民间普遍具有收藏书册典籍的可能,这样,就有可能使先秦、两汉曾经流行的各种私学演进成书院这种更具特色的教育机构。
三长江流域书院对长江文化发展的推动
(1)文化创新功能
这主要体现在宋元明清时期学术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长江流域书院与理学紧密结合,从而导致了理学的蓬勃发展和学术地位的确立。元、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的学术能够继续获得蓬勃发展,同样与这段时期的书院在学术上的重要地位有密切联系。明中叶以后,长江流域的心学思潮得以蓬勃发展,这是由于明中叶的书院教育与当时的心学思潮的结合有关。代表明代心学思潮有两大学派:王学与湛学。王学是指王阳明及其后学所形成的学派。王阳明因在长江流域的诸书院中讲学,其弟子遍及江南,形成了浙中王门、江右王门、南中王门、楚中王门等,这些王门弟子又是在长江流域创办或主持书院讲学的主力军。湛学则是指湛若水创建的学派。湛若水师从陈献章,后独立门户,到处建书院讲学,黄宗羲称其“平生足迹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白沙,从游者殆遍天下。”至明、清之际,学术思潮发生了一系列的重要变化。最初,以“实学”相标榜的一代学者活跃于当时的学术思想界,他们同样利用书院研究学术。如无锡的东林书院就是晚明时期影响甚巨的著名书院,清初的浙东学派也以甬上证人书院为基地研究学术。清乾嘉以后,以诂经考史为特色的汉学思潮兴起,他们同样利用了书院,浙江杭州的诂经精舍就是这些书院中影响最大的一所。
(2)书院的文化积累功能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是著述。著述是书院实现文化积累的重要方面。那些学术大师在主持书院工作的时候,同时也从事学术著述,他们的许多代表著作也是在书院中完成的。同时,他们常常将各种讲义、经说整理成书,供学生研究参考。许多书院生徒将自己对老师质疑问难的对话记录下来,编成“语录”、“答问”之类的书。另外,许多生徒在学习的过程中,撰述论文或著作。这样,书院在它的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文化。从宋代朱熹的《朱子语类》、张栻的《南轩孟子说》、吕祖谦的《丽泽讲义》,到清代的《紫阳书院课艺》、《尊经书院初集》、《诂经精舍文集》等,均是长江流域书院所积累起来的学术文化成果。
其二是刻书出版。书院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刻书出版功能。其刻书的范围,除了积累自己的文化学术成果,如刊刻书院主持者的著作、讲义以及语录、课艺、书院志、同门录外,还刊刻能服务书院教学、研究、交流的经史子集各类图书。这样,书院又在事实上成为各个地方的刻书出版中心。在古代出版业中,出现了因校勘严谨、质地精良而著称的“书院本”图书,而长江流域的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的书院,均大量刊刻了这种“书院本”的书籍。明、清以来,书院刊刻书籍的数量越来越大,故而有的书院还设有刊刻图书的书局,承担地方上刊刻出版书籍的任务。
其三是藏书。藏书是书院的三大规制之一,故而是书院的重要组成要件。所以,遍布长江流域中的大大小小的书院,均通过收藏、借阅典籍图书的活动,将各种类型的图书典籍集中起来,并通过捐赠、刊刻、购置等手段不断丰富藏书,使书院的藏书成为地方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书院的藏书之精、之多,在地方的图书收藏中是少有的。
其四是祭祀。祭祀也是古代书院的规制。书院在千年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祭祀系统,除了祭祀至圣先师孔子外,祭祀对象还包括与本书院尊崇学统的相关人物、地方的名儒乡贤、创建书院的有功之士等。这样书院的祭祀就有很浓厚的承传学统、彰显地方文化的文化积累功能。长江流域各地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学术传统和地域文化,如蜀学和巴蜀文化、湘学及湖湘文化、徽学及徽文化、赣学和赣文化、浙学和浙文化等,这种地方学术和地域文化往往又是书院办学过程中的学术思想积淀的结果。而各地的书院祭祀,对保存及强化这种地方学术、地方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四川的书院祭祀三苏父子、魏了翁等,湖南的书院祭祀周濂溪、胡安国、胡宏、张栻等,江西的书院祭祀朱熹、陆九渊等,浙江的书院祭祀吕祖谦、陈亮等。
(3)文化传播的功能
书院是一种多功能的文化组织,但是其最基本的功能仍是教育,而教育的特点就是传播文化。因此,长江流域蓬勃兴起的书院群,极大地促进了这个地域的文化传播。
书院在文化传播方面所以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书院这种教育组织的特色是分不开的。首先,书院将精英化的高等教育与普及化的基础教育结合起来。在中国古代,一般情况下是由朝廷主持的官学系统承担高等教育的职能;而基础教育则没有纳入正规的教育体制,主要由家族、民间社会来承担。而宋以后建立的书院体制,则承担了上述两方面的教育职能。一方面,各地书院尤其是那些名书院,大多是古代的高等程度的教育机构,主讲者为国内名流大师,来受教育者也是文化水平很高的学者,有的甚至是地方官吏,他们之间传播的内容也是程度很高的“大人之学”。另一方面,大量建于乡村、城镇、家族的书院均属那种基础教育程度的书院,它们在发展地方基础教育、促进文化发展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书院能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书院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它的教育主要是一种学校教育,以补充或取代官学教育的不足。
其三,书院能够将经史教育与各种专科教育结合起来。在中国传统教学内容体系中,经学、文史等一直是教学的主体,书院的教学内容也是以此为主。但是,书院毕竟是一种相对自由灵活的教育体制,故而也产生出了许多专科方面的教育,包括专习官话的正音书院、专习武事的肄武书院、专讲医学的医科书院等。晚清时期,各地还建立了许多专讲西学西艺的书院。
综上所述,长江流域书院对长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事实上,书院既充分发挥了促进长江文化发展的作用,同时也是长江文化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