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获奖名单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历年获奖项目(公开部分) (当时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
1、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完成人:华罗庚(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2、示性类及示嵌类的研究完成人:吴文俊(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3、工程控制论完成人:钱学森(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1、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研究
完成人:钮经义、龚岳亭、邹承鲁、杜雨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季爱雪、邢其毅(北京大学),汪猷、徐杰诚(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2、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
完成人:李四光、黄汲清、谢家荣、韩景行、朱大绶、吕华、王懋基、朱夏、关士聪等(地质部),张文昭、杨继良、钟其权、翁文波、余伯良、邱中健、田在艺、胡韩元、赵声振、李德生等(石油部),张文佑、侯德封、顾功叙、顾知微(中国科学院)
3、配位场理论研究
完成人:唐敖庆(吉林大学)及其研究集体:孙家钟(吉林大学)、邓从豪(山东大学)、张乾二(厦门大学)、江元生(吉林大学)、鄢国森(四川大学)、戴树珊(云南大学)、刘若庄(北京师范大学)、赵景愚(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古正(四川大学)、李伯符(吉林大学)
4、反西格马负超子的发现
完成人:王淦昌、丁大钊、王祝翔(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
5、中国地质图类及亚洲地质图
完成人:王晓青、楚旭春、黄汲清、郭文魁、程裕淇、王曰伦(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王绍伟(地质部情报研究所)、李廷栋、耿树方、李春昱(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王鸿祯(武汉地质研究所),张宗祜(地质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研究所)
6、哥德巴赫猜想研究
完成人:陈景润、王元(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潘承洞(山东大学)
7、《中国科学技术史》
完成人:李约瑟等(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 1、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研究
完成人:刘东生、施雅风、孙鸿烈、郑度、常承法、吴征镒、尹集祥、文世宣、李吉均、张经炜、李文华、佟伟、高以信、程鸿、杨逸畴、黄复生、温景春、冯祚建、周云生、黄文秀、高登义、陈传友、韩裕丰、李炳元、章铭陶、武素功、王金亭、倪祖彬、关志华、张祖荣、滕吉文、郑喜玉、路季梅、邓万明、张谊光、谢自楚、宁学寒、王连城、邵启全(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北京大学等)
2、微分动力系统稳定性研究
完成人:廖山涛(北京大学)
3、东亚大气环流
完成人:叶笃正、陶诗言、朱抱真、陈隆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4、分子轨道图形理论方法及其应用
完成人:唐敖庆、江元生(吉林大学)
5、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
完成人:王德宝、汪恩璧、汪猷、郑可沁、朱莹书、陈海宝、陈慎、裘慕绥、梁镇和、申庆祥、杨再定、胡美浩、王贵海、吴仁龙、余允华、陆蕴华、陈常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
6、蛋白质功能基团的修饰及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定量关系
完成人:邹承鲁、许根俊、孙玉琨、杜雨苍、赵康源、周海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7、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及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
完成人:王文采、汤彦承及其研究集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8、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
完成人: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徐伯安、楼庆西、郭黛娅(清华大学)
9、五次对称性及Ti-Ni准晶相的发现与研究
完成人:郭可信、叶恒强、李斗星、张泽、王大能(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10、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
完成人:涂光炽、王秀璋、陈先沛、张宝贵、杨蔚华、程家平、樊文苓、赵振华、喻茨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11、关于不相交STEINER三元系大集的研究
完成人:陆家羲(内蒙古包头市第九中学) 1、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
完成人:赵忠贤、杨国桢、陈立泉、杨乾声、黄玉珍及其研究集体(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基于时序逻辑的软件工程环境的理论与设计
完成人:唐稚松(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
完成人:秦仁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
完成人:冯康等(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 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
完成人:蒋锡夔、计国桢等(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2002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蒋锡夔以其在物理有机化学领域取得的国际领先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
完成人:陈均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侯先光(云南大学),舒德干(西北大学) 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
完成人:闵乃本、朱永元、祝世宁、陆亚林、陆延青(南京大学)
注:这是1999年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内地高校独立完成的第一个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项目。
获奖人之一闵乃本
1935年生,日本东北大学理学博士,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973计划顾问专家组材料领域召集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量子调控专家组组长,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研究。
据悉,南京大学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自1999年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内地高校独立完成的第一个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项目。
据介绍,这一获奖成果从提出基本概念、建立基本理论、证实基本效应到最终研制成功全新的原型器件,历经19年,是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 “《中国植物志》的编研
十位主要完成人:植物所:钱崇澍、王文采、陈艺林、陈心启、崔鸿宾;华南植物园:陈焕镛、胡启明;昆明植物所:吴征镒院士、李锡文;、中山大学:张宏达
《中国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种类最丰富的一部巨著,全书80卷126册,5000多万字,9000多幅图。记载了我国301科3408属31142种植物的科学名称、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地理分布、经济用途和物候期等。该书由全国60余家科研教学单位的312位作者(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0位)和164位绘图人员经80年的工作积累,45年艰辛编撰才得以最终完成。这一协作的规模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率领的清华大学、中南大学团队研究出的透明计算技术荣获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不过目前就该项目获奖仍存在非常大的争议!
1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及其团队以“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项目”获得空缺多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月2日,有网友发帖称获得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张尧学及其科研团队的获奖项目实为“远程桌面项目”,且涉嫌抄袭国外IT工程师上传的开源代码。2月3日,张尧学回应,被质疑抄袭项目不是获奖项目,透明桌面项目使用部分开源代码是“合法”、“合理”使用 。事态进展有待进一步考证。 按惯例,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拟于2016年1月在人民大会堂举办颁奖典礼。从科技部官网公布的初评结果可预判,若本次自然科学一等奖终有得主,该荣誉将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潘建伟院士的“多光子纠缠干涉度量学”获得,因为该项目是本年度唯一一个入选该等级奖项的初评项目。
据介绍,该项目组系统地发展了多光子纠缠干涉度量学,并将之创新性地应用于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多个研究方向,取得了广域量子通信和光学量子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系统性关键突破;在此基础上,将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带入现实应用。
2016年1月8日上午,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的“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是继2013年铁基高温超导研究成果之后,中科大再次获此殊荣。
潘建伟院士与同事彭承志、陈宇翱、陆朝阳、陈增兵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长期开展量子力学基本问题实验研究,系统地发展了多光子纠缠和干涉技术并应用于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等多个研究方向,引领和推动了多光子纠缠及干涉量度学的发展,取得了广域量子通信和光学量子信息处理的系统性关键突破。
㈡ 中国著名现代科学家的贡献
1、著名核物理学家邓稼先
袁隆平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是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
㈢ 中国科学家有哪些成就
谈家桢,1909年出生于浙江宁波。作为我国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将“基因”一词带入中文,并创建了多个第一:建立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中国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中国第一个生命科学院。
2008年11月1日早晨,百岁老人谈家桢逝世。本版选编一篇发表于谈老百岁生日前夕的文章,以作纪念。
他,少年志学,远赴重洋,成为现代遗传学奠基人摩尔根门下得意弟子;
他,心系祖国,而立之年毅然回国执教,并将“基因”一词带入中文,壮年之际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
他,坚持真理,勇攀科学高峰,以毕生心血换来我国现代遗传学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9年前,一颗国际编号为3542号的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谈家桢,这位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9月15日就是他的百岁生辰。
“中国摩尔根”,小名叫阿犟
走进谈先生在华东医院休养的病房时,老人正在午睡,几位来探望的学生静静守在门边,不愿打扰。抬头看,窗户上早已用红色纽扣拼出个鲜亮亮的“100”,白白的墙上大幅《百寿图》格外醒目。谈夫人——邱蕴芳医生说,之前问他:“大家给你庆生日,高兴吗?”因身体原因说话不方便的老先生就轻轻握握她的手,微笑着眨眨眼睛:“他的意思就是谢谢大家”。
枕头上,老人向左侧着头,静静安睡,眼角、腮边的皱纹里,藏着多少对信念的无悔,对真理的执著。
1950年初,苏联科学院遗传学研究所副所长努日金来华,强力推荐将政治与自然科学混为一谈的 “米丘林——李森科”学说,前后共进行76次演讲,开28次座谈会,参加者达10万多人,意在打压被实验证明为正确的摩尔根学说。努日金到上海后,指名要与 “中国摩尔根”谈家桢“论战”。在当时巨大的政治压力之下,在“苏联老大哥”面前,谈家桢丝毫没有却步,他专程从杭州赶来上海“应战”,用有力的辩驳让对方碰了一鼻子灰。
重压之下,难有完卵。当时被贴上“反动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伪科学”和“不可知论”政治标签的孟德尔——摩尔根学说受到批判。谈家桢自是首当其冲,一次次地接受批判,一次次地被责令检查,甚至被剥夺了讲授遗传学的权利。直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后,他才重又获得在科学海洋中尽情探索的机会。1961年,谈家桢由周恩来总理任命为复旦大学副校长,校长为陈望道。这一年年底,复旦大学成立了遗传学研究所,这是国内高等院校在这一项目上零的突破,谈家桢任所长。遗传学研究所成立以后,便开始在动物和人类遗传、植物遗传和进化遗传、微生物遗传及生物化学遗传等方面紧锣密鼓地展开了研究。正如当时一位外国友人所说:“新中国的遗传学家们,正在急起直追!”
“文革”时期,四川有个“农民科学家”宣称自己种出了有颜色的棉花,方法是下种前用颜料把棉籽涂一涂。当权的工宣队去问谈家桢相信不相信。问的目的当然不是征求谈家桢的专家意见,而是要逼他这个“资产阶级反动遗传学权威”表态,也就是出面承认和证明那个“培育成功有色棉花”的“农民科学家”的“大无畏革命创举”。不料谈家桢回答:“我没有见过这种彩色棉花。”了解那个时代背景的人都知道,在当时的高压政治下,对已经被批斗了6年的谈家桢来说,这样的顶撞意味着是在冒怎样的生死风险。说起往事,谈家桢感慨:“当时我如果要政治投机,那正是机会。但我是搞科学的,最重要的品德是求真,不能讲假话。我怎么会跟从他们胡闹呢!”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有着“中国摩尔根”之称的遗传学大师有这样一个小名,“阿犟”,“犟”脾气的“犟”。
“我这一生没有金钱,财富就是学生”
病房里巧遇刚从美国赶回来拜寿的谈洪先生,谈家桢的第三个儿子。他一边整理着被大雨淋湿的上衣,一边说起了父亲的往事……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学生们的好。“记忆里,父亲对学生就像家人一样,在传授知识上从不藏私,他还给母亲布置‘任务’———帮着不会料理自己的大小伙子洗衣服、洗袜子,还给学生介绍对象、牵红线。”
“我这一生没有金钱,财富就是学生”,这是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的谈家桢对自己的期许。“我一生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超过我,一代胜过一代。”2005年,谈老为复旦大学百年校庆给海内外校友写了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吾平生无所追求,终生之计在于树人,希求我的学生以他们的学识服务于社会,贡献于人类。”在学术上,有的学生走到了他的前头,有影响的论文刊登在世界顶尖的科学杂志上,谈老总会马上复印下来,把它嵌在镜框里挂在自家的墙上,还会第一时间打电话去祝贺。
谈先生的学生,如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周光炎至今还记得,当年第一篇论文完成,英文摘要却犯了难。不是他们读书不用功,问题在于上世纪50年代大家学的都是俄语。怎么办?硬着头皮写完给谈先生“批改”。几天后拿回来一看,哇,摘要已被红笔改得面目全非。不仅有纠错,整个文章的布局也大有改动,而且,术语的选择特别考究和地道。第二天,谈先生又把摘要要回去推翻重写一遍,他对愣了神的周光炎笑言:“不应该亏待那些漂亮的图嘛。”后来,这篇论文发表于次年的学报第一期第一页“头版头条”位置。之后半年内,6封来自国外的短信索讨单行本,其中包括大英博物馆和国际抗蝗联盟。周光炎心里明白,没有谈先生近400字出色而流畅的英文摘要,国外学界不会有人在意两个中国“愣头青”学生的作品。两个学生?是的,这篇由谈先生等老专家悉心指导并投入大量心血的论文,在作者栏中只有两个本科学生,没有老师的名字。老师接受致谢,但不同意署名。他们想的,只是尽快把年轻人推到第一线,即使只有二十几岁。
周光炎说,谈先生写的这篇英文摘要,四十几年来一直留在自己身边,不仅是范文,也鞭策自己认真治学。现在,他少不了也要帮助身边的学生修改论文,有时也不得不将“英文摘要全部重写”一下。
“九旬常怀千年策,热血更温世纪泉”
“人体进化秘最玄,寻踪苦觅穷辨源。万类古今何相似,缘是基因密码传。巨言出,惊九寰,送浪蛰旗心映天。九旬常怀千年策,热血更温世纪泉。”在谈老家中,悬着一幅他抄录的自勉诗。
1997年4月,谈家桢先生不顾年事已高,奔走于上海、浙江等地,考察了多家基因研究与产品开发单位,他深深感到,我国的基因研究与生物工程产业化的高潮即将到来,但又面临极大的困难和冲击。基因就是财富,其密码一旦被解读,用以投入生物制药,科学价值和经济效益均十分巨大。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基因大国,人口多,民族多,家系多,疾病种类也多,这就引起了一些发达国家的特别关注。他们纷纷以“合作”的名义,来我国搜取大量的基因组标本(血样)。谈先生对此十分焦急。他专门上书,提出应珍惜我们的基因资源,尽快启动由我国科研人员主导的中国特有基因的研究。这个建议被国家所采纳,在谈家桢的直接关心和帮助下,1998年促成了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的成立。
究竟是什么让谈家桢逆境不屈,顺境不息?谈家桢的回答是:“现在中国的科研发展正当时候,我要追回失去的时间。”
谈先生曾说,每个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境遇也有差异,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每个人毫无例外地生活在一个矛盾世界里。有矛盾是正常的,因而在遇到工作、生活、事业上不顺时,不必那么惊慌失措,消极悲观。人需要有勇气面对现实,去解决矛盾,生活在这世上就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得到进步。解决了矛盾就个人而言是长了一份知识,对社会就能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
“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谈家桢常以此自勉,他用所学、所言、所行向这个目标迈进。
(摘自2008年9月14日《解放日报》)
㈣ 古代中国科技成就有哪些
医药学成就
(1)先秦时期: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后代把他奉为“脉学之宗”,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从脉象中诊断病情。切脉是扁鹊的主要成就。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医所沿用。
(2)两汉时期:
①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②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③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④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
(3)隋唐时期:
①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②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③唐高宗时期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4)明清时期: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李时珍重视实地考察和试验观察,注意运用比较方法,所以他对药物的认识和总结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本草纲目》对药物的分类反映了由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观。李时珍还提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反映了他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关变异以及遗传特征等方面的新认识。
(4)2015中国科学成果赵扩展阅读:
(1)先秦时期: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都城有城门供居民出入,城内有整齐宽广的街道。
(2)隋唐时期: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
①隋朝著名建筑师宇文恺主持修建了大兴城,唐朝在此基础上扩建为长安城。长安城政体设计合理,建筑规模宏大,体现了当时城市建筑的高超技术。
②宇文恺采用图纸和模型结合的设计方法,是我国建筑技术上的一大突破。
③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宋元时期:
①北宋末年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建筑史上的杰出著作。
②辽代河北蓟县独乐寺、山西应县木塔,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
③金代的卢沟桥闻名中外。
④元大都建筑宏伟,城内有完整的排水系统。
(4)明清时期:明成祖令人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北京城,约八十万能工巧匠中,最有名的是木工蒯祥,被誉为“蒯鲁班”。北京城有三重,宫城外有皇城,皇城外有京城。
宫城又称紫禁城。北京城的主体建筑都布置在中轴线上,中央官署集中在京城南部,钟楼、鼓楼位于城北。宫城的黄色琉璃瓦和红墙相配,充分体现出封建皇帝的威严。
㈤ 5个中国科学家的名字与他的成果
钱学森;邓稼先;他们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
㈥ 中国有哪些科学家和他的成就
1、钱学森(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做出许多开创性贡献。)
2、钱三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和“两弹”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3、钱伟长(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兼长应用数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著述甚丰。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4、侯德榜(著名科学家,杰出的化工专家,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
5、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㈦ 中国有几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
李政道、屠呦呦、杨振宁、李远哲、高行健、莫言、高锟一共7为获得诺贝尔奖。
1、李政道: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物理学奖,获奖时为民国国籍。
2、杨振宁: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物理学奖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
3、屠呦呦: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4、李远哲:193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李远哲1959年本科毕业于台湾大学,并于1961年获得台湾清华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次年去美国深造,1965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其后任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1974年加入美国国籍并返回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同时担任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研究员,1979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5、高行健: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高行健,法籍华裔剧作家、小说家、翻译家、画家、导演、评论家。
6、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7、高锟: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高锟1949年移居香港,1954年赴英国攻读电机工程,并于1957年及1965年获伦敦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1970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筹办电子学系,并担任系主任;1987-199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1990年获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6年获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㈧ 赵柏林的主要成就
赵柏林对大气科学的国际合作,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是国际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协会(IUGG)中国际云降水委员会(ICPP)执行委员(1986―1992),国际核化与大气气溶胶委员会(ICNAA)委员(1992―1996),曾赴美国、日本、德国、苏联等国讲学和访问。他主持了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中全球能量与水循环试验(GEWEX)和热带降雨测量卫星(TRMM)的中日国际合作项目。 1961云雾中的电荷;
1987 《大气探测原理》
1989利用微波辐射计研究云雨过程;
1994卫星TIROS-N TOVS资料研究大气及云层特性;
2001 《赵柏林文集》
1赵柏林、丁荣良,雨层人工增雨的可能性(一),气象学报,1963,33。
2赵柏林、薛凡炳,关于冰雹成长机制,气象学报,1963,33。
3赵柏林、尹宏、李慧心、胡成达、朱元竞,微波遥感大气层结原理和实验,中国科学, 1980,9。
4赵柏林、赵文中、杜金林,微波遥感水面油污状况的研究,中国科学,1983,3A。
5赵柏林、王强、毛节泰、秦瑜,光学遥感大气气溶胶和水汽的研究,中国科学,1983,10B 。
6赵柏林、韩庆源、朱元竞,微波遥感土壤湿度的研究,中国科学,1985,5B。
7赵柏林、韩庆源、朱元竞,微波波段大气衰减的研究,气象学报,1987,45(1)。
8赵柏林、张霭琛,大气探测原理,气象出版社,1987。
9Zhao Bolin,Zhang Chengxiang,Mao Jietai and Wang Qiang,Optical Remote Sensing of Atmospheric Asersol,Vapor and Trace Gas NO2,Aerosol and Climate, Hampton:A Deepak Publ,1988.
10Zhao Bolin,Microwave Radiometer Remote Sensing of Atmospheric Sounding, Oil Slick and Soil Moisture,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of the Earth System,Hampton:ADeepak,Publ,1988.
11Zhao Bolin,Study on Cloud and Rain by Microwave Radiometer Observation, Atmospheric Research,1989,24(4).
12赵柏林、张呈祥、毛节泰,大气痕量气体NO2的研究,中国科学,1989,11B。
13赵柏林、傅强、杜金林、胡成达、李慧心,微波遥感大气特性和天气变化,中国科学, 1990,4B。
14Zhao Bolin,Yu Xiaoding On Eastern Asian Duststorm,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1990,7(1).
15Zhao Bolin,Study on 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of Atmosphere,Cloud and Rai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1990,7(4).
16Zhao Bolin,Zhen Jinming,Hu Chengda,Du Jinlin,Zhu Yuanjing,Zhang Chengxiang,Study on Cloud and Marine Boundary Layer,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1992,9(4).
17Zhao Bolin,The Status of Atmospheric Aerosol of Eastern Asia,Nucleation and Atmospheric Aerosol,Hampton:ADeepak Publ.,1992.
18Zhao Bolin,Li Wanbiao,Zhu Yuanjing,Study on Atmospheric Ozone in East Asia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1994,11(1). 赵柏林教授主持的“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和研究”(1997―2003),它是世界性大气科学试验之一。因为全球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GEWEX)在全球设立五大试验区,亚洲为东亚季风区试验(GAME),中国“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和研究”是亚洲季风区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日本文部省的科研项目,有中日韩24个单位参加。
赵柏林院士领导的项目组圆满完成了项目的实验和研究任务,在淮河流域气象、水文观测试验的组织与实施方面;在试验资料的回收与建库,以及在资料的四维同化系统研制方面;在淮河流域水热循环结构研究、水文-气象模式嵌套和预报、TRMM卫星和雷达资料用于暴雨监测和预报等方面都具有创新和特色,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具体表示在:
1.于1998年和1999年在以淮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国东部地区成功地开展了大型的气象和水文联合外场观测试验,这是第一次包括了数字化天气雷达和多普勒雷达组成的三维观测网,观测了梅雨锋系统中的中尺度和中尺度的云和降水的四维结构。这是国内外首次在东亚半湿润季风区开展的气象与水文联合试验。
2.研制出的区域资料同化系统及四维同化资料数据集,已被国际和国内相关研究工作应用。这些资料对于东亚季风和梅雨锋系统的诊断分析和机理研究有很重要的价值。HUBEX资料的高质量获取,对于东亚季风试验计划(GAME)的高质量再分析资料集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气候研究计划起到推动作用。在GAME计划中HUBEX起到了重要作用。
3.研究了淮河流域水热循环中不同物理过程的作用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获得了淮河流域能量和水循环的综合物理图像,以及陆面过程中的定量参数和地气交换特征。这些结果已被用于气候模式的改进和预报中,并在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4.利用最新TRMM等卫星和雷达探测资料,反演和提出了淮河流域梅雨锋系统中的中尺度云雨结构特征,为深入了解梅雨锋暴雨的形成机制和暴雨预报,提供了重要的物理依据,该项研究在中尺度短期暴雨预报中成功地进行了暴雨数值模拟实验和实时预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利用获取的试验数据,改进了区域气候模式,研制出新的陆面过程模式和水文模型,并且进行了区域气候模式与水文模型的耦合研究,在江淮梅雨和淮河汛期降水的气象水文预报中取得了明显效果。在淮河流域洪水预报中已经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6.在参加GEWEX/GAME的国际合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特别是在中日科学家通过共同开展淮河能量和水循环研究、在东亚季风过程的观测、分析、数值模拟等合作研究,促进了两国科学家的合作与交流,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 1970-1987微波辐射计及其环境遥感应用;
1988-1992西北太平洋云辐射实验;
1986-1990微波遥感海洋大气边界层及数据处理;
1986-1990TIROS-N TOVS精确反演;
1993-2003 淮河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