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鲁能dcs为什么转让
可能还是市场份额太低,推广不好,所以转让了。
作为国产DCS的一员,06年就用过LN2000系统,也希望他能壮大。
2. 莱昂纳多加盟鲁能,他的转会为何会引起轰动
莱昂纳多加盟鲁能,他的转会之所以会引起轰动,主要是因为很多人将他当成是影帝莱昂纳多。
前段时间,天津足协公布了一个消息,足球运动员莱昂纳多正式加盟山东鲁能,而且当前已经走完了所有的签约程序,也就是说,莱昂纳多已经成为山东鲁能的队员。事实上,在不久之前,网上就流传着外援莱昂纳多转会的消息,表示天津足协在转会上设置了一些障碍,禁止其自由转会。这一下,天津足协直接公布了消息,也打消了人们的顾虑。
值得一提的是,莱昂纳多与山东鲁能签订的合同是“6个月+1年”的临时性合同。那么,为何山东鲁能只和莱昂纳多签订短期合同?这其中有什么深入的原因?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是因为莱昂纳多的年龄大,进球少,实力也比较平庸,因此山东鲁能为了保险起见,只与他签订短期合同,后续是否续约,还要开莱昂纳多在球场上的表现;二是因为山东鲁能急需补强锋线,所以才会与莱昂纳多签约。
3. 鲁能改制了吗
鲁能集团悄然改制 700亿资产归属仍在迷雾中
2007-01-09 11:23:35 大洋网
--------------------------------------------------------------------------------
山东第一大企业,同时也是全国电力系统最大职工持股企业鲁能集团悄然改制,但700亿资产的归属仍在迷雾中。
2006年12月30日,山东省省会济南市迎来了2006年的最后一场雪。纷飞的雪花中,带有“鲁能”字样的各色广告灯牌悬挂在主要的道路边,在深夜清冷的街头显得格外耀眼。
鲁能近年来崛起于山东大地,横跨煤电、矿业、房地产、工程建设、金融、体育等多项产业。这个名字不论是对电力业界资深人士,还是街头匆匆而过的行人,都如雷贯耳。鲜为人知的是,经过一年来的辗转腾挪,这个庞大的企业王国已悄然易主。
鲁能集团,这个原为国家电网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下属的“三产多经”企业(电力行业内部对“三产”和多种经营公司的通称),如今已然是羽翼丰满的企业王国,总规模不仅超过原母体山东电力集团,也超过胜利油田、兖州煤矿、海尔集团等其他知名本地企业巨头。据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截至2005年底的数据,鲁能集团以总资产738.05亿元傲居山东企业第一。
很少有人知道,这家“巨无霸”数年前已并非国有企业,主要由具有垄断地位的电网系统职工控股;更少人知道,今天的鲁能,已经完成了惊险的一跃:在内部人严密运筹之下,职工退股已经基本完成,两家位于北京的企业——北京首大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首大能源)和北京国源联合有限公司(下称国源联合)——已获得鲁能集团91.6%的股份。鲁能集团股权的作价依据,为鲁能集团截至2005年底的账面净值,并且减去了鲁能集团向股东支付的2005年度现金红利。以此计算,两家公司收购总价格约为37.3亿元。相关新闻: 鲁能系齐问鲁能集团是否私有化 尚未得到答复
2006年12月,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陈光健上书国务院,反映鲁能清退职工股并引进两家私人企业股东的情况。这封信措词峻急,请求国务院成立专门调查组,查清这一事件中可能涉及的“腐败问题”。
鲁能两个“新主人”的名称,在鲁能内部一个极小的圈子里一度被称为“绝密中的绝密”;如今,正是这两家名不见经传的神秘公司,成为这一大型综合性财团的绝对控股人。从这两家“幸运的”新股东往上追溯,则是层层叠叠密如蛛网的股权转让与交易网。
今天的鲁能究竟属于谁?云深不知处,答案在这张网中。
既成事实
“鲁能集团公司层面的职工退股已基本完成。”2006年11月8日,鲁能集团政治工作部宣传负责人金涛向《财经》记者证实。
事实上,鲁能集团远不止是“基本完成”职工退股而已。在鲁能内部,北京两家私人企业入主鲁能集团的说法早就悄悄流传,但长期以来,无人知晓是哪两家公司,更不清楚是用什么价格、什么方式转让股权。即便到了2006年下半年,鲁能集团股权转让及相关的股权变更手续完成以后,这一消息仍然被严密封锁。《财经》记者遍询鲁能集团与山东电力业内人士,无人说得出新股东的名称。金涛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仍然否认鲁能正在进行改制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说法。
与此同时,中央国资委、国家电监会等部门的高级官员也表示,迄今没有接到鲁能集团股权转让的报批文件。
然而,新晋股东绝对控股鲁能集团,早在半年前就已成为现实,有关工商登记变更业已完成。
山东省工商局资料显示,北京首大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国源联合有限公司于2006年5月获得了当时鲁能集团35.77亿股本中的91.6%。鲁能集团50家股东中,除三家公司,其余股东均已完成职工退股,随即将所持鲁能集团股权悉数以净值作价转让。其中,山东省电力工会委员会(当时名称为中国水利水电工会山东电力委员会,下称山东电力工会)持有的31.52%股权转让给首大能源;其余46家股东合计持有60.09%的股份则转让给国源联合。
2006年6月10日,鲁能集团已经召开了新一届股东会,刚刚完成股权变更的新晋大股东立即宣布增资。首大能源与国源联合计划共同增资37亿元左右,采用分期付款出资的形式进行。目前,第一期认缴出资7亿余元(国源联合4.1亿元,首大能源3.4亿元)已打入鲁能账户;第二期认缴出资29.7亿元约定于2006年12月31日之前到位。
待增资完成,鲁能集团的注册资本将达到72.94亿元,国源联合、首大能源分别拥57.29%和38.59%。
鲁能集团新一届董事会亦已正式产生:原董事会成员钱平(山东电力集团总会计师)、焦德房(鲁能物业公司总经理)、刘建旬(山东青岛供电公司总经理)、王鲁军(山东电建三公司经理)等去职,同时去职的还有于世昌(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党委书记)等五名监事。新晋大股东国源联合派出三名董事李彬(国源联合董事长)、霍宏、肖翠兰,首大能源派出两名董事熊宏伟(首大能源董事长)、曾鸣(首大能源子公司首大能源科技公司董事长),在九人董事会中共据五席。
代表新大股东进入鲁能集团董事会的国源联合董事长李彬年仅36岁,是内蒙古包头市人氏。
鲁能集团核心人物董事长高洪德与总裁徐鹏继续担任原职。
高洪德与徐鹏均从山东临沂起步。高洪德历任山东临沂行署办公室科长、电业局副局长、山东电力局局长助理、山东鲁能控股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等,之后经历鲁能历次股权转让,目前仍担任鲁能集团的董事长;徐鹏曾任山东临沂电业局局长,2003年前后进入鲁能集团总部,任分管地产业务的副总裁,其后很快被提升为鲁能集团总裁。
如果一切顺遂,新董事会及其所代表的新晋大股东意志,将主导鲁能这家总资产超过700亿元的企业巨头未来的命运。
“转制”三部曲
2006年的这场改制,对鲁能决策者来说,可能是水到渠成之举。
作为一家由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养育的公司,鲁能集团近年来在业务层面数道并进,跨地区跨行业拓展雷厉风行,作风高调进取,迅速崛起为煤电、房地产和资源行业的重要玩家;同样是近年间,鲁能集团内部股权结构与资产交易频仍,作风同样激进却极为低调,令业内资深人士也难窥堂奥。
“鲁能的企业性质到底是什么?”前不久,电监会价财部一位负责官员向鲁能旗下鲁能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一位高管发问。答曰:“不是中央国有,不是地方国有,也不是私人企业,是‘四不像’。”
“那资产呢?”
“资产也说不清,国有、私营都有。”
“说不清”的鲁能,历史原本并不模糊。
“鲁能”,原本是山东电力集团(当时为山东省电力工业局)下属第三产业和多种经营企业的总称,创建于1995年,其前身可追溯到1988年成立的鲁能电力开发公司。鲁能第一任总经理崔兆雁回忆,创业之初“只有五个人,一间办公室”。这是第一阶段的鲁能,至1998年时总称“山东鲁能集团总公司”,经营的资产约26亿元。
1998年,山东电力集团撤销“山东鲁能集团总公司”,成立“山东鲁能集团公司”。这是第二阶段的鲁能,特点是职工持股和国有股共存。这一时期鲁能集团的股权结构是:山东电力工会代表职工持股超过20%,而山东电力集团直接持股为17%,另有由山东电力工业局下属的鲁能物业持股19%。
第二阶段的鲁能为时甚短,1999年9月以后,山东电力集团确定以鲁能控股有限公司(下称鲁能控股)为核心来管理旗下“三产多经”企业。鲁能由此进入第三阶段:鲁能控股由山东电力集团全资拥有,将本已试行职工持股的鲁能重新全数纳入国有轨道,并大量注入山东电力所属国有资产。
此时的鲁能控股,规模已然不小。原来的“山东鲁能集团公司”则更名为“鲁能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鲁能发展),主营发电业务,成为鲁能控股旗下骨干企业之一。30多台发电机组从山东电力划拨到鲁能发展,总装机容量400多万千瓦,相当于彼时山东全省总装机容量的10%以上。正是依托早年间电力系统的行业垄断地位,鲁能控股获得极大发展,是山东电力集团辖下同时拥有电力和非电力资产的国有企业。这一时期,山东电力工会开始通过协议转让等方式收购鲁能控股旗下的优质资产。
2001年是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启动年。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打破多年集发电、配电职能于一身的国家电力公司及下属各省公司的超级垄断地位;而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实行“(发电)厂(电)网分开”政策,原电力系统仍然能够以垄断地位掌握电网资源,旗下电力资源则划至国家五大电力集团公司,亦即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电集团、中电投集团。
依改革之势,原山东电力的资产一分为二,电网资产组建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为“中央驻鲁企业、国家电网公司所属企业”,以垄断地位专责山东电网运营;发电资产则大部划入五大国有发电集团。但是,已经在此前划至鲁能发展的电力资产不在“分家”之列。
此后,山东电力又在“鲁能”这一旗号下,迈出了关键性一步:2002年11月8日,鲁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鲁能集团)成立,由此进入鲁能的第四阶段。山东电力工会将持有的鲁能发展、恒源经贸、鲁能物资等公司的股权作价8.6亿注入鲁能有限。当年年底开始了职工集资改制。集资由山东电力集团正式提出,要求“自愿集资,数额固定……普通员工和科技干部3万元;处级干部5万元;局级干部8万元”。
完成了改制的鲁能集团,已接近百分之百的职工持股。与此同时,国有的鲁能控股依然存在,二者并存至今,但始于2002年,从国有之鲁能控股到电网职工之鲁能集团的资产交易便开始了。
4. 山东鲁能的股权改革,牵动着球迷的心,之后会改名吗
山东鲁能的股权改革落下了帷幕,济南文旅将成为球队最大的股东,国家电网将会逐步的退出。可以看得出来现在的足球球迷确实少了很多,在很多论坛上,关于这个事情的讨论并没有想象的多,可以看得出来由于中国足球的差劲,导致中国足球圈的整个生态都遇到了冷,年轻人更愿意去打篮球,打游戏。只有真正的球迷才有心去关注鲁能股改的事情。5. 经营中超俱乐部真的烧钱,济南文旅接手山东鲁能,俱乐部前途如何
记者苗原表示,济南文旅的管理层很快就正式接管鲁能俱乐部,他们对球队本赛季的要求就是力拼足协杯,目标直指冠军并获得下赛季的亚冠参赛资格。大家都知道经营中超俱乐部真的烧钱,还有相关政策不允许国企掌权,只能由地方性国企控股。
不过中超赛场最大的特色大投入大产出,巨额投入,猎聚到一帮高水平球员,就会迅速成为强旅。让鲁能保持强队,也只能如此,拼消费 ,济南文旅自然逃脱不了。两三年内鲁能可能不会有太大变化,毕竟鲁能还在前期投入的红利期,三年以后就不好说了!
6. 京媒:国安“恐山东”的帽子是摘下来了!鲁能会退出中国足坛吗
国安与鲁能两回合的交战可谓是激烈异常,虽然最终北京国安以总比分4-3的比分取得了胜利,但纵观两回合交战,山东鲁能并非是不敌对手北京国安,而是输给了裁判的判罚。在这两回合交战中争议判罚频频出现,而且每次争议判罚得利的一方都是北京国安,这难免会让鲁能全队上下以及球迷感到不公,甚至很多不是鲁能的球迷本次也加入到了声讨国安的阵营中。
球队主教练郝伟也表示,虽然已经无法在联赛中拿到亚冠资格,但他们会拼尽全力夺得足协杯的冠军,并且在接下来的联赛中多多训练年轻球员。由此看鲁能完全没有被争议判罚所打败,而他们还将继续向着自己的目标发起冲击。
生活总是要向前看,即使再过愤怒也无济于事,鲁能已经摆正了自己的心态,球迷也不要在执着与本次判罚。相信在有了这样的经历后鲁能也会更快地成长,加上球队每年的投入以及青训的建设,这支中超老牌球队绝对有希望再次向中超冠军发起冲击。
7. 关于鲁能集团股权转让问题
我怎么觉得有些中性。
原来依靠山东电力集团的背景发展起来,并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脱离山东电力集团变为私人公司的鲁能集团重新回到了发迹之初的国有股权架构。
但如果有注资的话或者有整体上市预期的话,肯定是好事啊
8. 鲁能会退出中国足坛吗
人怎么能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呢?两回合遭遇了裁判的巨大争议,鲁能俱乐部上上下下自然会委屈、感伤、痛苦,所以我们看到巴西外援哭了,蒿俊闵、金敬道公开发声了,主教练郝伟欲言又止的说“我们太难了”,鲁能球迷欲哭无泪的“跪求公正”。这都是当下最真实的情绪!也许情绪之下,真的会有一种干脆一走了之的想法!但绝对不会这么干。
鲁能真没那么脆弱,大家放心就行了!目前郝伟已经明确表态,球队下一步的计划是全力备战足协杯的比赛,至于联赛更多的则是给年轻球员登场亮相的机会。想来这个计划还是比较务实的,毕竟如果能全力在足协杯中取得好成绩,一来对自己本赛季的辛苦付出是一个交代,另外对球迷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安慰。更关键的是,生活总要向前看才可以,未来的日子还长着呢!
努力吧,加油呀
9. 听说鲁能的电厂要被华能收购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对的,电力行业合并是大趋势。就像通信行业的改革一样。
10. 关于山东鲁能足球球员的转会情况
1 安塔尔:转会江苏舜天
2 马塞纳:转会杭州绿城
3 皮斯库利奇:转会阿根廷青年人
4 周海滨:转会天津泰达
5 买提江:转会河南建业
6 杨阔(预备队):转会河南建业
7 刘洋:转会武汉卓尔
8 夏宁宁:转会天津松江
9 马龙:转会青岛海牛
10 马兴煜:转会青岛海牛
11 吾提库尔:转会河北中基
12 孙冬:尚未确定
13、朱晓健:北京八喜
14、高迪:上海绿地
15、耿晓峰:上海绿地(租借)
16、张小龙:重庆力帆
17、苑维玮:天津泰达
18、杨晨:山东滕鼎